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58686U - 击打工具 - Google Patents

击打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58686U
CN211758686U CN201922280126.XU CN201922280126U CN211758686U CN 211758686 U CN211758686 U CN 211758686U CN 201922280126 U CN201922280126 U CN 201922280126U CN 211758686 U CN211758686 U CN 2117586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bearing
striking
moto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8012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饭田齐
古泽正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586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586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1/00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20Devices for cleaning or cooling tool or 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1/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2211/006Parallel drill and motor spi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57Details related to cleaning or cooling the tool or workpiece
    • B25D2217/0061Details related to cleaning or cooling the tool or workpiece related to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22/00Materials of the tool or the workpiece
    • B25D2222/21Met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22/00Materials of the tool or the workpiece
    • B25D2222/54Pla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121Housing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击打工具,使支承最终输出轴的壳体的强度和散热性提高。对于冲击钻(1)而言,将马达(4)、击打机构(50)、以及中间轴(39)收容于壳体(2)内而构成,击打机构(50)通过马达(4)的驱动进行动作,并包含刀夹(8),中间轴(39)与刀夹(8)平行地配置并具备将马达(4)的旋转转换为击打机构(50)的击打动作的动力转换部(46),壳体(2)中的支承刀夹(8)的滚针轴承(14)的保持部分为金属制的前壳体(11)。

