CN213768740U - 后轮罩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轮罩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68740U CN213768740U CN202022808591.9U CN202022808591U CN213768740U CN 213768740 U CN213768740 U CN 213768740U CN 202022808591 U CN202022808591 U CN 202022808591U CN 213768740 U CN213768740 U CN 2137687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 wheel
- force transmission
- wheel cover
- reinforcing plate
- assembly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后轮罩总成及车辆,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后轮罩(1)、第一加强板(2)以及减振器安装螺母(3),所述第一加强板(2)固定连接于所述后轮罩(1),所述第一加强板(2)形成有长条状的传力通道(21),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3)用于固定在所述传力通道(21)上。该后轮罩总成能够解决后轮罩焊点开裂、结构开裂变形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装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后轮罩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车行业的在国内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各车企都纷纷推出了以汽油车为基础的纯电动车,快速占领市场。一款车同时推出汽油版和电动版,既可以大幅减少开发时间,节约开发成本,也可以增加顾客的选择性。由于汽油版和电动版的后悬架式样不一样,所以需重新开发后轮罩。相关技术中,电动车辆相较于燃油车辆较重,即左右两侧后轮罩需承受较大载荷,而后轮罩上常常需要焊接减振器安装螺母,因此后轮罩容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焊点开裂、结构开裂变形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轮罩总成,该后轮罩总成能够解决后轮罩焊点开裂、结构开裂变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后轮罩总成,包括后轮罩、第一加强板以及减振器安装螺母,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后轮罩,所述第一加强板形成有长条状的传力通道,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用于固定连接在所述传力通道上。
可选地,所述传力通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固定连接于一个所述传力通道。
可选地,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外侧,并具有供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部分伸出的避让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板形成有至少两个辅助传力通道,每个辅助传力通道均对应贴合地固定连接于一个所述传力通道的上部,且形成有所述避让孔,每个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固定连接于一个所述辅助传力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板具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辅助传力通道之间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对应地固定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传力通道的交汇处。
可选地,所述传力通道和所述辅助传力通道均构造为具有空腔的中空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具有与所述传力通道的空腔连通的排气孔和第一漏液孔,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第一漏液孔的上侧,所述第二加强板具有与所述辅助传力通道的空腔连通的第二漏液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在自身的外轮廓上形成有翻边,该翻边贴合地焊接于所述后轮罩。
可选地,所述后轮罩上形成有靠近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的多个轮罩加强筋。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轮罩总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后轮罩总成中,减振器安装螺母固定于第一加强板的传力通道上,即替代了以往减振器安装螺母直接与后轮罩固定连接的方式,由于第一加强板自身形成有传力通道,即该传力通道自身的结构强度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该传力通道能够将减振器传递的载荷传递至车辆的其他位置例如后地板纵梁,从而有效解决了后轮罩出现结构开裂变形和焊点开裂的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后轮罩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后轮罩总成中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后轮罩总成中第二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轮罩,11-轮罩加强筋,2-第一加强板,21-传力通道,22-排气孔,23-第一漏液孔,24-翻边,25-定位孔,26-安装孔,3-减振器安装螺母,4-第二加强板,41-避让孔,42-辅助传力通道,43-接合部,44-第二漏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基于图1定义的,具体可参考图1的图面方向。“内、外”是指各零部件自身轮廓的内和外。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下面的描述在涉及附图时,不同附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本公开在此不作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后轮罩总成,图1至图3示出了其一种实施例,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后轮罩总成包括后轮罩1、第一加强板2以及减振器安装螺母3,所述第一加强板2固定连接于所述后轮罩1,所述第一加强板2形成有长条状的传力通道21,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3用于固定连接在所述传力通道21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后轮罩总成中,减振器安装螺母3固定于第一加强板2的传力通道21上,即替代了以往减振器安装螺母3直接与后轮罩1固定连接的方式,由于第一加强板2自身形成有传力通道21,即该传力通道21自身的结构强度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该传力通道21能够将减振器传递的载荷传递至车辆的其他位置例如后地板纵梁,从而有效解决了后轮罩1出现结构开裂变形和焊点开裂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板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后轮罩1固连,以有效保证二者的连接强度,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另外,传力通道21将减振器传递的载荷传出的具体位置本公开不作限制,本公开将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进行示例性介绍。此外,本公开对传力通道21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本公开将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进行示例性介绍。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所述传力通道21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且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3固定连接于一个所述传力通道21。这样,每个减振器安装螺母3对应一个传力通道21,从而每个传力通道21传递的载荷和自身的受力较为均匀,能够有效保证第一加强板2的结构强度,降低第一加强板2的变形程度。这里,减振器安装螺母3可以与传力通道21焊接在一起,以保证二者的连接强度。根据一些实施例,传力通道21上形成有安装孔26,减振器安装螺母3能够部分地设置在安装孔26中,并与传力通道21焊接,从而保证了减振器安装螺母3位置的相对固定。另外,根据一些实施例,传力通道2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在横向上依次布置,每个传力通道21的下边缘均伸出所述后轮罩1,两个传力通道21中的一个传力通道21的下边缘与减振器托盘焊接、另一个传力通道21的下边缘与后地板纵梁焊接。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3中所示,所述后轮罩总成可以包括第二加强板4,所述第二加强板4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的外侧,并具有供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3部分伸出的避让孔41。这样,该第二加强板4能够起到加固第一加强板2的作用,降低甚至避免第一加强板2变形的可能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中所示,所述第二加强板4形成有至少两个辅助传力通道42,每个辅助传力通道42均对应贴合地固定连接于一个所述传力通道21的上部,且形成有所述避让孔41,每个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3固定连接于一个所述辅助传力通道42。这样,传力通道21与辅助传力通道42能够共同传力,以提高可承受和传递的载荷,辅助传力通道42与传力通道21的贴合设置能够有效保证二者传力的一致性。
