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37271U -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437271U CN210437271U CN201920953019.6U CN201920953019U CN210437271U CN 210437271 U CN210437271 U CN 210437271U CN 201920953019 U CN201920953019 U CN 201920953019U CN 210437271 U CN210437271 U CN 2104372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ont wheel
- wheel cover
- plate
- welded
- outer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属于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在前端与前纵梁、前副车架安装总成焊接,后端与侧围A柱焊接整体形成封闭截面,不仅能够保证在提前与碰撞器碰撞接触时,具有良好的抗弯刚性和能量的吸收,也有效保证了碰撞力的分散,提高了车身性能,而且通过与碰撞器产生的载荷产生侧向力使车辆向外偏移,能够避免乘员舱产生大的变形影响乘员的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前轮罩上加强梁总成1主要的作用是提高前轮罩区域的刚度和模态和传递部分碰撞能量。前轮罩上加强梁为了匹配前减震器座3,Z向位置比较高;为了避让前大灯的结构,X向离前防撞梁2的距离比较远,位置比较靠后。前轮罩上加强梁的Y向离前纵梁4比较远,比较靠近车身外侧,因而前轮罩上加强梁比较短,对正面碰撞的作用比较小。CN202499191U公开了一种汽车前轮罩加强结构,其在前罩轮上加强梁的前端通过焊接一块连接板来与汽车前纵梁焊接固定,并且在前轮罩上加强梁的前端设置多根竖向吸能筋,由此通过吸收以及传递碰撞能量,来减少前纵梁的折弯导致的乘员舱的变形,以保持乘坐室的结构完整性,确保乘员的生存空间,该结构是通过汽车前轮罩加强结构来传递和分散前纵梁的碰撞冲击能量来提高抗碰撞性能,而并非直接面对碰撞冲击的设计,因而上述对于如图3示出的正面重叠量为25%的小偏置碰撞,上述结构设计不能够使得车身前部向外侧移动,而且碰撞器与前防撞梁与前纵梁的接触量都比较小,所以导致在小偏置碰撞时车身前段能量吸收少,乘员舱的变形较大,对乘员的伤害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轮罩前部内板、前轮罩前部外板、前轮罩后部内板和前罩轮后部外板,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的后端和前轮罩后部内板的前端焊接结合,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的后端和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的前端焊接结合;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的前端为内竖直段,后端为与所述内竖直段弧形过渡的内弯曲段;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的前端为外竖直段,后端为与所述外竖直段弧形过渡的外弯曲段;所述内竖直段与纵梁焊接固定,所述外竖直段的下端与前副车架安装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的上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的上部翻边,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的下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的下部翻边,通过所述上部翻边和所述下部翻边,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和前轮罩外板焊接固定并与所述纵梁和前副车架总成一起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和前轮罩后部外板的后端与前侧围A柱焊接固定;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的上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的上部翻边,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的下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的下部翻边,通过所述上部翻边和所述下部翻边,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和前轮罩外板焊接固定并与所述侧围A柱焊接形成封闭结构。
其中,还包括前支撑板,中部支撑板和后部支撑板。
所述后部支撑板焊接在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和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之间,所述中部支撑板焊接在所述外弯曲段与所述内弯曲段之间,所述前支撑板焊接在所述内竖直段和外竖直段之间。
其中,所述后部支撑板的主表面为竖直面,所述前支撑板的主表面为水平面,而所述中部支撑板的主表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角度优先为15~75°。
其中,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和所述前罩轮后部外板上设置有一个封闭的环形加强筋,所述环形加强筋自所述外竖直段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前罩轮后部外板的后端。
其中,所述内弯曲段与前减震器的距离至少为10mm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在正面侧碰中在碰撞过程中利用碰撞载荷作用于前轮罩上加强梁使车辆向侧边偏转,减轻了与A柱和门槛梁的碰撞作用力;而且能够分散和吸收更多的能量,减小乘员舱与碰撞器的接触,减小乘员舱的变形,保护乘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俯视视图。
图3为车辆25%偏置碰撞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图4沿着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沿着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图3所示的正面25%重叠量的小偏置碰撞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乘员的伤害约占正面碰撞交通事故的四分之一,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随着人们对汽车碰撞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增加了正面25%重叠量的小偏置碰撞的要求。正面25%偏置碰撞是车辆以64.4km/h±1km/h的速度、25%±1%的重叠率(驾驶员侧)正面撞击固定刚性壁障用于测量碰撞过程中驾驶员的损伤情况。如图3所示,正面25%重叠量的偏置碰,碰撞器5与前防撞梁2与前纵梁4的重叠量比较小,前防撞梁2与前纵梁4的作用较小。