Description

击打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击钻等击打工具。
背景技术
在冲击钻等击打工具中,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在壳体内,具备包含通过马达的驱动进行动作的击打机构的输出部、和将输出部所做的击打输出的作为最终输出轴的刀夹,安装于刀夹的刀头能够进行击打。
另外,在该击打工具中,在马达的输出轴与最终输出轴之间平行地配置中间轴,将从输出轴传递的中间轴的旋转经由相对于突起轴套倾斜了轴线的斜轴承二转换为臂的摆动,使供臂连结的活塞缸前进后退移动,从而使收容于活塞缸的击打件(撞击件)联动而能够击打刀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612号公报
在上述击打工具中,因击打动作而在刀夹产生的热经由轴承传递至支承刀夹的壳体,但若壳体是树脂制则散热性较小。另外,在强度上也存在极限,因此对于具备中间轴的小型的大功率的击打工具而言树脂制的壳体不适合。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支承最终输出轴的壳体的强度和散热性提高的击打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击打工具,将马达、击打机构以及中间轴收容于壳体内而构成,上述击打机构通过马达的驱动进行动作,并包含最终输出轴,上述中间轴与最终输出轴平行地配置,并具备将马达的旋转转换为击打机构的击打动作的动力转换部,上述击打工具的特征在于,壳体中的至少支承最终输出轴的轴承的保持部分由金属形成。
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中,动力转换部在中间轴的轴向上配置于与轴承的保持部分不同的位置,壳体中的动力转换部的收容部分由树脂形成,该树脂的形成部分与金属的形成部分成为一体。
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的结构中,在壳体内设置有对支承最终输出轴的第二轴承进行保持的金属制的内壳体,内壳体与壳体中的轴承的保持部分接触。
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的任一项的结构中,在壳体内设置有马达冷却用的风扇,并且在壳体形成有通风通路,该通风通路将由风扇产生的冷却风引导至能够冷却轴承的保持部分的位置。
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4中的任一项的结构中,在壳体中的轴承的保持部分被覆有树脂制的罩。
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的结构中,罩朝壳体弹性地被覆。
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或6的结构中,罩为侧手柄的安装部。
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7的结构中,在安装部的内表面设置有金属制的环。
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实用新型,即便因击打动作在最终输出轴产生的热经由轴承传递至壳体中的轴承的保持部分,也能够实现有效地散热。另外,也能够确保强度,因此能够使壳体的强度和散热性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1的效果以外,壳体的动力转换部的收容部分由树脂形成,该树脂的形成部分与金属的形成部分成为一体,因此能够容易地制成使一部分为金属的壳体。
根据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1或2的效果以外,在壳体内设置对支承最终输出轴的第二轴承进行保持的金属制的内壳体,内壳体与壳体中的轴承的保持部分接触,因此即便最终输出轴的热经由第二轴承传递至内壳体,也能够通过金属的轴承的保持部分实现有效的散热。
根据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1~3中的任一项的效果以外,在壳体内设置马达冷却用的风扇,并且在壳体形成有将由风扇产生的冷却风引导至能够冷却轴承的保持部分的位置的通风通路,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金属制的轴承的保持部分,能够期待促进散热作用。
根据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1~4中的任一项的效果以外,在壳体中的轴承的保持部分被覆有树脂制的罩,因此即便轴承的保持部分是金属制也能够无障碍地对其进行把持,不使操作性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5的效果以外,罩朝壳体弹性地被覆,因此能够在把持罩或安装侧手柄时获得防振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5或6的效果以外,罩为侧手柄的安装部,因此能够利用罩稳固地安装侧手柄。
根据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7的效果以外,在安装部的内表面设置有金属制的环,因此能够防止安装侧手柄时的罩的挠曲,使侧手柄难以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冲击钻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2是A-A线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利用通风通路的冷却构造的冲击钻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冲击钻;2…壳体;3…马达壳体;4…马达;5…输出轴;6…主体壳体;7…输出部;8…刀夹;11…前壳体;12…后壳体;13…小径部;14…滚针轴承;15…大径部;16…内壳体;17…后板部;20…前板部;22…通风通路;23…后凸部;24…罩;29…前排气口;30…O型环;31…环形板;36…马达冷却用风扇;39…中间轴;46…动力转换部;50…击打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击打工具的一个例子亦即冲击钻1的中央纵剖视图。
冲击钻1的壳体2由如下部件形成:筒状的马达壳体3,其以使输出轴5朝向前后方向的方式收容马达4;主体壳体6,其与马达壳体3的前方连结,收容包含能够安装未图示的刀头的刀夹8的输出部7;手柄壳体9,其从后方组装于马达壳体3,在前方具备开关杆10且收容有未图示的开关。在手柄壳体9的下端连接有未图示的电源线。
对这里的主体壳体6而言,通过嵌件成型将铝合金等金属制的前壳体11与树脂制的后壳体12一体化而获得,在横截面呈圆形状的上侧部分,如图2所示,后壳体12的前端部为从外侧与前壳体11的后端部重叠的状态,前壳体11朝内部露出。前壳体11呈两段直径,具有经由滚针轴承14支承刀夹8的中间部的小径部13、和从小径部13的后端扩展并朝壳体12连接的大径部15。
