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32109U - 电陶炉 - Google Patents
电陶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832109U CN210832109U CN201921658376.6U CN201921658376U CN210832109U CN 210832109 U CN210832109 U CN 210832109U CN 201921658376 U CN201921658376 U CN 201921658376U CN 210832109 U CN210832109 U CN 2108321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nel
- mounting hole
- heat
- electric ceramic
- bottom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2-methoxy-6-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H]OC1=CC=CC([CH])=C1O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568 phenol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91 glass woo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90 mineral woo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8487 Ni—C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807 Urea-formaldehy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GZCGUPFRVQAUEE-SLPGGIOYSA-N aldehydo-D-glucose Chemical compound OC[C@@H](O)[C@@H](O)[C@H](O)[C@@H](O)C=O GZCGUPFRVQAUEE-SLPGGI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011 black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NNRSPGTAMTISX-UHFFFAOYSA-N chromium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Cr].[Ni] VNNRSPGTAMTIS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32 epoxy adhesiv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464 silicone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陶炉,包括底壳(10)和位于底壳(10)的内腔中的发热盘(15),底壳(10)上设置有面板(20);面板(20)和底壳(10)之间设置有隔热件(30);底壳(10)上与发热盘(15)相对的位置开设有连通内腔和外部的安装孔(11),面板(20)盖合在安装孔(11)上。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避免面板与底壳直接接触,从而保证底壳不会被高温面板损坏,提高了面板安装的稳定性以及电陶炉外表的美观性,同时延长电陶炉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陶炉。
背景技术
电陶炉是一种常见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具有快速加热、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现有的电陶炉主要包括机体,设置在机体上的加热装置以及承载面板,待加热的锅具放置在承载面板上。加热装置可以是常用的发热盘,发热盘内设置有电阻丝,电阻丝可以在加热装置通电状态下,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继而对承载面板上的锅具进行加热。目前的烹饪器具中承载面板一般是直接放置在机体的外壳上,发热盘与承载面板相对设置,发热盘产生的热能会作用在承载面板上,并透过承载面板加热锅具。
然而目前承载面板与机体外壳直接接触,高温的承载面板会损坏机体的外壳,降低烹饪器具外部的美观性,缩短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陶炉,能够有效避免面板与底壳直接接触,从而保证底壳不会被高温面板损坏,提高了面板安装的稳定性以及电陶炉外表的美观性,同时延长电陶炉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陶炉,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的内腔中的发热盘,底壳上设置有面板。
面板和底壳之间设置有隔热件;底壳上与发热盘相对的位置开设有连通内腔和外部的安装孔,面板盖合在安装孔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陶炉,通过在底壳的内腔中设置发热盘,利用发热盘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且在底壳上与发热盘相对的位置设置安装孔,面板盖合在安装孔后,可以与发热盘相对设置,从而便于发热盘的热量穿过面板对面板上方的待加热锅具进行加热。通过在面板和底壳之间设置隔热件,利用隔热件有效避免面板与底壳直接接触,防止高温的面板损坏底壳,从而保证了面板在底壳上的安装稳定性,并且提高了底壳外表的美观性,延长了电陶炉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的电陶炉,可选的是,面板设置在隔热件上。
这样的设置可以利于面板将热量直接传递至隔热件上,从而避免面板的高温影响底壳结构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电陶炉,可选的是,安装孔的内周壁上设置有凸缘,凸缘的端部朝安装孔的中心延伸,凸缘朝向外部的一侧形成安装面。隔热件设置在安装面上。
通过在安装孔内设置凸缘,利用凸缘的安装面设置隔热件,可以增加隔热件与安装孔之间的安装面积,提高隔热件的安装稳定性。
在上述的电陶炉,可选的是,隔热件靠近安装孔的中心的一侧设置有翻边,翻边的端部朝内腔延伸。
当隔热件设置在安装孔内时,翻边位于发热盘和安装孔的内周壁之间,且翻边远离安装孔的中心一侧的面抵接在凸缘的端部。
