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04905U - 自动击凸机 - Google Patents

自动击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04905U
CN213704905U CN202021970829.1U CN202021970829U CN213704905U CN 213704905 U CN213704905 U CN 213704905U CN 202021970829 U CN202021970829 U CN 202021970829U CN 213704905 U CN213704905 U CN 2137049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duct
moving mechanism
baffle
telescopic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7082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博文
王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Donnelley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Donnelley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Donnelley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Donnelley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7082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049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049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049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动击凸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击凸机,包括:置物板、上料机构、矫正机构、击凸机构和集料机构,置物板设置在上料机构的输入端,置物板用于放置待加工产品,矫正机构设置在上料机构的输出端,上料机构用于将置物板上的产品送至矫正机构上,矫正机构用于矫正产品的位置,且矫正机构用于将产品送至击凸机构,击凸机构用于在产品上压出凸痕,集料机构用于收集击凸机构上的产品。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击凸机,通过上料机构和矫正机构,对产品进行输送和矫正,之后通过击凸机构进行击凸,最后通过集料机构对加工完的产品进行自动收集,无需人工放料,且效率高,准确率高。

Description

自动击凸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击凸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产品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产品包装盒上印凹凸感的图案更能吸引客户青睐。
击凸机通过凹凸模的配合能够在包装上压印带有凹凸感的团,但现有技术中的击凸机需要人工放置待加工的产品,造成加工效率低,成品率不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击凸机,通过上料机构和矫正机构,对产品进行输送和矫正,之后通过击凸机构进行击凸,最后通过集料机构对加工完的产品进行自动收集,无需人工放料,且效率高,准确率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击凸机,包括:置物板、上料机构、矫正机构、击凸机构和集料机构;
所述置物板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置物板用于放置待加工产品;
所述矫正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构的输出端,所述上料机构用于将所述置物板上的产品送至所述矫正机构上,所述矫正机构用于矫正产品的位置,且所述矫正机构用于将所述产品送至所述击凸机构;
所述击凸机构用于在产品上压出凸痕;
所述集料机构用于收集所述击凸机构上的产品。
通过置物板放置整摞的产品,通过上料机构将产品一个一个的送至矫正机构上,通过矫正机构对产品的位置进行调整,并通过矫正机构将产品送至击凸机构,由击凸机构对产品进行击凸工作,最后由集料机构将击凸机构内的产品移除并收集在一处,便于后续收集,本申请的自动击凸机,由人工放置物料和取料之外无需人工操作,提高了现有击凸机的工作效率及准确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效率低,准确率低的问题。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矫正机构包括:图像引导系统、控制系统、横向移动机构、纵向移动机构、夹取机构和活动板;
所述活动板设置在所述横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纵向移动机构垂直于所述上料机构设置,所述纵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活动板移动,所述活动板用于接收所述上料机构输送的产品;
所述图像引导系统设置在所述活动板上方,所述图像引导系统用于计算活动板上产品的图像与预设图像的位置偏差,且所述图像引导系统用于将未知偏差信息输送给控制系统;
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横向移动机构和所述纵向移动机构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分别用于控制所述横向移动机构和所述纵向移动机构移动;
所述夹取机构设置在所述横向移动机构上,所述夹取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活动板上产品,所述横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夹取机构往复运动。
