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99903U - 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99903U
CN213699903U CN202021477944.5U CN202021477944U CN213699903U CN 213699903 U CN213699903 U CN 213699903U CN 202021477944 U CN202021477944 U CN 202021477944U CN 213699903 U CN213699903 U CN 2136999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reactor
cavity
activated carb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779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冰剑
漆志文
李清恩
张琪
胡健
曾尚军
邓维
蒋小平
钟耀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Yat Sen University
Freudenberg Apollo Filtr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Apollo Air Cleaner Co Ltd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1068123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0385105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Apollo Air Cleaner Co Ltd, Sun Yat S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Apollo Air Clean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999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999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02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 B01J20/2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comprising free carbon; comprising carbon obtained by carbonising process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集成设备包括:反应器以及干燥装置,所述反应器包括:基座、反应器壳体、动力机构,所述反应器壳体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反应器壳体连接以驱动所述反应器壳体转动,所述反应器壳体内具有容纳腔以及流通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存放物料,所述流通腔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所述流通腔在所述容纳腔的外侧与所述容纳腔隔开设置;所述干燥装置与所述流通腔通过连接管组连接,以使所述流通腔内的换热介质循环流动到所述干燥装置内被加热或冷却。由此,既可以在浸渍时帮助溶液加热,又可以在干燥阶段给活性炭加热。由于加热部分不与反应物直接接触,装置的寿命也更长。

Description

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炭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
背景技术
室内空气污染是人类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以甲醛污染最具有代表性。吸附技术是室内空气净化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具有容量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吸附法成为主要的空气净化手段。活性炭是吸附法中常用的一类吸附剂,通过浸渍改性等手段以吸附特定污染物是工业上较为常见的方法,使用传统设备进行的活性炭处理工艺中,主要有装载溶液、装载活性炭、负载、抽滤/离心、常温干燥等流程。
实现了溶液加热与烘干加热的集成设计。目前要加热反应器内固体反应物,通常会在反应器内部设置电加热板与反应物接触直接加热。这种加热方式加热装置难以维护,清理。在活性炭改性工艺中由于有溶液加热需求,采用内置加热板加热的方式容易导致加热板电路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包括:反应器以及干燥装置,所述反应器包括:基座、反应器壳体、动力机构,所述反应器壳体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反应器壳体连接以驱动所述反应器壳体转动,所述反应器壳体内具有容纳腔以及流通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存放物料,所述流通腔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所述流通腔在所述容纳腔的外侧与所述容纳腔隔开设置;所述干燥装置与所述流通腔通过连接管组连接,以使所述流通腔内的换热介质循环流动到所述干燥装置内被加热或冷却。
