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19434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19434U
CN220119434U CN202321666670.8U CN202321666670U CN220119434U CN 220119434 U CN220119434 U CN 220119434U CN 202321666670 U CN202321666670 U CN 202321666670U CN 220119434 U CN220119434 U CN 220119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ion
wall
heat
control part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6667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春贵
林礼杰
曾宁宁
林洪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6667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19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19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19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主体;加热部,设于主体,加热部能够发热;控制部,与加热部电连接,控制部用于控制加热部运行;隔热装置,设于主体,隔热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隔热壁,沿由控制部至加热部的方向,至少两个隔热壁依次设于控制部与加热部之间,任意相邻的两个隔热壁之间具有间距。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红外炉包括红外发热源和控制部,控制部安装于固定盒内,为了对控制部进行隔热,通常在红外炉中还设有隔热支架和隔热密封条,隔热密封条位于发热源与隔热支架之间并与隔热支架贴合,固定盒安装于隔热支架,但由于隔热密封条贴合于隔热支架,并且隔热支架的钣金件具有明显的导热性,降低了隔热支架的隔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主体;加热部,设于主体,加热部能够发热;控制部,与加热部电连接,控制部用于控制加热部运行;隔热装置,设于主体,隔热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隔热壁,沿由控制部至加热部的方向,至少两个隔热壁依次设于控制部与加热部之间,任意相邻的两个隔热壁之间具有间距。
本申请所提出的烹饪器具,包括主体和加热部,加热部设于主体,加热部用于对食材进行加热。具体地,加热部能够发热,用户在采用烹饪器具对食材进行烹饪时,可将锅具放置于加热部上,由于加热部能够发热,从而能够通过加热部对锅具进行加热,以实现对食材的烹饪。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中还设有控制部,控制部与加热部电连接,通过控制部能够控制加热部的运行。可理解地,控制部中包含有多个电器元件,若加热部的热量大量地传递至控制部则容易导致控制部中的电器元件受损,进而导致控制部无法正常地对加热部进行控制,影响烹饪器具的正常运行。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申请在烹饪器具中还设置了隔热装置,以减少加热部向控制部所散发的热量。
进一步地,隔热装置设置于主体,隔热装置设置于加热部与控制部之间,通过隔热装置能够阻隔加热部向控制部所散发的热量,以对控制部进行防护。具体地,隔热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隔热壁,至少两个隔热壁沿由控制部至加热部的方向依次设置,隔热壁设置于加热部与控制部之间,并且隔热壁采用耐温材料制成,如此,可通过隔热壁进行隔热,以对控制部进行防护。具体地,隔热壁可采用尼龙66加30%玻璃纤维材料制成,此种材料能够耐受200℃的高温。
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个隔热壁之间具有间距,即任意相邻的两个隔热壁之间具有空气夹层,空气夹层具有一定的隔热功能。并且,由于相邻的两个隔热壁之间具有间距,使得相邻的两个隔热壁之间无法进行热传导,相较于传统的通过密封条进行隔热的结构而言,减少了通过隔热结构向控制部所传递的热量,如此,不仅进一步提升了隔热装置的隔热能力,还简化了产品的结构。
通过在加热部与控制部之间设置隔热装置,能够通过隔热装置阻隔加热部向控制部所散发的热量,以对控制部进行防护。通过在隔热装置中设置至少两个隔热壁,并在任意相邻的两个隔热壁之间设置间距,可以使相邻的两个隔热壁之间无法进行热量传递,进一步提升了隔热装置的隔热能力,提升了隔热装置对控制部的防护效果,延长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并且,相较于传统的通过密封条进行隔热的结构而言,简化了产品结构,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以下区别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至少两个隔热壁包括:第一隔热壁;第二隔热壁,位于第一隔热壁与控制部之间,第一隔热壁的壁厚大于第二隔热壁的壁厚。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隔热装置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至少两个隔热壁包括第一隔热壁和第二隔热壁,其中,第二隔热壁位于第一隔热壁与控制部之间,第一隔热壁的壁厚大于第二隔热壁的壁厚。可理解地,隔热壁的壁厚不同,其隔热能力不同,隔热壁的壁厚越大,隔热能力越强。本申请通过将靠近于加热部的第一隔热壁的壁厚设置为大于远离加热部的第二隔热壁的壁厚,从而能够通过具有较强隔热能力的第一隔热壁先对加热部所散发的热量进行阻隔,从而能够大量减少散发至第二隔热壁的热量,然后再通过隔热能力相对较弱的第二隔热壁进一步对热量进行阻隔,以提升隔热装置的隔热效果。
