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99511U - 薄片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99511U
CN210199511U CN201921150988.4U CN201921150988U CN210199511U CN 210199511 U CN210199511 U CN 210199511U CN 201921150988 U CN201921150988 U CN 201921150988U CN 210199511 U CN210199511 U CN 2101995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sheet discharge
section
discharge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5098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asuhiro Sakai
酒井康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115098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995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995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9951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薄片排出时的整合性得到改善的薄片排出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方式的薄片排出装置,包括:排纸部,其由相向设置的上排纸辊和下排纸辊组成;排纸托盘,其设置在排纸部的下游侧,载置从排纸部排出的薄片;按压杆,其由橡胶形成的前端部和树脂形成的固定部形成,固定部的一端可旋转的与上排纸辊的轴连接,固定部的另一端形成有按压薄片的前端部。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影响薄片排出速度的情况下,抑制排出的薄片的滑动并改善薄片排出装置的整合性。

Description

薄片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薄片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从上方按压薄片的部件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排纸部,以使得排出的薄片落到排纸托盘上。
然而,随着薄片排出效率的提高,薄片排出速度变快,薄片排出时的冲势较强,部分薄片可能会滑到排纸托盘的近前侧,使薄片排出时的整齐度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薄片排出时的整合性得到改善的薄片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薄片排出装置,包括:排纸部,其由相向设置的上排纸辊和下排纸辊组成;排纸托盘,其设置在所述排纸部的下游侧,载置从所述排纸部排出的薄片;按压杆,其由橡胶形成的前端部和树脂形成的固定部形成,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可旋转的与所述上排纸辊的轴连接,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形成有按压所述薄片的所述前端部。
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原稿输送部,输送待转印的原稿;扫描仪部,读取所述原稿以生成所述原稿的图像数据;转印部,根据所述图像数据在薄片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定影部,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上;薄片排出装置,将所述薄片向下游侧排出;其中,所述薄片排出装置,包括:排纸部,其由相向设置的上排纸辊和下排纸辊组成;排纸托盘,其设置在所述排纸部的下游侧,载置从所述排纸部排出的所述薄片;按压杆,其由橡胶形成的前端部和树脂形成的固定部形成,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可旋转的与所述上排纸辊的轴连接,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形成有按压所述薄片的所述前端部。
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影响薄片排出速度的情况下,抑制排出的薄片的滑动并改善薄片排出装置的整合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排出装置中的按压杆位于待机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排出装置中的按压杆位于待机位置和抵接位置之间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排出装置中的按压杆位于抵接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排出装置的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考虑了薄片卷曲时的薄片排出装置的固定部的尺寸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薄片排出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此外,各图中同一地方以同一符号标注。定义与薄片(纸张)相关的“输送方向”为从供纸盒朝向薄片排出装置的方向,即将供纸盒端作为“上游侧”,薄片排出装置端作为“下游侧”。另外,“上方”和“下方”是指如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正常放置于地面时候的“上”和“下”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MFP(Multi-FunctionPeripherals)、打印机、复印机等。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1是MFP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主体11。在主体11的上部设置有包括透明玻璃的原稿台12。在原稿台12上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部(ADF)13。在主体11的上部设置有操作部14。操作部14包括具有各种键的操作面板14a、触摸屏式的操作显示部14b。
在ADF13的下部设置有扫描仪部15。扫描仪部15读取被ADF13输送的待转印的原稿或放置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扫描仪部15生成原稿的图像数据。例如,扫描仪部15具有图像传感器16。例如,图像传感器16也可以是紧贴型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载置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沿原稿台12进行移动。图像传感器16逐行的读取一页原稿上的原稿图像。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被ADF13输送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固定位置读取被输送的原稿。
