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59682U - 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59682U
CN210859682U CN201890000543.5U CN201890000543U CN210859682U CN 210859682 U CN210859682 U CN 210859682U CN 201890000543 U CN201890000543 U CN 201890000543U CN 210859682 U CN210859682 U CN 2108596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center
axial direction
fixing portion
vibration damping
damp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054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芋生贤一
德森慎平
佐伯智洋
成濑匡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596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5968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9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friction-damping means
    • F16F15/1295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friction-damping mean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terconnecting driven plates and retainer, cover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减振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能够绕旋转中心旋转;第二旋转体,具有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二部件配置成在旋转中心的轴向上与第一部件分离,能够与第一部件一体地绕旋转中心旋转;弹性体,位于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通过第一旋转体相对于第二旋转体绕旋转中心的旋转而被弹性压缩;连结部件,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连结,具有:限制部,位于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限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相互接近;第一固定部,从限制部沿旋转中心的轴向突出,穿过设置于第一部件的第一孔固定于第一部件;第二固定部,从限制部沿旋转中心的轴向突出,穿过设置于第二部件的第二孔固定于第二部件;第一凸出部,从限制部沿与旋转中心的轴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突出。

Description

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这样的减振装置,其设置在发动机输出轴与变速器的输入轴之间。减振装置例如具有分别与输出轴及输入轴连接的两个旋转体、以及设置在该两个旋转体之间的螺旋弹簧和推力部件。这种减振装置通过螺旋弹簧和推力部件使从发动机输入的旋转波动衰减。
两个旋转体中的一个例如具有在输出轴和输入轴的轴向上排列的两个板部件。两个旋转体中的另一个配置在该两个板部件之间,并能够相对于两个板部件旋转。两个板部件通过如销那样的连结部件相互连结,以使其能够一体地旋转(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7872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在现有的结构中,例如销通过如铆接那样的发生变形的加工,固定于两个板部件。在通过铆接进行销的安装时,如果销的用于支承板部件的部分因铆接的压力而发生变形,则两个板部件的姿态或形状有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连结部件发生不应有的变形的减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作为一个示例,包括:第一旋转体,其能够绕旋转中心旋转;第二旋转体,其具有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上述第二部件配置成在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与上述第一部件分离,并且能够与上述第一部件一体地绕上述旋转中心旋转;弹性体,其位于上述第一旋转体与上述第二旋转体之间,通过上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上述第二旋转体绕上述旋转中心的旋转而被弹性压缩;以及连结部件,其将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连结,并具有:限制部,其位于上述第一部件与上述第二部件之间,并限制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相互接近;第一固定部,其从上述限制部沿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突出,并且穿过设置于上述第一部件的第一孔而固定于上述第一部件;第二固定部,其从上述限制部沿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突出,并且穿过设置于上述第二部件的第二孔而固定于上述第二部件;以及第一凸出部,其从上述限制部沿与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突出。因此,作为一个示例,限制部的刚性得以提高,可以抑制限制部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第一凸出部在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的长度,比其在与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正交且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作为一个示例,限制部在旋转中心的轴向上的刚性得以提高,可以抑制限制部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连结部件设置有凹陷部,其位于上述第一凸出部的相反侧,并沿上述第一凸出部延伸的方向延伸。例如,在这样形成第一凸出部和凹陷部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对设置有凹陷部的表面进行按压的半冲裁(half blanking)加工。在连结部件中被施加半冲裁加工的部分,由于加工硬化而刚性得以提高。因此,作为一个示例,限制部的刚性得以提高,可以抑制限制部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在与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正交且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上述第一凸出部位于上述第一固定部的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因此,作为一个示例,在将第一及第二固定部通过铆接固定于第一及第二部件时的压力所作用的部分的刚性得以提高,可以抑制限制部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限制部具有朝向与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的周面,上述第一凸出部从上述周面突出,并具有在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与上述周面的一方边缘分离的第一端部、以及在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与上述周面的另一方边缘分离的第二端部。因此,作为一个示例,在形成第一凸出部时,可以抑制限制部的面向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部分发生变形。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连结部件还具有第二凸出部,其从上述限制部沿上述第一方向突出,并且从上述第一凸出部的上述第一端部沿与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交叉且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作为一个示例,在将第一固定部通过铆接固定于第一部件时的压力所作用的部分的刚性得以提高,可以抑制限制部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第一凸出部从上述限制部向上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外侧突出。因此,作为一个示例,可以抑制第一凸出部对如第一旋转体那样的其它部件造成干扰。而且,相对于想要使限制部向径向外侧弯曲的力的强度得以提高,可以抑制限制部向径向外侧弯曲。