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67053U - 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67053U
CN212867053U CN202021748737.9U CN202021748737U CN212867053U CN 212867053 U CN212867053 U CN 212867053U CN 202021748737 U CN202021748737 U CN 202021748737U CN 212867053 U CN212867053 U CN 212867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driven
walking
driving
push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4873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渭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idi Zhihui Parking C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uidi Zhihui Parking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idi Zhihui Parking C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uidi Zhihui Parking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4873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67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67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67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包括4个支撑立柱和上边框组件。上边框组件呈矩形框架结构。支撑立柱有4个,4个支撑立柱均竖直设置,且呈矩形分布,上边框组件固定设置在4个支撑立柱上。其要点是:还包括上层承载平台、升降机构、升降驱动机构、行走机构和下层承载平台。升降机构设置在支撑框架上,升降驱动机构驱动升降机构使上层承载平台上下运动。由行走机构驱动支撑框架沿与道路方向垂直的方向运动,由行走机构驱动下层承载平台沿与道路方向垂直的方向运动。

Description

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停车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市政道路建设的不断完善,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增长,私家车消费能力激增,我国开始进入私家车消费时代。拥有汽车对于许多中国家庭来说已经不再是奢望。汽车大规模步入寻常百姓家,街头巷尾,多姿多彩的私家车已成为都市靓丽的风景线。随着家用汽车的日益增加,其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首先是日益紧张的停车位问题:由于场地和空间限制,停车位不足已经成为城市通病,停车难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难题,尤其是住宅小区,随着小区的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停车位越来越无法满足有车业主的停车需求,现在小区周边越来越多的道路开始采取分时段停车方式,来缓解小区的停车压力,但是随着车辆数量的大幅增加,道路停车位也日趋紧张。其次是机动车驾驶员停车技术问题,侧方位停车是很多人的心头之痛,容易碰到前后方停放的车辆,有时还会因为停不进车位而影响其它车辆的通行,造成人为的交通堵塞。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停车便捷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包括4个支撑立柱和上边框组件。上边框组件呈矩形框架结构。支撑立柱有4个,4个支撑立柱均竖直设置,且呈矩形分布,上边框组件固定设置在4个支撑立柱上。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上层承载平台、升降机构、升降驱动机构、行走机构和下层承载平台。升降机构设置在支撑框架上,升降驱动机构驱动升降机构使上层承载平台上下运动。由行走机构驱动支撑框架沿与道路方向垂直的方向运动,由行走机构驱动下层承载平台沿与道路方向垂直的方向运动。
以上述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上层承载平台上表面采用波浪板。下层承载平台上表面采用波浪板。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主动行走机构有4个,4个主动行走机构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安装座、行走电机、行走减速箱、第一行走链轮、第二行走链轮、行走链条和主动行走轮。
