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05658U - 网板固定装置及网板 - Google Patents

网板固定装置及网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05658U
CN211105658U CN201921799131.5U CN201921799131U CN211105658U CN 211105658 U CN211105658 U CN 211105658U CN 201921799131 U CN201921799131 U CN 201921799131U CN 211105658 U CN211105658 U CN 2111056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rotrusion
arm
screen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9913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辉
于清晓
丁泽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nion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nion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nion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nion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179913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056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056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056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creen Prin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网板固定装置及网板,所述网板固定装置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相对的第一托臂及第二托臂;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设于所述第一托臂上,所述固定块侧壁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朝向所述第二托臂凸出;活动块,所述活动块设于所述第二托臂上,所述活动块侧壁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朝向所述第一托臂凸出。利用所述网板固定装置固定网板操作简单,固定效果良好。

Description

网板固定装置及网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板固定装置及网板。
背景技术
增材制造技术,俗称三维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实体造型的技术。
以SLA(Stereolithography,激光固化成型)打印机为例,它以激光照射液态光敏树脂,并分层固化制作三维模型。成型过程开始时,可升降的做件平台处于树脂液面下一个截面层厚的高度。在计算机的控制下,聚焦后的激光束按照截面轮廓的要求,沿树脂液面进行扫描,使被扫描区域的树脂固化,从而得到该截面轮廓的树脂薄片。然后,做件平台下降一层薄片的高度,已固化的树脂薄片就被一层新的液态树脂所覆盖,以便进行第二层激光扫描固化,新固化的一层牢固的粘结在前一层上,如此重复不已,直到整个产品成型完毕。
在三维打印工艺中,通常采用网板作为做件平台,网板利用网板固定装置以固定,网板固定装置作升降运动,可带动网板在液态树脂中上下运动。网板表面具有多个网孔,树脂能够经由所述网孔流过所述网板,能够避免引起过大的树脂液面波动,也能防止过量的树脂在网板表面堆积。
但是,现有网板固定装置的结构仍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网板固定装置及网板,便于操作,固定效果良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网板固定装置,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相对的第一托臂及第二托臂;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设于所述第一托臂上,所述固定块侧壁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朝向所述第二托臂凸出;活动块,所述活动块设于所述第二托臂上,所述活动块侧壁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朝向所述第一托臂凸出。
可选的,所述活动块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设于所述第二托臂上,所述连接件具有贯穿两端的内腔;拉伸件,所述拉伸件设于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拉杆,所述拉杆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拉伸件与所述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拉杆上。
可选的,所述内腔侧壁具有限位台阶,所述拉杆具有头部及延伸部,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延伸部上,所述弹簧卡设于所述头部与所述限位台阶之间,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拉伸件螺连。
可选的,所述拉伸件包括:拉板,所述拉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凸起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上;连接筒,所述连接筒固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连接筒外,所述连接筒的内壁具有内螺纹,所述延伸部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
可选的,所述拉伸件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连接筒位于所述把手及所述第二凸起之间。
可选的,在与所述第一托臂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第一凸起的形状呈三角形、弧形或者矩形;在与所述第二托臂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第二凸起的形状呈三角形、弧形或者矩形。
