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04302U - 传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04302U
CN213504302U CN202022221963.8U CN202022221963U CN213504302U CN 213504302 U CN213504302 U CN 213504302U CN 202022221963 U CN202022221963 U CN 202022221963U CN 213504302 U CN213504302 U CN 2135043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roller way
transmission
way
control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2196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志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fang Zhigo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fang Zhigo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fang Zhigo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fang Zhigo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2196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043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043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043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llers For Roller Conveyors For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输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输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辊道、至少两个活动辊道、至少一个第二辊道以及控制机构;第一辊道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活动辊道连接;第二辊道的一端与另外一个活动辊道连接,两个活动辊道分别位于切割设备的两侧;控制机构分别与第一辊道、活动辊道以及第二辊道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一辊道和活动辊道运转,将预加工板材传输至切割设备,并控制活动辊道和第二辊道运转将切割后板材从切割设备传输至后续工序;并且,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活动辊道向下转动以为切割设备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Description

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材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石材作为一种高档建筑装饰材料,广泛应用于地面铺装、橱柜和家具的台面装饰、幕墙装饰、公共设施建设等。
石材的加工过程涉及到多种工序,例如,石材的上料和卸料、石材切割、石材清洗和干燥、石材打磨等,多个工序之间需要对石材进行传输。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天车或者起吊设备将石材吊装至指定的工序操作台。在具体吊装过程中,操作者需要在操作控制天车或者起吊设备的同时,手扶石板进行引导,避免石板晃动而影响放置位置。
如此操作不仅导致石材的加工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引发操作者人身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输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利用天车或者起吊设备吊装石材转换工序操作台,导致加工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输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辊道、至少两个活动辊道、至少一个第二辊道以及控制机构;第一辊道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活动辊道连接;第二辊道的一端与另外一个活动辊道连接,两个活动辊道分别位于切割设备的两侧;控制机构分别与第一辊道、活动辊道以及第二辊道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一辊道和活动辊道运转,将预加工板材传输至切割设备,并控制活动辊道和第二辊道运转将切割后板材从切割设备传输至后续工序;并且,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活动辊道向下转动以为切割设备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输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输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辊道、至少两个活动辊道、至少一个第二辊道以及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可以控制第一辊道和活动辊道运转,将预加工板材传输至切割设备;并控制活动辊道和第二辊道运转将切割后板材从切割设备传输至后续工序。而且,控制机构还可以控制活动辊道向下转动,以为切割设备旋转角度提供避让空间。在此过程中,传输装置实现板材的自动传输,无需操作人员手工操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板材的加工效率,还有利于提高安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传输装置的一种改进,第一辊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机、至少一个第一辊梁单元以及第一传动组件,第一辊梁单元包括多根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辊梁;第一电机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辊梁传动连接,且第一电机与控制机构电连接,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第一电机通过第一传动组件驱动辊梁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传输装置的一种改进,辊梁包括辊梁轴以及套装在辊梁轴上的内侧链轮和外侧链轮,且外侧链轮相对内侧链轮靠近辊梁轴的端部,沿辊梁轴的长度方向间隔套装有多个辊子;第一传动组件包括套装在第一电机输出轴的主动链轮以及多根链条,至少一根链条传动连接主动链轮和至少一个辊梁上的外侧链轮;辊梁的内侧链轮与一侧相邻辊梁的内侧链轮通过一根链条传动连接,辊梁的外侧链轮与另一侧相邻辊梁的外侧链轮通过一根链条传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传输装置的一种改进,第一辊道还包括机架,辊梁通过轴承固定在机架上;在辊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