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96369U - 一种蝶形副车架前纵横梁结构及蝶形副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蝶形副车架前纵横梁结构及蝶形副车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96369U CN211196369U CN201922250667.8U CN201922250667U CN211196369U CN 211196369 U CN211196369 U CN 211196369U CN 201922250667 U CN201922250667 U CN 201922250667U CN 211196369 U CN211196369 U CN 2111963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ngitudinal beam
- upper plate
- lower plate
- butterfly
- left longitud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包括前左和前右纵梁、前横梁,三者焊接呈“H”形状,装配在蝶形副车架的前端。前左纵梁包括上下焊接固定的前左纵梁上板和前左纵梁下板,两者之间形成空腔;上板和下板的前端和后端焊接有套管;上板和下板为非等截面结构,前段和后段宽,中段为收窄的弱化结构;前右纵梁与前左纵梁结构相同;前横梁由前横梁上板和前横梁下板焊接构成,连接在前左和前右纵梁前端下部,前横梁为非等截面结构,其两端结构宽于中间;前左和前右纵梁的前端分别设置吸能结构,吸能结构与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以连接件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使蝶形副车架在整体刚度上得到提高,碰撞性能得到增强,还可以减轻重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架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汽车副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副车架可以分为蝶形副车架和圈梁式副车架。蝶形副车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两个用于连接车身的安装点.目前有在蝶形副车架前设置由纵梁和横梁组成的前副车架结构,它们连接蝶形前副车架总成、下车体,起到增加悬架刚性、满足碰撞性能要求的作用。
目前的蝶形副车架的前副车架纵梁和横梁均主要由梁上板、下板扣合焊接而成,为满足刚度、碰撞性能要求往往需要加强上/下板结构,或者增加加强件,导致重量增加、成本较高。另外,该结构在碰撞吸能设计方面,多数是从纵横梁结构本身的形状设计角度进行设计,前端没有单独增强的吸能结构设计,如CN2088020448U公开的“前副车架纵梁、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其设计含前副车架纵梁、前副车架横梁结构,但无碰撞吸能设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以提高整体刚度、碰撞性能,进一步还减轻重量,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包括前左纵梁、前右纵梁、前横梁,三者焊接呈“H”形状,装配在蝶形副车架的前端。
所述前左纵梁包括上下焊接固定的前左纵梁上板和前左纵梁下板,两者之间形成空腔;前左纵梁上板和前左纵梁下板的前端和后端焊接有套管;所述前左纵梁上板、下板为非等截面结构,前段和后段宽,中段为收窄的弱化结构。
所述前右纵梁包括上下焊接固定的前右纵梁上板和前右纵梁下板,两者之间形成空腔;前右纵梁上板和前右纵梁下板的前端和后端焊接有套管;所述前右纵梁上板、下板为非等截面结构,前段和后段宽,中段为收窄的弱化结构。
所述前横梁由前横梁上板和前横梁下板焊接构成,连接在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前端下部,所述前横梁为非等截面结构,其两端结构宽于中间。
以上对前左纵梁、前右纵梁、前横梁的结构设计,既充分考虑了满足刚度要求的需要,中间的弱化结构又很好地考虑了满足碰撞吸能要求。
所述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的前端分别设置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与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以焊接形式进行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吸能结构是通过连接板与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前端连接,所述连接板在吸能结构后端与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前端各焊接一块,两块连接板通过螺栓进行连接,主要考虑售后维修经济性,尤其在低速碰撞时,仅维修损坏吸能结构零件即可。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吸能结构为盒状,盒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吸能溃缩结构。所述吸能溃缩结构是将盒的左右两侧设置为前后方向的波浪形状而获得。这种吸能溃缩结构的设置,可以进一步使车辆在碰撞过程中,降低碰撞加速度,达到更好的碰撞吸能作用。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吸能结构由吸能结构上板和吸能结构下板焊接构成盒状。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吸能结构的前端采用闭口结构,避免碰撞中刺穿前端车体结构。所述吸能结构不与车体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的中段设有凹槽,结构为上板、下板两侧向内凹陷,具有碰撞吸能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蝶形副车架,其具有以上所述的前纵横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可以使蝶形副车架在整体刚度上得到提高,碰撞性能得到增强,还可以减轻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横梁展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展开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局部结构展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吸能结构示意图