另外,在主体壳体6内设置有支承马达4的输出轴5和刀夹8的内壳体16。该内壳体16是铝合金等金属制,由在主体壳体6的后端经由轴承18支承输出轴5的后板部17、从后板部17朝前方突出的连结部19、以及在连结部19的前端经由轴承金属件21支承刀夹8的后端的前板部20。前板部20与主体壳体6的前壳体11的后端部的内表面接触而被支承。
并且,如图2、3所示,在后壳体12的右侧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风通路22。对于该通风通路22而言,使前端向前壳体11的外侧开口,使后端在内壳体16的后板部17的外侧向其后端开口。设置于马达壳体3的相同的横截面形状的后凸部23与该后端的开口结合,由此通风通路22与马达壳体3的前端内部连通。
而且,在主体壳体6的前部被覆有树脂制的罩24,该罩24跨越前壳体11的整体和后壳体12的前端部而进行覆盖。该罩24包含覆盖前壳体11的小径部13的前被覆部25、覆盖大径部15的后被覆部26、以及覆盖小径部13与大径部15之间的中被覆部27。后被覆部26为与大径部15紧贴的状态,但在后被覆部26中的后壳体12的通风通路22的前方形成有以被覆状态与通风通路22结合的相同的横截面形状的前凸部28,在其前方形成有前排气口29。
另外,罩24的前被覆部25与中被覆部27为在被覆状态下与前壳体11之间产生间隙的设定,并与前凸部28连通。在小径部13的前端外装有将其与前被覆部25之间密封并弹性支承前被覆部25的O型环30。
并且,外装有前被覆部25的小径部13被作为侧手柄的安装部而利用,在前被覆部25的内表面埋设有由带状的金属板构成的环形板31。该环形板31用于防止安装侧手柄时的挠曲。
另一方面,马达4的输出轴5贯通内壳体16的后板部17而向主体壳体6内突出,并在前端形成有小齿轮35。在后板部17的后方且在输出轴5设置有位于马达壳体3内的马达冷却用风扇36。在马达壳体3的侧面形成有用于吸入马达4的冷却用空气的未图示的吸气口,在马达冷却用风扇36的外侧且在马达壳体3的周面形成有后排气口37。
在输出部7,在主体壳体6内,经由与输出轴5的小齿轮35啮合的齿轮38被传递旋转的中间轴39被支承为与刀夹8平行,在中间轴39从前方开始设置有第一齿轮40、两个离合器41、41、突起轴套42。第一齿轮40和突起轴套42能够相对于中间轴39旋转地被外装于中间轴39,离合器41与中间轴39花键结合。
在突起轴套42经由将轴线倾斜了的斜轴承43外装有臂44,臂44的上端与松弛插入到刀夹8的后部的活塞缸45的后端连结,而构成将中间轴39的旋转转换为活塞缸45的往复运动的动力转换部46。
在活塞缸45的内部经由空气室47能够前后移动地收容有撞击件48,而构成能够击打设置于该撞击件的前方的冲击栓49的击打机构50。第一齿轮40与安装于刀夹8的第二齿轮51啮合。在从前壳体11突出的刀夹8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拆装刀头的操作套筒52。
另外,在主体壳体6的右侧面设置有切换旋钮53。通过旋转操作该切换旋钮53,从而使两个离合器41、41滑动,而能够选择仅前侧的离合器41与第一齿轮40卡合的位置、仅后侧的离合器41与突起轴套42卡合的位置、以及前后的离合器41、41与第一齿轮40和突起轴套42同时卡合的位置。由此,能够选择经由第二齿轮51使刀夹8旋转而使刀头旋转的钻孔模式、通过臂44的摆动使活塞缸45往复运动并通过联动的撞击件48经由冲击栓49击打刀头的锤击模式、以及同时进行刀夹8的旋转和冲击栓49的击打的冲击钻模式。
在以上这样构成的冲击钻1中,若对开关杆10进行压入操作而使开关打开,则马达4驱动使输出轴5旋转,从而使中间轴39旋转。而且,通过由切换旋钮53选择的动作模式,刀夹8旋转或者伴随着撞击件48的击打而旋转,由此使刀头也旋转或者伴随着击打而旋转从而能够进行被加工件的加工。
另外,马达冷却用风扇36伴随着输出轴5的旋转而旋转,在从吸气口吸入外部空气并使其穿过马达4后,从后排气口37将其排出从而冷却马达4。此时,如图3中由箭头所示那样,被从马达冷却用风扇36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从马达壳体3的后凸部23进入后壳体12的通风通路22,穿过通风通路22进入前凸部28并从前排气口29排出。通过该冷却风,冷却前壳体11。
由此,即便因击打动作而在刀夹8产生的热经由滚针轴承14传递至金属制的前壳体11也能够抑制温度上升。
这样,根据上述方式的冲击钻1,在壳体2中对支承刀夹8(最终输出轴)的滚针轴承14(轴承)进行保持的前壳体11(保持部分)由金属形成,因此即便因击打动作在刀夹8产生的热经由滚针轴承14传递至前壳体11也能够实现有效的散热。另外,也能够确保强度,因此能够在使用中间轴39的小型的大功率的冲击钻1中使壳体2的强度和散热性提高。
特别是在这里,动力转换部46在中间轴39的轴向上配置于与前壳体11不同的位置,在壳体2中收容动力转换部46的后壳体12(收容部分)由树脂形成,由该树脂形成的后壳体12与由金属形成的前壳体11成为一体,因此能够容易地制成使一部分为金属的壳体2。
另外,在壳体2内设置有对支承刀夹8的轴承金属件21(第二轴承)进行保持的金属制的内壳体16,内壳体16与壳体2的前壳体11(轴承的保持部分)接触,因此即便刀夹8的热经由轴承金属件21传递至内壳体16,也能够通过前壳体11实现有效的散热。
并且,在壳体2内设置有马达冷却用风扇36(风扇),并且在壳体2形成有将由马达冷却用风扇36产生的冷却风引导至能够冷却前壳体11的位置(这里指罩24的前凸部28内)的通风通路22,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金属制的前壳体11,能够期待促进散热作用。
另一方面,在壳体2的前壳体11被覆有树脂制的罩24,因此即便前壳体11是金属制也能够无障碍地对其进行把持,不使操作性降低。
另外,罩24朝前壳体11弹性地被覆,因此能够在把持罩24或安装侧手柄时获得防振效果。
并且,罩24的前被覆部25为侧手柄的安装部,因此能够利用罩24稳固地安装侧手柄。
而且,在前被覆部25的内表面设置有金属制的环形板31(环),因此防止安装侧手柄时的前被覆部25的挠曲,使侧手柄难以脱落。
此外,对于保持滚针轴承的金属制的前壳体而言,可以使后端比上述方式长也可以比上述方式短,也能够仅使最小需要限度的轴承的保持部分为金属制的较短的套筒而使除此以外的部分为树脂制,或与此相反地包含后壳体在内地使主体壳体整体为金属。支承刀夹的轴承也并不局限于滚针轴承,是滚珠轴承等也没有影响,也可以不使用一个轴承而使用两个以上的轴承并使其保持部分为金属。
另外,通风通路的构造也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能够增大通路面积,或不使用罩而将后壳体的一部分向前方延长形成并使其与前壳体重合而形成通风通路,或将通风通路也设置于壳体的左右、上下等,来适当地进行变更。也能够省略通风通路。
并且,罩也能够设置为与通风通路的形成没有关系,或与侧手柄的安装部分开设置等,来适当地进行变更。也能够代替O型环而在罩的前端内侧设置突条,将环形板代替为多个环形弹簧。
而且,作为击打工具并不限定于冲击钻,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电锤。另外,可以不是具备电源线的AC机,而是作为电源安装电池组的DC机。

