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51410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51410U
CN210951410U CN201922098993.1U CN201922098993U CN210951410U CN 210951410 U CN210951410 U CN 210951410U CN 201922098993 U CN201922098993 U CN 201922098993U CN 210951410 U CN210951410 U CN 210951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cover
housing
recess
shell
fa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989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林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989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514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51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514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外壳(12)、上盖(11)以及盖设在上盖(11)上的面板(10),上盖(11)与外壳(12)接触,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和/或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具有凹陷部(101),从而减小了上盖与外壳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了由上盖至外壳的热量传递,降低了外壳发生形变的几率。

Description

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外壳、面板、上盖、线圈盘以及电路板组件等,其中,上盖位于外壳上,上盖与外壳接触,面板盖设在上盖上。外壳、上盖和面板共同围成可容置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等的容置腔。利用电磁炉烹饪时,将锅具放置在面板上,线圈盘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在锅具的底部产生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在烹饪过程中,锅具的热量会向下辐射,传递至电磁炉面板,进而由面板传递至上盖,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中,上盖的面向外壳的一面与外壳的面向上盖的一面整体直接接触,因此由上盖传递至外壳的热量较多,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外壳发生形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降低外壳受热发生变形的几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上的上盖以及盖设在所述上盖上的面板,所述上盖与所述外壳接触,所述上盖的面向所述外壳的一面上和/或所述外壳的面向所述上盖的一面上具有凹陷部。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在上盖的面向外壳的一面上设置凹陷部,或者,在外壳的面向上盖的一面上设置凹陷部,或者,在上盖的面向外壳的一面上以及在外壳的面向上盖的一面上均设置凹陷部,也就是说,使上盖的面向外壳的一面与外壳的面向上盖的一面之间的其中一部分区域直接接触,其中一部分区域不接触,即,在保证上盖和外壳有效接合的基础上,减小了上盖与外壳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由上盖至外壳的热量传递,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上盖的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由于凹陷部的存在,由上盖传递至外壳的热量大大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热量过高而导致外壳发生形变的几率,进而降低了对外壳材质的耐温要求,降低了成本。
可选的,所述上盖上具有所述凹陷部时,所述凹陷部的横截面面积占所述上盖的与所述外壳接触的面的总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1/9~3/2;
所述外壳上具有所述凹陷部时,所述凹陷部的横截面面积占所述外壳的与所述上盖接触的面的总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1/9~3/2。
通过将凹陷部的横截面面积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实现减小上盖与外壳的接触面积的同时,保证了上盖与外壳之间的有效接合,且保证了上盖和/或外壳的结构强度,进而保证了电磁炉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凹陷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面向所述上盖的一面上的凹槽,
和/或,所述凹陷部包括设置在所述上盖的面向所述外壳的一面上的凹槽。
通过设置凹槽,即可实现上盖与外壳之间接触面积的减小,结构简单且易制作。
可选的,所述凹陷部包括凹槽时,所述凹槽的最大凹进深度范围为0.1mm~4mm。
通过将凹槽的凹进深度设置在该范围内,不仅减少了上盖与外壳之间的热传递,而且进一步保证了上盖和/或外壳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凹陷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面向所述上盖的一面上的凹槽时,
至少部分所述凹槽朝向背离所述上盖的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外壳以形成为通孔。
这样可进一步减少上盖与外壳之间的热传递,且进一步减少了外壳的耗材,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外壳自身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凹陷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面向所述上盖的一面上的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盖的面向所述外壳的一面的凹槽时,