通过将靠近于加热部的第一隔热壁的壁厚设置为大于远离加热部的第二隔热壁的厚度,从而能够先通过厚度较大的第一隔热壁先阻隔大量的热量,然后再通过厚度较小的第二隔热壁进一步隔热,实现逐层隔热,如此可提升隔热装置的隔热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第一隔热壁和第二隔热壁的延伸方向,第一隔热壁与第二隔热壁之间各处的间距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隔热壁与第二隔热壁之间的间距进行限定。沿第一隔热壁和第二隔热壁的延伸方向,第一隔热壁与第二隔热壁之间各处的间距相同。具体地,第一隔热壁与第二隔热壁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隔热壁与第二隔热壁之间各处的间距相同。可理解地,第一隔热壁与第二隔热壁之间的间距越大,第一隔热壁与第二隔热壁的隔热能力越强,通过使第一隔热壁与第二隔热壁之间各处的间距相同,可以使第一隔热壁和第二隔热壁各处的隔热能力趋于相同,避免出现控制部局部过热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热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凸起部,设于第一隔热壁,多个第一凸起部沿背离控制部的方向凸起;多个第二凸起部,设于第二隔热壁,多个第二凸起部沿背离控制部的方向凸起,任一第二凸起部与相应的第一凸起部相对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隔热装置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隔热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其中,多个第一凸起部设置于第一隔热壁,多个第一凸起部沿背离控制部的方向凸起,多个第二凸起部设置于第二隔热壁,多个第二凸起部沿背离控制部的方向凸起。可理解地,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壁面与控制部之间的距离越大,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向控制部所辐射的热量越少,通过使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沿背离控制部的方向凸起,可减少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向控制部所辐射的热量。
进一步地,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的数量相同,任一第一凸起部与相应的第二凸起部相对设置,以确保第一隔热壁与第二隔热壁之间各处的间距相同,进而使得隔热装置各个位置的隔热能力趋于相同,避免控制部局部过热的现象发生。
通过在第一隔热壁上设置多个沿背离控制部的方向凸起的第一凸起部,在第二隔热壁上设置多个沿背离控制部的方向凸起的第二隔热壁,可以增大第一凸起部的壁面和第二凸起部的壁面与控制部之间的间距,以减少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向控制部所辐射的热量,提升了隔热装置的隔热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凸起部分别靠近于第一隔热壁的两端,多个第二凸起部分别靠近于第二隔热壁的两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多个第一凸起部和多个第二凸起部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具体地,多个第一凸起部分别靠近于第一隔热壁的两端,多个第二凸起部分别靠近于第二隔热壁的两端。可理解地,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沿朝向加热部的方向凸起,通过将多个第一凸起部分别设置在靠近于第一隔热壁两端的位置,可以使第一凸起部避让加热部,避免第一凸起部与加热部之间出现干涉。
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凸起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凸起部分别设于靠近第一隔热壁的两端,第二凸起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凸起部分别设于靠近第二隔热壁的两端。
通过将多个第一凸起部分别设置在靠近于第一隔热壁两端的位置,将多个第二凸起部分别设置在靠近于第二隔热壁两端的位置,可以使第一凸起部避让加热部,避免第一凸起部与加热部之间出现干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热装置还包括:底板,第一隔热壁和第二隔热壁连接于底板;多个侧板,连接于底板,底板、多个侧板和第二隔热壁合围成安装腔,控制部安装于安装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隔热装置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隔热装置还包括底板和多个侧板,其中,第一隔热壁、第二隔热壁和多个侧板均连接于底板,多个侧板中的两个侧板与第二隔热壁的两端相连,底板、多个侧板和第二隔热壁合围成安装腔,控制部安装于安装腔内。