护条,防护条固定在机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传输装置的一种改进,活动辊道包括第二辊梁单元和第一驱动机构,第二辊梁单元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一辊道的端部,且第二辊梁单元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第一辊道传动连接;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辊梁单元传动连接,且第一驱动机构与控制机构电连接,第一驱动机构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驱动第二辊梁单元相对第一辊道转动,以使第二辊梁单元与第一辊道平齐或者使第二辊梁单元相对第一辊道向下转动预设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传输装置的一种改进,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缸、第一铰接座以及第二铰接座,第一铰接座与第二辊梁单元固定连接,第二铰接座与第一辊道固定连接,第一驱动缸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铰接;控制机构与第一驱动缸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一驱动缸伸长或者缩短,以使第二辊梁单元相对第一辊道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传输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分料设备,所述分料设备位于所述第二辊道的另一端;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分料设备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分料设备将所述第二辊道上呈矩阵排布的板材进行分料,以使所述板材单块传输。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传输装置的一种改进,分料设备包括第一辊道机构、第二辊道机构以及带传动机构;第一辊道机构包括第三辊道以及与第三辊道传动连接的第一升降机构,第三辊道与第二辊道连接,第三辊道和第一升降机构分别与控制机构电连接;第二辊道机构与第三辊道机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辊道机构包括第四辊道以及与第四辊道传动连接的第二升降机构,第四辊道和第二升降机构分别与控制机构电连接;带传动机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动带,且传动带沿第二方向延伸,传动带与第三辊道的辊梁交错设置,且传动带与第四辊道的辊梁交错设置;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一升降机构降低以使第三辊道上的沿第二方向排列的板材组降落至传动带上,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带传动机构运行,并控制第二升降机构带动第四辊道上升,以使板材组中的单个板材传输至第四辊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传输装置的一种改进,传输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转向设备,转向设备包括与第二辊道连接的第三辊道机构以及第三传动带机构,第三辊道机构包括第五辊道以及与第五辊道传动连接的第三升降机构;第三传动带机构包括多个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传动带,且第三传动带与第五辊道的辊梁交错设置;控制机构分别与第五辊道、第三升降机构以及第三传动带机构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五辊道沿预设方向传输板材,并控制第三升降机构驱动第五辊道降低,以使第五辊道上板材转移至第三传动带上;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第三传动带机构沿与预设方向垂直的方向传输板材。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传输装置的一种改进,传输装置还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板材的位置;控制机构与检测装置电连接,控制机构被配置为能够根据检测装置检测的板材位置,控制第一辊道、活动辊道以及第二辊道的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装置的第一辊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辊道的传动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装置的辊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装置的辊梁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辊道的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活动辊道与第一辊道平齐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活动辊道相对第一辊道转动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活动辊道与第一辊道传动连接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料设备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料设备去除带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辊道;11:第一电机;12:第一辊梁单元;120:辊梁;120a:第一辊梁;120b:第二辊梁;120c:第三辊梁;120d:第四辊梁;120e:第五辊梁;121:辊梁轴;122:辊子;123:内侧链轮;124:外侧链轮;125:轴承;13:第一传动组件;131:主动链轮;132:链条;14:机架;141:立框;1411:横梁;1412:立梁;142:纵梁;143:护罩;
2:第二辊道;
3:活动辊道;31:第二辊梁单元;32:第一驱动机构;321:第一驱动缸;322:第一铰接座;323:第二铰接座;324:第一铰接轴;325:第二铰接轴;33:第二传动组件;331:中间轴;332:第三铰接座;333:第四铰接座;335:传动轮;34:辊道支架;35:第一检测开关;
5:切割设备;
6:分料设备;61:第三辊道;62:第一升降机构;63:第四辊道;64:第二升降机构;641:第二驱动缸;642:第二连接支架;6421:支撑框;6422:连杆组件;6422a:第一连杆;6422b:第二连杆;643:导向杆;644:安装框;65:第一传动带结构;651:第二电机;66:第二传动带结构;661:第三电机;671:第二检测开关;672:第三检测开关;673:第四检测开关;68:固定架;681:第二导向筒;
