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77696U - 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77696U
CN212777696U CN202021668357.4U CN202021668357U CN212777696U CN 212777696 U CN212777696 U CN 212777696U CN 202021668357 U CN202021668357 U CN 202021668357U CN 212777696 U CN212777696 U CN 2127776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wheel
dehumidification
regeneration
whee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6835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志明
俞晓明
廖常伟
张文庆
喻红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Peritech Dehumidify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Peritech Dehumidify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Peritech Dehumidify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Peritech Dehumidify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6835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776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776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776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包括机体;转轮组件,转轮组件至少为一组,设置在机体内;制冷组件,制冷组件设置在机体内;冷却组件,与制冷组件相连;其中,转轮组件包括转轮架和可转动设置在转轮架上的除湿转轮;除湿转轮包括至少两个分区,每个分区包括呈层叠设置的吸湿剂载体层,任意相邻两个分区内的吸湿剂载体层互相垂直;通过将任意相邻两个分区内的吸湿剂载体层设置为相互垂直的,不需要采用额外的分区框架对除湿转轮进行分区,同时保证了除湿转轮具有足有的强度安装在转轮架上,除湿转轮上的吸湿剂载体层的利用率更高,吸湿效果更佳。

Description

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温再生除湿转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
【背景技术】
除湿机又称为抽湿机、干燥机、除湿器,顾名思义,其工作原理为通过风扇的作用将潮湿的空气抽入机内,通过热交换器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子冷凝成水珠,处理之后的干燥空气排出机外,如此循环使室内的湿度保持在适宜的相对湿度。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划分为工业除湿机和家用除湿机,并且随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除湿机的发展也进一步细分,包括冷冻除湿机、转轮除湿机、溶液除湿机、管道除湿机。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冷冻除湿机的使用较为广泛,由于冷冻除湿机具有除湿效果好、房间相对湿度下降块、运行用度低、不要求人员、也可不需要冷却水、操纵便利、使用灵活等长处,广泛运用于国防工程、人防工程、各类仓库、藏书楼、档案馆、地下工程、垫子产业、紧密机械加工、医药、实物、农行也种子蕴藏及各工况企业车间等场所。冷冻除湿机的整个除湿过程细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过程,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常温与相对高湿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却铜管翅片液化成水滴的过程。
转轮除湿技术一般解决7℃以下的超低湿度要求,目前市场上的除湿转轮的种类主要由氯化锂转轮、硅胶转轮、分子筛转轮、低温再生转轮等,除湿转轮是一种蜂窝状高效吸附材料做成的,当含水量比较高的空气通过除湿转轮的蜂窝孔道时,大部分水分被吸附材料吸收,当吸附材料吸出的水分达到饱和时,就会停止吸收,所以需要有一个再生装置来再生,把转轮按照3:1分成两个区域,270°区域用来除湿,90°区域用来再生,当经过处理区域吸收有水分的转轮,转到再生区时,被一股经过加热至110~140℃时的再生空气再生,转出来时并重新拥有了再生能力。
