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72980U -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72980U
CN210572980U CN201921787320.0U CN201921787320U CN210572980U CN 210572980 U CN210572980 U CN 210572980U CN 201921787320 U CN201921787320 U CN 201921787320U CN 210572980 U CN210572980 U CN 210572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ath
camera module
imaging
tur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873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正峰
张临安
周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72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72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08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rm image relays or chained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02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involving prisms or mirrors
    • G02B23/08Periscop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2Telephoto objectives, i.e. systems of the type + - in whic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vertex to the image plane is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相机模块,包括成像镜头、电子感光元件以及多个光转折元件。成像镜头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成像面。电子感光元件位于成像面上。多个光转折元件包括至少一像侧光转折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且各光转折元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至少一像侧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中的至少一光路上设置有至少一遮光机构,至少一遮光机构具有一最小开孔,且最小开孔环绕所述至少一光路上的成像光线。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相机模块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
近年来,电子产品朝向轻薄化发展,然而传统的光学镜头已难以同时满足微型化和高成像品质的需求,特别是长焦的望远镜头。已知的望远镜头具有总长太长、成像品质不足或体积过大的缺点,故无法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因此,可通过使光学镜头具有光轴转折的配置,以减少单一方向的尺寸,从而减少整体体积。然而,光学镜头在衍射极限的情况下,产生的杂散光对于成像品质的影响非常重大,使得光学镜头的分辨率具有先天上的限制。一种减少杂散光的方法是额外加装光学元件以遮蔽杂散光。但是,额外装设的元件则会导致光学镜头的整体体积增加,而不利于小型化发展。
因此,如何改良光学镜头来减少体积并且同时达到遮蔽杂散光以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高规格的需求,已成为目前相关领域的重要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有助于解决光学镜头体积难以缩减以及杂散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括成像镜头、电子感光元件以及多个光转折元件。成像镜头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成像面。电子感光元件位于成像面上。多个光转折元件包括至少一像侧光转折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且光转折元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至少一像侧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中的至少一光路上设置有至少一遮光机构,至少一遮光机构具有一最小开孔,且最小开孔环绕所述至少一光路上的成像光线。最小开孔的最大孔径为Φmax,成像镜头至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路总长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
0.14<Φmax/BFL<0.4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括成像镜头、电子感光元件以及至少一光转折元件。成像镜头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成像面。电子感光元件位于成像面上。至少一光转折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且至少一光转折元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至少一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中的至少一光路上设置有至少一遮光机构,至少一遮光机构具有一最小开孔,且最小开孔环绕所述至少一光路上的成像光线。成像镜头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
15[毫米]<EFL<40[毫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前述的相机模块以及驱动装置,其中驱动装置设置于相机模块。
当Φmax/BFL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使得成像镜头的解像力能维持在高规格的水准。
当EFL满足上述条件时,可维持良好的镜头解像力。
以上的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一侧的立体图。
图2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另一侧的立体图。
图3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剖切图。
图4及图5绘示图3的相机模块的局部放大图。
图6绘示图3的相机模块的俯视图。
图7绘示图1的支撑件沿虚拟面I的剖面图。
图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剖切俯视图。
图9绘示图8的遮光元件沿虚拟面II的剖面图。
图10绘示图8的相机模块的局部放大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剖切俯视图。
图12绘示图11的遮光元件沿虚拟面III的剖面图。
图13绘示图11的相机模块的局部放大图。
图1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剖切图。
