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54352U - 一种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54352U
CN218154352U CN202222572326.4U CN202222572326U CN218154352U CN 218154352 U CN218154352 U CN 218154352U CN 202222572326 U CN202222572326 U CN 202222572326U CN 218154352 U CN218154352 U CN 2181543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hole
cooking appliance
heating
boss
ref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7232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海平
沈术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7232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543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543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543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加热盘组件和测温件,所述加热盘组件包括第一反射盘和第二反射盘,所述第一反射盘的顶部具有敞口,所述第二反射盘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射盘的敞口内,且所述第二反射盘和所述第一反射盘之间形成隔热腔,所述第二反射盘的背向所述第一反射盘的一侧具有容置腔,所述第二反射盘的底壁具有凸向所述容置腔的凸台,所述第一反射盘的底壁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凸台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测温件依次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用以至少解决测温件容易发生倾斜的技术问题,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近几年,烹饪容器的种类越来越多,远红外加热类的烹饪器具具有加热效率高、清洁无污染的优势,备受人们的青睐。
烹饪器具的壳体内设置有加热盘组件,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烹饪器具内的加热单元产生的热量增多,烹饪器具内部的温度也会相应的升高,因而需要精确检测烹饪器具内部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发生安全事故,但是,通常由于烹饪器具内部结构的局限性,导致测温件容易倾斜,影响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存在着安全隐患。
因此,亟需对烹饪器具的结构进行改进,解决测温件容易发生倾斜的技术问题,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用以至少解决测温件容易发生倾斜的技术问题,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加热盘组件和测温件,所述加热盘组件包括第一反射盘和第二反射盘,所述第一反射盘的顶部具有敞口,所述第二反射盘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射盘的敞口内,且所述第二反射盘和所述第一反射盘之间形成隔热腔,所述第二反射盘的背向所述第一反射盘的一侧具有容置腔,所述第二反射盘的底壁具有凸向所述容置腔的凸台,所述第一反射盘的底壁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凸台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测温件依次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由于第二反射盘的底壁具有向容置腔内凸起的凸台,通过设置凸台,增大了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之间的间距,因而将测温件穿设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可以有效防止测温件倾斜的现象发生,确保温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凸台包括连接部和安装部,所述连接部的底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反射盘的底壁,所述连接部的顶端延伸到所述容置腔,且与所述安装部连接。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装孔开设在所述安装部内,可以有效增大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凸台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边缘,且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轴向延伸到所述容置腔内。延伸部通过自身对测温件的阻挡作用,起到防止测温件发生倾斜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反射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反射盘的底壁与所述第一反射盘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加热盘组件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设置在所述隔热腔内,且所述隔热件抵接于所述第一反射盘和所述第二反射盘,提高加热盘组件的隔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隔热件的面向所述第二反射盘的一面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形状与所述凸台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凸起部内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盘的底壁边缘连接有侧围壁,所述第二反射盘的底壁和侧围壁共同围成所述容置腔。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加热盘组件还包括支撑圈,所述支撑圈设置在所述侧围壁和所述第一反射盘之间,且所述支撑圈与所述隔热件相抵接,支撑圈起到隔热的作用和支撑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加热盘组件还包括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的加热件,且所述测温件位于所述加热件的中心位置,有利于提高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凸台,增大了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之间的间距,可以有效防止测温件倾斜的现象发生,确保测温件垂直向上,提高温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使用安全性,可以适用于大功率加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凸台,使得容置腔的中心位置的热量向上和向容置腔的边缘折射,使得容置腔内的热量分布均匀,从而提高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加热盘组件,有利于使得加热单元提供的热量集中向上,减小热量的散失,提高加热效果,可以减少加热单元的热量辐射到不耐高温的零部件,例如下壳、主板等,从而避免了不耐高温的零部件材料老化损坏,确保了使用寿命。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盘组件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盘组件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A-A截面剖视图;
