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52656U -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及发动机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及发动机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52656U
CN210852656U CN201921368721.2U CN201921368721U CN210852656U CN 210852656 U CN210852656 U CN 210852656U CN 201921368721 U CN201921368721 U CN 201921368721U CN 210852656 U CN210852656 U CN 2108526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reinforcing rib
panel
strengthening rib
h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687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浩
罗芬
郑颢
江汉林
孙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6872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526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526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526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及包括其的发动机罩,发动机罩内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中间区域设有开槽,所述开槽内设有至少两加强筋组,所述加强筋组包括第一主加强筋及若干副加强筋,副加强筋的宽度小于第一主加强筋的宽度,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开槽的前、后边缘,各所述副加强筋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两侧,所述副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相连,所述副加强筋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开槽的边缘,且各所述副加强筋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连接位置错开。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保证刚度及强度的前提下,在碰撞时可避免出现应力集中,提高溃缩吸能性能,使其具有良好的行人保护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及发动机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罩及其发动机罩内板。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道路工况日益复杂,汽车交通事故频发,车外行人的保护是当前中国汽车安全工作的重点和优先方向。
在人车碰撞事故伤害中,行人头部伤害占30%以上,在导致行人的死亡的原因中,头部伤害占了60%以上。由于发动机罩区域是人车碰撞事故中发生撞击概率最大的区域,人车碰撞事故中头碰会直接撞击到发动机罩外板,若内外板结构刚度太大,会对行人头部造成重大损伤。而国内此前对行人保护的要求只是一项推荐性国标,对其重视度不够,各车企在进行发动机罩设计时,主要关注发动机罩的刚强度性能,发动机罩设计刚度过大,在人车碰撞事故中多数会造成人员伤亡。2018版C-NCAP增加行人保护评价项,对行人保护的要求增加,对发动机罩的结构设计要求也日益提高。
目前的发动机罩多采用十字交叉纵横交错的形式,此种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强度性能,但容易出现应力集中,不易吸能变形,溃缩吸能效果差,对行人保护的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动机罩,能够提高发动机罩吸能变形性能,有利于行人头碰保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其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中间区域设有开槽,所述开槽内设有至少两加强筋组,
所述加强筋组包括第一主加强筋及若干副加强筋,所述副加强筋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宽度,所述第一主加强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开槽的前、后边缘,各所述副加强筋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两侧,所述副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相连,所述副加强筋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开槽的边缘,且各所述副加强筋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连接位置错开。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动机罩内板包括两所述加强筋组,两所述加强筋组之间还设有第二主加强筋,所述第二主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开槽的前、后边缘,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相对于所述第二主加强筋呈对称分布。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主加强筋从前至后逐渐靠近所述第二主加强筋;
各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所述副加强筋,且各所述副加强筋从前至后均逐渐靠近所述第二主加强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主加强筋、所述副加强筋及所述第二主加强筋均朝底部凸起。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主加强筋及所述第二主加强筋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压溃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板体包括外圈板及沿所述外圈板的内边缘设置的内圈板,所述内圈板相对于所述外圈板向上凸起。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圈板的前侧及其左、右两侧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二压溃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圈板沿所述外圈板的左侧、前侧及后侧内边缘的部分均包括与所述外圈板相连的底板及与所述底板相连的斜板,所述斜板从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向上倾斜,且所述底板与所述斜板之间呈小于40°的夹角。
同样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发动机罩,其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及设于所述发动机罩内板上方的发动机罩外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动机罩内板与所述发动机罩外板之间还设有抗凹支架、锁扣加强板及两铰链加强板;
