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03354U - 阀正时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阀正时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03354U
CN212803354U CN202021418327.8U CN202021418327U CN212803354U CN 212803354 U CN212803354 U CN 212803354U CN 202021418327 U CN202021418327 U CN 202021418327U CN 212803354 U CN212803354 U CN 212803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ed
input gear
eccentric
recess
valve ti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1832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野创
大竹智晴
弥永英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03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033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5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bevel or epicyclic g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实现静音化的阀正时控制装置。阀正时控制装置具备相位调节机构,相位调节机构包含以使其输入齿轮30与输出齿轮25啮合的方式对输入齿轮30作用作用力的弹性部件S,偏心部件26具有沿其圆周方向而形成于外周面的一个第一凹部70,弹性部件S具有被第一凹部70支承的被支承部72、产生作用力的弯曲部73、以及施力片部74,弹性部件S在于圆周方向上不同的两处的边界Q,Q被支承于第一凹部70。

Description

阀正时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正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对阀的阀正时进行调整的阀正时调整装置(阀正时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在内燃机中,通过从曲轴传递来的扭矩,凸轮轴对阀进行开闭。该阀正时调整装置具备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相当于本申请的输出齿轮)、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相当于本申请的输入齿轮)、行星齿轮架、以及弹性部件,上述第一旋转体形成有第一内齿轮部,上述第二旋转体在与第一内齿轮部相同的轴上形成有第二内齿轮部,上述第一行星齿轮形成有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内齿轮部偏心的第一外齿轮部,并且该第一齿轮部在偏心侧与第一内齿轮部啮合,同时进行行星运动,上述第二行星齿轮形成有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内齿轮部向第一外齿轮部的相反侧偏心的第二外齿轮部,并且该第二齿轮部在偏心侧与第二内齿轮部啮合,同时进行行星运动,上述行星齿轮架具有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内齿轮部向第一外齿轮部的相同侧偏心的外周面,并通过该外周面而同轴支承第一行星齿轮,上述弹性部件保持于该外周面,并且对第二行星齿轮向第二外齿轮部的偏心侧施力并对行星齿轮架向该外周面的偏心侧施力。
在该阀正时调整装置中的、行星齿轮架的外周面中包含凸轮轴侧的轴向端部的部分,分别单独保持弹性部件的保持孔(相当于本申请中的第一凹部)在行星齿轮架的圆周方向上的不同的两处开口。这两个弹性部件为各自的剖面呈大致V状的金属制的板弹簧,并被夹持于对应的保持孔与第二行星齿轮的中心孔之间。两个弹性部件从内周侧支承第二行星齿轮,使其能够进行行星运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905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在如上所述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在两个第一凹部分别保持有弹性部件,因而各个弹性部件中的作用于输入齿轮的作用力的平衡调整较难。如果不恰当地进行作用力的平衡调整,则会导致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的齿隙扩大,从而将产生异常音。因此,人们期望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实现静音化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实现静音化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以下方面:具备驱动侧旋转体、从动侧旋转体、以及相位调节机构,上述驱动侧旋转体以旋转轴心为中心并与内燃机的曲轴同步旋转;上述从动侧旋转体与上述旋转轴心同轴心并配置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的内侧,与上述内燃机的阀开闭用的凸轮轴一体旋转;上述相位调节机构设定上述驱动侧旋转体与上述从动侧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相位。上述相位调节机构包含输出齿轮、输入齿轮、筒状的偏心部件、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以及弹性部件,上述输出齿轮与上述旋转轴心同轴心并设置于上述从动侧旋转体;上述输入齿轮在与上述旋转轴心呈平行姿势的偏心轴心上进行旋转,并连结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上述筒状的偏心部件从内周侧支承上述输入齿轮,并使上述输入齿轮旋转;上述第一轴承配置于上述从动侧旋转体的内周与上述偏心部件的外周之间;上述第二轴承在沿上述旋转轴心的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一轴承而离上述凸轮轴较远的一侧,并配置于上述输入齿轮的内周与上述偏心部件的外周之间;上述弹性部件在上述偏心部件的外周侧与上述第二轴承的内周侧之间,沿上述偏心部件的圆周方向配置,并以使上述输入齿轮的一部分与上述输出齿轮的一部分啮合的方式对上述输入齿轮作用作用力。上述相位调节机构构成为通过上述偏心部件的旋转,使上述偏心轴心进行公转,从而改变上述输出齿轮与上述输入齿轮的啮合位置,上述偏心部件具有沿上述圆周方向而形成于外周面的一个第一凹部,上述弹性部件具有被支承部、弹性变形部、以及施力部,上述被支承部被上述第一凹部的底面支承,上述弹性变形部被支承于上述被支承部,并产生上述作用力,上述施力部被支承于上述弹性变形部,并对上述输入齿轮作用上述作用力,上述弹性部件收纳于上述第一凹部,并在上述圆周方向上的不同的两处被支承于上述第一凹部。
