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3405U -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3405U
CN219283405U CN202223375925.3U CN202223375925U CN219283405U CN 219283405 U CN219283405 U CN 219283405U CN 202223375925 U CN202223375925 U CN 202223375925U CN 219283405 U CN219283405 U CN 2192834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ion
heating
insulation layer
laye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7592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文翰
江太阳
高文祥
苏畅
彭志伟
吴慧民
莫业辉
陈德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7592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34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34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3405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39271 priority patent/WO202412564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加热组件包括电磁加热盘、红外加热件以及隔热组件;所述红外加热件设于所述电磁加热盘的上方;所述隔热组件包括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设于所述电磁加热盘与所述红外加热件之间,且所述第一隔热层的热导率小于或等于0.02w/m·K。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减少电磁加热盘与灶面板之间的距离,以降低整机的厚度、并提升电磁加热盘的加热功率。

Description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有一种集电磁加热和红外加热一体的烹饪器具,具有电磁加热和红外加热的双重优势,既可以加热普通铁质锅具、又可以加热陶瓷类等各种锅具。
在相关技术中,该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包括红外加热件及电磁加热盘,红外加热件通常设置在电磁加热盘的上方,并位于电磁加热盘与灶面板之间;红外加热件上具有红外发热元件,工作温度通常在600℃到800℃之间,而电磁加热线圈的工作温度通常在100℃至140℃之间,为了避免红外加热件的高温影响电磁加热盘的正常工作,通常在红外加热件与电磁加热盘之间设置有一层厚厚的白炭黑材料,作为隔热层,由于白炭黑材料的热导率大于或等于0.03w/m·K,从而需要将白炭黑隔热层设置在10mm~15mm左右;该设置方式会使得电磁加热盘与灶面板之间的距离过大,不仅导致整机较为厚重,还会导致电磁加热盘与锅具的耦合变差,使得电磁加热盘的加热功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旨在减少电磁加热盘与灶面板之间的距离,以降低整机的厚度、并提升电磁加热盘的加热功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加热组件,包括:
电磁加热盘;
红外加热件,所述红外加热件设于所述电磁加热盘的上方;
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包括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设于所述电磁加热盘与所述红外加热件之间,且所述第一隔热层的热导率小于或等于0.02w/m·K。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热层包括气凝胶层、云母片、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加热件在所述电磁加热盘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隔热层在所述电磁加热盘上的投影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设于所述第一隔热层与所述红外加热件之间,所述第一隔热层的热导率小于所述第二隔热层的热导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热层为白炭黑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隔热座,所述隔热座设于所述电磁加热盘与所述第一隔热层之间,所述第一隔热层与所述第二隔热层依次叠设于隔热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座背向所述电磁加热盘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均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热层背向所述第一隔热层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红外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热层与所述红外加热件为挤压成型的一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加热盘包括:
线盘,所述线盘具有背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靠近所述红外加热件设置;
线盘线圈,所述线盘线圈设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隔热层设于所述线盘线圈与所述红外加热件之间;
磁铁,所述磁铁设于所述第二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加热件包括:
红外发热元件,所述红外发热元件设于所述第一隔热层背向所述电磁加热盘的一侧;
引线端子,所述引线端子设于所述红外发热元件,并电连接于所述红外发热元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组件中,通过在电磁加热盘与红外加热件之间设置有包括第一隔热层的隔热组件,第一隔热层的热导率小于或等于0.02w/m·K,相比于采用白炭黑材料作为隔热层,本方案通过采用热导率更小的第一隔热层来替代白炭黑隔热层,可以在达到相同隔热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第一隔热层的厚度,从而能够减少电磁加热盘与灶面板之间的距离,便可以降低整机的厚度、并提升电磁加热盘的加热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一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一实施例中红外加热件和隔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加热组件 22 引线端子
10 电磁加热盘 30 隔热组件
11 线盘 31 第一隔热层
12 线盘线圈 32 第二隔热层
13 磁铁 321 第二安装槽
20 红外加热件 33 隔热座
