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22338U - 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22338U
CN212022338U CN202020205644.5U CN202020205644U CN212022338U CN 212022338 U CN212022338 U CN 212022338U CN 202020205644 U CN202020205644 U CN 202020205644U CN 212022338 U CN212022338 U CN 2120223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instrument panel
instrument
instrument boar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056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勇
吴三平
王铮
范常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anfeng Baic Automotive Interiors Co Ltd
Yanfeng Hainachuan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anfeng Baic Automotive Interiors Co Ltd
Yanfeng Hainachuan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anfeng Baic Automotive Interiors Co Ltd, Yanfeng Hainachuan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anfeng Baic Automotive Interior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056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223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223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223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中,气囊导向框设置于仪表板上本体下方;仪表板上本体位于仪表板本体上方;仪表板下本体位于仪表板本体后下侧;出风口总成位于仪表板上本体后下侧;仪表板下本体左侧设置左侧下饰板,仪表板下本体与手套箱总成的右侧设置右侧下饰板;仪表板本体的两侧设置端盖;仪表板本体下方设置有除霜风道总成;仪表板下本体下方设置吹面风道总成;仪表板上本体、仪表板下本体、出风口总成和手套箱总成按照预设尺寸设置,仪表板本体、气囊导向框、中饰板、下饰板、端盖、除霜风道总成和吹面风道总成随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进行尺寸调整,以形成不同尺寸的整体仪表板结构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

Description

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仪表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开发流程不断完善,各大汽车厂商推出新车型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同一车型平台或跨车型平台仪表板家族化造型越来越普遍。同一车型平台或跨平台车型可能规划有不同类似的车型(seden/SUV/Corss/MPV/ 等),可能规划有不同级别的车型(A/B/C等),可能规划有不同动力(汽油/ 纯电/混动/等)的车型,并导致产生不同的长度、宽度及高度的汽车车身。为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现有技术为不同的仪表板总成对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且仪表板主体结构零件不共用。仪表板总体设计开发成本高,周期长,从而导致整车产品开发效率及产品竞争力降低。
现有技术仪表板造型趋于多元化,仪表板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按照仪表板结构分块形式主要有:硬塑仪表板结构形式:上下一体,上下分体,大骨架+小面板,等;软质仪表板板结构形式:大骨架(表面软质)+下体,大骨架+上体(软质)+下体,上体(软)+下体,等。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在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上实现仪表板主体结构零件的共用,调整其余零件尺寸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上的仪表板主体结构零件的共用,从而降低车辆总体设计开发成本,缩短设计周期,进而提升整车产品开发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包括:共用的仪表板上本体、仪表板下本体、出风口总成和手套箱总成,以及仪表板本体、气囊导向框、中饰板、下饰板、端盖、除霜风道总成和吹面风道总成;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出风口总成和所述手套箱总成按照预设尺寸设置,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中饰板、所述下饰板、所述端盖、所述除霜风道总成和所述吹面风道总成随着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进行尺寸调整,以形成不同尺寸的整体仪表板结构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气囊导向框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