图15绘示图14的相机模块的俯视图。
图16绘示图14的遮光元件沿虚拟面IV的剖面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剖切俯视图。
图18绘示图17的支撑件沿虚拟面V的剖面图。
图19绘示图18的支撑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20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图。
图21绘示图20的相机模块剖切图。
图22绘示图21的相机模块俯视图。
图23绘示图20的支撑件沿虚拟面VI的剖面图。
图2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切俯视图。
图25绘示图24的遮光元件沿虚拟面VII的剖面图。
图2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
图27绘示图26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图。
图28绘示以超广角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图29绘示以高像素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图30绘示以摄远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成像镜头:110、210、310、410、510、610、710
缩降结构:111、611
物侧开孔:112、612
像侧开孔:113、613
电子感光元件:120、220、320、420、520、620、720
支撑件:130、230、330、430、530、630、730
像侧光转折元件:141、142、241、242、341、342、441、442、540、640、740
遮光机构:150、251、252、253、351、352、450、550、650、751、752最小开孔:154、254、354、454、554、654、754
遮光元件:2521、2531、3511、4501、7511、7521
光线吸收涂层:2522、2532、3512
抗反射表面结构:155、555、655
物侧光转折元件:160、260、360、460、560、660、760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70、370、570、770
成像面:IM
电子装置:5
闪光灯模块:51
对焦辅助模块:52
影像信号处理器:53
用户接口:54
超广角相机模块:50a
高像素相机模块:50b
摄远相机模块:50c
Φmax:遮光机构的最小开孔的最大孔径
Φmin:遮光机构的最小开孔的最小孔径
D1: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角平分线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具有较长的后焦距设计,适合拍摄远方的景象。相机模块包括一成像镜头、一电子感光元件以及至少一像侧光转折元件。其中,成像镜头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一成像面,且电子感光元件位于成像面上。
像侧光转折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借此,可使整体空间缩减,达到较有效率的空间运用,以较小的空间容纳长焦距需经过的光路,提供微型镜头的可行性。其中,成像光线于各光转折元件中发生至少一次反射,且各光转折元件可依照不同的设计,而让其出光光路实质上垂直或平行于入光光路。所述实质上垂直可代表两光路之间的夹角等于90度或接近90度,且所述实质上平行可代表两光路之间的夹角等于0度或接近0度。此外,光转折元件可例如为三棱镜、反射镜、五棱镜、普罗棱镜(Porro Prism),但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中,像侧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中的至少一光路上设置有至少一遮光机构,其中遮光机构具有一最小开孔,且最小开孔环绕遮光机构所在光路上的成像光线;借此,在光转折元件前后的特定位置搭配遮光机构的设计,可高效率地遮蔽成像视角外的非成像光线,以保持影像清晰。其中,像侧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上可皆设置有一遮光机构;借此,可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效率。其中,像侧光转折元件的数量可为至少两个并皆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且遮光机构可位于两个像侧光转折元件之间并在两个像侧光转折元件之间形成一间隔;借此,有助于降低制造难度并提升组装设计的自由度,此外,可提升遮蔽非成像光线的效率,更能防止产生额外的杂散光。
遮光机构的最小开孔的最大孔径为Φmax,成像镜头至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路总长为BF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4<Φmax/BFL<0.42;借此,可使得成像镜头的解像力能维持在高规格的水准。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14<Φmax/BFL<0.35;借此,可提供较高的摄远倍率并且具有高规格的解像力。所述成像镜头至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路总长即为后焦距长度。请参照图7,是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参数Φmax的示意图。
成像镜头的焦距为EF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毫米]<EFL<40[毫米];借此,可维持良好的镜头解像力。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20[毫米]<EFL<35[毫米];借此,可提供较高的摄远倍率并且同时具有良好且稳定的镜头解像力。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可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成像镜头的物侧的至少一物侧光转折元件,且物侧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与任一像侧光转折元件的出光光路可实质上互相垂直。借此,提供实现潜望式微型镜头的可行性。
成像镜头的外围部分可具有至少一缩降结构,且缩降结构是由成像镜头的外周往中心缩降。借此,可配合电子感光元件的长短边的比例,适度地缩小成像镜头体积。其中,缩降结构的数量可以仅为一个。其中,缩降结构的数量可为至少两个,且缩降结构可相对设置。其中,缩降结构可形成一平切面。
像侧光转折元件可容置于一支撑件中,且支撑件于像侧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路径上能使成像光线通过,其中遮光机构可设置于支撑件上。借此,可稳定遮光机构与像侧光转折元件的相对位置,从而减少组装公差。在像侧光转折元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的实施例中,可有至少一个像侧光转折元件容置于支撑件中,或者可有至少两个像侧光转折元件皆容置于支撑件中。
遮光机构与支撑件可一体成型,且遮光机构的最小开孔周围可具有一抗反射表面结构。借此,可减少组装工序,以提升制造速度。其中,遮光机构与支撑件可例如为塑胶材质。
遮光机构可包括至少一遮光元件,且遮光元件上可设置有一光线吸收涂层。借此,可增加遮光机构的消光能力,并可固定遮光元件以提高组装强度。其中,遮光元件可例如为遮光片、金属间隔环、塑胶间隔环与光线吸收涂层,但不以此为限。此外,光线吸收涂层可为一种黑色涂层且内含黏性材料,其固化后具有黏附的功效。在一种实施例中,遮光元件可直接承靠于光转折元件上。
