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12922U -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12922U
CN212912922U CN202020943056.1U CN202020943056U CN212912922U CN 212912922 U CN212912922 U CN 212912922U CN 202020943056 U CN202020943056 U CN 202020943056U CN 212912922 U CN212912922 U CN 2129129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heating space
heating element
clamping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4305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4305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129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129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129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烘烤盖和烹饪器具。烘烤盖包括发热元件、加热空间和固定夹,发热元件通过固定夹固定在加热空间内,固定夹包括:安装部,安装部与加热空间的顶面连接;连接部;夹持部,夹持部通过连接部与安装部连接,且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朝下延伸以使夹持部与安装部间隔设置,发热元件与夹持部连接,以使发热元件与加热空间的顶面之间形成装配间隙。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存在热量损失多的问题。

Description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压力烘烤一体锅,发热管通常使用喇叭口或者环状固定结构进行固定,而这两个固定结构都要求固定结构具有较大的弹性,需要使用较薄的料片制作,同时在安装发热管时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不利于烘烤盖的小型化。而发热管一般贴在加热空间的顶面上,使发热管产生的热量容易积聚在加热空间的顶面,向上辐射的热量过多,造成热量流失较为严重。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存在热量损失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烘烤盖和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存在热量损失多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烘烤盖,包括发热元件、加热空间和固定夹,发热元件通过固定夹固定在加热空间内,固定夹包括:安装部,安装部与加热空间的顶面连接;连接部;夹持部,夹持部通过连接部与安装部连接,且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朝下延伸以使夹持部与安装部间隔设置,发热元件与夹持部连接,以使发热元件与加热空间的顶面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通过在烘烤盖上设置固定夹,可以将发热元件固定在加热空间的顶面处,进而使得发热元件能够稳定的工作。安装部与加热空间的顶面连接,以将发热元件的位置固定。连接部用于连接安装部与夹持部,安装部与夹持部的位置相对固定。夹持部将发热元件夹持住,以使得夹持部将发热元件稳定的固定住。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下延伸以使得夹持部与安装部间隔设置,进而使得发热元件与加热空间的顶面之间形成装配间隙,便于将固定夹和发热元件装配安装到加热空间的顶面处。同时这样设置使得加热元件与加热空间的顶面之间间隔设置,避免加热元件的热量积聚在加热空间的顶面,进而减少了向上辐射的热量,减少了热量的浪费。
进一步地,夹持部的截面呈匚形,且匚形的开口朝向烘烤盖的外周侧或烘烤盖的中心轴。这样设置便于发热元件的安装,同时使得夹持部能将发热元件托住,避免发热元件与夹持部脱离,使得发热元件能够稳定工作。
进一步地,连接部连接在远离夹持部的开口的一侧。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固定夹的整体强度,使得夹持部能够良好的夹持发热元件。
进一步地,连接部与夹持部组成的结构的截面呈倒F形。这样设置可以保证连接部与夹持部连接的稳定性,以使得固定夹稳定工作,可以避免夹持部变形,同时可以避免发热元件与夹持部脱离的风险。
进一步地,安装部是板状结构,安装部由连接部向远离夹持部的开口方向延伸;或者安装部由连接部朝向夹持部的开口方向延伸,以使固定夹的截面呈E形。固定夹的截面呈E形,使得固定夹更加小巧,同时便于固定夹和发热元件的安装与固定。E形结构更加稳定,不易晃动,增加了发热元件工作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夹持部包括多个夹爪,多个夹爪均与连接部连接,多个夹爪间隔设置。夹持部采用多个夹爪的形式可以保证夹持部对发热元件固定的同时还减少了夹持部与发热元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发热元件发散热量,增加发热元件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烘烤盖还包括反射罩组件和固定件,反射罩组件具有加热空间,安装部具有供固定件穿过的第一安装孔,反射罩组件具有第二安装孔和过线孔,固定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后与加热空间的顶面连接;固定件将固定夹固定在第二安装孔处,过线孔位于反射罩组件的一侧。固定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后伸入第二安装孔中,以将固定夹固定在反射罩组件上,以使得固定夹与反射罩组件稳定连接。