通过图像引导系统对现有产品的图像进行拍照并与预设产品的图像进行对比,确定现有产品位置的偏差数据,并传输至控制系统,之后通过横向移动机构和纵向移动机构对位置偏差进行补偿,为后续击凸做准备,使击凸更加准确。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矫正机构还包括:灯棒;
所述灯棒设置在所述活动板上方。设置灯棒对活动板上方的产品进行灯光补偿,使拍照得到的图像更加清晰。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上料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机构、输送机构、第一伸缩机构和第一吸盘;
所述第一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置物板上方,所述第一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一移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伸缩机构移动;
所述第一吸盘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机构上,所述第一伸缩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吸盘上下移动;
所述第一吸盘与气源相连通,所述第一吸盘用于将所述置物板上产品送至所述输送机构上,所述输送机构用于将产品送至所述矫正机构。
通过第一移动机构带动第一伸缩机构往复运动,通过第一伸缩机构带动第一吸盘将产品送至输送机构上,再由输送机构将产品送至矫正机构上,实现产品一个一个的上料,且由输送机构对接矫正机构能够使产品送至矫正机构上时偏差较小,更便于矫正机构矫正产品位置。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吸盘设置为三个,三个所述第一吸盘用于吸附产品的不同位置。设置三个第一吸盘,通过三个第一吸盘分别吸附在产品的不同位置,使第一吸盘运送产品至输送机构时,避免产品靠近输送机构的一端自然下垂从而被折弯的情况发生。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击凸机构包括:第二伸缩机构、凸模和凹模;
所述凸模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机构上,所述第二伸缩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凸模挤压在所述凹模上。通过第二伸缩机构带动凸膜上下运动,进而挤压凹模和凸膜之间的产品,从而实现击凸。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集料机构包括:第二移动机构、第三伸缩机构、第二吸盘和集料组件;
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击凸机构远离所述矫正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三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二移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三伸缩机构移动;
所述第二吸盘设置在所述第三伸缩机构上,所述第三伸缩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吸盘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吸盘用于将所述击凸机构上的产品送至所述集料组件上;
所述集料组件用于收集产品。
通过第二移动机构带动第三伸缩机构往复运动,通过第三伸缩机构带动第二吸盘取放击凸机构上产品,进而将产品从击凸机构中抽出并送至集料组件,之后由集料组件收集。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集料组件包括:导向板、两根导向条、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支撑架;
所述导向板倾斜设置,所述两根导向条对称设置在所述导向板上,所述导向条用于支撑产品的两侧;
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导向板远离所述击凸机构的一侧,且所述支撑架低于所述导向板设置,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三挡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平行于所述导向条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挡板垂直于所述导向条设置,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三挡板用于收集产品。
通过导向条使产品落在导向板上时与导向板非完全接触,降低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使产品能够顺利落在支撑架上,通过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进行限位,使多个产品落在同一处,便于收集。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固定架、电机、转动轴、两个半轴、两根链条和四个齿轮;
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置物板两侧,所述转动轴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两个所述齿轮对称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
所述两个半轴对称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方,另外两个所述齿轮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两个半轴上,所述两根两条对称设置在所述四个齿轮上;
所述置物板设置在所述两根链条上,所述电机用于通过所述链条带动所述置物板上下移动。
