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53651U - 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53651U
CN218253651U CN202222258142.0U CN202222258142U CN218253651U CN 218253651 U CN218253651 U CN 218253651U CN 202222258142 U CN202222258142 U CN 202222258142U CN 218253651 U CN218253651 U CN 2182536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clamping block
longitudinal beam
block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581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俊
李书超
董光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Chengfei Integration Ruihu Automobile Mo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Chengfei Integration Ruihu Automobile Mo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Chengfei Integration Ruihu Automobile Mo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Chengfei Integration Ruihu Automobile Mo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581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536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536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536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包括底座、用于夹紧纵梁本体的第一夹紧装置、用于夹紧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第二夹紧装置和第三夹紧装置以及用于夹紧纵梁本体的第四夹紧装置,第一夹紧装置、第二夹紧装置、第三夹紧装置和第四夹紧装置设置于底座上且为沿底座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通过设置的四个夹紧装置的配合,共同夹紧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的各个部件,确保各个部件位置固定牢靠,可以提高焊接后的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的产品质量。

Description

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夹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为由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焊接而成,作为汽车上的钣金件,组成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的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需进行焊接加工,实现连接,在焊接时需通过焊接夹具对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进行装夹。现有的焊接夹具,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不能实现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精确定位,导致影响焊接后的产品质量,容易造成板件的报废,而且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目的是提高焊接后的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的产品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包括底座、用于夹紧纵梁本体的第一夹紧装置、用于夹紧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第二夹紧装置和第三夹紧装置以及用于夹紧纵梁本体的第四夹紧装置,第一夹紧装置、第二夹紧装置、第三夹紧装置和第四夹紧装置设置于底座上且为沿底座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第一夹紧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上的第一夹紧臂、设置于第一夹紧臂上的第一上夹块、第一内夹块和第二内夹块以及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上的第一下夹块、第一外夹块和第二外夹块,第一上夹块与第一下夹块相配合,第一内夹块与第一外夹块相配合,第二内夹块与第二外夹块相配合,第一上夹块、第一内夹块和第二内夹块为沿第一夹紧臂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第二夹紧装置包括第二夹紧支架、与第二夹紧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二下夹紧臂、与第二下夹紧臂转动连接的第二上夹紧臂、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且用于控制第二下夹紧臂进行旋转的第二下驱动器、设置于第二下夹紧臂上且用于控制第二上夹紧臂进行旋转的第二上驱动器、设置于第二上夹紧臂上的第二上夹块、第三内夹块、第四内夹块和第五内夹块、设置于第二下夹紧臂上且与第二上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的第二下夹块、设置于第二下夹紧臂上且与第三内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第三外夹块、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且与第四内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第四外夹块以及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五内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的第五外夹块,第二上夹块、第三内夹块、第四内夹块和第五内夹块为沿第二上夹紧臂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第二上驱动器和所述第二下驱动器均为气缸。