如此,一方面能够实现对控制部的安装固定,另一方面能够通过第一隔热壁和第二隔热壁对控制部进行隔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热装置还包括:定位件,设于安装腔的底壁,定位件用于对控制部进行限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隔热装置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为了对控制部进行安装固定,本申请在隔热装置中还设置了定位件,定位件用于对控制部进行限位。具体地,定位件设于安装腔的底壁,并凸出于安装腔的底壁,控制部具有与定位件适配的定位孔,定位件能够伸入相应的定位孔内,以实现对控制部的限位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定位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定位件分别靠近于安装腔的四个拐角处,如此,可以通过多个定位件对控制部进行定位,使控制部均衡受力,以使控制部能够稳固地安装于安装腔内。
通过在隔热装置中设置定位件,从而能够通过定位件对控制部进行限位,实现对控制部的安装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热装置还包括:支撑件,设于安装腔的底壁,支撑件用于支撑控制部,以使控制部与安装腔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隔热装置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隔热装置还设有支撑件。具体地,支撑件设于安装腔的底壁并凸出于安装腔的底壁,支撑件用于对控制部进行支撑,以使控制部与安装腔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可理解地,若控制部与安装腔的底壁接触,则会导致安装腔的底壁直接将热量传导至控制部,本申请为了进一步提升隔热装置的隔热能力,减少安装腔的底壁向控制部所传导的热量,在安装腔的底壁设置了能够支撑控制部的支撑件,控制部在支撑件的支撑下与安装腔的底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从而使得安装腔的底壁无法直接将热量传导至控制部,提升了隔热装置的隔热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支撑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件分别对控制部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以使控制部各处受力均衡,使控制部能够保持稳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部与安装腔的侧壁之间具有间距。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控制部与安装腔的侧壁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具体地,控制部与安装腔的侧壁之间具有间距。可理解地,若控制部与安装腔的侧壁贴合,则会导致安装腔的侧壁直接将热量传导至控制部。本申请为了提升隔热装置的隔热能力,减少安装腔的侧壁向控制部所传导的热量,将控制部设置为与安装腔的侧壁具有间距,如此,可通过控制部与安装腔的侧壁之间的空气层进一步隔热,提升隔热装置的隔热能力,避免安装腔的侧壁直接将热量传导至控制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导线,用于将控制部与加热部电连接;多个过线口,分别设于第一隔热壁与第二隔热壁,过线口用于穿过导线。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烹饪器具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烹饪器具包括导线,导线用于将控制部与加热部电连接。进一步地,为了使导线能够正常地穿过隔热装置,本申请在第一隔热壁和第二隔热壁上分别设置了过线口,其中,第一隔热壁上的过线口与第二隔热壁上的过线口相对设置,导线依次穿过设于第二隔热壁的过线口和第一隔热壁的过线口。如此,在实现控制部与加热部的电连接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导线与隔热装置发生干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加热部包括:多个发热源,发热源能够发热,多个发热源沿背离控制部的方向依次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加热部进行限定。加热部包括多个发热源,在烹饪器具运行的情况下,发热源能够发热,用户可将锅具放置于发热源上,以通过发热源对锅具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多个发热源沿背离控制部的方向依次设置。多个发热源的大小可以互不相同,如此,可以使多个发热源能够适配不同尺寸的锅具,提升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任一发热源包括红外发热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发热源进行进一步限定。任一发热源包括红外发热件,红外发热件的发热速度快,在红外发热件发热时不会产生明火,相较于传统的炉灶而言,安全性和清洁性较高。