下方,所述仪表板上本体下方的预设位置焊接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气囊导向框上适配连接有安全气囊总成;所述仪表板本体上开设有气囊导向框的过孔;所述仪表板上本体近似水平地设置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上侧,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和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设置于汽车车厢前端并与前侧的白车身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两侧及后侧与仪表板横梁总成相连接;所述仪表板下本体近似竖直地设置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后侧,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后部边缘及仪表板横梁总成相连接;所述出风口总成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后下侧;所述仪表板下本体的驾驶位一侧设置有转向管柱护罩总成和组合仪表,副驾驶位一侧设置有所述手套箱总成,中部区域设置有中控面板总成;所述仪表板下本体左侧设置左侧下饰板,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与所述手套箱总成的右侧设置右侧下饰板;所述中饰板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后下侧,并处于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下饰板上侧,所述中饰板分别与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下饰板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端盖,所述端盖分别与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中饰板和所述下饰板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下方设置有所述除霜风道总成,所述除霜风道总成上部和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接,所述除霜风道总成下部和空调箱总成对接,所述除霜风道总成的前部和所述白车身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下部设置有所述吹面风道总成,所述吹面风道总成和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接,所述吹面风道总成下部和所述空调箱总成对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下饰板、所述除霜风道总成和所述吹面风道总成装配形成框架总成,所述框架总成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中饰板、所述下饰板、所述除霜风道总成和所述吹面风道总成形成的仪表板结构内部空间沿左右方向设置有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对所述仪表板结构及内部空间中设置的其他组件进行支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仪表板本体靠近前侧的前风挡玻璃处设置有前除霜格栅,所述仪表板本体靠近侧窗玻璃处设置有侧除雾格栅,所述空调箱总成通过所述前除霜风道总成与所述前除霜格栅对前风挡玻璃进行除霜除雾,所述空调箱总成通过所述前除霜风道总成、侧除霜风道总成与所述侧除雾格栅对侧风窗玻璃进行除霜除雾。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仪表板结构内部设置所述空调箱总成,所述空调箱总成通过吹面风道总成与所述出风口总成相连通,以通过所述吹面风道总成对车厢内输出冷风或暖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手套箱总成的上侧通过所述手套箱总成上的锁舌插入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上,下侧通过插销转动连接于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上,实现所述手套箱总成相对于所述仪表板下本体的活动开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仪表板下本体的中部下侧与CNSL总成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不同尺寸汽车车身上实现所述仪表板主体结构零件的共用,调整其余零件尺寸,以形成不同尺寸的整体仪表板结构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从而降低仪表板总体设计开发成本,缩短设计周期,进而提升整车产品开发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公开的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公开的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公开的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组件与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仪表板上本体,2.出风口总成,3.仪表板下本体,4.手套箱总成,5.右侧下饰板,6.中控面板总成,7.左侧下饰板,8.端盖,9.左侧中饰板,10.右侧中饰板,11.仪表板本体,12.中控屏,13.中控模块,14.前除霜风道总成,15.吹面风道总成,16.CNSL总成,17.前风挡玻璃,18.白车身,19.前围隔热层总成, 20.空调箱总成,21.线束总成,22.仪表板横梁总成,23.中控屏螺钉罩盖,24. 左右侧除霜风道总成,25.气囊导向框,26.安全气囊,27.组合仪表,28.