主体11在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转印部17。主体11在下部具有供纸盒18A、18B和手动供纸单元18C。
供纸盒18A、18B被配置于主体11的内部。供纸盒18A、18B从上侧朝向下侧依次重叠配置。
手动供纸单元18C在后述的反转输送路径的下方向主体11的侧方突出。
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供纸单元18C收容各种尺寸的薄片(纸张)P。
供纸盒18A(18B)具有供纸机构19A(19B)。另外,供纸盒18A(18B)具有供纸机构19A(19B)意味着供纸盒18A具有供纸机构19A,以及供纸盒18B具有供纸机构19B。在以下的记载中亦同样。
供纸机构19A(19B)将薄片P逐张地从供纸盒18A(18B)取出并向薄片P的输送路径输送。例如,供纸机构19A(19B)也可以包含有搓纸辊、分离辊、以及供纸辊。
手动供纸单元18C具有手动供纸机构19C。手动供纸机构19C将薄片P逐张地从手动供纸单元18C取出并向输送路径输送。
转印部17根据由扫描仪部15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由个人计算机等制成的图像数据在薄片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部17例如是基于串联方式的彩色打印机。
如图1所示,转印部17具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等各颜色的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曝光器52和中间转印带53。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部17具有四个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转印部17具有所谓的四连的图像形成部。
另外,转印部17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转印部可以具有两个或三个图像形成部,转印部也可以具有五个以上的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被配置在中间转印带53的下方。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从中间转印带53的下方的移动方向(从图示的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上的上游侧沿下游侧并列配置。
曝光器52分别向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照射曝光光LY、LM、LC、LK。曝光器52也可以构成为产生激光扫描束作为曝光光。曝光器52也可以构成为包括产生曝光光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固体扫描元件。
各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的结构除了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彼此相同。作为调色剂,也可以使用通常的彩色调色剂以及消色调色剂中的任一种。在此,所谓消色调色剂是指,当被一定以上的温度加热时变为透明的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是能够使用消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不能使用消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的上方配置有供给部66。
供给部66具有调色剂盒66Y、66M、66C、66K。调色剂盒66Y、66M、66C、66K分别收容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
在各调色剂盒66Y、66M、66C、66K,设置有使主体11检测分别收容的调色剂的种类的未图示的标识部。在标识部中至少包含有调色剂盒66Y、66M、66C、66K的调色剂的颜色的信息和识别是通常调色剂还是消色调色剂的信息。
中间转印带53循环地移动。中间转印带53架设在驱动辊69以及多个从动辊70上。
二次转印辊71夹着中间转印带53而与驱动辊69相向。中间转印带53与二次转印辊71的抵接部构成二次转印位置。驱动辊69驱动中间转印带53进行旋转。
在薄片P通过二次转印位置时,对二次转印辊71施加二次转印电压。当对二次转印辊71施加二次转印电压时,二次转印辊71将中间转印带53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薄片P上。
如图1所示,在夹着中间转印带53与多个从动辊70中的一个从动辊相向的位置配置有带清洁器72。带清洁器72将中间转印带53上的残留转印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53除去。
在从供纸盒18A到二次转印辊71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输送辊75A和对位辊76。输送辊75A输送被供纸机构19A从供纸盒18A内取出的薄片P。
对位辊76在相互抵接位置将从输送辊75A供给的薄片P的前端的位置对齐。对位辊76上的相互抵接位置构成对位位置。对位辊76在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时,以薄片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区域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的方式来输送薄片P。
如图1所示,在从供纸盒18B到输送辊75A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输送辊75B。输送辊75B将由供纸机构19B从供纸盒18B取出的薄片P向输送辊75A输送。
手动供纸机构19C与对位辊76之间通过输送引导部78形成有输送路径。手动供纸机构19C将从手动供纸单元18C取出的薄片P向输送引导部78输送。沿输送引导部78移动的薄片P到达对位辊76。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侧(图示上侧),配置有定影部81。虽然未图示,定影部81具有卤素灯和用于输送薄片P的驱动马达。定影部81通过由卤素灯对薄片P进行加热,来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P上。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部81的下游侧(图示左上侧)配置有薄片排出装置2。薄片排出装置2将薄片P向下游侧排出。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部81的下游侧(图示右侧)配置有反转输送路径84。反转输送路径84使薄片P反转并向二次转印辊71引导。反转输送路径84在进行双面打印时使用。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控制部包括系统控制部、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
系统控制部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系统控制部通过执行存储于ROM或RAM中的程序来实现用于形成图像的处理功能。作为系统控制部的装置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处理器。