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限制部具有朝向上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外侧的第一表面、以及朝向上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的第二表面,上述第一凸出部从上述第一表面向上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外侧突出,上述第一凸出部在上述旋转中心的径向上的长度为上述第一表面与上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的0.2至0.8倍。因此,作为一个示例,在通过如半冲裁加工那样的方法来形成第一凸出部时,可以抑制限制部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限制部具有朝向上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外侧的第一表面、以及朝向上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的第二表面,上述第一凸出部从上述第一表面向上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外侧突出,上述凹陷部设置于上述第二表面。因此,作为一个示例,产生用于与要使限制部向径向外侧弯曲的力抵消的力,可以抑制限制部向径向外侧弯曲。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凹陷部具有与上述第一凸出部相同的大小。例如,在这样形成第一凸出部和凹陷部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对设置有凹陷部的表面进行按压的半冲裁加工。在连结部件中被施加半冲裁加工的部分,由于加工硬化而刚性得以提高。因此,作为一个示例,限制部的刚性得以提高,可以抑制限制部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第一凸出部在与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正交且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比上述第一固定部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短,并且比上述第二固定部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短。因此,作为一个示例,在将第一及第二固定部通过铆接固定于第一及第二部件时的压力所作用的部分的刚性得以提高,可以抑制限制部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限制部具有朝向与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的周面,上述第一凸出部从上述周面突出,并从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的上述周面的一方边缘延伸至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的上述周面的另一方边缘。因此,作为一个示例,可以抑制在第一凸出部与周面的边界产生应力集中。由于应力容易分散,限制部的强度得以提高,可以抑制限制部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在上述减振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第二凸出部在与上述旋转中心的轴向正交且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比上述第一固定部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短,并且比上述第二固定部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短。因此,作为一个示例,在将第一及第二固定部通过铆接固定于第一及第二部件时的压力所作用的部分的刚性得以提高,可以抑制限制部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减振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振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连结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连结部件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一及第二圆盘板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铆接前的连结部件和第一圆盘板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第一及第二圆盘板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第一及第二圆盘板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连结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连结部件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5涉及的第一圆盘板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2是沿图11的线F12-F12表示实施方式5的第一圆盘板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涉及的第一圆盘板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2涉及的第一圆盘板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6涉及的第一圆盘板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7涉及的第一圆盘板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图1至图6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对实施方式涉及的结构要素以及该要素的说明,有时会以多种形式描述。以多种形式描述的结构要素及说明可以以该描述以外的其它形式描述。进一步,没有以多种形式描述的结构要素及说明也可以以该描述以外的其它形式描述。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减振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减振装置1具有:位于外侧的侧板2;位于内侧的离合器毂3;以及多个连结部件4。侧板2是第二旋转体的一个示例,例如,也可以称为主动板。离合器毂3是第一旋转体的一个示例,例如,也可以称为从动板。连结部件4例如也可以称为连接部件或销。
侧板2和离合器毂3分别能够绕图1所示的中心轴Ax旋转。中心轴 Ax是旋转中心的一个示例。以下,分别将与中心轴Ax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沿中心轴Ax的方向称为轴向、绕中心轴Ax旋转的方向称为周向或旋转方向。侧板2相对于离合器毂3能够单独旋转。换言之,侧板2 与离合器毂3能够相互相对地旋转。
侧板2例如通过飞轮与发动机的曲柄轴连接。另外,侧板2也可以与如马达那样的其它驱动源或其它装置连接,而不限于与发动机连接。
曲柄轴沿中心轴Ax延伸。飞轮例如呈沿径向扩展的圆盘状。发动机通过曲柄轴使飞轮旋转,由此侧板2与飞轮一起旋转。即,由发动机产生的旋转通过飞轮传递至侧板2。
侧板2从接近中心轴Ax侧依次具有轴套21、第一圆盘板22及第二圆盘板23、支承板24、以及两个衬部(Lining)25。第一圆盘板22是第一部件的一个示例。第二圆盘板23是第二部件的一个示例。支承板24 例如可以称为缓冲弹簧。衬部25例如可以称为摩擦部件。
轴套21具有两个凸起部21a、及多个卡止部21b。凸起部21a呈沿中心轴Ax延伸的大致圆筒状。两个凸起部21a在轴向上隔着间隔排列。卡止部21b分别从两个凸起部21a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图2是切割了实施方式1的第一圆盘板22的一部分而表示减振装置 1的一个示例的主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 形成为沿径向延伸的圆盘状。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分别具有内框部 22a、23a、外框部22b、23b和多个框架部22c、23c。
内框部22a、23a形成为沿径向延伸的圆环状。内框部22a、23a设置有花键部22d、23d。花键部22d、23d由从圆环状的内框部22a、23a 的内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槽形成。
如图1所示,轴套21的凸起部21a嵌入内框部22a、23a的内侧。从凸起部21a突出的卡止部21b嵌入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花键部 22d、23d。由此,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和轴套21能够绕中心轴Ax 一体旋转。
如图2所示,外框部22b、23b形成为隔着间隔包围内框部22a、23a 的圆环状。框架部22c、23c将内框部22a、23a的外周侧与外框部22b、 23b的内周侧连接。
框架部22c、23c从内框部22a、23a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四个框架部22c、23c在周向上以隔着90°的方式配置。框架部22c、 23c的配置不限于此。