这样设置能够带动置物板上升,使置物板上的产品位于上料组件的工作范围内,从而使上料组件能够正常输送产品。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导电杆、控制器和报警器;
所述导电杆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且所述导电杆设置在所述置物板上方,所述导电杆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报警器和所述电机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分别控制所述报警器和所述电机的启闭。这样设置能够提醒工作人员置物板上产品处于用完的状态,提醒工作人员重新放置产品,保证击凸机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击凸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击凸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矫正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击凸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料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料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料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置物板;2、上料机构;3、矫正机构;4、击凸机构;5、集料机构;6、横向移动机构;7、纵向移动机构;8、夹取机构;9、活动板;10、灯棒;11、第一移动机构;12、输送机构;13、第一伸缩机构;14、第一吸盘;15、第二伸缩机构;16、凸模;17、凹模;18、第二移动机构;19、第三伸缩机构;20、第二吸盘;21、集料组件;22、导向板;23、导向条;24、第一挡板;25、第二挡板;26、第三挡板;27、支撑架;28、固定架;29、电机;30、转动轴;31、半轴;32、链条;33、齿轮;34、导电杆;35、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现有技术中的击凸机在使用时,通过人工放置产品后,再通过挤压凹模和凸模实现击凸,效率低,且人工放置误差较大,造成质量低的问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击凸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击凸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矫正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击凸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料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料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料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自动击凸机,包括:置物板1、上料机构2、矫正机构3、击凸机构4和集料机构5,置物板1设置在上料机构2的输入端,置物板1用于放置待加工产品,矫正机构3设置在上料机构2的输出端,上料机构2用于将置物板1上的产品送至矫正机构3上,矫正机构3用于矫正产品的位置,且矫正机构3用于将产品送至击凸机构4,击凸机构4用于在产品上压出凸痕,集料机构5用于收集击凸机构4上的产品。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水平设置,置物板1上设有前后设置的腰型孔,腰型孔内设有导向杆(图中未示),导向杆用于限制置物板1上产品的前后侧边,且导向杆上设有固定片,固定片(图中未示)上设有腰型孔,在导向杆的顶端设有螺纹孔,固定片通过螺栓固定在导向杆上,导向杆的左侧端设有挡料杆,挡料杆(图中未示)用于限制置物板1上产品的左侧端,上料机构2设置在置物板1的上方,矫正机构3设置在置物板1的右侧,击凸机构4设置在矫正机构3的右侧,集料机构5设置在击凸机构4的右侧,上料机构2能够将置物板1上的产品送至矫正机构3上,矫正机构3能够对产品进行矫正位置,且矫正机构3能够将产品送至击凸机构4,击凸机构4能够对产品进行击凸工作,集料机构5能够收集击凸机构4上产品。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使用时在置物板1上放置整摞的产品,开启上料机构2将产品一个一个的送至矫正机构3上,矫正机构3对产品进行位置矫正,并将产品送至击凸机构4上,击凸机构4对产品进行击凸,最后通过集料机构5收集击凸机构4加工后的产品。由此可见,本申请的自动击凸机,只需人工放置待加工的产品和收集加工完成的产品,且通过矫正机构3矫正每次击凸的产品的位置,提高了加工的质量,提高了成品率,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矫正机构3包括:图像引导系统(图中未示)、控制系统(图中未示)、横向移动机构6、纵向移动机构7、夹取机构8和活动板9,活动板9设置在横向移动机构6上,纵向移动机构7垂直于上料机构2设置,纵向移动机构7用于带动活动板9移动,活动板9用于接收上料机构2输送的产品,图像引导系统设置在活动板9上方,图像引导系统用于计算活动板9上产品的图像与预设图像的位置偏差,且图像引导系统用于将未知偏差信息输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分别与横向移动机构6和纵向移动机构7电性连接,控制系统分别用于控制横向移动机构6和纵向移动机构7移动,夹取机构8设置在横向移动机构6上,夹取机构8用于带动活动板9上产品,横向移动机构6用于带动夹取机构8往复运动。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引导系统(图中未示)可市面购买,图像引导系统的摄像头设置在活动板9的上方,图像引导系统和控制系统(图中未示)电性连接,控制系统分别与横向移动机构6和纵向移动机构7电性连接,纵向移动机构7前后方向设置,活动板9的左右两侧设有倒角,横向移动机构6左右方向设置,且横向移动机构6和夹取机构8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横向移动机构6和两个夹取机构8对称设置在活动板9前后两侧,夹取机构8包括:气缸(图中未示)、动板(图中未示)和定板,气缸能够带动动板上下移动,使动板和定板夹紧产品。