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95757U - 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 Google Patents

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95757U
CN212795757U CN202021214457.XU CN202021214457U CN212795757U CN 212795757 U CN212795757 U CN 212795757U CN 202021214457 U CN202021214457 U CN 202021214457U CN 212795757 U CN212795757 U CN 2127957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jector
ejector pin
thimble
tem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1445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C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C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C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C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1445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957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957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957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模具包括母模板和位于母模板下方的公模板;顶针结构位于公模板的下方且包括第一顶针板、第一顶针、第二顶针板和第二顶针,第一顶针板具有至少下方开口的凹腔;第一顶针的下端设置于第一顶针板的上表面,上端延伸穿设公模板后抵接于母模板的底部;第二顶针板可滑动地设置于凹腔内,第二顶针的下端连接于第二顶针板,上端延伸依次穿设第一顶针板和公模板后抵接于母模板的底部。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顶针优先于第一顶针顶出,实现了胶口与产品优先分离,避免了胶口拉伤产品,且占用空间少,对模具改动少,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Description

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材料由高压射入型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一次脱模推出动作后会可能会出现胶口拉伤产品的现象,需要一种结构来实现胶口与产品优先分离。
现有技术中为了使胶口与产品优先分离一般会采用增加两块顶针板的方式来实现。但是这种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新增的顶针板使得模具占用空间增大、模厚加高,并且此时模具厂商已经对模具完成自检,新增的顶针板可能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可以实现胶口与产品优先分离的顶针结构,以避免胶口拉伤产品。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减少对模具厂商已经完成自检的模具做较少的变动,降低模具不合格的风险。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模具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母模板和位于所述母模板下方的公模板;所述顶针结构包括:
第一顶针板,其具有至少下方开口的凹腔;
第一顶针,其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上表面,上端延伸穿设所述公模板后抵接于所述母模板的底部;
第二顶针板,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凹腔内;和
第二顶针,其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上表面,上端延伸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公模板后抵接于所述母模板的底部,配置成当所述第二顶针向上顶出预设距离后所述第二顶针板直接或间接地抵靠于所述凹腔的顶壁,进而带动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一顶针共同向上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凹腔具有上下贯通的开口;且
所述顶针结构还包括:
第一抵靠板,位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顶针板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抵靠板与所述凹腔正对的表面用于形成所述凹腔的顶壁。
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多个回针柱,每个所述回针柱沿所述模具的高度方向穿设于所述公模板和所述第一抵靠板之间;和
多个第一复位件,一一对应地套设于所述回针柱上,每个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公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抵靠板连接,且配置成当所述第一顶针向上移动过程中被压缩,并且在向上移动结束后恢复形变,以使得所述第一顶针恢复原位。
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第二抵靠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上部,配置成随所述第二顶针板向上移动并抵靠于所述凹腔的顶壁,以带动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第一顶针共同向上移动。
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多个第二复位件,每个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抵靠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凹腔的顶壁连接,配置成当所述第二顶针向上移动过程中被压缩,并且在向上移动结束后恢复形变,以使得所述第二顶针恢复原位。
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下码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下方,且所述下码模板上还具有用于连接外部驱动装置的驱动孔;和
两个立板,位于所述公模板与所述下码模板之间,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两侧,以形成容置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一抵靠板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抵靠板的上表面形成有沿所述模具的高度方向延伸的限位柱,以限定所述第一顶针的移动距离;且