进一步地,固定件与固定夹同轴。这样设置可以缩短固定夹在加热空间的顶面的横向距离,避免固定件与固定夹中心错位造成的安装稳定性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反射罩组件包括:上部反射罩,安装部与上部反射罩连接,上部反射罩具有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的孔壁和第二安装孔的孔壁上均具有螺纹;下部反射罩,下部反射罩连接在上部反射罩的下方,上部反射罩与下部反射罩之间形成加热空间。上部反射罩与下部反射罩之间形成加热空间,可以减少发热元件发射出的热量向上辐射,以减少热量的流失,增加了发热元件的工作效率。固定件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螺纹连接,可以增加固定件与固定夹和上部反射罩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使得固定件不易与固定夹和上部反射罩脱离,以保证发热元件稳定工作。
进一步地,烘烤盖还包括送风腔,送风腔与加热空间连通,送风腔位于加热空间的一侧,且送风腔与过线孔位于加热空间相对的两侧。送风腔设置在加热空间的一侧,以实现侧向送风,使得送风腔与发热元件在重力方向上不重叠,可以有效减小烘烤盖的高度,有利于烘烤盖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烘烤盖;锅体,烘烤盖盖设在锅体上。通过在烹饪器具上设置烘烤盖,使得烹饪器具可以进行烘烤烹饪。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爆炸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的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S-S向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P处的放大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的一个角度的爆炸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图;
图7示出了图6中上部反射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6中固定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风机;2、加热空间;4、烘烤盖;5、风机固定腔;7、发热元件;8、把手;9、锅体;10、锅盖;11、第一耦合结构;12、第二耦合结构;13、第三耦合结构;14、盖体组件;15、反射罩组件;16、面盖;17、内衬;18、上部反射罩;19、下部反射罩;20、固定夹;21、感温探头;22、微晶玻璃;23、反射筒;24、透视窗;25、盖板;26、电源板;27、控制板;28、排气通道;29、风机进风口;37、安装部;38、连接部;39、夹持部;40、夹爪;41、第一安装孔;42、第二安装孔;43、过线孔;44、凸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存在热量损失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8所示,烘烤盖4包括发热元件7、加热空间2和固定夹20,发热元件7通过固定夹20固定在加热空间2内,固定夹20包括安装部37、连接部38和夹持部39,安装部37与加热空间2的顶面连接;夹持部39通过连接部38与安装部37连接,且连接部38的至少一部分朝下延伸以使夹持部39与安装部37间隔设置,发热元件7与夹持部39连接,以使发热元件7与加热空间2的顶面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通过在烘烤盖4上设置固定夹20,可以将发热元件7固定在加热空间2的顶面处,进而使得发热元件7能够稳定的工作。安装部37与加热空间2的顶面连接,以将发热元件7的位置固定。连接部38用于连接安装部37与夹持部39,安装部37与夹持部39的位置相对固定。夹持部39将发热元件7夹持住,以使得夹持部39将发热元件7稳定的固定住。连接部38的至少一部分向下延伸以使得夹持部39与安装部37间隔设置,进而使得发热元件7与加热空间2的顶面之间形成装配间隙,便于将固定夹20和发热元件7装配到加热空间2的顶面处。同时这样设置使得加热元件与加热空间2的顶面之间间隔设置,避免加热元件的热量积聚在加热空间2的顶面,进而减少了向上辐射的热量,减少了热量的浪费。
如图8所示,连接部38的一端与安装部37连接,连接部38的另一端与夹持部39连接。
如图8所示,夹持部39的截面呈匚形,且匚形的开口朝向烘烤盖4的外周侧或烘烤盖4的中心轴。这样设置便于发热元件7的安装,同时使得夹持部39能将发热元件7托住,避免发热元件7与夹持部39脱离,使得发热元件7能够稳定工作。在将发热元件7安装到夹持部39上时,只需将发热元件7从匚形的开口塞入即可。大大减少了发热元件7的安装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夹持部39的截面呈匚形包括夹持部39的截面就是匚形的情形,还包括匚形左右翻转后的图形的形状。
实施例一
如图8所示,连接部38连接在远离夹持部39的开口的一侧。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固定夹20的整体强度,使得夹持部39能够良好的夹持发热元件7。由于夹持部39是匚形的,若将连接部38连接在夹持部39的开口一侧,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夹持部39的顶板极易变形,造成固定夹20失效,发热元件7工作不稳定。而将连接部38连接在远离夹持部39的开口的一侧可以有效保证固定夹20工作的稳定性,保证发热元件7稳定工作。