根据公开号为CN101216268A的中国发明文献公开的吸附式转轮除湿机的除湿转轮及其制造方法,并具体公开了分区框架和设置与分区框架之中其上涂敷有吸湿剂的吸湿剂载体,还包括用于对吸湿剂中的水份从里向外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其中分区框架具有一个中心支承套,分区框架可以围绕该中心支承套的轴线旋转;以及从中心支承套向远离中心支承套的方向延伸的分隔壁,分区框架至少具有两个分区,最好为四个;加热单元包括用作吸湿剂载体且分别设置与各个分区框架中的薄壁电阻加热带,以及分别与分区框架中的各薄壁电阻加热带相连的碳刷,碳刷镶嵌于中心支承套中。
针对上述对比文件中吸湿剂载体通过分区框架分隔成至少两个分区,由于分区之间的分隔采用的是分区框架来连接的,因此除湿转轮上的吸湿区和再生区的面积减小,降低了整个除湿转轮的吸湿效果,从而除湿机的除湿能力下降,因此设计一种不需要分区框架进行分隔的除湿转轮非常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采用分区框架来实现分区使得除湿转轮的吸湿区和再生区面积减小导致除湿转轮吸湿能力下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不需要采用分区框架进行分区的除湿转轮,保证除湿转轮每个分区都被完全利用,提高除湿转轮每一次转动的吸湿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包括机体;转轮组件,所述转轮组件至少为一组,所述转轮组件设置在所述机体内;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设置在所述机体内;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与所述制冷组件相连;其中,所述转轮组件包括转轮架和可转动设置在所述转轮架上的除湿转轮;所述除湿转轮包括至少两个分区,每个所述分区包括呈层叠设置的吸湿剂载体层,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分区内的所述吸湿剂载体层互相垂直;由于不采用框架来分隔除湿转轮,通过将吸湿剂设置为层叠设置的,即每一层吸湿剂载体层层层堆叠形成分区,并且为了保证没有框架的除湿转轮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任意相邻两个分区的吸湿剂载体层设置为垂直的,因此,将除湿转轮安装在转轮架上时,其转动中心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保证了除湿转轮在转动过程中受力稳定,不易损坏。
优选的,所述除湿转轮包括呈周向均匀分布的四个分区;在一般的除湿转轮设置有吸湿区和再生区,根据吸湿和再生的效果配合,上述除湿转轮的分区分隔方式为最优选择,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吸湿与再生的转换,提高吸湿与再生的效果。
优选的,其中一个所述分区内的所述吸湿剂载体层呈竖直平行层叠分布;上述吸湿剂载体层的设置方式保证了整个除湿转轮的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防止除湿转轮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损坏的情况;并且采用上述吸湿剂载体层的设置方式的除湿转轮生产难度低,更加具有实用性。
优选的,四个所述分区内的所述吸湿剂载体层组合形成由内向外呈层叠分布的正方形;上述吸湿剂载体层的设置方式保证了整个除湿转轮的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防止除湿转轮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损坏的情况;并且采用上述吸湿剂载体层的设置方式的除湿转轮生产难度低,更加具有实用性。
进一步地,所述转轮架包括呈圆形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处均设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中间设有定位于所述除湿转轮的转动中心的转动件;两个所述转动件相互配合将所述除湿转轮与所述转轮架相连;除湿转轮的转动中心连接在转轮架上,方便除湿转轮的转动,并且转动件的作用是被动转动,而非主动带动除湿转轮转动,其好处是避免造成除湿转轮受损的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口设有再生通道进气管,所述进气口设有再生通道出气管;所述再生通道进气管与所述再生通道出气管配合与所述除湿转轮的其中一个所述分区形成所述除湿转轮的再生区;保证了在实际的除湿过程中,除湿转轮可以持续不断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优选的,所述再生区定位于所述转轮架的上部;将再生区定位于转轮架的上部方便连接。
优选的,所述再生通道进气管与所述再生通道出气管连接在所述转轮架的一侧覆盖其中一个所述分区;保证了再生区上高温空气对除湿转轮上水分的脱附效果,防止出现高温空气泄漏或者串风的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转轮组件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除湿转轮通过一传动带相连;采用传动带连接除湿转轮的外壁来驱动除湿转轮转动,减少了吸湿剂载体层的受力,避免在除湿过程中出现吸湿剂载体层受力过大受损的现象。
上述技术方案带来的技术效果为:
1、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吸湿剂的分布方式来实现分区的目的,最大程度上利用整个除湿转轮,避免了采用分区框架进行分区所造成的除湿转轮的分区面积减小;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是层叠设置的吸湿剂载体层,并且任意相邻两个分区内的吸湿剂载体层呈垂直设置,在实现分布目的的同时也保证了除湿转轮的结构强度,防止除湿转轮在转动的过程中出现受损的现象。
