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89916U - 动力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动力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89916U
CN210889916U CN201921270672.9U CN201921270672U CN210889916U CN 210889916 U CN210889916 U CN 210889916U CN 201921270672 U CN201921270672 U CN 201921270672U CN 210889916 U CN210889916 U CN 2108899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dynamic vibration
elastic body
vibration absorber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706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园田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899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899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减震器,能够一方面将外径及轴向长度抑制得小,一方面实现弹性体对变形的耐受性及耐久性的提高。动力减震器(1)包括:弹性体(2),将圆筒部(2A)、配重部(2B)及环状的连结部(2C)加以一体化而成,所述圆筒部(2A)嵌装于旋转轴(10)的外周,所述配重部(2B)与所述圆筒部(2A)向径向外方隔开仅规定距离而同心地配置,所述环状的连结部(2C)将所述配重部(2B)与所述圆筒部(2A)在径向上加以连结;以及金属制的配重(3),埋设于所述配重部(2B);在配重部(2B)的内周的圆周方向多个部位,形成朝径向外方突出的凸部(2a),并在配重(3)的内周,形成突设于配重部(2B)的凸部(2a)所嵌合的凹部(3a)。

Description

动力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减震器(dynamic damper),安装于旋转轴,用于抑制所述旋转轴的振动。
背景技术
例如,在车辆的驱动轴(drive shaft)等旋转轴,安装有用于抑制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振动的动力减震器。所述动力减震器是抑制旋转轴在固有振动频率周边的共振现象的构件,包括橡胶等弹性体、及埋设于所述弹性体的金属制的配重(weight)。
更详细而言,弹性体是将圆筒部、配重部及环状的连结部加以一体化而构成,所述圆筒部是嵌装于旋转轴的外周,所述配重部是与所述圆筒部向径向外方隔开仅规定距离而同心地配置,所述环状的连结部是将所述配重部与所述圆筒部在径向上加以连结,金属制的配重埋设于弹性体的所述配重部。
在如上所述的动力减震器中,有压缩与拉伸型的动力减震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及剪切型的动力减震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所述压缩与拉伸型的动力减震器是通过弹性体的连结部的压缩与拉伸变形而吸收旋转轴的主要径向振动,所述剪切型的动力减震器是通过弹性体的连结部的剪切变形而吸收旋转轴的主要轴向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昭62-1071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9-22913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1-34937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当采用压缩与拉伸型的动力减震器作为安装于车辆的驱动轴的动力减震器时,为了避免与车身零件发生干扰,必须减小所述动力减震器的外径。但是,如果减小动力减震器的外径,则不仅弹性体的连结部的径向长度(橡胶脚长度)缩短,无法期待高制振效果,而且连结部的压缩应变增大,而产生所述连结部对变形的耐受性或耐久性下降的问题。
因此,可考虑将剪切型的动力减震器安装于车辆的驱动轴,所述剪切型的动力减震器与压缩与拉伸型的动力减震器相比能够将外径抑制得小。但是,剪切型的动力减震器中,轴向上的长度变长,因此只能安装于轴向上的长度长的驱动轴,从而存在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定的问题。
又,例如,在包括包含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的马达单元(motor unit)的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中,由马达单元与驱动轴的电位差引起的电磁波会从驱动轴放射,因此有可能产生无线电噪声(radio noise)。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减震器,能够一方面将外径及轴向长度抑制得小,一方面实现弹性体对变形的耐受性及耐久性的提高。
又,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减震器,能够防止从旋转轴放射的电磁波所引起的无线电噪声的产生。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动力减震器1,其为压缩与拉伸型的动力减震器,包括:弹性体2,将圆筒部2A、配重部2B及环状的连结部2C加以一体化而形成,所述圆筒部2A是嵌装于旋转轴10的外周,所述配重部2B是与所述圆筒部2A向径向外方隔开仅规定距离而同心地配置,所述环状的连结部2C是将所述配重部2B与所述圆筒部2A在径向上加以连结;以及金属制的配重3,埋设于所述弹性体2的所述配重部2B;所述动力减震器1中,在所述配重部2B的内周的圆周方向多个部位,形成朝径向外方突出的凸部2a,在所述配重3的内周,形成有突设于所述配重部2B的所述凸部2a所嵌合的凹部3a。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减震器,在压缩与拉伸型的动力减震器中,在弹性体的配重部内周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凸部,因此在弹性体的连结部,在配重部的凸部的内侧,一体地形成从圆筒部向径向外方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脚部,所述脚部的径向长度长于连结部的其它部位的径向长度,因此能够一方面将所述动力减震器的外径及轴向长度抑制得小,一方面实现弹性体对变形的耐受性及耐久性的提高。