由此,通过在反应器的壳体中加热导热油,导热油可通过电加热的方式升温,通过干燥装置内置换热器与冷却水换热制冷,吸收热量的冷却水由压缩机降温。在加热时导热油升温,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反应器内部,这样既可以在浸渍时帮助溶液加热,又可以在干燥阶段给活性炭加热。由于加热部分不与反应物直接接触,装置的寿命也更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干燥装置包括:冷却部件、冷油箱、热油箱、加热部件、控制部件,所述加热部件用于对所述热油箱内的液液进行加热,所述控制部件分别与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冷却部件连接,以控制两者的启停,所述连接管组与所述冷油箱、所述热油箱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组包括:加热送液支路、加热回液支路、冷却送液支路、冷却回液支路,所述加热送液支路与所述冷却送液支路通过送液汇流管路交汇到一起,所述加热回液支路与所述冷却回液支路通过回液汇流管路交汇到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送液支路与所述冷却送液支路通过三通控制阀与所述汇流管路连通,所述加热回液支路与所述冷却回液支路通过三通控制阀与回液汇流管路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转接头,所述送液汇流管路与所述回液汇流管路均与所述第二转接头相连,且两者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二转接头连通,另一个与伸入所述第二转接头内的连接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应器壳体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基座枢转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具有与所述第二转接头连通的内孔,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基座的轴承座枢转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轴的端部具有定位槽,所述第二转接头插入所述定位槽且两者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转接头通过固定于所述第二转接头的第三连接法兰、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外的第四连接法兰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反应器壳体的侧壁中部的第二转轴座,所述第二转轴座具有隔开件以及被所述隔开件分隔开的进口和出口,所述连接管伸入所述第二转轴座内以通过所述隔开件与所述出口连通,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内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应器壳体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与所述外壳体连接,所述内壳体的侧部形成有进液腔,所述外壳体的侧壁形成有回液腔,所述进液腔适于连通所述送液汇流管路,所述回液腔适于连通所述回液汇流管路。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集成设备的反应器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集成设备的反应器壳体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燥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燥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干燥装置200,
冷油箱210,第一出液口211,第一回液口212,压缩机221,
热油箱230,第二出液口231,第二回液口232,
控制部件240,支座250,第一出液管261,第一回液管262,第二出液管263,第二回液管264,
连接管组270,冷却送液支路271,冷却回液支路272,加热送液支路273,加热回液支路274,送液汇流管路275,回液汇流管路276,三通控制阀277,
反应器300,
反应器壳体301,基座302,轴承座3021,动力机构303,驱动电机3031,蜗轮减速器3032,带轮机构3033,链轮机构3034,
外壳体310,回液腔311,
内壳体320,进液腔321,进口321a,出口321b,进料口322,出料口323,隔板 324,
第二旋转连接件330,第二转轴座331,进液口331a,回液口331b,回液内孔331c,进液内孔331d,隔开件331e,第二转轴332,第三连接法兰333,第四连接法兰334,
第一旋转连接件340,第一转轴座341,第一转轴342,第一连接法兰344,第二连接法兰343,
第一转接头350,第二转接头360,连接管370,
容纳腔 a,流通腔 b,中心轴线 e,旋转中心 f,溶液输送管道 g。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
