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75746U - 乘降板及使用了该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乘降板及使用了该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75746U
CN212475746U CN202021148913.5U CN202021148913U CN212475746U CN 212475746 U CN212475746 U CN 212475746U CN 202021148913 U CN202021148913 U CN 202021148913U CN 212475746 U CN212475746 U CN 2124757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llumination
plate
portions
boarding
passenger convey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4891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藤聪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757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757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乘降板及使用了该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提供不实施密封就能够安装乘降板的照明装置的乘降板及使用了该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具有:乘降板(300)的本体(302);侧部开口部(310),开口于本体(302);照明部(316),收纳于侧部开口部(310),在上表面设置有光源(320);凸缘部(336),形成于照明部(316)的上端部;以及倒角部(338),与凸缘部(336)对应地形成于侧部开口部(310)的上端部的边缘。

Description

乘降板及使用了该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9-128210(申请日:7/10/2019)为基础,由该申请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乘降板及使用了该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在自动扶梯、移动人行道等乘客输送机中,存在向设置于乘降口(上下口)的乘降板(上下板)埋入照明装置,来显示促进乘客移动的箭头、禁止进入等的标记的乘客输送机。
关于上述那样的具有照明装置的乘降板,存在如下问题点:在为了更换照明装置而从乘降板拆下照明装置之后将新的照明装置安装于乘降板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对乘降板与照明装置的间隙实施密封的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鉴于上述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不实施密封就能安装乘降板的照明装置的乘降板及使用了该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是一种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具有:乘降板的本体;开口部,开口于所述本体;照明部,收纳于所述开口部,在上表面设置有光源;凸缘部,形成于所述照明部的上端部;以及倒角部,与所述凸缘部对应地形成于所述开口部的上端部的边缘。
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是一种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具有:乘降板的本体;开口部,开口于所述本体;照明部,收纳于所述开口部,在上表面设置有光源;透射板,覆盖于所述照明部的上表面;以及按压板,包围所述透射板而将所述透射板固定于所述照明部的上表面,所述按压板固定于所述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是一种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具有:乘降板的本体;开口部,开口于所述本体;多个照明部,收纳于所述开口部,在上表面设置有光源;以及光源,设置于各个所述照明部的上表面,关于相邻的所述照明部,在一方的所述照明部的一侧面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有突条,并且,在另一方的所述照明部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有与所述突条对应的槽,通过将所述突条与所述槽接合,一方的所述照明部与另一方的所述照明部被连接起来。
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是一种乘客输送机,具有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或第3实施方式的乘降板。
根据上述构成的乘降板及使用了该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不实施密封就能够安装乘降板的照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的侧面说明图。
图2是乘降口的立体图。
图3是乘降板的立体图。
图4是从乘降板的背面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5是乘降板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的A1-A1线剖视图。
图7是图5中的B1-B1线剖视图。
图8是图5中的C1-C1线剖视图。
图9是图5中的D1-D1线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乘降板的立体图。