根据上述结构,弹性部件被收纳于一个第一凹部,并且通过该第一凹部的底面保持被支承部,因而将稳定地保持弹性部件。因此,弹性部件对输入齿轮作用的作用力的平衡将不易被扰乱。由此,将防止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的齿隙的扩大,从而可以实现阀正时控制装置的静音化。
根据上述结构,弹性部件在偏心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的不同的两处被支承,因而弹性部件可以将相对于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分散至这两处来承受。由此,可以容易地调整弹性部件的弹性力,即,调整作用于输入齿轮的作用力的平衡。因此,可以实现阀正时控制装置的静音化。应予说明,调整作用力的平衡包含对在组装阀正时控制装置时的作为初始值的作用力的调整、对使用时(可动时)的作用力的偏差的调整(抑制)、以及对伴随使用的老化及变动的调整(抑制)的含义。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以下方面:上述弹性部件在于上述偏心轴心的轴向上不同且在该轴向视图中重叠的两处对上述输入齿轮作用上述作用力。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弹性部件在于偏心部件的轴向上不同的(轴向的前后)两处对输入齿轮施力,弹性部件可以将作用力分散至这两处。由此,可以容易地调整弹性部件的弹性力,即,调整作用于输入齿轮的作用力的平衡。因此,可以实现阀正时控制装置的静音化。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以下方面:上述弹性变形部具有一端被支承于上述被支承部的弯曲部、以及被支承于上述弯曲部的另一端的直线部,上述被支承部与上述直线部在上述偏心部件的径向视图中至少有一部分重叠。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使作为弯曲部的弹性变形部在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并使其产生作用力。
根据上述结构,弯曲部通过相对于作用力的反作用力以使U形的底部分的曲率半径减小的方式发生变形,此外,在U形的底部分向靠近偏心部件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如果例如上述第二凹部形成于第一凹部,则U形的底部分的一部分能够收纳于第二凹部。由此,允许弯曲部整体的变形,而防止特别是弯曲部的一部分的局部变形,因此将提高弹性部件的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以下方面:上述偏心部件具有形成于上述第一凹部的上述底面的第二凹部,上述第一凹部收纳上述被支承部,上述第二凹部收纳上述弯曲部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弯曲部收纳于第二凹部,因而可以增大弯曲部的曲率半径。由此,允许弯曲部整体的变形,并且由于弯曲部整体的平缓变形,弹性部件可以承受足够大的负荷。由此,将防止弯曲部的局部变形,因而将提高弹性部件的耐久性。因此,将防止由于弹性部件的老化及破损而导致的作用力的平衡被扰乱的情况,从而可以实现阀正时控制装置的静音化。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以下方面:上述弹性部件由一对弹簧部件构成,一对上述弹簧部件各自具有上述被支承部、上述弹性变形部、以及上述施力部。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通过两个弹簧部件来产生作用力。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弹簧部件被一个第一凹部支承,因而一对弹簧部件作为一体的弹性部件而对输入齿轮作用的作用力的平衡将不易被扰乱。即,可以抑制各个弹簧部件的作用力的偏差,并可以容易地进行作为一体的弹性部件而对输入齿轮作用的作用力的平衡的调整。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以下方面:各自的上述被支承部在上述偏心轴心的轴向视图中至少有一部分重叠。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在轴向上的不同的两处位置且圆周方向上的相同的两处位置对输入齿轮施力。由此,可以在偏心部件的圆周方向上使弹性部件小型化。此外,可以减小圆周方向上的作用力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为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为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为图1的IV-IV线剖视图。
图5为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第一凹部、第二凹部、以及一对弹簧部件周围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为一对弹簧部件的立体图。
图8为前板的凸部周围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为前板和第二轴承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本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阀正时控制装置100具备与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E的曲轴1同步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A、对进气阀2B(阀的一个例子)进行开闭的进气凸轮轴2(凸轮轴的一个例子)、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并与进气凸轮轴2一体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B、以及通过相位控制电动机M(电动致动器的一个例子)的驱动力来设定驱动侧旋转体A与从动侧旋转体B的相对旋转相位的相位调节机构C。
发动机E构成为在形成于气缸体的多个气缸3中收纳有活塞4,并通过连杆5使该活塞4连结于曲轴1的四冲程型。横跨该发动机E的曲轴1的输出链轮1S和驱动侧旋转体A的驱动链轮11S而卷绕定时链6(也可以为同步皮带等)。
由此,在发动机E运转时,阀正时控制装置100整体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进行旋转。此外,通过相位控制电动机M的驱动力而使相位调节机构C工作,并使从动侧旋转体B能够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A向与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变位。通过该相位调节机构C实现的变位来设定驱动侧旋转体A与从动侧旋转体B的相对旋转相位,从而实现基于进气凸轮轴2的凸轮部2A的对进气阀2B的开闭时间(开闭时机)的控制。
应予说明,将从动侧旋转体B向与驱动侧旋转体A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变位的动作称为提前角动作,通过该提前角动作,吸气压缩比增大。此外,将从动侧旋转体B向与驱动侧旋转体A相反的方向变位的动作(向与提前角动作相反的方向的动作)称为滞后角动作,通过该滞后角动作,吸气压缩比减小。