所述外壳上的凹槽与所述上盖上的凹槽在竖向上错开设置,或者,所述外壳上的凹槽与所述上盖上的凹槽在竖向上相对设置。
通过将外壳上的凹槽与上盖上的凹槽在竖向上错开设置,在保证上盖和外壳有效接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了上盖与外壳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减少了上盖传递至外壳的热量,保证外壳不会轻易发生形变。
通过将外壳上的凹槽与上盖上的凹槽在竖向上相对设置,在实现减小上盖与外壳接触面积的基础上,在安装时,将上盖的凹槽与外壳的凹槽对准,使得安装时更易定位,安装更方便。
可选,所述凹陷部为多个;
所述凹陷部为环形凹槽,多个所述环形凹槽相互环绕设置;
或者,多个所述凹陷部以所述上盖与所述外壳的接触面的中心为基准呈向外辐射状排布。
通过将凹陷部设置为多个,进一步减小了上盖与外壳的接触面积。
通过将凹陷部设置为环形凹槽或者使多个凹陷部呈辐射状排布,使得上盖和/或外壳的整个周向上的受热、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避免其变形或者损坏的情况出现。
可选的,所述凹陷部为多个,每个所述凹陷部的最大凹进深度相同。
这样使得上盖或外壳的设置有凹陷部的不同位置处的受力和受热更加均匀,进一步降低了变形或者损坏的几率。
可选的,所述上盖的耐温温度高于所述外壳的耐温温度;
和/或,所述面板的外轮廓尺寸小于所述外壳的外轮廓尺寸。
由于上盖与面板接触,通过将上盖由耐温温度较高的材质制成,可避免上盖受热过高发生形变的情况出现,即,使上盖由耐高温材质制成,同时通过设置凹陷部,使得外壳采用普通材料即可满足要求,降低了外壳的成本。
通过使面板的外轮廓尺寸小于外壳的外轮廓尺寸,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面板、上盖至外壳之间的热量传递,而且使得电磁炉的外观更加独特和美观。
可选的,所述上盖和所述外壳通过紧固件连接;
和/或,所述面板粘接在所述上盖上,所述上盖的与所述面板接触的面上开设有胶槽。
通过设置胶槽,使得面板与上盖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未安装面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外壳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图5对应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外壳的另一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面板;
11—上盖;
12—外壳;
13—进风孔;
14—出风孔;
110、120—一面;
101—凹陷部;
111—胶槽;
112、121—螺孔;
100—操作部;
2—散热风机;
3—电路板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未安装面板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4为图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外壳的立体结构图;图6为图5对应的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外壳的另一俯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
该电磁炉具体可包括:外壳12、上盖11、面板10、线圈盘(图中未示出)、散热风机2和电路板组件3。其中,上盖11位于外壳12上,且上盖11与外壳12接触,面板10盖设在上盖11上。外壳12、上盖11和面板10共同围成可容置线圈盘、散热风机2以及电路板组件3的容置腔。其中,外壳12为电磁炉的外观面壳体的主要部分。
其中,面板10比如可以是微晶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10的材质不作限定。面板10可以粘接在上盖11上,连接方便且可靠。具体地,可以在上盖11的与面板10接触的面上开设胶槽111,在安装时,在胶槽111中点胶或者涂胶,然后将面板10粘接在上盖11上,比如,通过耐高温的硅酮胶实现两者的粘接。胶槽111具体可以包括打胶槽以及位于打胶槽外侧的溢胶槽,连接时,将胶涂抹在打胶槽中,面板10下压后,若打胶槽中的胶过多,过多的胶就会进入至溢胶槽中,从而可避免胶外流。当然,面板10也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固定在上盖11上。
线圈盘具体可包括线圈盘架以及绕设在线圈盘架上的线圈,线圈与电路板组件3电连接。在电磁炉工作时,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3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2用于为线圈盘、电路板组件3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电路板组件3具体包括电路板,电路板上一般设置有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和整流桥堆等电子元件,IGBT和整流桥堆发热很大,具体实现时,一般将电路板上的发热量较大的电子元件设置在靠近电路板的靠近散热风机2的区域。其中,电路板组件3还可以包括散热器,散热器设置在电路板的靠近散热风机2的一端,散热器与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接触,电子元件发出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器,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出去。
其中,外壳12上开设有进风孔13和出风孔14,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孔13和出风孔14均与外界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3具体开设在外壳12的底壁上,且进风孔13位于散热风机2的正下方,出风孔14具体开设在外壳12的远离进风孔13的侧壁上。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进风孔13也可以开设在外壳12的侧壁上,出风孔14也可以开设在外壳12的底壁的远离进风孔13的区域。