转向管柱总成,29.转向管柱护罩总成,30.前除霜格栅,31.侧除雾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包括:共用的仪表板上本体1、仪表板下本体3、出风口总成2和手套箱总成4,以及仪表板本体11、气囊导向框25、中饰板、下饰板、端盖8、除霜风道总成和吹面风道总成15。其中,中饰板分为左侧中饰板9 和右侧中饰板10,下饰板分为左侧下饰板7和右侧下饰板5。除霜风道总成可以分为前除霜风道总成14和左右侧除霜风道总成24,也可以不分。具体地,仪表板上本体1、仪表板下本体3、出风口总成2和手套箱总成4按照预设尺寸设置。调整气囊导向框25相对仪表板上本体1的位置尺寸,仪表板本体11 的尺寸、左侧中饰板9、右侧中饰板10的尺寸、左侧下饰板7的尺寸、右侧下饰板5的尺寸、前除霜风道总成14的尺寸、左右侧除霜风道总成24的尺寸、吹面风道总成15的尺寸,从而实现不同尺寸的整体仪表板结构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仪表板上本体1下方的预设位置焊接有气囊导向框25。具体地,在仪表板上本体1上设置有不同位置的限位结构,来适应不同车型的气囊导向框25匹配共用的仪表板上本体1,或者通过焊接胎模来保证不同车型的气囊导向框25匹配共用的仪表板上本体1。气囊导向框25 上设置有与仪表板上本体1相焊接的焊接筋,焊接筋分布根据产品的大小和性能要求来确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气囊导向框25上适配连接有安全气囊26。具体地,安全气囊26周圈与气囊导向框25之间采用螺钉连接或挂钩连接。仪表板本体11上开设有气囊导向框25的过孔。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仪表板上本体1近似水平地设置于所述仪表板本体11的上侧,仪表板上本体1和仪表板本体11相连接。具体地,虽然在不同车型车身上的仪表板本体11不同,但是仪表板本体11和仪表板上本体1的固定结构和固定方式相同,固定点的个数及分布根据产品大小、造型分块方式、性能和匹配要求来具体确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仪表板本体11设置于汽车车厢前端并与前侧的白车身18相连接,仪表板本体11的两侧及后侧与仪表板横梁总成22相连接。具体地,仪表板本体11和白车身18采用插接连接,仪表板本体11和仪表板横梁总成22采用螺钉连接。仪表板本体11和白车身18、仪表板横梁总成22连接点位置及个数可以相同或不同。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仪表板下本体3近似竖直地设置于所述仪表板本体11的后侧,所述仪表板下本体3与仪表板本体11的后部边缘及仪表板横梁总成22相连接。具体地,不同车型仪表板下本体3相同,仪表板下本体3与述仪表板本体11的后部边缘及仪表板横梁总成22连接结构相同,采用螺钉连接。仪表板下本体3和仪表板本体11、仪表板横梁总成22固定点的个数及分布根据产品大小、造型分块方式、性能和匹配要求来具体确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仪表板下本体3的驾驶位一侧设置有转向管柱护罩总成29和组合仪表27,副驾驶位一侧设置有手套箱总成4,中部区域设置有中控面板总成6。具体地,转向管柱总成28通过螺钉安装在仪表板横梁总成22上,转向管柱护罩总成29通过螺钉连接在转向管柱总成28上,组合仪表27通过螺钉安装在仪表板本体11上。不同车型中控面板总成6可以不同,但是不同车型中控面板总成6和仪表板下本体3配合部分结构相同。中控面板下方设置有中控模块13,中控模块13安装于仪表板下本体3上。不同车型中控模块13可以不同,但是不同车型中控模块13和仪表板下本体3 配合部分结构相同。中控面板总成6上方设置有中控屏12,中控屏12与仪表板上本体1之间通过中控屏螺钉罩盖23覆盖。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仪表板下本体3左侧设置左侧下饰板7,仪表板下本体3与手套箱总成4的右侧设置右侧下饰板5。具体地,左侧下饰板7 和右侧下饰板5不同车型尺寸不同,但是和仪表板下本体3、手套箱总成4匹配结构相同。左侧下饰板7左侧和上侧和仪表板本体11通过卡扣加螺钉相连接,左侧下饰板7右侧和仪表板下本体3通过卡扣相连接。连接点个数及分布根据产品大小、造型分块方式、性能和匹配要求来具体确定。右侧下饰板5 左侧和仪表板下本体3通过螺钉相连接,右侧下饰板5上侧和仪表板本体11 通过螺钉相连接。连接点个数及分布根据产品大小、造型分块方式、性能和匹配要求来具体确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中饰板设置于仪表板上本体1后下侧,并处于仪表板下本体3、下饰板上侧,中饰板分别与仪表板本体11、仪表板上本体1、仪表板下本体3、下饰板相连接。具体地,中饰板不同车型尺寸不同,中饰板固定点个数及分布根据产品大小、性能和匹配要求来确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仪表板本体11的两侧分别设置端盖8,端盖 8分别与仪表板本体11、中饰板和下饰板相连接。具体地,端盖8不同车型尺寸不同,端盖8固定点个数及分布根据产品大小、性能和匹配要求来确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仪表板本体11下方设置有除霜风道总成,除霜风道总成上部和仪表板本体11相连接,除霜风道总成下部和空调箱总成20 对接,除霜风道总成的前部和白车身18相连接。具体地,不同车型除霜风道总成不同,风道走势根据不同车型除霜要求而定。除霜风道总成根据在仪表板结构内的走势不同及结构需要,可以分为前除霜风道总成14和左右侧除霜风道总成24,也可以不分开。除霜风道总成与仪表板本体11的连接方式采用 HOOK卡接及螺钉连接组合,固定点个数及除霜风道总成腔体形状根据产品大小、性能和匹配要求来确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仪表板本体11下部设置有吹面风道总成15,吹面风道总成和仪表板本体11相连接,吹面风道总成下部和所述空调箱总成对接;具体地,不同车型吹面风道总成15不同,风道走势根据不同车型吹人要求而定。吹面风道总成15与仪表板本体11的连接方式采用螺钉连接,固定点个数及风道腔体形状根据产品大小、性能和匹配要求来确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仪表板本体11、所述仪表板上本体1、所述气囊导向框25、所述仪表板下本体3、下饰板、除霜风道总成和吹面风道总成15装配形成的框架总成,框架总成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22 上。