2、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在转轮架上的支撑杆上设置了转动件,转动件的目的是被动转动,通过除湿转轮的外壁与驱动装置通过传动带相连,使得除湿转轮组转动,而不是采用驱动装置带动除湿转轮的转动中心转动的方式,保证了在除湿转轮转动的过程中除湿转轮的稳定性,避免出现除湿转轮受损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中的转轮组件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中的转轮组件的后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中的除湿转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2中的除湿转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除湿风机的总装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除湿风机的局部装配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除湿风机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变压器的电路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除湿机的后视图,其中机体外设有冷却塔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配合与水冷冷凝器相连;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调节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其中调节装置连接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上;
其中,1、机体;11、上层箱体; 111、新风口;112、新风风阀;113、变压器;114、控制柜;12、下层箱体;121、送风口; 122、送风风阀;2、转轮组件;21、转轮架;211、进气口;212、出气口;213、再生通道出气管;214、再生通道进气管;215、支撑杆;2151、转动件;22、除湿转轮;31、压缩机组;311、压缩机; 312、油平衡器; 321、新风蒸发器; 322、混风蒸发器; 323、送风蒸发器;331、一级再生冷凝器;332、二级再生冷凝器;4、冷却组件; 41、水冷冷凝器;42、冷却塔; 43、进液管;44、出液管;45、调节装置;51、一级再生加热器;52、二级再生加热器;6、再生风机;7、再生混风箱;8、中效过滤组件;9、处理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术语“上”、“下”、“左”、“右”、 “轴向”、“径向”、“竖直”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就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包括设置在在机体1内数量至少为1组的转轮组件2。在实际的除湿过程中,对于7℃以下的超低湿度要求往往会采用转轮除湿技术,一般的除湿转轮22就可以达到上述要求,但是对于零下60℃低露点的超低湿度要求时,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达到低露点的要求需要在转轮上增加冷吹区,来辅助再生区用于冷却刚刚转出再生区的高温转轮,同时也用于处理再生区的串风与泄漏,创造了低露点的可能;因此,在转轮除湿机中至少会设置1个转轮组件2,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除湿机需要达到低露点,故转轮组件2设置为2组,包括设置在上层箱体11中的第一转轮组件和设置在下层箱体12中的第二转轮组件,两个转轮组件2呈上下层叠设置,如图1和图2所示,转轮组件包括转轮架21和设置在转轮架21上的除湿转轮22,转轮架21为一长方形框架结构,其上下两个侧面为不封闭设置,方便安装除湿转轮22,在转轮架21上设有呈圆形设置的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处分别设有再生通道出气管213和再生通道进气管214;同时,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设有支撑杆215,支撑杆215的中心处设有与除湿转轮22的转动中心重合的转动件2151,当除湿转轮22安装在转轮架21内时,两个转动件2151向内挤压配合固定除湿转轮22的转动中心,将除湿转轮22安装在转轮架21上。