图4为图3的B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第一反射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第二反射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支撑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隔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加热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耳托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加热盘组件;
11-第一反射盘;
111-第一安装孔;
112-第一盘底部;
113-侧壁部;
1131-缺口槽;
12-第二反射盘;
121-容置腔;
123-第二安装孔;
125-侧围壁;
1251-连接孔;
122-凸台;
1221-连接部;
1222-安装部;
1223-延伸部;
13-隔热件;
131-凸起部;
1311-第三安装孔;
132-隔热底部;
133-隔热侧壁;
134-避让槽;
14-支撑圈;
141-开口;
15-耳托板;
151-定位孔;
152-固定孔;
20-测温件;
21-限位部;
30-加热单元;
31-加热件;
311-伸出端;
32-引脚部;
40-支撑架;
41-固定部;
42-抱箍部;
50-紧固件;
60-壳体;
61-内腔;
62-上盖;
621-手柄;
632-操作钮;
63-下壳;
631-通风孔;
70-主板;
71-电源线;
80-灯板组件;
9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一些远红外炉等烹饪器具中,采用碳钎维管加热,其发热量极高,烹饪器具内部温度可以达到1000°以上,热辐射效应使得烹饪器具内部的电路元件常处于高温工作环境,因而需要对加热温度进行精确检测,方便来控制温度,以免发生安全事故。但是,由于检测温度的测温件在安装后,容易发生倾斜,导致温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存在着安全隐患。
鉴于上述背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将测温件固定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第二反射盘的底壁具有向容置腔内凸起的凸台,第二安装孔开设在凸台内,增大了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测温件倾斜的现象发生,确保温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
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加热盘组件10和测温件20,加热盘组件10包括第一反射盘11和第二反射盘12,第一反射盘11的顶部具有敞口,第二反射盘12设置在第一反射盘11的敞口内,且第二反射盘12和第一反射盘11之间形成隔热腔,第二反射盘12的背向第一反射盘11的一侧具有容置腔121,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具有凸向容置腔121的凸台122,第一反射盘11的底壁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1,凸台122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11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123,测温件20依次穿设在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3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由于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具有凸向容置腔121的凸台122,通过设置凸台122,增大了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3之间的间距,因而将测温件20穿设在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3内,可以有效防止测温件20倾斜的现象发生,确保温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测温件20可以是热电偶,用于检测容置腔121内的温度,避免加热温度过高造成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图1和图5所示,第一反射盘11包括第一盘底部112和连接在第一盘底部112边缘的侧壁部113,第一盘底部112为第一反射盘11的底壁,第一盘底部112为平面状,第一安装孔111开设在第一盘底部112,一方面,第一反射盘11起到支撑和固定加热盘组件10的作用,另一方面,第一反射盘11起到向上折射热量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加热效率。
参考图3和图4所示,测温件20的第一端具有限位部21,限位部21抵挡在第一盘底部112的下表面,从而限制测温件20向容置腔121内移动,测温件20的第二端延伸到容置腔121内。容易理解的是,测温件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是测温件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通过设置凸台122,使得第二安装孔123更靠近测温件20的第二端,从而能够提高测温件20安装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凸台122包括连接部1221和安装部1222,连接部1221的底端连接于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连接部1221的顶端延伸到容置腔121,且与安装部1222连接。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连接部1221与安装部1222的边缘圆滑过渡连接,且连接部1221与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圆滑过渡连接。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连接部1221呈锥形状,连接部1221的外径自与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连接的一端至与安装部1222连接的一端逐渐缩小。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凸台122还包括延伸部1223,延伸部1223连接于第二安装孔123的边缘,且延伸部1223沿第二安装孔123的轴向延伸到容置腔121内。延伸部1223通过自身对测温件20的阻挡作用,起到防止测温件20发生倾斜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延伸部1223连接于安装部1222,也可以是向靠近第一反射盘11的方向延伸,同样能够起到防止测温件20发生倾斜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安装部1222的上表面与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相互平行。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安装部1222的上表面为平面,第二安装孔123开设在安装部1222内。这样的结构,可以提高第二安装孔123位置的准确性,从而可以防止测温件20发生倾斜。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安装部1222与第一反射盘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与第一反射盘11之间的距离。因而相对于将第二安装孔123直接开设在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的结构,可以有效增加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3之间的距离,使得穿设在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3内的测温件20不易发生倾斜的现象,提高温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加热盘组件10还包括加热单元30,加热单元30包括设置在容置腔121内的加热件31。