行走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行走电机的电机轴与行走减速箱的输入轴传动连接。行走减速箱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第一行走链轮传动设置在行走减速箱的输出轴上。行走减速箱的输出轴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二行走链轮和主动行走轮同轴传动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第二行走链轮和主动行走轮的转动轴线与行走减速箱的输出轴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行走链条围绕第一行走链轮和第二行走链轮设置。从而由行走电机驱动主动行走轮转动。2个主动行走机构的第一安装座分别固定设置在位于前方的两个支撑立柱的下端上,另外2个主动行走机构的第一安装座分别固定设置在下层承载平台的前部左右两侧。
被动行走机构包括4个从动轮。4个从动轮分别转动设置在位于后方的两个支撑立柱的下端上以及下层承载平台的后部左右两侧,其转动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包括4个限位导轨。4个限位导轨相互平行设置,4个限位导轨从右至左依次设置。限位导轨为开口向上的U型导轨。主动行走机构的主动行走轮可沿相应的限位导轨直线运动,走出或走回限位导轨中。被动行走机构的从动轮滚动设置在相应的限位导轨的U形槽中,且始终位于限位导轨中。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升降机构包括4个卷线盘,卷线盘设有钢丝绳。钢丝绳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上层承载平台上,4个卷线盘呈矩形的四个顶点分布设置。通过卷线盘收放钢丝绳带动上层承载平台上下运动。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升降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减速机、第一主动链轮、第二主动链轮、第一从动链轮、第二从动链轮、第一从动轴、第一链条、第二链条和第二从动轴。减速机采用蜗轮蜗杆减速机。
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减速机上,其电机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传动连接。减速机固定设置在上边框组件上。第一主动链轮和第二主动链轮从右至左依次同轴传动设置在减速机的输出轴上。
第一从动轴通过轴承及轴承座转动设置在上边框组件的前部上,升降机构的2个卷线盘从左至右依次同轴固定设置在第一从动轴的左部和右部上。第一从动链轮同轴传动设置在第一从动轴的后端上。第二从动轴通过轴承及轴承座转动设置在上边框组件的后部上,升降机构的另外2个卷线盘从左至右依次同轴固定设置在第二从动轴的左部和右部上。第二从动链轮同轴传动设置在第二从动轴的后端上。
第一链条围绕第一主动链轮和第一从动链轮设置。第二链条围绕第二主动链轮和第二从动链轮设置。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平台支撑装置。平台支撑装置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用于支撑上层承载平台。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平台支撑装置有4组,4组平台支撑装置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支撑安装座、平台支撑块、平台支撑轴、解锁推杆、复位推杆、锁定杆和拉伸弹簧。4组平台支撑装置分别固定设置在上边框组件的前部下侧左部和右部以及上边框组件的后部下侧左部和右部上。
平台支撑块由其外端转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中,其转动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平台支撑块的内端向内伸出支撑安装座外。平台支撑轴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在支撑安装座中,位于平台支撑块的内端下侧,从下方托住平台支撑块,使平台支撑块的上表面处于水平状态。解锁推杆转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中,其内端向内伸出支撑安装座外。解锁推杆的上部设有锁止缺口。解锁推杆的外端通过第一连杆与平台支撑块的外端传动连接。锁定杆沿上下向滑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中,锁定杆的轴线与解锁推杆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解锁推杆的转动轴线的上方。拉伸弹簧设置在解锁推杆的转动轴与锁定杆之间,锁定杆与解锁推杆的上部滑动接触。复位推杆转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中,其转动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复位推杆的外端通过第二连杆与锁定杆传动连接,复位推杆的前端上下摆动时带动锁定杆上下运动。
