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65313U - 一种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65313U
CN213565313U CN202022305094.7U CN202022305094U CN213565313U CN 213565313 U CN213565313 U CN 213565313U CN 202022305094 U CN202022305094 U CN 202022305094U CN 213565313 U CN213565313 U CN 213565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bilizer bar
connecting piece
swing
suspension system
swin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050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超
彭亚琪
李伟
何家兴
涂大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0509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65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65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65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上摆臂总成和后稳定杆总成,后轴节总成包括摆动座,上摆臂总成连接于摆动座上;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上摆臂总成的转动轴所对的摆动座的外侧面上凸出设置;后稳定杆总成包括拉杆和稳定杆,拉杆的两端分别为球销和衬套,球销连接于第一连接件的下端,衬套的开口方向朝向拉杆的侧面;稳定杆的端部固定于衬套中;后稳定杆总成位于摆动座和上摆臂总成的一侧。还公开了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和汽车。本方案成功实现了将多连杆悬架的稳定杆安装到后轴节总成上,兼顾了结构上紧凑轻量化与操纵上的稳定性,稳定杆的效率更高。

Description

一种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是保证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部件,汽车悬架作为车架与车轴之间连接的传力部件,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重要部件。其中,为了保证悬架的侧倾角刚度,悬架系统中还设置了横向的稳定杆结构来减少车身倾角,尽量使得车身保持平衡。
如图1所示,现有的针对多连杆后悬架的稳定杆结构中,上摆臂总成2和下摆臂总成7的一端连接在后轴节总成1上,另一端向汽车中部伸出。为了便于后稳定杆总成3的安装和达到一定的稳定性能,后稳定杆总成3很多采用安装在从后轴节总成1上伸出的后下摆臂总成7上的方式。但是,这一安装位置过于靠近车中部,因此稳定杆的效率较低,若需达到一定的侧倾角刚度要求,需要使用较大直径的稳定杆或将稳定杆安装在后轴节总成上。
然而虽然较大直径的稳定杆在效率方面有所提升,但是这种稳定杆也带来了用料多、不利于稳定杆轻量化的问题。此外,现有的后轴节总成受到各摆臂总成和车轮轮辋等结构的在空间上的干涉,且受到后轴节总成自身形状结构与力学性能的设计要求约束,难以合理地改动现有后轴节总成的形状来做到将稳定杆直接安装在后轴节总成上,所以也难以通过依靠在后轴节总成上布置稳定杆来得到结构紧凑的高效率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悬架系统及汽车,其成功实现了将多连杆悬架的稳定杆安装到后轴节总成上,兼顾了结构上紧凑轻量化与操纵上的稳定性,稳定杆的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上摆臂总成和后稳定杆总成,
所述后轴节总成包括摆动座,所述上摆臂总成连接于所述摆动座上;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上摆臂总成的转动轴所对的摆动座的外侧面上凸出设置;
所述后稳定杆总成包括拉杆和稳定杆,所述拉杆的两端分别为球销和衬套,所述球销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端,所述衬套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拉杆的侧面;所述稳定杆的端部固定于所述衬套中;所述后稳定杆总成位于所述摆动座和上摆臂总成的一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上摆臂总成上设有第一摆动孔,所述摆动座上设有第二摆动孔,所述第一摆动孔和第二摆动孔相互配合;
所述第二连接件同时穿过所述第一摆动孔和第二摆动孔,以将所述上摆臂总成以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轴可摆动地连接于所述摆动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从沿所述第二摆动孔的轴向向外伸出并形成所述第一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处设有朝向所述摆动座侧面的定位面,所述定位面与摆动座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陷,当所述定位面抵靠于所述摆动座时,所述定位凸起插入所述定位凹陷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中部为旋转柱,旋转柱一端连接所述定位面,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柱,所述外螺纹柱伸出所述第二摆动孔,所述外螺纹柱通过螺母结构与所述摆动座或上摆臂总成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球销与所述连接孔通过螺栓结构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中心轴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稳定杆的端部与所述衬套的内孔过盈配合,将所述稳定杆固定于所述衬套中。
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于副车架上的后稳定杆固定夹,所述稳定杆的中部被夹持在所述后稳定杆固定夹内。