通过在隔热件上设置翻边,利用翻边抵接凸缘的端部,不仅可以提高隔热件与安装孔连接的稳定性,还可以利用翻边减少高温面板传递至底壳处的热量,从而保证底壳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电陶炉,可选的是,隔热件与安装孔粘接。这样可以减小隔热件在安装孔上的安装难度。
在上述的电陶炉,可选的是,隔热件与安装孔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安装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管,隔热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管。
当隔热件与安装孔连接时,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相互套设并连接。这样可以利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提高隔热件与安装孔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电陶炉,可选的是,隔热件与安装孔之间设置有定位组件,定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隔热件和安装面中任意一者上的定位块,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隔热件和安装面中另一者上的定位缺口。
当隔热件设置在安装孔上时,定位块位于定位缺口中。
通过设置定位组件,可以提高隔热件与安装孔之间的连接精度,降低两者连接过程的操作难度。
在上述的电陶炉,可选的是,安装面低于底壳的表面,当隔热件设置在安装面上时,隔热件朝向面板一侧的表面低于或齐平于底壳的表面。
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隔热件凸出底壳的表面,防止隔热件与底壳外表面的其他结构相互影响,同时利用底壳对隔热件起到保护作用。
在上述的电陶炉,可选的是,隔热件朝向面板一侧的表面低于底壳的表面,当面板设置在隔热件上时,面板的表面低于底壳的表面。
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电陶炉外部的平整度,同时利用底壳对面板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面板的边缘受损。
在上述的电陶炉,可选的是,隔热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避让缺口。
发热盘中设置有测温件,测温件通过连接线与内腔中的控制板电性连接;发热盘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件。
当隔热件设置在面板和底壳之间时,连接线和/或固定件位于避让缺口中。
这样可以提高隔热件与电陶炉内部其余结构装配的适应性,以提高电陶炉结构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电陶炉,可选的是,面板与隔热件粘接,隔热件朝向面板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填胶槽,填胶槽内填充有粘胶。
这样可以利用填胶槽增加面板与隔热件粘接中的粘胶量,从而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电陶炉,可选的是,隔热件的厚度为3-3.5mm。
隔热件为玻璃棉件、岩棉件、聚酰亚胺件、聚乙烯发泡件以及酚醛树脂件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C部分的细节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D部分的细节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底壳内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底壳内腔中发热盘和散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隔热件的填胶槽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隔热件的翻边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壳;
11-安装孔;
111-凸缘;
112-安装面;
113-第一连接管;
12-进风孔;
13-出风孔;
14-散热风机;
15-发热盘;
151-测温件;
152-固定件;
153-接口固定座;
20-面板;
30-隔热件;
31-翻边;
32-第二连接管;
33-避让缺口;
34-填胶槽;
40-定位组件;
41-定位块;
42-定位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C部分的细节示意图。图4为图1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D部分的细节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底壳内腔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底壳内腔中发热盘和散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隔热件的填胶槽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的隔热件的翻边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陶炉,包括底壳10和位于底壳10的内腔中的发热盘15,底壳10上设置有面板20。
面板20和底壳10之间设置有隔热件30;底壳10上与发热盘15相对的位置开设有连通内腔和外部的安装孔11,面板20盖合在安装孔11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包括底壳10和面板20,底壳10可以图1和图6中示出的方形壳体,也可以是其余形状的壳体,底壳10内部形成有内腔,内腔可以用于设置发热盘15。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提供发热盘15可以包括盘体设置在盘体中的发热件,盘体可以设置在发热件远离发热面的一侧,发热件的发热面可以朝向面板20,盘体可以为发热件提供安装基础,以保证发热件结构的稳定性,同时盘体围设在发热件的周围,可以减少发热件向内腔中辐射的热量,从而避免影响内腔中其余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