上层承载平台的前部左右两侧和后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向外凸出的挂板,分别与相应的平台支撑装置的平台支撑块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驾驶员进行侧方位停车操作,驾驶员只需将车辆开进本侧向立体停车装置的承载平台上即可,大大降低了停车难度,通过设置行走机构移动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由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完成入库,将车辆送至停车位上。
(2)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在停车或取车时,不受其他停放车辆的影响,也不影响其他停放车辆,节约时间,大大提高了车位的利用率,而且使用时只需操作本侧向立体停车装置,不牵扯到其它侧向立体停车装置,有利于节能。
(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侧向立体停车装置设有上层承载平台和下层承载平台,只占用一个地面车位的空间就能同时停放两辆汽车,将地面停车位数量提升一倍,利用率大大提高。
(4)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的承载平台上表面采用波浪板,车辆停放后不易滑动。
(5)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设有上层平台支撑装置,通过上层平台支撑装置支撑上层承载平台,稳定性好,而且能保护升降机构和升降驱动机构,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6)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的上层平台支撑装置设有解锁推杆和复位推杆,通过解锁推杆和复位推杆可以调节平台支撑块的状态,结构简单可靠,安全性好。通过向上提升一小段距离才能解锁,上层承载平台才能下降,解锁前万一有钢丝绳断裂,仍能确保上层承载平台被限制在平台支撑装置上,保证本车辆和下方车辆的安全。
(7)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的升降驱动机构的减速机采用蜗轮蜗杆减速机,具有反锁止功能,一方面能保护电机,另一方面能通过钢丝绳吊住上层承载平台,避免因某个上层平台支撑装置损坏而导致上层承载平台失衡,使用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左视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5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从图1的右后上方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7为从图1的左前下方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8为从图1的右前上方观察时去掉上边框组件后的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从图1的左前上方观察时去掉上边框组件后的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从图1的右前上方观察时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从图1的右后下方观察时下层停车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平台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平台支撑装置去掉支撑安装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为:
支撑框架1,支撑立柱11,
上边框组件12,前横梁12-1,后横梁12-2,左横梁12-3,安装缺口12-31,右横梁12-4,左前连接座12-5,左后连接座12-6,右前连接座12-7,右后连接座12-8,左前加强座12-9,右前加强座12-10,左后加强座12-11,右后加强座12-12,
上层承载平台2,挂板21,
升降机构3,卷线盘31,钢丝绳31-1,
升降驱动机构4,驱动电机41,减速机42,第一主动链轮43,第二主动链轮44,第一从动链轮45,第二从动链轮46,第一从动轴47,第二从动轴48,
上层平台支撑装置5,支撑安装座5-1,平台支撑块5-2,平台支撑轴5-3,解锁推杆5-4,锁止缺口5-41,第一连杆5-42,复位推杆5-5,第二连杆5-51,锁定杆5-6,拉伸弹簧5-7,
行走机构6,主动行走机构6a,第一安装座6a-1,行走电机6a-2,行走减速箱6a-3,第一行走链轮6a-4,第二行走链轮6a-5,行走链条6a-6,主动行走轮6a-7,
被动行走机构6b,从动轮6b-1,
导向机构7,限位导轨7-1,