所述第三夹紧装置包括第三夹紧支架、与第三夹紧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三下夹紧臂、与第三下夹紧臂转动连接的第三上夹紧臂、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上且用于控制第三下夹紧臂进行旋转的第三下驱动器、设置于第三下夹紧臂上且用于控制第三上夹紧臂进行旋转的第三上驱动器、设置于第三上夹紧臂上的第三上夹块、第六内夹块和第七内夹块、设置于第三下夹紧臂上且与第三上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的第三下夹块、设置于第三下夹紧臂上且与第六内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第六外夹块以及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七内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第七外夹块,第三上夹块、第六内夹块和第七内夹块为沿第三上夹紧臂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第三上驱动器和所述第三下驱动器均为气缸。
所述第四夹紧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四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上的第四夹紧臂、设置于第四夹紧臂上的第四上夹块和第五上夹块以及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上的第四下夹块和第五下夹块,第四上夹块与第四下夹块相配合,第五上夹块与第五下夹块相配合,第四下夹块和第五下夹块为沿第四夹紧臂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通过设置的四个夹紧装置的配合,共同夹紧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的各个部件,确保各个部件位置固定牢靠,可以提高焊接后的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三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四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底座;2、第一驱动器;3、第一夹紧臂;4、第一上夹块; 5、第一内夹块;6、第二内夹块;7、第一下夹块;8、第一外夹块;9、第二外夹块;10、第一夹紧支架;11、第二夹紧支架;12、第二下夹紧臂;13、第二上夹紧臂;14、第二下驱动器;15、第二上驱动器;16、第二上夹块;17、第三内夹块;18、第四内夹块;19、第五内夹块;20、第二下夹块;21、第三外夹块;22、纵梁本体;23、第五外夹块;24、第三夹紧支架;25、第三下夹紧臂;26、第三上夹紧臂;27、第三下驱动器;28、第三上驱动器;29、第三上夹块;30、第六内夹块;31、第七内夹块;32、第三下夹块;33、第六外夹块; 34、第七外夹块;35、第四夹紧支架;36、第四夹紧臂;37、第四上夹块;38、第五上夹块;39、定位销;40、第四下夹块;41、第五下夹块;42、第四驱动器;43、内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包括底座1、用于夹紧纵梁本体22的第一夹紧装置、用于夹紧纵梁本体22 和内加强板43的第二夹紧装置和第三夹紧装置以及用于夹紧纵梁本体22的第四夹紧装置,第一夹紧装置、第二夹紧装置、第三夹紧装置和第四夹紧装置设置于底座1上且为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具体地说,如图2和图3所示,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为由纵梁本体22和内加强板43焊接而成,纵梁本体22具有一定的长度,纵梁本体22是横截面呈 U形的结构,内加强板43是横截面呈L形的结构,内加强板43的长度小于纵梁本体22的长度,内加强板43位于纵梁本体22的内腔体中。在焊接时需通过焊接工装对纵梁本体22和内加强板43进行装夹固定,然后将纵梁本体22和内加强板43进行焊接。底座1为水平设置,底座1具有一定的宽度和长度,底座 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底座1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夹紧装置用于在纵梁内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夹紧纵梁内板,第一夹紧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1上的第一夹紧支架10、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10上的第一夹紧臂3、设置于第一夹紧臂3上的第一上夹块4、第一内夹块5和第二内夹块6、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10上的第一下夹块7、第一外夹块8和第二外夹块9以及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10上且用于对第一夹紧臂3提供使其旋转的驱动力的第一驱动器2,第一夹紧臂3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上夹块4、第一内夹块5和第二内夹块6为沿第一夹紧臂3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上夹块4与第一下夹块7相配合,用于夹紧纵梁本体22的第一翻边。