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被构造为红外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隔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110主体,120加热部,121发热源,130控制部,140隔热装置,141底板,142侧板,143安装腔,144定位件,145支撑件,150隔热壁,151第一隔热壁,152第二隔热壁,153第一凸起部,154第二凸起部,155过线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主体110;加热部120,设于主体110,加热部120能够发热;控制部130,与加热部120电连接,控制部130用于控制加热部120运行;隔热装置140,设于主体110,隔热装置140包括至少两个隔热壁150,沿由控制部130至加热部120的方向,至少两个隔热壁150依次设于控制部130与加热部120之间,任意相邻的两个隔热壁150之间具有间距。
本申请所提出的烹饪器具100,包括主体110和加热部120,加热部120设于主体110,加热部120用于对食材进行加热。具体地,加热部120能够发热,用户在采用烹饪器具100对食材进行烹饪时,可将锅具放置于加热部120上,由于加热部120能够发热,从而能够通过加热部120对锅具进行加热,以实现对食材的烹饪。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中还设有控制部130,控制部130与加热部120电连接,通过控制部130能够控制加热部120的运行。可理解地,控制部130中包含有多个电器元件,若加热部120的热量大量地传递至控制部130则容易导致控制部130中的电器元件受损,进而导致控制部130无法正常地对加热部120进行控制,影响烹饪器具100的正常运行。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申请在烹饪器具100中还设置了隔热装置140,以减少加热部120向控制部130所散发的热量。图3中箭头的方向示出了加热部120所散发的热量的辐射方向。
进一步地,隔热装置140设置于主体110,隔热装置140设置于加热部120与控制部130之间,通过隔热装置140能够阻隔加热部120向控制部130所散发的热量,以对控制部130进行防护。具体地,隔热装置140包括至少两个隔热壁150,至少两个隔热壁150沿由控制部130至加热部120的方向依次设置,隔热壁150设置于加热部120与控制部130之间,并且隔热壁150采用耐温材料制成,如此,可通过隔热壁150进行隔热,以对控制部130进行防护。具体地,隔热壁150可采用尼龙66加30%玻璃纤维材料制成,此种材料能够耐受200℃的高温。
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个隔热壁150之间具有间距,即任意相邻的两个隔热壁150之间具有空气夹层,空气夹层具有一定的隔热功能。并且,由于相邻的两个隔热壁150之间具有间距,使得相邻的两个隔热壁150之间无法进行热传导,相较于传统的通过密封条进行隔热的结构而言,减少了通过隔热结构向控制部130所传递的热量,如此,不仅进一步提升了隔热装置140的隔热能力,还简化了产品的结构。
通过在加热部120与控制部130之间设置隔热装置140,能够通过隔热装置140阻隔加热部120向控制部130所散发的热量,以对控制部130进行防护。通过在隔热装置140中设置至少两个隔热壁150,并在任意相邻的两个隔热壁150之间设置间距,可以使相邻的两个隔热壁150之间无法进行热量传递,进一步提升了隔热装置140的隔热能力,提升了隔热装置140对控制部130的防护效果,延长了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寿命,并且,相较于传统的通过密封条进行隔热的结构而言,简化了产品结构,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至少两个隔热壁150包括:第一隔热壁151;第二隔热壁152,位于第一隔热壁151与控制部130之间,第一隔热壁151的壁厚大于第二隔热壁152的壁厚。
在该实施例中,对隔热装置14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至少两个隔热壁150包括第一隔热壁151和第二隔热壁152,其中,第二隔热壁152位于第一隔热壁151与控制部130之间,第一隔热壁151的壁厚大于第二隔热壁152的壁厚。可理解地,隔热壁150的壁厚不同,其隔热能力不同,隔热壁150的壁厚越大,隔热能力越强。本申请通过将靠近于加热部120的第一隔热壁151的壁厚设置为大于远离加热部120的第二隔热壁152的壁厚,从而能够通过具有较强隔热能力的第一隔热壁151先对加热部120所散发的热量进行阻隔,从而能够大量减少散发至第二隔热壁152的热量,然后再通过隔热能力相对较弱的第二隔热壁152进一步对热量进行阻隔,以提升隔热装置140的隔热效果。
通过将靠近于加热部120的第一隔热壁151的壁厚设置为大于远离加热部120的第二隔热壁152的厚度,从而能够先通过厚度较大的第一隔热壁151先阻隔大量的热量,然后再通过厚度较小的第二隔热壁152进一步隔热,实现逐层隔热,如此可提升隔热装置140的隔热效果。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沿第一隔热壁151和第二隔热壁152的延伸方向,第一隔热壁151与第二隔热壁152之间各处的间距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隔热壁151与第二隔热壁152之间的间距进行限定。沿第一隔热壁151和第二隔热壁152的延伸方向,第一隔热壁151与第二隔热壁152之间各处的间距相同。具体地,第一隔热壁151与第二隔热壁15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隔热壁151与第二隔热壁152之间各处的间距相同。可理解地,第一隔热壁151与第二隔热壁152之间的间距越大,第一隔热壁151与第二隔热壁152的隔热能力越强,通过使第一隔热壁151与第二隔热壁152之间各处的间距相同,可以使第一隔热壁151和第二隔热壁152各处的隔热能力趋于相同,避免出现控制部130局部过热的问题。