7:转向设备;71:第五辊道;72:第三传动带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天车或者起吊设备将石材吊装至指定的工序操作台。在具体吊装过程中,操作者需要在操作控制天车或者起吊设备的同时,手扶石材进行引导,避免石材晃动而影响放置位置。如此操作不仅导致石材的加工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引发操作者人身安全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输装置,用于传输石材,实现石材各工序位置的传输,有利于提高加工效率和安全性。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首先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辊道1、至少两个活动辊道3、至少一个第二辊道2以及控制机构;第一辊道1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活动辊道3连接;第二辊道2的一端与另外一个活动辊道3连接,两个活动辊道3分别位于切割设备5的两侧;控制机构分别与第一辊道1、活动辊道3以及第二辊道2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一辊道1和活动辊道3运转,将预加工板材传输至切割设备5,并控制活动辊道3和第二辊道2运转将切割后板材从切割设备5传输至后续工序;并且,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活动辊道3向下转动以为切割设备5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辊道1和第二辊道2中的一者作为上料端,第一辊道1和第二辊道2中的另一者作为卸料端。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第一辊道1作为上料端、第二辊道2作为卸料端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辊道1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多个第一辊道1可以传动连接,即,多个第一辊道1利用同一个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或者,多个第一辊道1沿板材的传输方向间隔排列,其间隔不应使板材掉落。当然,第二辊道1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安装空间等实际情况设置第一辊道1和第二辊道2的数量。
通常的,切割设备5需要转动,以从不同的方向切割板材。以图中示出的方向为例,切割设备5可以沿X方向切割板材,然后转动90°沿Y方向切割板材。本实施例在切割设备5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活动辊道3,活动辊道3可以相对第一辊道1或第二辊道2向下转动预设角度,以为切割设备5提供旋转的避让空间。
下面以第一辊道1与其连接的活动辊道3为例说明活动辊道3的工作原理。在需要为切割设备5提供避让空间时,活动辊道3相对第一辊道1向下转动预设角度;在需要将第一辊道1上的板材传输至切割设备5的切割台上时,活动辊道3与第一辊道1平齐,活动辊道3弥补第一辊道1和切割设备5之间的间隔,使得第一辊道1上的板材可以稳定的传输至切割设备5的切割台上。
当然,活动辊道3的安装位置并不限于此。例如,在第一辊道1和第二辊道2的另一端还可以分别设置一个活动辊道3,以延长或者缩短上卸料的辊道长度,以适应不同的上卸料设备。
控制机构用于控制传输装置工作状态,其可以包括控制器以及安装控制器的机箱,控制器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存储单元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控制机构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控制机构分别与第一辊道1、活动辊道3以及第二辊道2电连接,例如,控制机构分别通过线缆实现与第一辊道1、活动辊道3以及第二辊道2的信号传输。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控制机构可以根据预设程序控制传输装置4的工作状态,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检测机构,以使控制机构根据检测机构检测到传输装置状态,控制其工作状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具体控制方式不做限定。
具体地,继续参照图1,控制机构控制上料设备将板材放置到第一辊道1上;然后控制机构控制第一辊道1和活动辊道3运转,将预加工板材传输至切割设备5。需要理解的是,在此过程中,该活动辊道3与第一辊道1平齐。
控制机构或者切割设备5的控制模块控制切割设备5对板材进行切割,切割完成后形成矩阵排布的板材,例如,按照多行多列或者单行多列或者多行单列排布。在切割过程中,切割设备5在完成一个方向的切割后、在旋转以调整角度之前,控制机构控制两个活动辊道3向下转动,以形成避让空间。
在切割完成后,控制机构控制与第二辊道2连接的活动辊道3向上转动,以与第二辊道2平齐;并且控制第二辊道2与其连接的活动辊道3运转,将切割设备5切割台上的板材传输至后续工序。其中,后续工序可以是清洗、卸料码装等,在此不做限定。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辊道1、至少两个活动辊道3、至少一个第二辊道2以及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可以控制第一辊道1和活动辊道3运转,将预加工板材传输至切割设备5;并控制活动辊道3和第二辊道2运转将切割后板材从切割设备5传输至后续工序。而且,控制机构还可以控制活动辊道3向下转动,以为切割设备5旋转角度提供避让空间。在此过程中,传输装置实现板材的自动传输,无需操作人员手工操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板材的加工效率,还有利于提高安全性。
参照图2至图6,第一辊道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机11、至少一个第一辊梁单元12以及第一传动组件13,第一辊梁单元12包括多根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辊梁120;第一电机11通过第一传动组件13与辊梁120传动连接,且第一电机11与控制机构电连接,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第一电机11通过第一传动组件12驱动辊梁120转动。
其中,第一电机11可以是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等,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的第一辊道1还包括机架14,第一电机11固定在机架14上。第一传动组件13可以包括链条传动结构、带传动结构、齿轮传动结构等,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的第一辊道1可以包括一个第一辊梁单元12,第一辊道1也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辊梁单元12,多个第一辊梁单元12传动连接。也就是说,多个第一辊梁单元12之间利用同一个电机驱动,有利于降低传输装置的成本。
其中,第一辊梁单元12包括多根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辊梁120,其中,第一方向可以是图中的X方向;辊梁120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可以是图中Y方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辊梁120的数量及间隔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由于切割前的板材较大,切割设备5之前的第一辊道1和活动辊道3的辊梁120之间的间隔可以较大;由于切割后的板材较小,切割设备5之后的第二辊道2和活动辊道3的辊梁120之间的间隔可以较小,以避免板材掉落。
通过上述设置,控制机构控制第一电机11转动,第一电机11通过第一传动组件13驱动辊梁120转动,从而驱动辊梁120上的板材沿第一方向前进,提高板材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继续参照图3至图5,在一些具体地实现方式中,辊梁120包括辊梁轴121以及套装在辊梁轴121上的内侧链轮123和外侧链轮124,且外侧链轮124相对内侧链轮123靠近辊梁轴121的端部,沿辊梁轴121的长度方向间隔套装多个辊子122。