为了满足25%重叠量的偏置碰撞要求,减少对乘员的伤害,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该加强梁结构能够在碰撞过程中利用碰撞载荷作用于前轮罩上加强梁使车辆向侧边偏转,从而减小碰撞器与A柱和门槛梁的接触,减小对乘员的伤害。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6,包括前轮罩前部内板51,前轮罩前部外板54,前轮罩后部内板52,前轮罩后部外板53,前支撑板55,中部支撑板56和后部支撑板57。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51的后端和前轮罩后部内板52焊接结合,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54和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53焊接结合,所述后部支撑板57焊接在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53和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52之间。所述结合图4-7可以看出,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51的前端为内竖直段511,后端为与所述内竖直段511弧形过渡的内弯曲段512;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54的前端为外竖直段541,后端为与所述外竖直段541弧形过渡的外弯曲段542。所述内竖直段511与纵梁4焊接固定,所述外竖直段541的下端与前副车架安装总成8焊接固定。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51的上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54的上部翻边513,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54的下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51的下部翻边543,通过所述上部翻边513和所述下部翻边543,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51和前轮罩外板54焊接固定并与所述纵梁4和前副车架总成8一起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内弯曲段512与前减震器的距离至少为10mm以上。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52和前轮罩后部外板53的后端设置有焊接端,通过所述焊接端与前侧围A柱焊接固定。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52的上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53的上部翻边523,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53的下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52的下部翻边533,通过所述上部翻边523和所述下部翻边533,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51和前轮罩外板54焊接固定并与所述侧围A柱焊接形成封闭结构。所述中部支撑板56焊接在所述外弯曲段542与所述内弯曲段512之间,所述前支撑板55焊接在所述内竖直段511和外竖直段541之间。作为优选地,所述后部支撑板57的主表面为竖直面,所述前支撑板55的主表面为水平面,而所述中部支撑板56的主表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角度为15~75°,通过前支撑板55、中部支撑板56和后部支撑板57的角度过渡设置,不仅有利于碰撞力沿着正面碰撞从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前端传递至侧围A柱,同时也保证了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自身的刚性,提高了碰撞能力,有利于吸收碰撞载荷。另外,为了进一步保证前侧碰碰撞力的传递,在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54和所述前罩轮后部外板53上设置有一个封闭的环形加强筋58,所述环形加强筋58自所述外竖直段541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前罩轮后部外板53的后端。
本实施例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通过在前端与前纵梁、前副车架安装总成焊接,后端与侧围A柱焊接整体形成封闭截面,不仅能够保证在提前与碰撞器碰撞接触时,具有良好的抗弯刚性和能量的吸收,也有效保证了碰撞力的分散,提高了车身性能,而且通过与碰撞器产生的载荷产生侧向力使车辆向外偏移,避免乘员舱产生大的变形影响乘员的安全。提前与25%重叠量的碰撞器接触,能够在碰撞初期发挥作用,能够车身乘用舱前部吸收部分载荷且使车身发生偏转,减小了碰撞力作用于A柱,减小了乘员舱的变形。保护了乘员的安全。在其他形式的正面碰撞中,前轮罩加强梁也能够提前发挥作用,能够分散更多的碰撞载荷,提高碰撞效果;另外,该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还能够与水箱下横梁和前纵梁一起形成新环状结构,能够提高车身的扭转刚度。前轮罩加强梁在前部与前副车架安装点进行连接,能够提高副车架安装点的动刚度。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具体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轮罩前部内板、前轮罩前部外板、前轮罩后部内板和前罩轮后部外板,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的后端和前轮罩后部内板的前端焊接结合,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的后端和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的前端焊接结合;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的前端为内竖直段,后端为与所述内竖直段弧形过渡的内弯曲段;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的前端为外竖直段,后端为与所述外竖直段弧形过渡的外弯曲段;所述内竖直段与纵梁焊接固定,所述外竖直段的下端与前副车架安装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的上