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后悬架系统。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方案中将用于连接后稳定杆总成的第一连接件设置在原本仅用于连接上摆臂总成的摆动座上,尽量避免了对后轴节总成的整体构造与力学性能造成大的影响;此外,为了匹配凸起的摆动座和上摆臂总成侧面空间的形状,本方案中的拉杆安装在第一连接件下端,且稳定杆安装在拉杆下端轴套的侧面,避免对后轴节总成形成干涉,空间利用效率更高,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而且,后轴节的位置更加靠近车的外侧,即使不增加稳定杆的直径,后稳定杆总成安装在此处也能得到更好的防侧翻性能,便于做到轻量化。
在上述基础上,为了使得结构对空间和制造的要求更低,第一连接件设置在第二连接件上的一体结构使得安装后稳定杆总成所需的额外空间更少;且稳定杆与衬套之间采用销轴的过盈配合,在此处无需另外设置螺栓等固定件,避免这些固定件对旁边可能设置的后下摆臂总成等部件造成干涉。
附图说明
图1为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后稳定杆总成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后悬架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后悬架系统的右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后悬架系统的稳定杆安装在衬套中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后悬架系统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一种实施方案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后稳定杆总成3安装的示意图,其中的后稳定杆总成3安装在后下摆臂总成上,比较靠近车辆中部,翻侧翻效率较低。
图2至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1、上摆臂总成2和后稳定杆总成3,上摆臂总成2和后稳定杆总成3安装在后轴节总成1上。具体地,后轴节总成1包括摆动座11,上摆臂总成2通过摆动座11连接在后轴节总成1上;还包括第一连接件4,所述第一连接件4在所述上摆臂总成2的转动轴所对的摆动座11的外侧面上凸出设置,凸出的形状为后稳定杆总成3的安装提供了条件;在第一连接件4的位置设置上,本实施例采用设置在原本仅用于连接上摆臂总成2的摆动座11上,尽量避免了对后轴节总成1的整体构造与力学性能造成大的影响。
参见图2至3,后稳定杆总成3包括拉杆31和稳定杆32,拉杆31的两端分别为球销311和衬套312,中部优选采用杆状结构连接球销311和衬套312。球销311有利于实现车轮的上下跳动和转向运动;在安装到汽车上后,拉杆31的方向大致为竖向或略微倾斜,衬套312的开口方向朝向拉杆31的侧面,稳定杆32的端部固定于拉杆31底端的衬套312中,与拉杆31大致垂直或呈钝角,便于稳定杆32的横向安装以平衡汽车两侧的倾斜度。在安装好后,后稳定杆总成3的端部与后轴节总成1连接,整体位于摆动座11和上摆臂总成2的一侧,这一方案通过合理设置拉杆31与后轴节的连接位置和安装位置,实现了将后稳定杆总成3安装在后轴节总成1上,使得后稳定杆32的安装位置尽量靠近车辆的外侧,在车辆转弯时,通过稳定杆32传递的力的作用点更加靠近外侧,可以让车轮尽可能下压,防止汽车侧倾的效果更好。
参见图4,为了进一步减小稳定杆32与轴套的连接位置的大小,本实施例优选采用稳定杆32直接与衬套312过盈配合连接的方案,为了便于安装,可以将稳定杆32的端部设置为销轴321,销轴321与衬套312的内孔过盈配合,从而将稳定杆32固定于衬套312中。这种固定结构无需再另外设置连接结构,因此可以将此处的空间占用降到最低。
作为连接上摆臂总成2和摆动座11的优选实施方案,还包括第二连接件5,所述上摆臂总成2上设有第一摆动孔,所述摆动座11上设有第二摆动孔,所述第一摆动孔和第二摆动孔相互配合;第二连接件5同时穿过第一摆动孔和第二摆动孔,将上摆臂总成2以第二连接件5为轴可摆动地连接于摆动座11上。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结构的优选方案,参见图5,第二连接件5从沿第二摆动孔的轴向向外伸出并形成第一连接件4,两者为一体成型的结构。这种一体的结构相当于使得一个连接件兼具连接上摆臂总成2与后轴节总成1、后轴节总成1与后稳定杆总成3两种功能,不管是零件的制造、产品的装配还是空间的节省方面,都更加具有优势,需要克服的技术难度更低,使得在后轴节上安装后稳定杆总成3可以成为现实。
参见图5,作为第一连接件4与第二连接件5的进一步优选方案,第一连接件4与第二连接件5处设有朝向摆动座11侧面的定位面6,定位面6与摆动座11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61和定位凹陷(图中未示出),当定位面6抵靠于摆动座11时,定位凸起61插入定位凹陷中;其中,定位凸起61和定位凹陷的位置可以在定位面6和摆动座11上互换,本实施例优选将定位凸起61设置于定位面6上。第二连接件5的中部为旋转柱51,旋转柱51一端连接定位面6,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柱52,外螺纹柱52伸出第二摆动孔,外螺纹柱52通过螺母结构与摆动座11连接固定。第二连接件5中部的旋转柱51便于连接在其上的上摆臂总成2进行摆动动作,旋转柱51的两端分别为定位面6和外螺纹柱52,从两个方向将第二连接件5在摆动座11上的位置限定;同时也便于装配,在实际装配时,旋转柱51从第二摆动孔的一侧插入穿过上摆动臂总成2上的第一摆动孔,再从另一侧穿出,对准定位凸起61和定位凹陷的位置并对应插接定位,再使用垫片和螺母旋合在外螺纹柱52上并旋紧,即可完成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在摆动座11上的安装。
第一连接件4优选为扁平状,其一端连接定位面6,另一端向外伸出,其上设有贯通第一连接面的连接孔41,球销311与连接孔41通过螺栓结构42相连,从而将后稳定杆总成3安装在后轴节上。且第一连接件4的与第二连接件5的中心轴优选为重合状态,中心轴重合意味着受力的中心线是重合的,这种结构具有更加优良的力学性能,更能抗折断和扭断,使用寿命更长。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结构的优选方案,第一连接件4与第二连接件5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零件,第一连接件4设置在摆动座11侧面且不与第一连接件4相接,第一连接件4可以为与后轴节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为单独另外安装在摆动座11侧面的零件。这种结构可以方便地调节第一连接件4所在的位置和高度,在设计上更加灵活。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第一连接件4与第二连接件5是否为一体结构,第一连接件4的与第二连接件5不一定在同一高度上。根据车型的不同,采用的悬架系统的具体结构不同,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第一连接件4与第二连接件5的高度以便达到更好的。此外,还设有安装于副车架上的稳定杆固定夹8,稳定杆32的中部被夹持在后稳定杆固定夹8内,从而将稳定杆32连接至副车架上。