具体地,装配形成的框架总成和仪表板横梁总成22螺钉点个数及分布根据产品大小、性能和匹配要求来确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仪表板本体11、仪表板上本体1、气囊导向框25、仪表板下本体3、中饰板、下饰板、除霜风道总成和吹面风道总成 15形成的仪表板结构内部空间沿左右方向设置有仪表板横梁总成22,仪表板横梁总成22对仪表板结构及内部空间中设置的空调箱总成20、线束总成21 等组件进行支撑。仪表板结构内部前侧设置前围隔热层总成19,以将仪表板结构内部空间隔绝为相对独立的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仪表板本体11靠近前侧的前风挡玻璃17 处设置有前除霜格栅30,仪表板本体11靠近侧窗玻璃处设置有侧除雾格栅 31。空调箱总成20通过前除霜风道总成14与前除霜格栅30对前风挡玻璃17 进行除霜除雾。空调箱总成20通过前除霜风道总成14、左右侧除霜风道总成 24与侧除雾格栅31对侧风窗玻璃进行除霜除雾。具体地,前除霜格栅30和侧除雾格栅31可以集成于仪表板本体11,也可以卡接在仪表板本体11。如果前除霜格栅30和侧除雾格栅31卡接在仪表板上本体上,卡接点个数及分布根据产品大小、性能和匹配要求来确定。前除霜格栅30和侧除雾格栅开口位置及大小根据性能要求确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仪表板结构内部设置空调箱总成20,空调箱总成20通过吹面风道总成15与出风口总成2相连通,出风口总成2对车厢内输出冷风或暖风。具体地,不同车型出风口总成零件相同,但是相对位置可以相同或不同。不同车型出风口总成2位置关系根据出风性能要求确定。出风口总成2的出风口个数优先为4个。出风口总成2与中饰板装配为一个总成并通过卡扣卡接方式安装于仪表板框架总成上。出风口总成2和中饰板采用卡接连接,中饰板上右出风口总成2的过孔。出风口总成2与吹面风道总成15采用套接结构,连接处通过密封条粘贴于出风口总成2上实现密封,防止套接处漏风。密封条设置有背胶,能够粘贴在出风口总成2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手套箱总成4的上侧通过手套箱总成4上的锁舌插入仪表板下本体3上,下侧通过插销转动连接于仪表板下本体3上,实现手套箱总成4相对于仪表板下本体3的活动开口。具体地,手套箱总成4 的锁舌分布在手套箱总成4的上部左右侧。仪表板下本体3在对应手套箱总成4上部左右侧合适区域布置右缓充块。插销可以是独立零件,也可以是集成零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仪表板下本体3的中部下侧与CNSL总成16相连接。具体地,不同车型CNSL总成16长度、宽度、高度可能不一样,但是,不同车型CNSL总成16与仪表板下本体3的中部下侧配合部分结构相同。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共用的仪表板上本体、仪表板下本体、出风口总成和手套箱总成,以及仪表板本体、气囊导向框、中饰板、下饰板、端盖、除霜风道总成和吹面风道总成;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出风口总成和所述手套箱总成按照预设尺寸设置,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中饰板、所述下饰板、所述端盖、所述除霜风道总成和所述吹面风道总成随着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进行尺寸调整,以形成不同尺寸的整体仪表板结构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导向框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下方,所述仪表板上本体下方的预设位置焊接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气囊导向框上适配连接有安全气囊总成;所述仪表板本体上开设有气囊导向框的过孔;所述仪表板上本体近似水平地设置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上侧,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和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设置于汽车车厢前端并与前侧的白车身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两侧及后侧与仪表板横梁总成相连接;所述仪表板下本体近似竖直地设置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后侧,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后部边缘及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相连接;所述出风口总成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后下侧;所述仪表板下本体的驾驶位一侧设置有转向管柱护罩总成和组合仪表,副驾驶位一侧设置有所述手套箱总成,中部区域设置有中控面板总成;所述仪表板下本体左侧设置左侧下饰板,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与所述手套箱总成的右侧设置右侧下饰板;所述中饰板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后下侧,并处于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下饰板上侧,所述中饰板分别与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下饰板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端盖,所述端盖分别与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