图11是乘降板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中的A2-A2线剖视图。
图13是图11中的B2-B2线剖视图。
图14是图11中的C2-C2线剖视图。
图15是图11中的D2-D2线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3的一方的照明部的立体图。
图17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另一方的照明部的立体图。
图18是将2个照明部进行了组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变更例的图5中的A1-A1线剖视图。
图20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变更例的图5中的B1-B1线剖视图。
图2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变更例的图5中的C1-C1线剖视图。
图22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变更例的图5中的D1-D1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关于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10,参照图1~图9进行说明。
(1)自动扶梯10
关于自动扶梯10的构造,参照图1进行说明。图1是从侧面观察自动扶梯10而得到的说明图。
如图1所示,作为自动扶梯10的框架的桁架12跨建筑物1的上层和下层地,使用支承角钢2、3而被支承。
如图1所示,在处于桁架12的上端部的上层侧的机械室14内部,设置有:使梯级30行驶的驱动装置18;左右一对驱动链轮24、24;以及,左右一对带链轮27、27。驱动装置18具有包括感应电动机(induction motor)的马达20、减速器、安装于该减速器的输出轴的输出链轮、通过该输出链轮而驱动的驱动链22、以及使马达20的旋转停止且保持停止状态的盘式制动器。通过该驱动链22,驱动链轮24旋转。左右一对驱动链轮24、24与左右一对带链轮27、27由未图示的连结带连结而同步地旋转。另外,在上层侧的机械室14内部设置有控制马达20、盘式制动器等的控制装置50。
如图1所示,在处于桁架12的下端部的下层侧的机械室16内部,设置有从动链轮26。在上层侧的驱动链轮24与下层侧的从动链轮26之间,架设有左右一对封闭状(环形)的梯级链28、28。即,在左右一对梯级链28、28,等间隔地安装有多个梯级30的前轮30a。梯级30的前轮30a沿着固定于桁架12的未图示的导轨而行驶,并且,与处于驱动链轮24的外周部的凹部和处于从动链轮26的外周部的凹部接合而上下翻转。另外,后轮30b在固定于桁架12的导轨25中行驶。
如图1所示,在桁架12的左右两侧,立起设置有左右一对裙板44、44和左右一对栏杆36、36。在栏杆36的上部设置有扶手轨39,扶手带38沿着该扶手轨39移动。在栏杆36的上层侧的正面下部设置有上层侧的正面裙板40,在下层侧的正面下部设置有下层侧的正面裙板42,作为扶手带38的出入口的入口部46、48分别从正面裙板40、42突出。裙板44设置于栏杆36的侧面下部,梯级30在左右一对裙板44、44之间行驶。在上下层的裙板44的内侧面,分别设置有操作盘52、56和扬声器54、58。
如图1所示,扶手带38从上层侧的入口部46进入正面裙板40内,经由引导辊群64而架设于带链轮27,之后,经由引导辊群66而在裙板44内移动,从下层侧的入口部48显露于正面裙板42外。并且,扶手带38通过带链轮27与驱动链轮24一起旋转而与梯级30同步地移动。另外,具有用于向旋转的带链轮27按压行驶的扶手带38的按压部件68。
如图1所示,在处于上层侧的机械室14的顶棚面的上层的乘降口,设置有由多张乘降板构成的乘降板群32,在处于下层侧的机械室16的顶棚面的下层的乘降口,设置有由多张乘降板构成的乘降板群34。在乘降板32的前端设置有梳齿状的梳齿60,梯级30从该梳齿60出来或进入。另外,在乘降板34也设置有梳齿状的梳齿62。
(2)乘降板300
接着,关于上述说明的由多张乘降板构成的乘降板群32中的、与左右一对正面裙板40、40相接的乘降板300,参照图3~图5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乘降板300为长方形。如图4所示,形成乘降板300的本体的板状的本体302同为长方形,前边部和后边部向下方弯曲,形成了弯曲面304、304。在本体302的左右两侧部,固定有左右一对的将金属板呈U字状弯折而成的腿部312。该腿部31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将乘降板300覆盖于机械室14的情况下,载置于桁架12的上表面。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体302的上表面,固定有长方形的装饰板306。装饰板306的大小比本体302稍大。在装饰板306的上表面,整面形成有用于避免乘客滑倒的防滑凹凸部。
如图3和图5所示,在装饰板306和本体302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央开口部308。该中央开口部308的俯视形状为长方形。在中央开口部308,6个照明部318沿着左右方向且在前后方向上排列收纳。
如图3和图5所示,在装饰板306和本体302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侧部开口部310、310。该侧部开口部310是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成于比腿部312靠内侧处。在左右的侧部开口部310、310,在前后方向上分别收纳有1个照明部316。
如图4所示,在左右一对腿部312之间的、中央开口部308和侧部开口部310、310以外的位置,前后一对加强部314固定于本体302的背面。该加强部314通过将金属板呈
Figure BDA0002547803860000051
状弯曲而成,将
Figure BDA0002547803860000052
状的开口部侧固定于本体302的背面,起到加强筋的作用。
将上述的乘降板300如图2所示配置于机械室14的上表面,利用控制装置50控制左右一对照明部316、318和6个照明部318的点亮状态。例如,左右一对照明部316,使光源320沿着行走的方向而闪烁,6个照明部318的光源340点亮而看起来像如图2所示表示乘客行走的方向的箭头。由此,能够对乘客明确指示其移动方向。
(3)侧部开口部310的照明部316
接着,关于收纳于侧部开口部310的照明部316,参照图3~图7进行说明。
