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17408U - 一种芯模转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芯模转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17408U
CN211917408U CN202020428885.6U CN202020428885U CN211917408U CN 211917408 U CN211917408 U CN 211917408U CN 202020428885 U CN202020428885 U CN 202020428885U CN 211917408 U CN211917408 U CN 2119174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mold
vertical
vertical fixing
slide rail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288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谈源
陈云
范春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Xinchuang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Xinchuang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Xinchuang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Xinchuang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2888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174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174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174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材长桁加工工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芯模转移装置,包括支架、移动框架和竖直固定机构,其中: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滑轨,所述移动框架可相对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移动框架上设置有驱动其沿所述滑轨平移的横移驱动机构;所述竖直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的侧面上,所述竖直固定机构进一步包括竖向固定座,芯模可竖直的放置于所述竖向固定座中。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框架与支架上滑轨的配合,使得移动框架在滑轨上平稳地移动,提高了芯模移动时的稳定性,通过竖直固定机构上竖向固定座的设置,使得芯模在移动时竖直放置,通过竖直固定芯模的方式减轻了芯模转移时的变形,从而减轻了移动时对芯模的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芯模转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材长桁加工工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芯模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长桁主要应用于飞机尾翼零件制造,在尾翼壁板类零件上增加长桁材料用于增强壁板抗弯曲和抗拉伸的能力,提高稳定性,其中包括工型长桁。如图1所示,工型长桁的横截面为“工”字形,工型长桁芯模包括左芯模01、上盖02、右芯模03和下芯模04。
在工型长桁芯模成型后,需要将芯模和制件一起从制造设备上取下转移,然而现有技术中,对芯模的转移多采用横移的模式,即将芯模水平放置,通过吊具将芯模起吊再运输。
然而这种转移方式容易造成对芯模的损伤,由于在厚度方向上,芯模的尺寸最小,而且芯模的长度较长,容易产生弯曲,造成制件的变形。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芯模转移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芯模转移装置,减轻对芯模转移时的损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芯模转移装置,包括支架、移动框架和竖直固定机构,其中:
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滑轨,所述移动框架可相对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移动框架上设置有驱动其沿所述滑轨平移的横移驱动机构;
所述竖直固定机构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的侧面上,所述竖直固定机构进一步包括竖向固定座,芯模可竖直的放置于所述竖向固定座中。
进一步地,所述竖向固定座具有底板、侧壁和顶板,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平行设置,且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垂直固定在所述侧壁的两端,所述侧壁的尺寸精度满足竖直放置芯模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固定机构固定在与所述移动框架移动方向垂直的竖直侧面上,所述竖直固定机构进一步包括竖向驱动件,所述竖向固定座固定在所述竖向驱动件上,所述竖向驱动件的驱动方向与所述固定座的侧壁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侧壁上还固定有转角气缸,当芯模放置后,所述转角气缸的气缸杆压紧于芯模的外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竖向驱动件为丝杆组件,且所述竖向驱动件沿所述移动框架的长度方向均布有多组,多组所述竖向驱动件之间连接有联轴器。
进一步地,所述横移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滑轨平行且固连的齿条、安装在所述移动框架上的横移电机以及由所述横移电机驱动并且与所述齿条啮合的齿轮;
