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12903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12903U
CN212912903U CN202020454637.9U CN202020454637U CN212912903U CN 212912903 U CN212912903 U CN 212912903U CN 202020454637 U CN202020454637 U CN 202020454637U CN 212912903 U CN212912903 U CN 2129129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clamping
connecting block
heating space
cooking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5463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洲
史庭飞
李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5463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129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129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129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烘烤盖、风机和锅体,烘烤盖盖设在锅体上,烘烤盖包括:发热元件;主体部,主体部具有加热空间和连通加热空间与锅体的出风口,发热元件安装在加热空间内,风机与加热空间连通,且将加热空间内的热量经出风口吹入到锅体内;出风口连接块,出风口连接块安装在出风口处,出风口连接块延伸至锅体中。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存在烘烤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烘烤功能的烹饪器具,无论是采用的顶进风还是侧进风大多采用的是利用风压将热风从上往下输入。当食物放置的比较稀松时,风可以触底反弹,让托盘上食物的贴合面也能烤的较好,如果较紧密,风下不去,贴合面烘烤就不太理想,如加大风量,食物就太干,口感不佳,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存在烘烤效果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存在烘烤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烘烤盖、风机和锅体,烘烤盖盖设在锅体上,烘烤盖包括:发热元件;主体部,主体部具有加热空间和连通加热空间与锅体的出风口,发热元件安装在加热空间内,风机与加热空间连通,且将加热空间内的热量经出风口吹入到锅体内;出风口连接块,出风口连接块安装在出风口处,出风口连接块延伸至锅体中。
通过在烹饪器具上设置烘烤盖使得烹饪器具可以进行烘烤烹饪,发热元件的设置为烹饪器具提供烘烤所需的热量,并且风机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吹入到锅体中,以对锅体中的食物进行烘烤。出风口连接块的设置可以将热量导入到锅体的内部,进而可以减少热量积聚在锅体的顶部,增加烘烤效率和烘烤效果。出风口连接块伸入到锅体中,使得热量直接流入到锅体的内部,以更好的烘烤位于锅体底部的食物。
进一步地,出风口连接块可拆卸地安装在出风口处。这样设置使得烘烤盖可以将热量送入到锅体的内部或者将热量送入到锅体的锅口处,以实现不同食物的烘烤。出风口连接块可拆卸地安装在出风口处便于出风口连接块的更换。由于出风口连接块由烘烤盖向外伸出,使得烘烤盖不易放置和收纳,而将出风口连接块拆卸下来可以方便烘烤盖的放置和收纳,减少了对出风口连接块的碰撞。
进一步地,主体部朝向锅体一侧的表面具有围绕出风口设置的连接凸沿,出风口连接块安装在连接凸沿上。连接凸沿的设置为出风口连接块提供了安装位置,便于出风口连接块与主体部之间的拆装。
进一步地,连接凸沿具有第一卡接结构,第一卡接结构为多个,多个第一卡接结构绕连接凸沿的周向间隔设置,出风口连接块具有与第一卡接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第一卡接结构与第二卡接结构卡接以完成出风口连接块的安装。第一卡接结构和第二卡接结构的相互配合便于出风口连接块与主体部之间的拆装,同时卡接的连接方式能够快速拆装出风口连接块。多个第一卡接结构绕连接凸沿的周向间隔设置,使得出风口连接块能在多个位置与连接凸沿连接,减少了出风口连接块与主体部脱离的可能性,增加了出风口连接块与主体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卡接结构为卡槽,第二卡接结构为卡舌;或者第一卡接结构为卡舌,第二卡接结构为卡槽。卡槽与卡舌的配合,在便于出风口连接块与连接凸沿快速安装的前提下,使得出风口连接块与连接凸沿之间的连接更紧密。卡舌伸入到卡槽中且与卡槽止挡配合,进而可以减少出风口连接块与连接凸沿脱离的风险,增加了出风口连接块工作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卡接结构为卡槽,第二卡接结构为卡舌时,卡槽开设在连接凸沿的端面,卡舌设置在出风口连接块的端面;或者卡槽开设在连接凸沿的外周面,且卡槽与连接凸沿的端面连通,卡舌设置在出风口连接块的内周面。这样设置便于将出风口连接块与连接凸沿的安装。
进一步地,第一卡接结构为卡舌,第二卡接结构为卡槽时,卡舌开设在连接凸沿的端面,卡槽设置在出风口连接块的端面;或者卡舌开设在连接凸沿的内周面,卡槽设置在出风口连接块的外周面,且卡槽与出风口连接块的端面连通。这样设置便于将出风口连接块与连接凸沿的安装。