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10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上的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从而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2的作用下从进风孔13进入至底壳中,通过散热风机2增压后,一部分冷却风吹向线圈盘,一部分冷却风吹向电路板组件3等,将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3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14吹出,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
在烹饪过程中,锅具的热量会向下辐射,传递至面板10,导致面板10变热,面板10将热量向下传递至上盖11,上盖11又将热量传递至外壳12,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中,上盖的面向外壳的一面与外壳的面向上盖的一面整体直接接触,导致由上盖传递至外壳的热量较多,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外壳发生形变,进而导致在制作电磁炉时,对外壳12材质的耐温性能要求较高,导致材料成本增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的电磁炉中,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和/或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具有凹陷部101。
也就是说,通过在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设置凹陷部101,或者,在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设置凹陷部101,或者,在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以及在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均设置凹陷部101。即,使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与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之间的其中一部分区域直接接触,其中一部分区域不接触,也就是说,在保证上盖11和外壳12有效接合的基础上,减小了上盖11与外壳12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由上盖11至外壳12的热量传递。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上盖11的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由于凹陷部101的存在,由上盖11传递至外壳12的热量大大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热量过高而导致外壳12发生形变的几率,进而降低了对外壳12材质的耐温要求,降低了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凹陷部101可以理解为凹部,也可以理解为凸部,比如,当凹陷部101为凹部时,凹部的侧部相对于凹部即形成为凸区,当凹陷部101为凸部时,凸部的侧部相对于凸部即形成为凹区。只要使得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与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之间的其中一部分区域不直接接触,以相对于现有技术实现减小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通过将凹陷部101理解为凹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实现时,当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设置有凹陷部101时,凹陷部101的横截面面积占上盖11的与外壳12接触的面的总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1/9~3/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盖11的与外壳12接触的面可以理解为: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未设置凹陷部101的那部分。即,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包括设置有凹陷部101的部分以及未设置凹陷部101的部分,上盖11上的凹陷部101的横截面总面积与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的未设置有凹陷部101的那部分的总面积的比例设置在1/9~3/2之间。
通过将凹陷部101的横截面面积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实现减小上盖11与外壳12的接触面积的同时,保证了上盖11与外壳12之间的有效接合,且保证了上盖11的结构强度,进而保证了电磁炉的结构强度。
当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设置有凹陷部101时,凹陷部101的横截面面积占外壳12的与上盖11接触的面的总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1/9~3/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2的与上盖11接触的面可以理解为: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未设置凹陷部101的那部分。即,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包括设置有凹陷部101的部分以及未设置凹陷部101的部分,外壳12上的凹陷部101的横截面总面积与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的未设置有凹陷部101的那部分的总面积的比例设置在1/9~3/2之间。