图中:
000—焊接螺母;
100--前横梁,200—前左纵梁,300—前右纵梁
110—前横梁上板;120—前横梁下板
111—前横梁上板左段,112—前横梁上板中段,113—前横梁上板右段,121—前横梁下板左段,122—前横梁下板中段,123—前横梁下板右段;124—加强筋;
210—前左纵梁上板;220前左纵梁下板;230—套管;
240—套管;250—纵梁端连接板;260—吸能结构上板;270—吸能结构下板;280—吸能结构封口板;290—吸能盒端连接板;
211—前左纵梁上板前段,212—前左纵梁上板中段,213—前左纵梁上板后段,214—凹槽结构;261—波浪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专利,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分别指的的附图所示的方向,“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见图1为装配完成后的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结构包含了前横梁100、前左纵梁200、前右纵梁300,三者焊接成一体,其整体呈现为“H”形状。
前横梁100的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其由横梁上板110、横梁下板120上下重合,焊接而成,内部有空腔。
为满足刚度要求,横梁的两端,即横梁上板左段111、横梁上板右段113、横梁下板左段121、横梁下板右段123设计为加宽结构。同时为满足碰撞吸能要求,将横梁上板中段112、横梁下板中段122又设计为收窄结构,进行弱化。
进一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为满足减重降本要求,在横梁上板中段112、横梁下板中段122上进行打孔,同时增加加强筋124设计。
如图3所示,前左纵梁结构包括前左纵梁上板210、前左纵梁下板220、套管230和套管240,前左纵梁上板210和前左纵梁下板220焊接为一体。前左纵梁上板、下板为非等截面结构,前段和后段宽,前左纵梁上板前段211和前左纵梁上板后段213结构宽,增加连接副附近的刚度,而前左纵梁上板中段212为收窄的弱化结构,便于吸能。
另外,为增加连接副处的刚度要求,在纵梁后端的蝶形副车架连接端213、前端的前横梁连接端211设计套管结构,分别焊接套管230和套管240,所述套管为常规套管结构。焊接螺母000。
为满足碰撞吸能要求,前左纵梁中段212进行收窄弱化设计,并进一步设计凹槽214,凹槽结构为从上板、下板两侧向内凹陷,增加碰撞吸能作用,详细如图4所示。
所述前右纵梁300与前左纵梁200的结构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可以因避让空间设计存在差异。
为满足碰撞吸能要求,还在两个纵梁前端装配了碰撞吸能盒,碰撞吸能盒由吸能结构上板260和吸能结构下板270焊接形成长方形的盒体,碰撞吸能盒后端焊接吸能盒端连接板290,与纵梁前端焊接的纵梁端连接板250通过连接螺栓和焊接螺母000连接。碰撞吸能盒形状整体形状如一“盒子”,两侧设计为沿前后方向起伏的形状,如图示的波浪形状261,可以进一步达到碰撞吸能目的,详细如图5所示。这样,在碰撞过程中尤其低速碰撞中,碰撞吸能盒会首先碰撞压溃,吸收碰撞力量,弱化纵梁碰撞力度。而碰撞吸能盒与纵梁通过连接螺栓设计,考虑维修经济性,尤其在低速碰撞时,仅维修损坏吸能结构零件即可。
更优选的是,在碰撞吸能盒前端设计焊接吸能结构封口板280,碰撞时能有效避免刺穿车辆前端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碰撞吸能盒不与车体连接。
以上的前纵横梁结构是装配在现有蝶形副车架的前端。当车辆前端发生碰撞时,碰撞力量首先传递至碰撞吸能盒结构处;因碰撞吸能盒结构设计可以吸收部分碰撞能量,能量再传递至前横梁、前纵梁结构,再通过它们形成的H形结构进行能量吸收,从而保护发动机、前副车架总成、驾驶位置零件不受损坏,保护驾驶人员安全同时也降低维修成本,尤其在低速碰撞中效果更为显著。
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包括前左纵梁、前右纵梁、前横梁,三者焊接呈“H”形状,装配在蝶形副车架的前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左纵梁包括上下焊接固定的前左纵梁上板和前左纵梁下板,两者之间形成空腔;前左纵梁上板和前左纵梁下板的前端和后端焊接有套管;所述前左纵梁上板、下板为非等截面结构,前段和后段宽,中段为收窄的弱化结构;所述前右纵梁包括上下焊接固定的前右纵梁上板和前右纵梁下板,两者之间形成空腔;前右纵梁上板和前右纵梁下板的前端和后端焊接有套管;所述前右纵梁上板、下板为非等截面结构,前段和后段宽,中段为收窄的弱化结构;
所述前横梁由前横梁上板和前横梁下板焊接构成,连接在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前端下部,所述前横梁为非等截面结构,其两端结构宽于中间;
所述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的前端分别设置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与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以连接件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在吸能结构后端与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前端各焊接一块,两块连接板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为盒状,盒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吸能溃缩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溃缩结构是将盒的左右两侧设置为前后方向的波浪形状而获得。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由吸能结构上板和吸能结构下板焊接构成盒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的前端采用闭口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不与车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左纵梁和前右纵梁的中段设有凹槽,结构为上板、下板两侧向内凹陷,具有碰撞吸能作用。