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3和图6所示,考虑到加热单元30产生的热量容易集中在容置腔121的中心位置,使得容置腔121的中心位置温度最高,凸台122位于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的中心位置,通过凸台122可以有效折射热量,使得热量分布均匀,从而提高加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测温件20为一个,第二安装孔123开设在安装部1222的中心位置,从而使得测温件20位于加热件31的中心位置,测温件20能够延伸到容置腔121的中心,有利于提高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测温件20也可以是相互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例如是两个或三个等,安装部1222开设的第二安装孔123的个数与测温件20的个数一致,第一反射盘11的底壁开设的第一安装孔111的个数与测温件20的个数一致,以使每个测温件20对应通过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3,确保了测温件20安装后保持垂直,提高温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边缘连接有侧围壁125,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和侧围壁125共同围成容置腔121。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2和图3所示,加热盘组件10还包括隔热件13,隔热件13设置在隔热腔内,且隔热件13抵接于第一反射盘11和第二反射盘12。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3和图8所示,隔热件13包括隔热底部132和隔热侧壁133,隔热侧壁133连接于隔热底部132的边缘,隔热底部132将第一反射盘11的第一盘底部112和第二反射盘12隔开,隔热侧壁133将第一反射盘11的侧壁部113与第二反射盘12的侧围壁125隔开,从而减小了容置腔121内热量向第一反射盘11传导,提高隔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隔热件13可以是采用二氧化硅材质,有利于降低热量传导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3和图4所示,隔热件13的面向第二反射盘12的一面设置有凸起部131,凸起部131的形状与凸台122的形状相适配,且凸起部131内开设有与第二安装孔123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1311。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凸起部131抵接于凸台122的下表面,通过设置凸起部131起到支撑凸台122的作用,有利于增加凸台122的结构强度,提高测温件20安装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2和图3所示,加热盘组件10还包括支撑圈14,支撑圈14设置在侧围壁125和第一反射盘11之间,且支撑圈14与隔热件13相抵接。支撑圈14可以采用蛭石,也到隔热的作用效果和支撑第二反射盘12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加热件31为远红外发热管,例如可以是碳纤维发热管,远红外发热管内具有发热丝,加热件31将热能转化为远红外辐射,对电能的利用率高,而且不污染环境。当然,加热件31也可以为电热丝。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9所示,加热件31为远红外发热管,远红外发热管具有延伸到容置腔121外侧的伸出端311,且伸出端311连接有引脚部32。
参考图2和图6所示,侧围壁125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1251,伸出端311通过连接孔1251延伸到容置腔121外侧,隔热侧壁133开设有避让槽134,避让槽134用于避让连接孔1251,相应的,第一反射盘11的侧壁部113开设有缺口槽1131,缺口槽1131用于避让连接孔1251,参考图2和图7所示,支撑圈14也具有用于避让连接孔1251的开口141。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连接孔1251的个数可以是2个、4个或6个等,连接孔1251包括但不限于是圆形孔、方形孔等。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3所示,为了方便加热单元30在容置腔121内的安装,容置腔121的底壁连接有若干个支撑架40,支撑架40用于支撑和固定加热单元30。支撑架40的个数可以是2个、3个、4个等,若干个支撑架40相互间隔分布,提高对加热单元30固定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3和图10所示,支撑架40包括固定部41,固定部41的一端可以是通过紧固件50连接于容置腔121的底壁,固定部41的另一端连接有抱箍部42,抱箍部42抱持在加热件31的外周面,从而将加热件31固定在容置腔121内,且使得加热件31与容置腔121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减小热量向下传导。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紧固件50包括但不限于是螺钉、螺丝、铆钉等。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9所示,加热件31不限于可以呈螺旋状延伸、圆弧状延伸、U形状延伸或直线延伸状,加热件3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并排排布且相互间隔开的两个或多个,根据使用需要灵活选择。
参考图2和图3所示,凸台122可以对加热件31产生的热量起到折射的作用,使得容置腔121内的热量更加均匀,提高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第一反射盘11可以采用金属材质,第二反射盘12可以采用金属材质。例如第一反射盘11和第二反射盘12可以是采用具有镀层的不锈钢等材质。通过第二反射盘12的反射作用,将加热单元30的辐射热量向上折射,提高热量利用率,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参考图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还包括壳体60,壳体60内具有内腔61,加热盘组件10固定在壳体60内。
参考图2和图12所示,为了方便对加热盘组件10进行安装和固定,在第一盘底部112的背向第二反射盘12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耳托板15,耳托板15可以是通过紧固件50与第二反射盘12连接,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等方式与第二反射盘12连接,耳托板15可以是通过紧固件50与内腔61的底壁连接,从而方便对加热盘组件10进行安装和拆卸。
参考图11所示,耳托板15内开设有定位孔151,可以确保耳托板15相对于第一反射盘11的安装位置的准确性,耳托板15内还开设有用于穿设紧固件50的固定孔152,方便耳托板15的固定。
参考图12所示,通过加热盘组件10将加热单元30与内腔61的底壁面有效的隔开,可以防止加热单元30的热量向下辐射,从而有利于提高加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12所示,耳托板15的个数可以是3个,也可以是4个或5个等,若干个耳托板15可以是沿着第一盘底部112的周向均匀分布,从而有利于提高加热盘组件10安装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但不限于是远红外加热炉、远红外烤盘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为远红外加热炉时,壳体60包括相互扣合的上盖62和下壳63,上盖62的背向下壳63的一面通过胶体连接有面板,面板可以是瓷板,上盖62与下壳63共同围成内腔61,第二反射盘12的侧围壁125与面板相抵接,以避免容置腔121内产生的热量向加热盘组件10的底部和外侧传导,从而有利于提高加热效率。
内腔61内还设置有主板70、灯板组件80和风机90,加热单元30、风机90和灯板组件80均与主板70电连接,其中加热单元30的引脚部32通过导线与主板70电连接,主板70连接有电源线71,电源线71用于连接外界电源,通过主板70控制加热单元30工作,实现烹饪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下壳63的侧壁和底壁开设有通风孔631,加热单元30位于内腔61的中部,风机90和主板70分别位于靠近内腔61的相对的两侧内壁的位置,风机90和主板70可以是通过紧固件50与下壳63固定连接,且加热单元30位于风机90与下壳63的侧壁开设的通风孔16之间,从而在风机90工作时,将冷风从下壳63的底壁吹入内腔61内,再从下壳63的侧壁送出,有利于更好的散热。
