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85151U - 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85151U
CN212685151U CN202021066541.1U CN202021066541U CN212685151U CN 212685151 U CN212685151 U CN 212685151U CN 202021066541 U CN202021066541 U CN 202021066541U CN 212685151 U CN212685151 U CN 212685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obile
branch channel
spring
transmission structure
shock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665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游洁
吴纯福
耿富荣
刘德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665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85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85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85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及汽车。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包括后减震器安装板和用于安装后减震弹簧的弹簧安装座;后减震器安装板上设有主通道、第一支通道和第二支通道;主通道与安装在弹簧安装座上的后减震弹簧的中心线平行,第一支通道以及第二支通道朝向远离弹簧安装座的方向延伸;主通道的一端连接在弹簧安装座上远离后减震弹簧的一端,主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支通道以及第二支通道。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通道的传力结构,提升了后减震弹簧和汽车后减震器的分力效率,避免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出现钣金开裂和焊点开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后减震器作为汽车的重要零部件,一般布置在后轮罩的中间部位,并且,汽车后减震器向车内方向倾斜,主要起到缓冲震动的作用,以使得汽车平稳地行驶,提升汽车的舒适性。现有技术中,基于后减弹簧和后减震器两处硬点涉及的承力需求,针对汽车后减震器和后减震弹簧均需设置传力通道,而随着消费者要求的提升,目前,对于汽车后减震器和后减震弹簧两处硬点设计的受力要求愈来愈高,因此,为了保证后减震器的传力效率,汽车后减震器和后减震弹簧的传力通道的结构设计需重点加强,如此,不仅影响其疲劳耐久使用性能,还影响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比如,采用内外通道设计来加强结构,导致内部乘员舱空间有所损失,而乘员舱内部空间的缩减,会增加内部乘员舱空间约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存在的传力效率不佳而造成的疲劳耐久使用性能差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及汽车。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包括后减震器安装板和用于安装后减震弹簧的弹簧安装座;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上设有主通道、第一支通道和第二支通道;所述主通道与安装在所述弹簧安装座上的后减震弹簧的中心线平行;
所述主通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弹簧安装座上远离所述后减震弹簧的一端,所述主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支通道以及所述第二支通道;所述第一支通道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后减震器的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安装点;所述第二支通道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后减震器的第二连接部的第二安装点。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通道与所述第二支通道相对于所述主通道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后纵梁组件;所述后纵梁组件包括后纵梁本体和后纵梁加强件;所述弹簧安装座以及所述后纵梁加强件均安装在所述后纵梁本体上。
可选地,所述后纵梁本体上凹陷形成用于安装所述后纵梁加强件的安装槽;所述后纵梁加强件包括底板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面贴合,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安装槽的相对两内侧壁贴合。
可选地,所述底板上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面之间形成用于加强所述后纵梁组件的刚度的刚度腔体。
可选地,所述弹簧安装座包括底座以及垂直连接所述底座的连接板;
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底座以及所述连接板的后轮罩底部接头;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水平刚度空间,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与所述水平刚度空间连通的竖直刚度空间。
可选地,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后纵梁本体上的后横梁组件;所述后横梁组件连接所述弹簧安装座以及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所述后横梁组件、所述弹簧安装座以及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之间形成隔板刚度空间。
可选地,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后置物台组件,所述后置物台组件包括后置物台本体和置物台接头;所述后置物台接头的一端连接所述后置物台本体,所述后置物台接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以及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