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的上部翻边,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的下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的下部翻边,通过所述上部翻边和所述下部翻边,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和前轮罩外板焊接固定并与所述纵梁和前副车架总成一起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和前轮罩后部外板的后端与前侧围A柱焊接固定;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的上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的上部翻边,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的下端具有朝向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的下部翻边,通过所述上部翻边和所述下部翻边,所述前轮罩前部内板和前轮罩外板焊接固定并与所述侧围A柱焊接形成封闭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罩前部外板和所述前罩轮后部外板上设置有一个封闭的环形加强筋,所述环形加强筋自所述外竖直段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前罩轮后部外板的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支撑板,中部支撑板和后部支撑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支撑板焊接在所述前轮罩后部外板和所述前轮罩后部内板之间,所述中部支撑板焊接在所述外弯曲段与所述内弯曲段之间,所述前支撑板焊接在所述内竖直段和外竖直段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支撑板的主表面为竖直面,所述前支撑板的主表面为水平面,而所述中部支撑板的主表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为15~7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弯曲段与前减震器的距离至少为10mm以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53019.6U CN210437271U (zh) | 2019-06-24 | 2019-06-24 |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53019.6U CN210437271U (zh) | 2019-06-24 | 2019-06-24 |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437271U true CN210437271U (zh) | 2020-05-01 |
Family
ID=70403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953019.6U Active CN210437271U (zh) | 2019-06-24 | 2019-06-24 |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43727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41810A (zh) * | 2019-06-24 | 2019-10-18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
JP7615882B2 (ja) | 2021-05-20 | 2025-01-1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
2019
- 2019-06-24 CN CN201920953019.6U patent/CN21043727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41810A (zh) * | 2019-06-24 | 2019-10-18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
JP7615882B2 (ja) | 2021-05-20 | 2025-01-1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40306490A1 (en) | Vehicle side body structure | |
CN106882272A (zh) | 前机舱框架总成 | |
CN209192043U (zh) | 汽车后碰撞横梁总成及汽车 | |
CN205273623U (zh) | 前机舱框架总成 | |
CN103625557A (zh) | 汽车碰撞时用于分散前立柱的碰撞能量的结构 | |
CN110962938A (zh) | 一种汽车侧围框架加强组件 | |
CN210437271U (zh) |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 |
CN113954970A (zh) |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 |
CN208306747U (zh) | 具有传力结构的纵梁和汽车 | |
CN208469942U (zh) | 一种机舱前纵梁总成 | |
CN206734403U (zh) | 一种乘用车的前副车架后段碰撞吸能结构 | |
CN209600625U (zh) | 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 | |
CN208411874U (zh) | 一种车身b柱上部加强组件 | |
CN205022701U (zh) | 前轮罩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7994047U (zh) | 减震塔和车辆 | |
CN215706156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 |
CN212500670U (zh) | 车身结构及汽车 | |
CN214823632U (zh) | 一种偏置碰撞a柱增强结构和汽车 | |
CN214689769U (zh) |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 |
CN210852681U (zh) |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侧围 | |
CN213262624U (zh) | 一种车辆门槛梁的加强结构、车辆门槛梁总成及车辆 | |
CN211809482U (zh) | 一种铝合金前碰撞横梁总成及汽车 | |
CN108583689B (zh) | 具有传力结构的纵梁和汽车 | |
CN110341810A (zh) | 一种前轮罩上加强梁结构 | |
CN113968281A (zh) | 车身结构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