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隔热装置140还包括:多个第一凸起部153,设于第一隔热壁151,多个第一凸起部153沿背离控制部130的方向凸起;多个第二凸起部154,设于第二隔热壁152,多个第二凸起部154沿背离控制部130的方向凸起,任一第二凸起部154与相应的第一凸起部153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对隔热装置14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隔热装置140还包括多个第一凸起部153和第二凸起部154,其中,多个第一凸起部153设置于第一隔热壁151,多个第一凸起部153沿背离控制部130的方向凸起,多个第二凸起部154设置于第二隔热壁152,多个第二凸起部154沿背离控制部130的方向凸起。可理解地,第一凸起部153和第二凸起部154的壁面与控制部130之间的距离越大,第一凸起部153和第二凸起部154向控制部130所辐射的热量越少,通过使第一凸起部153和第二凸起部154沿背离控制部130的方向凸起,可减少第一凸起部153和第二凸起部154向控制部130所辐射的热量。
进一步地,第一凸起部153与第二凸起部154的数量相同,任一第一凸起部153与相应的第二凸起部154相对设置,以确保第一隔热壁151与第二隔热壁152之间各处的间距相同,进而使得隔热装置140各个位置的隔热能力趋于相同,避免控制部130局部过热的现象发生。
通过在第一隔热壁151上设置多个沿背离控制部130的方向凸起的第一凸起部153,在第二隔热壁152上设置多个沿背离控制部130的方向凸起的第二隔热壁152,可以增大第一凸起部153的壁面和第二凸起部154的壁面与控制部130之间的间距,以减少第一凸起部153和第二凸起部154向控制部130所辐射的热量,提升了隔热装置140的隔热效果。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多个第一凸起部153分别靠近于第一隔热壁151的两端,多个第二凸起部154分别靠近于第二隔热壁152的两端。
在该实施例中,对多个第一凸起部153和多个第二凸起部154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具体地,多个第一凸起部153分别靠近于第一隔热壁151的两端,多个第二凸起部154分别靠近于第二隔热壁152的两端。可理解地,第一凸起部153和第二凸起部154沿朝向加热部120的方向凸起,通过将多个第一凸起部153分别设置在靠近于第一隔热壁151两端的位置,可以使第一凸起部153避让加热部120,避免第一凸起部153与加热部120之间出现干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15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凸起部153分别设于靠近第一隔热壁151的两端,第二凸起部15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凸起部154分别设于靠近第二隔热壁152的两端。
通过将多个第一凸起部153分别设置在靠近于第一隔热壁151两端的位置,将多个第二凸起部154分别设置在靠近于第二隔热壁152两端的位置,可以使第一凸起部153避让加热部120,避免第一凸起部153与加热部120之间出现干涉。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隔热装置140还包括:底板141,第一隔热壁151和第二隔热壁152连接于底板141;多个侧板142,连接于底板141,底板141、多个侧板142和第二隔热壁152合围成安装腔143,控制部130安装于安装腔143内。
在该实施例中,对隔热装置14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隔热装置140还包括底板141和多个侧板142,其中,第一隔热壁151、第二隔热壁152和多个侧板142均连接于底板141,多个侧板142中的两个侧板142与第二隔热壁152的两端相连,底板141、多个侧板142和第二隔热壁152合围成安装腔143,控制部130安装于安装腔143内。如此,一方面能够实现对控制部130的安装固定,另一方面能够通过第一隔热壁151和第二隔热壁152对控制部130进行隔热。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隔热装置140还包括:定位件144,设于安装腔143的底壁,定位件144用于对控制部130进行限位。
在该实施例中,对隔热装置14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为了对控制部130进行安装固定,本申请在隔热装置140中还设置了定位件144,定位件144用于对控制部130进行限位。具体地,定位件144设于安装腔143的底壁,并凸出于安装腔143的底壁,控制部130具有与定位件144适配的定位孔,定位件144能够伸入相应的定位孔内,以实现对控制部130的限位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定位件14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定位件144分别靠近于安装腔143的四个拐角处,如此,可以通过多个定位件144对控制部130进行定位,使控制部130均衡受力,以使控制部130能够稳固地安装于安装腔143内。