下层承载平台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方位的描述按照图1所示的方位进行,也即图1所示的上下左右方向即为描述的上下左右方向,图1所朝的一方为前方,背离图1的一方为后方。以靠近车库中心的一侧称为内侧,以远离车库中心的一侧称为外侧。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外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相同含义。在相抵触的情况下,以本说明书中的定义为准。
(实施例1 )
见图1至图14,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上层承载平台2、升降机构3、升降驱动机构4、上层平台支撑装置5、行走机构6、导向机构7和下层承载平台8。升降机构3设置在支撑框架1上,升降驱动机构4驱动升降机构3使上层承载平台2上下运动。上层平台支撑装置5设置在支撑框架1上,用于支撑上层承载平台2。见图1至图10,支撑框架1包括4个支撑立柱11和上边框组件12。
支撑立柱11有4个,4个支撑立柱11均竖直设置,且呈矩形分布。
上边框组件12包括前横梁12-1、后横梁12-2、左横梁12-3、右横梁12-4、左前连接座12-5、左后连接座12-6、右前连接座12-7、右后连接座12-8、左前加强座12-9、右前加强座12-10、左后加强座12-11和右后加强座12-12。前横梁12-1、后横梁12-2、左横梁12-3和右横梁12-4均采用方管。前横梁12-1固定设置在左横梁12-3的右侧前端与右横梁12-4的左侧前端之间。后横梁12-2固定设置在左横梁12-3的右侧后端与右横梁12-4的左侧后端之间。前横梁12-1、后横梁12-2、左横梁12-3和右横梁12-4组成矩形框架。左横梁12-3的前后两端设有安装缺口12-31,安装缺口12-31的开口朝向左方、上方以及相应的前后两侧。左横梁12-3的中部上侧设有链轮安装孔。
左前连接座12-5、左后连接座12-6、右前连接座12-7和右后连接座12-8的结构相同,均包括2个直角U形包板。
左前连接座12-5中的一个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前横梁12-1和左横梁12-3的连接处,从下方将前横梁12-1和左横梁12-3的相应部分包覆,且分别与前横梁12-1和左横梁12-3固定连接,该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相应的一个支撑立柱11的上端;另一个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前横梁12-1和左横梁12-3的连接处,从上方将前横梁12-1和左横梁12-3的相应部分包覆,与下方的直角U形包板形成一个整体,且分别与前横梁12-1和左横梁12-3固定连接。
左后连接座12-6中的一个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后横梁12-2和左横梁12-3的连接处,从下方将后横梁12-2和左横梁12-3的相应部分包覆,且分别与后横梁12-2和左横梁12-3固定连接,该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相应的一个支撑立柱11的上端;另一个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后横梁12-2和左横梁12-3的连接处,从上方将后横梁12-2和左横梁12-3的相应部分包覆,与下方的直角U形包板的相应部分形成一个整体,且分别与后横梁12-2和左横梁12-3固定连接。
右前连接座12-7中的一个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前横梁12-1和右横梁12-4的连接处,从下方将前横梁12-1和右横梁12-4的相应部分包覆,且分别与前横梁12-1和右横梁12-4固定连接,该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相应的一个支撑立柱11的上端;另一个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前横梁12-1和右横梁12-4的连接处,从上方将前横梁12-1和右横梁12-4的相应部分包覆,与下方的直角U形包板形成一个整体,且分别与前横梁12-1和右横梁12-4固定连接。
右后连接座12-8中的一个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后横梁12-2和右横梁12-4的连接处,从下方将后横梁12-2和右横梁12-4的相应部分包覆,且分别与后横梁12-2和右横梁12-4固定连接,该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相应的一个支撑立柱11的上端;另一个直角U形包板固定设置在后横梁12-2和右横梁12-4的连接处,从上方将后横梁12-2和右横梁12-4的相应部分包覆,与下方的直角U形包板的相应部分形成一个整体,且分别与后横梁12-2和右横梁12-4固定连接。
左前加强座12-9、右前加强座12-10、左后加强座12-11和右后加强座12-12的结构相同,均为U形包板。
左前加强座12-9固定设置在前横梁12-1的左部上,从下方将前横梁12-1的下侧和前后两侧相应部分包覆,位于左前加强座12-9上的前横梁12-1的部分的上侧设有安装检修孔。前横梁12-1的中部上侧设有连轴器安装孔。