Claims (8)

1.一种击打工具,将马达、击打机构以及中间轴收容于壳体内而构成,所述击打机构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进行动作,并包含最终输出轴,所述中间轴与所述最终输出轴平行地配置,并具备将所述马达的旋转转换为所述击打机构的击打动作的动力转换部,
所述击打工具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中的至少支承所述最终输出轴的轴承的保持部分由金属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转换部在所述中间轴的轴向上配置于与所述轴承的保持部分不同的位置,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动力转换部的收容部分由树脂形成,该树脂的形成部分与所述金属的形成部分成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对支承所述最终输出轴的第二轴承进行保持的金属制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轴承的保持部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马达冷却用的风扇,并且在所述壳体形成有通风通路,该通风通路将由所述风扇产生的冷却风引导至能够冷却所述轴承的保持部分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中的所述轴承的保持部分被覆有树脂制的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朝所述壳体弹性地被覆。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为侧手柄的安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部的内表面设置有金属制的环。
CN201922280126.XU 2018-12-28 2019-12-18 击打工具 Active CN21175868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7675A JP7159043B2 (ja) 2018-12-28 2018-12-28 打撃工具
JP2018-247675 2018-1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58686U true CN211758686U (zh) 2020-10-27

Family

ID=70469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80126.XU Active CN211758686U (zh) 2018-12-28 2019-12-18 击打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59043B2 (zh)
CN (1) CN211758686U (zh)
DE (1) DE202020000502U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83941B2 (en) 2021-02-15 2024-01-30 Makita Corporation Hammer drill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67415B2 (ja) 2006-01-11 2009-11-1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5128998B2 (ja) 2008-04-04 2013-01-23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手持式作業工具
JP6334144B2 (ja) 2013-11-26 2018-05-30 株式会社マキタ 往復動式作業工具
JP6258093B2 (ja) 2014-03-24 2018-01-10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JP6426028B2 (ja) 2014-06-13 2018-11-21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20000502U1 (de) 2020-04-02
JP2020104238A (ja) 2020-07-09
JP7159043B2 (ja) 2022-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86453B2 (en) Power tool
US10843321B2 (en) Power tool
US8403076B2 (en) Power tool
JP6334144B2 (ja) 往復動式作業工具
JP6258093B2 (ja) 打撃工具
US10864609B2 (en) Dust collector
JP6863704B2 (ja) 打撃工具
JP5294838B2 (ja) 電動工具
CN110614612A (zh) 电动工具用集尘系统
CN211758686U (zh) 击打工具
JP6801798B2 (ja) 打撃作業機
US11642769B2 (en) Power tool having a hammer mechanism
JP2016068205A (ja) 電動工具
JP6211433B2 (ja) 集塵装置
EP2390053B1 (en) Impact tool
JP6116058B2 (ja) 作業工具
JP4188669B2 (ja) 打撃工具
JP2022124294A (ja) 打撃工具
JP2022124292A (ja) 打撃工具
JP2022124293A (ja) 打撃工具
JP5794191B2 (ja) 打撃工具
JP2022127932A (ja) 打撃工具
JP2022124291A (ja) ハンマドリル
JP2022127935A (ja) 打撃工具
JP2022124295A (ja) ハンマドリ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