ROM存储控制图像形成处理的基本的动作的控制程序、以及控制数据等。RAM是控制部中的工作存储器。例如,在RAM中,根据需要加载ROM的控制程序或控制数据。
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控制主体11所包含的驱动系统。例如,驱动系统包括驱动供纸机构19A、19B、输送辊75A、75B、手动供纸机构19C、对位辊76、薄片排出装置2中的排纸部21的驱动马达。更优选为,设置多个驱动马达。
在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上电气连接有多个传感器。多个传感器被配置于主体11上的输送路径上。各传感器检测传感器的配置位置上的薄片P的有无。
各传感器的检测输出被从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发送给系统控制部。
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的控制信号、以及各传感器的检测输出来控制驱动马达。
接着,通过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排出装置2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排出装置2中的按压杆23位于待机位置时的示意图。
另外,定义图2至图6中的x轴方向为薄片P在薄片排出装置2中的薄片输送方向,x1方向为薄片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方向,x2方向为薄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方向。为了方便理解,下述也将x轴方向描述为左右方向,x1方向为右侧方向,x2方向为左侧方向,将y轴方向描述为上下方向,y1方向为上侧方向,y2方向为下侧方向。另外,定义薄片P的薄片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一端为薄片P的上游侧端部p1。定义薄片P的薄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一端为薄片P的下游侧端部p2。
如图2所示,薄片排出装置2用于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中定影后的薄片P向下游侧排出,薄片排出装置2包括排纸部21,排纸托盘22,以及按压杆23。
排纸部21由位于上侧的上排纸辊21a和位于下侧的下排纸辊21b组成。上排纸辊21a与下排纸辊21b相向设置,上排纸辊21a与下排纸辊21b之间形成夹持并输送薄片P的夹持位置。排纸部21位于薄片排出装置2中的薄片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排纸辊21a和下排纸辊21b通过旋转输送薄片P。
排纸托盘22设置于排纸部21的薄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排纸托盘22承载从排纸部21排出的薄片P。
按压杆23由固定部231和前端部232形成。按压杆23通过引导并按压从排纸部21排出的薄片P,使薄片P在排纸托盘22上整合。
固定部231形成为杆状,固定部231的靠近上游侧的一端与排纸部21的上排纸辊21a的轴可旋转的连接。固定部231的另一端形成有前端部232,前端部232以截面形状与固定部231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方式形成,前端部232可以随着固定部231一起旋转并按压薄片P。也就是说,排纸部21将薄片P进行排出后,按压杆23的固定部231与前端部232朝向下侧(排纸托盘22侧)移动。
固定部231由相对于薄片P摩擦系数低的材料形成,前端部232由相对于薄片P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形成。另外,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固定部231的表面附有相对于薄片P摩擦系数低的材料形成的第一接触层,在前端部232的表面附有相对于薄片P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形成的第二接触层。为了便于理解,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效果将在后述的按压杆23的工作过程中进行说明。
作为相对于薄片P的摩擦系数低的材料(即光滑材料),可以为例如:树脂,聚甲醛(pom),塑料,聚氯乙烯等。作为相对于薄片P的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即耐磨材料),可以为例如:橡胶(epdm),有纹理的皮革,粗糙的布料等。
如图2所示,通过合适的设置按压杆23的固定部231的位置,以及排纸部21的排纸辊的旋转速度,使薄片P的下游侧端部p2通过排纸部21后,固定部231位于与薄片P接触并引导薄片P的待机位置,随着薄片P的上游侧端部P1也通过排纸部21后(即薄片P完全脱离排纸部21后),按压杆23开始旋转,前端部232到达与薄片P接触,并按压薄片P的位置。也就是说,当薄片P的上游侧端部p1从排纸部21排出后,前端部232接触并按压薄片P,使薄片P朝向排纸托盘22移动。
另外,优选地,还可以在固定部231与排纸辊21a的轴之间的连接处设置使按压杆23仅在薄片P排出后接合的传动部(未图示),作为传动部的例子,可以是离合器、凸轮、局部有齿的齿轮等。以此只需要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对传动部进行合适的控制,即可实现前端部232在薄片P通过排纸部21后对薄片P进行按压的功能。该实施方式对按压杆23的待机位置的要求更加宽松,便于安装和维护。例如,在没有薄片P通过的情况下,将传动部断开,按压杆23的固定部231处于如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在薄片P完全通过排纸部21后,将传动部接合,按压杆23的固定部231开始朝向下侧进行旋转,前端部232也随之旋转并按压从排纸部21排出的薄片P。也就是说,当薄片P的上游侧端部p1从排纸部21排出后,前端部232接触并按压薄片P,并使薄片P朝向排纸托盘22移动。
以上说明了前端部232在薄片P的上游侧端部p1从排纸部21排出后,接触并按压薄片P,使薄片P向排纸托盘22移动的具体实施方式。另外,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仅在排纸部21排出薄片P后,前端部232才接触并按压薄片P的结构即可。由此可以降低薄片P在未完全脱离排纸部21时与前端部232接触导致的卡纸的可能性。
接着,通过图5对固定部23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排出装置2的固定部231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具体的,固定部231形成为z字型的杆状,固定部231由第一段231a,第二段231b,第三段231c形成。第一段231a的一端可旋转的连接在上排纸辊21a的轴上,第二段231b从第一段231a的另一端延伸,第二段231b与第一段231a相垂直的形成,第二段231b与第一段231a靠下侧的转角部分形成有转折点d。第三段231c从第二段231b的末端延伸,第三段231c与第二段231b相垂直的形成,即第三段231c与第一段231a平行的形成。在第三段231c的末端形成有对薄片P按压的前端部232。也就是说,以上排纸辊21a的轴为起点,前端部232为终点,固定部231从起点到终点依次由第一段231a、与第一段垂直的第二段231b、及与第一段231a平行的第三段231c形成。