[阀正时控制装置]
如图1所示,驱动侧旋转体A通过利用多个紧固螺栓13来紧固在外周形成有驱动链轮11S的外壳11、和前板12而构成。外壳11为在底部具有开口的有底筒状型。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外壳11的内部空间收纳有作为从动侧旋转体B的中间部件20(参见图2等)、以及具有圆内次摆线型的齿轮减速机构的相位调节机构C(参见图3等)。此外,相位调节机构C具备将相位变化反映于驱动侧旋转体A以及从动侧旋转体B的十字滑块联轴器Cx(参见图4等)。
在构成从动侧旋转体B的中间部件20中,一体形成有以正交于旋转轴心X的姿势与进气凸轮轴2连结的支承壁部21、和为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的筒状并向远离进气凸轮轴2的方向突出的筒状壁部22。
该中间部件20以筒状壁部22的外表面与外壳11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入,并通过穿过支承壁部21的中央的贯通孔的连结螺栓23而固定于进气凸轮轴2的端部。该中间部件20构成为在如此固定的状态下,筒状壁部22的外侧(离进气凸轮轴2较远的一侧)的端部位于前板12的内侧。
如图1、图5所示,在筒状壁部22的外周侧,遍及全周而形成有槽部22a。通过槽部22a来提高在筒状壁部22的外表面与外壳11的内表面之间的油的保持性。由此,将减小筒状壁部22与外壳11之间的摩擦力,使中间部件20相对于外壳11平滑地旋转。
如图1所示,相位控制电动机M(电动机)以其输出轴Ma被配置在与旋转轴心X相同的轴心上的方式,被支承框架7支承于发动机E。在相位控制电动机M的输出轴Ma形成有相对于旋转轴心X正交的姿势的一对卡合销8。
[相位调节机构]
如图1、图5所示,相位调节机构C具备中间部件20、形成于中间部件20的筒状壁部22的内周面的输出齿轮25、偏心部件26、弹性部件S、第一轴承28、第二轴承29、输入齿轮30、固定环31、环状的衬垫32、以及十字滑块联轴器Cx而构成。应予说明,第一轴承28和第二轴承29使用球轴承,但也可以使用衬套。
如图1所示,在中间部件20的筒状壁部22的内周中,在沿旋转轴心X的方向(以下,记载为轴向)上,在内侧(与支承壁部21邻接的位置)形成有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的支承面22S,在支承面22S的外侧(离进气凸轮轴2较远的一侧)一体地形成有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的输出齿轮25。
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偏心部件26为筒状。偏心部件26在轴向上的内侧(离进气凸轮轴2较近的一侧)形成有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的外周面的圆周支承面26S。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偏心部件26在外侧(远离进气凸轮轴2的一侧)形成有以偏心轴心Y为中心的外周面的偏心支承面26E,该偏心轴心Y以与旋转轴心X平行的姿势偏心。由于沿偏心轴心Y的方向与轴向相同,以下也将沿偏心轴心Y的方向简单记载为轴向。
如图6所示,在偏心支承面26E形成有沿偏心部件26的径向并朝内侧凹陷的第一凹部70。在第一凹部70的底面中,在偏心部件26的圆周方向上的两端形成有朝偏心部件26的径向轴侧凹陷的一对第二凹部79,7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部70在圆周方向上对称(在图6中为左右对称)。
第二凹部79,79分别形成于第一凹部70中的、偏心部件26的圆周方向上的各个端部。偏心部件26的径向上的第二凹部79,79的底面的最大深度比第一凹部70中的偏心部件26的圆周方向中央附近的底面的深度更深。偏心部件26的圆周方向上的从第二凹部79,79各自的底面至端部为止的面形成为沿后述的弹簧部件71的弯曲部73的弯曲形状的形状。
如后文所述,在第一凹部70嵌入有弹性部件S。对于第一凹部70、第二凹部79、以及弹性部件S的关系,将与对弹性部件S的说明一起在后面进行叙述。
如图1、图5所示,在偏心部件26的内周,以与旋转轴心X平行的姿势形成有一对卡合槽26T,相位控制电动机M(参见图1)的一对卡合销8中的各个卡合销能够与该一对卡合槽26T卡合。另外,在偏心部件26的内侧(支承壁部21侧)形成有沿径向的姿势的多个第一润滑油槽26a(参见图1),在外侧(离进气凸轮轴2较远的一侧)形成有沿径向的姿势的多个第二润滑油槽26b。应予说明,也可以在偏心部件26仅形成第一润滑油槽26a和第二润滑油槽26b中的一者。这些第一润滑油槽26a和第二润滑油槽26b的数量也可以任意设定。
如图5所示,在偏心部件26的外侧(离进气凸轮轴2较远的一侧)的开口端的内周侧,在卡合槽26T的两侧部分形成有朝向内侧(离进气凸轮轴2较近的一侧)而直径减小的锥形部26c(倾斜部分)。当使相位控制电动机M的一对卡合销8与偏心部件26的卡合槽26T卡合时,卡合销8被锥形部26c引导至卡合槽26T,因此相位控制电动机M与偏心部件26的卡合操作变得容易。
如图1、图2所示,该偏心部件26通过将第一轴承28外嵌于圆周支承面26S并将该第一轴承28嵌入筒状壁部22的支承面22S,从而相对于中间部件20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而旋转自如地被支承。此外,如图1、图3所示,输入齿轮30通过第二轴承29,相对于偏心部件26的偏心支承面26E以偏心轴心Y为中心而旋转自如地被支承。
在该相位调节机构C中,设定输入齿轮30的外齿部30A的齿数比输出齿轮25的内齿部25A的齿数仅少1齿。而且,输入齿轮30的外齿部30A的一部分与输出齿轮25的内齿部25A的一部分啮合。
弹性部件S以使输入齿轮30的外齿部30A的一部分与输出齿轮25的内齿部25A的一部分啮合的方式,通过第二轴承29对输入齿轮30施加作用力。由此,可以防止输入齿轮30与输出齿轮25之间的齿隙的扩大,并防止异常音。此外,由此也可以提高输入齿轮30以及输出齿轮25的耐久性。
弹性部件S包含一对弹簧部件71,71。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弹簧部件71,71各自的形状、大小相同。
如图7所示,弹簧部件71为通过弯曲加工等使弹簧板材成形为指定的形状而成的结构。弹簧部件71具有被支承部72、以及一端支承于被支承部72的弹性变形部L。弹性变形部L具有一端支承于被支承部72的弯曲部73、以及一端支承于弯曲部73的另一端的施力片部74中的板部分74a。被支承部72、弯曲部73、以及施力片部74为作为一体的弹簧板材的弹簧部件71的一部分,区分被支承部72、弯曲部73、以及施力片部74是为了方便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被支承部72为嵌于第一凹部70并被支承于偏心部件26的弹簧部件71的基底部分。被支承部72为沿第一凹部70的底面弯曲的板材。被支承部72与后述的弯曲部73的一端连续,并支承弯曲部73。被支承部72在从弯曲部73侧观察到的另一端侧具有缺口部72a,该缺口部72a为在偏心部件26的圆周方向上沿朝向弯曲部的方向形成缺口。缺口部72a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轴向上的一端侧。
如图6、图7所示,弯曲部73为弹簧部件71中将弹簧板材弯曲成U形的形状的部分。弯曲部73为通过弹性变形而作为弹簧部件71产生作用力的主要部分。如上所述,弯曲部73的一端被支承于被支承部72。在图6、图7中,被支承部72与弯曲部73的分界以边界Q来表示。如后文所述,边界Q为弹簧部件71的支点或固定点。