9.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蝶形副车架的前纵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前横梁和前横梁上板和前横梁下板焊接上有减重孔。
10.一种蝶形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前纵横梁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50667.8U CN211196369U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一种蝶形副车架前纵横梁结构及蝶形副车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50667.8U CN211196369U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一种蝶形副车架前纵横梁结构及蝶形副车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96369U true CN211196369U (zh) | 2020-08-07 |
Family
ID=71880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50667.8U Active CN211196369U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一种蝶形副车架前纵横梁结构及蝶形副车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9636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58480A (zh) * | 2022-06-29 | 2022-10-11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体钢铝合金前部结构及车辆 |
-
2019
- 2019-12-16 CN CN201922250667.8U patent/CN21119636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58480A (zh) * | 2022-06-29 | 2022-10-11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体钢铝合金前部结构及车辆 |
CN115158480B (zh) * | 2022-06-29 | 2024-02-06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体钢铝合金前部结构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65250Y (zh) | 汽车车身的下部框架结构 | |
CN111169547B (zh) | 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 | |
CN203593053U (zh) | 用于车辆的碰撞保护系统 | |
CN207535988U (zh) | 前舱传力结构 | |
CN205059737U (zh) | 一种汽车底盘全框式前托架 | |
CN113954970A (zh) |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 |
CN110282017B (zh) | 一种车身前舱结构 | |
CN214985640U (zh) | 防撞车身结构 | |
CN211196369U (zh) | 一种蝶形副车架前纵横梁结构及蝶形副车架 | |
CN202389463U (zh) | 客车正碰溃缩机构 | |
CN110789479A (zh) |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 |
CN101863287B (zh) | 一种纵梁结构 | |
CN111169268B (zh) |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 |
CN114954676B (zh) |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 |
CN105644628A (zh) | 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 |
CN214689769U (zh) |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 |
CN212447408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 |
CN211809482U (zh) | 一种铝合金前碰撞横梁总成及汽车 | |
WO2022041185A1 (zh) |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以及车辆 | |
CN111169267B (zh) | 电池包保护框架及汽车 | |
CN204037689U (zh) | 汽车翼子板边梁总成 | |
CN201165256Y (zh) | 车身顶盖 | |
CN202449071U (zh) | 一种前围下骨架加强结构 | |
CN205836946U (zh) | 一种泡沫铝非均一填充式吸能结构 | |
CN205440240U (zh) | 一种带有吸能结构的车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