可选的,所述支架还具有两个相对的主托臂,所述第一托臂连接两个所述主托臂,所述第二托臂连接两个所述主托臂,所述第一托臂与所述第二托臂间具有间距。
可选的,所述网板固定装置还包括夹取部,所述夹取部包括:顶板;位于所述顶板两侧的侧板,所述侧板表面与所述顶板表面相垂直,所述侧板底部设有托板,所述托板固设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上;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所述顶板及所述侧板,所述第一驱动部适于驱动两个所述侧板相向移动或者背向移动;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固设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驱动部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托板之间;移动板,所述移动板表面平行于所述托板,所述移动板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移动板朝向或者背离所述托板移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部为气缸或者电动缸。
可选的,所述第二驱动部为气缸或者电动缸。
可选的,所述托板上设有第三凸起。
可选的,所述第三凸起呈板状或者柱状。
可选的,所述夹取部还包括:第一防滑垫,所述第一防滑垫设于所述托板的顶部表面上;第二防滑垫,所述第二防滑垫设于所述移动板的底部表面上。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适用的网板,所述网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其中,所述第一侧壁上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匹配;所述第二侧壁上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匹配。
可选的,所述网板还具有两个相对的夹壁,所述夹壁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夹壁上具有第三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所述网板固定装置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架、固定块及活动块。所述支架具有相对的第一托臂及第二托臂。所述固定块设于所述第一托臂上,所述固定块侧壁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朝向所述第二托臂凸出,所述第一凸起与网板的侧壁上的第一凹槽相匹配。所述活动块设于所述第二托臂上,所述活动块侧壁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朝向所述第一托臂凸出,所述第二凸起与网板的侧壁上的第二凹槽相匹配。通过将所述第一凸起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并将所述第二凸起嵌入所述第二凹槽,能够实现所述网板与所述支架的固定,操作简单且固定效果良好,无需旋转多个螺栓进行固定,有助于提高操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支撑部与网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支撑部沿C1C2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支撑部及网板沿E1E2方向的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A区域的放大图;
图7是图5所示的A区域的另一放大图;
图8是图5所示的B区域的放大图;
图9是图1所示的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夹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第一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夹取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0所示的夹取部与网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14是图10所示的第二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0所示的夹取部的控制手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6至图19是图10所示的夹取部的工作原理图;
图20至图23是图10所示的夹取部取出网板的操作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网板固定装置一般借助多个螺栓与所述网板相固定,在装卸网板时均需要旋拧多个螺栓,导致操作效率低。经创造性的劳动,发明人注意到,支架具有相对的第一托臂及第二托臂,通过在所述第一托臂上设置固定块,在所述第二托臂上设置活动块,并在固定块朝向所述第二托臂的侧壁上设第一凸起,在活动块朝向所述第一托臂的侧壁上设第二凸起,利用所述第一凸起及所述第二凸起可实现与所述网板相卡接,固定效果良好,且操作效率高。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一种网板固定装置,包括支撑部100,所述支撑部100包括:支架、固定块230及活动块300。所述支架具有相对的第一托臂211及第二托臂212。所述固定块230固设于所述第一托臂211上。所述活动块300设于所述第二托臂212上,所述活动块300可朝背离所述第一托臂211方向作弹性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具有两个相对的主托臂220,所述第一托臂211连接两个所述主托臂220,所述第二托臂212连接两个所述主托臂220,所述第一托臂211与所述第二托臂212间具有间距。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托臂220呈L型。所述主托臂22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杆部221及第二杆部222,所述第二杆部222与所述第一杆部221相垂直。两个所述主托臂220并行排布,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杆部221相平行,两个所述第二杆部222相平行。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杆部22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所述第一托臂211连接两个所述主托臂220的第二杆部222,所述第二托臂212也连接两个所述主托臂220的第二杆部222,所述第一托臂211及所述第二托臂212在所述第二杆部222上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托臂211及所述第二托臂212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第二方向y,所述第二方向y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垂直。
