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65304U - 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65304U
CN212665304U CN202021234647.8U CN202021234647U CN212665304U CN 212665304 U CN212665304 U CN 212665304U CN 202021234647 U CN202021234647 U CN 202021234647U CN 212665304 U CN212665304 U CN 2126653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support
clamping device
arm
back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346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军
路军
于东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Chengfei Integration Ruihu Automobile Mo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Chengfei Integration Ruihu Automobile Mo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Chengfei Integration Ruihu Automobile Mo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Chengfei Integration Ruihu Automobile Mo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346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653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653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653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包括第一夹紧装置、第二夹紧装置、第三夹紧装置、第四夹紧装置、第五夹紧装置、第六夹紧装置、第七夹紧装置和第八夹紧装置,第一夹紧装置、第二夹紧装置、第三夹紧装置、第四夹紧装置和第六夹紧装置处于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五夹紧装置、第七夹紧装置和第八夹紧装置处于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另一直线上。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通过在多个预设位置处设置夹紧装置相配合,共同夹紧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的各个部件,确保各个部件定位精确,提高了装夹效率,提高了焊接后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的产品质量。

Description

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夹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后围内板主要是由后围板以及与后围板焊接连接的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和中间支架组成,中间支架是在后围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与后围板焊接连接,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位于后围板的同一侧,中间支架位于后围板的另一侧。在焊接时需通过焊接夹具对各部件进行装夹。现有的焊接夹具,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不能实现组成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的各个部件的精确定位,导致影响焊接后的产品质量,而且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目的是提高焊接后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的产品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包括用于在后围板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夹紧后围板且对后围板定位的第一夹紧装置、用于在后围板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夹紧后围板且对后围板定位的第二夹紧装置、用于使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固定在后围板上的第三夹紧装置、用于使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固定在后围板上的第四夹紧装置、用于使中间支架固定在后围板上的第五夹紧装置、用于夹紧中间支架和后围板且与第五夹紧装置为相对布置的第六夹紧装置、与第三夹紧装置为相对布置且用于夹紧后围板的第七夹紧装置以及与第四夹紧装置为相对布置且用于夹紧后围板的第八夹紧装置,第一夹紧装置、第二夹紧装置、第三夹紧装置、第四夹紧装置和第六夹紧装置处于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五夹紧装置、第七夹紧装置和第八夹紧装置处于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另一直线上。
所述第一夹紧装置包括第一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上的第一夹紧臂、设置于第一夹紧臂上的第一上夹块、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一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一下夹块和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上的第一定位销,第一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后围板具有让第一定位销插入的第一定位孔。
所述第二夹紧装置包括第二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的第二夹紧臂、设置于第二夹紧臂上的第二上夹块、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二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二下夹块和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的第二定位销,第二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后围板具有让第二定位销插入的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三夹紧装置包括第三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上的第三夹紧臂、设置于第三夹紧臂上且用于与后围板接触的第三上夹块、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上的第三定位销和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上且用于对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提供支撑的第一托架,第三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具有让第三定位销插入的定位孔。
所述第四夹紧装置包括第四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上的第四夹紧臂、设置于第四夹紧臂上且用于与后围板接触的第四上夹块、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上的第四定位销和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上且用于对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提供支撑的第二托架,第四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具有让第四定位销插入的定位孔。