施力片部74为弹簧部件71中通过第二轴承29而对输入齿轮30施力的部分。如图7所示,施力片部74与弯曲部73的另一端连续,并且其一端被支承于弯曲部73。施力片部74具有平板状(直线状)的板部分74a(直线部的一个例子)、从板部分74a向靠近偏心部件26的方向弯曲的顶部74b(施力部的一个例子)、从顶部74b延伸为平板状的前端部74c、以及在板部分74a中的弯曲部73侧的另一端侧向沿偏心部件26的圆周方向的方向(从顶部74b侧朝向弯曲部73侧)形成缺口的缺口部74d。缺口部74d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轴向上的相对缺口部72a的另一端侧。
如图6所示,一对弹簧部件71,71相互反向地(沿偏心部件26的径向线对称地)组合并作为一体的弹性部件S而嵌入一个第一凹部70。此时,一对弹簧部件71,71以形成各自的弯曲部73,73相互远离而各自的施力片部74,74以及各自的被支承部72,72相互靠近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嵌入第一凹部70。此外,一对弹簧部件71,71在各自的施力片部74,74的顶部74b,74b与第二轴承29(输入齿轮30)相对的状态下,将被支承部72,72嵌入第一凹部70。如此,在一个第一凹部70中保持有弹性部件S,因此弹性部件S对输入齿轮30作用的作用力的平衡不易被扰乱。
一对弹簧部件71,71在嵌入第一凹部70的状态下,在偏心部件26的圆周方向上,使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前端部74c的前端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缺口部74d的前端相互靠近,同时仅隔开指定距离。此外,使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前端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缺口部72a的前端相互靠近,同时仅隔开指定距离。通过像这样使它们分别仅隔开指定距离,即使发生如后文所述的弯曲部73,73的U形的两边相互靠近这样的(曲率半径减小这样的)弹性变形,也可以避免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前端部74c的前端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缺口部74d的前端的碰撞、以及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前端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缺口部72a的前端的碰撞。通过避免这些碰撞,可以防止产生金属粉末等并提高耐久性,并且可以防止工作中的不良情况。
在一对弹簧部件71,71被嵌入第一凹部70的状态下,弯曲部73的一部分嵌于第二凹部79(被收纳)。通过设置收纳弯曲部73的第二凹部79,可以增大弯曲部73的曲率半径,防止弯曲部73的局部变形,并提高耐久性。
在一对弹簧部件71,71被嵌入第一凹部70的状态下,各自的顶部74b,74b在轴向视图中是重叠的。换言之,各自的顶部74b,74b在偏心部材26的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并且分别配置于轴向的前后。在该状态下,一对弹簧部件71,71将作用力分散于不同的两处,即顶部74b,74b,而对第二轴承29(输入齿轮30)施力,因此更容易调整弹性部件S的弹性力或作用力的偏差。此外,可以使弹性部件S小型化。
如果形成使一对弹簧部件71,71(弹性部件S)嵌入第一凹部70,且顶部74b,74b抵接于第二轴承29(输入齿轮30)并对其施力的状态,则弯曲部73,73由于反作用力,以其U形的两边相互靠近的方式(以弯曲半径减小的方式)整体发生弹性变形,并远离输入齿轮30。此时,在板部分74a,74a也作用有反作用力,因此存在板部分74a,74a中的前端部74c(顶部74b)侧以远离输入齿轮30的方式发生挠曲变形的情况。应予说明,弯曲部73,73以及板部分74a,74a始终与第二轴承29分离。
在顶部74b抵接于第二轴承29(输入齿轮30)并对其施力的状态下,相同的弹簧部件71中的板部分74a和被支承部72在轴向视图中至少一部分是重叠的。由此,可以通过被支承部72支承来自于顶部74b的反作用力。此外,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板部分74a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在轴向视图中也有至少一部分是重叠的。由此,能够通过一对弹簧部件71,71平衡良好地支承第二轴承29(输入齿轮30)。
在顶部74b,74b抵接于第二轴承29(输入齿轮30)并对其施力的状态下,各个弹簧部件71,71的支点(固定点)为各自的边界Q,Q(不同的两处的一个例子)的偏心部件26中的圆周方向前后附近的区域。如此,弹性部件S在偏心部件26的圆周方向上的不同的两处被支承于第一凹部70,从而可以减小作用力的偏差。即,弹性部件S可以将相对于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分散于这两处(边界Q,Q的附近)。由此,可以容易地调整弹性部件S的弹性力,即,调整作用于输入齿轮30的作用力的平衡。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支点(固定点)是指在弹簧部件71通过顶部74b对第二轴承29(输入齿轮30)施加作用力的情况下,在通过其反作用力对偏心部件26进行施力的状态下,维持抵接于偏心部件26的状态的部分。
如图1、图5所示,固定环31以嵌合状态被支承于偏心部件26的外周,从而实现第二轴承29的防脱。
[相位调节机构:十字滑块联轴器]
如图1、图4、图5所示,十字滑块联轴器Cx由板状的联轴器部件40构成,该板状的联轴器部件40一体形成有中央的环状部41、从该环状部41沿第一方向(在图4中为左右方向)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外部卡合臂42、从环状部41沿正交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在图4中为上下方向)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内部卡合臂43。在一对内部卡合臂43的各个内部卡合臂中形成有与环状部41的开口相连的卡合凹部43a。
在外壳11中,在前板12所抵接的开口边缘部形成有一对引导槽部11a,该一对引导槽部11a形成为贯通槽状,从外壳11的内部空间横跨至外部空间,并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而向半径方向延伸。该引导槽部11a的槽宽被设定为略宽于外部卡合臂42的宽度,并且在各个引导槽部11a中切开而形成有一对排出流路11b。应予说明,排出流路11b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前板12在径向上流通有润滑油。
在外壳11的开口边缘部中,在引导槽部11a以外的部位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凹陷(pocket)部11c,该凹陷部11c为沿圆周方向使内周侧形成缺口而成。受到驱动侧旋转体A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向外周侧移动的异物被回收在凹陷部11c中。在图5中,图示有形成有4个凹陷部11c的情况。