内框部22a、23a、外框部22b、23b、以及框架部22c、23c形成多个开口部22e、23e。开口部22e、23e使由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覆盖的减振装置1的内部露出。
如图1所示,第一圆盘板22及第二圆盘板23在轴向上隔着间隙排列配置。换言之,第二圆盘板23在轴向上与第一圆盘板22分离地配置。第一圆盘板22与第二圆盘板23通过多个连结部件4相互连结。
连结部件4例如通过铆接固定于第一圆盘板22及第二圆盘板23。连结部件4限制第一圆盘板22及第二圆盘板23相对旋转。由此,第二圆盘板23能够与第一圆盘板22一体地绕中心轴Ax旋转。
第一圆盘板22和第二圆盘板23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内框部22a、23a、外框部22b、 23b、框架部22c、23c在轴向上排列配置。因此,第一圆盘板22的开口部22e和第二圆盘板23的开口部23e设置在相互对应的位置。
支承板24形成为比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外框部22b、23b大的圆环状。支承板24的内周部分例如通过螺钉或连结部件4安装于第一圆盘板22的外框部22b。支承板24从第一圆盘板22的外框部22b向径向外侧伸出。另外,支承板24也可以安装于其它部分。
衬部25例如形成为隔着间隔包围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圆环状。两个衬部25在支承板24的外周部分,安装于支承板24在轴向上的两侧。两个衬部25与飞轮接触。当飞轮旋转时,由于飞轮与衬部25之间的摩擦力,使侧板2旋转。
离合器毂3例如通过输入轴与变速器连接。另外,离合器毂3不限于与变速器连接,也可以与马达等其它装置连接。离合器毂3具有内侧毂31、外侧毂32和弹簧33。
内侧毂31具有凸起部31a和多个卡止部31b。凸起部31a形成为沿中心轴Ax延伸的大致圆筒状。输入轴以能够传递旋转的方式嵌入凸起部 31a的内侧。
内侧毂31的凸起部31a嵌入轴套21的凸起部21a的内侧。内侧毂 31的凸起部31a和轴套21的凸起部21a绕中心轴Ax能够相对旋转。
多个卡止部31b分别从凸起部31a的外周面沿径向突出。卡止部31b 在轴向上配置在侧板2的轴套21的两个凸起部21a之间。
外侧毂32在轴向上配置在第一圆盘板22与第二圆盘板23之间。另外,外侧毂32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外侧。如图2所示,外侧毂32具有中间部32a和多个臂部件32b。
中间部32a形成为沿径向延伸的圆环状。中间部32a设置有花键部 32c。花键部32c由从圆环状的中间部32a的内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槽形成。
如图1所示,内侧毂31的凸起部31a嵌入外侧毂32的内侧。内侧毂31的凸起部31a和外侧毂32绕中心轴Ax能够相对旋转。
内侧毂31的卡止部31b嵌入外侧毂32的花键部32c。在周向上,在外侧毂32的花键部32c的端部与内侧毂31的卡止部31b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内侧毂31和外侧毂32在规定的角度内能够相对旋转。
弹簧33是螺旋状的压缩弹簧。弹簧33配置于在周向上外侧毂32的花键部32c的端部与内侧毂31的卡止部31b的端部之间的间隙。换言之,弹簧33在周向上位于内侧毂31与外侧毂32之间。
如果内侧毂31和外侧毂32绕中心轴Ax相对旋转,则弹簧33通过外侧毂32和内侧毂31而被压缩。弹簧33对向绕中心轴Ax的一个方向相对旋转的内侧毂31和外侧毂32施加使其向相反方向旋转的力。
外侧毂32的多个臂部件32b从中间部32a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四个臂部件32b在周向上以相隔90°的方式配置。在径向上,从中心轴Ax到臂部件32b的外周面的长度,比从中心轴Ax到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外框部22b、23b的外周面的长度短。
如图2所示,在没有外力作用于侧板2及离合器毂3的情况下,外侧毂32的臂部件32b在轴向上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框架部22c、 23c重合。另外,外侧毂32的臂部件32b和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 的框架部22c、23c的位置并不限于此。
臂部件32b的前端部设置有两个伸出部32d。伸出部32d是从臂部件 32b的前端部沿周向的两侧突出的部分。换言之,两个伸出部32d在周向上从臂部件32b的前端部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
减振装置1还具有四个扭转弹簧5、四个第一片部件6、四个第二片部件7、两个缓冲部件8。另外,扭转弹簧5、第一及第二片部件6、7 和缓冲部件8的数量并不限于此。扭转弹簧5是弹性体的一个示例。
扭转弹簧5是螺旋状的压缩弹簧(螺旋弹簧)。扭转弹簧5在周向上位于外侧毂32的臂部件32b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框架部22c、 23c之间。
第一片部件6及第二片部件7配置于开口部22e、23e的内部,对扭转弹簧5进行支承。例如,在一个开口部22e、23e的内部,两个第一片部件6相对配置,并对一个扭转弹簧5进行支承。此外,在另一个开口部22e、23e的内侧,两个第二片部件7相对配置,并对另一个扭转弹簧 5进行支承。
第一片部件6具有支承部61和凸部62。支承部61由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框架部22c、23c和外侧毂32的伸出部32d中的至少一方支承而能够摆动。支承部61对扭转弹簧5的端部进行支承。凸部62从支承部61突出,并插入扭转弹簧5的内部。凸部62限制扭转弹簧5在轴向及径向上的移动。
第二片部件7具有支承部71和凸部72。支承部71由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框架部22c、23c和外侧毂32的伸出部32d中的至少一方支承而能够摆动。支承部71对扭转弹簧5的端部进行支承。凸部72从支承部71突出,并插入扭转弹簧5的内部。凸部72限制扭转弹簧5在轴向及径向上的移动。在周向上,第二片部件7的凸部72比第一片部件 6的凸部62短。
缓冲部件8配置于在周向上相对的两个第二片部件7的凸部72之间。缓冲部件8位于由第二片部件7支承的扭转弹簧5的内侧,并能够在两个凸部72之间沿周向移动。缓冲部件8能够在周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如图1所示,减振装置1还具有多个摩擦部件11和板弹簧12。摩擦部件11例如可以称为推力部件。摩擦部件11及板弹簧12使减振装置1 发生滞后。
摩擦部件11在轴向上位于侧板2与离合器毂3之间。多个摩擦部件 11分别安装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并与离合器毂3接触而产生摩擦力。
板弹簧12位于摩擦部件11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之间。板弹簧12将摩擦部件11向离合器毂3按压。板弹簧12增大摩擦部件11与离合器毂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在扭矩作用于如上所述的减振装置1时,侧板2和离合器毂3绕中心轴Ax进行相对旋转。也即是说,由于扭矩作用于减振装置1,产生侧板2与离合器毂3之间的扭转角。
若产生扭转角,则第一及第二片部件6、7由侧板2的框架部22c、 23c和离合器毂3的臂部件32b中的一方支承,并与另一方分离。根据扭转角,相对的第一片部件6彼此接近,并且相对的第二片部件7彼此接近,由此第一及第二片部件6、7对扭转弹簧5进行压缩。
如上所述,扭转弹簧5通过离合器毂3相对于侧板2绕中心轴Ax 的旋转而被弹性压缩。由于扭转弹簧5被压缩,扭转弹簧5使发动机的旋转波动衰减。
如果通过作用于减振装置1的扭转增大而扭转角变大,则第二片部件7的凸部72与缓冲部件8抵接。第二片部件7的凸部72对缓冲部件8 进行压缩。由于缓冲部件8被压缩,扭转弹簧5和缓冲部件8使发动机的旋转波动衰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4。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 的连结部件4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连结部件4的主视图。另外,图3和图4表示固定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之前的连结部件 4。
如图3及图4所示,多个连结部件4分别具有两个销41和连接部42。两个销41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连接部42将两个销41相互连接。另外,连结部件4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销41,并且该多个销41通过连接部42 连接。此外,连结部件4也可以仅具有一个销41。
两个销41及连接部42例如由铁制成,并且一体地形成。另外,销 41和连接部42可以由其它的材料制成,也可以制成为独立部件。
销41分别具有限制部45、第一固定部46、第二固定部47和凸部48。限制部45例如可以称为夹设部、躯体部或间隔部。第一及第二固定部46、 47例如可以称为变形部或铆接部。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4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限制部45在轴向上位于第一圆盘板22与第二圆盘板23之间。此外,如图5所示,限制部45位于安装于第一圆盘板22的支承板24与第二圆盘板23之间。