具体的,连接部38与夹持部39组成的结构的截面呈倒F形。这样设置可以保证连接部38与夹持部39连接的稳定性,以使得固定夹20稳定工作,可以避免夹持部39变形,同时可以避免发热元件7与夹持部39脱离的风险。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截面呈倒F形是指F向上或向下翻转后形成的图形,以及向上或向下翻转后再左右翻转形成的图形,而不是将F直接左右翻转。
如图8所示,安装部37是板状结构,安装部37由连接部38朝向夹持部39的开口方向延伸,以使固定夹20的截面呈E形。将安装部37设置为板状结构,便于将安装部37安装到加热空间2的顶面上。固定夹20的截面呈E形,使得固定夹20更加小巧,同时便于固定夹20和发热元件7的安装与固定。E形结构更加稳定,不易晃动,增加了发热元件7工作的稳定性。
如图8所示,夹持部39包括多个夹爪40,多个夹爪40均与连接部38连接,多个夹爪40间隔设置。多个夹爪40沿连接部38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夹持部39采用多个夹爪40的形式可以保证夹持部39对发热元件7固定的同时,还减少了夹持部39与发热元件7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发热元件7发散热量,增加发热元件7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夹爪40均是匚形的,且夹爪40的开口方向一致,便于发热元件7的安装。
当热,夹持部39可以是多个板状结构拼接而成的,且多个板状结构拼接呈匚形。这样便于夹持部39的制作,但是夹持部39与发热元件7的接触面积较大,不利于发热元件7发散热量。
如图3所示,烘烤盖4还包括反射罩组件15和固定件,反射罩组件15具有加热空间2,安装部37具有供固定件穿过的第一安装孔41,反射罩组件15具有第二安装孔42和过线孔43,固定件穿过第一安装孔41后与加热空间2的顶面连接;固定件将固定夹20固定在第二安装孔42处,过线孔43位于反射罩组件15的一侧。固定件穿过第一安装孔41后伸入第二安装孔42中,以将固定夹20固定在反射罩组件15上,以使得固定夹20与反射罩组件15稳定连接。发热元件7上的电线通过过线孔43与供电设备电连接,以保证发热元件7稳定工作,将过线孔43设置在反射罩组件15的一侧可以减少在加热空间2中的电线的长度,以减少高温对电线的影响,以保证电线能够稳定工作,保证烘烤盖4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图3所示,固定件与固定夹20同轴。这样设置可以缩短固定夹20在加热空间2的顶面的横向距离,避免固定件与固定夹20中心错位造成的安装稳定性差的问题。
如图3所示,反射罩组件15包括上部反射罩18和下部反射罩19,安装部37与上部反射罩18连接,上部反射罩18具有第二安装孔42,第一安装孔41的孔壁和第二安装孔42的孔壁上均具有螺纹;下部反射罩19连接在上部反射罩18的下方,上部反射罩18与下部反射罩19之间形成加热空间2。上部反射罩18与下部反射罩19之间形成加热空间2,可以减少发热元件7发射出的热量向上辐射,以减少热量的流失,增加了发热元件7的工作效率。固定件与第一安装孔41和第二安装孔42螺纹连接,可以增加固定件与固定夹20和上部反射罩18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使得固定件不易与固定夹20和上部反射罩18脱离,以保证发热元件7稳定工作。
如图8所示,第一安装孔41的孔壁具有向下伸出的安装凸沿44,固定件伸入到安装凸沿44内,以将固定件隐藏,同时对固定件形成保护,以使得固定件稳定工作。
可选地,固定件是螺钉,螺钉易于购买,不用特制,可以节省生产成本。
具体的,烘烤盖4还包括送风腔,送风腔与加热空间2连通,送风腔位于加热空间2的一侧,且送风腔与过线孔43位于加热空间2相对的两侧。送风腔设置在加热空间2的一侧,以实现侧向送风,使得送风腔与发热元件7在重力方向上不重叠,可以有效减小烘烤盖4的高度,有利于烘烤盖4的小型化。将过线孔43设置在远离送风腔的一侧,使得发热元件7的冷端远离送风腔,保证加热空间2中温场的均匀性。
可选地,固定夹20的安装部37、连接部38和夹持部39的厚度均大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固定夹20的结构强度,同时有利于将固定夹20设计的更加小巧。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安装部37的厚度、连接部38的厚度和夹持部39的厚度是指加工成型的材料的厚度,这样可以保证安装部37、连接部38和夹持部39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烘烤盖4和锅体9,烘烤盖4盖设在锅体9上。通过在烹饪器具上设置烘烤盖4,使得烹饪器具可以进行烘烤烹饪。
可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风机固定腔5和风机1,风机1设置在风机固定腔5中。烘烤盖4具有风机固定腔5;或者锅体9具有风机固定腔5。也就是说,风机1设置在烘烤盖4或锅体9上。风机1可以设置在烘烤盖4上时,进风腔作为风机固定腔5,风机1将风直接吹入到加热空间2中。风机1还可以设置在锅体9上,在烘烤盖4具有与加热空间2连通的进风腔,烘烤盖4盖设到锅体9上后,风机固定腔5与进风腔连通,进而将风机1吹出的风导入到加热空间2中。
如图3所示,烘烤盖4具有风机固定腔5时,烘烤盖4包括把手8和盖体组件14,把手8设置在盖体组件14的顶面,把手8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与盖体组件14的顶面形成风机固定腔5。在把手8上设置容纳空间,将风机1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可以有效减小烘烤盖4的厚度,使得烘烤盖4更加轻薄,有利于烘烤盖4的小型化。
可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10,锅盖10与烘烤盖4彼此独立且可替换地盖设在锅体9上。这样设置使得烹饪器具可以具有多种烹饪功能,在锅体9上盖设锅盖10时,烹饪器具可以进行常规烹饪,在锅体9上盖设烘烤盖4时,烹饪器具可以进行烘烤烹饪,大大增加了烹饪器具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如图3所示,烘烤盖4包括盖体组件14和反射罩组件15,反射罩组件15位于盖体组件14的下方,反射罩组件15具有加热空间2。将加热空间2设置在反射罩组件15中可以有效减少加热空间2中的热量向盖体组件14处传递,进而使得盖体组件14处为低温,保证盖体组件14工作的稳定性。把手8设置在盖体组件14上,且把手8位于盖体组件14的一侧。