如图1所示,集成设备包括:反应器300以及干燥装置200,反应器300包括:基座302、反应器壳体301、动力机构303,反应器壳体301与基座302连接,动力机构 303与反应器壳体301连接以驱动反应器壳体301转动,反应器壳体301内具有容纳腔 a以及流通腔b,容纳腔a用于存放物料,流通腔b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流通腔b在容纳腔a的外侧与容纳腔a隔开设置;干燥装置200与流通腔b通过连接管组270连接,以使流通腔b内的换热介质循环流动到干燥装置200内被加热或冷却。
由此,通过在反应器300的壳体中加热导热油,导热油可通过电加热的方式升温,通过干燥装置200内置换热器与冷却水换热制冷,吸收热量的冷却水由压缩机降温。在加热时导热油升温,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反应器300内部,这样既可以在浸渍时帮助溶液加热,又可以在干燥阶段给活性炭加热。由于加热部分不与反应物直接接触,装置的寿命也更长。
如图4所示,干燥装置200包括:冷却部件、冷油箱210、热油箱230、加热部件、控制部件240,加热部件用于对热油箱内的油液进行加热,控制部件240分别与加热部件和冷却部件连接,以控制两者的启停,连接管组270与冷油箱210、热油箱230连接。由此,采用冷油箱210和热油箱230两个油箱分别对反应器300进行冷却和加热,使冷却、加热能够无间隙切换,无需缓冲,响应更灵敏,加热效率和冷却效率都更高。
进一步地,参见图1所示,连接管组270包括:加热送液支路273、加热回液支路274、冷却送液支路271、冷却回液支路272,加热送液支路273与冷却送液支路271通过送液汇流管路275交汇到一起,加热回液支路274与冷却回液支路272通过回液汇流管路276交汇到一体。由此,通过采用汇流管路,连接反应器300的管路做了简化,只需设置两个接口分别与送液汇流管路275、回液汇流管路276连接即可,使集成设备结构更简单、布置更紧凑。
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加热送液支路273与冷却送液支路271通过三通控制阀277与送液汇流管路275连通,加热回液支路274与冷却回液支路272通过三通控制阀277与回液汇流管路276连通。换言之,其中一个三通控制阀277的三个接口分别与加热回液支路274、冷却回液支路272、回液汇流管路276连接;同理,另一个三通控制阀277的三个接口分别与加热送液支路273、冷却送液支路271、送液汇流管路275 连接。
如图2和图4所示,集成设备还包括第二转接头360,送液汇流管路275与回液汇流管路276均与第二转接头360相连,且两者中的一个与第二转接头360连通,另一个与伸入第二转接头360内的连接管370连通。由此,通过设置汇流接头进一步简化了送液以及回液管路,从干燥装置200的油箱内流出的油液经过连接管370进入到反应器壳体301的流通腔b内,从流通腔b流出的油液经第二转接口与连接管370之间的间隙流回干燥装置200的油箱内。
在图4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反应器壳体301通过第二转轴332与基座302枢转连接,第二转轴332具有与第二转接头360连通的内孔,第二转轴332与基座302的轴承座3021 枢转配合。这样,油液经过第二转接头360、第二转轴332进入流通腔b。避免了设置复杂的管路所带来的布置繁琐问题,直接借助第二转接头360、第二转轴332引入、排出油液,使集成设备整体的布置更紧凑、合理且成本更低。
进一步地,第二转轴332的端部具有定位槽,第二转接头360插入定位槽且两者之间设有密封件,第二转轴332与第二转接头360通过固定于第二转接头360的第三连接法兰333、套设在第二转轴332外的第四连接法兰334固定。
具体地,第三连接法兰333外套在第二转轴332外壁的环形槽内以在轴向上被定位,同时还使第二转轴332能够在第三连接法兰333的内孔中转动,第三连接法兰333与焊接在第二转接头360外壁的第四连接法兰334通过螺栓连接,第二转接头360的端面与第二转轴332的端面之间还可以设有密封圈。由此,通过以上方式实现第一转轴与第一转接头在轴向上被定位、同时又不对反应器壳体301的转动形成约束,结构紧凑、布置合理。
如图4所示,还包括安装在反应器壳体301的侧壁中部的第二转轴座331,第二转轴座331具有隔开件331e以及被隔板分隔开的进口321a和出口321b,连接管370伸入第二转轴座331内以通过隔开件331e与出口321b连通,进口321a与第二转轴332的内孔连通。其中,连接管组270也可以称之为外部的过液通道,由此,外部的过液管道经第二转轴座331的进液内孔331d、进液口331a从中部进入进液腔321内,并且沿周向以及两端流动,经过进液腔321的出口321b进入回液腔311内,最终经过从回液口 331b流向回液内孔331c,最终经外部的过液管道排出。
参见图2所示,反应器壳体301包括:外壳体310和内壳体320,内壳体320在外壳体310的内侧与外壳体310连接,内壳体320的侧部形成有进液腔321,外壳体310 的侧壁形成有回液腔311,进液腔321适于连通送液汇流管路275,回液腔311适于连通回液汇流管路276。
综上,通过在反应器300的壳体中加热导热油,导热油可通过电加热的方式升温,通过干燥装置200内置换热器与冷却水换热制冷,吸收热量的冷却水由压缩机221降温。在加热时导热油升温,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反应器300内部,这样既可以在浸渍时帮助溶液加热,又可以在干燥阶段给活性炭加热。由于加热部分不与反应物直接接触,装置的寿命也更长。同时在壳体外设备保温层,中间填充隔热材料,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热量损失,保证加热效率。
下面参照图2-4进一步描述反应器壳体301。
反应器壳体301包括:外壳体310、内壳体320。如图2所示,内壳体320在外壳体 310的内侧与外壳体310连接,内壳体320内限定出用于容纳活性炭的容纳腔a,内壳体320与外壳体310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流通腔b,流通腔b包括靠近内壳体320设置的进液腔321以及在进液腔321的外侧与进液腔321连通的回液腔311。