所述第五夹紧装置包括第五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五夹紧支架上的第五夹紧臂、设置于第五夹紧臂上的第五上夹块、设置于第五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五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五下夹块、设置于第五夹紧臂上且用于对中间支架施加压力的压板和设置于第五夹紧臂上的第五定位销,第五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中间支架具有让第五定位销插入的定位孔。
所述第六夹紧装置包括第六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六夹紧支架上的第六夹紧臂、设置于第六夹紧臂上的第六上夹块和设置于第六夹紧支架上且与第六上夹块相配合的第六下夹块,第六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七夹紧装置包括第七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七夹紧支架上的第七夹紧臂、设置于第七夹紧臂上的第七上夹块、设置于第七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七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七下夹块、设置于第七夹紧臂上的第一辅助夹紧臂、设置于第一辅助夹紧臂上的第一辅助上夹块和设置于第七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一辅助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一辅助下夹块,第七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八夹紧装置包括第八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八夹紧支架上的第八夹紧臂、设置于第八夹紧臂上的第八上夹块、设置于第八夹紧支架上且与第八上夹块相配合的第八下夹块、设置于第八夹紧臂上的第二辅助夹紧臂、设置于第二辅助夹紧臂上的第二辅助上夹块和设置于第八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二辅助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二辅助下夹块,第八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通过在多个预设位置处设置夹紧装置相配合,共同夹紧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的各个部件,确保各个部件定位精确,提高了装夹效率,提高了焊接后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二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三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四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五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六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七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八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00、第一夹紧装置;101、第一夹紧支架;102、第一夹紧臂;103、第一上夹块;104、第一下夹块;105、第一驱动器;106、第一定位销;200、第二夹紧装置;201、第二夹紧支架;202、第二夹紧臂;203、第二上夹块;204、第二下夹块;205、第二驱动器;206、第二定位销;300、第三夹紧装置;301、第三夹紧支架;302、第三夹紧臂;303、第三上夹块;304、第三定位销;305、第三驱动器;400、第四夹紧装置;401、第四夹紧支架;402、第四夹紧臂;403、第四上夹块;404、第四定位销;405、第四驱动器;500、第五夹紧装置;501、第五夹紧支架;502、第五夹紧臂;503、第五上夹块;504、第五下夹块;505、第五驱动器;506、压板;507、第五定位销;600、第六夹紧装置;601、第六夹紧支架;602、第六夹紧臂;603、第六上夹块;604、第六下夹块;605、第六驱动器;700、第七夹紧装置;701、第七夹紧支架;702、第七夹紧臂;703、第七上夹块;704、第七下夹块;705、第七驱动器;706、第一辅助夹紧臂;707、第一辅助上夹块;708、第一辅助下夹块;800、第八夹紧装置;801、第八夹紧支架;802、第八夹紧臂;803、第八上夹块;804、第八下夹块;805、第八驱动器;806、第二辅助夹紧臂;807、第二辅助上夹块;808、第二辅助下夹块;900、底座;1000、后围板;1100、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300、中间支架;1400、限位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包括底座900、用于在后围板1000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夹紧后围板1000且对后围板1000定位的第一夹紧装置100、用于在后围板1000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夹紧后围板1000且对后围板1000定位的第二夹紧装置200、用于使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固定在后围板1000上的第三夹紧装置300、用于使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固定在后围板1000上的第四夹紧装置400、用于使中间支架1300固定在后围板1000上的第五夹紧装置500、用于夹紧中间支架1300和后围板1000且与第五夹紧装置500为相对布置的第六夹紧装置600、与第三夹紧装置300为相对布置且用于夹紧后围板1000的第七夹紧装置700以及与第四夹紧装置400为相对布置且用于夹紧后围板1000的第八夹紧装置800,第一夹紧装置100、第二夹紧装置200、第三夹紧装置300、第四夹紧装置400和第六夹紧装置600处于与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五夹紧装置500、第七夹紧装置700和第八夹紧装置800处于与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另一直线上。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11所示,汽车车身后围内板主要是由后围板1000以及与后围板1000焊接连接的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和中间支架1300组成,后围板1000为横截面呈L型的长条形钣金件,中间支架1300是在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与后围板1000连接,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和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位于后围板1000的同一侧且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和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为对称布置,中间支架1300位于后围板1000的另一侧,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位于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和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的中间,中间支架1300、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和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与后围板1000为焊接连接。