遮光机构的最小开孔可为非圆形,其中最小开孔的最小孔径为Φmin,最小开孔的最大孔径为Φma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5<Φmin/Φmax<0.95。借此,可有效减少因最小开孔反射而产生出的非成像光线。请参照图7,是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参数Φmax及Φmin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可进一步设置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cutFilter),且遮光机构与红外线滤除滤光片可无实体接触;借此,遮光机构的设计可不影响电子感光元件以及红外线滤除滤光片的组装。其中,红外线滤除滤光片可较遮光机构靠近电子感光元件;借此,可提高遮光机构对于来自红外线滤除滤光片反射光的拦截效率。
成像镜头的物侧开孔以及像侧开孔可皆为非圆形。借此,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的形状,使成像镜头在有限的空间下,可具有光学品质优化的开孔构形。
像侧光转折元件的折射系数为Nf,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7≤Nf。借此,使成像镜头视角内所有的成像光线皆能稳定地从入光光路转折至出光光路。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中,所述成像镜头至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路总长为后焦距长度,且是指光轴上的成像光线自成像镜头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像侧表面行进至电子感光元件所需行走的路径长度。更具体来说,以图6为例,成像镜头110至电子感光元件120的光路总长包括成像镜头110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像侧表面与像侧光转折元件141的反射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像侧光转折元件141的反射面与像侧光转折元件142的反射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以及像侧光转折元件142的反射面与电子感光元件120于光轴上的距离。
上述本实用新型相机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7,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一侧的立体图,图2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另一侧的立体图,图3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剖切图,图4及图5绘示图3的相机模块的局部放大图,图6绘示图3的相机模块的俯视图,且图7绘示图1的支撑件沿虚拟面I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未另标号)包括成像镜头110、电子感光元件120、支撑件130、两个像侧光转折元件141及142、遮光机构150以及物侧光转折元件160。
成像镜头110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成像面IM,且电子感光元件120位于成像面IM上。其中,成像镜头110的外围部分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缩降结构111,其各自由外周往中心缩降并形成一平切面。并且,成像镜头110的物侧开孔112及像侧开孔113皆为非圆形。
支撑件130设置于成像镜头110的像侧,且支撑件130在光学路径上位于成像镜头110及成像面IM之间。
像侧光转折元件141及142皆设置于成像镜头110的像侧,其各自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其中,像侧光转折元件141较像侧光转折元件142靠近物侧,且像侧光转折元件141的出光光路同时也是像侧光转折元件142的入光光路。像侧光转折元件141及142皆容置于支撑件130中,且支撑件130于像侧光转折元件141及142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路径上能使成像光线通过。
遮光机构150设置于支撑件130上并与支撑件130一体成型。此外,遮光机构150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141及像侧光转折元件142之间,且遮光机构150在像侧光转折元件141及142之间形成一间隔。所述遮光机构150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141及像侧光转折元件142之间,是指遮光机构150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141的出光光路上且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142的入光光路上。其中,遮光机构150具有一最小开孔154,其为非圆形且环绕遮光机构150所在光路上的成像光线。参照图4,最小开孔154周围具有抗反射表面结构155,其中抗反射表面结构155是由多个环形凸起结构组成,且这些环形凸起结构环绕于最小开孔154且凸起形状为圆弧形。
物侧光转折元件160设置于成像镜头110的物侧,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且物侧光转折元件160的入光光路与像侧光转折元件141及142中任一个的出光光路实质上互相垂直。在本实施例中,光转折元件141、142及160皆例如为三棱镜,且各光转折元件141、142及160其出光光路实质上垂直于其入光光路。
最小开孔1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成像镜头110至电子感光元件120的光路总长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Φmax/BFL=0.266。
成像镜头110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EFL=29.5[毫米]。
最小开孔154的最小孔径为Φmin,最小开孔1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其满足下列条件:Φmin/Φmax=0.692。
像侧光转折元件141及142各自的折射系数为Nf,其皆满足下列条件:Nf=1.77。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8至图10,其中图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剖切俯视图,图9绘示图8的遮光元件沿虚拟面II的剖面图,且图10绘示图8的相机模块的局部放大图。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未另标号)包括成像镜头210、电子感光元件220、支撑件230、两个像侧光转折元件241及242、三个遮光机构251、252及253、物侧光转折元件260以及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70。
成像镜头210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成像面IM,且电子感光元件220位于成像面IM上。
支撑件230设置于成像镜头210的像侧,且支撑件230在光学路径上位于成像镜头210及成像面IM之间。