通过在隔热装置140中设置定位件144,从而能够通过定位件144对控制部130进行限位,实现对控制部130的安装固定。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隔热装置140还包括:支撑件145,设于安装腔143的底壁,支撑件145用于支撑控制部130,以使控制部130与安装腔143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对隔热装置14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隔热装置140还设有支撑件145。具体地,支撑件145设于安装腔143的底壁并凸出于安装腔143的底壁,支撑件145用于对控制部130进行支撑,以使控制部130与安装腔143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可理解地,若控制部130与安装腔143的底壁接触,则会导致安装腔143的底壁直接将热量传导至控制部130,本申请为了进一步提升隔热装置140的隔热能力,减少安装腔143的底壁向控制部130所传导的热量,在安装腔143的底壁设置了能够支撑控制部130的支撑件145,控制部130在支撑件145的支撑下与安装腔143的底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从而使得安装腔143的底壁无法直接将热量传导至控制部130,提升了隔热装置140的隔热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支撑件14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件145分别对控制部130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以使控制部130各处受力均衡,使控制部130能够保持稳定。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部130与安装腔143的侧壁之间具有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对控制部130与安装腔143的侧壁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具体地,控制部130与安装腔143的侧壁之间具有间距。可理解地,若控制部130与安装腔143的侧壁贴合,则会导致安装腔143的侧壁直接将热量传导至控制部130。本申请为了提升隔热装置140的隔热能力,减少安装腔143的侧壁向控制部130所传导的热量,将控制部130设置为与安装腔143的侧壁具有间距,如此,可通过控制部130与安装腔143的侧壁之间的空气层进一步隔热,提升隔热装置140的隔热能力,避免安装腔143的侧壁直接将热量传导至控制部130。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导线,用于将控制部130与加热部120电连接;多个过线口155,分别设于第一隔热壁151与第二隔热壁152,过线口155用于穿过导线。
在该实施例中,对烹饪器具10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烹饪器具100包括导线,导线用于将控制部130与加热部120电连接。进一步地,为了使导线能够正常地穿过隔热装置140,本申请在第一隔热壁151和第二隔热壁152上分别设置了过线口155,其中,第一隔热壁151上的过线口155与第二隔热壁152上的过线口155相对设置,导线依次穿过设于第二隔热壁152的过线口155和第一隔热壁151的过线口155。如此,在实现控制部130与加热部120的电连接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导线与隔热装置140发生干涉。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加热部120包括:多个发热源121,发热源121能够发热,多个发热源121沿背离控制部130的方向依次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对加热部120进行限定。加热部120包括多个发热源121,在烹饪器具100运行的情况下,发热源121能够发热,用户可将锅具放置于发热源121上,以通过发热源121对锅具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多个发热源121沿背离控制部130的方向依次设置。多个发热源121的大小可以互不相同,如此,可以使多个发热源121能够适配不同尺寸的锅具,提升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任一发热源121包括红外发热件。
在该实施例中,对发热源121进行进一步限定。任一发热源121包括红外发热件,红外发热件的发热速度快,在红外发热件发热时不会产生明火,相较于传统的炉灶而言,安全性和清洁性较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被构造为红外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红外炉隔热结构固定盒(即隔热装置140)采用耐高温材料尼龙66加30%玻璃纤维材料制成,理论耐高温200℃,将传统隔热结构中的隔热密封条、隔热支架、固定盒三体合一,使固定盒既具备装配功能、又具备隔热功能。图3可以看出,固定盒主要采用双层壁(即第一隔热壁151和第二隔热壁152)隔热,理论上第一层壁(即第一隔热壁151)能阻隔70%的热量,第二层壁(即第二隔热壁152)阻隔25%的热量,双层壁的中间的空气层起到热量缓冲传递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
加热部,设于所述主体,所述加热部能够发热;
控制部,与所述加热部电连接,所述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加热部运行;
隔热装置,设于所述主体,所述隔热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隔热壁,沿由所述控制部至所述加热部的方向,所述至少两个隔热壁依次设于所述控制部与所述加热部之间,任意相邻的两个隔热壁之间具有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隔热壁包括:
第一隔热壁;