底座900为水平设置,第一夹紧装置100、第二夹紧装置200、第三夹紧装置300、第四夹紧装置400、第五夹紧装置500、第六夹紧装置600、第七夹紧装置700和第八夹紧装置800均竖直设置于底座900上,底座90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底座900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一夹紧装置100、第二夹紧装置200、第三夹紧装置300、第四夹紧装置400和第六夹紧装置600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一夹紧装置100、第三夹紧装置300、第六夹紧装置600、第四夹紧装置400和第二夹紧装置200为沿底座900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五夹紧装置500、第七夹紧装置700和第八夹紧装置800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另一直线上,第七夹紧装置700、第五夹紧装置500和第八夹紧装置800为沿底座900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五夹紧装置500位于第七夹紧装置700和第八夹紧装置800之间。
如图1、图2和图10所示,第一夹紧装置100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900上的第一夹紧支架101、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101上的第一夹紧臂102、设置于第一夹紧臂102上的第一上夹块103、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101上且与第一上夹块103相配合的第一下夹块104、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101上的第一定位销106以及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101上且用于对第一夹紧臂102提供使其旋转的驱动力的第一驱动器105,第一夹紧臂102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后围板1000具有让第一定位销106插入的第一定位孔,该第一定位孔为在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置的圆孔,第一定位销106为竖直设置。第一下夹块104和第一上夹块103相配合,在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夹紧后围板1000,在夹紧状态时,第一下夹块104处于后围板1000的下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底面相贴合,第一上夹块103处于后围板1000的上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顶面相贴合。
如图1、图2和图10所示,第一夹紧臂102的一端与第一驱动器105转动连接,第一夹紧臂102在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一夹紧支架101转动连接,第一驱动器105工作时,可以驱动第一夹紧臂102上下翻转,进而实现对后围板1000的夹紧与释放。第一驱动器105为气缸或液压缸,第一驱动器105的活塞杆与第一夹紧臂102转动连接,第一驱动器105的缸体与第一夹紧支架101转动连接。
如图1、图3和图10所示,第二夹紧装置200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900上的第二夹紧支架201、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201上的第二夹紧臂202、设置于第二夹紧臂202上的第二上夹块203、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201上且与第二上夹块203相配合的第二下夹块204、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201上的第二定位销206以及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201上且用于对第二夹紧臂202提供使其旋转的驱动力的第二驱动器205,第二夹紧臂202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后围板1000具有让第二定位销206插入的第二定位孔,该第二定位孔为在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设置的圆孔,第二定位销206为竖直设置,第一定位销106和第二定位销206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二下夹块204和第二上夹块203相配合,在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夹紧后围板1000,在夹紧状态时,第二下夹块204处于后围板1000的下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底面相贴合,第二上夹块203处于后围板1000的上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顶面相贴合。
如图1、图3和图10所示,第二夹紧臂202的一端与第二驱动器205转动连接,第二夹紧臂202在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二夹紧支架201转动连接,第二驱动器205工作时,可以驱动第二夹紧臂202上下翻转,进而实现对后围板1000的夹紧与释放。第二驱动器205为气缸或液压缸,第二驱动器205的活塞杆与第二夹紧臂202转动连接,第二驱动器205的缸体与第二夹紧支架201转动连接。
如图1、图4和图10所示,第三夹紧装置300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900上的第三夹紧支架301、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301上的第三夹紧臂302、设置于第三夹紧臂302上且用于与后围板1000接触的第三上夹块303、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301上的第三定位销304、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301上且用于对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提供支撑的第一托架以及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301上且用于对第三夹紧臂302提供使其旋转的驱动力的第三驱动器305,第三夹紧臂302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具有让第三定位销304插入的定位孔。第一托架为竖直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301上,第一托架的上端设置让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嵌入的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槽的形状与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的形状相匹配,避免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发生错位,确保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的位置准确,有助于提高焊接后的产品质量。第三定位销304固定设置在第三夹紧臂302上,第三定位销304的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第三定位销304位于第三上夹块303的下方,第三定位销304是用于对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施加使其与后围板1000保持贴合状态的压紧力,第三定位销304并插入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的定位孔中,对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1100进行定位。第三上夹块303固定设置在第三夹紧臂302上,第三上夹块303与后围板1000的上端相接触,对后围板1000施加压力。