21 红外发热元件 331 第一安装槽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热组件100和烹饪器具,旨在减少电磁加热盘10与灶面板之间的距离,以降低整机的厚度、并提升电磁加热盘10的加热功率。
以下将就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100和烹饪器具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结合参阅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该加热组件100包括电磁加热盘10、红外加热件20以及隔热组件30;其中,红外加热件20设置在电磁加热盘10的上方;隔热组件30可以包括第一隔热层31,第一隔热层31设置在电磁加热盘10与红外加热件20之间,且第一隔热层31的热导率小于或等于0.02w/m·K。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组件100中,通过在电磁加热盘10与红外加热件20之间设置有包括第一隔热层31的隔热组件30,第一隔热层31的热导率小于或等于0.02w/m·K,相比于采用白炭黑材料作为隔热层,本方案通过采用热导率更小的第一隔热层31来替代白炭黑隔热层,可以在达到相同隔热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第一隔热层31的厚度,从而能够减少电磁加热盘10与灶面板之间的距离,便可以降低整机的厚度、并提升电磁加热盘10的加热功率。另外,整机的重量也得以降低,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热层31的热导率小于或等于0.02w/m·K指的是在常温常压下的热导率。第二隔热层32也需要为非隔磁材料,以避免第二隔热层32对位于其下方的电磁加热盘10的加热造成电磁屏蔽,从而不会妨碍电磁加热盘10的加热。
在一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热导率更小的第一隔热层31来替代白炭黑隔热层,可以将第一隔热层31的厚度设置在2mm~3mm之间即可,从而大大降低了第一隔热层31的厚度,使得整机的厚度也得以相应降低。
在一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盘10的周侧可以设置有安装结构,以通过安装结构将电磁加热盘10固定安装在烹饪器具的底壳上,具体而言,可以在安装结构上开设有第一螺钉孔,并在烹饪器具的底壳上开设有第二螺钉孔,使用螺钉穿设于第一螺钉孔并插设于第二螺钉孔,即可将电磁加热盘10固定安装在烹饪器具的底壳上。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5,在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隔热层31可以包括气凝胶层、云母片、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层。由于气凝胶层、云母片以及玻璃纤维层在常温常压下的热导率均较低,通过使用气凝胶层、云母片以及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层作为第一隔热层31,可以使第一隔热层31的热导率小于或等于0.02w/m·K,以使第一隔热层31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以避免红外加热件20的高温影响电磁加热盘10的正常工作。
示例性的,第一隔热层31可以只包括气凝胶层、云母片、玻璃纤维层中的一层,也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气凝胶层和云母片,也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气凝胶层和玻璃纤维层,也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云母片和玻璃纤维层,还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气凝胶层、云母片以及玻璃纤维层。具体而言,相邻的两层结构之间可以通过粘贴的方式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5,在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红外加热件20在电磁加热盘10上的投影可以落入第一隔热层31在电磁加热盘10上的投影内。
如此设置,便可以通过第一隔热层31有效隔离红外加热件20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以充分避免红外加热件20的高温影响电磁加热盘10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5,在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隔热组件30还可以包括第二隔热层32,第二隔热层32设置在第一隔热层31与红外加热件20之间,且第一隔热层31的热导率小于第二隔热层32的热导率。
如此设置,便可以在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的双重隔热作用下,充分隔离红外加热件20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另外,可以将红外加热件20安装在第二隔热层32上,以保证红外加热件20的安装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尽管设置了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这两层隔热层,但是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的厚度均可以设置在2mm~3mm之间即可,相比于采用单独的白炭黑材料作为隔热层,本方案通过采用热导率更小的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来替代白炭黑隔热层,也同样可以达到降低隔热层厚度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隔热层32也需要为非隔磁材料,以避免第二隔热层32对位于其下方的电磁加热盘10的加热造成电磁屏蔽,从而不会妨碍电磁加热盘10的加热。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红外加热件20与第二隔热层32之间可以通过挤压成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或者,红外加热件20与第二隔热层32之间也可以采用粘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隔热层32与红外加热件20可以为挤压成型的一体结构,也即,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红外加热件20挤压在第二隔热层32的一侧,然后将第二隔热层32背向红外加热件20的一侧与第一隔热层31进行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单独的白炭黑材料作为隔热层时,可以将红外加热件20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在隔热层上,而挤压固定红外加热件20所需要的隔热层厚度只需要2mm左右即可,但是为了使隔热层具有足够的隔热效果,从而需要将白炭黑隔热层的厚度设置在10mm~15mm之间;而本申请中的第二隔热层31采用白炭黑材料,可以便于红外加热件20与第二隔热层32的挤压成型,该隔热层只需设置2mm左右即可,可以使用导热率更小的第一隔热层31来达到相应的隔热效果,从而可以使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组合成的隔热层也只需设置在4mm~6mm即可。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5,在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隔热层32可以为白炭黑层。由于白炭黑材料制成的隔热层较软,在安装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红外加热件20挤压固定在白炭黑层上,以实现红外加热件20的安装固定,从而无需采用额外的连接结构将红外加热件20固定在第二隔热层32上。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5,在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隔热组件30还可以包括隔热座33,隔热座33设置在电磁加热盘10与第一隔热层31之间,且第一隔热层31与第二隔热层32依次叠设在隔热座33上。