该发热件可以通过发热丝盘设在绝缘件中制成,该发热丝可以是常用的电阻丝,可以选用铁铬铝和/或镍铬电热合金等具有较大的电阻且抗氧化性能较高的材料制成,从而在通电状态下能够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以实现发热。其中,绝缘件一般选用二氧化硅制成,绝缘件内具有供发热丝盘设的凹槽,能够避免发热丝在工作时与电加热烹饪器具中其余电子元件发生接触性短接或电击穿的现象,保证发热盘15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该绝缘件具有一定的隔热性能,能够减少发热丝的热量向背离发热面一侧传递,以提高发热盘15对待加热锅具的加热效果。
其中发热丝盘设在绝缘件中,其接线端口可以由绝缘件和盘体的一侧引出,通过接口固定座153固定,并且与烹饪器具中的控制板连接,实现发热丝的供电和控制过程。
进一步地,该发热件设置在盘体中时,绝缘件抵接盘体,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盘体在为金属材质时,对导电的发热丝的工作过程产生影响,同时减少发热丝的热量传递至盘体,避免高温对盘体造成损伤,延长盘体的使用寿命。
其中,为了保证内腔中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本实施例的内腔中设置有散热风机14,底壳上设置有进风孔12和出风孔13,散热风机14底壳外部温度较低的散热风流由进风孔12引入内腔中,散热风流14在内腔中流动带走电子元件周围的热量,并由出风孔13流出至底壳的外部,从而降低电子元件的温度,维持其高效且稳定的工作状态。
具体的,底壳10上与发热盘15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11,此处的相对的位置可以是发热盘15发热面的正上方,以保证发热盘15的发热面向外辐射的热量可以直接作用下安装孔11的位置及其周围,将面板20盖合在安装孔11上,热量可以穿过面板20后作用在面板20上方的待加热锅具上,从而实现电陶炉对待加热锅具的加热过程。其中,该面板20可以选用黑晶材质或陶瓷材质,在使用过程中,面板20会受到发热件的热量的辐射,因此温度较高。基于目前的底壳10会选用非耐高温的材质制成,例如塑胶材质,因此为防止底壳10与面板20直接接触时,面板20的高温影响底壳10结构的稳定性,在两者之间设置有隔热件30。
该隔热件30可以位于面板20和底壳10之间位置,隔热件30可以固定在底壳10和/或面板20上,还可以通过连接件与底壳10内腔中的任意位置进行连接固定。隔热件30可以选用热传导率较低,热阻较高的材质制成,例如玻璃棉件、岩棉件、聚酰亚胺件、聚乙烯发泡件以及酚醛树脂件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面板20设置在隔热件30上。本实施例将面板20设置在隔热件30上,两者直接连接可以将面板20的热量直接传递至隔热件30上,避免隔热件30与面板20之间存在装配间隙,从而防止热量由该装配间隙的位置向底壳10一侧辐射,从而提高隔热件30对热量的阻挡效果,避免热量影响底壳10的稳定性。
参照图6所示,安装孔11的内周壁上设置有凸缘111,凸缘111的端部朝安装孔11的中心延伸,凸缘111朝向外部的一侧形成安装面112。隔热件30设置在安装面112上。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底壳10上安装孔11的内周壁安装空间有限,本实施例在安装孔11的内周壁上设置凸缘111,凸缘111可以是沿水平方向朝安装孔11的中心延伸,从而水平的安装面112。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使用中,凸缘111端部还可以与水平方向呈一定夹角向安装孔11的中心延伸,从而形成倾斜的安装面112,用户可以根据安装孔11内的结构以及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基于凸缘111的上述结构,凸缘111的安装面112可以增大安装孔11的安装空间,将隔热件30设置在安装面112上,可以保证隔热件30的安装稳定性,并且基于安装面112朝向底壳10的外部,也便于隔热件30与面板20接触,从而阻挡面板20传递的热量。
参照图9和图10所示,隔热件30靠近安装孔11的中心的一侧设置有翻边31,翻边31的端部朝内腔延伸。当隔热件30设置在安装孔11内时,翻边31位于发热盘15和安装孔11的内周壁之间,且翻边31远离安装孔11的中心一侧的面抵接在凸缘111的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隔热件30与底壳10接触时,可以是隔热件30朝向安装孔11一侧的表面与安装面112抵接,并且隔热件30靠近安装孔11中心一侧的边缘设置有翻边31,翻边31的端部朝向内腔延伸,使得隔热件30朝向安装孔11一侧的表面与翻边31共同形成类似“拐角”的结构,当隔热件30设置在安装面112上时,凸缘111的端部抵接翻边31,凸缘111被该“拐角”结构包围,从而可以有效阻隔面板20的热量由隔热件30以及翻边31的位置传递至底壳10的安装孔11处,大大提高了热量的阻挡效果。
进一步地,基于翻边31的端部向内腔延伸,凸缘111还可以保证内腔中靠近凸缘111位置的电子元件不受面板20热量的影响。
该凸缘111可以选用与隔热件30相同的材料制备,凸缘111与隔热件30可以一体成型,从而减小制备难度,提高连接强度。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隔热件30与安装孔11粘接。这样可以减小隔热件30在安装孔11上的安装难度,隔热件30与安装孔11粘接所选用的粘胶可以是耐高温粘胶,例如有机硅类胶、酚醛树脂胶、脲醛树脂胶、耐温环氧胶、聚酰亚胺胶等,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作为另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参照图8和图10所示,隔热件30与安装孔11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安装面1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管113,隔热件3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管32。当隔热件30与安装孔11连接时,第一连接管113和第二连接管32相互套设并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管113和第二连接管32均为空心管,在连接时第一连接管113可以套设在第二连接管32的内部或外部,两者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这样可以利用第一连接管113和第二连接管32的套设重叠部分进行连接,从而增加了隔热件30与安装孔11的连接面积,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定性。