如图1、图4和图10所示,第三夹紧臂302的一端与第三驱动器305转动连接,第三夹紧臂302在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三夹紧支架301转动连接,第三驱动器305工作时,可以驱动第三夹紧臂302上下翻转。第三驱动器305为气缸或液压缸,第三驱动器305的活塞杆与第三夹紧臂302转动连接,第三驱动器305的缸体与第三夹紧支架301转动连接。
如图1、图5和图10所示,第四夹紧装置400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900上的第四夹紧支架401、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401上的第四夹紧臂402、设置于第四夹紧臂402上且用于与后围板1000接触的第四上夹块403、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401上的第四定位销404、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401上且用于对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提供支撑的第二托架以及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401上且用于对第四夹紧臂402提供使其旋转的驱动力的第四驱动器405,第四夹紧臂402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具有让第四定位销404插入的定位孔。第二托架为竖直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401上,第二托架的上端设置让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嵌入的第二定位槽,第二定位槽的形状与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的形状相匹配,避免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发生错位,确保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的位置准确,有助于提高焊接后的产品质量。第四定位销404固定设置在第四夹紧臂402上,第四定位销404的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第四定位销404位于第四上夹块403的下方,第四定位销404是用于对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施加使其与后围板1000保持贴合状态的压紧力,第四定位销404并插入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的定位孔中,对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1200进行定位。第四上夹块403固定设置在第四夹紧臂402上,第四上夹块403与后围板1000的上端相接触,对后围板1000施加压力。
如图1、图5和图10所示,第四夹紧臂402的一端与第四驱动器405转动连接,第四夹紧臂402在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四夹紧支架401转动连接,第四驱动器405工作时,可以驱动第四夹紧臂402上下翻转。第四驱动器405为气缸或液压缸,第四驱动器405的活塞杆与第四夹紧臂402转动连接,第四驱动器405的缸体与第四夹紧支架401转动连接。
如图1、图6和图10所示,第五夹紧装置500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900上的第五夹紧支架501、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五夹紧支架501上的第五夹紧臂502、设置于第五夹紧臂502上的第五上夹块503、设置于第五夹紧支架501上且与第五上夹块503相配合的第五下夹块504、设置于第五夹紧臂502上且用于对中间支架1300施加压力的压板506、设置于第五夹紧臂502上的第五定位销507以及设置于第五夹紧支架501上且用于对第五夹紧臂502提供使其旋转的驱动力的第五驱动器505,第五夹紧臂502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中间支架1300具有让第五定位销507插入的定位孔。第五下夹块504和第五上夹块503相配合,在后围板10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夹紧后围板1000,在夹紧状态时,第五下夹块504处于后围板1000的下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底面相贴合,第五上夹块503处于后围板1000的上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顶面相贴合。压板506是用于对中间支架1300施加使其与后围板1000保持贴合状态的压紧力,第五定位销507插入中间支架1300的定位孔中,对中间支架1300进行定位。
如图1、图6和图10所示,第五夹紧臂502的一端与第五驱动器505转动连接,第五夹紧臂502在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五夹紧支架501转动连接,第五驱动器505工作时,可以驱动第五夹紧臂502上下翻转,进而实现对后围板1000和中间支架1300的夹紧与释放。第五驱动器505为气缸或液压缸,第五驱动器505的活塞杆与第五夹紧臂502转动连接,第五驱动器505的缸体与第五夹紧支架501转动连接。压板506固定设置在第五夹紧臂50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压板506和第五定位销507设置在第五夹紧臂502的同一端,第五定位销507设置两个,两个第五定位销507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五定位销507的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压板506位于两个第五定位销507的中间位置处。
如图1、图7和图10所示,第六夹紧装置600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900上的第六夹紧支架601、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六夹紧支架601上的第六夹紧臂602、设置于第六夹紧臂602上的第六上夹块603、设置于第六夹紧支架601上且与第六上夹块603相配合的第六下夹块604以及设置于第六夹紧支架601上且用于对第六夹紧臂602提供使其旋转的驱动力的第六驱动器605,第六夹紧臂602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六下夹块604和第六上夹块603相配合,在后围板10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夹紧后围板1000和与后围板1000贴合的中间支架1300,在夹紧状态时,第六下夹块604处于后围板1000的下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底面相贴合,第六上夹块603处于中间支架1300的上方且与中间支架1300的顶面相贴合。
如图1、图7和图10所示,第六夹紧臂602的一端与第六驱动器605转动连接,第六夹紧臂602在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六夹紧支架601转动连接,第六驱动器605工作时,可以驱动第六夹紧臂602上下翻转,进而实现对后围板1000和中间支架1300的夹紧与释放。第六驱动器605为气缸或液压缸,第六驱动器605的活塞杆与第六夹紧臂602转动连接,第六驱动器605的缸体与第六夹紧支架601转动连接。