第二隔热壁,位于所述第一隔热壁与所述控制部之间,所述第一隔热壁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二隔热壁的壁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隔热壁和所述第二隔热壁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隔热壁与所述第二隔热壁之间各处的间距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装置还包括:
多个第一凸起部,设于所述第一隔热壁,所述多个第一凸起部沿背离所述控制部的方向凸起;
多个第二凸起部,设于所述第二隔热壁,所述多个第二凸起部沿背离所述控制部的方向凸起,任一所述第二凸起部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凸起部分别靠近于所述第一隔热壁的两端,所述多个第二凸起部分别靠近于所述第二隔热壁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装置还包括:
底板,所述第一隔热壁和所述第二隔热壁连接于所述底板;
多个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底板、所述多个侧板和所述第二隔热壁合围成安装腔,所述控制部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装置还包括:
定位件,设于所述安装腔的底壁,所述定位件用于对所述控制部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装置还包括:
支撑件,设于所述安装腔的底壁,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控制部与所述安装腔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之间具有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线,用于将所述控制部与所述加热部电连接;
多个过线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隔热壁与所述第二隔热壁,所述过线口用于穿过所述导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包括:
多个发热源,所述发热源能够发热,所述多个发热源沿背离所述控制部的方向依次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任一所述发热源包括红外发热件。
CN202321666670.8U 2023-06-28 2023-06-28 烹饪器具 Active CN220119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6670.8U CN220119434U (zh) 2023-06-28 2023-06-28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6670.8U CN220119434U (zh) 2023-06-28 2023-06-28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19434U true CN220119434U (zh) 2023-12-01

Family

ID=88915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66670.8U Active CN220119434U (zh) 2023-06-28 2023-06-28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194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051861C (en) Domestic cooking apparatus
US3885128A (en) Glass-ceramic plate heating unit cast-in heat spreader
JP5411060B2 (ja) 真空断熱構造体、真空断熱加熱ヒータおよび真空断熱加熱ヒータを用いた加熱装置
CA2816204C (en) Electric oven and method of servicing the same
US20030116556A1 (en) Roasting oven with dual heating elements
US4675507A (en) Heat cooking apparatus having a flat flexible heater
JP3351849B2 (ja) 調理用レンジのための電気加熱装置
CN220119434U (zh) 烹饪器具
KR100947999B1 (ko) 무산소 광 발열 고효율 전기렌지
KR20160126625A (ko) 전기밥솥
KR100767694B1 (ko) 전기 레인지
KR102385367B1 (ko) 내열 성능이 향상되도록 구성된 음식물 조리용 인덕션 렌지
CN220256312U (zh) 烹饪设备
CN218565498U (zh) 烹饪器具的外壳及烹饪器具
CN110798923B (zh) 加热面板及无火灶
CN218154352U (zh) 一种烹饪器具
KR100556803B1 (ko) 가정용 전기 쿡탑
US3410987A (en) Electric baking oven with a front heating element
KR101659582B1 (ko) 음식물 조리기용 가열장치
CN218390788U (zh) 远红外多炉煎烤机
CN216744473U (zh) 集成灶
CN207802438U (zh) 线圈盘及加热平台
CN218626968U (zh) 加热炉具
CN219756446U (zh) 烹饪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6644280U (zh) 一种电磁炉的面板组件及电磁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