第一内夹块5与第一外夹块8相配合,用于夹紧纵梁本体22的第一侧壁。第二内夹块6与第二外夹块9相配合,用于夹紧纵梁本体 22的第二侧壁。纵梁本体22包括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为相对布置,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与底壁的相对两端固定连接,第一翻边与第一侧壁固定连接且两者相垂直,第二翻边与第二侧壁固定连接且两者相垂直。第一夹紧臂3的一端与第一驱动器2转动连接,第一上夹块4、第一内夹块5和第二内夹块6固定设置于第一夹紧臂3上,第一夹紧臂3在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一夹紧支架10转动连接,第一驱动器2工作时,可以驱动第一夹紧臂3上下翻转,进而实现对纵梁内板的夹紧与释放。第一驱动器2为气缸或液压缸,第一驱动器2的活塞杆与第一夹紧臂3转动连接,第一驱动器2的缸体与第一夹紧支架10转动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夹紧装置处于夹紧状态时,第一驱动器2处于伸长状态,第一夹紧臂3处于水平状态,第一上夹块4位于纵梁本体22的第一翻边的上方,第一下夹块7位于纵梁本体22的第一翻边的下方,第一上夹块4与第一下夹块7相配合夹紧第一翻边,第一内夹块5和第二内夹块6位于纵梁本体22的内腔体中,第一外夹块8和第二外夹块9位于纵梁本体22的相对两侧,第一内夹块5和第二内夹块6分别与第一外夹块8和第二外夹块9相配合,夹紧纵梁本体22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实现纵梁本体22的一端的装夹固定。
如图1至图3和图5所示,第二夹紧装置是用于同时夹紧纵梁本体22和内加强板43,第二夹紧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1上的第二夹紧支架11、与第二夹紧支架11转动连接的第二下夹紧臂12、与第二下夹紧臂12转动连接的第二上夹紧臂13、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11上且用于控制第二下夹紧臂12进行旋转的第二下驱动器14、设置于第二下夹紧臂12上且用于控制第二上夹紧臂13进行旋转的第二上驱动器15、设置于第二上夹紧臂13上的第二上夹块16、第三内夹块17、第四内夹块18和第五内夹块19、设置于第二下夹紧臂12上且与第二上夹块16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22的第二下夹块20、设置于第二下夹紧臂 12上且与第三内夹块17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22和内加强板43的第三外夹块 21、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11上且与第四内夹块18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22和内加强板43的第四外夹块以及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11上且与第五内夹块19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22的第五外夹块23,第二上夹块16、第三内夹块17、第四内夹块18和第五内夹块19为沿第二上夹紧臂13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二夹紧支架11竖直设置于底座1上,第二夹紧支架11的下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第二下驱动器14设置在第二夹紧支架11上,第二下驱动器14用于控制第二下夹紧臂12上下旋转,第二上驱动器15设置在第二下夹紧臂12上,第二上驱动器15用于控制第二上夹紧臂13上下旋转,第二下驱动器14和第二上驱动器15 均为气缸。第二下夹紧臂12的下端与第二夹紧支架11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二下夹紧臂12的上端与第二上夹紧臂13转动连接,第二上驱动器15的高度大于第二下驱动器14的高度。第二上夹块16、第三内夹块17、第四内夹块18、和第五内夹块19固定设置在第二上夹紧臂13上,第三内夹块17用于与内加强板 43的内壁面接触,第四内夹块18用于与内加强板43的内底面接触,第二上夹块16和第五内夹块19用于与纵梁本体22的顶面接触,第三外夹块21固定设置在第二下夹紧臂12上,第四外夹块固定设置在第二夹紧支架11的上端,第二下夹块20和第五外夹块23固定设置在第二夹紧支架11上,第二下夹块20 的顶面的高度大于第四外夹块的顶面的高度,第三外夹块21的高度大于第四外夹块的高度。第四外夹块用于与纵梁本体22的底面接触,第三外夹块21、第二下夹块20和第五外夹块23分别与纵梁本体22的三个外壁面接触。
如图1至图3和图5所示,第二夹紧装置处于夹紧状态时,第二上驱动器 15和第二下驱动器14处于伸长状态,第二上夹紧臂13处于水平状态,第二上夹块16位于纵梁本体22的第一翻边的上方,第二下夹块20位于纵梁本体22 的第一翻边的下方,第二上夹块16与第二下夹块20相配合夹紧第一翻边,第五内夹块19位于纵梁本体22的第二翻边的上方,第五外夹块23位于纵梁本体 22的第二翻边的下方,第五外夹块23与第五内夹块19相配合夹紧第二翻边,第三内夹块17和第四内夹块18位于纵梁本体22的内腔体中,第三外夹块21 和第五外夹块23位于纵梁本体22的相对两侧,第四外夹块位于纵梁本体22的下方,第三内夹块17和第三外夹块21相配合,夹紧纵梁本体22的第一侧壁和内加强板43,第四内夹块18和第四外夹块相配合,夹紧纵梁本体22的底壁和内加强板43,内加强板43与纵梁本体22的底壁和第一侧壁相接触,实现纵梁本体22和内加强板43一端的装夹固定。