中饰板和所述下饰板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下方设置有所述除霜风道总成,所述除霜风道总成上部和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接,所述除霜风道总成下部和空调箱总成对接,所述除霜风道总成的前部和所述白车身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下部设置有所述吹面风道总成,所述吹面风道总成和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接,所述吹面风道总成下部和所述空调箱总成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下饰板、所述除霜风道总成和所述吹面风道总成装配形成框架总成,所述框架总成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中饰板、所述下饰板、所述除霜风道总成和所述吹面风道总成形成的仪表板结构内部空间沿左右方向设置有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对所述仪表板结构及内部空间中设置的其他组件进行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本体靠近前侧的前风挡玻璃处设置有前除霜格栅,所述仪表板本体靠近侧窗玻璃处设置有侧除雾格栅,所述空调箱总成通过前除霜风道总成与所述前除霜格栅对前风挡玻璃进行除霜除雾,所述空调箱总成通过所述前除霜风道总成、所述侧除雾格栅与侧除霜风道总成对侧风窗玻璃进行除霜除雾。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结构内部设置所述空调箱总成,所述空调箱总成通过吹面风道总成与所述出风口总成相连通,以通过所述吹面风道总成对车厢内输出冷风或暖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套箱总成的上侧通过所述手套箱总成上的锁舌插入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上,下侧通过插销转动连接于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上,实现所述手套箱总成相对于所述仪表板下本体的活动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下本体的中部下侧与CNSL总成相连接。
CN202020205644.5U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Active CN2120223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05644.5U CN212022338U (zh)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05644.5U CN212022338U (zh)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22338U true CN212022338U (zh) 2020-11-27

Family

ID=73492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05644.5U Active CN212022338U (zh)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223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23754A (en) Instrument panel device for cars
CN212022804U (zh) 聚合物车辆地板
US7950730B2 (en) Front end assemblies for vehicles
CN111152654A (zh) 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US20190375282A1 (en) Parts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CN101659216A (zh) 汽车仪表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12022338U (zh) 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KR20190117940A (ko) 자동차용 헤드라이너 루프 덕트
JP3964344B2 (ja) エアバック装置のカバー構造
JP4232126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JP4040342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CN210000056U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风道结构以及车辆
JP4307173B2 (ja) 車両の天井用クーラーユニット
JPH11245650A (ja) 車両用内装部材
CN111806301B (zh) 车辆用电池单元的排气结构
CN210617854U (zh) 仪表板总成及车辆
CN214295541U (zh) 电动车辆
CN220905122U (zh) 车辆前围板及车辆
CN104755290A (zh) 包括具有移动箱的分布外壳的机动车除雾装置
JP2000135922A (ja) 車両用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CN210391327U (zh) 一种仪表台前围
CN216636154U (zh) 一种集成焊接风道的副仪表板骨架
JP4487162B2 (ja) 車両の空調装置
JP2547616Y2 (ja) 自動車の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KR0122656Y1 (ko) 자동차 대시패널에 장착되는 그릴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