像侧光转折元件241及242皆设置于成像镜头210的像侧,其各自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其中,像侧光转折元件241较像侧光转折元件242靠近物侧,且像侧光转折元件241的出光光路同时也是像侧光转折元件242的入光光路。像侧光转折元件241及242皆容置于支撑件230中,且支撑件230于像侧光转折元件241及242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路径上能使成像光线通过。
遮光机构251、252及253皆设置于支撑件230上。其中,遮光机构251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241的入光光路上,而遮光机构252及253皆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241及像侧光转折元件242之间,并且遮光机构252及253在像侧光转折元件241及242之间形成一间隔。所述遮光机构252及253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241及像侧光转折元件242之间,是指遮光机构252及253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241的出光光路上且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242的入光光路上。其中,遮光机构251、252及253各自具有一最小开孔254,其为非圆形且各自环绕遮光机构251、252及253所在光路上的成像光线。参照图9及图10,遮光机构252及253各自包括遮光元件2521及2531,其中遮光机构252及253各自的最小开孔254是位于遮光元件2521及2531,且遮光元件2521及2531上各自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2522及2532。前述仅以遮光机构252及253为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实施例的遮光机构251也可具有与遮光机构252及253相同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像侧光转折元件241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上皆设置有遮光机构。
物侧光转折元件260设置于成像镜头210的物侧,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且物侧光转折元件260的入光光路与像侧光转折元件241及242中任一个的出光光路实质上互相垂直。在本实施例中,光转折元件241、242及260皆例如为三棱镜,且各光转折元件241、242及260其出光光路实质上垂直于其入光光路。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70设置于像侧光转折元件242及成像面IM之间,并不影响相机模块的焦距。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70与遮光机构251、252及253皆无实体接触,且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70较遮光机构251、252及253靠近电子感光元件220。
最小开孔2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成像镜头210至电子感光元件220的光路总长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Φmax/BFL=0.178。
成像镜头210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EFL=28.2[毫米]。
最小开孔254的最小孔径为Φmin,最小开孔2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其满足下列条件:Φmin/Φmax=0.750。
像侧光转折元件241及242各自的折射系数为Nf,其皆满足下列条件:Nf=1.77。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11至图13,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剖切俯视图,图12绘示图11的遮光元件沿虚拟面III的剖面图,且图13绘示图11的相机模块的局部放大图。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未另标号)包括成像镜头310、电子感光元件320、支撑件330、两个像侧光转折元件341及342、两个遮光机构351及352、物侧光转折元件360以及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70。
成像镜头310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成像面IM,且电子感光元件320位于成像面IM上。
支撑件330设置于成像镜头310的像侧,且支撑件330在光学路径上位于成像镜头310及成像面IM之间。
像侧光转折元件341及342皆设置于成像镜头310的像侧,其各自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其中,像侧光转折元件341较像侧光转折元件342靠近物侧,且像侧光转折元件341的出光光路同时也是像侧光转折元件342的入光光路。像侧光转折元件341及342皆容置于支撑件330中,且支撑件330于像侧光转折元件341及342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路径上能使成像光线通过。
遮光机构351及352皆设置于支撑件330上。其中,遮光机构351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341与像侧光转折元件342之间且在较靠近像侧光转折元件342的一侧,并且遮光机构351在像侧光转折元件341及342之间形成一间隔,而遮光机构352是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342的出光光路上。所述遮光机构351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341及像侧光转折元件342之间,是指遮光机构351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341的出光光路上且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342的入光光路上。其中,遮光机构351及352各自具有一最小开孔354,其为非圆形且各自环绕遮光机构351及352所在光路上的成像光线。参照图12及图13,遮光机构351包括遮光元件3511,其中遮光机构351的最小开孔354是位于遮光元件3511,且遮光元件3511上设置有光线吸收涂层3512。前述仅以遮光机构351为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实施例的遮光机构352也可具有与遮光机构351相同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像侧光转折元件342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上皆设置有遮光机构。
物侧光转折元件360设置于成像镜头310的物侧,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且物侧光转折元件360的入光光路与像侧光转折元件341及342中任一个的出光光路实质上互相垂直。在本实施例中,光转折元件341、342及360皆例如为三棱镜,且各光转折元件341、342及360其出光光路实质上垂直于其入光光路。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70设置于像侧光转折元件342及成像面IM之间,并不影响相机模块的焦距。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70与遮光机构351及352皆无实体接触,且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70较遮光机构351及352靠近电子感光元件320。