所述后悬架系统的其它结构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的后悬架系统,保证了轻量化和操纵稳定性。所述汽车的其它结构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上摆臂总成和后稳定杆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轴节总成包括摆动座,所述上摆臂总成连接于所述摆动座上;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上摆臂总成的转动轴所对的摆动座的外侧面上凸出设置;
所述后稳定杆总成包括拉杆和稳定杆,所述拉杆的两端分别为球销和衬套,所述球销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端,所述衬套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拉杆的侧面;所述稳定杆的端部固定于所述衬套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上摆臂总成上设有第一摆动孔,所述摆动座上设有第二摆动孔,所述第一摆动孔和第二摆动孔相互配合;
所述第二连接件同时穿过所述第一摆动孔和第二摆动孔,以将所述上摆臂总成以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轴可摆动地连接于所述摆动座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件从沿所述第二摆动孔的轴向向外伸出并形成所述第一连接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处设有朝向所述摆动座侧面的定位面,所述定位面与摆动座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陷,当所述定位面抵靠于所述摆动座时,所述定位凸起插入所述定位凹陷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中部为旋转柱,旋转柱一端连接所述定位面,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柱,所述外螺纹柱伸出所述第二摆动孔,所述外螺纹柱通过螺母结构与所述摆动座或上摆臂总成连接固定。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球销与所述连接孔通过螺栓结构相连。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中心轴重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稳定杆的端部与所述衬套的内孔过盈配合,将所述稳定杆固定于所述衬套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于副车架上的后稳定杆固定夹,所述稳定杆中部被夹持在所述后稳定杆固定夹内。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所述的后悬架系统。
CN202022305094.7U 2020-10-15 2020-10-15 一种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Active CN213565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05094.7U CN213565313U (zh) 2020-10-15 2020-10-15 一种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05094.7U CN213565313U (zh) 2020-10-15 2020-10-15 一种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65313U true CN213565313U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24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05094.7U Active CN213565313U (zh) 2020-10-15 2020-10-15 一种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653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69379B2 (en) Support for pneumatic spring of wheel axle suspension
CN111231593B (zh) 纵臂式独立悬架
CN213565313U (zh) 一种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CN108454346A (zh) 用于车辆的后桥悬架
CN116534126B (zh) 一种新能源后驱汽车五连杆后副车架及车辆
CN218536244U (zh) 一种双横臂悬架结构
CN111959214A (zh) 一种连接汽车导向臂与车轴的方法及连接结构
CN201914037U (zh) 汽车前控制臂总成
CN113635723B (zh) 带有x形推力杆的空气悬架系统及车辆
CN214606969U (zh) 一种汽车后驱动托臂式独立悬架结构及后驱动悬架总成
CN111497542B (zh) 一种越野汽车后减振器装配结构和具有其的越野汽车
CN213007481U (zh) 一种锻造稳定杆吊杆和支座总成及应用该总成的车辆
CN112224282A (zh) 一种主销内倾角可调的前悬架结构
CN212979775U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615409U (zh) 气囊支座、空气悬架和车辆
CN220577357U (zh) 一种轻量化稳定悬挂支架
CN219821134U (zh) 一种双向拖车球
CN220281593U (zh) 一种新型后平叉
CN218257603U (zh) 双叉悬臂架及汽车
CN219584289U (zh) 商用车锻造均衡梁
CN221921797U (zh) 衬套托架、悬架系统及车辆
CN218084979U (zh) 一种上控制臂结构及悬架系统
CN212765547U (zh) 横臂总成及悬架系统
CN212022233U (zh) 一种空气悬架及车辆
CN215850612U (zh) 一种应用于横置板簧悬架的高性能横向推力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