照明部316如图3和图5所示为长方体,在上表面,每隔预定间隔,在直线上排列设置有由LED构成的光源320。用于使该光源320照明的电路收纳于照明部316内部。如图6和图7所示,在光源320之间且在照明部316的上下方向上贯通有螺纹孔322。
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在设置有螺纹孔322的照明部316的下方配置有板状的支承板324,在该支承板324的下方配置有长方形的台座326。该台座326的大小与照明部316的前后方向上的大小几乎相等,左右方向上的大小形成为比照明部316大。并且,台座326的左右部分分别固定于加强部314。而且,在支承板324与照明部316的底面之间夹着高度调整用的垫片328。安装于照明部316的螺纹孔322的螺纹件330贯通垫片328、支承板324,在台座326固定。此外,如图19、图20所示,螺纹件330也可以螺纹固定于支承板324。在该情况下,在台座326仅设置开口部,收纳螺纹件330的前端。因而,在该变更例的情况下,螺纹件330的前端不会从台座326突出。
如图4和图7所示,在台座326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设置有环状的环部件332。在该环部件332的孔,穿过从照明部316的底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延伸的配线用的软线334。
如图6和图7所示,在照明部316的上端部的前部、后部、左右两侧部,凸缘部336突出到外方。该凸缘部336的纵剖面为三角状。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侧部开口部310的内周的前部、后部、左右两侧部的边缘,形成有与所述凸缘部336对应的倒角部338。该倒角部338从装饰板306到本体302连续地形成。由此,在将照明部316收纳到侧部开口部310的情况下,凸缘部336与倒角部338重叠,不会形成间隙从而不需要进行密封作业。
(4)中央开口部308的6个照明部318
接着,关于收纳于中央开口部308的6个照明部318,参照图3~图5、图8以及图9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5所示,收纳于中央开口部308的各个照明部318为长方体,在上表面,每隔预定间隔,在直线上排列设置有由LED构成的光源340。用于使该光源340照明的电路收纳于照明部318内部。如图5和图8所示,在光源340之间且在照明部318的上下方向上贯通有螺纹孔342。
如图4所示,在中央开口部308的下方,设置有俯视形状为长方形的台座346。该台座346为金属板,其左右两侧部向上端部弯曲,弯曲了的左右两侧部的上端部固定于中央开口部308的左右两边缘部。如图4和图9所示,在由台座346包围着的前后的开口部,分别设置有封闭板374、374。
如图8和图9所示,载置于台座346之上且在6个照明部318的下方,配置有支承板344。配置有该支承板344的位置,处于与6个照明部318的螺纹孔342对应的位置。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支承板344与照明部318的底面之间配置有高度调整用的垫片348。
如图8和图9所示,插入到6个照明部318的螺纹孔342中的螺纹件350贯通垫片348、支承板344,而固定于台座346。此外,如图20所示,6个螺纹件350也可以螺纹固定于支承板344。在该情况下,在台座346仅设置开口部,收纳螺纹件350的前端。因而,在该变更例的情况下,螺纹件350的前端不会从台座346突出。
如图8所示,在台座346中,在6个照明部318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环部件352。并且,在该环部件352的孔,穿过从照明部318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延伸的配线用的软线354。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中央开口部308的内周的前部、左右两端部、后部的边缘,形成有倒角部356。该倒角部356从装饰板306到本体302连续地形成。
如图9所示,在6个照明部318之中的、收纳于最前部的第1个照明部318(以下,将附图标记称作318-1)的外周上端部的前部、左右两侧部、后部,形成有截面三角形状且是与倒角部356对应的形状的凸缘部358。
如图9所示,在第2个收纳的照明部318(以下,将附图标记称作318-2)的外周上端部的前部形成有倒角部360,在左右两侧部、后部形成有凸缘部362。
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3个收纳的照明部318(以下,将附图标记称作318-3)的外周上端部的前部和后部形成有倒角部364,在外周上端部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凸缘部366。
如图9所示,在第4个和第5个收纳的照明部318(以下,将附图标记称作318-4、318-5)的外周上端部的前部、左右两侧部形成有凸缘部368,在后部形成有倒角部370。
如图9所示,在第6个照明部318(以下,称作318-6)的外周上端部的前部、左右两侧部、中央部形成有凸缘部372。
如图8和图9所示,所有的凸缘部能够载置于各个倒角部。在收纳6个照明部318-1~318-6的情况下,如下进行。
如图5、图8以及图9所示,第1,收纳第3个照明部318-3,利用螺纹件350固定于台座346。此外,在图21、图22所示的变更例的情况下,将螺纹件350固定于支承板344。
如图5和图9所示,第2,将第2个照明部318-2收纳于第3个照明部318-3的前方,利用螺纹件350固定于台座346。此时,在倒角部364之上载置凸缘部362。此外,在图21、图22所示的变更例的情况下,将螺纹件350固定于支承板344。
如图5和图9所示,第3,将第1个照明部318-1收纳于第2个照明部318-2的前方,利用螺纹件350固定于台座346。此时,在倒角部360之上载置凸缘部358,在倒角部356之上载置凸缘部358。此外,在图21、图22所示的变更例的情况下,将螺纹件350固定于支承板344。
如图5和图9所示,第4,将第4个照明部318-4收纳于第3个照明部318-3的后方,利用螺纹件350固定于台座346。此时,在倒角部364之上载置凸缘部368。此外,在图21、图22所示的变更例的情况下,将螺纹件350固定于支承板344。
如图5和图9所示,第5,将第5个照明部318-5收纳于第4个照明部318-4的后方,利用螺纹件350固定于台座346。此时,在倒角部370之上载置凸缘部368。此外,在图21、图22所示的变更例的情况下,将螺纹件350固定于支承板344。
