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39422U - 薄片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39422U
CN210639422U CN201920895564.4U CN201920895564U CN210639422U CN 210639422 U CN210639422 U CN 210639422U CN 201920895564 U CN201920895564 U CN 201920895564U CN 210639422 U CN210639422 U CN 210639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stration roller
sheet
image forming
roller
sheet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9556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椙山秀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089556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39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39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39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片输送单元及具有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方式的薄片输送单元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并将薄片沿薄片输送导件输送至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部的转印位置,薄片输送单元具有:对位辊部,其设置在转印位置的上游侧,具有相向设置以夹持薄片的第一对位辊及第二对位辊,对位辊部对薄片的前端进行对齐;其中,在第二对位辊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沿第二对位辊的轴向延伸的螺旋状的凹部。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减少因为褶皱无法被展开导致的薄片出现破损的情况,以及避免纸尘附着在薄片上,从而导致的图像形成质量下降的情况。

Description

薄片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薄片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将从供纸盒取出的薄片向转印部的转印位置输送的薄片输送单元的对位辊部用于对薄片的前端的位置进行对齐,以实现薄片的位置的调整,之后,对位辊部将对齐后的薄片向转印位置输送。
然而,由于对位辊部沿薄片的宽度方向夹持薄片的大部分,因此,当薄片由于倾斜而产生褶皱时,褶皱无法消除,导致对位辊部将薄片撕破。另外,当对位辊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薄片上的纸尘容易附着并堆积在对位辊部上,如果对位辊部上的纸尘又粘在后续输送的薄片上,会对图像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因为褶皱无法被展开导致的薄片出现破损的情况及避免图形形成质量下降的薄片输送单元及具有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薄片输送单元,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并将薄片沿薄片输送导件输送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部的转印位置,所述薄片输送单元具有:对位辊部,其设置在所述转印位置的上游侧,具有相向设置以夹持所述薄片的第一对位辊及第二对位辊,所述对位辊部对所述薄片的前端进行对齐;其中,在所述第二对位辊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对位辊的轴向延伸的螺旋状的凹部。
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原稿输送部,输送待转印的原稿;扫描仪部,读取所述原稿以生成所述原稿的图像数据;转印部,根据所述图像数据在薄片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薄片输送单元,其将所述薄片沿薄片输送导件输送至所述转印部的转印位置;定影部,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上;所述薄片输送单元具有:对位辊部,其设置在所述转印位置的上游侧,具有相向设置以夹持所述薄片的第一对位辊及第二对位辊,所述对位辊部对所述薄片的前端进行对齐;其中,在所述第二对位辊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对位辊的轴向延伸的螺旋状的凹部。
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减少因为褶皱无法被展开导致的薄片出现破损的情况,以及避免纸尘附着在薄片上,从而导致的图像形成质量下降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从正面观察的薄片输送单元的对位辊部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从侧面观察的对位辊部的第二对位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从侧面观察的对位辊部的第一对位辊及第二对位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从侧面观察的聚酯薄膜与第二对位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薄片输送单元的对位辊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薄片输送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此外,各图中同一地方以同一符号标注。定义与薄片(纸张)相关的“输送方向”为从供纸盒通过薄片输送单元朝向排纸部的方向,即将供纸盒端作为“上游侧”,排纸部端作为“下游侧”。另外,“上方”和“下方”是指如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正常放置于地面时候的“上”和“下”方向。