通过将凹陷部101的横截面面积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实现减小上盖11与外壳12的接触面积的同时,保证了上盖11与外壳12之间的有效接合,且保证了外壳12的结构强度,进而保证了电磁炉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凹陷部101包括设置在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的凹槽,和/或,凹陷部101包括设置在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的凹槽。也就是说,可以仅在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设置凹槽,即,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的部分朝向远离上盖11的方向凹陷,凹陷部分之外的区域与上盖11直接接触,或者,可以理解为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的部分朝向靠近上盖11的方向凸起,该凸起部分与上盖11直接接触,凸起之外的部分则相应形成凹槽,从而减小上盖11与外壳12之间的接触面积。或者,仅在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设置凹槽,即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的部分朝向远离外壳12的方向凹陷,凹陷部分之外的区域与外壳12直接接触,或者,可以理解为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的部分朝向靠近外壳12的方向凸出,该凸出部分与外壳12直接接触,凸起之外的部分则相应形成凹槽。或者,同时在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设置凹槽,在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也设置凹槽。
当凹陷部101包括凹槽时,可将凹槽的最大凹进深度设置在0.1mm~4mm之间。通过将凹槽的凹进深度设置在该范围内,不仅减少了上盖11与外壳12之间的热传递,而且进一步保证了上盖11和/或外壳12的结构强度。
当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以及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均设置有凹槽时,具体可以使外壳12上的凹槽与上盖11上的凹槽在竖向上错开设置,这样在保证上盖11和外壳12有效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了上盖11与外壳12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减少了上盖11传递至外壳12的热量,保证外壳12不会轻易发生形变。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使外壳12上的凹槽与上盖11上的凹槽在竖向上相对设置,这样在安装时,使外壳12上的凹槽与上盖11上的凹槽对准,使得安装时更易定位,安装更加方便。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101具体设置在外壳12上,凹陷部101包括开设在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的凹槽。这样不仅减小了外壳12与上盖11之间的接触面积,且可减少外壳12的制作耗材,进一步减小了外壳12的制作成本。
其中,当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开设有凹槽时,可以使至少部分凹槽朝向背离上盖11的方向延伸并贯通外壳12以形成通孔。也就是说,凹陷部101具体可为通孔。这样不仅可以减小上盖11与外壳1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少外壳12的制作耗材,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外壳12自身的散热效果。
具体实现时,可将凹陷部101设置为多个。比如,凹陷部101设置在上盖11上时,上盖11上的凹陷部101为多个,多个凹陷部101在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间隔排布。凹陷部101设置在外壳12上时,外壳12上的凹陷部101为多个,多个凹陷部101在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间隔排布,从而进一步减小了上盖11与外壳12之间的接触面积。
当然,也可以使外壳12上的一部分凹陷部101形成为凹槽,一部分凹陷部101形成为通孔。或者,也可以使上盖11上的一部分凹陷部101形成为凹槽,一部分凹陷部101形成为通孔。此外,还可以是,凹陷部101包括凹槽,且凹槽的侧部的凸出部上同时设置有凹凸结构。
参照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凹陷部101具体为环形凹槽,当凹陷部101为多个时,多个环形凹槽相互环绕设置,比如,每个环形凹槽均沿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的周向设置,多个环形凹槽相互环绕。这样使得外壳12的整个周向上的受热、受力更加均匀,避免其变形或者损坏的情况出现。示例性的,多个环形凹槽可以同心设置,相邻的环形凹槽之间的间距相等。当然,多个凹陷部101也可以排布呈其他形状,比如花瓣形状等。
参照图7所示,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凹陷部101以上盖11与外壳12的接触面的中心为基准呈向外辐射状排布。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凹陷部101呈辐射状排布在外壳12的面向上盖11的一面120上。通过使多个凹陷部101呈辐射状排布,可保证外壳12的整个结构强度,使其整个周向上的受力受热更加均匀,避免变形或者损坏的情况出现。当然,多个凹陷部101也可以呈辐射状排布在上盖11的面向外壳12的一面110上。或者,上盖11和外壳12上均设置有凹陷部101,上盖11上的凹陷部在外壳12上的投影与外壳12上的凹陷部共同形成向外辐射状的结构。
或者,多个凹陷部101也可以在外壳12上或者上盖11上排布呈多个间隔设置的环形结构等。
当凹陷部101为多个时,可使每个凹陷部101的最大凹进深度相同。这样使得上盖11或外壳12的设置有凹陷部的不同位置处的受力和受热更加均匀,进一步降低了变形或者损坏的几率。
具体实现时,上盖11的耐温温度高于外壳12的耐温温度。由于上盖11与面板10接触,通过将上盖11由耐温温度较高的材质制成,可避免上盖11受热过高发生形变的情况出现,即,使上盖11由耐高温材质制成,同时通过设置凹陷部101,使得外壳12采用普通材料即可满足要求,降低了外壳12的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10的外轮廓尺寸小于外壳12的外轮廓尺寸,这样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面板10、上盖11至外壳12之间的热量传递,而且使得电磁炉的外观更加独特和美观。
其中,上盖11和外壳12具体可通过紧固件连接,比如,紧固件包括螺钉,上盖11的边缘设置有螺孔112,外壳12的对应上盖11的螺孔112的位置也设置有螺孔121,通过穿设在上盖11的螺孔112以及外壳12的螺孔121中的螺钉将上盖11与外壳12连接在一起,连接方便且可靠。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上盖11也可以与外壳12卡接在一起。