其中,辊梁轴121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多个辊子1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单根辊梁轴121上的辊子122的数量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由于切割前的板材较大,切割设备5之前的第一辊道1和活动辊道3的辊子122之间的间隔可以较大;由于切割后的板材较小,切割设备5之后的第二辊道2和活动辊道3的辊子122之间的间隔可以较小,以避免板材掉落。
在辊梁轴121的一端套装有内侧链轮123和外侧链轮124,可选地,内侧链轮123和外侧链轮124通过套筒连接形成一体件,方便安装。外侧链轮124相对内侧链轮123更靠近辊梁轴121的端部。
此时,第一传动组件13包括套装在第一电机11输出轴的主动链轮131以及多根链条132,至少一根链条132传动连接主动链轮131和至少一个辊梁120上的外侧链轮124;辊梁120的内侧链轮123与一侧相邻辊梁120的内侧链轮123通过一根链条132传动连接,辊梁120的外侧链轮124与另一侧相邻辊梁120的外侧链轮124通过一根链条132传动连接。
也就是说,第一电机11通过主动链轮131和链条132转动力传输至辊梁120上。可以理解的是,主动链轮131可以通过链条132与一个辊梁120的外侧链轮124传动连接,主动链轮131也可以通过链条132与两个、三个等多个辊梁120的外侧链轮124传动连接。继续参照图3,以主动链轮131通过链条132与两个辊梁120的外侧链轮124传动连接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主动链轮131通过链条132与第三辊梁120c、第四辊梁120d传动连接,第四辊梁120d的内侧链轮123通过链条132与其左侧的第五辊梁120e传动连接;第三辊梁120c的内侧链轮123通过链条132与其右侧的第二辊梁120b传动连接,第二辊梁120b的外侧链轮124通过链条132与第一辊梁120a的外侧链轮124传动连接。如此设置,第一电机11的驱动力通过主动链轮131和链条132分别向第三辊梁120c、第四辊梁120d的两侧传输,有利于提高传输效率,特别是对于辊梁较多的辊梁单元,如此可以降低启动时间。
并且,如此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向下调整第一电机11的安装位置,调整主动链轮131传动连接的链条132的松紧度,以提高第一传动组件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第一辊道1通链条132驱动辊梁120转动,从而实现板材的传输,本实施例的第一辊道1结构紧凑,传输稳定可靠。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辊梁单元12还包括机架14,辊梁120通过轴承125固定在机架14上;在辊梁12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护条,防护条固定在机架14上。
其中,参照图6,机架14用于支撑辊梁120,具体地,辊梁120通过轴承125固定在机架14上,可选地,沿辊梁1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轴承125。其可以包括立框141和纵梁142,纵梁142沿Y方向延伸。立框14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横梁1411和至少两个立梁1412,横梁1411沿X方向延伸,两个横梁1411沿Z向间隔设置,两个立梁1412分别设置在横梁1411的两端,如此形成矩形的立框141。相邻两个立框141之间通过纵梁142连接。
机架14可以包括多个立框141,且多个立框141沿Y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立框141之间通过纵梁142连接。如此,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辊梁120的长度确定立框141的数量。当辊梁120的长度增加时,沿Y方向增加一个立框141并用纵梁142连接即可,提高机架14的通用性。例如,第一辊道1和第二辊道2的机架如图6所示,设置三个立框141。后面将要描述的分料设备的机架可以仅包括两个立框141。
此外,机架14还包括护罩143,其罩设在第一传动组件13和辊梁120端部的链轮外侧,以保护传动结构。
在辊梁12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护条,防护条固定在机架14上。防护条可以在第一辊道1上设置有检测开关时保护防护开关,避免形状不规则的预加工板材碰撞检测开关、第一传动组件13等,起到保护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辊道2的结构与第一辊道1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在赘述。其中,第二辊道2与第一辊道1沿X方向的长度、辊梁120的数量及间隔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由于第二辊道2上输送的板材形状规则、大小确定,为此,第二辊道2上可以无需设置防护条。
结合图7至图9,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的活动辊道3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本实施例的活动辊道3包括第二辊梁单元31和第一驱动机构32,第二辊梁单元31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一辊道1的端部,且第二辊梁单元31通过第二传动组件33与第一辊道1传动连接;第一驱动机构32与第二辊梁单元31传动连接,且第一驱动机构32与控制机构电连接,第一驱动机构32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驱动第二辊梁单元31相对第一辊道1转动,以使第二辊梁单元31与第一辊道1平齐或者使第二辊梁单元31相对第一辊道1向下转动预设角度。
其中,第二辊梁单元31与第一辊道单元12的结构相同,具体地,第二辊梁单元31包括辊道支架24以及安装在辊道支架24上多根辊梁,辊梁的结构及安装结构均与第一辊道单元12相同,在此不做限定。其中,辊道支架24可以为框架结构,例如矩形框,在此不做限定。
第二辊梁单元31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一辊道1的端部,具体地,在辊道支架24和机架14上分别设置铰接座,铰接座上设置有铰接孔,铰接孔内穿设有铰接轴,如此使得第二辊梁单元31可以相对第一辊道1转动。
第二辊梁单元31通过第二传动组件33与第一辊道1传动连接。具体地,第二传动组件33包括中间轴331、传动轮335以及多根链条132,结合图9,在辊道支架24上设置有第三铰接座332,在第一辊道1上设置有第四铰接座333,中间轴331穿设在第三铰接座332和第四铰接座333设置的铰接孔内,如此使得第二辊梁单元31可以相对第一辊道1转动。并且,传动轮332包括沿中间轴33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内侧轮和外侧轮,其具体结构与辊梁120端部设置的内侧链轮123和外侧链轮124结构相同。其中一链条132传动连接传动轮332的内侧轮和第一辊道1的辊梁120的内侧链轮123传动连接,其中另外一条链条132传动连接传动轮332的外侧轮和第二辊梁单元31的辊梁120的外侧链轮124传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辊梁单元31上辊梁120的之间的传动方式与第一辊梁单元12的辊梁120之间的传动方式相同,如此既有利于简化结构,还能够保持传动的一致性。
简而言之,在本实施例中,活动辊道3与第一辊道1平齐时,活动辊道3与第一辊道1共用一个第一电机11驱动,避免在活动辊道3上设置电机而增加其重量。