此外,在输入齿轮30中与前板12相对的端面上一体形成有一对卡合突起30T。该卡合突起30T的卡合宽度被设定为略窄于内部卡合臂43的卡合凹部43a的卡合宽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联轴器部件40的一对外部卡合臂42与外壳11的一对引导槽部11a卡合,并且使输入齿轮30的一对卡合突起30T与联轴器部件40的一对内部卡合臂43的卡合凹部43a卡合,十字滑块联轴器Cx可以发挥作用。
应予说明,联轴器部件40可以相对于外壳11而在外部卡合臂42所延伸的第一方向(在图4中为左右方向)上变位,并且输入齿轮30相对于联轴器部件40而在沿内部卡合臂43的卡合凹部43a的形成方向的第二方向(在图4中为上下方向)上变位自如。
如图1、图5所示,衬垫32使第二轴承29在轴向上能够移动的间隙的距离为指定的设定值以下。通过在十字滑块联轴器Cx(联轴器部件40)和第二轴承29之间具备衬垫32,在轴向上,第二轴承29的移动被限制为指定的设定值以下的距离。由此,可以防止输入齿轮30的卡合突起30T与前板12的接触。
[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各部分的配置]
如图1所示,在组装状态的阀正时控制装置100中,中间部件20的支承壁部21通过连结螺栓23连结于进气凸轮轴2的端部,并且它们一体旋转。偏心部件26通过第一轴承28,相对于中间部件20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而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如图1、图3所示,输入齿轮30通过第二轴承29,相对于该偏心部件26的偏心支承面26E而被支承,该输入齿轮30的外齿部30A的一部分与输出齿轮25的内齿部25A的一部分啮合。
另外,如图4所示,十字滑块联轴器Cx的外部卡合臂42卡合于外壳11的一对引导槽部11a,输入齿轮30的卡合突起30T卡合于十字滑块联轴器Cx的内部卡合臂43的卡合凹部43a。如图1所示,前板12配置于十字滑块联轴器Cx的联轴器部件40的外侧,因此联轴器部件40能够在与前板12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在相对于旋转轴心X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根据该配置,十字滑块联轴器Cx配置于第一轴承28以及第二轴承29双方的外侧(离进气凸轮轴2较远的一侧)且前板12的内侧(靠近进气凸轮轴2的一侧)的位置。
而且,如图1至图3所示,形成于相位控制电动机M的输出轴Ma的一对卡合销8卡合于偏心部件26的卡合槽26T。
[相位调节机构的工作方式]
虽然附图中未显示,但相位控制电动机M由构成为ECU的控制装置控制。在发动机E具备可以检测曲轴1和进气凸轮轴2的旋转速度(单位时间内的转数)、以及各自的旋转相位的传感器,并构成为将这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输入至控制装置。
关于控制装置,在发动机E运转时,通过以与进气凸轮轴2的旋转速度相等的速度驱动相位控制电动机M来维持相对旋转相位。对此,通过将相位控制电动机M的旋转速度降低至低于进气凸轮轴2的旋转速度来进行提前角动作,反之,通过增大旋转速度来进行滞后角动作。如上所述,由于提前角动作,吸气压缩比增大,由于滞后角动作,吸气压缩比减小。
在相位控制电动机M以与外壳11相等的速度(与进气凸轮轴2相等的速度)旋转的情况下,输入齿轮30的外齿部30A相对于输出齿轮25的内齿部25A的啮合位置不发生变化,因此从动侧旋转体B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A的相对旋转相位被维持。
对此,通过以比外壳11的旋转速度更高或更低的速度来驱动相位控制电动机M的输出轴Ma旋转,在相位调节机构C中,偏心轴心Y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进行公转。由于该公转,输入齿轮30的外齿部30A相对于输出齿轮25的内齿部25A的啮合位置沿输出齿轮25的内周变位,旋转力作用于输入齿轮30和输出齿轮25之间。即,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的旋转力作用于输出齿轮25,以偏心轴心Y为中心并使之自转的旋转力作用于输入齿轮30。
如上所述,由于输入齿轮30的卡合突起30T卡合于联轴器部件40的内部卡合臂43的卡合凹部43a,因此输入齿轮30相对于外壳11不自转,旋转力作用于输出齿轮25。通过该旋转力的作用,中间部件20与输出齿轮25一同相对于外壳11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进行旋转。其结果是,设定驱动侧旋转体A与从动侧旋转体B的相对旋转相位,从而实现基于进气凸轮轴2的开闭时间的设定。
此外,当输入齿轮30的偏心轴心Y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进行公转时,随着输入齿轮30的变位,十字滑块联轴器Cx的联轴器部件40相对于外壳11在外部卡合臂42延伸的方向(第一方向)上变位,输入齿轮30向内部卡合臂43延伸的方向(第二方向)变位。
如上所述,输入齿轮30的外齿部30A的齿数被设定为比输出齿轮25的内齿部25A的齿数仅少1齿,因此在输入齿轮30的偏心轴心Y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仅公转1周的情况下,输出齿轮25也仅旋转1齿,从而实现较大的减速。
[相位调节机构的润滑]
如图1所示,在进气凸轮轴2形成有通过油路形成部件9来供给来自于外部的油泵P的润滑油的润滑油路15。在中间部件20的支承壁部21中抵接于进气凸轮轴2的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将油引导至偏心部件26的内部的开口部21a。
如上所述,在偏心部件26形成有多个第一润滑油槽26a和多个第二润滑油槽26b(参见图1、图5)。此外,在前板12中与联轴器部件40相对的面形成有在与联轴器部件40的表面之间沿径向形成少许间隙的润滑凹部12a。应予说明,该润滑凹部12a形成于前板12的内周侧,但也可以形成于到达前板12的外周的区域,也可以构成为省略润滑凹部12a而将润滑油供给至前板12与联轴器部件40之间的间隙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引导槽部11a形成有一对排出流路11b(参见图4、图5)。进而,通过使前板12的开口12b的开口直径充分大于偏心部件26的内径,从而在前板12的开口边缘和偏心部件26的内周之间形成有断层差G。
通过上述结构,从油泵P供给的润滑油从进气凸轮轴2的润滑油路15经由中间部件20的支承壁部21的开口部21a而被供给至偏心部件26的内部空间。如此被供给的润滑油通过离心力从偏心部件26的第一润滑油槽26a被供给至第一轴承28,从而使第一轴承28平滑地工作。
与此同时,偏心部件26的内部空间的润滑油由于离心力从第二润滑油槽26b被供给至联轴器部件40,同时,被供给至第二轴承29,并被供给至输出齿轮25的内齿部25A与输入齿轮30的外齿部30A之间。
此外,如图1所示,来自于第二润滑油槽26b的润滑油通过润滑凹部12a被供给至前板12和联轴器部件40之间,同时,被供给至联轴器部件40的外部卡合臂42和外壳11的引导槽部11a之间的间隙。由此,使联轴器部件40平滑地工作。而且,被供给至该联轴器部件40的润滑油从联轴器部件40的外部卡合臂42和外壳11的引导槽部11a之间的间隙排出至外部。