如图3和图4所示,限制部45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另外,限制部45例如可以形成为如圆柱状那样的其它的形状。限制部45具有第一表面45a、第二表面45b、第一侧面45c、第二侧面45d、第一端面45e 和第二端面45f。第一表面45a是周面的一个示例。第一表面45a、第二表面45b、第一侧面45c、第二侧面45d、第一端面45e和第二端面45f 分别形成为大致平面,不过可以是曲面,也可以具有凹凸。
第一表面45a和第二表面45b分别比第一侧面45c、第二侧面45d、第一端面45e和第二端面45f中各个面大。第一表面45a朝向径向外侧。径向外侧是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换言之,第一表面45a设置于中心轴Ax 的相反侧。第二表面45b位于第一表面45a的相反侧,并朝向径向内侧。换言之,第二表面45b设置于中心轴Ax侧。
第一侧面45c和第二侧面45d大致朝向周向。第二侧面45d位于第一侧面45c的相反侧。一方的销41的第一侧面45c和另一方的销41的第二侧面45d通过连接部42相互连接。
如图5所示,第一端面45e和第二端面45f朝向轴向。第一端面45e 与第一圆盘板22或安装于第一圆盘板22的支承板24接触。第二端面45f 位于第一端面45e的相反侧,并与第二圆盘板23接触。
通过第一及第二端面45e、45f与第一圆盘板22或支承板24、第二圆盘板23的接触,限制部45限制第一圆盘板22和第二圆盘板23相互接近。在轴向上,限制部45的长度比离合器毂3的臂部件32b的厚度长。因此,限制部45抑制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与离合器毂3接触。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固定部46从限制部45的第一端面45e沿轴向突出。第一固定部46沿轴向延伸,形成为大致长圆形的柱状。另外,第一固定部46可以形成为其它的形状。
第一固定部46具有两个平面46a和两个曲面46b。两个平面46a朝向径向。也就是说,一方的平面46a朝向径向外侧,另一方的平面46a 朝向径向内侧。两个曲面46b大致朝向周向。
如图5所示,第一固定部46被穿过设置于第一圆盘板22的第一孔 22f。第一孔22f例如设置于外缘部22b,与第一固定部46同样地形成为大致长圆形。第一固定部46还可以被穿过设置于支承板24的孔。
第一固定部46例如通过铆接来固定于第一圆盘板22。通过铆接,使第一固定部46的、位于第一孔22f的外侧的部分变形。
以下,第一固定部46的、位于第一孔22f的外侧的部分称为外侧部 46c。另一方面,第一固定部46的、位于第一孔22f和支承板24的孔中的部分称为内侧部46d。
外侧部46c例如变形为大致长圆形的板状。另外,外侧部46c也可以变形为其它的形状。另一方面,内侧部46d的形状大致保持与第一孔 22f几乎相同的形状不变。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外侧部46c比内侧部 46d大。
这样,第一固定部46具有通过铆接形成的外侧部46c和内侧部46d。内侧部46d从限制部45突出,并且收纳于第一孔22f。内侧部46d嵌入第一圆盘板22的第一孔22f,来限制第一圆盘板22相对于第二圆盘板 23在径向上及周向上的移动。
外侧部46c从内侧部46d的端部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外侧部46c限制第一圆盘板22在轴向上与限制部45和第二圆盘板23分离。
第一圆盘板22配置在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与限制部45之间。因此,通过限制部45和第一固定部46,对第一圆盘板22相对于第二圆盘板23沿轴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如图3所示,第二固定部47从限制部45的第二端面45f沿轴向突出。也即是说,第二固定部47位于第一固定部46的相反侧,并向第一固定部46的相反方向突出。第二固定部47沿轴向延伸,并形成为大致长圆形的柱状。另外,第二固定部47可以形成为其它的形状。
第二固定部47具有两个平面47a和两个曲面47b。两个平面47a朝向径向。也就是说,一方的平面47a朝向径向外侧,而另一方的平面47a 朝向径向内侧。两个曲面47b大致朝向周向。
如图5所示,第二固定部47穿过设置于第二圆盘板23的第二孔23f。第二孔23f例如设置于外缘部23b,并与第二固定部47同样地形成为大致长圆形。
第二固定部47例如通过铆接,固定于第二圆盘板23。通过铆接,使第二固定部47的、位于第二孔23f的外侧的部分变形。
以下,第二固定部47的、位于第二孔23f的外侧的部分称为外侧部 47c。另一方面,第二固定部47的、位于第二孔23f中的部分称为内侧部47d。
外侧部47c例如变形为大致长圆形的板状。另外,外侧部47c可以变形为其它的形状。另一方面,内侧部47d的形状大致保持与第二孔23f 几乎相同的形状不变。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外侧部47c比内侧部47d 大。
这样,第二固定部47具有通过铆接形成的外侧部47c和内侧部47d。内侧部47d从限制部45突出,并且收纳于第二孔23f。内侧部47d嵌入第二圆盘板23的第二孔23f,来限制第二圆盘板23相对于第一圆盘板 22在径向上及周向上的移动。
外侧部47c从内侧部47d的端部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外侧部47c限制第二圆盘板23在轴向上与限制部45和第一圆盘板22分离。
第二圆盘板23配置在第二固定部47的外侧部47c与限制部45之间。因此,通过限制部45和第二固定部47,对第二圆盘板23相对于第一圆盘板22沿轴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如图3所示,凸部48具有第一延伸部48a。第一延伸部48a是第一凸部的一个示例。第一延伸部48a从限制部45的第一表面45a沿与该第一表面45a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换言之,第一延伸部48a从第一表面 45a向径向外侧突出。与该第一表面45a大致正交的方向及径向外侧是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并且是第一方向的一个示例。第一延伸部48a的突出高度例如为限制部45的厚度的0.2至0.8倍。
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延伸部48a从第一表面45a在轴向上的一方的边缘45aa至另一方的边缘45ab沿轴向延伸。第一延伸部48a在轴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延伸部48a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长。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是沿第一表面45a的方向,并且是与轴向正交且与第一延伸部48a突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个示例。另外,第一延伸部48a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延伸部48a在轴向上的长度,可以比第一延伸部48a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此外,第一延伸部48a在轴向上的长度,可以与第一延伸部48a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凸部48例如通过半冲裁加工(冲压加工)来形成。因此,如图4所示,在限制部45的第二表面45b设有凹部45g,凹部45g与凸部48的大小相同。凹部45g位于位于第一延伸部48a的相反侧,沿第一延伸部48a 延伸的方向延伸。另外,凸部48可以通过如形成凹部45g那样的其它方法来形成,也可以通过不形成凹部45g的其它方法来形成。
如图3所示,第一延伸部48a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宽度),比第一固定部46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 短。此外,第一延伸部48a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二固定部47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短。
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延伸部48a位于第一固定部46 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46e、46f之间。此外,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延伸部48a位于第二固定部47在第一表面45a 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47e、47f之间。另外,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延伸部48a可以设置在偏离第一固定部46的位置。
第一固定部46和第二固定部47分别设有开口49。开口49例如可以称为孔、贯穿口、脆弱部、容易变形部。另外,可以在第一固定部46和第二固定部47设有多个开口49。
设置于第一固定部46的开口49例如沿与平面46a正交的方向延伸,并在两个平面46a上开口。换言之,开口49在与平面46a正交的方向上贯穿第一固定部46。与平面46a正交的方向是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另外,开口49可以沿与轴向交叉的其它方向延伸。
设置于第二固定部47的开口49例如沿与平面47a正交的方向延伸,并在两个平面47a上开口。换言之,开口49在与平面47a正交的方向上贯穿第二固定部47。另外,开口49可以沿与轴向交叉的其它方向延伸。