也就是说,容纳腔a内可盛放活性炭,活性炭容纳腔a内壳被配方容易浸渍进而被改性处理,以使活性炭能够附着浸渍溶液,进而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换热介质(如液体)从外部的干燥装置200内流向进液腔321,与内壳体320充分换热后流向回液腔311,并从回液腔311回流到外部的干燥装置200,由此循环流动以实现持续换热。当然,流通腔b内的换热介质为温度较高的液体时,可以用于对容纳腔a进行加热,反之,流通腔b内的换热介质为温度较低的液体时,可以用于对容纳腔a进行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流通腔b可以一部分由外壳限定出且另一部分由内壳体320限定出,也可以是流通腔b位于内壳体320和外壳体310之间。进液腔321与回液腔311可以在远离容纳腔a的径向方向依次分布。
由此,通过直接使流通腔b形成在外壳体310和/或内壳体320,并且使进液腔321靠近内壳体320设置,以使换热介质能够直接与内壳体320接触,避免了盘管式换热器的能量损耗较大的问题,实现了热量或冷量的充分利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液腔321的形状与内壳体320的形状相一致,进液腔321环绕内壳体320设置。具体地,反应器壳体301为双锥形,进液腔321包括筒形腔以及两个分别连接在筒形腔两端的截锥形腔。由此,进液腔321形成环形的加热结构,热量散失更少,且能够对容纳腔a内的活性炭加热更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液腔311呈线状延伸,回液腔311在进液腔321的外侧与进液腔321的一部分相对。由此,回液腔311占据的空间较小,不仅节约了空间,而且减少了回油腔与进液腔321的热交换,使热量或冷量能够集中用于加热或冷却容纳腔a。
如图3所示,内壳体320和外壳体310均环绕中心轴线e设置的回转体,内壳体320的在中心轴线e方向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进料口322、出料口323,反应器壳体 301的沿中心轴线e方向的中部形成为旋转中心f,旋转中心f与中心轴线e垂直,进液腔321被构造成从靠近旋转中心f的位置进液、从靠近进料口322和出料口323的位置向回液腔311排液。
由此,在保证反应器壳体301旋转以使容纳腔a内的活性炭被浸渍的更加充分的前提下,使进液腔321能够更靠近旋转中心f,从而能够使进液结构不受反应器300转动影响,兼顾了流通腔b的换热介质的循环与反应器壳体301的旋转。
如图4所示,还包括第二旋转连接件330,第二旋转连接件330与外壳体310和内壳体320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第二旋转连接件330适于插入进液腔321和回液腔311内以独立地与两者连通。
具体地,第二旋转连接件330至少包括:安装在反应器壳体301的侧壁中部的第二转轴座331,第二转轴座331的中心形成为旋转中心f,第二转轴座331穿过外壳体310 并依次伸入回液腔311、进液腔321内,第二转轴座331具有与进液腔321相连通的进液口331a、与回液腔311相连通的回液口331b。
这样,换热介质经过第二旋转连接件330进入进液腔321或者从回液腔311流向第二转轴座331。避免了设置复杂的管路所带来的布置繁琐问题,直接借助第二旋转连接件330引入、排出换热介质,使反应器壳体301整体的布置更紧凑、合理且成本更低。
进一步地,第二转轴座331具有与回液口331b连通的回液内孔331c、与进液口331a连接的进液内孔331d,回液内孔331c用于与外部的过液管道连接,进液内孔331d与回液内孔331c被隔开件331e隔开,且进液腔321通过隔开件331e用于连接外部进液管路。其中,外部的过液管道、外部的过液管道可以形成在用于连接反应器壳体301与基座302的第二转轴332内,第二转轴332与第二转轴座331固定连接,以在第二转轴332 被驱动转动时能够带动反应器壳体301一起翻转。由此,外部的过液管道经第二转轴座 331的进液内孔331d、进液口331a从中部进入进液腔321内,并且沿周向以及两端流动,经过进液腔321的出口321b进入回液腔311内,最终经过从回液口331b流向回液内孔331c,最终经外部的过液管道排出。
如图2所示,进液腔321由内壳体320一体形成,回液腔311由外壳体310一体形成。也就是说,在内壳体320内直接加工进液腔321,在回液腔311内直接加工回液腔 311,这样,只需在内壳体320、外壳体310的某一对应位置设置连通口就能使进液腔 321与回液腔311连通。由此更方便加工生产。
可选地,进液腔321具有进口321a和出口321b,进液腔321内设有多个位于进口321a和出口321b之间的隔板324,参见图3所示。具体地,隔板324上可以设置通孔以使进液腔321内的液体能够从进口321a流向出口321b,进而流向回液腔311,当然,隔板324可以是非环形的板,隔板324的数量可以设置多个,换热介质从隔板324之间的间隙流过,以从进口321a流向出口321b。由此,通过设置隔板324避免了有进口321a 进入的液体在反应器壳体301翻转过程中直接流向出口321b,这样就使换热介质在进液腔321内能够与内壳体320充分换热,使活性炭的受热或受冷更均匀。
下面参考图5-图7进一步描述干燥装置。如图5所示,处理活性炭的干燥装置200包括:冷油箱210、冷却部件、热油箱230、电加热部件、控制部件240。
冷油箱210具有第一出液口211和第一回液口,冷却部件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组成内部冷却循环回路的压缩机221、蒸发器、节流件以及冷凝器,蒸发器环绕冷油箱210设置以对冷油箱210内的液体进行降温。热油箱230具有第二出液口和第二回液口232,电加热部件用于对热油箱23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控制部件240与电加热部件和冷却部件连接,以控制两者交替工作。