所述第一杆部22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三方向z,所述第三方向z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且所述第三方向z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y。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托臂211设于所述第二杆部222靠近所述第一杆部221的一端,所述第二托臂212设于所述第二杆部222远离所述第一杆部221的一端。
参考图2,在三维打印工艺中,所述支架适于支撑网板400,以带动所述网板400在液态树脂内作升降运动。所述固定块230及活动块300适于将所述网板400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所述网板4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410及第二侧壁420,所述网板400还具有两个相对的夹壁430,所述夹壁430位于所述第一侧壁410及第二侧壁420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网板400表面呈矩形状。在所述网板400固定于所述支撑部100上时,所述第一侧壁410及第二侧壁420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y,所述夹壁430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
所述固定块230与活动块300通过将第一侧壁410及第二侧壁420夹紧,以固定所述网板400,以避免所述网板400沿所述第一方向x或者沿所述第二方向y移动。
参考图3及图4,所述固定块230侧壁上设有第一凸起231,所述第一凸起231朝向所述第二托臂212(参考图1)凸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230具有螺纹通孔232,所述螺纹通孔232适于插入螺栓,以固定所述固定块230与所述第一托臂211(参考图1)。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230与所述第一托臂211采用螺接方式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230与所述第一托臂211还可以采用焊接或者卡接方式固定。
参考图5及图6,所述网板400的所述第一侧壁410上具有第一凹槽411,所述第一凹槽411与所述第一凸起231相匹配。
在与所述第一托臂211(参考图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第一凸起231的形状呈三角形、弧形或者矩形。
本实施例中,在与所述第一托臂21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第一凸起231的形状呈三角形,便于嵌入所述第一凹槽411内,即使所述第一凸起231稍微偏离所述第一凹槽411中央,所述第一凸起231也能顺利插入所述第一凹槽411内,有助于降低嵌入操作的精度要求。此外,所述第一凸起231的形状呈三角形,借助三角稳定性,能够提高所述第一凸起231的承载力,改善固定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图7,在与所述第一托臂211(参考图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第一凸起231的形状呈弧形。
所述固定块230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2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块230间隔设置。
参考图8,所述活动块300侧壁上设有第二凸起323,所述第二凸起323朝向所述第一托臂211(参考图1)凸出。
所述网板400的所述第二侧壁420上具有第二凹槽421,所述第二凹槽421与所述第二凸起323相匹配。
通过将所述第一凸起231(参考图6)嵌入所述第一凹槽411(参考图6),并将所述第二凸起323嵌入所述第二凹槽421,能够将所述网板400卡设于所述固定块230及所述活动块300之间,以实现所述网板400的固定,操作简单且固定效果良好,无需旋拧多个螺栓进行固定,便于在所述支架上装卸所述网板400。
所述第一凸起231(参考图6)及所述第二凸起323能够防止所述网板400沿所述第三方向z移动,避免所述支架在作升降运动时,所述网板400与所述支架相脱离。
参考图9,所述活动块300包括:连接件310,所述连接件310固设于所述第二托臂212(参考图1)上,所述连接件310具有贯穿两端的内腔311;拉伸件320,所述拉伸件320设于所述连接件310的一端,所述第二凸起323位于所述拉伸件320上;拉杆330,所述拉杆330位于所述内腔311内,所述拉伸件320与所述拉杆33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拉杆33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参考图1);弹簧340,所述弹簧340套设于所述拉杆330上。
通过拉动所述拉伸件320,能够带动所述拉杆330相对所述连接件310沿所述第一方向x(参考图1)移动,使所述弹簧340在所述内腔311中收缩。所述第二凸起323位于所述拉伸件320上,因而拉动所述拉伸件320能够加大所述第二凸起323与所述第一托臂211(参考图1)的间距,便于将所述第二凸起323嵌入所述第二凹槽421(参考图8)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腔311侧壁具有限位台阶312,所述拉杆330具有头部331及延伸部332,所述弹簧340套设于所述延伸部332上,所述弹簧340卡设于所述头部331与所述限位台阶312之间,所述延伸部332的一端与所述拉伸件320螺连。
本实施例中,所述拉伸件320包括:拉板321,所述拉板32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301和第二侧面302,所述第二凸起323设于所述第一侧面301上;连接筒322,所述连接筒322固设于所述第一侧面301上,所述第二凸起323位于所述连接筒322外,所述连接筒322的内壁具有内螺纹,所述延伸部332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拉杆330为螺栓结构。
在与所述第二托臂212(参考图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第二凸起323的形状呈三角形、弧形或者矩形。