所述限位柱、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第一顶针板的高度之和小于所述立板的高度。
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多个导向柱,每个所述导向柱穿设于所述下码模板、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公模板之间,以限定所述下码模板、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公模板之间的移动轨迹。
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限位螺丝,穿设于所述第二抵靠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以固定其相对位置。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包括上述任一项的顶针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顶针板上设置有凹腔,第一顶针设置在第一顶针板的上表面,而第二顶针的一端设置在凹腔。在母模板和公模板处于合模状态时,第一顶针的上端和第二顶针的上端共同抵接于母模板的底部,以在一次脱模推出动作后将产品顶出模具。当外部驱动装置驱动第二顶针向上运动时,第二顶针的上端优先顶出公模板,此时可以实现将胶口与产品的预先分离,避免胶口拉伤产品。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新增的第二顶针设置于第一顶针板上的凹腔内,这样可以既实现新增的第二顶针避免占用其他空间,又减少了对模具厂商已经完成自检的模具做较少的变动,降低了模具不合格的风险。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至图3,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的分解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具10,其一般性可包括沿高度下降方向依次设置的上码模板110、母模板120、公模板130等,母模板120一般用于容置母模仁,并设置注道衬套等,公模板130一般用于容置公模仁,并设置流道、胶口等。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一次脱模推出动作后会可能会出现胶口拉伤产品的现象,需要一种结构来实现胶口与产品优先分离。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顶针结构,位于公模板130的下方,用于实现将胶口与产品预先分离,进而可以将产品顶出,以避免出现胶口拉伤产品的现象。
该顶针结构包括第一顶针板160、第一顶针242、第二顶针板210和第二顶针244。第一顶针板160具有至少下方开口的凹腔162;第一顶针242的下端连接于第一顶针板160的上表面,第一顶针242的上端延伸穿设公模板130后抵接于母模板120的底部;第二顶针板210可滑动地设置于凹腔162内;第二顶针244的下端连接于第二顶针板210的上表面,上端延伸依次穿设第一顶针板160和公模板130后抵接于母模板120的底部,配置成当第二顶针244向上顶出预设距离后第二顶针板210直接地或间接地抵靠于凹腔162的顶壁,进而带动第一顶针板160和第一顶针242共同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针板160上设置有凹腔162,第一顶针242设置在第一顶针板160的上表面,而第二顶针244的一端设置在凹腔162。在母模板120和公模板130处于合模状态时,第一顶针242的上端和第二顶针244的上端共同抵接于母模板120的底部,以在一次脱模推出动作后将产品顶出模具10。
当外部驱动装置驱动第二顶针244向上运动时,第二顶针244的上端优先顶出公模板130,此时可以实现将胶口与产品的预先分离,避免胶口拉伤产品。当第二顶针244向上移动预设距离后,第二顶针板210直接地或间接地抵靠于凹腔162的顶壁,以带动第一顶针板160和设置于第一顶针板160上表面的第一顶针242向上移动,这时第一顶针242在第二顶针244之后顶出公模板130,实现将产品整体顶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针板160上的凹腔162为下部开口,第二顶针244上位于凹腔162的一端可以通过采用与其他中间作用件固定连接的方式,以将其限定在凹腔162内,并且外部驱动件可以向中间作用件施加作用力。
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现有技术中为了使胶口与产品优先分离一般会采用增加两块顶针板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新增的顶针板使得模具占用空间增大、模厚加高,并且此时模具厂商已经对模具完成自检,新增的顶针板可能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采用将新增的第二顶针244设置于第一顶针板160形成的凹腔162内,这样可以既实现新增的第二顶针244避免占用其他空间,又减少了对模具厂商已经完成自检的模具10做较少的变动,降低了模具10不合格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上、下方向仅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非指示或暗示模具10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模具10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后结合实际生产应用情况进行方位变动,在此将不作赘述。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凹腔162还可以具有上下贯通的开口,并且顶针结构还包括第一抵靠板170,第一抵靠板170位于第一顶针板160的上部且与第一顶针板160固定连接,并且第一抵靠板170与凹腔162正对的表面用于形成凹腔162的顶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靠板170与第一顶针板160可以通过螺栓、卡接件等方式进行固定,这些方式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抵靠板170与第一顶针板160还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连接。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顶针结构还包括第二抵靠板220,第二抵靠板220固定设置于第二顶针板210的上部,配置成随第二顶针板210向上移动并抵靠于凹腔162的顶壁,以带动第一顶针板160、第一抵靠板170和第一顶针242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顶针板210和第二抵靠板220作为第二顶针244的中间连接件,以将第二顶针244限定在凹腔162内部,并且可以沿凹腔162上下移动,以实现将在一次脱模推出动作后第二顶针244将胶口与产品预先分离。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顶针结构还包括多个回针柱134,每个回针柱134沿模具10的高度方向穿设于公模板130和第一抵靠板170之间。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回针柱134的数量还可以配置为至少三个,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针柱134的数量的四个,并且分布在模具10的四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针结构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复位件150和多个第二复位件230。多个第一复位件150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回针柱134上,每个第一复位件150的一端与公模板13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抵靠板170连接,且配置成当第一顶针242向上移动过程中被压缩,并且在向上移动结束后恢复形变,以使得第一顶针242恢复原位;每个第二复位件230的一端与第二抵靠板220连接,另一端与凹腔162的顶壁连接,配置成当第二顶针244向上移动过程中被压缩,并且在向上移动结束后恢复形变,以使得第二顶针244恢复原位。