如图3所示,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除湿转轮22上任意相邻分区的吸湿剂载体层呈相互垂直设置,因此在除湿转轮22的转动中心处,其结构强度高,当转动件2151紧贴吸湿剂载体层向内挤压固定除湿转轮22时,避免了出现由于挤压力过大而导致在使用过程中除湿转轮22出现损坏的情况;并且,在第一转轮组件中,除湿转轮22为高效再生除湿转轮,包括再生部和吸湿部,在第二转轮组件中,除湿转轮22为低温高效再生除湿转轮,包括再生部、吸湿部和冷吹部;在第二转轮组件中的除湿转轮22上设置冷吹部,用于冷却刚刚转出再生区的除湿转轮22,从而实现低露点的目的,整个除湿过程更加节能高效;另外,转轮组件2还包括一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为一电机,驱动装置与除湿转轮22通过设置一传动带相连,从而带动除湿转轮22运动;相对于在除湿转轮22的转动中心设置转轴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转轴来转动除湿转轮22,采用传动带套设在除湿转轮22的外壁上来带动除湿转轮22转动的方式,减少了除湿转轮22内部所受的挤压力,防止除湿转轮22受损。
一般除湿转轮22被分割成再生部和吸收部,故除湿转轮22至少包括两个分区,但吸湿部与再生部较为合适的比例为3:1,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将除湿转轮22周向均匀分割成四个分区,其中3个分区为吸湿部,1个分区为再生部,设置成四个分区不仅满足了合适的比例,同时,在本实用新型中除湿转轮22的结构强度更高;每个分区上包括呈层叠设置的吸湿剂载体层,并且任意两个分区上的吸湿剂载体层呈相互垂直;相对于采用分区框架来分区,本实用新型中直接通过吸湿剂载体层的分布来进行分区,最大程度上利用了整个除湿转轮22上可以利用的除湿面积;如图5所示,位于除湿转轮22右上方的分区中的吸湿剂载体层呈竖直平行层叠分布,其相邻两个分区上的吸湿剂载体层均与之垂直分布;将吸湿剂载体层设置为平行层叠设置,不仅实现了高效吸收气体中携带的水分的目的,也便于装配成除湿转轮22,同时任意两个相邻分区上的吸湿剂载体层呈垂直,保证了在转动中心处具有非常牢固的结构强度,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没有采用分区框架进行分区,分区方式采用的是通过吸湿剂载体层自身的分布方式来实现分区,因此必须保证除湿转轮22的转动中心处的结构强度高,从而设置在支撑杆215上的转动件2151挤压除湿转轮22的转动中心将其固定时,具有稳定的结构,避免了除湿转轮22在 转动时出现损坏的现象;图5为在除湿转轮22的转动过程中的其中一个位置,此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相邻两个分区之间的吸湿剂载体层呈垂直分布;又如图1和图2所示,再生通道进气管213和再生通道出气管214配合与除湿转轮22的其中一个分区,即再生部,形成再生区,并且将再生区设置在转轮架21的上部的效果最佳;当气体从进气口211穿过除湿转轮22的时候,由于再生通道出气管214的阻挡,气体只能进入占除湿转轮22四分之三的吸湿部,气体中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吸湿剂载体层上;由于除湿转轮22始终在不停的转动,同时进入再生区内的气体经过了再生加热器的加热作用,温度升高,因此,当加热后的气体通过再生通道进气管213进入除湿转轮22的再生部时,高温空气穿过吸附了水分趋于饱和的吸湿剂载体层使得水分从吸湿剂载体层上脱附,从而除湿转轮22恢复了除湿能力,上述过程在除湿机开启至结束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从而保证了除湿机具有良好的除湿性能,除湿效果更佳。
结合图5和图6以及图7所示,该除湿机还包括设置在机体1内的制冷组件以及与制冷组件相连的冷却组件4;其中机体1包括上层箱体11和下层箱体12,将整个机体1设置成两个箱体而不是设置成一条直线的气体传输通道,其作用是减小整个除湿机的长度,从而缩小了安装除湿机所占用的空间,并且上层箱体11和下层箱体12的同一侧的侧面上分别开设有新风口111和送风口121;在新风口111处向外延伸设置了新风风阀112,在送风口121处向外延伸设置了送风风阀122,其目的通过风阀来更好地控制进风的风量和出风的风量,从而达到调节室内气压平衡的目的,使得室内更加舒适。
如图5所示,制冷组件与冷却组件4相连,其中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组31、蒸发器、再生冷凝器,冷却组件4包括水冷冷凝器41和冷却塔42,制冷组件中的冷媒于水冷冷凝器41、蒸发器、压缩机组31、再生冷凝器中循环流动,冷却组件4中的冷却液在水冷冷凝器41与冷却塔42之间循环流动,因此,通过两个循环可见,冷媒与冷却液在水冷冷凝器41中气液接触,进行热交换,由于在冷媒的传输过程中,经过蒸发器和压缩机组31后的冷媒存在形态为气态,因此在水冷冷凝器41中采用水作为冷却介质,使得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冷凝,从而实现冷媒循环使用的目的。
结合图5和图7所示,压缩机组31设置在下层箱体12远离送风口121的一侧,其结构为呈并联设置的多个压缩机311,针对在除湿机中管道中冷媒的循环需要的提供的动力,采用3个呈并联设置的压缩机311,可以更好的使冷媒在管道内循环流动,保证了冷媒的在整个制冷组件中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从而保证了冷媒与空气的具有更好的热交换效果;又如图5和图8所示,在每个压缩机311上均设有油平衡器312,油平衡器312连接在电源组件上,其中电源组件设置在上层箱体11内远离所述新风口111一侧的控制柜114内,控制柜114与压缩机组31呈上下层叠设置,使得整个除湿机的结构更加合理;油平衡器312的作用是监控和保证压缩机内正确油位,因此其调节的精度要求较高,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油平衡器312容易受到电源组件中的变频器在输出能量时在输出线上产生较强的电磁辐射干扰,影响周