参照图7,第一驱动机构32与第二辊梁单元31传动连接,且第一驱动机构32与控制机构电连接,第一驱动机构32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驱动第二辊梁单元31相对第一辊道1转动,以使第二辊梁单元31与第一辊道1平齐,如此使得第一辊道1上的板材可以平稳的传输至切割设备5的切割台上;参照图8,第一驱动机构32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驱动第二辊梁单元31相对第一辊道1转动,使第二辊梁单元31相对第一辊道1向下转动预设角度,进而使得第一辊道1与切割设备5的切割台形成较大的间隔,为切割台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本实施例的活动辊道3操作简单方便,板材传输平稳;并且在板材加工过程中,无需手动调整板材,不仅安全性高,还有利于提高加工和传输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二辊道2连接的活动辊道3的工作过程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照图7至图9,第一驱动机构32包括第一驱动缸321、第一铰接座322以及第二铰接座323,第一铰接座322与第二辊梁单元31固定连接,第二铰接座323与第一辊道1固定连接,第一驱动缸3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铰接座322、第二铰接座323铰接;控制机构与第一驱动缸321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一驱动缸321伸长或者缩短,以使第二辊梁单元31相对第一辊道1转动。
第一铰接座322固定在辊道支架34上。第一铰接座322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孔。为了降低第一驱动缸321驱动第二辊梁单元31转动的驱动力,第一铰接座322安装在辊梁支架34远离第一辊道1的一端。第二铰接座323固定在第一辊道1的机架14上,第二铰接座323设置有第二铰接孔。为了方便第一驱动缸321的安装,第二铰接座323安装在机架14靠近第二辊梁单元31的一端。
第一驱动缸321可以是气缸或者液压缸等。第一驱动缸321为了实现与第一铰接座322、第二铰接座323的铰接,第一驱动缸321的输出杆上设置有第五铰接座,第五铰接座上设置有第五铰接孔,第一铰接轴324穿设在第一铰接孔和第五铰接孔内,实现第一驱动缸321的输出杆与第二辊道单元31的铰接。第一驱动缸321的缸座上设置有第六铰接座,第六铰接座上设置有第六铰接孔,第二铰接轴325穿设在第二铰接孔和第六铰接孔内,实现第一驱动缸321的缸座与第一辊道1的铰接。
控制机构与第一驱动缸321电连接,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驱动缸321的输出杆向外伸出,以推到第二辊梁单元31相对第一辊道1向上转动,从而使得第二辊梁单元31与第一辊道1平齐,具体参照图7;第一驱动缸321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输出杆收缩,带动第二辊梁单元31相对第一辊道1向下转动,从而使得第二辊梁单元31相对第一辊道1形成预设角度,进而为切割设备5的切割台转动提供避让空间,具体参照图8。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活动辊道3与第一辊道1的预设夹角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第一驱动缸321的驱动力、活动辊道3的长度和高度等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为了检测活动辊道3的当前状态,活动辊道3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检测开关35,其中一个第一检测开关35在活动辊道3与第一辊道1平齐时发出检测信号,另外一个第一检测开关35在活动辊道3与第一辊道1形成预设夹角时发出检测信号,以使控制机构确定活动辊道3的当前状态。第一检测开关可以是位置检测开关、转动检测开关、接近开关等,在此不做限定。
结合图10至图13,本实施例的传输装置还包括分料设备6,分料设备6位于第二辊道2的另一端,控制机构与分料设备6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分料设备6将第二辊道2上呈矩阵排布的板材进行分料,以使板材单块传输。
板材在经过切割设备5切割后形成呈矩阵排布的板材,为了方便后续的卸料码装、清洗等工艺,本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装置包括分料设备6,用于将矩阵排布的板材分料,使板材单块传输,无需操作人员手工搬运,有利于提高加工效率和安全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分料设备包括第一辊道机构、第二辊道机构以及带传动机构。其中,第一辊道机构包括第三辊道61以及与第三辊道61传动连接的第一升降机构62,第三辊道61与第二辊道2连接,第三辊道61和第一升降机构61分别与控制机构电连接;第二辊道机构与第三辊道机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辊道机构包括第四辊道63以及与第四辊道63传动连接的第二升降机构64,第四辊道63和第二升降机构64分别与控制机构电连接;带传动机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动带,且传动带沿第二方向延伸,传动带与第三辊道61的辊梁交错设置,且传动带与第四辊道63的辊梁交错设置;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一升降机构62降低以使第三辊道61上的沿第二方向排列的板材组降落至传动带上,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带传动机构运行,并控制第二升降机构63带动第四辊道64上升,以使板材组中的单个板材传输至第四辊道64上。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为图中X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图中Y方向。其次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辊道61和第四辊道63的结构可以均与第一辊道1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且第三辊道61和第四辊道63分别设置驱动电机驱动其辊梁的转动。需要注意的是,第三辊道61和第四辊道63分别设置有安装框644,第三辊道61和第四辊道63通过安装框644分别与升降机构及固定架68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带传动机构可以包括第一传动带结构65和第二传动带结构66。其中,第一传动带结构65包括第二电机651、第一主动轴、第一从动轴以及多个第一传动带组件,多个第一传动带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传动带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主动轴、第一从动轴连接;第一传动带组件与第三辊道61上的辊梁交错设置;第二传动带结构66包括第二电机661、第二主动轴、第二从动轴以及多个第二传动带组件,多个第二传动带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二传动带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主动轴、第二从动轴连接;第二传动带组件与第四辊道63上的辊梁交错设置,且第二传动带组件与第一传动带组件交错设置;第二传动带组件与第一传动带组件具有部分重合区域,以使第一传动带结构65上的板材可以稳定的传输到第二传动带结构66上。