可选地,所述后横梁组件位于所述后置物台本体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后减震弹簧安装在所述弹簧安装座的底部,所述后减震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点和所述第二安装点连接在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上,且所述后减震弹簧的中心线平行于竖直方向,所述后减震器朝竖直方向倾斜,从而完成了所述后减震弹簧和所述后减震器与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连接。另外,所述后减震弹簧安装板上设有主通道和均与所述主通道、第一支通道和第二支通道;所述主通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弹簧安装座上远离所述后减震弹簧的一端,所述主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支通道以及所述第二支通道;所述第一支通道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后减震器的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安装点;所述第二支通道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后减震器的第二连接部的第二安装点。本实用新型中后减震弹簧对所述弹簧安装座的第一作用力,会通过所述主通道分解为沿所述第一支通道和所述第二支通道的两个分力;且所述后减震器对所述第一支通道和所述第二支通道同样各自具有一个作用力,所述第一支通道受到的作用力和分力汇合,所述第二支道受到的作用力和分力汇合,之后,通过所述第一支通道和所述第二支通道将汇合之后的作用力和分力分别传递给汽车底盘等结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采用了双通道的传力结构,提升了所述后减震弹簧和所述汽车后减震器的分力效率;另外,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通过双分力通道的设计,提升了后减震器和后减震弹簧的耐久疲劳性,避免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出现钣金开裂和焊点开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上述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弹簧安装座和后减震器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后纵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后纵梁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后纵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后轮罩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后横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后横梁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后置物台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后减震器安装板;11、主通道;12、第一支通道;121、第一安装点;13、第二支通道;131、第二安装点;2、弹簧安装座;21、底座;22、连接板;3、后纵梁组件;31、后纵梁本体;311、安装槽;32、后纵梁加强件;321、底板;3211、凸部;322、第一侧板;323、第二侧板;34、刚度腔体;4、后轮罩底部接头;5、后横梁组件;51、后横梁本体;52、后横梁接头;6、后置物台组件;61、后置物台本体;62、置物台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方便解释本发明中所述汽车后纵梁的结构和各结构件的安装关系,本发明所指的X向即为汽车的前后方向(也即图1中所示的X向,或图2中所示的左右方向),本发明中所指的Y向即为汽车的左右方向(也即图1中所示的Y向);本发明中所指的Z向即为汽车的上下方向(也即图1和图2中所示的上下的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提供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包括后减震器安装板1和用于安装后减震弹簧(图未示)的弹簧安装座2;如图3所示,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上设有主通道11、第一支通道12和第二支通道13;所述主通道11与安装在所述弹簧安装座2上的后减震弹簧的中心线平行;可以理解地,所述后减震弹簧套接在所述弹簧安装座2上,且后减震弹簧的中心线平行于与汽车的Z向平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通道12以及所述第二支通道13朝向远离所述弹簧安装座2的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1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弹簧安装座2上远离所述后减震弹簧的一端,所述主通道1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支通道12以及所述第二支通道13;所述第一支通道12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后减震器(图未示)的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安装点121;所述第二支通道13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后减震器的第二连接部的第二安装点131。可以理解地,所述后减震器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为螺纹柱,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1上的第一安装点121和第二安装点131均设有与所述螺纹柱螺纹连接的螺纹孔;且所述后减震器向上呈一定角度倾斜连接在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1的第一安装点121和第二安装点131的螺纹孔上。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后减震弹簧安装在所述弹簧安装座2的底部,所述后减震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点121和所述第二安装点131连接在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1上,且所述后减震弹簧的中心线平行于竖直方向,所述后减震器朝竖直方向倾斜,从而完成了所述后减震弹簧和所述后减震器与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连接。另外,所述后减震弹簧安装板上设有主通道11和均与所述主通道11、第一支通道12和第二支通道13;所述主通道1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弹簧安装座2上远离所述后减震弹簧的一端,所述主通道1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支通道12以及所述第二支通道13;所述第一支通道12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后减震器的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安装点121;所述第二支通道13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后减震器的第二连接部的第二安装点13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后减震弹簧对所述弹簧安装座2的第一作用力(第一作用力指向汽车顶部,也即Z向上方),会通过所述主通道11分解为位于指向所述第一支通道12的第一分力和位于指向所述第二支通道13的第二分力;且所述后减震器对所述第一支通道12有第二作用力(第二作用力指向汽车顶部斜上方,也即Z向斜上方),对所述第二支通道13有第三作用力(第三作用力指向汽车顶部斜上方,也即Z向斜上方),所述第一分力和所述第二作用力会在所述第一支通道12内汇合,所述第二分力和所述第三作用力会在所述第二支通道13内汇合,再通过所述第一支通道12和所述第二支通道13传递给汽车底盘等结构件。