右前加强座12-10固定设置在前横梁12-1的右部上,从下方将前横梁12-1的下侧和前后两侧相应部分包覆,位于右前加强座12-10上的前横梁12-1的部分的上侧设有安装检修孔。
左后加强座12-11固定设置在后横梁12-2的左部上,从下方将后横梁12-2的下侧和前后两侧相应部分包覆,位于左后加强座12-11上的后横梁12-2的部分的上侧设有安装检修孔。后横梁12-2的中部上侧设有连轴器安装孔。
右后加强座12-12固定设置在后横梁12-2的右部上,从下方将后横梁12-2的下侧和前后两侧相应部分包覆,位于右后加强座12-12上的后横梁12-2的部分的上侧设有安装检修孔。
见图1至图9,上层承载平台2用于停放车辆,上层承载平台2上表面采用波浪板,车辆停放后不易滑动。承载平台2的前部左右两侧和后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向外凸出的挂板21。下层承载平台8用于停放车辆,下层承载平台8上表面采用波浪板,车辆停放后不易滑动。
见图1至图10,升降机构3包括4个卷线盘31,卷线盘31上设有钢丝绳31-1。钢丝绳31-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上层承载平台2上。4个卷线盘31呈矩形的四个顶点分布设置。通过卷线盘31收放钢丝绳31-1带动上层承载平台2上下运动。
见图1至图10,升降驱动机构4包括驱动电机41、减速机42、第一主动链轮43、第二主动链轮44、第一从动链轮45、第二从动链轮46、第一从动轴47、第一链条、第二链条和第二从动轴48。减速机42采用蜗轮蜗杆减速机。
驱动电机41固定设置在减速机42上,其电机轴与减速机42的输入轴传动连接。减速机42固定设置在左横梁12-3的中部上,减速机42的输出轴从左向右伸入左横梁12-3中,输出轴的右端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左横梁12-3上。第一主动链轮43和第二主动链轮44从右至左依次同轴传动设置在减速机42的输出轴上,且位于左横梁12-3的链轮安装孔处,便于安装维护。
第一从动轴47由两根轴中部通过连轴器传动连接构成。第一从动轴47通过轴承及轴承座转动设置在前横梁12-1中,其左端伸入左横梁12-3中,通过相应的轴承及轴承座转动设置左横梁12-3中,位于相应的安装缺口12-31处,连轴器位于前横梁12-1的连轴器安装孔处,便于安装维护。升降机构3的1个卷线盘31同轴固定设置在第一从动轴47的左部上,位于前横梁12-1的左部的安装检修孔处,便于安装维护;升降机构3的1个卷线盘31同轴固定设置在第一从动轴47的右部上,位于左横梁12-3的右部的安装检修孔处,便于安装维护。第一从动链轮45同轴传动设置在第一从动轴47的后端上,位于左横梁12-3的前端的安装缺口12-31处。
第二从动轴48由两根轴中部通过连轴器传动连接构成。第二从动轴48通过轴承及轴承座转动设置在后横梁12-2中,其左端伸入左横梁12-3中,通过相应的轴承及轴承座转动设置左横梁12-3中,位于相应的安装缺口12-31处,连轴器位于后横梁12-2的连轴器安装孔处,便于安装维护。升降机构3的1个卷线盘31同轴固定设置在第二从动轴48的左部上,位于后横梁12-2的左部的安装检修孔处,便于安装维护;升降机构3的1个卷线盘31同轴固定设置在第二从动轴48的右部上,位于右横梁12-4的右部的安装检修孔处,便于安装维护。第二从动链轮46同轴传动设置在第二从动轴48的后端上,位于左横梁12-3的后端的安装缺口12-31处。
第一链条围绕第一主动链轮43和第一从动链轮45设置。第二链条围绕第二主动链轮44和第二从动链轮46设置。
见图1至图10、图13和图14,平台支撑装置5有4组,4组平台支撑装置5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支撑安装座5-1、平台支撑块5-2、平台支撑轴5-3、解锁推杆5-4、复位推杆5-5、锁定杆5-6和拉伸弹簧5-7。4组平台支撑装置5分别固定设置在左前加强座12-9,右前加强座12-10,左后加强座12-11和右后加强座12-12的下侧上,位于前横梁12-1的下侧左部和右部上的平台支撑装置5与位于后横梁12-2的下侧左部和右部上的平台支撑装置5前后对称设置。位于前部的两组平台支撑装置5的支撑安装座5-1分别固定设置在左前加强座12-9的下侧和右前加强座12-10的下侧上。位于后部的两组平台支撑装置5的支撑安装座5-1分别固定设置在左后加强座12-11的下侧和右后加强座12-12的下侧上。
平台支撑块5-2由其外端转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5-1中,其转动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平台支撑块5-2的内端向内伸出支撑安装座5-1外。平台支撑轴5-3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在支撑安装座5-1中,位于平台支撑块5-2的内端下侧,从下方托住平台支撑块5-2,使平台支撑块5-2的上表面处于水平状态。解锁推杆5-4转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5-1中,其内端向内伸出支撑安装座5-1外。解锁推杆5-4的上部设有锁止缺口5-41。解锁推杆5-4的外端通过第一连杆5-42与平台支撑块5-2的外端传动连接。锁定杆5-6沿上下向滑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5-1中,锁定杆5-6的轴线与解锁推杆5-4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解锁推杆5-4的转动轴线的上方。拉伸弹簧5-7设置在解锁推杆5-4的转动轴与锁定杆5-6之间,锁定杆5-6与解锁推杆5-4的上部滑动接触。复位推杆5-5转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5-1中,其转动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复位推杆5-5的外端通过第二连杆5-51与锁定杆5-6传动连接,复位推杆5-5的前端上下摆动时带动锁定杆5-6上下运动。