具体实现时,可以在外壳12上设置操作部100,比如操作部100上具有旋钮,通过旋转旋钮即可实现电磁炉的开启、关闭、模式选择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炉,包括外壳(12)、位于所述外壳(12)上的上盖(11)以及盖设在所述上盖(11)上的面板(10),所述上盖(11)与所述外壳(12)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1)的面向所述外壳(12)的一面(110)上和/或所述外壳(12)的面向所述上盖(11)的一面(120)上具有凹陷部(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1)上具有所述凹陷部(101)时,所述凹陷部(101)的横截面面积占所述上盖(11)的与所述外壳(12)接触的面的总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1/9~3/2;
所述外壳(12)上具有所述凹陷部(101)时,所述凹陷部(101)的横截面面积占所述外壳(12)的与所述上盖(11)接触的面的总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1/9~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101)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12)的面向所述上盖(11)的一面(120)上的凹槽,
和/或,所述凹陷部(101)包括设置在所述上盖(11)的面向所述外壳(12)的一面(110)上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101)包括凹槽时,所述凹槽的最大凹进深度范围为0.1mm~4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101)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12)的面向所述上盖(11)的一面(120)上的凹槽时,
至少部分所述凹槽朝向背离所述上盖(11)的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外壳(12)以形成为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101)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12)的面向所述上盖(11)的一面(120)上的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盖(11)的面向所述外壳(12)的一面(110)的凹槽时,
所述外壳(12)上的凹槽与所述上盖(11)上的凹槽在竖向上错开设置,或者,所述外壳(12)上的凹槽与所述上盖(11)上的凹槽在竖向上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101)为多个;
所述凹陷部(101)为环形凹槽,多个所述环形凹槽相互环绕设置;
或者,多个所述凹陷部(101)以所述上盖(11)与所述外壳(12)的接触面的中心为基准呈向外辐射状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101)为多个,每个所述凹陷部(101)的最大凹进深度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1)的耐温温度高于所述外壳(12)的耐温温度;
和/或,所述面板(10)的外轮廓尺寸小于所述外壳(12)的外轮廓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1)和所述外壳(12)通过紧固件连接;
和/或,所述面板(10)粘接在所述上盖(11)上,所述上盖(11)的与所述面板(10)接触的面上开设有胶槽(111)。
CN201922098993.1U 2019-11-29 2019-11-29 电磁炉 Active CN210951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98993.1U CN210951410U (zh) 2019-11-29 2019-11-29 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98993.1U CN210951410U (zh) 2019-11-29 2019-11-29 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51410U true CN210951410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83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98993.1U Active CN210951410U (zh) 2019-11-29 2019-11-29 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514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08436B2 (ja) 調理器具
CN210951410U (zh) 电磁炉
JP2007312867A (ja) 炊飯器
CN210951425U (zh) 电磁炉
CN208029132U (zh) 线圈盘及烹饪器具
CN207279715U (zh) 电磁炉
CN208936211U (zh) 电磁炉
AU2017312404A1 (en) Pressing element and induction hob comprising a pressing element
CN211155093U (zh) 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18064998U (zh) 一种无风扇电陶炉
CN210989770U (zh) 发热盘和烹饪器具
CN215982708U (zh) 保温装置
CN210832109U (zh) 电陶炉
CN215723400U (zh) 一种新型电陶炉主体结构
CN213940528U (zh) 一种煎烤炉、餐桌及厨用加热系统
CN220186904U (zh)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0624614U (zh) 电陶炉
CN217039755U (zh) 烹饪器具
CN212029633U (zh) 一种电热炉的散热结构
CN210717691U (zh) 电磁炉
CN208967858U (zh) 电磁炉
CN219107697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KR101813279B1 (ko) 전기 호브
CN211176918U (zh) 一种改进散热结构的电灶
CN210128374U (zh) 一种使用安全的电陶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