第一传动带结构65的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一传动带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主动轴、第一从动轴传动连接,且第一传动带组件沿第一方向与第三辊道61上的辊梁交错设置,如图10所示,按照“辊梁、第一传动带组件、辊梁、第一传动带组件……”的排列方式排布。如此可以稳定的支撑板材,保证板材不倾斜、且稳定的从辊梁上转移到第一传动带组件上。
为了使第二传动带组件与第一传动带组件具有部分重合区域,第二传动带组件的第二从动轴位于第一从动轴的右侧,如此,在第三辊道61和第四辊道63之间具有安装第一从动轴和第二从动轴的安装空间,在安装空间内,第二传动带组件与第一传动带组件重合,如此,第一传动带组件上的板材可以稳定的传输至第二传动带组件上。
第一传动带组件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以及第一传动带,第一主动轮安装在第一主动轴上,第一从动轮安装在第一从动轴上,第一传动带传动连接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在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之间设置有支撑第一传动带的第一支撑架。第二传动带组件的结构与第一传动带组件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传动带结构66与第一传动带结构65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支撑第二传动带结构66与第一传动带结构65,分料设备6包括固定架68,第二传动带结构66与第一传动带结构65的主动轴和从动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固定架68上。固定架68为桁架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由此,本实施例的带传动机构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设置的传动带结构,如此可以提高板材沿第二方向传输的稳定性,避免传动带沿第二方向的长度过长,导致传输不稳定。
当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板材形成的板材组沿第一方向被传输至第三辊道61上时,控制机构控制第一升降机构62降低以使第三辊道61上的板材组降落至第一传动带结构65上,控制机构控制第一电机651运转,将板材组沿第二方向输送至第二传动带结构66上,此时,板材组的传动方向被改变,如此,可以根据安装场地实际空间布置分料设备,提高传输装置布置的灵活性。控制机构控制第三电机661运转,将第二传动带结构66上的板材传输至第四辊道63上方;控制机构控制第二升降机构64带动第四辊道63上升,以使单个板材转移至第四辊道63上;控制机构控制第四辊道63沿第一方向传输单块板材,实现对矩阵排布板材组的分料,方便后续的工艺操作,无需人工搬运或者吊装设备操作,不仅效率高,且安全效率高。
第一升降机构与第二升降机构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二升降机构为例描述其工作原理。
参照图11至图14,第二升降机构64包括第二驱动缸641、第二连接支架642以及第二导向组件;第二驱动缸641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支架642铰接,第二连接支架642分别与第四辊道63、固定架68铰接;第四辊道63和固定架68通过第二导向组件连接,且第二导向组件沿竖向延伸;第二驱动缸641与控制机构电连接,第二驱动缸641在控制机构控制下驱动第二连接支架642移动,以使第四辊道63在第二导向组件的作用下上升或者下降。
其中,第二驱动缸641可以是液压缸,也可以是气缸,在此不做限定。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利用电机以及将电机的转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传动组件替换第二驱动缸641。
第二驱动缸641相对于固定架68的水平安装面向上倾斜,第二驱动缸641的固定端铰接安装在固定架68上,第二驱动缸641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支架642铰接,第二连接支架642与第四辊道63的安装框644铰接,如此,第二驱动缸641可以通第二连接支架642驱动第四辊道63斜向上运动。且第四辊道63和固定架68通过沿竖向延伸的第二导向组件连接,如此使得第四辊道63在第二驱动缸641的作用下上下运动。其中,第二连接支架642还与固定架68铰接,如此可以稳定的支撑第四辊道63。
第二连接支架642包括支撑框6421以及多个连杆组件6422,支撑框6421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相对两个横向梁,两个横向梁上分别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多个连杆组件6422;支撑框6421与第二驱动缸641的输出端铰接;连杆组件6422包括第一连杆6422a和第二连杆6422b,且第一连杆6422a的一端与支撑框6421铰接,第二连杆6422b的另一端与第四辊道63铰接;第二连杆6422b的一端与支撑框6421铰接,第二连杆6422b的另一端与固定架68铰接。
其中,支撑框6421为矩形的框架结构,其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相对的两个横向梁以及沿第一方向间隔相对的两个纵向梁。两个横向梁上分别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多个连杆组件6422,可选地,在矩形的支撑框6421的四个顶角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连杆组件6422,如此既可以稳定的使得支撑框6421与固定架68、安装框644连接,还可以避免设置过多连杆组件6422导致结构复杂。
支撑框6421与第二驱动缸221输出端的铰接以及第一连杆6422a和第二连杆6422b的铰接均采用铰接轴铰接,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并且,第一连杆6422a和第二连杆6422b利用同一铰接轴与支撑框6421铰接,如此有利于简化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框6421通过第一连杆6422a与第二安装架23铰接,一方面可以稳定的支撑安装框644,另一方面,支撑框6421提供较大的支撑面,可以保证安装框644平稳而不倾斜,避免第四辊道63上的板材倾斜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框6421通过第二连杆6422b与固定架68铰接,如此使得固定架68通过支撑框6421支撑安装框644,增加第四辊道63的稳定性,避免支撑框6421悬空而导致固定架68及其上安装的第四辊道63不稳定。
可选地,参照图12和图13,第二导向组件包括第二导向杆643以及第二导向筒681,第二导向杆643的一端与第四辊道63的安装框644固定连接,第二导向杆643的另一端可滑动的安装在第二导向筒681内;第二导向筒681与固定架68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二导向组件通过第二导向杆643和第二导向筒681配合,限制第四辊道63仅沿竖向上升或者降低;并且,第二导向杆643和第二导向筒681配合,还可以避免第四辊道63相对固定架68歪斜,有利于提高第四传输辊道63传送石材的稳定性。