使用时,先通过图像引导系统对上料机构2送至活动板9上的产品进行拍照,然后与预设图像的位置进行比较,确定待加工产品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位置差,之后图像引导系统将位置偏差数据输送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再控制纵向移动机构7补偿前后方向的位置偏差,并控制横向移动机构6向左移动的距离补偿左右方向的偏差,之后控制系统控制夹取机构8下压,使两侧的两个夹取机构8夹住产品的前后侧边,再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横向移动机构6带动产品向右移动至击凸机构4,之后夹取机构8松开产品,最后控制系统控制横向移动机构6和纵向移动机构7复位。这样设置能够对击凸前的产品位置进行精定位,使击凸的位置更加精确,保证产品的成品率。
进一步的,矫正机构3还包括:灯棒10,灯棒10设置在活动板9上方。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灯棒10设置为两个,左右对称设置在活动板9的上方,设置灯棒10对活动板9上方进行灯光补偿,能够使图像引导机构拍的更加清楚,为调整位置偏差做准备。
进一步的,上料机构2包括:第一移动机构11、输送机构12、第一伸缩机构13和第一吸盘14,第一移动机构11设置在置物板1上方,第一伸缩机构13设置在第一移动机构11上,第一移动机构11用于带动第一伸缩机构13移动,第一吸盘14设置在第一伸缩机构13上,第一伸缩机构13用于带动第一吸盘14上下移动,第一吸盘14与气源相连通,第一吸盘14用于将置物板1上产品送至输送机构12上,输送机构12用于将产品送至矫正机构3。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机构11左右方向设置,第一伸缩机构13竖直设置在第一移动机构11上,第一吸盘14竖直设置在第一伸缩机构13上,第一吸盘14为真空吸盘,第一吸盘14与气源相连通,使用时通过第一伸缩机够带动第一吸盘14下压在产品上,控制第一吸盘14保持不放气状态,产品吸附在第一吸盘14上,控制第一伸缩机构13缩回,同时控制第一移动机构11带动第一吸盘14向右运动,之后控制第一伸缩机构13下降,再控制第一吸盘14放气将产品放置在输送机构12上,之后通过输送机构12将产品送至矫正机构3上,最后控制第一伸缩机构13和第一移动机构11复位,为后续移送产品做准备。此外,可以在输送机构12的两侧设置挡边(图中未示)对产品进行限位,放置产品发生倾斜,并对产品前后侧进行初步限位。
进一步的,第一吸盘14设置为三个,三个第一吸盘14用于吸附产品的不同位置。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产品为包装盒模切后未翻折的卡纸,通过三个吸盘分别吸附在产品的不同位置处,使产品的右侧端能够完全被吸附,避免产品位于右侧的部分折边自然下垂,在移动过程中被折弯,影响包装盒的质量。
进一步的,击凸机构4包括:第二伸缩机构15、凸模16和凹模17,凸模16设置在第二伸缩机构15上,第二伸缩机构15用于带动凸模16挤压在凹模17上。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伸缩机构15竖直设置,凸模16设置在第二伸缩机构15的顶端,凹模17固定在凸膜的上方,使用时,横向移动机构6带动产品送至凸模16和凹模17之间,之后复位横向移动机构6,再控制第二伸缩机构15向上伸出,凸模16和凹模17作用在产品上,进而在产品上压出凸痕。此外,在使用时,也可以将凹模17设置在一个竖直设置的伸缩机构上,压凹时同时控制两个伸缩机构伸出。
进一步的,集料机构5包括:第二移动机构18、第三伸缩机构19、第二吸盘20和集料组件21,第二移动机构18设置在击凸机构4远离矫正机构3的一侧,第三伸缩机构19设置在第二移动机构18上,第二移动机构18用于带动第三伸缩机构19移动,第二吸盘20设置在第三伸缩机构19上,第三伸缩机构19用于带动第二吸盘20上下移动,第二吸盘20用于将击凸机构4上的产品送至集料组件21上,集料组件21用于收集产品。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移动机构18左右设置,第三伸缩机构19竖直设置,第二吸盘20竖直设置在第三伸缩机构19上,集料组件21设置在击凸机构4的右侧,使用时控制第三伸缩机构19下降高度,使第二吸盘20挤压在击凸机构4上产品的右侧,为使第二吸盘20能够正常挤压在产品上,可在凸模16的右侧设置一个支撑片(图中未示)进行支撑,之后控制第二移动机构18带动产品向右移动,再控制第而吸盘放气,使产品落在集料组件21上。
进一步的,集料组件21包括:导向板22、两根导向条23、第一挡板24、第二挡板25、第三挡板26和支撑架27,导向板22倾斜设置,两根导向条23对称设置在导向板22上,导向条23用于支撑产品的两侧,支撑架27设置在导向板22远离击凸机构4的一侧,且支撑架27低于导向板22设置,第一挡板24、第二挡板25和第三挡板26设置在支撑架27上,且第一挡板24和第二挡板25平行于导向条23对称设置,第三挡板26垂直于导向条23设置,第一挡板24、第二挡板25和第三挡板26用于收集产品。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板22倾斜设置在击凸机构4的右侧,两根导向条23前后对称设置在导向板22上,导向条23可以使用橡胶或尼龙或塑料制成,支撑架27的左侧端低于导向板22的右侧端,第一挡板24、第二挡板25、第三挡板26和导向板22的右侧端形成矩形框,使导向板22上滑落的产品能够自动落在矩形框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架28、电机29、转动轴30、两个半轴31、两根链条32和四个齿轮33,固定架28设置在置物板1两侧,转动轴30可转动设置在固定架28上,两个齿轮33对称设置在转动轴30上,两个半轴31对称设置在转动轴30上方,另外两个齿轮33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两个半轴31上,两根两条对称设置在四个齿轮33上,置物板1设置在两根链条32上,电机29用于通过链条32带动置物板1上下移动。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30前后水平设置在固定架28上,两个半轴31前后对称设置在转动轴30的上方,置物板1固定设置在两个链条32的左侧或者右侧,为保证链条32带动置物板1运动的稳定性,可以在固定架28上设置滑轨(图中未示),在置物板1上设置滑块(图中未示),使用时当上料机构2取走置物板1上一定数量的产品后,开启电机29带动置物板1上升,这样设置能够保证第一吸盘14能够正常取料。