当第一连接管113和第二连接管32分别设置多个时,两者可以一一对应连接,从而在安装孔11以及隔热件30的周向上各个位置对隔热件30和安装孔11进行连接,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定性。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述任一种隔热件30与安装孔11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两者同时使用,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对实际的连接方式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参照图8和图10所示,隔热件30与安装孔11之间设置有定位组件40,定位组件40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隔热件30和安装面112中任意一者上的定位块41,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隔热件30和安装面112中另一者上的定位缺口42。当隔热件30设置在安装孔11上时,定位块41位于定位缺口42中。
在隔热件30与安装孔11的连接过程中,可以先将定位块41和定位缺口42对应,从而实现隔热件30与安装孔11的预安装,最后在通过粘接或者连接组件进行固定连接,降低两者连接过程的操作难度,提高连接精度。
其中,隔热件30上可以分别同时设置定位块41和定位缺口42,安装面112上与之对应的在分别设置定位缺口42和定位块41。当定位块41和定位缺口42数量均有多个时,两者可以一一对应的连接。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安装面112低于底壳10的表面,当隔热件30设置在安装面112上时,隔热件30朝向面板20一侧的表面低于或齐平于底壳10的表面。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隔热件30凸出底壳10的表面,防止隔热件30对后续面板20的安装产生影响。并且这样可以避免隔热件30与底壳10外表面的其他结构相互影响,同时利用底壳10对隔热件30起到保护作用。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隔热件30朝向面板20一侧的表面低于底壳10的表面,当面板20设置在隔热件30上时,面板20的表面低于底壳10的表面。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电陶炉外部的平整度,避免面板20表面高出底壳10表面时,面板20与底壳10表面之间形成高度差的台阶面,防止台阶面处积累污渍,提高电陶炉外部美观性。同时这样可以利用底壳10对面板20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面板20的边缘受损。
进一步地,隔热件3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避让缺口33。发热盘15中设置有测温件151,测温件151通过连接线与内腔中的控制板电性连接;发热盘1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件152。当隔热件30设置在面板20和底壳10之间时,连接线和/或固定件152位于避让缺口33中。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隔热件30的翻边31朝向内腔延伸,因此该避让缺口33可以设置在翻边31上,并且可以根据连接线以及固定件152的具体位置和数量设置,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避让缺口33可以保证测温件151的连接线以及固定件152的稳定设置,提高隔热件30对电陶炉结构的适应性,从而提高电陶炉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的,面板20与隔热件30粘接,隔热件30朝向面板20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填胶槽34,填胶槽34内填充有粘胶。设置填胶槽34可以增加面板20与隔热件30粘接中的粘胶量,从而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定性。粘胶可以选用隔热件30与安装孔11粘接时所选用的粘胶,本实施例对粘胶的具体材质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隔热件30的厚度为3-3.5mm。当隔热件30厚度较小时,不足以有效阻挡热量的传递,而当隔热件30厚度较大时,又会增加电陶炉的厚度,不利于小型化电陶炉的制备,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范围内选定隔热件30的具体厚度,本实施例对该具体厚度并不加以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陶炉,通过在底壳的内腔中设置发热盘,利用发热盘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且在底壳上与发热盘相对的位置设置安装孔,面板盖合在安装孔后,可以与发热盘相对设置,从而便于发热盘的热量穿过面板对面板上方的待加热锅具进行加热。通过在面板和底壳之间设置隔热件,利用隔热件有效避免面板与底壳直接接触,防止高温的面板损坏底壳,从而保证了面板在底壳上的安装稳定性,并且提高了底壳外表的美观性,延长了电陶炉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电陶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10)和位于所述底壳(10)的内腔中的发热盘(15),所述底壳(10)上设置有面板(20);
所述面板(20)和所述底壳(10)之间设置有隔热件(30);所述底壳(10)上与所述发热盘(15)相对的位置开设有连通所述内腔和外部的安装孔(11),所述面板(20)盖合在所述安装孔(1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20)设置在所述隔热件(3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1)的内周壁上设置有凸缘(111),所述凸缘(111)的端部朝所述安装孔(11)的中心延伸,所述凸缘(111)朝向外部的一侧形成安装面(112);
所述隔热件(30)设置在所述安装面(1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30)靠近所述安装孔(11)的中心的一侧设置有翻边(31),所述翻边(31)的端部朝所述内腔延伸;
当所述隔热件(30)设置在所述安装孔(11)内时,所述翻边(31)位于所述发热盘(15)和所述安装孔(11)的内周壁之间,且所述翻边(31)远离所述安装孔(11)的中心一侧的面抵接在所述凸缘(111)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30)与所述安装孔(11)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30)与所述安装孔(11)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所述安装面(1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管(113),所述隔热件(3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管(32);