进一步地,出风口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筋条,以对异物进行阻挡。筋条的设置可以减少异物进入到出风口内部,对加热空间中的结构造成损坏,增加了烘烤盖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转盘,转盘设置在锅体中,出风口连接块的底端位于转盘的下方。转盘与锅体的内锅的底部之间具有通风间隙,出风口连接块的底端位于转盘的下方,以将热风送入到转盘的底部,对食物从下至上进行烘烤。转盘可以转动,可以避免转盘上的食物局部受热的现象,增加了食物烘烤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转盘包括:盘体,盘体与锅体的转轴连接,盘体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气孔;遮挡件,遮挡件设置在盘体的外周缘处且由盘体向上伸出,遮挡件为多个,多个遮挡件绕盘体的周向间隔设置。透气孔的设置使得转盘下方的热气能够经透气孔流入到食物周围对食物进行烘烤,增加了对食物烘烤的均匀性,遮挡件的设置可以对盘体上的食物进行止挡,避免盘体上的食物掉落。由于转盘能够转动,食物放置的位置不能越过遮挡件,避免食物与出风口连接块之间发生止挡,增加了转盘转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锅体包括内锅,出风口连接块伸入内锅中,出风口连接块伸入内锅的长度与内锅的深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0.9。出风口连接块伸入到内锅的长度与内锅的深度之间的比值小于0.7就使得热量容易积聚在锅口处,降低了热量的利用率。而出风口连接块伸入到内锅的长度与内锅的深度之间的比值大于0.9就容易将出风口连接块堵死,导致气体不易从出风口连接块中流出。
进一步地,主体部还包括连通风机与加热空间的进风口,进风口位于加热空间的侧壁上以实现侧向送风。这样设置使得风可以从一侧流入到加热空间的一侧,使得风在加热空间中流动的距离长,以使得风充分换热,进而将更高的温度带入到锅体中,以对锅体中的食物进行烘烤,增加了烘烤效率。
进一步地,加热空间具有通风流道,出风口位于通风流道的末端,进风口位于通风流道的始端,以使由进风口进入的风能够沿通风流道经过发热元件的所有位置。这样设置使得经进风口进入到加热空间中的风,能够流经发热元件的所有位置进行充分换热后经出风口流出,以保证流出加热空间的风是热风,进而保证烘烤盖的烘烤效率。将进风口设置在通风流道的始端,出风口设置在通风流道的末端,使得经进风口进入冷风不会直接经出风口流出加热空间。通过在加热空间中设置通风流道使得由进风口进入的冷风能够沿通风流道流动,使得冷风与发热元件充分换热后流出出风口。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烹饪器具的爆炸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与锅体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烹饪器具的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烹饪器具的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烹饪器具的气流走向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的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7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8示出了图7中烘烤盖未安装透光件的状态图;
图9示出了图8中烘烤盖的气流走向图;
图10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的一个角度的爆炸图;
图11示出了图1中烘烤盖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图;
图12示出了图1中锅体的爆炸图;
图13示出了图10中出风口连接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0中面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0中内衬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1中上部反射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0中下部反射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12中转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图3中风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风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烘烤盖;2、风机;3、锅体;4、加热空间;5、进风口;6、出风口;7、发热元件;8、透光件;9、排气通道;10、锅盖;11、盖体组件;12、反射罩组件;13、上部反射罩;14、下部反射罩;15、筒体段;16、外翻凸缘;17、内翻凸沿;26、出风口连接块;27、转盘;28、面盖;29、内衬;31、罩体段;32、连接凸缘;35、第一耦合结构;36、第二耦合结构;38、把手;42、限位座;43、限位凹面;52、透视窗;53、反射筒;54、连接凸沿;55、第一卡接结构;56、第二卡接结构;57、筋条;58、内锅;82、感温元件;83、固定夹;111、把手本体;112、盖板;113、耦合安装孔;114、面盖连通孔;115、内衬连通孔;119、控制面板容置腔;120、盘体;121、透气孔;122、遮挡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存在烘烤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20所示,烹饪器具包括烘烤盖1、风机2和锅体3,烘烤盖1盖设在锅体3上,烘烤盖1包括发热元件7、主体部和出风口连接块26,主体部具有加热空间4和连通加热空间4与锅体3的出风口6,发热元件7安装在加热空间4内,风机2与加热空间4连通,且将加热空间4内的热量经出风口6吹入到锅体3内;出风口连接块26安装在出风口6处,出风口连接块26延伸至锅体3中。