当解锁推杆5-4的内端向上转动抬起时,平台支撑块5-2的内端向上转动收起至支撑安装座5-1中。解锁推杆5-4的锁止缺口5-41转至锁定杆5-6的下方,拉伸弹簧5-7向下拉动锁定杆5-6至锁止缺口5-41中,从而使平台支撑块5-2的内端收起至支撑安装座5-1中,同时复位推杆5-5的内端向上转动,伸出平台支撑块5-2外。
见图1至图12,主动行走机构6a有4个,4个主动行走机构6a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安装座6a-1、行走电机6a-2、行走减速箱6a-3、第一行走链轮6a-4、第二行走链轮6a-5、行走链条6a-6和主动行走轮6a-7。
行走电机6a-2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座6a-1上,行走电机6a-2的电机轴与行走减速箱6a-3的输入轴传动连接。行走减速箱6a-3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座6a-1上,第一行走链轮6a-4传动设置在行走减速箱6a-3的输出轴上。行走减速箱6a-3的输出轴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二行走链轮6a-5和主动行走轮6a-7同轴传动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座6a-1上,第二行走链轮6a-5和主动行走轮6a-7的转动轴线与行走减速箱6a-3的输出轴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行走链条6a-6围绕第一行走链轮6a-4和第二行走链轮6a-5设置。从而由行走电机6a-2驱动主动行走轮6a-7转动。2个主动行走机构6a的第一安装座6a-1分别固定设置在位于前方的两个支撑立柱11的下端上,另外2个主动行走机构6a的第一安装座6a-1分别固定设置在下层承载平台8的前部左右两侧。
见图1和图11,被动行走机构6b包括4个从动轮6b-1。4个从动轮6b-1分别转动设置在位于后方的两个支撑立柱11的下端上以及下层承载平台8的后部左右两侧,其转动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
见图1至图10,导向机构7包括4个限位导轨7-1。4个限位导轨7-1相互平行设置,4个限位导轨7-1从右至左依次设置。限位导轨7-1为开口向上的U型导轨。主动行走机构6a的主动行走轮6a-7可沿相应的限位导轨7-1直线运动,走出或走回限位导轨7-1中。被动行走机构6b的从动轮6b-1滚动设置在相应的限位导轨7-1的U形槽中,且始终位于限位导轨7-1中。
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使用时,限位导轨7-1垂直与道路方向设置,位于沿道路前进方向设置的停车位上,因此通过本侧向立体停车装置能使原有的停车位的数量提升一倍。初始状态下,上层承载平台2由其挂板21挂在平台支撑装置5的平台支撑块5-2上。此时解锁推杆5-4的锁止缺口5-41朝向内侧,锁定杆5-6位于锁止缺口5-41的外侧上方,复位推杆5-5的内侧向外收至支撑安装座5-1中。
上层承载平台2下方的下层承载平台8可以停放一辆汽车。当需要将车辆停放至本侧向立体停车装置的上层承载平台2上时,只需先将待停放车辆停在本侧向立体停车装置的右前方。
由行走机构6的主动行走机构6a驱动支撑框架1沿导向机构7向前运动至待停放车辆的前方。然后先由升降机构3先将上层承载平台2向上升起,通过挂板21将解锁推杆5-4的内端向上拨动,当解锁推杆5-4的锁止缺口5-41转至锁定杆5-6的下方,拉伸弹簧5-7向下拉动锁定杆5-6至锁止缺口5-41中,从而使平台支撑块5-2的内端收起至支撑安装座5-1中,同时复位推杆5-5的内端向上转动,伸出平台支撑块5-2外。此时通过升降机构3使上层承载平台2向下放下,上层承载平台2的挂板21不受平台支撑块5-2的影响,能顺利下降,当挂板21碰到复位推杆5-5的内端时,将复位推杆5-5的内端向下拨,从而使锁定杆5-6向上运动,当锁定杆5-6从解锁推杆5-4的锁止缺口5-41脱离时,在重力作用下,平台支撑块5-2倒向内侧,落至平台支撑轴5-3上,同时解锁推杆5-4的锁止缺口5-41转向内侧。当挂板21继续向下运动脱离复位推杆5-5后,锁定杆5-6在拉伸弹簧5-7的作用下落在解锁推杆5-4的锁止缺口5-41的外端相应部分上。当上层承载平台2落至地面上时,将待停放车辆从右至左(也就沿道路前进方向)直接开上上层承载平台2,然后驾驶人员就可以下车了。由升降机构3将上层承载平台2升起,将停放在上层承载平台2上的车辆提升。当挂板21向上运动至平台支撑块5-2时,将平台支撑块5-2的内端伸出支撑安装座5-1外的部分向上拨动,当挂板21继续向上运动与平台支撑块5-2脱离后,此时解锁推杆5-4的锁止缺口5-41还未运动至锁定杆5-6的下方,因此在重力作用下平台支撑块5-2倒向内侧,落至平台支撑轴5-3上,内端伸出支撑安装座5-1外,位于挂板21的下方,然后升降机构3再将上层承载平台2下降,使挂板21落在平台支撑块5-2的内端上,完成车辆的提升。最后由行走机构6驱动支撑框架1原路返回至下层承载平台8的上方,完成车辆的停放。取车时,重复上述步骤即可,整个过程不需要驾驶员进行侧方位倒车入库操作,给广大驾驶员带来了福音。