如图1、图8和图10所示,第七夹紧装置700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900上的第七夹紧支架701、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七夹紧支架701上的第七夹紧臂702、设置于第七夹紧臂702上的第七上夹块703、设置于第七夹紧支架701上且与第七上夹块703相配合的第七下夹块704、设置于第七夹紧臂702上的第一辅助夹紧臂706、设置于第一辅助夹紧臂706上的第一辅助上夹块707、设置于第七夹紧支架701上且与第一辅助上夹块707相配合的第一辅助下夹块708以及设置于第七夹紧支架701上且用于对第七夹紧臂702提供使其旋转的驱动力的第七驱动器705,第七夹紧臂702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七下夹块704和第七上夹块703相配合,夹紧后围板1000,在夹紧状态时,第七下夹块704处于后围板1000的下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底面相贴合,第七上夹块703处于后围板1000的上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顶面相贴合。第一辅助夹紧臂706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一辅助夹紧臂706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辅助夹紧臂70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七夹紧臂702固定连接,第一辅助上夹块707固定设置在第一辅助夹紧臂706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第二辅助下夹块808和第二辅助上夹块807相配合,在后围板10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夹紧后围板1000,在夹紧状态时,第二辅助下夹块808处于后围板1000的下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底面相贴合,第二辅助上夹块807处于后围板1000的上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顶面相贴合。
如图1、图8和图10所示,第七夹紧臂702的一端与第七驱动器705转动连接,第七夹紧臂702在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七夹紧支架701转动连接,第七驱动器705工作时,可以驱动第七夹紧臂702上下翻转,进而实现对后围板1000和中间支架1300的夹紧与释放。第七驱动器705为气缸或液压缸,第七驱动器705的活塞杆与第七夹紧臂702转动连接,第七驱动器705的缸体与第七夹紧支架701转动连接。第二辅助下夹块808固定设置在第七夹紧支架701上,第五下夹块504与第二辅助下夹块808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如图1、图9和图10所示,第八夹紧装置800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900上的第八夹紧支架801、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八夹紧支架801上的第八夹紧臂802、设置于第八夹紧臂802上的第八上夹块803、设置于第八夹紧支架801上且与第八上夹块803相配合的第八下夹块804、设置于第八夹紧臂802上的第二辅助夹紧臂806、设置于第二辅助夹紧臂806上的第二辅助上夹块807、设置于第八夹紧支架801上且与第二辅助上夹块807相配合的第二辅助下夹块808以及设置于第八夹紧支架801上且用于对第八夹紧臂802提供使其旋转的驱动力的第八驱动器805,第八夹紧臂802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100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八下夹块804和第八上夹块803相配合,夹紧后围板1000,在夹紧状态时,第八下夹块804处于后围板1000的下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底面相贴合,第八上夹块803处于后围板1000的上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顶面相贴合。第二辅助夹紧臂806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二辅助夹紧臂806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二辅助夹紧臂80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第八夹紧臂802固定连接,第二辅助上夹块807固定设置在第二辅助夹紧臂806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第二辅助下夹块808和第二辅助上夹块807相配合,在后围板10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夹紧后围板1000,在夹紧状态时,第二辅助下夹块808处于后围板1000的下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底面相贴合,第二辅助上夹块807处于后围板1000的上方且与后围板1000的顶面相贴合。
如图1、图9和图10所示,第八夹紧臂802的一端与第八驱动器805转动连接,第八夹紧臂802在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八夹紧支架801转动连接,第八驱动器805工作时,可以驱动第八夹紧臂802上下翻转,进而实现对后围板1000和中间支架1300的夹紧与释放。第八驱动器805为气缸或液压缸,第八驱动器805的活塞杆与第八夹紧臂802转动连接,第八驱动器805的缸体与第八夹紧支架801转动连接。第二辅助下夹块808固定设置在第八夹紧支架801上,第五下夹块504与第二辅助下夹块808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如图1和图10所示,底座上还设置有限位支架1400,限位支架1400是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后围板进行限位,限位支架1400为竖直设置,限位支架1400的下端与底座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限位支架1400的上端与后围板大致处于同一高度,限位支架1400位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在后围板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夹紧后围板且对后围板定位的第一夹紧装置、用于在后围板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夹紧后围板且对后围板定位的第二夹紧装置、用于使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固定在后围板上的第三夹紧装置、用于使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固定在后围板上的第四夹紧装置、用于使中间支架固定在后围板上的第五夹紧装置、用于夹紧中间支架和后围板且与第五夹紧装置为相对布置的第六夹紧装置、与第三夹紧装置为相对布置且用于夹紧后围板的第七夹紧装置以及与第四夹紧装置为相对布置且用于夹紧后围板的第八夹紧装置,第一夹紧装置、第二夹紧装置、第三夹紧装置、第四夹紧装置和第六夹紧装置处于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五夹紧装置、第七夹紧装置和第八夹紧装置处于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另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装置包括第一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上的第一夹紧臂、设置于第一夹紧臂上的第一上夹块、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一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一下夹块和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上的第一定位销,第一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后围板具有让第一定位销插入的第一定位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紧装置包括第二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的第二夹紧臂、设置于第二夹紧臂上的第二上夹块、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二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二下夹块和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的第二定位销,第二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