如图5所示,在第一固定部46中,开口49的一部分设置于外侧部 46c。换言之,开口49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孔22f的外侧。此外,开口49 的其它的一部分设置于内侧部46d。换言之,开口49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孔22f内。也就是说,开口49跨设于外侧部46c和内侧部46d。
在第二固定部47中,开口49的一部分设置于外侧部47c。换言之,开口49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孔23f的外侧。此外,开口49的其它的一部分设置于内侧部47d。换言之,开口49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孔23f内。也就是说,开口49跨设于外侧部47c和内侧部47d。
如图4所示,连接部42以使一方的销41的第一表面45a朝向的方向与另一方的销41的第一表面45a朝向的方向不同的方式,连接两个销 41。例如,通过使连结部件4在连接部42处弯曲,来形成将两个销41 如上所述地配置的连接部42。
如图3所示,连接部42设有两个凹陷部42a。凹陷部42a设置于连接部42在轴向上的两端部。设置于第一圆盘板22侧的端部的凹陷部42a 向远离该第一圆盘板22的方向凹陷。设置于第二圆盘板23侧的端部的凹陷部42a向远离该第二圆盘板23的方向凹陷。由于设置有凹陷部42a,在连接部42被弯曲时,能够抑制连接部42的一部分沿轴向突出。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铆接前的连结部件4和第一圆盘板22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在铆接前,限制部45与开口49的内端49a之间的距离H1,比第一圆盘板22(及支承板24)在轴向上的厚度T小。内端 49a是形成开口49的边缘,并且是在铆接前与限制部45最接近的部分。在铆接前,内端49a位于第一孔22f内。
此外,在铆接前,限制部45与开口49的外端49b之间的距离H2 比厚度T大。外端49b是形成开口49的边缘,并且是在铆接前最远离限制部45的部分。在铆接前,外端49b位于第一孔22f的外侧。
在对第一固定部46进行铆接时,第一固定部46向着限制部45沿轴向被压缩。由此,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被挤压,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而且,以使外端49b接近内端49a的方式,第一固定部46的一部分产生变形而滑动。
如图5所示,滑动的第一固定部46的一部分进入第一孔22f内。由此,外端49b配置在第一孔22f内。另外,第一固定部46的变形并不限于此,外端49b也可以在铆接后位于第一孔22f的外侧。
第一固定部46以使外端49b接近内端49a的方式产生变形,从而开口49会缩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开口49的边缘与边缘接触而使开口49完全关闭的情况下,也将接触的开口49的边缘与边缘之间规定为开口49。
如上所述,第一固定部46通过铆接来产生变形。第二固定部47也与第一固定部46同样地,通过铆接来产生变形。另外,第一固定部46 的变形可以与第二固定部47的变形不同。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减振装置1中,将第一圆盘板22与第二圆盘板23连结的连结部件4,具有从限制部45突出的第一延伸部 48a。第一延伸部48a在轴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延伸部48a在第一表面45a 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也就是说,整体来看,第一延伸部48a沿轴向延伸。由此,截面惯性矩增大,从而限制部45在轴向上的刚性提高,例如,能够抑制限制部45发生如压曲那样不应有的变形。
第一延伸部48a在轴向上从第一表面45a的一方的边缘45aa设置到另一方的边缘45ab。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延伸部48a和第一表面45a 的边界产生应力集中。这样,由于应力变得容易分散,所以限制部45的强度会提高,例如能够抑制限制部45发生如压曲那样不应有的变形。
设置于连结部件4的凹部45g位于第一延伸部48a的相反侧,并沿第一延伸部48a延伸的方向延伸。例如,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形成第一延伸部48a和凹部45g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对设置有凹部45g的第二表面45b进行按压的半冲裁加工(冲压加工)。在连结部件4中施加有半冲裁加工的部分,由于加工硬化而其刚性会提高。由此,限制部45的刚性会提高,例如,能够抑制因通过铆接将第一及第二固定部46、47固定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时的压力,而产生限制部45发生如压曲那样不应有的变形。
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延伸部48a位于第一固定部46 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46e、46f之间。由此,例如,通过铆接将第一及第二固定部46、47固定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时的压力所作用的部分的刚性会提高,能够抑制限制部45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具体而言,在对第一固定部46进行铆接时,作用于第一固定部46 的载荷,通过第一固定部46也会作用于限制部45。例如,较强的载荷作用于图5所示的限制部45的与第一固定部46靠近的部分45h。第一延伸部48a位于第一固定部46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46e、 46f之间,从而提高上述部分45h的刚性。
连结部件4的第一固定部46设置有沿与轴向交叉的径向延伸的开口 49,并穿过第一圆盘板22的第一孔22f,而固定于第一圆盘板22。该开口49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孔22f的外侧。由于设置有这样的开口49,第一固定部46的位于第一孔22f外侧的开口49的周边的部分会容易产生变形。由此,在通过如铆接那样的使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变形的方法来将第一固定部46固定于第一圆盘板22时,能够抑制随着第一固定部46的变形而作用于该第一固定部46的负荷的增大。因此,能够抑制连结部件4出现由于该负荷而产生的压曲那样的不应有的变形,或第一圆盘板22的变形。
第一固定部46具有外侧部46c,该外侧部46c从收纳于第一孔22f 中的内侧部46d的端部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开口49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该外侧部46c。这样的外侧部46c是例如通过如铆接那样的方法来挤压而形成的。也就是说,由于在通过如铆接那样的方法而变形的部分设置有开口49,所以能够抑制随着第一固定部46的变形而作用于该第一固定部46的负荷的增大,并能够抑制限制部45出现由于该负荷而产生的压曲那样的不应有的变形。
开口49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孔22f内。也就是说,开口49横跨第一孔22f的内侧和第一孔22f的外侧,设置于第一孔22f的开口端的周边。由此,第一固定部46的、位于第一孔22f的开口端的周边的部分会容易产生变形,变形的部分(外侧部46c)更可靠地与第一圆盘板22的外表面接触。因此,第一固定部46的变形的部分能够更可靠地限制第一圆盘板22与限制部45分离,而固定于第一圆盘板22。而且,第一固定部46 以使第一固定部46的一部分填充于第一孔22f内的方式产生变形,由此第一固定部46与第一圆盘板22被铆接的部分的紧固力和强度会提高。
开口49贯穿第一固定部46。由此,第一固定部46的开口49的周边的部分会更容易产生变形。由此,在通过如铆接那样的方法来将第一固定部46固定于第一圆盘板22时,能够抑制随着第一固定部46的变形而作用于该第一固定部46的负荷的增大,并能够抑制限制部45出现由于该负荷而产生的压曲那样的不应有的变形。
第一延伸部48a向径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延伸部48a 与如离合器毂3的臂部件32b那样的其它部件产生干扰。而且,对抗要使限制部45向径向外侧弯曲的力的强度会提高,能够抑制限制部45向径向外侧弯曲。
凹部45g设置于朝向径向内侧的第二表面45b。由此,会产生用于抵消使限制部45向径向外侧弯曲的力的力,能够抑制限制部45向径向外侧弯曲。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图7说明实施方式2。另外,在以下多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具有与已说明的结构要素同样的功能的结构要素附加与该已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符号,并且有时省略其说明。此外,附加相同符号的多个结构要素并不必所有功能及性质共通,可以具有与各实施方式相应的不同功能及性质。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4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2的第一延伸部 48a具有第一端部48aa和第二端部48ab。
第一及第二端部48aa、48ab是第一延伸部48a在轴向上的端部。第一端部48aa朝向第一圆盘板22。第二端部48ab朝向第二圆盘板23。