本实施例中,在与所述第二托臂2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第二凸起323的形状呈弧形,有助于减少所述第二凸起323与所述第二凹槽421(参考图8)内壁间的冲击强度,防止所述第二凸起323表面的尖角碰撞所述第二凹槽421内壁导致网板400受损,有利于延长所述网板40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拉伸件320还包括:把手350,所述把手350设于所述第一侧面301上,所述连接筒322位于所述把手350及所述第二凸起323之间。
所述把手350便于操作人员拉动所述拉伸件320。
本实施例中,在与所述第二托臂2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上,所述把手350的形状呈弧形,有助于提高操作的安全性,防止所述把手350表面的尖角刺伤操作人员手指。
所述活动块300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述活动块300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活动块300朝向所述第一托臂211的投影位于两个所述固定块230之间。
参考图10,所述网板固定装置还包括夹取部500,所述夹取部500包括:顶板501;位于所述顶板501两侧的侧板502,所述侧板502表面与所述顶板501表面相垂直,所述侧板502底部设有托板503,所述托板503固设于所述侧板502的内侧面上;第一驱动部510,所述第一驱动部510连接所述顶板501及所述侧板502,所述第一驱动部510适于驱动两个所述侧板502相向移动或者背向移动;第二驱动部520,所述第二驱动部520固设于所述侧板502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驱动部520位于所述顶板501与所述托板503之间;移动板504,所述移动板504表面平行于所述托板503,所述移动板504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520,所述第二驱动部520适于驱动所述移动板504朝向或者背离所述托板503移动。
所述夹取部500适于在三维打印工艺结束后,从所述支撑部100上夹取所述网板400,以将所述网板400取出放置于合适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部51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驱动部510适于带动位于所述顶板501一侧的所述侧板502运动,另一个所述第一驱动部510适于带动位于所述顶板501另一侧的所述侧板502运动。当两个所述侧板502相向移动时,所述侧板502的间距缩小,有助于将所述网板400夹紧。当两个所述侧板502背向移动时,所述侧板502的间距增大,从而能够使所述网板400与所述夹取部500相脱离。
参考图1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部510为气缸。所述第一驱动部510包括:第一本体511,所述第一本体511固设于所述顶板501(参考图10)的底部表面上;第一活塞杆512,所述第一活塞杆512连接所述第一本体511,所述第一活塞杆512适于相对所述第一本体511作直线往复运动;推板513,所述推板513设于所述第一活塞杆512的端部,所述侧板502(参考图10)固定连接所述推板513,所述第一活塞杆512带动所述推板513及所述侧板502作直线往复运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部为电动缸。
参考图12,所述托板503适于托起所述网板400(参考图2)的底部表面,所述托板503与所述移动板504相配合,适于沿所述第三方向z(参考图2)将所述网板400夹紧,从而避免所述网板400相对所述夹取部500沿所述第三方向z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托板50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设于两个所述侧板502的底部。所述第一驱动部510驱动所述侧板502移动时,所述托板503与所述侧板502一同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取部500还包括:第一防滑垫541,所述第一防滑垫541设于所述托板503的顶部表面上;第二防滑垫542,所述第二防滑垫542设于所述移动板504的底部表面上。所述第一防滑垫541有助于增加所述托板503与所述网板400(参考图2)间的摩擦力,所述第二防滑垫542有助于增加所述移动板504与所述网板400间的摩擦力,从而保证所述夹取部500能够牢稳的将所述网板400夹紧,防止所述网板400发生滑脱。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滑垫541的材料为聚异戊二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滑垫541的材料为聚氨酯、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 Copolymer,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或者TPR(Thermo-Plastic-Rubber material,热塑性橡胶)。
所述第二防滑垫542的材料为聚异戊二烯、聚氨酯、EVA或者TPR。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滑垫542的材料为聚异戊二烯。
为增强所述夹取部500夹取网板400(参考图2)的稳定性,所述托板503上设有第三凸起530。
所述第三凸起530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本实施例中,单个所述托板503上的所述第三凸起5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凸起530在所述托板503上分立排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凸起530呈板状,所述第三凸起530表面与所述托板503表面相垂直,且所述第三凸起530表面与所述侧板502表面相垂直。
参考图13,所述网板400的所述夹壁430上具有第三凹槽431,所述第三凹槽431与所述第三凸起530相匹配。
所述第三凸起530嵌入所述第三凹槽431,有助于提高所述网板400与所述夹取部500之间的固定效果,增强所述网板400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凸起呈柱状。所述第三凸起适于插入所述网板的网孔中,以固定所述网板与所述托板的相对位置。
参考图14,所述第二驱动部520为气缸或者电动缸。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520为气缸。所述第二驱动部520包括:第二本体521,所述第二本体521固设于所述侧板502(参考图12)的内侧面上;第二活塞杆522,所述第二活塞杆522连接所述第二本体521,所述第二活塞杆522适于相对所述第二本体521作直线往复运动。所述移动板504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520,所述第二驱动部520适于驱动所述移动板504朝向或者背离所述托板503移动。