如图1至图3和图6所示,第三夹紧装置是用于同时夹紧纵梁本体22和内加强板43,第三夹紧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1上的第三夹紧支架24、与第三夹紧支架24转动连接的第三下夹紧臂25、与第三下夹紧臂25转动连接的第三上夹紧臂26、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24上且用于控制第三下夹紧臂25进行旋转的第三下驱动器27、设置于第三下夹紧臂25上且用于控制第三上夹紧臂26进行旋转的第三上驱动器28、设置于第三上夹紧臂26上的第三上夹块29、第六内夹块30和第七内夹块31、设置于第三下夹紧臂25上且与第三上夹块29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22的第三下夹块32、设置于第三下夹紧臂25上且与第六内夹块30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22和内加强板43的第六外夹块33以及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24上且与第七内夹块31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22和内加强板43 的第七外夹块34,第三上夹块29、第六内夹块30、第七内夹块31为沿第三上夹紧臂26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三夹紧支架24竖直设置于底座1上,第三夹紧支架24的下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第三下驱动器27设置在第三夹紧支架 24上,第三下驱动器27用于控制第三下夹紧臂25上下旋转,第三上驱动器28 设置在第三下夹紧臂25上,第三上驱动器28用于控制第三上夹紧臂26上下旋转,第三下驱动器27和第三上驱动器28均为气缸。第三下夹紧臂25的下端与第三夹紧支架24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三下夹紧臂25的上端与第三上夹紧臂26 转动连接,第三上驱动器28的高度大于第三下驱动器27的高度。第三上夹块 29、第六内夹块30、第七内夹块31固定设置在第三上夹紧臂26上,第六内夹块30用于与内加强板43的内壁面接触,第七内夹块31用于与内加强板43的内底面接触,第三上夹块29用于与纵梁本体22的顶面接触,第三下夹块32和第六外夹块33固定设置在第三下夹紧臂25上,第三下夹块32位于第六外夹块 33的上方,第七外夹块34固定设置在第三夹紧支架24的上端,第三下夹块32 的顶面的高度大于第六外夹块33和第七外夹块34的顶面的高度,第六外夹块 33的高度大于第七外夹块34的高度。第七外夹块34用于与纵梁本体22的底面接触,第六外夹块33和第三下夹块32分别与纵梁本体22的两个外壁面接触。
如图1至图3和图6所示,第三夹紧装置处于夹紧状态时,第三上驱动器 28和第三下驱动器27处于伸长状态,第三上夹紧臂26处于水平状态,第三上夹块29位于纵梁本体22的第一翻边的上方,第三下夹块32位于纵梁本体22 的第一翻边的下方,第三上夹块29与第三下夹块32相配合夹紧第一翻边,第六内夹块30和第七内夹块31位于纵梁本体22的内腔体中,第七外夹块34位于纵梁本体22的下方,第六内夹块30和第六外夹块33相配合,夹紧纵梁本体 22的第一侧壁和内加强板43,第七内夹块31和第七外夹块34相配合,夹紧纵梁本体22的底壁和内加强板43,内加强板43与纵梁本体22的底壁和第一侧壁相接触,实现纵梁本体22和内加强板43另一端的装夹固定。
如图1至图3和图7所示,第四夹紧装置用于在纵梁内板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夹紧纵梁内板,第四夹紧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1上的第四夹紧支架 35、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35上的第四夹紧臂36、设置于第四夹紧臂 36上的第四上夹块37和第五上夹块38、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35上的第四下夹块40和第五下夹块41以及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35上且用于对第四夹紧臂36 提供使其旋转的驱动力的第四驱动器42,第四夹紧臂36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四上夹块37和第五上夹块38为沿第四夹紧臂36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四上夹块37与第四下夹块40相配合,用于夹紧纵梁本体22的第一翻边。第五上夹块38与第五下夹块41相配合,用于夹紧纵梁本体22的第二翻边。第四夹紧臂36的一端与第四驱动器42转动连接,第四上夹块37和第五上夹块 38固定设置于第四夹紧臂36上,第四夹紧臂36在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四夹紧支架35转动连接,第四驱动器42工作时,可以驱动第四夹紧臂36上下翻转,进而实现对纵梁内板的夹紧与释放。第四驱动器42为气缸或液压缸,第四驱动器42的活塞杆与第四夹紧臂36转动连接,第四驱动器42的缸体与第四夹紧支架35转动连接。
如图1至图3和图7所示,第四夹紧装置处于夹紧状态时,第四驱动器42 处于伸长状态,第四夹紧臂36处于水平状态,第四上夹块37位于纵梁本体22 的第一翻边的上方,第四下夹块40位于纵梁本体22的第一翻边的下方,第四上夹块37与第四下夹块40相配合夹紧第一翻边,第五上夹块38位于纵梁本体 22的第二翻边的上方,第五下夹块41位于纵梁本体22的第二翻边的下方,第五上夹块38与第五下夹块41相配合夹紧第二翻边,实现纵梁本体22另一端的装夹固定。
如图1至图3和图7所示,第四夹紧支架35上设置用于对纵梁本体22进行定位的定位销39,定位销39为竖直设置,定位销39位于第四下夹块40和第五下夹块41之间,定位销39与第四下夹块40和第五下夹块41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纵梁本体22上设置让定位销39插入的定位孔,通过定位销39对纵梁本体22进行定位,确保纵梁本体22位置准确。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用于夹紧纵梁本体的第一夹紧装置、用于夹紧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第二夹紧装置和第三夹紧装置以及用于夹紧纵梁本体的第四夹紧装置,第一夹紧装置、第二夹紧装置、第三夹紧装置和第四夹紧装置设置于底座上且为沿底座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上的第一夹紧臂、设置于第一夹紧臂上的第一上夹块、第一内夹块和第二内夹块以及设置于第一夹紧支架上的第一下夹块、第一外夹块和第二外夹块,第一上夹块与第一下夹块相配合,第一内夹块与第一外夹块相配合,第二内夹块与第二外夹块相配合,第一上夹块、第一内夹块和第二内夹块为沿第一夹紧臂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紧装置包括第二夹紧支架、与第二夹紧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二下夹紧臂、与第二下夹紧臂转动连接的第二上夹紧臂、