也就是说,冷却部件的压缩机221、蒸发器、节流件以及冷凝器共同构成冷却系统,形成一个冷却循环回路,蒸发器对冷油箱210内的液体进行降温,电加热部件可以是设于热油箱230内的电加热丝,这样需要加热时接通电加热丝即可。
由此,采用冷油箱210和热油箱230两个油箱分别对反应器进行冷却和加热,使冷却、加热能够无间隙切换,无需缓冲,响应更灵敏,加热效率和冷却效率都更高。
结合图5、6所示,干燥装置200还包括支座250,热油箱230、冷却部件、电加热部件、冷油箱210均设置在支座250内,热油箱230设置在压缩机221上方。具体地,支座250可以是一个框架,在一些实施例中,支座250为框架,框架的侧部敞开且顶部和底部封闭,压缩机221、热油箱230、冷油箱210均固定于框架的底壁,控制面板连接在框架的侧部。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支座250也可以是一个封闭的柜体,用于集成固定前述提到的热油箱230、冷油箱210、电加热部件、冷却部件。由此,整个干燥装置200 的结构更紧凑、集成度更高。
如图5所示,干燥装置200还包括连接管路,连接管路包括:分别与第一出液口211、第二出液口、第一回液口、第二回液口232对应连接的第一出液管261、第二出液管263、第一回液管262、第二回液管264,第一出液管261、第二出液管263、第一回液管262、第二回液管264的一部分位于支座250内,且另一部分伸出支座250外。由此,当反应器需要制冷时,控制冷却部件工作以对冷油箱210进行制冷,冷油箱210内的油液经第一出液口211流向反应器内相应的腔室,冷量交换后的液体经第一回液口流回冷油箱 210内。当反应器需要制热时,控制电加热部件对热油箱230进行加热,热油箱230内的油液经第二出液口流向反应器内相应的腔室,热量交换后的液体经第二回液口232流回热油箱230内。
进一步地,第一出液管261、第一回液管262分别用于与外部的相应冷却管路连接,第二出液管263、第二回液管264分别用于与外部的加热管路连接,第一出液管261和第二回液管264朝向支座250的一侧伸出;第一回液管262、第二出液管263朝向支座 250的另一侧伸出。由此,更方便管路的布置和快速识别,且出液管以及回液管均伸出箱体外,更方便与外部加热管理、外部冷却管路的连接。
此外,还可以对出液管、回液管的高度差异化处理,第二出液管263、第二回液管264的伸出高度高于第一出液管261、第一回液管262。
第一出液管261、第一回液管262均自冷油箱210的中部伸入冷油箱210内,第二出液管263、第二回液管264均与热油箱230的顶部伸入热油箱230内。由于加热后的热油箱230内会存在气态的油,第二出液管263、第二回液管264的位置靠上设置,能够使热油箱230内的油被充分循环使用。而冷油箱210内的冷油被冷却后更容易沉积在冷油箱210的中下部,因此将第一出液管261、第一回液管262设置在中部,也使冷油箱210内的油液被充分使用。
为了使管路排布更紧凑、合理,可以采用以下设置:第一出液管261、第一回液管262、第二出液管263、第二回液管264伸出支座250外的部分均包括竖直段以及至少一个水平段。
考虑到需要合理切换加热、冷却功能,第一出液管261、第一回液管262、第二出液管263、第二回液管264的端部设有控制管路开闭的阀门,阀门的端部形成有连接接头。由此,当需要对反应器进行加热时,控制第一出液管261的阀门、第一回液管262关闭,控制第二出液管263、第二回液管264开启,就能实现冷却油液在冷油箱210以及反应器的流通腔之间循环;同理,当需要对反应器进行冷却时,控制第一出液管261的阀门、第一回液管262开启,控制第二出液管263、第二回液管264关闭,就能实现热油液在冷油箱210以及反应器的流通腔之间循环。
实际制造过程中,制造活性炭的装置可以包括抽真空装置、干燥装置和反应器,各部分之间由管道连接,抽真空装置可以包括真空泵,反应器可以是双锥反应器,双锥反应器为盛放活性炭以及对活性炭进行浸渍的装置。
活性炭的具体制造方法如下:
1)将一定量的原活性炭加入双锥反应器后抽真空,达到预设压力后维持双锥反应器内压力稳定30min-60min;
2)利用导管将装有配液装置与双锥反应器盖子上的阀门相连,开启阀门,利用负压将溶液导入双锥反应器后关闭阀门,浸渍时抽真空装置和干燥装置可用来调节反应器内的温度压力。设置双锥反应器转动方式,转速为10-12rpm,每15-17分钟转动45-47 秒;
3)浸渍完成后将反应器调整到合适位置,打开盖子上的阀门使废液流出。废液排出后转动双锥反应器,利用离心力甩干使堆积的活性炭缝隙之间聚集的水分进一步排出,废液排尽后关闭阀门;
4)设置加热温度,利用干燥装置对反应器内部进行加热使残留的水分蒸发。同时设置双锥反应器的转动方式为每正向转动45-47秒停3-5秒后反向转动相同时间,是反应器内各处受热均匀。双锥反应器内温度升至90-100℃后开启真空泵抽出反应器内的水蒸气,同时打开反应器与外界联通的阀门换气,此时由于反应器内压力低于大气压,水的沸点降低,反应器内温度恒定在75-85℃,更安全。烘干完成后利用加热/冷却装置降低反应器内的温度,温度到达40-45℃后出料即得到成品活性炭;
5)打开双锥反应器的盖子,取少量成品活性炭测量其填充密度,计算其质量。按固定质量比取030活性炭放入反应器内,关上盖子密封好装置后设置双锥反应器的转动方式为每正向转动45-47秒停3-5秒后反向转动相同时间,共10-15min。混合完成后即可出料。
实际应用中,使用一体化设备制造的活性炭成品的平均FCADR(甲醛洁净空气量)值为75.3。与同时间段内从车间生产的成品相比性能(FCADR值)提升12.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包括:基座、反应器壳体、动力机构,所述反应器壳体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反应器壳体连接以驱动所述反应器壳体转动,所述反应器壳体内具有容纳腔以及流通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存放物料,所述流通腔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所述流通腔在所述容纳腔的外侧与所述容纳腔隔开设置;以及