参考图15,所述夹取部500还包括:控制手臂600,所述控制手臂600连接所述夹取部500,所述控制手臂600适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510的启闭及所述第二驱动部520的启闭,此外,所述控制手臂600还适于控制所述夹取部500作平面移动或者旋转运动。
所述控制手臂600有助于实现操作的自动化,工作效率高,且有利于提高操作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手臂600为机器人手臂。
下面结合参考图16至图19,对所述夹取部500夹取所述网板400的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
参考图16,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510,将两个所述侧板502分别调整至所述网板400的夹壁430两侧。使所述托板503顶壁表面与所述网板400底部处于同一平面上,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520,将所述移动板504调整至所述网板400的上方。
参考图17,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510,所述第一驱动部510驱动两个所述侧板502相向移动,所述第三凸起530嵌入所述第三凹槽431。
参考图18及图19,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520,所述第二驱动部520驱动所述移动板504朝向所述托板503移动,沿所述网板400厚度方向将所述网板400夹紧。
下面结合参考图20至图23,在所述网板400固定于所述支撑部100上时,对所述控制手臂600控制所述夹取部500取出所述网板400的操作进行详细的介绍:
参考图20,所述侧板502夹紧所述网板400的夹壁430,所述托板503及所述移动板504沿所述网板400厚度方向夹紧所述网板400。
参考图21,所述控制手臂600沿所述第一方向x朝所述活动块300移动所述网板400,所述网板400与所述拉伸件320一同朝背离所述固定块230方向移动,使所述网板400与所述固定块230相脱离。
参考图22,所述控制手臂600将所述网板400的第一侧壁410一侧抬起,使所述网板400表面倾斜。
参考图23,所述控制手臂600沿所述网板400倾斜方向偏高一侧移动所述网板400,使所述网板400与所述拉伸件320相脱离,从而将所述网板400从所述支撑部100上取出。
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所述网板固定装置适用的网板400,所述网板4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410及第二侧壁420,其中,所述第一侧壁410上具有第一凹槽411(参考图6),所述第一凹槽411与所述第一凸起231(参考图6)相匹配;所述第二侧壁420上具有第二凹槽421(参考图8),所述第二凹槽421与所述第二凸起323(参考图8)相匹配。
所述网板400还具有两个相对的夹壁430,所述夹壁430位于所述第一侧壁410及第二侧壁420之间,所述夹壁430上具有第三凹槽431(参考图13),所述第三凹槽431与所述第三凸起530(参考图13)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网板400呈矩形。所述夹壁430与所述第一侧壁410相垂直,所述第一侧壁410与所述第二侧壁420相平行。
参考图24,本实施例中,所述网板400底部设有第一定位槽441及第二定位槽442,所述第一定位槽441靠近其中一个所述夹壁430,所述第二定位槽442靠近另一个所述夹壁430。所述第一定位槽44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定位槽441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壁410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定位槽441适于与其中一个所述主托臂220相卡合。所述第二定位槽44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定位槽442沿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420方向排列,所述第二定位槽442适于与另一个所述主托臂220相卡合。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相对的第一托臂及第二托臂;
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设于所述第一托臂上,所述固定块侧壁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朝向所述第二托臂凸出;
活动块,所述活动块设于所述第二托臂上,所述活动块侧壁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朝向所述第一托臂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块包括: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设于所述第二托臂上,所述连接件具有贯穿两端的内腔;
拉伸件,所述拉伸件设于所述连接件的一端;
拉杆,所述拉杆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拉伸件与所述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拉杆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侧壁具有限位台阶,所述拉杆具有头部及延伸部,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延伸部上,所述弹簧卡设于所述头部与所述限位台阶之间,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拉伸件螺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件包括:
拉板,所述拉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凸起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上;
连接筒,所述连接筒固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连接筒外,所述连接筒的内壁具有内螺纹,所述延伸部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件还包括:
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连接筒位于所述把手及所述第二凸起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一托臂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第一凸起的形状呈三角形、弧形或者矩形;在与所述第二托臂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第二凸起的形状呈三角形、弧形或者矩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具有两个相对的主托臂,所述第一托臂连接两个所述主托臂,所述第二托臂连接两个所述主托臂,所述第一托臂与所述第二托臂间具有间距。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取部,所述夹取部包括:
顶板;
位于所述顶板两侧的侧板,所述侧板表面与所述顶板表面相垂直,所述侧板底部设有托板,所述托板固设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上;
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所述顶板及所述侧板,所述第一驱动部适于驱动两个所述侧板相向移动或者背向移动;
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固设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驱动部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托板之间;
移动板,所述移动板表面平行于所述托板,所述移动板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移动板朝向或者背离所述托板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为气缸或者电动缸。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为气缸或者电动缸。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上设有第三凸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凸起呈板状或者柱状。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取部还包括:
第一防滑垫,所述第一防滑垫设于所述托板的顶部表面上;
第二防滑垫,所述第二防滑垫设于所述移动板的底部表面上。
1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板固定装置适用的网板,其特征在于,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其中,
所述第一侧壁上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匹配;
所述第二侧壁上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匹配。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网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两个相对的夹壁,所述夹壁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夹壁上具有第三凹槽。
CN201921799131.5U 2019-10-24 2019-10-24 网板固定装置及网板 Active CN2111056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99131.5U CN211105658U (zh) 2019-10-24 2019-10-24 网板固定装置及网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99131.5U CN211105658U (zh) 2019-10-24 2019-10-24 网板固定装置及网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05658U true CN211105658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708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99131.5U Active CN211105658U (zh) 2019-10-24 2019-10-24 网板固定装置及网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056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8742A (zh) * 2022-06-24 2022-09-06 浙江金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更换网板的光固化3d打印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8742A (zh) * 2022-06-24 2022-09-06 浙江金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更换网板的光固化3d打印机
CN115008742B (zh) * 2022-06-24 2024-04-12 浙江金兆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更换网板的光固化3d打印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81289B (zh) 一种码垛机器人海绵吸盘抓手装置
CN111395716B (zh) 地板安装机器人
CN211105658U (zh) 网板固定装置及网板
CN111702799B (zh) 机械手及其夹取装置
CN111571499A (zh) 一种治具
CN111731839B (zh) 夹取提升机构
CN104310071A (zh) 一种码箱抓手机构及抓取方法
CN212863098U (zh) 夹取提升机构
CN212601913U (zh) 机械手及其夹取装置
CN218414681U (zh) 极片纠偏装置及叠片机
CN214732385U (zh) 柔性供料器
CN213170290U (zh) 一种夹具和搬运设备
CN216188528U (zh) 一种压电陶瓷片驱动送料的柔性选料机
CN203449317U (zh) 一种码垛机器人海绵吸盘抓手装置
CN210223981U (zh) 半导体封装一体机的自动上料机构
CN220114057U (zh) 一种螺母压入设备
CN114193595A (zh) 一种掰板机
CN106363663B (zh) 一种用于端盖组立的机器人末端机构
CN217755885U (zh) 一种拆垛机械双臂装置
CN208592286U (zh) 高效板材打孔装置
CN110861298B (zh) 一种激光烧结3d打印机
CN215755022U (zh) 一种汽车配件箱的输送上料机
CN215146179U (zh) 四面夹紧机构
CN216759112U (zh) 一种活塞的定向送料机构
CN216632442U (zh) 一种钢筋夹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