如果要将车辆停放至下层承载平台8上时,由行走机构6的主动行走机构6a驱动下层承载平台8沿导向机构7向前运动至待停放车辆的前方,然后将车辆直接开上下层承载平台8,然后驾驶人员就可以下车了。再由行走机构6的主动行走机构6a驱动下层承载平台8沿导向机构7向后运动至上层承载平台2的下方,完成车辆的停放。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包括4个支撑立柱和上边框组件;上边框组件呈矩形框架结构;支撑立柱有4个,4个支撑立柱均竖直设置,且呈矩形分布,上边框组件固定设置在4个支撑立柱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层承载平台、升降机构、升降驱动机构、行走机构和下层承载平台;升降机构设置在支撑框架上,升降驱动机构驱动升降机构使上层承载平台上下运动;由行走机构驱动支撑框架沿与道路方向垂直的方向运动,由行走机构驱动下层承载平台沿与道路方向垂直的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层承载平台上表面采用波浪板;下层承载平台上表面采用波浪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主动行走机构有4个,4个主动行走机构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安装座、行走电机、行走减速箱、第一行走链轮、第二行走链轮、行走链条和主动行走轮;
行走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行走电机的电机轴与行走减速箱的输入轴传动连接;行走减速箱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第一行走链轮传动设置在行走减速箱的输出轴上;行走减速箱的输出轴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二行走链轮和主动行走轮同轴传动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第二行走链轮和主动行走轮的转动轴线与行走减速箱的输出轴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行走链条围绕第一行走链轮和第二行走链轮设置;从而由行走电机驱动主动行走轮转动;2个主动行走机构的第一安装座分别固定设置在位于前方的两个支撑立柱的下端上,另外2个主动行走机构的第一安装座分别固定设置在下层承载平台的前部左右两侧;
被动行走机构包括4个从动轮;4个从动轮分别转动设置在位于后方的两个支撑立柱的下端上以及下层承载平台的后部左右两侧,其转动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包括4个限位导轨;4个限位导轨相互平行设置,4个限位导轨从右至左依次设置;限位导轨为开口向上的U型导轨;主动行走机构的主动行走轮可沿相应的限位导轨直线运动,走出或走回限位导轨中;被动行走机构的从动轮滚动设置在相应的限位导轨的U形槽中,且始终位于限位导轨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升降机构包括4个卷线盘,卷线盘设有钢丝绳;钢丝绳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上层承载平台上,4个卷线盘呈矩形的四个顶点分布设置;通过卷线盘收放钢丝绳带动上层承载平台上下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升降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减速机、第一主动链轮、第二主动链轮、第一从动链轮、第二从动链轮、第一从动轴、第一链条、第二链条和第二从动轴;减速机采用蜗轮蜗杆减速机;
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减速机上,其电机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传动连接;
减速机固定设置在上边框组件上;第一主动链轮和第二主动链轮从右至左依次同轴传动设置在减速机的输出轴上;
第一从动轴通过轴承及轴承座转动设置在上边框组件的前部上,升降机构的2个卷线盘从左至右依次同轴固定设置在第一从动轴的左部和右部上;第一从动链轮同轴传动设置在第一从动轴的后端上;第二从动轴通过轴承及轴承座转动设置在上边框组件的后部上,升降机构的另外2个卷线盘从左至右依次同轴固定设置在第二从动轴的左部和右部上;第二从动链轮同轴传动设置在第二从动轴的后端上;