当所述隔热件(30)与所述安装孔(11)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管(113)和所述第二连接管(32)相互套设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30)与所述安装孔(11)之间设置有定位组件(40),所述定位组件(40)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隔热件(30)和所述安装面(112)中任意一者上的定位块(41),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隔热件(30)和所述安装面(112) 中另一者上的定位缺口(42);
当所述隔热件(30)设置在所述安装孔(11)上时,所述定位块(41)位于所述定位缺口(42)中。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112)低于所述底壳(10)的表面,当所述隔热件(30)设置在所述安装面(112)上时,所述隔热件(30)朝向所述面板(20)一侧的表面低于或齐平于所述底壳(10)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30)朝向所述面板(20)一侧的表面低于所述底壳(10)的表面,当所述面板(20)设置在所述隔热件(30)上时,所述面板(20)的表面低于所述底壳(10)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3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避让缺口(33);
所述发热盘(15)中设置有测温件(151),所述测温件(151)通过连接线与所述内腔中的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发热盘(1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件(152);
当所述隔热件(30)设置在所述面板(20)和所述底壳(10)之间时,所述连接线和/或所述固定件(152)位于所述避让缺口(33)中。
11.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20)与所述隔热件(30)粘接,所述隔热件(30)朝向所述面板(20)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填胶槽(34),所述填胶槽(34)内填充有粘胶。
12.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30)的厚度为3-3.5mm;
所述隔热件(30)为玻璃棉件、岩棉件、聚酰亚胺件、聚乙烯发泡件以及酚醛树脂件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58376.6U CN210832109U (zh) | 2019-09-30 | 2019-09-30 | 电陶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58376.6U CN210832109U (zh) | 2019-09-30 | 2019-09-30 | 电陶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832109U true CN210832109U (zh) | 2020-06-23 |
Family
ID=71278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658376.6U Active CN210832109U (zh) | 2019-09-30 | 2019-09-30 | 电陶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832109U (zh) |
-
2019
- 2019-09-30 CN CN201921658376.6U patent/CN2108321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01807B (zh) | 电饭煲 | |
CN107713715A (zh) | 一种加热内锅以及一种电加热锅 | |
CN210832109U (zh) | 电陶炉 | |
CN201391917Y (zh) | 一种家用多功能电炉 | |
CN219283405U (zh) |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6822924U (zh) | 加热装置、盖体、底座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0179699U (zh) | 电磁炉 | |
CN209484672U (zh) | 电陶炉机芯及电陶炉 | |
CN210989770U (zh) | 发热盘和烹饪器具 | |
CN211748958U (zh) | 发热盘和烹饪器具 | |
CN222622756U (zh) | 烹饪器具、烹调器及锅具 | |
CN203744316U (zh) | 自然散热型节能电陶炉 | |
CN219287768U (zh) | 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10624614U (zh) | 电陶炉 | |
CN22298284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370427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290178U (zh) | 电陶炉 | |
CN222722855U (zh) | 空气炸锅 | |
CN210951417U (zh) | 具有立体加热功能的电磁炉 | |
CN219982697U (zh) | 温控器安装结构及包括该温控器安装结构的电火锅 | |
CN215259962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0379745U (zh) | 一种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17524686U (zh) |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 |
CN217209466U (zh) | 一种具有高热聚能结构的气电两用灶 | |
CN210951410U (zh) | 电磁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