另外,第一段231a、第二段231b以及第三段231c的形成关系不限于上述描述的方式,也可以是,第二段231b与第一段231a呈大致垂直的状态形成,第三段231c与第二段231b之间靠下侧的夹角呈三十至六十度之间的锐角的状态形成。大致垂直的状态是指第一段231a与第二段231b之间靠上侧的夹角在八十度至一百度之间的状态。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三段形成的固定部231的第三段231c的末端形成前端部232,可以增加薄片P从与固定部231接触到与前端部232接触之间的缓冲距离,进一步减小薄片P在排出过程中卡纸的发生几率。
接着,通过图5和图6对固定部231与盘排纸托盘22之间形成有间隙,以及固定部231的形成尺寸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通过合适的设定前端部232的长度,当前端部232随着固定部231而一起旋转,并将薄片P按压在排纸托盘22上后,前端部232隔着薄片P与排纸托盘22相对。在固定部231的第一段231a和第二段231b的转折点d与排纸托盘22之间,形成有间隙g,间隙g的距离至少为固定部231不会与薄片P接触的大小。因此在前端部232隔着薄片P与排纸托盘22抵接时,固定部231不与薄片P及排纸托盘22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前端部232将薄片P按压在排纸托盘22上后,第一段231a和第二段231b的转折点d与排纸托盘22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固定部231不会持续与薄片P接触,所以薄片P在排纸托盘22上的位置(即薄片P的整合)只受前端部232的调整,使整合性进一步提高。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排出装置2的固定部231在考虑薄片卷曲时的尺寸关系示意图。
如图6所示,按压杆23的固定部231处于待机位置时(即薄片P未完全从排纸部21排出时),将转折点d与前端部232的末端之间沿左右方向(x轴方向)的距离定义为第一距离S1,转折点d与前端部232的末端之间沿上下方向(y轴方向)的距离定义为第二距离S2。沿左右方向(x轴方向)经过转折点d未越过前端部232的末端的一段薄片P(即位于第一距离S1内的薄片P)向上卷曲的高度定义为高度h。通过以下尺寸的限定来形成按压杆23:将薄片P向上卷曲的高度h的最大值设定为比第二距离S2小。例如,当固定部231的转折点d距离前端部232的第一距离S1为十毫米时,随着薄片P的输送,位于第一距离S1内的一段薄片P的向上卷曲的高度h的值也在不断变化,若向上卷曲的高度h的值在三毫米至二十毫米之间,则将固定部231的转折点d距离前端部232的第二距离S2设定为比二十毫米大的值,例如,二十五毫米。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考虑到排出的薄片P向上卷曲的情况,即使从排纸部21排出的薄片P保留有一定向上卷曲的状态,前端部232也不会在薄片P未完全脱离排纸部21时与薄片P接触,使薄片P卡纸的可能进一步减小。
以下,通过图2、3、4对薄片排出装置2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从图像形成装置1定影后的薄片P沿薄片输送路径输送到薄片排出装置2处,此时,按压杆23位于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
被输送来的薄片P通过排纸部21的两个辊进行排出,薄片P的下游侧端部p2首先通过上排纸辊21a和下排纸辊21b形成的夹持位置,此时薄片P的速度较高。薄片P以较高的速度先与相对薄片P摩擦系数低的材料形成的固定部231进行接触,并被其引导,即使从排纸部21排出的薄片P的速度较高,由于固定部231由相对薄片P摩擦系数低的材料形成,所以不会影响薄片P的排出速度,保持高效率的排出薄片P。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排出装置2中的按压杆23位于待机位置和抵接位置之间时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当薄片P的上游侧端部p1完全从排纸部21排出后,按压杆23以上排纸辊21的轴为旋转中心朝向下侧开始进行旋转。按压杆23伴随着薄片P向下游侧方向的移动而旋转,当按压杆23旋转到使前端部232开始与薄片P进行接触的位置时,薄片P不再与固定部231接触,而只被前端部232进行按压和引导。由于前端部232由相对薄片P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形成,因此薄片P通过与前端部232的接触而摩擦降速,使薄片P不会因排出速度过高而冲出排纸托盘22或停止在待机托盘22的近前侧,同时通过前端部232只在排纸结束之前的一小段时间,将薄片P降速,保持了后续的薄片P的排出的高速化。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薄片排出装置2中的按压杆23位于抵接位置时的示意图。
最终,如图4所示,按压杆23继续旋转到与排纸托盘22隔着薄片P抵接的位置,从排纸部21排出的薄片P被前端部232按压,保持其不会在排纸托盘22上滑动,即整合在排纸托盘22上。至此,一张薄片P的排出过程完成,按压杆23返回到待机位置,等待下一张薄片P的输送。
通过相对薄片P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形成前端部232,以及相对薄片P摩擦系数低的材料形成固定部231,避免了薄片P由于速度过快而冲到排纸托盘22的出口处(近前侧)的情况,使薄片P的排出与整合的效果得到改善,另外,在薄片未完全脱离排纸部21时,薄片P与相对薄片P摩擦系数低的部分相接触,在薄片完全脱离排纸部21后,薄片P与相对薄片P摩擦系数高的部分相接触,与整个按压杆23相对薄片P摩擦系数高的情况相比较,避免了由于薄片P与按压杆23之间的摩擦力太大,妨碍排纸过程或排纸速度的情况。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相对于薄片P的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形成按压杆的前端部,相对于薄片P摩擦系数低的材料形成按压杆的固定部,能够在不影响薄片排出速度的情况下,抑制排出的薄片的滑动并改善薄片排出装置的整合性。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薄片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纸部,其由相向设置的上排纸辊和下排纸辊组成;
排纸托盘,其设置在所述排纸部的下游侧,载置从所述排纸部排出的薄片;
按压杆,其由橡胶形成的前端部和树脂形成的固定部形成,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可旋转的与所述上排纸辊的轴连接,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形成有按压所述薄片的所述前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由第一段、与所述第一段垂直的第二段、以及与所述第一段平行的第三段形成,所述前端部形成在所述第三段的末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薄片的上游侧端部从所述排纸部排出后,接触并按压所述薄片,并使所述薄片朝向所述排纸托盘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端部将所述薄片按压在所述排纸托盘上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转折点与所述排纸托盘间形成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折点与所述前端部的末端之间的沿左右方向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在所述转折点与所述前端部的末端之间的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第二距离,位于所述第一距离内的所述薄片的向上卷曲的高度的最大值比所述第二距离小。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原稿输送部,输送待转印的原稿;
