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19426U - 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19426U
CN211519426U CN201921536402.8U CN201921536402U CN211519426U CN 211519426 U CN211519426 U CN 211519426U CN 201921536402 U CN201921536402 U CN 201921536402U CN 211519426 U CN211519426 U CN 2115194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tube
draft
drainage
vehicl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3640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吝敏
李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3640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194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19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194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包括:下护板本体;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形成在所述下护板本体上以限定出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向上倾斜,所述引流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通过设置引流通道,可以将外界的冷却空气引流,以使从进风口流入引流通道的冷却气流能够斜向上直接吹至与后悬置所在的同样的位置高度,增强后悬置附近的对流交换,使车辆在后悬置处的散热效果更好,进而提升整车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悬置既是弹性元件又是减振装置,安装于机舱内,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如果汽车发动机悬置长期处于较热的环境下,悬置橡胶的寿命和减振性能都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相关技术中,由于排气管热辐射以及周围热气流的加热导致后悬置温度升高,但没有较好的散热方式,不能使大量的冷却气流流到后悬置位置,较高的辐射温度和较差的散热环境,使发动机后悬置极易产生热害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有效引导冷却气流吹向后悬置,加强后悬置与周围空气的对流换热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包括:下护板本体;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形成在所述下护板本体上以限定出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向上倾斜,所述引流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通过设置引流通道,可以将外界的冷却空气引流,以使从进风口流入引流通道的冷却气流能够斜向上直接吹至与后悬置所在的同样的位置高度,增强后悬置附近的对流交换,使车辆在后悬置处的散热效果更好,进而提升整车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所述下护板本体上设有斜板,所述斜板由前向后逐渐向上倾斜,所述引流管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斜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所述引流管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引流管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多个所述引流管包括: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分别位于所述后悬置的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在由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靠近。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在由前向后的方向上向互相靠近的方向弯折,且所述第一引流管的弯折处和所述第二引流管的弯折处均圆弧过渡。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所述进风口形成在所述下护板本体上,所述引流管与所述下护板本体限定出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所述进风口的流通截面积为A1,所述出风口的流通截面积为A2,所述A1和所述A2满足:A1>A2。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所述引流管的前端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前侧边沿上,所述引流管的后端与所述进风口的后侧边沿限定出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所述引流管包括顶壁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两个所述侧壁的下端均与所述下护板本体相连,且所述进风口位于两个所述侧壁之间,所述顶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壁的上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后悬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下护板,所述下护板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下方,所述进风口与外界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后悬置正对以将冷却风导向所述后悬置。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下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下护板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
图3是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一个现有技术的后悬置的橡胶温度曲线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后悬置的橡胶的温度曲线图。
附图标记:
下护板100;
下护板本体1;
引流管2;第一引流管21;第二引流管22;顶壁201;侧壁202;
进风口31;出风口32;
斜板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及具有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和后悬置,其中,后悬置和下护板100均安装于车辆的机舱内,且后悬置可以安装在下护板100的后方。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下护板100包括下护板本体1和引流通道,引流通道具有进风口31和出风口32,进风口31与外界连通,出风口32与车辆的后悬置正对以将冷却风导向后悬置。
由此,外界的冷却空气可以从进风口31进入引流通道,并经过引流通道的导向从出风口32吹向车辆的后悬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通过设置引流通道,可以将外界的冷却空气导向,以使冷却空气可以直接吹向车辆的后悬置,增强后悬置附近的空气对流交换,使车辆在后悬置处的散热效果更好,进而提升整车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从而具有相应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参照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的一些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31的流通截面积为A1,出风口32的流通截面积为A2,A1和A2满足:A1>A2,由此,在空气从进风口31吹入引流通道并从出风口32吹向后悬置的过程中,增快冷却空气的流速,可以增强引流通道对冷却空气的导向作用,流速较快的冷却空气从出风口32吹出后可以准确地吹向后悬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还包括引流管2,引流管2形成在下护板本体1上以限定出引流通道,进风口31形成在下护板本体1上,引流管2与下护板本体1限定出出风口32,由此,通过引流管2的设置限定出引流通道,引流管2的壁面起到对冷却空气的导向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引流管2的前端设置在进风口31的前侧边沿上,引流管2的后端与进风口31的后侧边沿限定出出风口32,以在进风口31处通过引流管2的导向将冷却空气向后导向至后悬置,且该种设置方式引流管2的用料较少,且引流管2的长度较短,便于外界的冷却空气从进风口31流入引流管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下护板本体1上开设有进风口31,进风口31贯穿下护板本体1,引流管2包括顶壁20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202,两个侧壁202的下端均与下护板本体1相连,顶壁201的两侧分别与两个侧壁202的上端相连。顶壁201与两个侧壁202限定出引流通道,顶壁201的前端与进风口31的前侧边沿相连,进风口31位于两个所述侧壁202之间,两个侧壁202与进风口31的相应位置处的边沿相连,以将从进风口31吹入引流管2的冷却空气经过引流管2的各个壁面向下护板100的后方导向,引流管2的顶壁201的后端、引流管2的两个侧壁202的后端以及进风口31的后侧边沿限定出出风口32,以形成向后敞开的出风口32,使冷却空气可以向后吹出,并吹向后悬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引流通道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向上倾斜,由此,可以使从进风口31流入引流通道的冷却气流能够斜向上直接吹至与后悬置所在的同样的位置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下护板本体1上设有斜板4,斜板4由前向后逐渐向上倾斜,引流管2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斜板4上,即引流管2可以全部设置在斜板4上,引流管2还可以有一部分设置在斜板4上,例如当引流管2全部设置在斜板4上时,引流管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斜板4的倾斜方向一致;例如图3和图4所示,当引流管2的部分设置在斜板4上时,引流管2的前端部分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引流管2的后端部分设置在斜板4上随着斜板4的倾斜方向延伸。