定义如图1、2所示的为从正面观察图像形成装置或其部件的方向;如图3、4、5、6所示的为从侧面观察图像形成装置或其部件的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MFP (Mu l t i-Funct i on Peri phera l s)、打印机、复印机等。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1是MFP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主体11。在主体11的上部设置有包括透明玻璃的原稿台12。在原稿台12上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部(ADF)13。在主体11 的上部设置有操作部14。操作部14包括具有各种键的操作面板14a、触摸屏式的操作显示部14b。
在ADF13的下部设置有扫描仪部15。扫描仪部15读取被ADF13输送的待转印的原稿或放置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扫描仪部15生成原稿的图像数据。例如,扫描仪部15具有图像传感器16。例如,图像传感器16也可以是紧贴型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载置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沿原稿台12进行移动。图像传感器16逐行的读取一页原稿上的原稿图像。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被ADF13输送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在图1 所示的固定位置读取被输送的原稿。
主体11在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转印部17。主体11在下部具有供纸盒18A、18B和手动供纸单元(供纸装置)18C。
供纸盒18A、18B被配置于主体11的内部。供纸盒18A、18B从上侧朝向下侧依次重叠配置。
手动供纸单元18C在后述的反转输送路径84的下方向主体11的侧方突出。
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供纸单元18C收容各种尺寸的薄片(纸张) P。
供纸盒18A(18B)具有供纸机构19A(19B)。另外,供纸盒18A(18B) 具有供纸机构19A(19B)意味着供纸盒18A具有供纸机构19A,以及供纸盒18B具有供纸机构19B。在以下的记载中亦同样。
供纸机构19A(19B)将薄片P逐张地从供纸盒18A(18B)取出并向薄片P的输送路径输送。例如,供纸机构19A(19B)也可以包含有搓纸辊、分离辊、以及供纸辊。
转印部17根据由扫描仪部15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由个人计算机等制成的图像数据在薄片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17具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等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51Y、51M、51C、51K、曝光器52、转印带53、一次转印辊。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部17具有四个图像形成单元51Y、51M、51C、 51K。
另外,转印部17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转印部可以具有两个或三个图像形成单元,转印部也可以具有五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51Y、51M、51C、51K被配置在转印带53的下方,用于形成待转印在转印带53上的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单元51Y、51M、51C、 51K从转印带53的下方的移动方向(从图示的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上的上游侧沿下游侧并列配置。
曝光器52分别向图像形成单元51Y、51M、51C、51K照射曝光光LY、 LM、LC、LK。曝光器52也可以构成为产生激光扫描束作为曝光光。曝光器 52也可以构成为包括产生曝光光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固体扫描元件。
各图像形成单元51Y、51M、51C、51K的结构除了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彼此相同。作为调色剂,也可以使用通常的彩色调色剂以及消色调色剂中的任一种。在此,所谓消色调色剂是指,当被一定以上的温度加热时变为透明的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是能够使用消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不能使用消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图像形成单元51Y、51M、51C、51K的上方配置有供给部66。
供给部66分别向图像形成单元51Y、51M、51C、51K供给调色剂。供给部66具有调色剂盒66Y、66M、66C、66K。调色剂盒66Y、66M、66C、66K 分别收容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
在各调色剂盒66Y、66M、66C、66K,设置有使主体11检测分别收容的调色剂的种类的未图示的标识部。在标识部中至少包含有调色剂盒66Y、66M、66C、66K的调色剂的颜色的信息和识别是通常调色剂还是消色调色剂的信息。
在供给部66下方设置有环状的转印带53,转印带53循环地移动。转印带53架设在驱动辊69以及多个从动辊70上,一次转印辊将图像形成单元51Y、51M、51C、51K生成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带53上。
在夹着转印带53与多个从动辊70中的一个从动辊相向的位置配置有带清洁器72。带清洁器72将转印带53上的残留转印调色剂从转印带53 除去。
二次转印辊71夹着转印带53而与驱动辊69相向,形成转印位置C。转印带53与二次转印辊71抵接。驱动辊69驱动转印带53进行旋转。
在薄片P通过时,对二次转印辊71施加二次转印电压。当对二次转印辊71施加二次转印电压时,二次转印辊71在转印位置C将转印带53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薄片P上。
在从供纸盒18A、18B到二次转印辊71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薄片输送装置80。
薄片输送装置80包括输送辊部75A和75B以及对位辊部76。
输送辊部75A输送被供纸机构19A从供纸盒18A内取出的薄片P。
对位辊部76的第一对位辊761(如图2所示)及第二对位辊762(如图2所示)在相互抵接位置将从输送辊部75A输送的薄片P的前端的位置对齐。对位辊部76上的相互抵接位置构成对位位置B(如图2所示)。