干燥装置,所述干燥装置与所述流通腔通过连接管组连接,以使所述流通腔内的换热介质循环流动到所述干燥装置内被加热或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包括:冷却部件、冷油箱、热油箱、加热部件、控制部件,所述加热部件用于对所述热油箱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控制部件分别与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冷却部件连接,以控制两者的启停,所述连接管组与所述冷油箱、所述热油箱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组包括:加热送液支路、加热回液支路、冷却送液支路、冷却回液支路,所述加热送液支路与所述冷却送液支路通过送液汇流管路交汇到一起,所述加热回液支路与所述冷却回液支路通过回液汇流管路交汇到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送液支路与所述冷却送液支路通过三通控制阀与所述汇流管路连通,所述加热回液支路与所述冷却回液支路通过三通控制阀与回液汇流管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转接头,所述送液汇流管路与所述回液汇流管路均与所述第二转接头相连,且两者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二转接头连通,另一个与伸入所述第二转接头内的连接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壳体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基座枢转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具有与所述第二转接头连通的内孔,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基座的轴承座枢转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端部具有定位槽,所述第二转接头插入所述定位槽且两者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转接头通过固定于所述第二转接头的第三连接法兰、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外的第四连接法兰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反应器壳体的侧壁中部的第二转轴座,所述第二转轴座具有隔开件以及被所述隔开件分隔开的进口和出口,所述连接管伸入所述第二转轴座内以通过所述隔开件与所述出口连通,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内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壳体包括:
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与所述外壳体连接,所述内壳体的侧部形成有进液腔,所述外壳体的侧壁形成有回液腔,所述进液腔适于连通所述送液汇流管路,所述回液腔适于连通所述回液汇流管路。
CN202021477944.5U 2019-07-26 2020-07-23 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 Active CN21369990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81230.1A CN110385105A (zh) 2019-07-26 2019-07-26 一种负载型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和装置
CN2019106812301 2019-07-26
CN2019111814608 2019-11-27
CN201911181460 2019-11-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99903U true CN213699903U (zh) 2021-07-16

Family

ID=72486640

Famil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77944.5U Active CN213699903U (zh) 2019-07-26 2020-07-23 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
CN202021481012.8U Active CN213699904U (zh) 2019-07-26 2020-07-23 处理活性炭的反应器壳体以及反应器
CN202010728232.4A Pending CN111686691A (zh) 2019-07-26 2020-07-23 活性炭改性处理系统
CN202010718535.8A Pending CN111686689A (zh) 2019-07-26 2020-07-23 处理活性炭的反应器及抽真空的集成设备
CN202021498820.5U Active CN213699906U (zh) 2019-07-26 2020-07-23 处理活性炭的干燥装置以及具有其的系统