进一步的,还包括:导电杆34、控制器(图中未示)和报警器35,导电杆34设置在固定架28上,且导电杆34设置在置物板1上方,导电杆34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报警器35和电机29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用于分别控制报警器35和电机29的启闭。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时,当导电杆34抵持置物板1时,导电杆34向控制器输送信号,控制器(图中未示)控制电机29停机并控制报警器35报警,提醒工作人员产品用完,避免机器空转。
值得说明的是,横向移动机构6、纵向移动机构7、第一移动机构11、第一伸缩机构13、第二伸缩机构15、第二移动机构18和第三伸缩机构19均可以设置为气缸(图中未示)、电机(图中未示)与丝杆副(图中未示)、电机(图中未示)与输送皮带(图中未示)等能够实现移动或伸缩的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击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置物板、上料机构、矫正机构、击凸机构和集料机构;
所述置物板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置物板用于放置待加工产品;
所述矫正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构的输出端,所述上料机构用于将所述置物板上的产品送至所述矫正机构上,所述矫正机构用于矫正产品的位置,且所述矫正机构用于将所述产品送至所述击凸机构;
所述击凸机构用于在产品上压出凸痕;
所述集料机构用于收集所述击凸机构上的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击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矫正机构包括:图像引导系统、控制系统、横向移动机构、纵向移动机构、夹取机构和活动板;
所述活动板设置在所述横向移动机构上,所述纵向移动机构垂直于所述上料机构设置,所述纵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活动板移动,所述活动板用于接收所述上料机构输送的产品;
所述图像引导系统设置在所述活动板上方,所述图像引导系统用于计算活动板上产品的图像与预设图像的位置偏差,且所述图像引导系统用于将未知偏差信息输送给控制系统;
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横向移动机构和所述纵向移动机构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分别用于控制所述横向移动机构和所述纵向移动机构移动;
所述夹取机构设置在所述横向移动机构上,所述夹取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活动板上产品,所述横向移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夹取机构往复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自动击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矫正机构还包括:灯棒;
所述灯棒设置在所述活动板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击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机构、输送机构、第一伸缩机构和第一吸盘;
所述第一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置物板上方,所述第一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一移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伸缩机构移动;
所述第一吸盘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机构上,所述第一伸缩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吸盘上下移动;
所述第一吸盘与气源相连通,所述第一吸盘用于将所述置物板上产品送至所述输送机构上,所述输送机构用于将产品送至所述矫正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自动击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盘设置为三个,三个所述第一吸盘用于吸附产品的不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击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击凸机构包括:第二伸缩机构、凸模和凹模;
所述凸模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机构上,所述第二伸缩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凸模挤压在所述凹模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击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料机构包括:第二移动机构、第三伸缩机构、第二吸盘和集料组件;
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击凸机构远离所述矫正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三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上,所述第二移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三伸缩机构移动;