为了方便对烹饪器具拿取,在上盖62的相对两个外侧壁设置有手柄621,手柄621可以是通过紧固件50与上盖62连接。为了方便对烹饪器具进行控制,在上盖62的外侧壁还设置有操作钮632,通过操作钮632实现调整烹饪器具的工作状态。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操作钮632可以是旋钮也可以是按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凸台122,增大了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3之间的间距,可以有效防止测温件20倾斜的现象发生,确保测温件20垂直向上,提高温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使用安全性,可以适用于大功率加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凸台122,使得容置腔121的中心位置的热量向上和向边缘折射,使得容置腔121内的热量分布均匀,从而提高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加热盘组件10,有利于使得加热单元30提供的热量集中向上,减小热量的散失,提高加热效果,可以减少加热单元30的热量辐射到不耐高温的零部件,例如下壳63、主板70等,从而避免了不耐高温的零部件材料老化损坏,确保了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加热单元30通过辐射的远红外线进行有效地加热、热传递速度极快,使食物受热均匀,提高热利用效率,还可激发食物的香气,保证加热质量,并且适用的烹饪容器不限于金属材质的烹饪容器,还可以是陶瓷材质的烹饪容器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顶端”、“底端”、“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盘组件(10)和测温件(20),所述加热盘组件(10)包括第一反射盘(11)和第二反射盘(12),所述第一反射盘(11)的顶部具有敞口,所述第二反射盘(12)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射盘(11)的敞口内,且所述第二反射盘(12)和所述第一反射盘(11)之间形成隔热腔,所述第二反射盘(12)的背向所述第一反射盘(11)的一侧具有容置腔(121),所述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具有凸向所述容置腔(121)的凸台(122),所述第一反射盘(11)的底壁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1),所述凸台(122)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1)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123),所述测温件(20)依次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1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2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122)包括连接部(1221)和安装部(1222),所述连接部(1221)的底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所述连接部(1221)的顶端延伸到所述容置腔(121),且与所述安装部(122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23)开设在所述安装部(122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122)还包括延伸部(1223),所述延伸部(1223)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23)的边缘,且所述延伸部(1223)沿所述第二安装孔(123)的轴向延伸到所述容置腔(121)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222)与所述第一反射盘(1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与所述第一反射盘(11)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组件(10)还包括隔热件(13),所述隔热件(13)设置在所述隔热腔内,且所述隔热件(13)抵接于所述第一反射盘(11)和所述第二反射盘(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13)的面向所述第二反射盘(12)的一面设置有凸起部(131),所述凸起部(131)的形状与所述凸台(122)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凸起部(131)内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23)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131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边缘连接有侧围壁(125),所述第二反射盘(12)的底壁和侧围壁(125)共同围成所述容置腔(12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组件(10)还包括支撑圈(14),所述支撑圈(14)设置在所述侧围壁(125)和所述第一反射盘(11)之间,且所述支撑圈(14)与所述隔热件(13)相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组件(10)还包括加热单元(30),所述加热单元(30)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腔(121)内的加热件(31),且所述测温件(20)位于所述加热件(31)的中心位置。
CN202222572326.4U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烹饪器具 Active CN2181543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2326.4U CN218154352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2326.4U CN218154352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54352U true CN218154352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64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72326.4U Active CN218154352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543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03257A (en) Food warming vessel for cafeterias, restaurants and the like
CN218154352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0381360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器具
CN218154350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8113006U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CN210951417U (zh) 具有立体加热功能的电磁炉
CN218154357U (zh)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20119434U (zh) 烹饪器具
CN218565498U (zh) 烹饪器具的外壳及烹饪器具
CN218884042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CN220369865U (zh) 加热机构及烹饪器具
CN219782236U (zh)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炖锅
CN212912774U (zh) 烹饪可视的饭煲
WO2021208058A1 (zh) 一种发热灶
CN218915026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CN215723409U (zh) 烹饪器具
CN215892463U (zh) 一种超薄电陶炉
CN213901154U (zh) 灶具和橱柜
CN219756446U (zh) 烹饪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3605940U (zh) 空气炸锅
CN216822958U (zh) 盖体以及烹饪器具
CN218954947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CN218791846U (zh) 一种电热锅导热装置
CN213605920U (zh) 一种电烤炉
CN218626968U (zh) 加热炉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