CN202021481014.7U Active CN213699905U (zh) 2019-07-26 2020-07-23 具有配液功能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
CN202010719663.4A Pending CN111686690A (zh) 2019-07-26 2020-07-23 一种负载型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和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81012.8U Active CN213699904U (zh) 2019-07-26 2020-07-23 处理活性炭的反应器壳体以及反应器
CN202010728232.4A Pending CN111686691A (zh) 2019-07-26 2020-07-23 活性炭改性处理系统
CN202010718535.8A Pending CN111686689A (zh) 2019-07-26 2020-07-23 处理活性炭的反应器及抽真空的集成设备
CN202021498820.5U Active CN213699906U (zh) 2019-07-26 2020-07-23 处理活性炭的干燥装置以及具有其的系统
CN202021481014.7U Active CN213699905U (zh) 2019-07-26 2020-07-23 具有配液功能的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
CN202010719663.4A Pending CN111686690A (zh) 2019-07-26 2020-07-23 一种负载型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7) CN21369990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01893B (zh) * 2021-04-30 2023-06-20 佛山市顺德区阿波罗环保器材有限公司 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
CN114797776A (zh) * 2022-04-24 2022-07-29 南通恒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多孔吸附材料的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7222491A (en) * 1990-01-16 1991-08-05 Tigg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generating particulate adsorbents
US5212144A (en) * 1992-06-01 1993-05-18 Westvaco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making chemically activated carbon
US6105275A (en) * 1998-03-19 2000-08-22 Sepredyne Corporation Continuous rotary vacuum retor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CN100441291C (zh) * 2006-10-19 2008-12-10 中山大学 活性炭纤维载铂电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0435934C (zh) * 2007-02-02 2008-11-26 华南理工大学 有机络合物负载型活性炭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09005974A1 (en) * 2007-06-28 2009-01-08 Georgia-Pacific Chemicals Llc Reducing formaldehyde emissions
CN201340173Y (zh) * 2008-12-26 2009-11-04 任红兵 气提双锥真空干燥机
DE202010016491U1 (de) * 2010-12-11 2011-03-31 Wasse, Dirk Vorrichtung um feste und flüssige organische Substrate aus vorzugsweise Biogasanlagen in 1. kohlenstoffhaltige feste Stoffe und 2. die flüssigen Substrate in weiter verarbeitbare Substanzen umzuwandeln, sowie die Beseitigung von Bakterien und Sporen in den beiden primär Substraten
CN102168909B (zh) * 2011-03-08 2012-07-25 常州先锋干燥设备有限公司 双锥回转真空干燥系统
TWI453240B (zh) * 2011-09-08 2014-09-21 Geonan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c 含零價金屬之高分子複合載體及其製造方法
CN103127906B (zh) * 2011-11-24 2016-08-24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核级活性炭真空浸渍和真空预干燥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3274403A (zh) * 2013-06-08 2013-09-04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强碱循环利用的方法