在从供纸盒18B到薄片输送单元80的输送辊75A的输送路径上还设置有薄片输送单元80的输送辊75B。输送辊75B将由供纸机构19B从供纸盒 18B取出的薄片P向输送辊75A输送。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侧(图示上侧),配置有定影部81。虽然未图示,定影部81具有卤素灯和用于输送薄片P的驱动马达。定影部81通过由卤素灯对薄片P进行加热,来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P上。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部81的下游侧(图示左上侧)配置有排出辊82。排出辊82将薄片P向排纸部83排出。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部81的下游侧(图示右侧)配置有反转输送路径84。反转输送路径84使薄片P反转并向二次转印辊71引导。反转输送路径84在进行双面打印时使用。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未图示)的结构进行说明。
控制部具有系统控制部、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接口(I/F)、输入输出控制电路、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图像形成控制电路以及定影控制电路。
系统控制部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系统控制部通过执行存储于后述的ROM或RAM中的程序来实现用于形成图像的处理功能。作为系统控制部的装置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处理器。
ROM存储控制图像形成处理的基本的动作的控制程序、以及控制数据等。
RAM是控制部中的工作存储器。例如,在RAM中,根据需要加载ROM 的控制程序或控制数据。并且,RAM暂时地存储从输入输出控制电路发送来的图像数据或从系统控制部发送来的数据。
I/F与连接到主体11的连接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扫描仪部15以可通信的方式连接于I/F。并且,在I/F上还能够连接外部设备。作为外部设备的例子,能够列举出用户终端、传真装置等。
输入输出控制电路控制操作面板14a以及操作显示部14b。输入输出控制电路将从操作面板14a以及操作显示部14b接收到的操作输入发送给系统控制部。
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控制主体11所包含的驱动系统。例如,驱动系统包括驱动供纸机构19A、19B、输送辊部75A、75B、手动供纸机构19C、对位辊部76的驱动马达。更优选为,设置多个驱动马达。
在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上电气连接有多个传感器。例如,多个传感器包括多个薄片检测传感器。多个薄片检测传感器被配置于主体11上的输送路径、薄片输送单元80、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供纸单元18C的内部。各薄片检测传感器检测传感器的配置位置上的薄片P的有无。
各传感器的检测输出被从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发送给系统控制部。
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的控制信号、以及各传感器的检测输出来控制驱动马达。
图像形成控制电路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的控制信号来控制转印部17。
定影控制电路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的控制信号来分别控制定影部81 的驱动马达以及卤素灯。
接着,通过图1至图5对薄片输送单元80及对位辊部76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从正面观察的对位辊部76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从侧面观察的第二对位辊76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的从侧面观察的第一对位辊761与第二对位辊762 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方式的从侧面观察的聚酯薄膜77与第二对位辊762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薄片输送单元80设置在薄片P从供纸盒18A至转印部17的输送路径上,具有设置在转印部17的转印位置C 的上游侧的对位辊部76、设置在对位辊部76的上游侧的将薄片P向对位辊部76输送的输送辊75A及75B,以及沿薄片输送单元80的输送路径沿途设置的薄片输送导件78。薄片输送单元80将从供纸盒19A或19B取出的薄片P沿薄片输送导件78输送至图像形成装置1的转印部17的转印位置C。
如图2所示,薄片输送单元80的对位辊部76具有第一对位辊761及第二对位辊762。第一对位辊761和第二对位辊762形成为圆柱状,第一对位辊761及第二对位辊762分别通过两端的轴承(未图示)可旋转的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11上,第一对位辊761及第二对位辊762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驱动对位辊部76的驱动马达传递来的动力,实现对输送来的薄片P的前端对齐的动作。
如图4所示,第一对位辊761与第二对位辊762相向设置,并形成夹持从输送辊75A输送来的薄片P的对位位置B。在对位位置B,通过控制第一对位辊761及第二对位辊762的旋转速度,对位辊部76对输送来的薄片 P的前端进行对齐。
如图3所示,在第二对位辊762的圆柱状的外表面762a上,不间断的形成有沿第二对位辊762的轴向延伸的呈螺旋状的凹部762b。即凹部762b 起始于第二对位辊762的一端X、终结于第二对位辊762的一端Y,在第二对位辊762的两端之间以螺旋状的方式沿第二对位辊762的外表面延伸。螺旋状的凹部762b的宽度S1可以任意设定,只要在对位辊部76对薄片P 的前端对齐时,使螺旋状的凹部762b随着第二对位辊762的旋转可以容纳薄片P的褶皱并使之展开的宽度即可。即凹部762b的宽度S1以在对薄片 P的前端进行对齐时能够容纳薄片P的褶皱并使褶皱展开的方式形成。
在第二对位辊762上设置螺旋状的凹部762b,可以使输送来的薄片P 在出现因倾斜等原因产生褶皱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对位辊762b的旋转使褶皱可以被螺旋状的凹部762b容纳并展开,减少因为褶皱无法被展开导致的薄片P出现破损的情况。
如图2和图5所示,对位辊部76还具有聚酯薄膜77。聚酯薄膜77形成为片状,沿第二对位辊762的轴向设置在第二对位辊762的上游侧。聚酯薄膜77以一端E与第二对位辊762相接触,另一端F被固定在薄片输送单元80的薄片输送导件78上的方式进行设置,以此封堵薄片输送导件78 与第二对位辊762之间的间隙。