所述抗凹支架及所述锁扣加强板均设于所述板体前端的中心处,两所述铰链加强板分别设于所述板体的两侧的后端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罩,对发动机罩内板进行了优化,发动机罩内板包括板体,在板体上开设有开槽,开槽内部设置有若干加强筋组,且加强筋组包括第一主加强筋及与若干第一主加强筋相连的副加强筋,且各副加强筋与第一主加强筋的连接位置互相错开,而非设置成十字交叉状,从而在保证刚度及强度的前提下,在碰撞时可避免出现应力集中,受力后容易发生变形,从而提高溃缩吸能性能,使其具有良好的行人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发动机罩内板的仰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5是图1的C-C剖视图。
图中,10、发动机罩内板;1、板体;11、开槽;12、外圈板;13、内圈板;131、第二压溃槽;132、底板;133、斜板;2、加强筋组;21、第一主加强筋;22、副加强筋;3、第二主加强筋;4、第一压溃槽;
20、抗凹支架;30、锁扣加强板;40、铰链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将发动机罩内板或者发动机罩安装于汽车车身后所处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发动机罩内板10,其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的中间区域设有开槽11,所述开槽11内设有至少两加强筋组2。
所述加强筋组2包括第一主加强筋21及若干副加强筋22,所述第一主加强筋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开槽11的前、后边缘,各所述副加强筋22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21的两侧,所述副加强筋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21相连,所述副加强筋2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开槽11的边缘,且各所述副加强筋22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21的连接位置错开。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发动机罩内板10,将各副加强筋22与第一主加强筋21相连的位置错开,能够避免各加强筋之间呈十字交叉相连,在保证发动机罩刚度及强度的前提下,在人车碰撞事故中,能够防止发生应力集中,错开布置的第一主加强筋21及副加强筋22受力后容易发生变形,提高发动机罩的溃缩吸能性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行人头碰的损伤,对行人起到有效保护。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该发动机罩内板10包括两所述加强筋组2,两所述加强筋组2之间还设有第二主加强筋3,所述第二主加强筋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开槽11的前、后边缘,所述发动机罩内板10相对于所述第二主加强筋3呈对称分布,能够保证更好的压溃吸能性能,进一步降低人车相撞时对行人头碰的伤害。
优选地,具体根据碰撞时更好地将碰撞力进行传递吸收,所述第一主加强筋21从前至后逐渐靠近所述第二主加强筋3;
各所述第一主加强筋21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所述副加强筋22,且各所述副加强筋22从前至后均逐渐靠近所述第二主加强筋3。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加强筋21、所述副加强筋22及所述第二主加强筋3均朝底部凸起,能够进一步提高溃缩吸能性能;其中,附图3具体示出了第一主加强筋21的横截面示意图,而第二主加强筋3与第一主加强筋21的横截面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中,第一主加强筋21及第二主加强筋3主要为了确保发动机罩最基本的刚度及强度问题,而设置副加强筋22能够更好地形成传力路径,提高碰撞时发动机罩内板10的吸能溃缩性;因此,所述副加强筋2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21的宽度及所述第二主加强筋3的宽度,在保证刚强度的前提下,提高溃缩吸能性,且能够实现轻量化设计。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对板体1进行减薄,板体1的具体厚度为0.65㎜,不仅能够实现轻量化,且提高吸能变形性能。
示例性地,附图3示出了第二主加强筋3的横截面剖面示意图,第二主加强筋3的宽度为a1,高度为h1,其中:a1≤70㎜,高度h1≤20㎜;另外,第一主加强筋21与第二主加强筋3的形状结构以及宽度、高度均相同。
另外,附图4中示出了副加强筋22的横截面剖面示意图,副加强筋22的宽度为a2,高度为h2,其中:a2≤40㎜,h2≤18㎜。
进一步地,为了增加加强筋上的溃缩吸能性能,所述第一主加强筋21及所述第二主加强筋3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压溃槽4,当头部撞击至内第一主加强筋21或第二主加强筋3时,各第一压溃槽4可以直接地压溃变形,吸收头部冲击能量,减少头碰伤害值;示例性地,各第一压溃槽4沿各加强筋的延伸方向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板体1包括外圈板12及沿所述外圈板12的内边缘设置的内圈板13,所述内圈板13相对于所述外圈板12向上凸起;其中,内圈板13中间围合形成的区域构成所述开槽11,各加强筋均与内圈板13相连;由于内圈板13相对于外圈板12上凸,从而在发生人车碰撞时,头部先与内圈板13及各加强筋接触,能够降低对头部的伤害。
进一步地,所述内圈板13的前侧及其左、右两侧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二压溃槽131,且各第二压溃槽131以开槽11的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当头部撞击至内圈板13上的前缘或者侧缘区域时,各第二压溃槽131可以直接地压溃变形,大幅地吸收头部冲击能量,减少头碰伤害值。因此,该实施例中的发动机罩可以为行人提供全方位的头碰保护,无论行人撞击到发动机罩的哪个部位,均可有效地保护行人。
示例性地,各第二压溃槽131沿内圈板13的延伸方向呈间隔分布;示例性地,第二压溃槽131为长方形,长度为138㎜,宽度为60㎜。
为了使得在头型碰撞时更易缓冲吸能,将内圈板13的倾斜角度进行合理化的设计:具体如图5所示,所述内圈板13沿所述外圈板12的左侧、前侧及后侧内边缘的部分均包括与所述外圈板12相连的底板132及与所述底板132相连的斜板133,所述斜板133从连接于所述底板132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向上倾斜,且所述底板132与所述斜板133之间呈α夹角,α≤40°。
同样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发动机罩,其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10及罩设在该发动机罩内板10外部的发动机罩外板(附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罩,由于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10,因此具有发动机罩内板1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将发动机罩与车身相连接部分的强度,所述发动机罩内板10与所述发动机罩外板之间设有锁扣加强板30及两铰链加强板40;所述锁扣加强板30均设于所述板体1前端的中心处,两所述铰链加强板40分别设于所述板体1的两侧的后端处。
同样地,为了保证外圈板12的吸能性,所述发动机罩内板10与所述发动机罩外板之间还设有抗凹支架20,抗凹支架20设于所述板体1前端的中心处,当头碰发生在发动机罩的前端时,能够降低对头部的伤害。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发动机罩内板10与发动机罩外板之间通过膨胀胶粘结,且抗凹支架20粘结于发动机罩内板10与发动机罩外板之间;内圈板13与外圈板12通过包边压制在一起;另外,抗凹支架20、铰链加强板40及锁扣加强板30均通过焊点与板体1焊接相连。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罩及其发动机罩内板,发动机罩内板包括板体,在板体上开设有开槽,开槽内部设置有若干加强筋组,且加强筋组包括第一主加强筋及与若干第一主加强筋相连的副加强筋,且各副加强筋与第一主加强筋的连接位置互相错开,而非设置成十字交叉状,从而在保证发动机罩刚度及强度的前提下,在碰撞时可避免出现应力集中,提高溃缩吸能性能,使其具有良好的行人保护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中间区域设有开槽,所述开槽内设有至少两加强筋组,