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且用于控制第二下夹紧臂进行旋转的第二下驱动器、设置于第二下夹紧臂上且用于控制第二上夹紧臂进行旋转的第二上驱动器、设置于第二上夹紧臂上的第二上夹块、第三内夹块、第四内夹块和第五内夹块、设置于第二下夹紧臂上且与第二上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的第二下夹块、设置于第二下夹紧臂上且与第三内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第三外夹块、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且与第四内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第四外夹块以及设置于第二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五内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的第五外夹块,第二上夹块、第三内夹块、第四内夹块和第五内夹块为沿第二上夹紧臂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驱动器和所述第二下驱动器均为气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紧装置包括第三夹紧支架、与第三夹紧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三下夹紧臂、与第三下夹紧臂转动连接的第三上夹紧臂、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上且用于控制第三下夹紧臂进行旋转的第三下驱动器、设置于第三下夹紧臂上且用于控制第三上夹紧臂进行旋转的第三上驱动器、设置于第三上夹紧臂上的第三上夹块、第六内夹块和第七内夹块、设置于第三下夹紧臂上且与第三上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的第三下夹块、设置于第三下夹紧臂上且与第六内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第六外夹块以及设置于第三夹紧支架上且与第七内夹块相配合以夹紧纵梁本体和内加强板的第七外夹块,第三上夹块、第六内夹块和第七内夹块为沿第三上夹紧臂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驱动器和所述第三下驱动器均为气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夹紧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四夹紧支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上的第四夹紧臂、设置于第四夹紧臂上的第四上夹块和第五上夹块以及设置于第四夹紧支架上的第四下夹块和第五下夹块,第四上夹块与第四下夹块相配合,第五上夹块与第五下夹块相配合,第四下夹块和第五下夹块为沿第四夹紧臂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CN202222258142.0U 2022-08-26 2022-08-26 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 Active CN2182536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8142.0U CN218253651U (zh) 2022-08-26 2022-08-26 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8142.0U CN218253651U (zh) 2022-08-26 2022-08-26 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53651U true CN218253651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09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58142.0U Active CN218253651U (zh) 2022-08-26 2022-08-26 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536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04906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托盘焊接夹具
CN209850226U (zh) 汽车前风挡下横梁总成焊接工装
CN218253651U (zh) 汽车车身前部纵梁总成焊接工装
US20080083258A1 (en) Tilting System for a Flanging Device
CN108161301B (zh) 适于平台车型下部车身的真空助力器安装板的焊接工装
CN211728081U (zh) 汽车地板横梁焊接工装
CN217493201U (zh) 汽车座椅横梁总成焊接工装
CN214721757U (zh) 汽车车身纵梁内板总成焊接工装
CN212665304U (zh) 汽车车身后围内板焊接工装
CN213470097U (zh) 汽车车身纵梁加强板总成焊接夹具
CN211728054U (zh) 汽车中通道总成焊接工装
CN2646002Y (zh) 一种重型汽车车架总成装合夹具
CN217493029U (zh) 汽车车身纵梁内板总成焊接夹具
CN211192652U (zh) 汽车仪表板安装支架焊接工装
CN220388403U (zh) 汽车车身门槛连接板焊接夹具
CN212665292U (zh) 汽车防火墙安装架焊接工装
CN218612516U (zh) 汽车副车架安装座焊接夹紧装置
CN212144934U (zh) 一种汽车前轴焊合件电弧焊焊接夹具
CN214291582U (zh) 一种多工序汽车锁扣焊接工装
CN115476107A (zh) 汽车车身前纵梁加强板总成的制造方法
CN216576285U (zh) 汽车中地板横梁焊接工装
CN217493134U (zh) 汽车中通道总成焊接工装
CN220739951U (zh) 汽车轮罩加强梁外板总成焊接工装
CN204397301U (zh) 车门铰链装具
CN219274910U (zh) 汽车车身前纵梁加强板总成焊接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