通过在烹饪器具上设置烘烤盖1使得烹饪器具可以进行烘烤烹饪,发热元件7的设置为烹饪器具提供烘烤所需的热量,并且风机2将发热元件7产生的热量吹入到锅体3中,以对锅体3中的食物进行烘烤。出风口连接块26的设置可以将热量导入到锅体3的内部,进而可以减少热量积聚在锅体3的顶部,增加烘烤效率和烘烤效果。出风口连接块26伸入到锅体3中,使得热量直接流入到锅体3的内部,以更好的烘烤位于锅体3底部的食物。
具体的,出风口连接块26可拆卸地安装在出风口6处。这样设置使得烘烤盖1可以将热量送入到锅体3的内部或者将热量送入到锅体3的锅口处,以实现不同食物的烘烤。出风口连接块26可拆卸地安装在出风口6处便于出风口连接块26的更换。由于出风口连接块26由烘烤盖1向外伸出,使得烘烤盖1不易放置和收纳,而将出风口连接块26拆卸下来可以方便烘烤盖1的放置和收纳,减少了对出风口连接块26的碰撞。
实施例一
如图9所示,主体部朝向锅体3一侧的表面具有围绕出风口6设置的连接凸沿54,出风口连接块26安装在连接凸沿54上。连接凸沿54的设置为出风口连接块26提供了安装位置,便于出风口连接块26与主体部之间的拆装。
如图9和图13所示,连接凸沿54具有第一卡接结构55,第一卡接结构55为多个,多个第一卡接结构55绕连接凸沿54的周向间隔设置,出风口连接块26具有与第一卡接结构55相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56,第一卡接结构55与第二卡接结构56卡接以完成出风口连接块26的安装。第一卡接结构55和第二卡接结构56的相互配合便于出风口连接块26与主体部之间的拆装,同时卡接的连接方式能够快速拆装出风口连接块26。多个第一卡接结构55绕连接凸沿54的周向间隔设置,使得出风口连接块26能在多个位置与连接凸沿54连接,减少了出风口连接块26与主体部脱离的可能性,增加了出风口连接块26与主体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卡接结构55为卡槽,第二卡接结构56为卡舌。卡槽与卡舌的配合,在便于出风口连接块26与连接凸沿54快速安装的前提下,使得出风口连接块26与连接凸沿54之间的连接更紧密。卡舌伸入到卡槽中且与卡槽止挡配合,进而可以减少出风口连接块26与连接凸沿54脱离的风险,增加了出风口连接块26工作的稳定性。
具体的,第一卡接结构55为卡槽,第二卡接结构56为卡舌时,卡槽开设在连接凸沿54的端面,卡舌设置在出风口连接块26的端面。这样设置便于将出风口连接块26与连接凸沿54的安装,但是此种连接方式仅仅是依靠卡槽与卡舌之间的止挡配合,连接不稳定。
当然,还可以是卡槽开设在连接凸沿54的外周面,且卡槽与连接凸沿54的端面连通,卡舌设置在出风口连接块26的内周面。这样使得连接凸沿54的一部分能够卡入到出风口连接块26的内部,而卡槽与卡舌的配合增加了出风口连接块26与连接凸沿54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出风口连接块26从连接凸沿54上脱落。
如图9所示,出风口6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筋条57,以对异物进行阻挡。筋条57的设置可以减少异物进入到出风口6内部,对加热空间4中的结构造成损坏,增加了烘烤盖1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图3至图5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转盘27,转盘27设置在锅体3中,出风口连接块26的底端位于转盘27的下方。转盘27与锅体3的内锅58的底部之间具有通风间隙,出风口连接块26的底端位于转盘27的下方,以将热风送入到转盘27的底部,对食物从下至上进行烘烤。转盘27可以转动,可以避免转盘27上的食物局部受热的现象,增加了食物烘烤的均匀性。
如图18所示,转盘27包括盘体120和遮挡件122,盘体120与锅体3的转轴连接,盘体120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气孔121;遮挡件122设置在盘体120的外周缘处且由盘体120向上伸出,遮挡件122为多个,多个遮挡件122绕盘体120的周向间隔设置。透气孔121的设置使得转盘27下方的热气能够经透气孔121流入到食物周围对食物进行烘烤,增加了对食物烘烤的均匀性,遮挡件122的设置可以对盘体120上的食物进行止挡,避免盘体120上的食物掉落。由于转盘27能够转动,食物放置的位置不能越过遮挡件122,避免食物与出风口连接块26之间发生止挡,增加了转盘27转动的稳定性。
具体的,锅体3包括内锅58,出风口连接块26伸入内锅58中,出风口连接块26伸入内锅58的长度与内锅58的深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0.9。出风口连接块26伸入到内锅58的长度与内锅58的深度之间的比值小于0.4就使得热量容易积聚在锅口处,降低了热量的利用率。而出风口连接块26伸入到内锅58的长度与内锅58的深度之间的比值大于0.9就容易将出风口连接块26堵死,导致气体不易从出风口连接块26中流出。
如图3至图5所示,主体部还包括连通风机2与加热空间4的进风口5,进风口5位于加热空间4的侧壁上以实现侧向送风。这样设置使得风可以从一侧流入到加热空间4的一侧,使得风在加热空间中流动的距离长,以使得风充分换热,进而将更高的温度带入到锅体3中,以对锅体3中的食物进行烘烤,增加了烘烤效率。