如图3所示,把手8的至少一部分与盖体组件14的外周平齐,以使得烘烤盖4能够立置,可以减少烘烤盖4烫伤台面的风险,同时便于烘烤盖4的取放,增加了烘烤盖4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图3所示,把手8还具有与风机固定腔5连通的风机进风口29,风机进风口29位于把手8远离加热空间2一侧的表面上。同时风机进风口29所在的一侧的表面与盖体组件14的外周平齐。
如图1和图2所示,烘烤盖4还包括连通烹饪器具内外的排气通道28,锅体9中的气体经排气通道28流出烹饪器具。排气通道28的设置使得锅体9中的高温气体能够排出到烹饪器具的外部,以保证锅体9中压力的平衡,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使得锅体9中具有适合烘烤的温度。
如图3所示,烘烤盖4还包括感温探头21,感温探头21设置在上部反射罩18上,且感温探头21位于上部反射罩18远离风机1的一侧。这样设置使得感温探头21能够探测流出加热空间2的气体的温度,进而可以预测锅体9中对食物进行烘烤的温度。感温探头21的设置便于对烘烤温度的监测,使得烹饪器具的烘烤温度可控。
如图3至图6所示,反射罩组件15包括上部反射罩18、下部反射罩19和微晶玻璃22,上部反射罩18设置在盖体组件14的下方,下部反射罩19设置在上部反射罩18的下方,下部反射罩19是环状的,微晶玻璃22与下部反射罩19的内环壁连接,以使得上部反射罩18、下部反射罩19和微晶玻璃22之间形成加热空间2。发热元件7可以通过微晶玻璃22将热量辐射到锅体9中,使得烘烤盖4同时具有热风加热和辐射加热两种加热方式,大大增加了发热元件7的利用率。
如图3所示,发热元件7通过固定夹20固定在上部反射罩18上,以使得发热元件7与微晶玻璃22之间间隔设置,便于风机1吹出的风能够在加热空间2中流动,同时避免了微晶玻璃22局部受热造成烘烤不均匀的问题。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烘烤盖4还包括反射筒23,反射筒23立置在加热空间2中,反射筒23的一端与加热空间2的顶面连接,反射筒23的另一端抵接在微晶玻璃22上,发热元件7位于反射筒23的外侧。反射筒23的设置可以将发热元件7产生的热量向反射筒23的外侧辐射,减少温度传递到反射筒23的内侧,减少热量的浪费。
如图3所示,盖体组件14还包括透视窗24,透视窗24卡接在面盖16与内衬17之间,透视窗24向下的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反射筒23内,以使用户通过透视窗24、反射筒23和微晶玻璃22观察锅体9中的食物的烘烤情况,便于用户对烘烤时机的控制。
如图1和图3所示,烘烤盖4还包括第一耦合结构11,锅体9包括与第一耦合结构11相配合的第三耦合结构13。烘烤盖4盖设到锅体9上后,第一耦合结构11与第三耦合结构13耦合连接,以使得锅体9为烘烤盖4供电。第一耦合结构11位于把手8的下方,便于用户施力以将烘烤盖4从锅体9上取下来。
如图1所示,锅盖10包括与第三耦合结构13相配合的第二耦合结构12。锅盖10盖设到锅体9上后,第三耦合结构13与第二耦合结构12耦合连接,以使锅体9为锅盖10供电。
如图3所示,把手8还包括容纳腔,容纳腔位于风机固定腔5的上方。烘烤盖4还包括控制板27和电源板26,电源板26与控制板27之间电连接。控制板27和电源板26设置在容纳腔内。把手8还包括盖板25,盖板25盖设在容纳腔的上方,以将控制板27和电源板26封堵在容纳腔内,避免控制板27和电源板26从容纳腔中脱出,增加了控制板27和电源板26工作的稳定性。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安装部37与夹持部39的位置关系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37由连接部38向远离夹持部39的开口方向延伸。这样设置就便于将固定夹20安装到上部反射罩18上,但是会增加固定夹20在上部反射罩18上的横向距离。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烘烤盖4与锅盖10之间的配合关系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烘烤盖4作为配件与锅盖10可拆卸地连接。这样设置使得烘烤盖4可与锅体9可拆卸地连接,在需要烘烤烹饪时,将烘烤盖4安装到锅盖10上。在需要常规烹饪时,将烘烤盖4拆卸下来。这种拆装的方式使得烹饪器具在闲置时占据的空间较小,方便放置。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烘烤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元件(7)、加热空间(2)和固定夹(20),所述发热元件(7)通过所述固定夹(20)固定在所述加热空间(2)内,所述固定夹(20)包括:
安装部(37),所述安装部(37)与所述加热空间(2)的顶面连接;
连接部(38);
夹持部(39),所述夹持部(39)通过所述连接部(38)与所述安装部(37)连接,且所述连接部(38)的至少一部分朝下延伸以使所述夹持部(39)与所述安装部(37)间隔设置,所述发热元件(7)与所述夹持部(39)连接,以使所述发热元件(7)与所述加热空间(2)的顶面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39)的截面呈匚形,且所述匚形的开口朝向所述烘烤盖(4)的外周侧或所述烘烤盖(4)的中心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8)连接在远离所述夹持部(39)的开口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8)与所述夹持部(39)组成的结构的截面呈倒F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37)是板状结构,
所述安装部(37)由所述连接部(38)向远离所述夹持部(39)的开口方向延伸;或者