在本实施例中,当开始进行产品顶出时,外部的驱动装置可以作用于第二顶针板210,第二顶针板210带动第二抵靠板220和第二顶针244向上移动,实现第二顶针244优先顶出,以使得胶口与产品预先分离,此时位于凹腔162的顶壁与第二抵靠板220之间的第二复位件230被压缩。
进一步地,当第二顶针244移动预设距离后,第二抵靠板220抵靠在凹腔162的顶壁,这时第一顶针板160、第一抵靠板170、第二顶针板210和第二抵靠板220形成整体,带动第一顶针242向上移动,此时位于第一抵靠板170与公模板130之间的第一复位件150被压缩,实现第一顶将产品顶出,至此完成一次脱模推出动作。
在此之后,第一复位件150和第二复位件230分别恢复形变,使得第一顶针板160、第一抵靠板170、第二顶针板210、第二抵靠板220、第一顶针242和第二顶针244恢复原位,准备下一次脱模推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150和第二复位件230均可以为压缩弹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规格的压缩弹簧,以实现上述第一顶针板160、第一抵靠板170、第二顶针板210、第二抵靠板220、第一顶针242和第二顶针244恢复原位。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150的弹簧系数可以配置为大于第二复位件230的弹簧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针结构还可以包括下码模板180和两个立板。下码模板180设置于第二顶针板210的下方,且下码模板180上还具有用于连接外部驱动装置的驱动孔182;两个立板位于公模板130与下码模板180之间,且分别设置在第一顶针板160的两侧,以形成容置第一顶针板160和第一抵靠板170的安装空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立板可以为设置在第一顶针板160的两侧的第一立板142和第二立板144。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限定第一顶针242的移动距离,第一抵靠板170的上表面形成有沿模具1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限位柱172,当限位柱172抵靠在公模板130底部时,第一顶针242不再向上移动。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通过调整限位柱172的高度来限定第一顶针242预设移动距离。进一步地,为了预留出第一抵靠板170和第一顶针板160的移动空间,限位柱172、第一抵靠板170和第一顶针板160的高度之和小于立板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针242的长度小于第二顶针244的长度。由于在脱模推出之前,第一顶针242和第二顶针244的上端均需要抵靠在公模板130底部,而第二顶针244下端的位置设置在凹腔162内,其位置必然低于第一顶针242下端的位置,因此为了保证在脱模推出之前第一顶针242和第二顶针244的上端均抵靠在公模板130底部,将第一顶针242的长度配置为小于第二顶针244的长度。
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可以包括多个导向柱192,每个导向柱192穿设于下码模板180、第一顶针板160、第一抵靠板170和公模板130之间,以限定下码模板180、第一顶针板160、第一抵靠板170和公模板130之间的移动轨迹。
具体地,下码模板180、第一顶针板160、第一抵靠板170和公模板130上沿模具10的高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定位孔(图中未示出),每个定位孔中设置一定位套筒194,每个导向柱192可以依次穿设下码模板180、第一顶针板160、第一抵靠板170和公模板130上的定位套筒194,以将第一顶针板160和第一抵靠板170的移动轨迹限定在模具10的高度方向。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导向柱的数量可以配置为至少三个,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使得模具稳定性更佳。
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可以包括用于固定第二抵靠板220和第二顶针板210相对位置的限位螺丝250,限位螺丝250穿设于第二抵靠板220和第二顶针板210,以作为导向作用,并且方便钳工装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开始进行产品顶出时,工作人员可以启动外部的驱动装置并通过驱动孔182作用于第二顶针板210,第二顶针板210带动第二抵靠板220和第二顶针244向上移动,实现第二顶针244优先顶出,以使得胶口与产品预先分离,此时位于凹腔162的顶壁与第二抵靠板220之间的第二复位件230被压缩。进一步地,当第二顶针244移动预设距离后,第二抵靠板220抵靠在凹腔162的顶壁,这时第一顶针板160、第一抵靠板170、第二顶针板210和第二抵靠板220形成整体,带动第一顶针242向上移动,此时位于第一抵靠板170与公模板130之间的第一复位件150被压缩,实现第一顶将产品顶出,至此完成一次脱模推出动作。在此之后,第一复位件150和第二复位件230分别恢复形变,使得第一顶针板160、第一抵靠板170、第二顶针板210、第二抵靠板220、第一顶针242和第二顶针244恢复原位。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模具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母模板和位于所述母模板下方的公模板;所述顶针结构包括:
第一顶针板,其具有至少下方开口的凹腔;
第一顶针,其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上表面,上端延伸穿设所述公模板后抵接于所述母模板的底部;
第二顶针板,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凹腔内;和
第二顶针,其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上表面,上端延伸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公模板后抵接于所述母模板的底部,配置成当所述第二顶针向上顶出预设距离后所述第二顶针板直接或间接地抵靠于所述凹腔的顶壁,进而带动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一顶针共同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腔具有上下贯通的开口;且