CN203886556U (zh) * 2014-05-15 2014-10-22 成达 一种真空浸渍禽羽活性炭制备系统
CN204329497U (zh) * 2014-12-10 2015-05-13 李申国 一种转鼓式干燥机
WO2017070526A1 (en) * 2015-10-22 2017-04-27 Graver Technologies Llc Treated activated carbon for removal of airborne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ntaminants
CN205351981U (zh) * 2015-12-23 2016-06-29 海南通用康力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机组件
CN106076380A (zh) * 2016-07-19 2016-11-09 青岛科技大学 改性煤质活性炭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6802065A (zh) * 2016-12-28 2017-06-06 芜湖顺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高效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机
CN108295816A (zh) * 2018-01-19 2018-07-20 深圳中纺滤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常温高效除甲醛改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CN208003911U (zh) * 2018-01-29 2018-10-26 江苏圣亚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反应器抽真空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反应器
CN108283919A (zh) * 2018-01-30 2018-07-17 四川特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负压和热再生的空气净化装置
CN207991166U (zh) * 2018-02-12 2018-10-19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真空三合一干燥机
CN109647315B (zh) * 2019-01-08 2021-03-26 北京化工大学 能量充分利用的超重力装置、氧化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6691A (zh) 2020-09-22
CN111686690A (zh) 2020-09-22
CN213699906U (zh) 2021-07-16
CN213699905U (zh) 2021-07-16
CN213699904U (zh) 2021-07-16
CN111686689A (zh) 202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699903U (zh) 处理活性炭的集成设备
US10660349B2 (en) Flooded evaporator
GB2242970A (en)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JP2012503482A (ja) レトルト処理装置のための熱交換及び輸送システム
AU2005232555A1 (en) Process fluid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agitating retorts
EP3306229B1 (en) Absorption heat pump device
WO2021077986A1 (zh) 一种吸附材料脱附再生系统
CN1391644A (zh) 热再生吸附装置
CN102168909B (zh) 双锥回转真空干燥系统
CN213208056U (zh) 一种冷凝热回收除湿机
US436862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of heat taken up at low temperature
CN102049178B (zh) 除湿装置
CN112516696A (zh) 一种恒温恒湿空气处理设备及方法
CN102197268A (zh) 用于建筑物的空调系统
US20200288941A1 (en) Diverter valve assembly, dishwasher, and household appliance
CN114230132B (zh) 一种污泥干化机的节能干化方法
CN214891851U (zh) 快速高效冷却控制温控机
CN116358282A (zh) 一种闭式热泵干燥装置及其运行模式
CN211887458U (zh) 超重力离心机的温控系统
KR102549953B1 (ko) 흡착 기반 히트 펌프
CN203803134U (zh) 内置冷凝器的同腔两次相变减压蒸馏器
KR200184583Y1 (ko) 대용량 건식 제습공조기
CN111569658A (zh) 一种用于热循环吸附分离装置的高低温循环装置
CN212777696U (zh) 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
JPH0658643A (ja) 吸着式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