如图5和图9所示,最后,将第6个照明部318-6收纳于第5个照明部318-5的后方,利用螺纹件350固定于台座346。此时,在倒角部370之上载置凸缘部372,在倒角部356之上载置凸缘部372。此外,在图21、图22所示的变更例的情况下,将螺纹件350固定于支承板344。
这样,如图9所示,首先收纳完全不具有凸缘部的照明部318-3,一个接一个地将具有与其重叠那样的凸缘部的照明部318收纳于中央开口部308,由此,能够将6个照明部318完全固定。
另外,如图8和图9所示,中央开口部308的边缘部被倒角,在6个照明部318的左右两侧部形成凸缘部而进行重叠,所以无需进行密封作业。
另外,如图9所示,相邻的照明部318彼此也由于凸缘部与倒角部重叠而无需进行密封作业。
(5)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侧部开口部310的边缘部设置有倒角部338,在照明部316的前部、左右两端部、后部形成有凸缘部336,所以,在将照明部316收纳于侧部开口部310的情况下,凸缘部336重叠于倒角部338,不出现间隙而被密封。
另外,在中央开口部308的边缘部的前部、左右两端部、后部形成有倒角部356,在6个照明部318的两侧部形成有凸缘部,所以,6个照明部318的凸缘部重叠于倒角部356,不出现间隙而被密封。
另外,在6个照明部318互相重叠的位置,凸缘部与倒角部分别重叠,所以,不出现间隙而被密封。
<实施方式2>
接着,关于实施方式2的自动扶梯10的乘降板300,参照图10~图15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为了不在侧部开口部310的边缘部与照明部316之间形成间隙,形成了凸缘部和倒角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取代该方案,不形成凸缘部和倒角部而使用透射板400和按压板402。
如图10~图13所示,在收纳于侧部开口部310的照明部316的上表面,覆盖有长方形的透射板400。在透射板400的上表面,设置有乘客行走时的防滑用的凹凸。
如图12和图13所示,以包围透射板400的方式配置有边框状的按压板402。按压板402由螺纹件404固定于本体302。
如图12所示,为了使得透射板400在按压板402内部被固定,在透射板400的左右两侧部、下部形成有突出了的台阶部406,在按压板402的内周侧边缘部的左右两侧部,以覆盖于台阶部406的方式形成有台阶部408。通过台阶部408覆盖于台阶部406,透射板400固定于按压板402内部。
如图10和图11、图14和图15所示,在收纳于中央开口部308的6个照明部318的上表面,覆盖有长方形的透射板410。在透射板410的上表面,设置有乘客行走时的防滑用的凹凸。
如图10和图11、图14和图15所示,以包围透射板410的方式配置有边框状的按压板412。按压板412由螺纹件414固定于本体302。
如图14和图15所示,为了使得透射板410在按压板412内部被固定,在透射板410的左右两侧部也形成有台阶部416,在按压板412的内周侧两侧部也形成有台阶部418。通过台阶部418覆盖于台阶部416,透射板410固定于按压板412内部。
本实施方式,利用透射板400和透射板410覆盖照明部316和6个照明部318的上表面,利用按压板402和按压板412覆盖其周围,由此,无需实施密封。
<实施方式3>
接着,关于实施方式3的乘降板300,参照图16~图18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长方体的照明部500、502连接而收纳于乘降板300的中央开口部308。
如图16所示,在照明部500的上表面,按预定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光源504,在其间,螺纹孔512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在照明部500的一侧面在水平方向上设置有突条508。
如图17所示,在照明部502的上表面,按预定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光源506,在其间,螺纹孔514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在照明部502的一侧面,在水平方向上设置有槽510。
如图18所示,在将照明部500和照明部502连接的情况下,将突条508螺纹接合于槽510并使其滑动以使它们成为一体。然后,分别将未图示的螺纹件螺纹接合于螺纹孔512和螺纹孔514,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穿过垫片328和支承板324而固定于台座326。
本实施方式,由于照明部500与照明部502的接合部分由突条508和槽510连接,所以,也无需实施密封。
<变更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央开口部308收纳了6个照明部318,但是,也可以收纳6个以下或7个以上的照明部31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应用于自动扶梯10而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取代此,而应用于移动人行道。
上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但是,该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非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主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和与其同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其特征在于,具有:
乘降板的本体;
开口部,开口于所述本体;
照明部,收纳于所述开口部,在上表面设置有光源;
凸缘部,形成于所述照明部的上端部;以及
倒角部,与所述凸缘部对应地形成于所述开口部的上端部的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收纳有多个所述照明部,