又,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将所述凹部3a形成于所述配重3的内周的突设有所述凸部2a的圆周方向多个部位。
又,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遍及所述配重3的内周的全周而形成所述凹部3a。
根据所述结构,在配重遍及全周而形成有凹部,因此所述配重的加工变得容易,能够将其制造成本抑制得低。
又,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将所述凹部3a设为横截面矩形状。
又,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将所述凹部3a设为横截面梯形状。
又,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夹着形成于所述凹部3a的内侧的空处的所述连结部2C,在其两侧分别配设软磁铁氧体(soft ferrite)6。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利用软磁铁氧体的磁损耗效应,防止从旋转轴放射的电磁波所引起的无线电噪声的产生。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减震器,能够一方面将外径及轴向长度抑制得小,一方面实现弹性体对变形的耐受性及耐久性的提高,并且,能够防止从旋转轴放射的电磁波所引起的无线电噪声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动力减震器的右侧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截面图。
图3是图2的B-B线截面图。
图4是图2的C-C线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动力减震器的纵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动力减震器的纵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动力减震器
2:弹性体
2A:弹性体的圆筒部
2B:弹性体的配重部
2C:弹性体的连结部
2a:弹性体的凸部
2b:弹性体的脚部
3:配重
3a:配重的凹部
4:金属板
5:螺钉
6:软磁铁氧体
10: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动力减震器的右侧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截面图,图3是图2的B-B线截面图,图4是图2的C-C线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减震器1是压缩与拉伸型的动力减震器,包括橡胶等的弹性体2、及埋设于所述弹性体2的内部的金属制的配重3。在这里,弹性体2是将圆筒部2A、圆筒状的配重部2B及环板状的连结部2C加以一体化而构成,所述圆筒部2A是嵌装于车辆的驱动轴等旋转轴10的外周,所述圆筒状的配重部2B是与所述圆筒部2A向径向外方隔开仅规定距离而同心地配置,所述环板状的连结部2C是将所述配重部2B与所述圆筒部2A在径向上加以连结,在所述弹性体2的所述配重部2B埋设有圆筒状的所述配重3。再者,在实际的制造中,弹性体2及配重3是通过加硫成形而一体成形。又,动力减震器1是压入至旋转轴10的外周而安装。因此,图2所示的动力减震器1表示插入旋转轴10之前的截面形状,所述图2中的动力减震器1与旋转轴10重合的部分是压入过盈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减震器1中,如图1及图2所示,在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左右两侧面,分别放上环状的金属板4,这些金属板4是通过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四根螺钉5而分别安装于配重3的左右两侧面。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减震器1中,如图1及图3所示,在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内周的圆周方向五个部位,沿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距(72°间距)突设有朝径向外方突出的横截面矩形状的凸部2a,在连结部2C的圆周方向五个部位(在配重部2B形成有凸部2a的五个部位),一体地形成有向径向外方呈放射状延伸的脚部2b,所述连结部2C是将配重部2B及圆筒部2A在径向上加以连结。在这里,如图2所示,连结部2C的各脚部2b的径向长度L1设定得长于其它部位2c的径向长度L2(L1>L2),各脚部2b的轴向厚度t1设定得厚于其它部位2c的厚度t2(t1>t2)。
又,如图1及图3所示,在配重3的内周的五个部位(在配重部2B形成有凸部2a的五个部位),分别形成有横截面矩形状的凹部3a,在各凹部3a,分别嵌合有各凸部2a,所述各凸部2a形成于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圆周方向五个部位。
进而,如图2及图4所示,在形成于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各凸部2a的内侧的空处,更详细地说,夹着空处的连结部2C(脚部2b)而在其两侧,分别配设有软磁铁氧体6,五个软磁铁氧体6如图4所示,是通过同材质的环6a而相互连结。
如上所述而构成的动力减震器1是通过将弹性体2的圆筒部2A嵌装于旋转轴10的外周而安装于旋转轴10的外周,并与旋转轴10一并旋转,但因旋转轴10的旋转振动,配重3也进行振动。接着,通过所述配重3的主要径向上的振动而使弹性体2的脚部2b反复进行压缩及拉伸而弹性变形,通过所述脚部2b的弹性变形而吸收旋转轴10的主要径向上的振动。再者,通过改变软磁铁氧体6或配重3的重量,可以变更所述动力减震器1的振动吸收特性。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内周五个部位形成有凸部2a,所以在弹性体2的连结部2C,如图1及图2所示,在配重部2B的凸部2a的内侧,一体地形成有五个脚部2b,所述五个脚部2b是从圆筒部2A向径向外方呈放射状延伸。而且,如上所述,各脚部2b的径向长度L1设定得长于连结部2C的其它部位2c的径向长度L2(L1>L2),各脚部2b的轴向厚度t1设定得厚于连结部2C的其它部位2c的厚度t2(t1>t2),因此通过这些脚部2b,而使得弹性体2对变形的耐受性及耐久性提高。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压缩与拉伸型的动力减震器作为动力减震器1,因此能够将所述动力减震器1的外径及轴向长度抑制得小,并且可获得能够提高弹性体2对变形的耐受性及耐久性的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压缩与拉伸型的动力减震器1应用了本实用新型,因此可一方面将所述动力减震器1的外径及轴向长度抑制得小,一方面获得所述效果。