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采用了双通道的传力结构,提升了所述后减震弹簧和所述汽车后减震器的分力效率;另外,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通过双分力通道的设计,提升了后减震器和后减震弹簧的耐久疲劳性,避免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出现钣金开裂和焊点开裂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支通道12与所述第二支通道13相对于所述主通道11对称设置。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支通道12和所述第二支通道13的对称设置,可以将所述后减震弹簧的第一作用力分解为沿所述第一支通道12的第一分力和沿所述第二支通道13的第二分力,且所述第一分力和所述第二分力的大小相等,从而所示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的受力更加均匀,也提升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使用寿命的同时,还提升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力分散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后纵梁组件3;所述后纵梁组件3包括后纵梁本体31和后纵梁加强件32;所述弹簧安装座2以及所述后纵梁加强件32均安装在所述后纵梁本体31上。可以理解地,所述后纵梁加强件32套接在所述后纵梁本体31上,且所述后纵梁组件3安装在汽车的X向上;所述后纵梁组件3的设计,有利于将所述后减震弹簧对所述弹簧安装座2Z向的力分散到X向上,从而提升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Z向受力刚度的同时,还提高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X向、Y向以及Z向的扭转刚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后纵梁本体31上凹陷形成用于安装所述后纵梁加强件32的安装槽311;如图5所示,所述后纵梁加强件32包括底板321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321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322和第二侧板323;如图6所示,所述底板321与所述安装槽311的底面贴合,所述第一侧板322和所述第二侧板323分别与所述安装槽311的相对两内侧壁贴合。可以理解地,所述后纵梁本体31和所述后纵梁加强板之间实现三面连接,从而提高了该后纵梁组件3的强度和刚度的同时,还提升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稳定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底板321上设有凸部3211,所述凸部3211与所述安装槽311的底面之间形成用于加强所述后纵梁组件3的刚度的刚度腔体34。可以理解地,可以理解地,所述刚度腔体34的设计,进一步提升了所述后纵梁组件3的强度和刚度,提升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弹簧安装座2包括底座21以及垂直连接所述底座21的连接板22;可以理解地,所述汽车后减震弹簧套接在所述底座21远离所述连接板22的端面上;且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连接在所述连接板22远离所述底座21的一端。
如图7所示,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底座21以及所述连接板22的后轮罩底部接头4;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4与所述底座21之间形成水平刚度空间,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4与所述连接板22之间形成与所述水平空间连通的竖直刚度空间。可以理解地,所述后减震弹簧传递给所述弹簧安装座2的第一作用力可以所述水平刚度空间传递到汽车Y向上,也可以通过所述竖直刚度空间传递到汽车的Z向上,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4的设计,提升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Z向的刚度的同时,还提高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X向、Y向以及Z向的扭转刚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8和图9所示,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后纵梁本体31上的后横梁组件5;所述后横梁组件5连接所述弹簧安装座2以及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4,所述后横梁组件5、所述弹簧安装座2以及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4之间形成隔板刚度空间。可以理解地,所述后纵梁组件3贯穿所述隔板刚度空间,该所述后纵梁组件3覆盖后减震弹簧的X向和Y向的受力区域,提高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刚度和抗扭性能。
作为优选,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后横梁组件5包括后横梁本体51和连接在所述后横梁本体51上的后横梁接头52;所述后横梁接头52与所述弹簧安装座2以及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4连接,所述后横梁接头52、所述弹簧安装座2以及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4之间形成有所述隔板刚度空间。可以理解地,所述后横梁接头52覆盖后减震弹簧的X向和Y向的受力区域,将后减震弹簧的第一作用力通过所述后横梁接头52过渡到Y向的后横梁本体51上,简化该汽车后减弹簧的分力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0所示,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后置物台组件6,所述后置物台组件6包括后置物台本体61和置物台接头62;所述后置物台接头62的一端连接所述后置物台本体61,所述后置物台接头6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4以及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1。可以理解地,所述后置物台组件6安装在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1的上端,且所述置物台接头62为盒式结构,所述第一支通道12和所述第二支通道13传递的Z向的分力经所述置物台结构可传递到所述后置物台本体61上,所述置物台接头62可将Z向分力转化为所述后置物台本体61的Y向力,且所述置物台接头62具有充足的Y向过渡区域,提升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抗扭性能;进一步地,所述后置物台本体61用于安装汽车的上部车架,进而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提升了上部车架的稳固性,进一步提升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抗扭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后横梁组件5位于所述后置物台本体61的下方。可以理解地,所述后横梁组件5与所述后置物台本体61分离设计,所述后横梁组件5不再在用汽车乘员舱的内部空间,故所述后横梁组件5位于所述后置物台本体61的底部的设计,提升了汽车乘员舱的内部空间和汽车的舒适性。