可选地,加热空间4具有通风流道,出风口6位于通风流道的末端,进风口5位于通风流道的始端,以使由进风口5进入的风能够沿通风流道经过发热元件7的所有位置。这样设置使得经进风口5进入到加热空间4中的风,能够流经发热元件7的所有位置进行充分换热后经出风口6流出,以保证流出加热空间4的风是热风,进而保证烘烤盖1的烘烤效率。将进风口5设置在通风流道的始端,出风口6设置在通风流道的末端,使得经进风口5进入冷风不会直接经出风口6流出加热空间。通过在加热空间4中设置通风流道使得由进风口5进入的冷风能够沿通风流道流动,使得冷风与发热元件7充分换热后流出出风口6。
如图3至图5所示,锅体3具有与烘烤盖1的第一耦合结构35相配合的第二耦合结构36,以为烘烤盖1供电。第一耦合结构35与第二耦合结构36相配合以为烘烤盖1供电,同时还使得烘烤盖1可以稳定的盖设到锅体3中。
如图3至图5所示,烘烤盖1还包括感温元件82,感温元件82固定在反射罩组件12上且感温元件82的感温探头伸入到加热空间4中,以测量加热空间4中的温度,根据感温元件82探测的温度来控制加热的功率,避免烘烤盖1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危险,增加了烘烤盖1使用的安全性。
如图8所示,烘烤盖1还包括多个固定夹83,多个固定夹83沿发热元件7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固定夹83的一端连接在上部反射罩13上,固定夹83夹设在发热元件7上,以对发热元件7进行限位,避免发热元件7晃动。
如图8所示,烘烤盖1还包括连通烹饪器具内外的排气通道9,锅体3中的气体经排气通道9流出烹饪器具。排气通道9的设置使得锅体3中的高温气体能够排出到烹饪器具的外部,以保证锅体3中压力的平衡,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使得锅体3中具有适合烘烤的温度。
具体的,排气通道9为避让加热空间4设置的排气管。锅盖10的底部具有向上伸出的排气管,而在这种情况下,锅盖10的多个结构件是需要开设孔洞以供排气管穿过的,但是这种情况下无需在孔洞之间设置密封结构进行密封了。
如图17所示,外翻凸缘16上设置有朝向盖体组件11一侧伸出的排气管,排气管作为排气通道9,排气管为一个或多个,当排气管为多个时,多个排气管绕外翻凸缘16的周向间隔设置。将排气管设置在外翻凸缘16上可以避让加热空间4,减少排气通道9与加热空间4进行换热,以保证加热空间4的烘烤效率。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主体部还包括盖体组件11和反射罩组件12,反射罩组件12安装在盖体组件11的下方,反射罩组件12具有加热空间4,反射罩组件12的侧壁具有进风口5,透光件8设置在反射罩组件12的底端。反射罩组件12可以反射发热元件7产生的热量,将反射罩组件12设置在盖体组件11的下方,可以减少发热元件7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盖体组件11处,减少了高温对盖体组件11的影响,使得盖体组件11能够稳定工作,增加了盖体组件11的使用寿命。而反射罩组件12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5,使得风从反射罩组件12的一侧进入到加热空间4中。
如图10和图11所示,盖体组件11包括面盖28和内衬29,内衬29设置在面盖28的下方,限位座42设置在面盖28上,内衬29具有耦合安装孔113,第一耦合结构35安装在耦合安装孔113处,且第一耦合结构35穿过反射罩组件12伸出。
如图14和图15所示,面盖28具有面盖连通孔114,内衬29具有内衬连通孔115,由于风机2安装在面盖28上,进而使得风依次经面盖连通孔114、内衬连通孔115和进风口5流入到加热空间4中。
如图17所示,反射罩组件12包括上部反射罩13和下部反射罩14,下部反射罩14包括筒体段15、设置在筒体段15的顶部的外翻凸缘16和设置在筒体段15的底部的内翻凸沿17,透光件8支撑在内翻凸沿17的顶面上,上部反射罩13至少与筒体段15的顶部密封连接,外翻凸缘16与盖体组件11连接。上部反射罩13与筒体段15的顶部密封连接,透光件8支撑在内翻凸沿17的顶面上,进而使得上部反射罩13、下部反射罩14和透光件8之间形成加热空间4,发热元件7在筒体段15的内侧。外翻凸缘16与盖体组件11连接,以使得反射罩组件12与盖体组件11之间稳定连接。
如图16所示,上部反射罩13包括罩体段31以及由罩体段31的底部周缘外翻的连接凸缘32,连接凸缘32与下部反射罩14连接,进风口5设置在罩体段31上。下部反射罩14的外翻凸缘16与连接凸缘32连接,筒体段15位于罩体段31内,使得罩体段31、筒体段15和透光件8之间形成加热空间4。进风口5设置在罩体段31上使得风机2与加热空间4连通,进而使得经风机2流出的风能够直接流入到加热空间4中,减少了热量的散失,增加了烘烤效率。
如图10和图11所示,烘烤盖1还包括把手38,把手38设置在主体部的一侧。把手38包括把手本体111和盖板112,把手本体111具有控制面板容置腔119,盖板112盖设在控制面板容置腔119的上方,以将控制面板隐藏起来。控制面板与第一耦合结构35和风机2电连接,以对风机2的开闭进行控制。
如图3至图5所示,烘烤盖1还包括第一耦合结构35,第一耦合结构35位于把手38的下方,锅体3具有与第一耦合结构35相配合的第二耦合结构36,在烘烤盖1盖设到锅体3上后,第一耦合结构35与第二耦合结构36处配合紧密,不易将烘烤盖1从锅体3上取下来,将把手38设置在第一耦合结构35处,便于用力使得第一耦合结构35与第二耦合结构36分离。
如图14所示,面盖28具有限位座42,风机2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限位座42中。限位座42具有与风机2限位配合的限位凹面43,以避免风机2与限位座42脱离。限位凹面43是弧面。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10,锅盖10与烘烤盖1彼此独立且可替换地盖设在锅体3上。这样设置使得烹饪器具可以具有多种烹饪功能,在锅体3上盖设锅盖10时,烹饪器具可以进行常规烹饪,在锅体3上盖设烘烤盖1时,烹饪器具可以进行烘烤烹饪,大大增加了烹饪器具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如图3至图5所示,主体部还包括透视窗52和反射筒53,反射筒53穿过反射罩组件12伸入到盖体组件11中,反射筒53的一端与盖体组件11连接,反射筒53的另一端与透光板抵接,且透视窗52设置在盖体组件11的顶部,反射筒53与透视窗52同轴,以通过透视窗52、反射筒53和透光件8观察锅体3内的食物的烹饪情况。