又,在本实施方式中,夹着形成于凸部2a的内侧的空处的连结部2C(脚部2b),在其两侧分别配设软磁铁氧体6,所述凸部2a形成于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内周五个部位,因此也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利用软磁铁氧体6的磁损耗效应,防止从旋转轴10放射的电磁波所引起的无线电噪声的产生。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内周五个部位形成有凸部2a,但是凸部2a的数量只要是多个,便可以为任意。
<实施方式2>
其次,以下,基于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动力减震器的纵截面图,在所述图5中,对与图1~图4中所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标注相同的符号,以下,省略对这些元件的再次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所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内周的圆周方向五个部位,沿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距(72°间距)突设有朝径向外方突出的横截面矩形状的凸部2a,在配重3的内周,遍及全周而形成有横截面矩形状的凹部3a。并且,在遍及全周而形成于配重3的内周的凹部3a,嵌合有凸部2a,所述凸部2a突设于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圆周方向五个部位。
又,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所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弹性体2的连结部2C的圆周方向五个部位(在配重部2B形成有凸部2a的五个部位),一体地形成有脚部2b,所述脚部2b是朝径向外方呈放射状延伸。在这里,如图5所示,弹性体2的连结部2C的各脚部2b的径向长度L1设定得长于连结部2C的其它部位2c的径向长度L2(L1>L2),各脚部2b的轴向厚度t1设定得厚于连结部2C的其它部位的厚度t2(t1>t2)。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所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可获得如下的效果:一方面将动力减震器1的外径及轴向长度抑制得小,一方面通过与弹性体2的连结部2C形成为一体的五个脚部2b,而使得所述弹性体2对变形的耐受性及耐久性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重3遍及全周而形成有凹部3a,因此所述配重3的加工变得容易,能够将其制造成本抑制得低。
再者,虽然未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只要夹着形成于弹性体2的各凸部2a的内侧的空处的连结部2C(脚部2b),在其两侧分别配设软磁铁氧体,就也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即,利用软磁铁氧体的消磁效果,防止从旋转轴10放射的电磁波所引起的无线电噪声的产生。
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内周五个部位形成有凸部2a,但凸部2a的数量只要是多个,便可以为任意。
<实施方式3>
其次,以下,基于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动力减震器的纵截面图,在所述图6中,对与图5中所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标注相同符号,以下,省略对这些元件的再次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内周的圆周方向五个部位,沿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距(72°间距)突设有朝径向外方突出的横截面梯形状的凸部2a,如图6所示,在配重3的内周,遍及全周而形成有横截面梯形状的凹部3a。并且,在遍及全周而形成于配重3的内周的凹部3a,嵌合有凸部2a,所述凸部2a突设于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圆周方向五个部位。
又,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同样地,在弹性体2的连结部2C的圆周方向五个部位(在配重部2B形成有凸部2a的五个部位),一体地形成有脚部2b,所述脚部2b是朝径向外方呈放射状延伸。在这里,如图6所示,连结部2C的各脚部2b的径向长度L1设定得长于连结部2C的其它部位2c的径向长度L2(L1>L2),各脚部2b的轴向厚度t1设定得厚于连结部2C的其它部位的厚度t2(t1>t2)。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同样地,可获得如下的效果:一方面将动力减震器1的外径及轴向长度抑制得小,一方面通过与弹性体2的连结部2C形成为一体的五个脚部2b,而使得所述弹性体2对变形的耐受性及耐久性提高。
再者,虽然未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只要夹着形成于弹性体2的各凸部2a的内侧的空处的连结部2C(脚部2b),在其两侧分别配设软磁铁氧体,就也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即,利用软磁铁氧体的消磁效果,防止从旋转轴10放射的电磁波所引起的无线电噪声的产生。
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体2的配重部2B的内周五个部位形成有凸部2a,但是凸部2a的数量只要是多个,便可以为任意。
如以上的说明所表明,根据本实用新型,可获得如下的效果:能够一方面将动力减震器1的外径及轴向长度抑制得小,一方面实现弹性体2对变形的耐受性及耐久性的提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所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在配重3遍及全周而形成有凹部3a,因此可获得如下的效果,即,所述配重3的加工变得容易,能够将其制造成本抑制得低。