或者,所述横移驱动机构为横移驱动气缸或者横移驱动油缸。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内部还设置有芯模存储槽,所述芯模存储槽沿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均布有多个,且所述存储槽在芯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以便于支撑芯模,所述存储槽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移动框架的底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内部还设置有顶升气缸,所述顶升气缸顶部设置有芯模放置槽,所述芯模放置槽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芯模存储槽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框架与支架上滑轨的配合,使得移动框架在滑轨上平稳地移动,提高了芯模移动时的稳定性,通过竖直固定机构上竖向固定座的设置,使得芯模在移动时竖直放置,通过竖直固定芯模的方式减轻了芯模转移时的变形,从而减轻了移动时对芯模的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相关技术中工型长桁芯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相关技术中工型长桁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芯模转移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芯模转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移动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竖直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4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升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支架;11-滑轨;12-存储槽;13-顶升气缸;20-移动框架;30-竖直固定机构;31-竖向固定座;32-竖向驱动件;33-联轴器;131-芯模放置槽;311-底板;312-侧壁;313-顶板;314-转角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3至图8所示的芯模转移装置,包括支架10、移动框架20和竖直固定机构30,其中:
支架10上设置有滑轨11,移动框架20可相对滑动地设置在滑轨11上,移动框架20上设置有驱动其沿滑轨11平移的横移驱动机构;
竖直固定机构30设置在移动框架20的侧面上,竖直固定机构30进一步包括竖向固定座31,芯模可竖直的放置于竖向固定座31中。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横移驱动机构包括与滑轨11平行且固连的齿条、安装在移动框架20上的横移电机以及由横移电机驱动并且与齿条啮合的齿轮;
或者,横移驱动机构为横移驱动气缸或者横移驱动油缸。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移动框架20与支架10上滑轨11的配合,使得移动框架20在滑轨11上平稳地移动,提高了芯模移动时的稳定性,通过竖直固定机构30上竖向固定座31的设置,使得芯模在移动时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通过竖直固定芯模的方式减轻了芯模转移时的变形,从而减轻了移动时对芯模的损伤。
具体地,如图6所示,竖向固定座31具有底板311、侧壁312和顶板313,底板311与顶板313平行设置,且底板311与顶板313垂直固定在侧壁312的两端,侧壁312的尺寸精度满足竖直放置芯模的要求。再具体放置时,芯模在宽度方向上的侧面与侧壁312贴合,从而使得芯模竖直固定在固定座31内,通过芯模的竖直放置,减少了芯模在横向移动时的弯曲程度,减少了芯模收到损伤的可能性。
为了能够在竖直方向上驱动芯模,请继续参照图6,竖直固定机构30固定在与移动框架20移动方向垂直的竖直侧面上,竖直固定机构30进一步包括竖向驱动件32,竖向固定座31固定在竖向驱动件32上,竖向驱动件32的驱动方向与固定座31的侧壁312平行。通过竖向固定件32的设置,使得芯模在高度方向的位置可以改变,提高了芯模移动与搬移过程中的便捷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芯模在竖向固定座31上的固定稳定性,侧壁312上还固定有转角气缸314,当芯模放置后,转角气缸314的气缸杆压紧于芯模的外侧壁上。这里的外侧壁是指与侧壁312贴合的芯模侧壁的外侧壁,通过侧壁312与气缸杆的压紧,使得芯模在移动方向上不会发生晃动,从而提高芯模固定的稳定性。此外,为了便于芯模的放置于卸载, 在底板311上设置有滑轮组件,滑轮自由转动设置,滑轮与芯模底部滚动接触,通过与转角气缸314的配合,实现了仅需平移即可将芯模装载或卸载,并且减少了芯模被损伤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6,竖向驱动件32为丝杆组件,且竖向驱动件32沿移动框架20的长度方向均布有多组,多组竖向驱动件32之间连接有联轴器33。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多组联轴器33与丝杆组件中的丝杆转动连接,通过一个电机即可驱动多组丝杆组件的动作,提高了丝杆组件动作时的同步性,从而提高提升时的稳定性,保证芯模在升降时不受到扭曲。
为了便于存储芯模,请继续参照图4和图7,支架10内部还设置有芯模存储槽12,芯模存储槽12沿滑轨11的长度方向均布有多个,且存储槽12在芯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以便于支撑芯模,存储槽12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于移动框架20的底面设置。通过芯模存储槽12的设置,便于对芯模进行存储,在具体放置时,通过竖向驱动件32下落的方式将芯模放置于芯模存储槽12中,再横向驱动移动框架20使得芯模从竖向固定座31中脱离。
为了便于对存储在芯模存储槽12中的芯模进行提取,支架10内部还设置有顶升气缸13,顶升气缸13顶部设置有芯模放置槽131,芯模放置槽131在水平方向上与芯模存储槽12重合。具体提取芯模时,顶升气缸13朝上顶升芯模放置槽131,多个顶升气缸13同步动作,使得芯模上升至与竖向固定座相应的位置处,然后驱动移动框架20,使得芯模放置如竖向固定座31内,最后闭合转角气缸,使得芯模固定于移动框架20中以便于进行下一步动作。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芯模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0)、移动框架(20)和竖直固定机构(30),其中:
所述支架(10)上设置有滑轨(11),所述移动框架(20)可相对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11)上,所述移动框架(20)上设置有驱动其沿所述滑轨(11)平移的横移驱动机构;
所述竖直固定机构(30)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20)的侧面上,所述竖直固定机构(30)进一步包括竖向固定座(31),芯模可竖直的放置于所述竖向固定座(3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模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固定座(31)具有底板(311)、侧壁(312)和顶板(313),所述底板(311)与所述顶板(313)平行设置,且所述底板(311)与所述顶板(313)垂直固定在所述侧壁(312)的两端,所述侧壁(312)的尺寸精度满足竖直放置芯模的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芯模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固定机构(30)固定在与所述移动框架(20)移动方向垂直的竖直侧面上,所述竖直固定机构(30)进一步包括竖向驱动件(32),所述竖向固定座(31)固定在所述竖向驱动件(32)上,所述竖向驱动件(32)的驱动方向与所述固定座(31)的侧壁(312)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芯模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312)上还固定有转角气缸(314),当芯模放置后,所述转角气缸(314)的气缸杆压紧于芯模的外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模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驱动件(32)为丝杆组件,且所述竖向驱动件(32)沿所述移动框架(20)的长度方向均布有多组,多组所述竖向驱动件(32)之间连接有联轴器(3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模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滑轨(11)平行且固连的齿条、安装在所述移动框架(20)上的横移电机以及由所述横移电机驱动并且与所述齿条啮合的齿轮;
或者,所述横移驱动机构为横移驱动气缸或者横移驱动油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模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0)内部还设置有芯模存储槽(12),所述芯模存储槽(12)沿所述滑轨(11)的长度方向均布有多个,且所述存储槽(12)在芯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以便于支撑芯模,所述存储槽(12)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移动框架(20)的底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芯模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0)内部还设置有顶升气缸(13),所述顶升气缸(13)顶部设置有芯模放置槽(131),所述芯模放置槽(131)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芯模存储槽(12)重合。
CN202020428885.6U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芯模转移装置 Active CN2119174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28885.6U CN211917408U (zh)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芯模转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28885.6U CN211917408U (zh)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芯模转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17408U true CN211917408U (zh) 2020-11-13

Family

ID=73350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28885.6U Active CN211917408U (zh)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芯模转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174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038869B (zh) 一种双模混凝土压力成型装置及方法
CN211917408U (zh) 一种芯模转移装置
CN212045523U (zh) 一种芯模转运装置
CN217373655U (zh) 一种纸板的分步式自动弯折成型结构
CN111391193B (zh) 一种工型长桁下芯模自动脱模装置及方法
CN216181482U (zh) 一种可快速脱模的预制楼梯模具
CN210282676U (zh) 一种预制飘窗内模模具
CN216329032U (zh) 摆渡输送装置及边模输送清理系统
CN220784748U (zh) 一种多工位成型的汽车配件注塑模具
CN216858208U (zh) 一种铅蓄电池生产用全自动铸焊机模具升降机构
CN219881022U (zh) 一种铝材挤压成型装置
CN220429048U (zh) 一种发泡设备
CN216661626U (zh) 一种边模分选用定位抬升结构
CN220678988U (zh) 一种紫铜冷挤压加工模具
CN111283989A (zh) 一种移动式库板压制模组及其压制工艺
CN218252602U (zh) 一种级进模模具
CN216679877U (zh) 一种一换多换模装置
CN220864570U (zh) 一种汽车橡胶防尘罩生产模具
CN220242376U (zh) 一种热成型模具
CN220679088U (zh) 一种工业自动控制冲压成型设备
CN211194325U (zh) 一种自动制砖机系统
CN220295664U (zh) 一种新型冲压模具
CN116689594B (zh) 一种大型金属板材冲压的冲压方法
CN214725183U (zh) 砌块成型机的模框固定装置
CN220945870U (zh) 一种瓷砖生产用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