由此,可以实现引流通道的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向上倾斜,且通过将引流管2设置在斜板4上,引流管2的结构便于设计,引流管2的至少部分沿斜板4的倾斜方向延伸,即可实现引流管2的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引流管2为多个,且多个引流管2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由此,多个引流管2的设置可以将更多的冷却空气导向后悬置,增强后悬置处的对流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个引流管2包括:第一引流管21和第二引流管22,第一引流管21和第二引流管22分别位于后悬置的左侧和右侧,第一引流管21和第二引流管22在由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靠近,由此,第一引流管21和第二引流管22的在横向上的间隔距离较大,从而便于将较多的下护板100下方的空气分别从第一引流管21的进风口31和第二引流管22的进风口31导入机舱,进而导向后悬置,且后端逐渐靠近的第一引流管21和第二引流管22可以将冷却空气吹向后悬置。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图5所示,引流管2的弯折部分圆弧过渡,可以减少涡流,降低气流阻力,能使引流管2引导更多的冷却空气到达后悬置处,降低后悬置的橡胶的温度,减缓其热衰减,提高整车性能。
图6为一个现有技术中的后悬置的橡胶温度的曲线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后悬置的橡胶温度的曲线图,图6和图7中的纵坐标为后悬置的橡胶温度(℃),横坐标为车辆模拟实验的迭代步数。
通过对比可知,现有技术中的后悬置的橡胶最高温度为117℃,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护板100,后悬置的最高温度为109℃,从而对比出本实用新型的下护板100对后悬置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护板本体(1);
引流管(2),所述引流管(2)形成在所述下护板本体(1)上以限定出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向上倾斜,所述引流通道具有进风口(31)和出风口(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板本体(1)上设有斜板(4),所述斜板(4)由前向后逐渐向上倾斜,所述引流管(2)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斜板(4)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2)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引流管(2)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引流管(2)包括:第一引流管(21)和第二引流管(22),所述第一引流管(21)和所述第二引流管(22)分别位于车辆的后悬置的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引流管(21)和所述第二引流管(22)在由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靠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管(21)和所述第二引流管(22)在由前向后的方向上向互相靠近的方向弯折,且所述第一引流管(21)的弯折处和所述第二引流管(22)的弯折处均圆弧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31)形成在所述下护板本体(1)上,所述引流管(2)与所述下护板本体(1)限定出所述出风口(32)。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31)的流通截面积为A1,所述出风口(32)的流通截面积为A2,所述A1和所述A2满足:A1>A2。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2)的前端设置在所述进风口(31)的前侧边沿上,所述引流管(2)的后端与所述进风口(31)的后侧边沿限定出所述出风口(3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2)包括顶壁(20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202),两个所述侧壁(202)的下端均与所述下护板本体(1)相连,且所述进风口(31)位于两个所述侧壁(202)之间,所述顶壁(201) 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壁(202)的上端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
后悬置;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护板(100),所述下护板(100)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下方,所述进风口(31)与外界连通,所述出风口(32)与所述后悬置正对以将冷却风导向所述后悬置。
CN201921536402.8U 2019-09-16 2019-09-16 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15194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6402.8U CN211519426U (zh) 2019-09-16 2019-09-16 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6402.8U CN211519426U (zh) 2019-09-16 2019-09-16 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19426U true CN211519426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59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36402.8U Active CN211519426U (zh) 2019-09-16 2019-09-16 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194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2746A (zh) * 2020-09-22 2020-12-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2746A (zh) * 2020-09-22 2020-12-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92540Y (zh) 发动机舱辅助导风散热装置
CN211519426U (zh) 用于车辆的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08155739A (ja) 車両用エアガイド
JP6255988B2 (ja) 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WO2020238132A1 (zh) 全地形车
US10363810B2 (en) Air intake grille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CN103569006A (zh) 一种有利于改善发动机中置底盘热管理性能的护板
JP5773329B2 (ja) 温水ユニット用の排気トップ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温水ユニット
JPH02109728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11136076B2 (en) Undercover structure for vehicle for guiding air flow
CN114274890A (zh)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
JP4627193B2 (ja) 車両用エアガイド
JP605667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20200079207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215851059U (zh) 机舱下护板及汽车
JP2010149623A (ja) ラジエータ冷却風巻返し防止構造
KR101923645B1 (ko) 차량용 에어덕트
JPH1111163A (ja) 車両の冷却風取入構造
CN215284367U (zh) 一种汽车前端进气系统及汽车
JP5895277B2 (ja) アンダーカバー
JP4161820B2 (ja) 車両の熱交換器冷却構造
JP614615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S592974Y2 (ja) 自動車の冷却空気導入部に設けるフイン構造
JP2017187020A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の冷却構造
JP2018122719A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下方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15

Address after: 102206, Beijing, Shahe, Changping District Town, Sha Yang Road, Lao Wan Village North

Patentee after: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