扫描仪部,读取所述原稿以生成所述原稿的图像数据;
转印部,根据所述图像数据在薄片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定影部,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上;
薄片排出装置,将所述薄片向下游侧排出;
其中,所述薄片排出装置,包括:
排纸部,其由相向设置的上排纸辊和下排纸辊组成;
排纸托盘,其设置在所述排纸部的下游侧,载置从所述排纸部排出的所述薄片;
按压杆,其由橡胶形成的前端部和树脂形成的固定部形成,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可旋转的与所述上排纸辊的轴连接,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形成有按压所述薄片的所述前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由第一段、与所述第一段垂直的第二段、以及与所述第一段平行的第三段形成,所述前端部形成在所述第三段的末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薄片的上游侧端部从所述排纸部排出后,接触并按压所述薄片,并使所述薄片朝向所述排纸托盘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端部将所述薄片按压在所述排纸托盘上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转折点与所述排纸托盘间形成有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折点与所述前端部的末端之间的沿左右方向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在所述转折点与所述前端部的末端之间的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第二距离,位于所述第一距离内的所述薄片的向上卷曲的高度的最大值比所述第二距离小。
CN201921150988.4U 2019-07-22 2019-07-22 薄片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995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50988.4U CN210199511U (zh) 2019-07-22 2019-07-22 薄片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50988.4U CN210199511U (zh) 2019-07-22 2019-07-22 薄片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99511U true CN210199511U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68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50988.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99511U (zh) 2019-07-22 2019-07-22 薄片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995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41849B2 (en) Sheet positioning device, sheet holding receptacle incorporat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8684350B2 (en) Sheet adjusting device, sheet holding receptacle incorporat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9329555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072385A (ja) シート材読取装置、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462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579285B2 (en) Documen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rst and second document detectors and pulse count detector
US8605343B2 (e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method of transporting document,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US8668199B2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7321805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10199511U (zh) 薄片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0382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540084A (zh) 纸张位置检测装置、纸张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1618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28093B2 (ja) 原稿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US20240051775A1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feeding device
JP7487365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10639422U (zh) 薄片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10119662U (zh) 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1800035B2 (en) Reading apparatus for reading reflected light
US11981531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27433B2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51958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4115423A1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61611A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読取装置
JP2024011404A (ja)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