特别是,在前板12的开口边缘与偏心部件26的内周之间形成有断层差G,因此在发动机E停止的情况下,使偏心部件26的内部空间的润滑油从前板12的开口12b排出,从而可以减少残留于内部的润滑油的油量。应予说明,在阀正时控制装置100的内部残留有大量润滑油的情况下,在寒冷的环境下启动发动机E后,虽然由于润滑油的粘性的影响,相位调节机构C的工作会被抑制,但通过在发动机E停止时排出润滑油,可以消除这种不良情况。
进而,在引导槽部11a形成有排出流路11b,因此当在寒冷的环境下启动处于停止状态的发动机E时,可以通过离心力使内部的润滑油经由排出流路11b迅速地排出,因而将在短时间内排出粘性较高的润滑油,从而排除润滑油的粘性的影响并使相位调节机构C能够迅速地工作。
如图5、图8所示,在前板12的内侧(离进气凸轮轴2较近的一侧)的面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凸部12c。凸部12c以能够与中间部件20滑动接触的程度轻轻地与之抵接。中间部件20通过与凸部12c抵接而限制中间部件20向靠近前板12侧的移动。由此,对于十字滑块联轴器Cx(联轴器部件40),在前板12和中间部件20之间保持指定的间隔的状态下,能够使十字滑块联轴器Cx平滑地(顺滑地)工作。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中间部件20的内部将第一轴承28和第二轴承29配置于比较接近的位置,而且十字滑块联轴器Cx的联轴器部件40由板材构成,因此将实现阀正时控制装置100在轴向上的小型化。
此外,通过第一轴承28将偏心部件26支承于中间部件20的内周的支承面22S,通过第二轴承29将输入齿轮30支承于偏心部件26的偏心支承面26E。因此,即使弹性部件S的作用力作用于改变偏心部件26的姿势的方向上,也将保持为使偏心部件26的圆周支承面26S外表面的整周通过第一轴承28而被包入中间部件20的内周,并可以维持偏心部件26与中间部件20的位置关系。
特别是,在上述结构中,弹性部件S的作用力仅作用于偏心部件26和中间部件20之间,不作用于外部的部件,因此,可以不必考虑例如相对于弹性部件S的作用力的外部部件的变形、变位,并以更高的精度来维持偏心部件26的姿势。
此外,通过在偏心部件26的端部形成用于流通润滑油的第一润滑油槽26a和第二润滑油槽26b,将使十字滑块联轴器Cx平滑地工作,进行第一轴承28与第二轴承29的平滑的工作,平滑地进行输出齿轮25的内齿部25A与输入齿轮30的外齿部30A的啮合,减轻作用于相位控制电动机M的负荷。通过这样形成第一润滑油槽26a和第二润滑油槽26b,将润滑油供给至需要润滑油的部位,因此不会浪费润滑油并可以降低润滑油量。
特别是,通过将润滑油供给至构成十字滑块联轴器Cx的联轴器部件40和前板12之间,将平滑地进行联轴器部件40的工作,可以进一步减轻作用于相位控制电动机M的负荷。
在相位调节机构C中,较强的力作用于输出齿轮25的内齿部25A和输入齿轮30的外齿部30A的啮合部,因此在该部位也存在产生灰尘的情况。然而,在润滑油流动的方向上在该啮合部的下游侧没有配置轴承,因此也可以排除灰尘等的影响并抑制轴承的损伤。
特别是,在该结构中,可以通过离心力排出该润滑油,不仅可以进行灰尘及异物等的排出,由于在发动机E的停止时积极地排出润滑油,也不会使灰尘及异物等残留于内部。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相位调节机构C具备中间部件20、形成于中间部件20的筒状壁部22的内周面的输出齿轮25、偏心部件26、弹性部件S、第一轴承28、第二轴承29、输入齿轮30、固定环31、环状的衬垫32、以及十字滑块联轴器Cx而构成的情况,并说明了衬垫32可以将第二轴承29的轴向的移动限制为指定的设定值以下的距离,从而防止输入齿轮30的卡合突起30T和前板12的接触。然而,防止输入齿轮30的卡合突起30T与前板12的接触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环状的衬垫32的基础上,或是代替环状的衬垫32,而使轴向上的第二轴承29的内轮29a的前板12侧的侧面比外轮29b的侧面更加突出。即使这样,也可以将第二轴承29的轴向上的移动限制为指定的设定值以下的距离,从而防止输入齿轮30的卡合突起30T与前板12的接触。在图9中,展示了使轴向上的第二轴承29的内轮29a的前板12侧的侧面比外轮29b的侧面更加突出,以代替环状的衬垫32的情况。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弹性部件S包含一对弹簧部件71,71,一对弹簧部材71分别具有被支承部72、一端被支承于被支承部72的弯曲部73、以及一端被支承于弯曲部73的另一端的施力片部7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弹性部件S不局限于包含一对弹簧部件71,71的情况。
弹性部件S至少具有一对弯曲部73,73即可。也存在弹性部件S具有一体的被支承部以替代被支承部72,72,并将被支承部与弯曲部73,73的分界设为边界Q,Q而作为支点或固定点的情况。此外,也可以具有一体的施力部以替代施力片部74,74,并在一体的施力部的一个顶部对第二轴承29(输入齿轮30)施力,以替代在顶部74b,74b对第二轴承29(输入齿轮30)施力。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弯曲部73为弹簧部件71中将弹簧板材弯曲成U形的形状的部分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弯曲部73不限于将弹簧板材弯曲成U形而成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使用螺旋扭转弹簧作为弯曲部73,以替代将弹簧板材弯曲成U形而成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将从第二凹部79,79的各个底面至端部为止的面形成为沿弯曲部73的盘绕(coil)部分的形状的形状即可。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一对弹簧部件71,71在被嵌入第一凹部70的状态下,在偏心部件26的圆周方向上,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前端部74c的前端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缺口部74d的前端相互靠近并仅相隔指定距离的情况。然而,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前端部74c的前端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缺口部74d的前端并不一定局限于相互靠近并相隔指定距离的实施方式。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存在当一对弹簧部件71,71被嵌入第一凹部70时,使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前端部74c的前端部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缺口部74d的前端部在偏心部件26的径向视图中重叠的情况。例如,可以配置为在偏心部件26的径向上,使前端部74c的前端部位于比缺口部74d的前端部更外侧(靠近第二轴承29的一侧)。