边电器元件的正常运行,因此在电源组件与油平衡器312之间设置了变压器113,变压器113安装在控制柜114中,减少了电源组件对油平衡器312等电器元件产生的干扰,提高了除湿机的工作效率,由于电器元件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干扰容易造成寿命减少,因此设置变压器113延长了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从而保证除湿机的使用时间更长,减少了内部电器元件更换的频率,减少故障率,提高了除湿机的质量,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结合图5和图7所示,蒸发器呈并联设置在水冷冷凝器41和压缩机组31连通的管道上,设置蒸发器的作用是低温冷凝的冷媒通过蒸发器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媒吸收空气的中的热量后气化,达到制冷的效果;一般地,蒸发器包括加热室和蒸发室两部分组成,加热室想液体提供蒸发所需的热量,促使液体沸腾气化,蒸发室是气液两相完全分离,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蒸发器是翅片式蒸发器,利用翅片式发热器使空气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冷媒在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后使得空气降温后,但不仅仅局限于翅片式蒸发器,可采用其他蒸发器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如图5所示,并联在管道上的蒸发器分别为新风蒸发器321、混风蒸发器322、送风蒸发器323,新风蒸发器321的目的是降低从新风口111传输至第一转轮组件的吸湿部的气体温度,使得气体中的水分得到一定程度的凝结,从而保证第一转轮组件的除湿效果;设置混风蒸发器322的目的是通过混风蒸发器322中的冷媒与气体进行热交换,使得气体的温度降低,凝结更多的水分,从而提升第二转轮组件的除湿效果;设置送风蒸发器323的目的是通过送风蒸发器323中的冷媒与气体进行热交换,使得气体的温度降低,由于经过第二转轮组件的吸湿部之后气体温度升高,设置了送风蒸发器323降低气体温度,可以更好的使得除湿机外的气温保持在一个舒适的程度上。
结合图5和图7所示,再生冷凝器包括一级再生冷凝器331和二级再生冷凝器332,其中一级再生冷凝器331设置在下层箱体12的外侧壁上,其结构为翅片式冷凝器,二级再生冷凝器332设置在下层箱体12内位于送风风阀122与第二转轮组件之间,其结构也为翅片式冷凝器;相对于通过管道串联的方式分别将再生冷凝器连接在压缩机组31与水冷冷凝器41之间,采用并联的连接方式在结构上更加优化简单,减少了内部连接管道的复杂程度,并且,根据冷媒在管道循环的方向可知,冷媒先传输至一级再生冷凝器331中,然后传输至二级再生冷凝器332中,又由于冷媒是不断循环流动的,因此在实际的除湿过程中,一级再生冷凝器331上的冷媒经过与气体的热交换之后,冷媒的温度下降,但是并不是所有传输至一级再生冷凝器331中的冷媒都会与气体热交换,使得冷媒降温;由于一级再生冷凝器331与二级再生冷凝器332之间为并联设置在同一根管道上,因而在一级再生冷凝器331中未与气体进行热交换的冷媒传输至二级再生冷凝器332,在二级再生冷凝器332中与气体进行热交换;上述过程充分的利用了冷媒,提高了冷媒在整个循环流动过程中与气体进行热交换的效率,减少了冷媒的无效循环,即减少了能量的消耗,更加节能高效。另外,如图6所示,机体1上还设有再生风机6和再生混风箱7,通过一级再生冷凝器331与再生风机6、再生混风箱7形成一贯穿下层箱体12的侧壁的混风通道,混风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二转轮组件的两侧。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级再生冷凝器331与第一转轮组件之间设有一级再生加热器51,在二级再生冷凝器332与第二转轮组件之间设有二级再生加热器52;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再生加热器均采用的是电加热,通过设置再生加热器,在每个再生冷凝器通过再生加热器与对应的转轮组件2的再生区相连,其作用是对进入再生区的气体进行加热,由于气体在再生冷凝器中升温达不到使得除湿转轮22最佳的再生效果,即空气的温度不够高,无法使得除湿转轮22上的水分充分脱附,因此在再生冷凝器与除湿转轮22上的再生区之间均设置了再生加热器,通过对进入除湿转轮22的再生区的气体进行二次加热,使得气体保持高温状态进入再生区,高温的气体使得吸湿剂载体层上吸附的水分充分被脱附,带走水分的湿空气被再生风机6排出,使得除湿转轮22恢复最佳的吸湿能力从而完成了再生过程,保证了除湿机的持续运行的过程中具有稳定去最佳的除湿效果,提高了整个除湿机的使用效果。
如图9和图10所示,水冷冷凝器41与冷却塔42之间设有进液管43和出液管44,从而冷却液在水冷冷凝器41和冷却塔42之间循环流动;采用水冷冷凝器41的目的是冷凝温度相对低,对压缩机组31的制冷能力和运行的经济性都比较有利;在本实施例中,水冷冷凝器41为立式壳管式冷凝器,冷却水的直通流动且流速大,一般的水源都可以作为冷却水,并且冷却水可以多次循环使用,节省成本;冷却塔42由于其体积较大,并且需要一定的高度,故一般设置在除湿机的机体1的外侧。