第一端部48aa与第一表面45a在轴向上的一方边缘45aa分离。另一方面,第二端部48ab与第一表面45a在轴向上的另一方边缘45ab分离。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2的减振装置1中,第一延伸部48a具有:第一端部48aa,其与第一表面45a在轴向上的一方边缘45aa分离;以及第二端部48ab,其与第一表面45a在轴向上的另一方边缘45ab分离。由此,在例如通过半冲裁加工来形成第一延伸部48a时,能够抑制限制部 45的第一及第二端面45e、45f产生变形,并能够抑制第一及第二端面 45e、45f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接触不足。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图8说明实施方式3。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4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实施方式3的凸部48具有第二延伸部48b和第三延伸部48c。第二延伸部48b是第二凸部的一个示例。第二延伸部48b及第三延伸部48c分别从限制部45的第一表面45a沿与该第一表面45a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
第二延伸部48b从第一延伸部48a的第一端部48aa沿第一表面45a 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是与轴向交叉且与大致正交于第一表面45a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另外,第二延伸部48b也可以沿其它方向延伸。如图8所示,第二延伸部48b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固定部46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 短,并且比第二固定部47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 短。另外,第二延伸部48b的长度并不限于该示例。
第三延伸部48c从第一延伸部48a的第二端部48ab沿第一表面45a 的宽度方向延伸。另外,第三延伸部48c延伸的方向与第二延伸部48b 延伸的方向可以是不同的。如图8所示,第三延伸部48c在第一表面45a 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固定部46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短,并且比第二固定部47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短。另外,第三延伸部48c的长度并不限于该示例。第二及第三延伸部48b、48c与第一延伸部48a一体形成。
第二延伸部48b与第一表面45a的一方边缘45aa分离。第三延伸部 48c与第一表面45a的另一方边缘45ab分离。另外,第二及第三延伸部 48b、48c也可以与第一表面45a的边缘45aa、45ab接触。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3的减振装置1中,设置于连结部件4的第二延伸部48b从第一延伸部48a的第一端部48aa,沿与轴向交叉且与第一延伸部48a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由此,例如,在通过铆接将第一及第二固定部46、47固定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时的压力所作用的部分的刚性会提高,能够抑制限制部45发生如压曲那样不应有的变形。
具体而言,第二及第三延伸部48b、48c位于限制部45的靠近第一及第二固定部46、47的部分45h。因此,在对第一固定部46进行铆接时,通过在作用有较强的载荷的部分45h设置第二及第三延伸部48b、48c,上述部分45h的刚性会提高。
实施方式4
以下,参照图9和图10,说明实施方式4。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 涉及的连结部件4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连结部件4的主视图。图9和图10表示在固定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之前的连结部件4。
如图9和图10所示,实施方式4的限制部45向径向外侧被弯曲成凸状。由此,在限制部45形成有凸部48及凹部45g。另外,限制部45 也可以向径向内侧被弯曲成凸状。
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实施方式4的第一延伸部48a设置成从第一固定部46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46e、46f的内侧横跨至外侧。换言之,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延伸部48a 比第一固定部46大。此外,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延伸部 48a设置成从第二固定部47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47e、47f的内侧横跨至外侧。
同样地,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实施方式4的凹部45g设置成从第一固定部46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46e、46f 的内侧横跨至外侧。换言之,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凹部45g 比第一固定部46大。此外,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凹部45g设置成从第二固定部47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47e、47f 的内侧横跨至外侧。
如图10所示,在实施方式4中,在连接部42设置有凸部42b和凹部42c。凸部42b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凹部42c是向径向外侧凸出而凹陷的部分。凸部42b及凹部42c例如通过半冲裁加工而形成。由此,限制部45的刚性会因加工硬化而提高。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4的减振装置1中,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实施方式4的第一延伸部48a设置成从第一固定部46在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46e、46f的内侧横跨至外侧。由此,在形成凸部48时,能够抑制第一及第二固定部46、47产生变形。
实施方式5
以下,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实施方式5。另外,在以下多个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第一固定部46。在没有特别的记载的情况下,第二固定部47具有与第一固定部46相同的形状,并与第一固定部46同样地产生变形。另外,第二固定部47可以具有与第一固定部46不同的形状,也可以以与第一固定部46不同的方式产生变形。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5涉及的第一圆盘板22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4 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图11表示在固定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之前的连结部件4。
如图11所示,实施方式5的开口49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开口49具有第一边缘49c、第二边缘49d、第三边缘49e、第一连接部49f和两个第二连接部49g。
第一至第三边缘49c至49e沿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并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另外,第一至第三边缘49c至49e并不限于直线状,也可以形成为其它形状。
第一边缘49c和第二边缘49d分别跨设于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 46c和内侧部46d。换言之,第一边缘49c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孔22f内。此外,第二边缘49d的一部分也位于第一孔22f内。第三边缘49e设置于第一固定部46的内侧部46d,并位于第一孔22f内。
第一连接部49f是将第一边缘49c与第二边缘49d连接的部分。因此,第一边缘49c和第二边缘49d以随着在轴向上接近第一连接部49f 而彼此接近的方式延伸。
第一连接部49f设置在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位于第一孔22f 的外侧。第一连接部49f与第一边缘49c及第二边缘49d相比,设置在远离第一圆盘板22的位置。
一方的第二连接部49g是将第一边缘49c与第三边缘49e连接的部分。另一方的第二连接部49g是将第二边缘49d与第三边缘49e连接的部分。
图12是沿图11的F12-F12线表示实施方式5的第一圆盘板22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4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图12以双点划线表示铆接前的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并以实线表示铆接后的外侧部46c。