在图19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风机2是数码风机,具体为无刷数码风机,数码风机的体积小,适合安装到烘烤盖1上,减少烘烤盖1的厚度。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风机2的结构不同。
在图20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风机2是轴流风机,具体为直流无刷风扇。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第一卡接结构55和第二卡接结构56的具体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结构55为卡舌,第二卡接结构56为卡槽。卡槽与卡舌的配合,在便于出风口连接块26与连接凸沿54快速安装的前提下,使得出风口连接块26与连接凸沿54之间的连接更紧密。卡舌伸入到卡槽中且与卡槽止挡配合,进而可以减少出风口连接块26与连接凸沿54脱离的风险,增加了出风口连接块26工作的稳定性。
具体的,第一卡接结构55为卡舌,第二卡接结构56为卡槽时,卡舌开设在连接凸沿54的端面,卡槽设置在出风口连接块26的端面。这样设置便于将出风口连接块26与连接凸沿54的安装,但是此种连接方式仅仅是依靠卡槽与卡舌之间的止挡配合,连接不稳定。
或者卡舌开设在连接凸沿54的内周面,卡槽设置在出风口连接块26的外周面,且卡槽与出风口连接块26的端面连通。这样使得出风口连接块26的一部分能够卡入到连接凸沿54的内部,而槽与卡舌的配合增加了出风口连接块26与连接凸沿54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出风口连接块26与连接凸沿54脱落。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烘烤盖(1)、风机(2)和锅体(3),所述烘烤盖(1)盖设在所述锅体(3)上,所述烘烤盖(1)包括:
发热元件(7);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加热空间(4)和连通所述加热空间(4)与所述锅体(3)的出风口(6),所述发热元件(7)安装在所述加热空间(4)内,所述风机(2)与所述加热空间(4)连通,且将所述加热空间(4)内的热量经所述出风口(6)吹入到所述锅体(3)内;
出风口连接块(26),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安装在所述出风口(6)处,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延伸至所述锅体(3)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出风口(6)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锅体(3)一侧的表面具有围绕所述出风口(6)设置的连接凸沿(54),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安装在所述连接凸沿(54)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凸沿(54)具有第一卡接结构(55),所述第一卡接结构(55)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卡接结构(55)绕所述连接凸沿(54)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具有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55)相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56),所述第一卡接结构(55)与所述第二卡接结构(56)卡接以完成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的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接结构(55)为卡槽,所述第二卡接结构(56)为卡舌;或者
所述第一卡接结构(55)为卡舌,所述第二卡接结构(56)为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55)为卡槽,所述第二卡接结构(56)为卡舌时,
所述卡槽开设在所述连接凸沿(54)的端面,所述卡舌设置在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的端面;或者
所述卡槽开设在所述连接凸沿(54)的外周面,且所述卡槽与所述连接凸沿(54)的端面连通,所述卡舌设置在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的内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55)为卡舌,所述第二卡接结构(56)为卡槽时,
所述卡舌开设在所述连接凸沿(54)的端面,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的端面;或者
所述卡舌开设在所述连接凸沿(54)的内周面,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的外周面,且所述卡槽与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的端面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6)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筋条(57),以对异物进行阻挡。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转盘(27),所述转盘(27)设置在所述锅体(3)中,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的底端位于所述转盘(27)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27)包括:
盘体(120),所述盘体(120)与所述锅体(3)的转轴连接,所述盘体(120)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气孔(121);
遮挡件(122),所述遮挡件(122)设置在所述盘体(120)的外周缘处且由所述盘体(120)向上伸出,所述遮挡件(122)为多个,多个所述遮挡件(122)绕所述盘体(120)的周向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3)包括内锅(58),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伸入所述内锅(58)中,所述出风口连接块(26)伸入所述内锅(58)的长度与所述内锅(58)的深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0.9。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连通所述风机(2)与所述加热空间(4)的进风口(5),所述进风口(5)位于所述加热空间(4)的侧壁上以实现侧向送风。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空间(4)具有通风流道,所述出风口(6)位于所述通风流道的末端,所述进风口(5)位于所述通风流道的始端,以使由所述进风口(5)进入的风能够沿所述通风流道经过所述发热元件(7)的所有位置。
CN202020454637.9U 2020-03-31 2020-03-31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29129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54637.9U CN212912903U (zh) 2020-03-31 2020-03-31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54637.9U CN212912903U (zh) 2020-03-31 2020-03-31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12903U true CN212912903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296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54637.9U Active CN212912903U (zh) 2020-03-31 2020-03-31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129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62197A1 (zh) 兼具烘烤功能的电煮锅
CN212912903U (zh) 烹饪器具
CN213464725U (zh) 烹饪器具
US20220369862A1 (en) Basket with detachable cover plate for air fryer and air fryer having basket with detachable cover plate
WO2022062787A1 (zh) 烹饪器具
CN113455923A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901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591699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897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09107047U (zh) 一种改进照明的烤箱
CN212591700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923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591701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899U (zh) 烹饪器具
CN212912904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898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900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2912882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113455922A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113455921A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114246451B (zh) 烹饪器具
CN218683821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2912921U (zh) 烘烤盖和烹饪器具
CN214370372U (zh) 一种集成灶
CN211911381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