当冷媒在水冷冷凝器41、蒸发器、压缩机组31、再生冷凝器中每一次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冷媒经过压缩机组31传输至水冷冷凝器41时,冷媒为高温高压的气态介质,而冷却塔42与水冷冷凝器41之间循环流动的冷却液为液态介质,因此在水冷冷凝器41中进行气液接触的热交换过程中使得冷媒放热和冷却液吸收热量,冷媒的温度降低,从而冷媒恢复了冷却的作用,在冷媒整个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可以持续不断对空气进行吸热。
由于在实际除湿的过程中,冷却液与冷媒的所进行的气液接触热交换的过程中,气态冷媒中的热量不足以与所有冷却液热交换,冷却液的利用并不完全彻底,造成了冷却液的利用率低,浪费了能量;因此,在进液管43上设置了调节装置45,其型号为VB7300系列,该调节装置45为一三通结构,其中两端口连接在进液管43上,用于将冷却液从冷却塔42传输至水冷冷凝器41中,另一端口连接在出液管44上,并且该调节装置45还连接在水冷冷凝器41上,由于冷却液与冷媒之间的热交换是在水冷冷凝器41中进行的,因而通过测定水冷冷凝器41内气态冷媒的压强,根据压强的大小控制调节装置45来调节冷却液分流的比例,从而保证在冷媒与冷却液热交换的过程中冷却液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因此,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设置调节装置45来根据水冷冷凝器41中气态冷媒的压强,对冷却液进行分流,其中一部分进入水冷冷凝器41中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从出液管44回到冷却塔42中等待下一次循环,实现了冷却液最大程度的利用,减少冷却液的浪费,更加节能高效。
在本实用新型中,结合图1~10所示,气体在除湿机内的整个除湿过程为:除湿机的新风口111处的新风风阀112打开,新风进入,经过新风蒸发器321,空气与新风蒸发器321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空气的温度下降;经过降温后的空气传输至第一转轮组件,空气穿过第一转轮组件上的除湿部,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在吸湿剂载体层上,由于第一转轮组件上还有再生部,传输至再生部的气体温度高于吸湿部的气体温度,因此当高温空气传输至再生区时,部分高温气体穿过回风风阀与低温空气在第一转轮组件内汇合,汇合后形成的混合气体经过处理风机9的牵引作用传输至中效过滤组件8处,进行过滤,除去气体中的杂质;经过过滤后的气体传输至混风蒸发器322处,气体与混风蒸发器322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气体的温度下降,降温后的气体的其中一部分传输至第二转轮组件的除湿转轮22上的除湿部,经过除湿部的气体传输至送风蒸发器323,与送风蒸发器323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气体的温度下降,经过送风蒸发器323后传输至送风口121;另一部分传输至第二转轮组件的冷吹部,温度上升,升温后的气体传输至一级再生冷凝器331,在一级再生冷凝器331中气体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由于冷媒在蒸发器中吸热形成呈气态通过压缩机组31传输至一级再生冷凝器331上,冷媒具有较高的温度,经过冷吹部的气体与一级再生冷凝器331中的冷媒接触后温度上升,升温后的气体进一步通过一级再生加热器51进行升温,此时,经过两次升温的气体传输至除湿第二转轮组件的除湿转轮22上的再生部,去除吸湿剂载体层上吸附的水分,达到再生的目的;经过再生区的气体由于吸收了水分,温度下降,传输至二级再生冷凝器332,气体与二级再生冷凝器332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空气温度升高,升温后的气体经过二级再生加热器52电加热温度再次提升,此时高温气体传输至第一转轮组件的除湿转轮22上的吸湿部,去除吸湿剂载体层上吸附的水分,紧接着穿过第一转轮组件的再生区的气体通过再生风机6排出;高温气体进入第一转轮组件的除湿区的过程中,其中一部分通过回风风阀传输至混风蒸发器322中形成一个循环,提高了除湿过程中的效率,减少了浪费,另一部分通过再生风机6从送风口121处排出。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该除湿转轮22包括四个分区,其中相邻每一个分区上的吸湿剂载体层垂直设置组合形成由内向外层叠设置的正方形,转动件2151在固定除湿转轮22的过程中,对除湿转轮22产生向内的挤压力,保持吸湿剂载体层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保证除湿转轮22的正常使用,避免出现除湿转轮22损坏的现象。
其余结构实施例1中相同,在此不展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
转轮组件(2),所述转轮组件(2)至少为一组,所述转轮组件(2)设置在所述机体(1)内;
制冷组件(3),所述制冷组件(3)设置在所述机体(1)内;
冷却组件(4),所述冷却组件(4)与所述制冷组件(3)相连;