在对第一固定部46进行铆接时,第一固定部46向限制部45沿轴向被压缩。由此,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被挤压,并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而且,以第一连接部49f接近第三边缘49e的方式,第一固定部46的一部分会产生变形而滑动。此时,对第一固定部46进行压缩的力,有时包含朝向图12的左右方向(沿第一圆盘板22的外表面的方向)的成分。
如图11所示,铆接前的开口49在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不具有与第一圆盘板22的外表面平行的部分。因此,即使在上述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开口49的该平行的部分与第一圆盘板22的外表面抵接,而导致的对第一固定部46的变形的妨碍,或者压缩力使第一圆盘板22产生的变形。
而且,第一及第二边缘49c、49d以随着在轴向上接近第一连接部49f 而彼此接近的方式延伸。因此,第一固定部46容易沿第一孔22f产生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偏于图12的左右方向而产生变形。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5的减振装置1中,在例如通过铆接使设置有开口49的第一固定部46产生变形时,第一固定部46以第一连接部49f 接近第一圆盘板22的方式产生变形。开口49的第一边缘49c和第二边缘49d例如不具有与第一圆盘板22的外表面平行的部分,并以随着接近第一连接部49f而彼此接近的方式延伸。由此,第一固定部46会容易沿第一孔22f产生变形,能够抑制第一固定部46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第一变形例涉及的第一圆盘板22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4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第二变形例涉及的第一圆盘板22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4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图13 和图14表示在固定于第一及第二圆盘板22、23之前的连结部件4。
如图13所示,开口49可以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部49f是沿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开口49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也由于第一及第二边缘49c、49d以在轴向上接近第一连接部49f而彼此接近的方式延伸,所以第一固定部46会容易沿第一孔22f 产生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偏于图12的左右方向而产生变形。
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第一固定部46设置有多个开口49。在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5相同,第一固定部46会容易沿第一孔22f 产生变形,能够抑制第一固定部46发生不应有的变形。
实施方式6
以下,参照图15说明实施方式6。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6涉及的第一圆盘板22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4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图15以双点划线表示铆接前的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并以实线表示铆接后的外侧部46c。
如图15所示,实施方式6的开口49的所有部分位于第一孔22f的外侧。开口49的内端49a配置在与第一孔22f的开口端大致相同的位置。
即使是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6的开口49,第一固定部46的位于第一孔22f的外侧的、开口49的周边的部分也会容易产生变形。由此,在通过如铆接那样地使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产生变形的方法,来将第一固定部46固定于第一圆盘板22时,能够抑制随着第一固定部46的变形而作用于该第一固定部46的负荷的增大,并能够抑制因该负荷而产生限制部45的不希望产生的变形。
实施方式7
以下,参照图16说明实施方式7。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7涉及的第一圆盘板22的一部分和连结部件4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图16以双点划线表示铆接前的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并以实线表示铆接后的外侧部46c。
如图16所示,在实施方式7中,在第一固定部46设置有多个开口 49。实施方式7的开口49是有底的孔(凹部)。开口49例如在第一及第二侧面45c、45d开口,并沿第一表面45a的宽度方向延伸。开口49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孔22f的外侧,开口49的其它部分位于第一孔22f内。
即使是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7的开口49,第一固定部46的位于第一孔22f的外侧的、开口49的周边的部分也会容易产生变形。由此,在通过如铆接那样地使第一固定部46的外侧部46c产生变形的方法,来将第一固定部46固定于第一圆盘板22时,能够抑制随着第一固定部46的变形而作用于该第一固定部46的负荷的增大,并能够抑制因该负荷而产生限制部45的不希望产生的变形。
以上,例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仅是一个示例,并不用于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并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和变更。此外,各实施方式或各变形例的结构或形状,也可以部分替换地实施。

Claims (13)

1.一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旋转体,其能够绕旋转中心旋转;
第二旋转体,其具有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配置成在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与所述第一部件分离,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部件一体地绕所述旋转中心旋转;
弹性体,其位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绕所述旋转中心的旋转而被弹性压缩;以及
连结部件,其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连结,并具有:限制部,其位于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并限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相互接近;第一固定部,其从所述限制部沿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突出,并且穿过设置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孔而固定于所述第一部件;第二固定部,其从所述限制部沿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突出,并且穿过设置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孔而固定于所述第二部件;以及第一凸出部,其从所述限制部沿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出部在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的长度,比其在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正交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设置有凹陷部,其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相反侧,并沿所述第一凸出部延伸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正交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具有朝向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的周面,