结合图14,本实施例的传输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转向设备7,转向设备7包括与第二辊道2连接的第三辊道机构以及第三传动带机构72,第三辊道机构包括第五辊道71以及与第五辊道71传动连接的第三升降机构;第三传动带机构72包括多个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传动带,且第三传动带与第五辊道71的辊梁交错设置;控制机构分别与第五辊道71、第三升降机构以及第三传动带机构72电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五辊道71沿预设方向传输板材,并控制第三升降机构驱动第五辊道71降低,以使第五辊道71上板材转移至第三传动带上;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第三传动带机构72沿与预设方向垂直的方向传输板材。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转向设备7用于改变板材的传输方向,方便传输装置的安装及实现不同的工序流程。其中,第五辊道71与第三辊道61的结构和功能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三传动带机构72与第一传动带机构65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三升降机构的结构、功能与效果与第一升降机构6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转向设备7的第五辊道71的辊梁沿X方向间隔设置,第三传动带沿Y方向延伸,转向设备7能够将沿X方向传输的板材转移至第三传动带上,在第三传动带的输送下,沿Y方向传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输装置还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板材的位置;控制机构与检测装置电连接,控制机构被配置为能够根据检测装置检测的板材位置,控制第一辊道1、活动辊道3以及第二辊道2的工作状态。
检测装置包括上述的第一检测开关35,还可以包括第二检测开关671、第三检测开关672、第四检测开关673以及第四检测开关673。
示例性的,参照图10,第四检测开关673安装在分料设备6的第三辊道61的一端,第四检测开关673可以信号收发器,以及设置在第三辊道61另一端的反射板。第四检测开关673在第三辊道61上没有板材时,其信号收发器能够接收到反射板反射的信号,在第三辊道61上有板材时,其信号收发器发射的信号不能被接收,第四检测开关673将不能接收信号收发器发射的信号的状态发送给控制机构,以使控制机构确定第三辊道61上存在板材,控制第二辊道2停止运转,不再向第三辊道61上传输板材,同时控制第一升降机构62启动,降低第三辊道61,以使第三辊道61上的板材转移至第一传动带结构65上。
示例性的,参照图10,在第一传动带结构65和第二传动带结构66的重合区域设置有第二检测开关671和第三检测开关672,第二检测开关671位于第二传动带结构66的开设端,在板材进入第二带动结构65时发送检测信号给控制机构,第二检测开关671可以包括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且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分别安装在第二传动带结构66的两侧,当信号发射器发送的信号被信号接收器接收到时,表明此时没有板材,而在有板材时,板材遮挡信号,信号接收器接收不到信号。第三检测开关672安装在第二检测开关671的左侧,当第三检测开关672检测到板材时,发送检测信号给控制机构。可选地,在第二检测开关671检测到板材时,控制机构控制第二传动带结构66开始运行,当第三检测开关672检测到板材时,说明单块板材已经运行到第二传动带结构66上,此时,控制机构控制第一传动带结构65停止,避免后续的板材继续运行。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不限于包括上述的检测开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在第二辊道2设置距离检测开关检测板材的尺寸。
在传输装置一个具体地实施例如图1所示,虚线代表板材的传输轨迹。第一辊道1和活动辊道3将未加工的板材沿X方向传输至切割设备5,切割设备5切割完成后的板材经过活动辊道3和第二辊道2传输至分料设备6,经过分料设备6使板材单块向前传输。经过另一第二辊道2传输至转向设备7,一板材可以经过转向设备7改变方向,沿Y方向传输;当然,板材可以经过转向设备7的第五辊道72继续沿X方向传输板材,将板材传输至又一第二辊道2上。当然,传输装置的具体布置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第一辊道1、活动辊道3、第二辊道2、分料设备6以及转向设备7。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辊道、至少两个活动辊道、至少一个第二辊道以及控制机构;
所述第一辊道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活动辊道连接;所述第二辊道的一端与另外一个所述活动辊道连接,两个所述活动辊道分别位于切割设备的两侧;
所述控制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辊道、所述活动辊道以及所述第二辊道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辊道和所述活动辊道运转,将预加工板材传输至所述切割设备,并控制所述活动辊道和所述第二辊道运转将切割后板材从所述切割设备传输至后续工序;并且,所述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所述活动辊道向下转动以为所述切割设备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机、至少一个第一辊梁单元以及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辊梁单元包括多根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辊梁;
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辊梁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在所述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驱动所述辊梁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梁包括辊梁轴以及套装在所述辊梁轴上的内侧链轮和外侧链轮,且所述外侧链轮相对所述内侧链轮靠近所述辊梁轴的端部,沿所述辊梁轴的长度方向间隔套装有多个辊子;
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套装在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的主动链轮以及多根链条,至少一根所述链条传动连接所述主动链轮和至少一个所述辊梁上的外侧链轮;所述辊梁的内侧链轮与一侧相邻辊梁的内侧链轮通过一根所述链条传动连接,所述辊梁的外侧链轮与另一侧相邻辊梁的外侧链轮通过一根所述链条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道还包括机架,所述辊梁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机架上;在所述辊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护条,所述防护条固定在所述机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辊道包括第二辊梁单元和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二辊梁单元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第一辊道的端部,且所述第二辊梁单元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辊道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辊梁单元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在所述控制机构的控制下驱动所述第二辊梁单元相对所述第一辊道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辊梁单元与所述第一辊道平齐或者使所述第二辊梁单元相对所述第一辊道向下转动预设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缸、第一铰接座以及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二辊梁单元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铰接座与所述第一辊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缸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座铰接;