后围板具有让第二定位销插入的第二定位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紧装置包括第三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上的第三夹紧臂、设置于第三夹紧臂上且用于与后围板接触的第三上夹块、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上的第三定位销和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上且用于对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提供支撑的第一托架,第三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行李箱缓冲支架具有让第三定位销插入的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夹紧装置包括第四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上的第四夹紧臂、设置于第四夹紧臂上且用于与后围板接触的第四上夹块、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上的第四定位销和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上且用于对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提供支撑的第二托架,第四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行李箱缓冲支架具有让第四定位销插入的定位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夹紧装置包括第五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五夹紧支架上的第五夹紧臂、设置于第五夹紧臂上的第五上夹块、设置于第五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五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五下夹块、设置于第五夹紧臂上且用于对中间支架施加压力的压板和设置于第五夹紧臂上的第五定位销,第五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中间支架具有让第五定位销插入的定位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夹紧装置包括第六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六夹紧支架上的第六夹紧臂、设置于第六夹紧臂上的第六上夹块和设置于第六夹紧支架上且与第六上夹块相配合的第六下夹块,第六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夹紧装置包括第七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七夹紧支架上的第七夹紧臂、设置于第七夹紧臂上的第七上夹块、设置于第七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七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七下夹块、设置于第七夹紧臂上的第一辅助夹紧臂、设置于第一辅助夹紧臂上的第一辅助上夹块和设置于第七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一辅助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一辅助下夹块,第七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夹紧装置包括第八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八夹紧支架上的第八夹紧臂、设置于第八夹紧臂上的第八上夹块、设置于第八夹紧支架上且与第八上夹块相配合的第八下夹块、设置于第八夹紧臂上的第二辅助夹紧臂、设置于第二辅助夹紧臂上的第二辅助上夹块和设置于第八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二辅助上夹块相配合的第二辅助下夹块,第八夹紧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围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CN202021234647.8U 2020-06-29 2020-06-29 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 Active CN2126653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34647.8U CN212665304U (zh) 2020-06-29 2020-06-29 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34647.8U CN212665304U (zh) 2020-06-29 2020-06-29 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65304U true CN212665304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18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34647.8U Active CN212665304U (zh) 2020-06-29 2020-06-29 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653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43424A (zh) * 2021-06-25 2021-09-28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限位装置及吊装输送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43424A (zh) * 2021-06-25 2021-09-28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限位装置及吊装输送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04906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托盘焊接夹具
CN212665304U (zh) 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
CN109175860A (zh) 一种汽车车身a柱内板总成焊接工装
CN206286751U (zh) 仪表板横梁夹具
CN207642548U (zh) 汽车前地板焊接夹具
CN206122976U (zh) U型梁的焊接工装
CN108161301B (zh) 适于平台车型下部车身的真空助力器安装板的焊接工装
CN211915937U (zh) 一种汽车后保总成多工位焊接夹具
CN211728081U (zh) 汽车地板横梁焊接工装
CN211728054U (zh) 汽车中通道总成焊接工装
CN208696642U (zh) 一种焊接夹具
CN211728055U (zh) 汽车备胎舱总成焊接工装
CN214721828U (zh) 汽车座椅安全带卡扣安装板焊接工装
CN218253651U (zh) 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
CN211192652U (zh) 汽车仪表板安装支架焊接工装
CN217493134U (zh) 汽车中通道总成焊接工装
CN215699187U (zh) 汽车车身后围总成焊接夹具
CN217493029U (zh) 汽车车身纵梁内板总成焊接夹具
CN220006574U (zh) 汽车散热器支架焊接夹具
CN219274910U (zh) 汽车车身前纵梁加强板总成焊接夹具
CN216576285U (zh) 汽车中地板横梁焊接工装
CN209850191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托盘焊接夹具
CN212665259U (zh) 汽车后轮罩总成螺钉植焊工装
CN211966451U (zh) 汽车前轮罩总成焊接工装
CN218612530U (zh) 汽车车身纵梁连接板总成焊接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