由此,在径向上使一个缺口部74d的前端被另一个施力片部74的前端部74c的前端部约束,在被嵌入第一凹部70的状态下,可以稳定地维持作用力,同时,即使发生使弯曲部73,73的U形的两边相靠近这样的弹性变形,也可以避免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前端部74c的前端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施力片部74的缺口部74d的前端的接触。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一对弹簧部件71,71在被嵌入第一凹部70的状态下,使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前端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缺口部72a的前端邻接并仅相隔指定距离的情况。然而,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前端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缺口部72a的前端并不一定局限于邻接并相隔指定距离的形式。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存在当一对弹簧部件71,71被嵌入第一凹部70时,使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前端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缺口部72a的前端在偏心部件26的径向视图中重叠的情况。例如,可以配置为在偏心部件26的径向上,使缺口部72a的前端位于比被支承部72的前端更外侧(靠近第二轴承29的一侧)。由此,在径向上使一个被支承部72的前端被另一方的缺口部72a的前端约束,可以稳定地维持被嵌入于第一凹部70的状态,同时,即使发生弯曲部73,73的U形的两边相靠近这样的弹性变形,也可以避免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前端与另一个弹簧部件71中的被支承部72的缺口部72a的前端的接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阀正时控制装置。
符号说明
1:曲轴
2:进气凸轮轴(凸轮轴)
2B:进气阀(阀)
11:外壳
12:前板
20:中间部件
25:输出齿轮
26:偏心部件
28:第一轴承
29:第二轴承
30:输入齿轮
70:第一凹部
71:弹簧部件
72:被支承部
73:弯曲部
74:施力片部
74a:板部分(直线部)
74b:顶部(施力部)
79:第二凹部
100:阀正时控制装置
A:驱动侧旋转体
B:从动侧旋转体
C:相位调节机构
L:弹性变形部
Q:边界
S:弹性部件
X:旋转轴心
Y:偏心轴心。

Claims (6)

1.一种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侧旋转体,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以旋转轴心为中心并与内燃机的曲轴同步旋转;
从动侧旋转体,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与所述旋转轴心同轴心并配置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内侧,与所述内燃机的阀开闭用的凸轮轴一体旋转;以及,
相位调节机构,所述相位调节机构设定所述驱动侧旋转体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相位,
所述相位调节机构包含:
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旋转轴心同轴心并设置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
输入齿轮,所述输入齿轮在与所述旋转轴心呈平行姿势的偏心轴心上进行旋转,并连结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
筒状的偏心部件,所述筒状的偏心部件从内周侧支承所述输入齿轮,并使所述输入齿轮旋转;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配置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内周与所述偏心部件的外周之间;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在沿所述旋转轴心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而离所述凸轮轴较远的一侧,并配置于所述输入齿轮的内周与所述偏心部件的外周之间;以及,
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偏心部件的外周侧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周侧之间,沿所述偏心部件的圆周方向配置,并以使所述输入齿轮的一部分与所述输出齿轮的一部分啮合的方式对所述输入齿轮作用作用力,
所述相位调节机构构成为通过所述偏心部件的旋转,使所述偏心轴心进行公转,从而改变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的啮合位置,
所述偏心部件具有沿所述圆周方向而形成于外周面的一个第一凹部,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
被支承部,所述被支承部被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支承;
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被支承于所述被支承部,并产生所述作用力;以及,
施力部,所述施力部被支承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并对所述输入齿轮作用所述作用力,
所述弹性部件收纳于所述第一凹部,并在所述圆周方向上的不同的两处被支承于所述第一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在于所述偏心轴心的轴向上不同且在该轴向视图中重叠的两处对所述输入齿轮作用所述作用力。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
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一端被支承于所述被支承部;以及,
直线部,所述直线部被支承于所述弯曲部的另一端,
所述被支承部与所述直线部在所述偏心部件的径向视图中至少有一部分重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心部件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凹部的所述底面的第二凹部,
所述第一凹部收纳所述被支承部,
所述第二凹部收纳所述弯曲部的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由一对弹簧部件构成,
一对所述弹簧部件各自具有所述被支承部、所述弹性变形部、以及所述施力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自的所述被支承部在所述偏心轴心的轴向视图中至少有一部分重叠。