所述第一凸出部从所述周面突出,并具有在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与所述周面的一方边缘分离的第一端部、以及在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与所述周面的另一方边缘分离的第二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还具有第二凸出部,其从所述限制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并且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所述第一端部沿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交叉且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出部从所述限制部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外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具有朝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外侧的第一表面、以及朝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的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凸出部从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第一凸出部在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上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的0.2至0.8倍。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具有朝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外侧的第一表面、以及朝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的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凸出部从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凹陷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凸出部相同的大小。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出部在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正交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固定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短,并且比所述第二固定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短。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具有朝向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的周面,
所述第一凸出部从所述周面突出,并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的所述周面的一方边缘延伸至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的所述周面的另一方边缘。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出部在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正交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固定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短,并且比所述第二固定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短。
CN201890000543.5U 2017-02-27 2018-02-01 减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5968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5376A JP2018141503A (ja) 2017-02-27 2017-02-27 ダンパ装置
JP2017-035376 2017-02-27
PCT/JP2018/003436 WO2018155125A1 (ja) 2017-02-27 2018-02-01 ダン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59682U true CN210859682U (zh) 2020-06-26

Family

ID=63252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0543.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59682U (zh) 2017-02-27 2018-02-01 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587856A4 (zh)
JP (1) JP2018141503A (zh)
CN (1) CN210859682U (zh)
WO (1) WO201815512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61575A1 (fr) * 1976-08-13 1978-03-10 Ferodo Sa Dispositif amortisseur de torsion, notamment friction d'embrayage, et outil propre au sertissage des entretoises qu'il comporte
FR2362684A1 (fr) * 1976-08-24 1978-03-24 Ferodo Sa Procede et appareillage pour le sertissage des entretoises d'un dispositif amortisseur de torsion notamment pour friction d'embrayage
DE19601097A1 (de) * 1996-01-13 1997-05-28 Fichtel & Sachs Ag Torsionsdämpfungseinrichtung mit Abstandsstücken
JPH11182576A (ja) * 1997-12-22 1999-07-06 Exedy Corp ストップピン及び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4239627B2 (ja) 2003-03-18 2009-03-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捩れ緩衝装置
BRPI0710869A2 (pt) * 2006-04-28 2011-08-09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dispositivo de disco de embreag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41503A (ja) 2018-09-13
WO2018155125A1 (ja) 2018-08-30
EP3587856A1 (en) 2020-01-01
EP3587856A4 (en) 2020-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74796B2 (ja) 自動車用のトルク伝達装置
US5065642A (en) Apparatus for absorbing torque variation
US20110081977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part, damper mechanism, and flywheel assembly
KR102289993B1 (ko) 차량용 토션 댐퍼
KR20120039309A (ko) 비선형 특성을 가지는 직렬 연결 토션 댐퍼
KR100349770B1 (ko) 토션프리댐퍼
JP6471486B2 (ja) ダンパ装置
CN210859682U (zh) 减振装置
CN211820560U (zh) 阻尼器
WO2018145658A1 (en) Device for damping torsional oscillations
KR100684936B1 (ko) 히스테리시스를 위한 복수의 마찰판을 갖는 클러치 댐퍼디스크 조립체
JP2018141504A (ja) ダンパ装置
JP7340403B2 (ja) トルクリミッタ及び動力伝達装置
JPH10238589A (ja) 摩擦抵抗発生機構
EP2963311A2 (en) Damper device
US6615967B2 (en) Clutch disk assembly and clutch device
JP2021028522A (ja) ダンパ装置
JP2020148335A (ja) トルクリミッタ装置
JP7376334B2 (ja) ダンパ装置
KR100569144B1 (ko) 차량의 비틀림 진동 댐퍼
JPH0543294Y2 (zh)
JP7289249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10100115B (zh) 减振装置
CN218670401U (zh) 振动阻尼装置
JP7306890B2 (ja) ダン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6

Termination date: 202202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