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第一驱动缸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缸伸长或者缩短,以使所述第二辊梁单元相对所述第一辊道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分料设备,所述分料设备位于所述第二辊道的另一端;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分料设备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分料设备将所述第二辊道上呈矩阵排布的板材进行分料,以使所述板材单块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料设备包括第一辊道机构、第二辊道机构以及带传动机构;
所述第一辊道机构包括第三辊道以及与所述第三辊道传动连接的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第三辊道与所述第二辊道连接,所述第三辊道和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分别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
所述第二辊道机构与所述第三辊道机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辊道机构包括第四辊道以及与所述第四辊道传动连接的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四辊道和所述第二升降机构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
所述带传动机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动带,且所述传动带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传动带与所述第三辊道的辊梁交错设置,且所述传动带与所述第四辊道的辊梁交错设置;
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降低以使所述第三辊道上的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板材组降落至所述传动带上,所述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所述带传动机构运行,并控制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带动所述第四辊道上升,以使所述板材组中的单个板材传输至所述第四辊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转向设备,所述转向设备包括与所述第二辊道连接的第三辊道机构以及第三传动带机构,所述第三辊道机构包括第五辊道以及与所述第五辊道传动连接的第三升降机构;所述第三传动带机构包括多个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传动带,且所述第三传动带与所述第五辊道的辊梁交错设置;
所述控制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五辊道、所述第三升降机构以及所述第三传动带机构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五辊道沿所述预设方向传输板材,并控制所述第三升降机构驱动所述第五辊道降低,以使所述第五辊道上板材转移至所述第三传动带上;所述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三传动带机构沿与预设方向垂直的方向传输板材。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板材的位置;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检测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被配置为能够根据所述检测装置检测的板材位置,控制所述第一辊道、所述活动辊道以及所述第二辊道的工作状态。
CN202022221963.8U 2020-09-30 2020-09-30 传输装置 Active CN2135043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21963.8U CN213504302U (zh) 2020-09-30 2020-09-30 传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21963.8U CN213504302U (zh) 2020-09-30 2020-09-30 传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04302U true CN213504302U (zh) 2021-06-22

Family

ID=76394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21963.8U Active CN213504302U (zh) 2020-09-30 2020-09-30 传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043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86580B (zh) 一种具有限位功能的电梯导轨自动生产加工设备
CN112811061A (zh) 一种饰面材料印刷机凹版辊仓储存取车
CN211733113U (zh) 用于地板胶合线的木板上料装置
CN215666929U (zh) 一种自动升降输送平台
CN213504302U (zh) 传输装置
CN206857508U (zh) 一种全自动生产输料流水线设备
CN112960421A (zh) 自动装车系统及其应用
CN217477999U (zh) 一种直径800mm以下水管的搬运装置
CN219216627U (zh) 一种底板自动上料设备
CN215973598U (zh) 一种双层自动返回组装滚筒线
CN214652158U (zh) 自动装车系统
CN213108323U (zh) 一种海绵生产储存加工系统
CN112193761A (zh) 石材生产线
CN211732887U (zh) 一种具有定位功能的板材输送机构
CN210365940U (zh) 一种基于pvc板的快速定位转运装置
CN209956893U (zh) 一种输送旋转台
CN112224836A (zh) 板材分料设备
EP1752398B1 (en) Apparatus for loading/unloading ceramic products to/from roller storage boxes
JP3204840U (ja) パネル昇降移動装置
CN219341031U (zh) 一种双向自动布料系统、热处理设备
CN218087859U (zh) 一种玻璃上下料机构
CN211440231U (zh) 一种水泥复合保温板切割机自动供料装置
CN212558003U (zh) 一种用于贴面热压机的送料装置
CN214609666U (zh) 一种可升降的电动滚筒同步输送装置
CN215092926U (zh) 升降式辊道输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