其中,所述转轮组件(2)包括转轮架(21)和可转动设置在所述转轮架(21)上的除湿转轮(22);所述除湿转轮(22)包括至少两个分区,每个所述分区包括呈层叠设置的吸湿剂载体层,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分区内的所述吸湿剂载体层互相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转轮(22)包括呈周向均匀分布的四个分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分区内的所述吸湿剂载体层呈竖直平行层叠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分区内的所述吸湿剂载体层组合形成由内向外呈层叠分布的正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架(21)包括呈圆形的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所述进气口(211)和所述出气口(212)处均设有支撑杆(215);两个所述支撑杆(215)的中间设有定位于所述除湿转轮(22)的转动中心的转动件(2151);两个所述转动件(2151)相互配合将所述除湿转轮(22)与所述转轮架(21)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212)设有再生通道进气管(214),所述进气口(211)设有再生通道出气管(213);所述再生通道进气管(214)与所述再生通道出气管(213)配合与所述除湿转轮(22)的其中一个所述分区形成所述除湿转轮(22)的再生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区定位于所述转轮架(21)的上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通道进气管(214)与所述再生通道出气管(213)连接在所述转轮架(21)的一侧的截面覆盖其中一个所述分区。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组件(2)还包括驱动装置(23),所述驱动装置(23)与所述除湿转轮(22)通过一传动带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组件(2)还包括驱动装置(23),所述驱动装置(23)与所述除湿转轮(22)通过一传动带相连。
CN202021668357.4U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 Active CN2127776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68357.4U CN212777696U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68357.4U CN212777696U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77696U true CN212777696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51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68357.4U Active CN212777696U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776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262720A1 (en) Energy efficient sorption processes and systems
EP3247948B1 (en) Split type adsorption air conditioning unit
CN102226552B (zh) 一种采用固体吸湿剂的新风除湿机
JPH11118192A (ja) 除湿空調装置
US20140318369A1 (en) Dehumidification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100552311C (zh) 节能型空调除湿系统
CN103502760B (zh) 冷却流体的蒸发冷却装置及方法
CN213208056U (zh) 一种冷凝热回收除湿机
CN1140746C (zh) 热再生吸附装置
CN110375396A (zh) 一种大型深度除湿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1177289U (zh) 一种热泵型双级蒸发热回收新风机组
KR101445378B1 (ko) 제습 냉방 장치
CN212777696U (zh) 一种低露点除湿设备
CN100575799C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213208055U (zh) 一种冷凝热回收再生低露点除湿机
CN212777698U (zh) 一种再生除湿机
CN217654015U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14230132B (zh) 一种污泥干化机的节能干化方法
CN114543171B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717858U (zh) 太阳能双级热泵转轮复合式深度除湿系统
CN201255476Y (zh) 空调除湿系统氯化锂转轮吸附剂的再生热源装置
CN204513638U (zh) 一种热泵式双冷源溶液除湿机组
CN209819745U (zh) 一种节能型锂电池生产环境处理系统
CN111578396A (zh) 一种内置热泵自循环再生转轮除湿系统
CN219264454U (zh) 一种基于转轮除湿的双冷源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