所述加强筋组包括第一主加强筋及若干副加强筋,所述副加强筋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宽度,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开槽的前、后边缘,各所述副加强筋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两侧,所述副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相连,所述副加强筋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开槽的边缘,且各所述副加强筋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连接位置错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所述加强筋组,两所述加强筋组之间还设有第二主加强筋,所述第二主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开槽的前、后边缘,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相对于所述第二主加强筋呈对称分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从前至后逐渐靠近所述第二主加强筋;
各所述第一主加强筋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所述副加强筋,且各所述副加强筋从前至后均逐渐靠近所述第二主加强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所述副加强筋及所述第二主加强筋均朝底部凸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加强筋及所述第二主加强筋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压溃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包括外圈板及沿所述外圈板的内边缘设置的内圈板,所述内圈板相对于所述外圈板向上凸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板的前侧及其左、右两侧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二压溃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板沿所述外圈板的左侧、前侧及后侧内边缘的部分均包括与所述外圈板相连的底板及与所述底板相连的斜板,所述斜板从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一侧至另一侧逐渐向上倾斜,且所述底板与所述斜板之间呈小于40°的夹角。
9.一种发动机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内板及设于所述发动机罩内板上方的发动机罩外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罩内板与所述发动机罩外板之间还设有抗凹支架、锁扣加强板及两铰链加强板;
所述抗凹支架及所述锁扣加强板均设于所述板体前端的中心处,两所述铰链加强板分别设于所述板体的两侧的后端处。
CN201921368721.2U 2019-08-21 2019-08-21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及发动机罩 Active CN2108526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8721.2U CN210852656U (zh) 2019-08-21 2019-08-21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及发动机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8721.2U CN210852656U (zh) 2019-08-21 2019-08-21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及发动机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52656U true CN210852656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308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68721.2U Active CN210852656U (zh) 2019-08-21 2019-08-21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及发动机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526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24267A (zh) * 2020-07-30 2020-10-27 马承杰 一种汽车舱盖总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24267A (zh) * 2020-07-30 2020-10-27 马承杰 一种汽车舱盖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04067A (zh)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CN111845951B (zh) 一种发动机舱盖结构及车辆
CN211731294U (zh) 前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1882162U (zh) 汽车前地板
CN210852656U (zh)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及发动机罩
CN110789479A (zh)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CN102910139B (zh) 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防撞装置
CN212149028U (zh) 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机罩外板的支撑结构
CN211442500U (zh) 发动机盖及汽车
CN201980169U (zh) 一种汽车行人小腿保护装置
CN114506200B (zh) 电池保护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90700B (zh) 一种集成式多级缓冲汽车下护板装置及防护方法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201560662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罩板固定铰链座
CN212148755U (zh) 有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盖及车辆
US7484780B2 (en) Bumper beam for automobile
CN212890210U (zh) 一种汽车用行人小腿保护支架
CN216734491U (zh) 一种前指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890606U (zh) 翼子板安装装置及车辆
CN202413695U (zh) 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防撞装置
CN210437271U (zh)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CN219668143U (zh) 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以及车辆
CN212500244U (zh) 一种汽车前保护杠结构
CN215398928U (zh) 防撞梁总成、底盘和车辆
CN215244733U (zh) 具有缓冲和限位功能的行人保护副横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