如此设置,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一隔热层31叠设在隔热座33上,再将第二隔热层32与红外加热件20的组合结构安装在第一隔热层31上,以保证第一隔热层31与第二隔热层32的安装稳定性,并保证第一隔热层31与第二隔热层32的形态,以防止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受热后发生坍塌的现象,而影响隔热效果。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隔热座33的材质可以为非隔磁的金属材料,也可以为耐高温的非金属材料,在此不作限定,其中,非金属材料对磁力线没有屏蔽作用,不会妨碍电磁加热盘10的加热。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的安装稳定性,结合参阅图5,在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可以在隔热座33背向电磁加热盘1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331,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将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均安装在第一安装槽331内,以防止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发生位置偏移,而影响隔热效果。另外,通过将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安装在隔热座33的第一安装槽331内,还可以通过隔热座33对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进行保护,以防止在加热或搬运过程中损坏第一隔热层31和第二隔热层32。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在安装过程中,将第一隔热层31安装在第一安装槽331后,可以使第一隔热层31的侧壁与第一安装槽331的槽侧壁抵接,以使第一隔热层31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安装槽331中;当然,也可以在第一隔热层31与第一安装槽331的槽底壁之间设置有粘接层,以使第一隔热层31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安装槽321中。同样地,将第二隔热层32安装在第一安装槽331后,可以使第二隔热层32的侧壁与第一安装槽331的槽侧壁抵接,以使第二隔热层32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安装槽331中;当然,也可以在第二隔热层32与第一隔热层31之间设置有粘接层,以使第二隔热层32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安装槽331中。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5,在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二隔热层32背向第一隔热层3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321,在安装过程中,可以使红外加热件20安装在第二安装槽321内。
如此设置,通过将红外加热件20安装在第二隔热层32的第二安装槽321内,不仅可以提升红外加热件20的安装稳定性,还可以通过第二隔热层32来隔离红外加热件20向四周散发的热辐射,以避免红外加热件20向四周散发的热辐射对烹饪器具的其他不耐高温结构造成影响,例如烹饪器具中的线路板。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盘10可以包括线盘11、线盘线圈12以及磁铁13;其中,线盘11具有背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第一侧靠近红外加热件20设置;线盘线圈12可以设置在线盘11的第一侧,第一隔热层31可以设置在线盘线圈12与红外加热件20之间;磁铁13可以设置在线盘11的第二侧。
如此设置,当用于对普通铁质锅具或不锈钢炊具进行加热时,电磁加热盘10工作,可以通过电磁加热的方式对普通铁质锅具或不锈钢炊具中的食材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4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100的一实施例中,红外加热件20可以包括红外发热元件21和引线端子22;其中,红外发热元件21可以设置在第一隔热层31背向电磁加热盘10的一侧;引线端子22可以安装在红外发热元件21上,并电连接于红外发热元件21。
如此设置,引线端子22可以通过导线与烹饪器具中的线路板连接,以通过线路板控制红外发热元件21的工作,使得红外发热元件21发热,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锅具进行加热,且对锅具的材质没有要求,任何材质的锅具都可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加热。
示例性的,引线端子22具有正极和负极,红外发热元件21的一端电连接于引线端子22的正极,红外发热元件21可以大致为加热管,红外发热元件21的另一端电连接于引线端子22的负极。具体而言,红外发热元件21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引线端子22的正极和负极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引线端子22可以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21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组件100,该加热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烹饪器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集电磁加热与红外加热为一体,具有电磁加热和红外加热的双重优势,既可以加热普通铁质锅具、又可以加热陶瓷类锅具,以实现不挑锅加热,由于融合了红外加热方式可以实现小功率连续加热,实现了特殊烹饪需求,拓宽了烹饪范围。此外,通过在电磁加热盘10与红外加热件20之间设置了热导率较小的第一隔热层31,不仅能够防止红外加热件20发出的热量向下辐射,还能够使热量反射回去,以减少热量损失,保证了两种加热方式的集成融合,提升了加热效率的同时,又不会影响电磁加热盘10的正常工作,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第一隔热层31的厚度,从而能够减少电磁加热盘10与灶面板之间的距离,便可以降低整机的厚度、并提升电磁加热盘10的加热功率。