又,根据本实用新型,也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能够利用软磁铁氧体6的磁损耗效应,防止从旋转轴10放射的电磁波所引起的无线电噪声的产生。
再者,本实用新型并非将应用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及说明书与附图中所述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6)

1.一种动力减震器,其为压缩与拉伸型的动力减震器,包括:
弹性体,将圆筒部、配重部及环状的连结部加以一体化而形成,所述圆筒部是嵌装于旋转轴的外周,所述配重部是从所述圆筒部向径向外方隔开仅规定距离而同心地配置,所述环状的连结部是将所述配重部与所述圆筒部在径向上加以连结;以及
金属制的配重,埋设于所述弹性体的所述配重部;所述动力减震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配重部的内周的圆周方向多个部位,形成朝径向外方突出的凸部,并在所述配重的内周,形成有突设于所述配重部的所述凸部所嵌合的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凹部形成于所述配重的内周的突设有所述凸部的圆周方向多个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遍及所述配重的内周的全周而形成有所述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凹部设为横截面矩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凹部设为横截面梯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夹着形成于所述凹部的内侧的空处的所述连结部,在其两侧分别配设软磁铁氧体。
CN201921270672.9U 2018-10-24 2019-08-07 动力减震器 Active CN21088991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0027 2018-10-24
JP2018200027A JP7051661B2 (ja) 2018-10-24 2018-10-24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89916U true CN210889916U (zh) 2020-06-30

Family

ID=70389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70672.9U Active CN210889916U (zh) 2018-10-24 2019-08-07 动力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51661B2 (zh)
CN (1) CN210889916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239612B (de) 1962-10-29 1965-04-12 Geislinger Dr Ing Leonard 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Torsionsschwingungen
JP4029665B2 (ja) 2002-05-27 2008-01-09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09079731A (ja) 2007-09-27 2009-04-16 Tokai Rubber Ind Ltd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51661B2 (ja) 2022-04-11
JP2020067128A (ja) 2020-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82060B2 (en) Dynamic damper
US7635118B2 (en) Cylindrical dynamic damper
US20080034918A1 (en) Multi-mode vibration damper having a spoked hub
KR101648427B1 (ko) 다이나믹 댐퍼
CN107606053B (zh) 扭转减震器、传动轴和车辆
CN210889916U (zh) 动力减震器
CN107614926B (zh) 旋转波动吸收减震器
JP2005030466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04340170A (ja) ダンパ
CN219692136U (zh) 一种内置式减震器、传动轴和车辆
KR101906008B1 (ko) 듀얼 매스 다이나믹 댐퍼
CN211901449U (zh) 动力消振器
JP2007315415A (ja) ダンパープーリ
JP5886135B2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ー
CN215806018U (zh) 轴件减震装置、转轴及空调
JP2018048666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H05180267A (ja) ダンパープーリー
JP2008002552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21011905A (ja) ギアダンパ及びギアダンパの製造方法
JP2004239329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の製造方法及び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06177525A (ja) 筒型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03314616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04108426A (ja) 筒型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04251295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05024011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