第二对位辊762在旋转过程中会吸附薄片P上的较小的纸尘A。在第二对位辊762的上游侧设置聚酯薄膜77,聚酯薄膜77在与第二对位辊762 接触的部分,随着第二对位辊762的旋转,将纸尘A聚积在第二对位辊762 的螺旋状的凹部762b内。由此可以避免第二对位辊762周围的纸尘A附着在随后输送的薄片P上,从而导致的图像形成质量下降的情况。
如图3所示,在第二对位辊762的轴向上的螺旋状的凹部762b终结于第二对位辊762的一端Y,形成有纸尘排出口762c。纸尘排出口762c的形状形成为越靠近第二对位辊762的轴向一端Y越扩大的喇叭形。
在第二对位辊762的轴向一端形成有纸尘排出口762c,随着第二对位辊762的旋转,纸尘排出口762c将聚积在凹部762b内的纸尘A排出。避免纸尘A的过量聚积,导致的第二对位辊762的旋转不畅,减轻维修负担。
另外,第一对位辊761可以由例如橡胶等的轻质材料制成,减少驱动第一对位辊761的旋转所需的动力,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第二对位辊762 可以由例如金属等的硬质材料制成,避免第二对位辊762上形成的凹部 762b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出现变形的情况,从而避免聚积的纸尘A排出不畅的情况。
下面,通过图2、图4及图6对对位辊部76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从供纸盒18A输送来的薄片P通过输送部75A向下游侧的对位辊部76进行输送。
之后,如图2所示,当从上游侧输送来的薄片P的前端即将到达对位辊部76的由第一对位辊761和第二对位辊762形成的对位位置B时,由控制部对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的驱动马达发出驱动第一对位辊761和第二对位辊762的信号,使第一对位辊761和第二对位辊762共同开始旋转,第一对位辊761的旋转方向为如图2中的旋转方向r,第二对位辊762的旋转方向为图2中的旋转方向t。
如图6所示,薄片P的前端在到达对位位置B后,对位辊部76通过第一对位辊761和第二对位辊762的旋转对薄片P前端的位置进行调整,使薄片P的前端在对位位置B处对齐,之后,第一对位辊761和第二对位辊 762继续旋转,使薄片P向下游侧的转印位置C进行输送。
至此,一个薄片P被对位辊部76对齐后输送至下游侧的转印位置C 的工作过程完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薄片P的前端在对位辊部76的对位位置B进行对齐时,薄片P可能会因为倾斜等原因出现褶皱,当第一对位辊761和第二对位辊762进一步旋转时,薄片P的褶皱可以容纳在第二对位辊762的螺旋状的凹部762b内,随着第一对位辊761和第二对位辊762的不断旋转,薄片P的褶皱被螺旋状的凹部762b展开。因此,不会出现薄片P因倾斜等原因导致的褶皱无处展开而导致薄片P损坏的情况,可以大大降低薄片P 的消耗,并提高图形形成工作的工作效率。
另外,如图2所示,当薄片P的前端在对位辊部76的对位位置B进行对齐时,薄片P上附着的纸尘A会因为与第二对位辊762的接触及静电的作用被吸附在第二对位辊762的外表面周围。纸尘A随着第二对位辊762 沿旋转方向t旋转,在第二对位辊762与聚酯薄膜77接触的部分,即聚酯薄膜77的一端E附近,被聚酯薄膜77阻挡。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被聚酯薄膜77阻挡的纸尘A在第二对位辊762与聚酯薄膜77接触的部分被聚积。
如图4所示,随着第二对位辊762沿旋转方向t不断旋转,聚积后的纸尘A被容纳在螺旋状的凹部762b中。之后,随着第二对位辊762的旋转,聚积后的纸尘A沿着螺旋状的凹部762b朝向第二对位辊762的轴向一端移动(即纸尘A沿着螺旋状的凹部762b朝向箭头m所指的方向移动),最终在第二对位辊762的轴向一端形成的纸尘排出口762c排出到对位辊部76的外部。
因此,薄片P上的纸尘A在与对位辊部76的第二对位辊762接触,并被吸附到第二对位辊762上后,不会再传递到后续输送来的薄片P上,保证了薄片P在转印部17的图像形成质量,即提高了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的质量。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可以使薄片在出现因倾斜等原因产生褶皱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对位辊的旋转使褶皱被螺旋状的凹部容纳并展开,减少因为褶皱无法被展开导致的薄片出现破损的情况,降低薄片的消耗,减少维修图像形成装置的频率;另外,可以将纸尘聚积在第二对位辊的螺旋状的凹部内,避免第二对位辊周围的纸尘附着在随后输送的薄片上,从而导致的图像形成质量下降的情况。
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示出了一种纸尘排出口762c的形状,但并不以此对纸尘排出口762c进行限定,只要是纸尘排出口762c能够实现便于聚积的纸尘进行排出的形状即可。
虽然本实施方式示出了一种凹部762b的形状,但并不以此对凹部762b 的形状进行限定,只要是凹部762b能够实现对聚积的纸尘进行传送的形状即可。
虽然本实施方式以输送辊部75A及输送辊部75B为例进行了描述,但并不以此对输送辊部的数量进行限定,例如也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输送辊部。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薄片输送单元,其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并将薄片沿薄片输送导件输送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部的转印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输送单元具有:
对位辊部,其设置在所述转印位置的上游侧,具有相向设置以夹持所述薄片的第一对位辊及第二对位辊,所述对位辊部对所述薄片的前端进行对齐;
其中,在所述第二对位辊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对位辊的轴向延伸的螺旋状的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输送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辊部还具有:
聚酯薄膜,其形成为片状,沿所述第二对位辊的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对位辊的上游侧;所述聚酯薄膜一端与所述第二对位辊接触,另一端与所述薄片输送导件固定;所述聚酯薄膜在与所述第二对位辊接触的部分将纸尘聚积在所述凹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输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对位辊的轴向上的一端形成有纸尘排出口,随着所述第二对位辊的旋转,所述纸尘排出口将聚积在所述凹部内的所述纸尘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输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位辊由橡胶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输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对位辊由金属制成。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原稿输送部,输送待转印的原稿;
扫描仪部,读取所述原稿以生成所述原稿的图像数据;
转印部,根据所述图像数据在薄片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薄片输送单元,其将所述薄片沿薄片输送导件输送至所述转印部的转印位置;
定影部,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上;
所述薄片输送单元具有:
对位辊部,其设置在所述转印位置的上游侧,具有相向设置以夹持所述薄片的第一对位辊及第二对位辊,所述对位辊部对所述薄片的前端进行对齐;
其中,在所述第二对位辊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对位辊的轴向延伸的螺旋状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辊部还具有:
聚酯薄膜,其形成为片状,沿所述第二对位辊的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对位辊的上游侧;所述聚酯薄膜一端与所述第二对位辊接触,另一端与所述薄片输送导件固定;所述聚酯薄膜在与所述第二对位辊接触的部分将纸尘聚积在所述凹部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对位辊的轴向上的一端形成有纸尘排出口,随着所述第二对位辊的旋转,所述纸尘排出口将聚积在所述凹部内的所述纸尘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位辊由橡胶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对位辊由金属制成。
CN201920895564.4U 2019-06-14 2019-06-14 薄片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210639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5564.4U CN210639422U (zh) 2019-06-14 2019-06-14 薄片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5564.4U CN210639422U (zh) 2019-06-14 2019-06-14 薄片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39422U true CN210639422U (zh) 2020-05-29

Family

ID=70790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95564.4U Active CN210639422U (zh) 2019-06-14 2019-06-14 薄片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394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01283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10639422U (zh) 薄片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1289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589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6474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6265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3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051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記録媒体の搬送制御方法
JP2019131383A (ja) 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4512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98168B2 (ja) 用紙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55324A (ja) 移動体の位置検出装置、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55761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圧力切替方法
JP20152127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427433B2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33215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287099B2 (ja) 穿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210119662U (zh) 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10199511U (zh) 薄片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515165B2 (ja)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12971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US20220297963A1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09765264U (zh) 图像形成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2127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21724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