所述第二吸盘设置在所述第三伸缩机构上,所述第三伸缩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吸盘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吸盘用于将所述击凸机构上的产品送至所述集料组件上;
所述集料组件用于收集产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自动击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料组件包括:导向板、两根导向条、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支撑架;
所述导向板倾斜设置,所述两根导向条对称设置在所述导向板上,所述导向条用于支撑产品的两侧;
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导向板远离所述击凸机构的一侧,且所述支撑架低于所述导向板设置,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三挡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平行于所述导向条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挡板垂直于所述导向条设置,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三挡板用于收集产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击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架、电机、转动轴、两个半轴、两根链条和四个齿轮;
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置物板两侧,所述转动轴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两个所述齿轮对称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
所述两个半轴对称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方,另外两个所述齿轮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两个半轴上,所述两根链条对称设置在所述四个齿轮上;
所述置物板设置在所述两根链条上,所述电机用于通过所述链条带动所述置物板上下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自动击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杆、控制器和报警器;
所述导电杆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且所述导电杆设置在所述置物板上方,所述导电杆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报警器和所述电机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分别控制所述报警器和所述电机的启闭。
CN202021970829.1U 2020-09-10 2020-09-10 自动击凸机 Active CN2137049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70829.1U CN213704905U (zh) 2020-09-10 2020-09-10 自动击凸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70829.1U CN213704905U (zh) 2020-09-10 2020-09-10 自动击凸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04905U true CN213704905U (zh) 2021-07-16

Family

ID=76794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70829.1U Active CN213704905U (zh) 2020-09-10 2020-09-10 自动击凸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049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84002B (zh) 全自动模切装置
CN210549494U (zh) 一种板材剪冲一体生产线
CN211945624U (zh) 一种对片料进行转贴的组装机构
CN112621863B (zh) 自动裁切系统
CN109592157B (zh) 一种贴装设备
CN113400414B (zh) 一种ccd定位全自动片材机
CN213704905U (zh) 自动击凸机
CN210060401U (zh) 料带冲孔一体机
CN218196964U (zh) 一体制卡机
CN116281292A (zh) 一种天线全自动贴装机
CN114589252A (zh) 一种引线框架生产用剪切装置
CN213732054U (zh) 胶片上料装置和自动除边机
CN212241374U (zh) 一种适用于热固性树脂产品的花纸冲切生产线
CN214868640U (zh) 焊锡切割机
CN212472557U (zh) 连体纸盒盖合装置
CN109592156B (zh) 一种折弯贴装设备及其折弯方法
CN219192823U (zh) 一种通用型贴标装置
CN112025792A (zh) 一种柔性扁平电缆分条机
CN213997389U (zh) 一种伺服冲压机的冲压升降机构
CN220313482U (zh) 一种防粘卷纸的冲切装置
CN217214758U (zh) 极片生产装置
CN218519266U (zh) 一种盒子组装机
CN217626215U (zh) 产品上料生产线和自动除边系统
CN219851439U (zh) 长料顶断检测包装设备
CN117262763B (zh) 一种叠片机叠片台补片系统及补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