可选择地,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所述第二加强板4具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辅助传力通道42之间的接合部43,所述接合部43对应地固定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传力通道21的交汇处。这样,该接合部43能够降低甚至避免相邻两个传力通道21之间发生变形甚至开裂的可能性。
可选择地,本申请的所述传力通道21和所述辅助传力通道42均可以构造为具有空腔的中空状结构。该中空状结构能够承受和传递较大的载荷。当然,传力通道21和辅助传力通道42还可以形成凹槽状结构,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所述第一加强板2具有与所述传力通道21的空腔连通的排气孔22和第一漏液孔23,所述排气孔22位于所述第一漏液孔23的上侧,这样,在第一加强板2进行电泳涂漆时,排气孔22能够保证传力通道21的空腔内的气体排出,第一漏液孔23能够保证电泳液从传力通道21内的空腔内流出,实现空腔内壁的涂漆,防止第一加强板2生锈,所述第二加强板4具有与所述辅助传力通道42的空腔连通的第二漏液孔44,该第二漏液孔44能够使电泳液从辅助传力通道42的空腔内流出,实现该空腔内的涂漆,防止第二加强板4生锈。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所述第一加强板2在自身的外轮廓上可以形成有翻边24,该翻边24贴合地焊接于所述后轮罩1。这样,能够有效保证第一加强板2与后轮罩1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中所示,所述后轮罩1上形成有靠近所述第一加强板2设置的多个轮罩加强筋11。这样,该多个轮罩加强筋11能够有效降低甚至避免后轮罩总成发生行驶共振的现象。
此外,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所述第一加强板2形成定位孔25,该定位孔25用于供第一加强板2与第二加强板4在连接时为第一加强板2定位,保证二者连接位置的相对固定。这里,第一加强板2与第二加强板4可以预先焊接在一起,然后第一加强板2再与后轮罩1焊接,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轮罩总成,该车辆能够提高自身行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轮罩(1)、第一加强板(2)以及减振器安装螺母(3),所述第一加强板(2)固定连接于所述后轮罩(1),所述第一加强板(2)形成有长条状的传力通道(21),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3)用于固定连接在所述传力通道(2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通道(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3)固定连接于一个所述传力通道(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第二加强板(4),所述第二加强板(4)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的外侧,并具有供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3)部分伸出的避让孔(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4)形成有至少两个辅助传力通道(42),每个辅助传力通道(42)均对应贴合地固定连接于一个所述传力通道(21)的上部,且形成有所述避让孔(41),每个所述减振器安装螺母(3)固定连接于一个所述辅助传力通道(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4)具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辅助传力通道(42)之间的接合部(43),所述接合部(43)对应地固定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传力通道(21)的交汇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通道(21)和所述辅助传力通道(42)均构造为具有空腔的中空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具有与所述传力通道(21)的空腔连通的排气孔(22)和第一漏液孔(23),所述排气孔(22)位于所述第一漏液孔(23)的上侧,所述第二加强板(4)具有与所述辅助传力通道(42)的空腔连通的第二漏液孔(4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在自身的外轮廓上形成有翻边(24),该翻边(24)贴合地焊接于所述后轮罩(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1)上形成有靠近所述第一加强板(2)设置的多个轮罩加强筋(1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轮罩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08591.9U CN213768740U (zh) | 2020-11-27 | 2020-11-27 | 后轮罩总成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08591.9U CN213768740U (zh) | 2020-11-27 | 2020-11-27 | 后轮罩总成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68740U true CN213768740U (zh) | 2021-07-23 |
Family
ID=76892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808591.9U Active CN213768740U (zh) | 2020-11-27 | 2020-11-27 | 后轮罩总成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68740U (zh) |
-
2020
- 2020-11-27 CN CN202022808591.9U patent/CN21376874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084469U (zh) | 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身骨架总成 | |
CN112339861A (zh) | 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 |
CN213768740U (zh) | 后轮罩总成及车辆 | |
CN209813701U (zh) | 动力电池包的下箱体、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3566147U (zh) | 后轮罩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212637074U (zh) |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 |
CN202624392U (zh) |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 |
CN218505966U (zh) | 车身结构、车身和电池包壳体的集成结构及车辆 | |
CN216805605U (zh) | 一种前轮壳传力结构 | |
CN213228866U (zh) | 底盘横梁总成、底盘支架及车辆 | |
CN213008374U (zh) | 一种汽车底盘及车身支撑件总成 | |
CN211252801U (zh) | 汽车后地板横梁连接件、汽车后地板及汽车 | |
CN112977619B (zh) | 电动汽车车架和电动汽车 | |
CN217918131U (zh) | 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215245130U (zh) | 一种后悬架安装结构及汽车 | |
CN214823646U (zh) | 车身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 |
CN219134325U (zh) |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 |
CN220535765U (zh) | 一种汽车通用悬置安装点加强结构 | |
CN212373513U (zh) | 车辆后轮罩的加强组件以及车辆 | |
CN212473679U (zh) |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及车辆 | |
CN219904018U (zh) | 车辆后背门及车辆 | |
CN218858544U (zh) | 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 |
CN220483417U (zh) | 一种前机舱结构及汽车 | |
CN218839107U (zh) | 一种减震器塔包结构、汽车悬架系统及汽车 | |
CN210139904U (zh) | 用于电动车的中通道、车身地板及电动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