第一链条围绕第一主动链轮和第一从动链轮设置;第二链条围绕第二主动链轮和第二从动链轮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台支撑装置;平台支撑装置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用于支撑上层承载平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向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平台支撑装置有4组,4组平台支撑装置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支撑安装座、平台支撑块、平台支撑轴、解锁推杆、复位推杆、锁定杆和拉伸弹簧;4组平台支撑装置分别固定设置在上边框组件的前部下侧左部和右部以及上边框组件的后部下侧左部和右部上;
平台支撑块由其外端转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中,其转动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平台支撑块的内端向内伸出支撑安装座外;平台支撑轴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在支撑安装座中,位于平台支撑块的内端下侧,从下方托住平台支撑块,使平台支撑块的上表面处于水平状态;解锁推杆转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中,其内端向内伸出支撑安装座外;解锁推杆的上部设有锁止缺口;解锁推杆的外端通过第一连杆与平台支撑块的外端传动连接;锁定杆沿上下向滑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中,锁定杆的轴线与解锁推杆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解锁推杆的转动轴线的上方;拉伸弹簧设置在解锁推杆的转动轴与锁定杆之间,锁定杆与解锁推杆的上部滑动接触;复位推杆转动设置在支撑安装座中,其转动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复位推杆的外端通过第二连杆与锁定杆传动连接,复位推杆的前端上下摆动时带动锁定杆上下运动;
上层承载平台的前部左右两侧和后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向外凸出的挂板,分别与相应的平台支撑装置的平台支撑块相对应。
CN202021748737.9U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 Active CN212867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48737.9U CN212867053U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48737.9U CN212867053U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67053U true CN212867053U (zh) 2021-04-02

Family

ID=75190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48737.9U Active CN212867053U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67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63651U (zh) 一种固定式车库吊架结构
CN101324152A (zh) 环形阵列式立体车库
CN109594820A (zh) 一种立体式电动汽车充电桩
CN206971837U (zh) 一种新型的双层停车场
CN201531134U (zh) 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
CN111287510B (zh) 一种车辆停放用垂直循环车库及其使用方法
CN111962936A (zh) 立体停车库
CN212867053U (zh) 一种侧向立体停车装置
CN102121323A (zh) 一种地坑式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
CN113463956A (zh) 一种公路上空智能停车库及其工作方法
CN106351491B (zh) 一种可用于载车板横向、纵向移动的机械装置
CN102155103A (zh) 一种从车库顶部进出汽车的深井式立体车库
CN2811473Y (zh) 垂直水平混合循环立体停车场
CN210858171U (zh) 一种道路地下车库
CN202157564U (zh) 立体停车库
CN111852113A (zh) 侧向立体停车装置
CN212867052U (zh) 一种立体停车库
CN208702228U (zh) 一种巷道堆垛式自行车车库
CN109057476A (zh) 双层停车装置
CN107939112A (zh) 位于地下车位上的双层立体车库和使用方法
CN209324077U (zh) 一种滑移升降装置
CN110644832B (zh) 一种车动力立体车库
CN207944753U (zh) 位于地下车位上的双层立体车库
CN219491860U (zh) 一种斜拉式立体停车架
CN220504655U (zh) 机械式多层停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