所述顶针结构还包括:
第一抵靠板,位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顶针板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抵靠板与所述凹腔正对的表面用于形成所述凹腔的顶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回针柱,每个所述回针柱沿所述模具的高度方向穿设于所述公模板和所述第一抵靠板之间;和
多个第一复位件,一一对应地套设于所述回针柱上,每个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公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抵靠板连接,且配置成当所述第一顶针向上移动过程中被压缩,并且在向上移动结束后恢复形变,以使得所述第一顶针恢复原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抵靠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上部,配置成随所述第二顶针板向上移动并抵靠于所述凹腔的顶壁,以带动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第一顶针共同向上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第二复位件,每个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抵靠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凹腔的顶壁连接,配置成当所述第二顶针向上移动过程中被压缩,并且在向上移动结束后恢复形变,以使得所述第二顶针恢复原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下码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下方,且所述下码模板上还具有用于连接外部驱动装置的驱动孔;和
两个立板,位于所述公模板与所述下码模板之间,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两侧,以形成容置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一抵靠板的安装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靠板的上表面形成有沿所述模具的高度方向延伸的限位柱,以限定所述第一顶针的移动距离;且
所述限位柱、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第一顶针板的高度之和小于所述立板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导向柱,每个所述导向柱穿设于所述下码模板、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公模板之间,以限定所述下码模板、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公模板之间的移动轨迹。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螺丝,穿设于所述第二抵靠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以固定其相对位置。
10.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顶针结构。
CN202021214457.XU 2020-06-28 2020-06-28 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Active CN2127957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4457.XU CN212795757U (zh) 2020-06-28 2020-06-28 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4457.XU CN212795757U (zh) 2020-06-28 2020-06-28 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95757U true CN212795757U (zh) 2021-03-26

Family

ID=75098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14457.XU Active CN212795757U (zh) 2020-06-28 2020-06-28 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957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20104A (zh) 基于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快速顶出机构
CN110815735B (zh) 一种汽车柱上装饰板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
CN103722697A (zh) 手机保护壳及其模具
CN212795757U (zh) 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CN109403747B (zh) 一种支架壳体以及生产该壳体的模具
CN210233830U (zh) 注塑模具成型医用产品卡扣结构用的滑块延迟脱模机构
CN215242399U (zh) 一种插接件模具
CN212045246U (zh) 一种陶瓷板模具
CN212603057U (zh) 一种具有延迟顶出结构的模具
CN2923266Y (zh) 模具结构
US9505157B2 (en) Injection mould product ej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7791463B (zh) 母模斜抽芯退出结构
CN220742012U (zh) 一种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
CN211842985U (zh) 带浮动斜抽及配套顶出结构的快装模具
CN111469357A (zh) 注塑模具的直顶内抽芯机构
CN210061865U (zh) 注塑模具用异步二次顶出装置
CN209832504U (zh) 一种注射塑胶模具二次顶出装置
CN213618145U (zh) 具有防粘前模的顶出结构的高精度模具
CN221271919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推板脱模机构
CN210390002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
CN220362928U (zh) 具有直顶加斜顶脱模结构的模具
CN218399270U (zh) 一种新型后模抽芯结构
CN112026110B (zh) 模具的脱模结构
CN215320372U (zh) 一种前模哈弗滑块主动弹出机构注塑模具
CN219855813U (zh) 一种二次顶出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