综上所述,所述弹簧安装座2和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1形成后减震弹簧的Z向外部下通道,所述后横梁组件5形成后减震弹簧的Y向通道,且所述后横梁组件5覆盖所述弹簧安装座2的X向受力区域,该Y向通道为汽车后地板的下部通道设计,大大提升了汽车乘员舱的内部空间和汽车舒适性;进一步地,所述后置物台组件6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1之间形成后减震弹簧的底部Z向内部下通道,Z向外部下通道和Z向内部下通道相互呼应,且所述置物台接头62在X向上覆盖弹簧安装座2的受力区域,可将所述后减震弹簧的Z向力分散到Y向,且该Z向内部下通道的通道连贯性好,进一步提升了该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分力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减震器安装板和用于安装后减震弹簧的弹簧安装座;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上设有主通道、第一支通道和第二支通道;所述主通道与安装在所述弹簧安装座上的后减震弹簧的中心线平行;
所述主通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弹簧安装座上远离所述后减震弹簧的一端,所述主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支通道以及所述第二支通道;所述第一支通道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后减震器的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安装点;所述第二支通道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后减震器的第二连接部的第二安装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通道与所述第二支通道相对于所述主通道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后纵梁组件;所述后纵梁组件包括后纵梁本体和后纵梁加强件;所述弹簧安装座以及所述后纵梁加强件均安装在所述后纵梁本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本体上凹陷形成用于安装所述后纵梁加强件的安装槽;所述后纵梁加强件包括底板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面贴合,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安装槽的相对两内侧壁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面之间形成用于加强所述后纵梁组件的刚度的刚度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安装座包括底座以及垂直连接所述底座的连接板;
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底座以及所述连接板的后轮罩底部接头;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水平刚度空间,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与所述水平刚度空间连通的竖直刚度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后纵梁本体上的后横梁组件;所述后横梁组件连接所述弹簧安装座以及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所述后横梁组件、所述弹簧安装座以及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之间形成隔板刚度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减传力结构还包括后置物台组件,所述后置物台组件包括后置物台本体和置物台接头;所述后置物台接头的一端连接所述后置物台本体,所述后置物台接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轮罩底部接头以及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组件位于所述后置物台本体的下方。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后减传力结构。
CN202021066541.1U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2685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66541.1U CN212685151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66541.1U CN212685151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85151U true CN212685151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890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66541.1U Active CN212685151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851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10997B1 (ko) 트레일링암 부시
CN212685151U (zh) 一种汽车后减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01587313U (zh) 一种汽车的悬置支架
CN110143107B (zh) 一种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
CN110745185B (zh) 仪表台横梁减振组件
CN212401377U (zh) 一种汽车后纵梁接头、后纵梁及汽车
CN211441893U (zh) 车辆前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1364187U (zh) 一种后下臂及汽车悬架
CN110154731B (zh) 拉杆式悬置总成
CN210706849U (zh) 动力总成悬置和应用其的车辆
CN102407743B (zh) 一种重型卡车车身前悬置结构
CN204998330U (zh) 一种减震橡胶垫
CN217270705U (zh) 用于安装打气泵的减震座及打气泵总成
CN214057154U (zh) 一种后减震器安装板及汽车纵梁连接组件
CN217713466U (zh) 一种电动四轮乘用车的前减震器
CN219119701U (zh) 液压变速器悬置及车辆
CN220615950U (zh) 副车架横梁和车辆
CN217532539U (zh)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及自卸车
CN215323139U (zh) 用于代步车的减震组件和具有其的代步车
CN215474347U (zh) 一种用于氢能汽车的空调压缩机布置结构
CN216430456U (zh) 一种甲醇汽油变速箱
CN216994516U (zh) 电动汽车用后副车架及悬置集成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8112786U (zh) 一种汽车中控仪表板横梁总成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7918090U (zh) 一种后纵梁总成、底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