CN202021418327.8U 2019-07-18 2020-07-17 阀正时控制装置 Active CN2128033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3100A JP7400236B2 (ja) 2019-07-18 2019-07-18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2019-133100 2019-07-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03354U true CN212803354U (zh) 2021-03-26

Family

ID=71661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18327.8U Active CN212803354U (zh) 2019-07-18 2020-07-17 阀正时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3062B2 (zh)
EP (1) EP3767084B1 (zh)
JP (1) JP7400236B2 (zh)
CN (1) CN21280335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5601B1 (ja) * 2018-11-30 2020-04-01 コネクトオール株式会社 積層コアの製造方法、接着剤塗布装置及び積層コアの製造装置
US11965439B1 (en) 2022-10-14 2024-04-23 Borgwarner Inc. Variable camshaft timing sun gear cushion r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24922B2 (ja) * 2006-01-16 2012-04-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4360426B2 (ja) * 2007-07-09 2009-11-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12189050A (ja) * 2011-03-14 2012-10-04 Denso Corp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CA2928787C (en) * 2013-10-28 2019-02-26 Nhk Spring Co., Ltd. Pressure structure and pressure unit
JP6227491B2 (ja) * 2014-07-07 2017-11-0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6323301B2 (ja) * 2014-11-06 2018-05-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531641B2 (ja) * 2015-12-21 2019-06-1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DE102016104292B4 (de) 2016-03-09 2018-11-08 Pierburg Gmbh Exzenter und Vorrichtung zur Phasenverschiebung eines Drehwinkels eines Antriebsteils zu einem Abtriebsteil
JP2018017202A (ja) 2016-07-29 2018-02-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及び該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減速機構
JP6838506B2 (ja) 2016-11-18 2021-03-0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WO2018092390A1 (ja) * 2016-11-18 2018-05-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7833A (ja) 2021-02-15
EP3767084B1 (en) 2024-03-13
US20210017884A1 (en) 2021-01-21
JP7400236B2 (ja) 2023-12-19
US11143062B2 (en) 2021-10-12
EP3767084A1 (en) 202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3596B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07829792B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09113826B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07829793B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KR101896672B1 (ko) 밸브 타이밍 조정장치
CN212803354U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JP2018165532A (ja) ギヤ減速装置
WO2018092390A1 (ja)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7353789B2 (ja) 波動歯車ユニット、歯車変速装置及び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変更装置
CN213360202U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11577420A (zh) 气门正时变更装置
CN110878716B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CN113167140B (zh) 阀正时调整装置
JP2019157679A (ja)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WO2024070373A1 (ja)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CN116255221A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JP7040283B2 (ja)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2023086586A (ja)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2023086583A (ja)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7226779B2 (ja)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CN116255217A (zh) 阀正时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