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底壳和灶面板,灶面板盖设在底壳上,并与底壳围合形成有安装腔,加热组件100可以安装在安装腔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磁加热盘;
红外加热件,所述红外加热件设于所述电磁加热盘的上方;
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包括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设于所述电磁加热盘与所述红外加热件之间,且所述第一隔热层的热导率小于或等于0.02w/m·K;
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设于所述第一隔热层与所述红外加热件之间,所述第一隔热层的热导率小于所述第二隔热层的热导率;
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隔热座,所述隔热座设于所述电磁加热盘与所述第一隔热层之间,所述第一隔热层与所述第二隔热层依次叠设于隔热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层包括气凝胶层、云母片、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加热件在所述电磁加热盘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隔热层在所述电磁加热盘上的投影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层为白炭黑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座背向所述电磁加热盘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均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层背向所述第一隔热层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红外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层与所述红外加热件为挤压成型的一体结构。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盘包括:
线盘,所述线盘具有背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靠近所述红外加热件设置;
线盘线圈,所述线盘线圈设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隔热层设于所述线盘线圈与所述红外加热件之间;
磁铁,所述磁铁设于所述第二侧。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加热件包括:
红外发热元件,所述红外发热元件设于所述第一隔热层背向所述电磁加热盘的一侧;
引线端子,所述引线端子设于所述红外发热元件,并电连接于所述红外发热元件。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
CN202223375925.3U 2022-12-15 2022-12-15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2834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5925.3U CN219283405U (zh) 2022-12-15 2022-12-15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PCT/CN2023/139271 WO2024125648A1 (zh) 2022-12-15 2023-12-15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5925.3U CN219283405U (zh) 2022-12-15 2022-12-15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3405U true CN219283405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29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75925.3U Active CN219283405U (zh) 2022-12-15 2022-12-15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34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25648A1 (zh) * 2022-12-15 2024-06-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25648A1 (zh) * 2022-12-15 2024-06-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283405U (zh)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9726277U (zh) 烹饪炉具
CN215412009U (zh) 电焰灶及组合灶
CN209819606U (zh) 复合加热方式的电炉
CN219934059U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8418826U (zh) 高能效电陶炉
CN210624614U (zh) 电陶炉
CN220141436U (zh) 加热盘及具有其的多功能空气炸锅
WO2024125648A1 (zh)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3395451U (zh) 烹饪器具
CN214370485U (zh) 隔热装置和灶具
CN210951417U (zh) 具有立体加热功能的电磁炉
CN110030590A (zh) 烹饪炉具
CN217785229U (zh) 一种嵌入式一电一陶双灶电磁炉
CN221103594U (zh) 一种线盘组件及应用该组件的电磁炉
CN219264375U (zh) 电磁感应加热器具
CN110798923B (zh) 加热面板及无火灶
CN219756448U (zh) 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9780429U (zh) 圆型自助餐炉电加热板
CN219693334U (zh) 一种限位结构、电陶炉和灶台
CN220471906U (zh) 通用防电墙结构及热水器
CN220186904U (zh)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20898450U (zh) 一种加热结构及加热锅
CN219782236U (zh)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炖锅
CN218563449U (zh) 一种家用烤箱的防烫烤箱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