所述安装部(37)由所述连接部(38)朝向所述夹持部(39)的开口方向延伸,以使所述固定夹(20)的截面呈E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39)包括多个夹爪(40),多个所述夹爪(40)均与所述连接部(38)连接,多个所述夹爪(40)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烤盖(4)还包括反射罩组件(15)和固定件,所述反射罩组件(15)具有所述加热空间(2),所述安装部(37)具有供所述固定件穿过的第一安装孔(41),所述反射罩组件(15)具有第二安装孔(42)和过线孔(43),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41)后与所述加热空间(2)的顶面连接;所述固定件将所述固定夹(20)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孔(42)处,所述过线孔(43)位于所述反射罩组件(15)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固定夹(20)同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组件(15)包括:
上部反射罩(18),所述安装部(37)与所述上部反射罩(18)连接,所述上部反射罩(18)具有所述第二安装孔(42),所述第一安装孔(41)的孔壁和所述第二安装孔(42)的孔壁上均具有螺纹;
下部反射罩(19),所述下部反射罩(19)连接在所述上部反射罩(18)的下方,所述上部反射罩(18)与所述下部反射罩(19)之间形成所述加热空间(2)。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烤盖(4)还包括送风腔,所述送风腔与所述加热空间(2)连通,所述送风腔位于所述加热空间(2)的一侧,且所述送风腔与所述过线孔(43)位于所述加热空间(2)相对的两侧。
1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烘烤盖(4);
锅体(9),所述烘烤盖(4)盖设在所述锅体(9)上。
CN202020943056.1U 2020-05-28 2020-05-28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29129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43056.1U CN212912922U (zh) 2020-05-28 2020-05-28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43056.1U CN212912922U (zh) 2020-05-28 2020-05-28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12922U true CN212912922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318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43056.1U Active CN212912922U (zh) 2020-05-28 2020-05-28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129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961553U (zh) 具有炸锅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12912922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5899462U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发热管固定组件和空气炸锅
CN212912923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924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904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920U (zh) 烹饪器具
CN207400652U (zh) 保温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2912921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6822958U (zh) 盖体以及烹饪器具
CN212912896U (zh) 锅盖和烹饪器具
CN213248574U (zh) 固定夹、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925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897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227127U (zh) 炉具
CN213963056U (zh) 一种烹调器的上加热装置供电结构
CN212912900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1534078U (zh) 电耦合连接的烹饪器具
CN219249828U (zh) 烹饪器具
CN216438987U (zh) 一种电热锅
CN212912898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1408715U (zh) 烹饪器具
CN218154352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7338188U (zh) 一种炒菜锅
EP4039140A1 (en) Air fryer having broiling and baking func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