关于相邻的所述照明部,在一方的所述照明部的上端部形成有凸缘部,并且在另一方的所述照明部形成有与所述凸缘部对应的倒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照明部,在直线上排列设置有多个所述光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照明部,在直线上排列设置有多个所述光源,
使多个所述照明部在与在直线上排列的多个所述光源正交的方向上相邻而收纳于所述开口部。
5.一种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其特征在于,具有:
乘降板的本体;
开口部,开口于所述本体;
照明部,收纳于所述开口部,在上表面设置有光源;
透射板,覆盖于所述照明部的上表面;以及
按压板,包围所述透射板而将所述透射板固定于所述照明部的上表面,
所述按压板固定于所述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照明部收纳于所述开口部,
所述透射板覆盖于多个所述照明部,
所述按压板包围所述透射板而固定于所述本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照明部,在直线上排列设置有多个所述光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照明部,在直线上排列设置有多个所述光源,
使多个所述照明部在与在直线上排列的所述光源正交的方向上相邻而收纳于所述开口部。
9.一种乘客输送机的乘降板,其特征在于,具有:
乘降板的本体;
开口部,开口于所述本体;
多个照明部,收纳于所述开口部,在上表面设置有光源;以及
光源,设置于各个所述照明部的上表面,
关于相邻的所述照明部,在一方的所述照明部的一侧面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有突条,并且在另一方的所述照明部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有与所述突条对应的槽,
通过将所述突条与所述槽接合,一方的所述照明部与另一方的所述照明部被连接起来。
10.一种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降板。
CN202021148913.5U 2019-07-10 2020-06-19 乘降板及使用了该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 Active CN21247574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8210 2019-07-10
JP2019128210A JP6786674B1 (ja) 2019-07-10 2019-07-10 乗降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乗客コンベ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75746U true CN212475746U (zh) 2021-02-05

Family

ID=73220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48913.5U Active CN212475746U (zh) 2019-07-10 2020-06-19 乘降板及使用了该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86674B1 (zh)
CN (1) CN21247574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4320A (ja) 2021-02-12
JP6786674B1 (ja) 2020-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84707U (zh) 乘客输送机
JP6074006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5923804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12668929U (zh) 乘客输送机
JP6125600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12475746U (zh) 乘降板及使用了该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
CN210260811U (zh) 乘客输送机
JP7106622B2 (ja) エスカレータ
JP6648312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5937240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12559063U (zh) 乘客输送机
JP2016013883A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5969060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3269387B2 (ja) 乗客コンベヤの照明装置
JP6617898B1 (ja) 踏段とそれを用いた乗客コンベア
JP6573582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16185834A (ja) エスカレータの開口位置照明装置
JP7423736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07246260A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873966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6919772B1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照明装置
CN217498381U (zh) 乘客输送机用的除菌装置
JP6864065B1 (ja) スカートガードパネル照明装置
JP5252402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04051294A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接近領域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