最小开孔3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成像镜头310至电子感光元件320的光路总长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Φmax/BFL=0.200。
成像镜头310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EFL=26.9[毫米]。
最小开孔354的最小孔径为Φmin,最小开孔3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其满足下列条件:Φmin/Φmax=0.713。
像侧光转折元件341及342各自的折射系数为Nf,其皆满足下列条件:Nf=2.02。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14至图16,其中图1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剖切图,图15绘示图14的相机模块的俯视图,且图16绘示图14的遮光元件沿虚拟面IV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未另标号)包括成像镜头410、电子感光元件420、支撑件430、两个像侧光转折元件441及442、遮光机构450以及物侧光转折元件460。
成像镜头410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成像面IM,且电子感光元件420位于成像面IM上。
支撑件430设置于成像镜头410的像侧,且支撑件430在光学路径上位于成像镜头410及成像面IM之间。
像侧光转折元件441及442皆设置于成像镜头410的像侧,其各自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其中,像侧光转折元件441较像侧光转折元件442靠近物侧,且像侧光转折元件441的出光光路同时也是像侧光转折元件442的入光光路。像侧光转折元件441及442皆容置于支撑件430中,且支撑件430于像侧光转折元件441及442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路径上能使成像光线通过。
遮光机构450设置于支撑件430上。其中,遮光机构450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441与像侧光转折元件442之间,且遮光机构450在像侧光转折元件441及442之间形成一间隔。所述遮光机构451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441及像侧光转折元件442之间,是指遮光机构451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441的出光光路上且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442的入光光路上。其中,遮光机构450具有一最小开孔454,其为圆形且环绕遮光机构450所在光路上的成像光线。参照图15及图16,遮光机构450包括遮光元件4501,且遮光机构450的最小开孔454是位于遮光元件4501,其中最小开孔454在像侧光转折元件441及442之间较靠近像侧光转折元件441的位置。
物侧光转折元件460设置于成像镜头410的物侧,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且物侧光转折元件460的入光光路与像侧光转折元件441及442中任一个的出光光路实质上互相垂直。在本实施例中,光转折元件441、442及460皆例如为三棱镜,且各光转折元件441、442及460其出光光路实质上垂直于其入光光路。
最小开孔4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成像镜头410至电子感光元件420的光路总长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Φmax/BFL=0.234。在本实施例中,最小开孔454为圆形,故最小开孔454的最大孔径等于最小开孔454的直径。
成像镜头410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EFL=29.5[毫米]。
最小开孔454的最小孔径为Φmin,最小开孔4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其满足下列条件:Φmin/Φmax=1。在本实施例中,最小开孔454为圆形,故最小开孔454的最大孔径及最小孔径相同。
像侧光转折元件441及442各自的折射系数为Nf,其皆满足下列条件:Nf=1.77。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17至图19,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剖切俯视图,图18绘示图17的支撑件沿虚拟面V的剖面图,且图19绘示图18的支撑件的局部放大图。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未另标号)包括成像镜头510、电子感光元件520、支撑件530、像侧光转折元件540、遮光机构550、物侧光转折元件560以及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70。
成像镜头510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成像面IM,且电子感光元件520位于成像面IM上。
支撑件530设置于成像镜头510的像侧,且支撑件530在光学路径上位于成像镜头510及成像面IM之间。
像侧光转折元件540设置于成像镜头510的像侧,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其中,成像光线于像侧光转折元件540中发生两次反射,且像侧光转折元件540的出光光路实质上平行于其入光光路。像侧光转折元件540容置于支撑件530中,且支撑件530于像侧光转折元件540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路径上能使成像光线通过。在本实施例中,像侧光转折元件540例如为普罗棱镜。
遮光机构550设置于支撑件530上且与支撑件530一体成型,并且遮光机构550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540与成像面IM之间。其中,遮光机构550具有一最小开孔554,其为非圆形且环绕遮光机构550所在光路上的成像光线。参照图18及图19,最小开孔554周围具有抗反射表面结构555,其中抗反射表面结构555是由多个条状楔形结构组成,且这些条状楔形结构于最小开孔554周围沿圆周方向规则排列。
物侧光转折元件560设置于成像镜头510的物侧,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且物侧光转折元件560的入光光路与像侧光转折元件540的出光光路实质上互相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物侧光转折元件560例如为三棱镜,且其出光光路实质上垂直于其入光光路。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70设置于像侧光转折元件540及成像面IM之间,并不影响相机模块的焦距。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70与遮光机构550无实体接触,且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70较遮光机构550靠近电子感光元件520。
最小开孔5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成像镜头510至电子感光元件520的光路总长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Φmax/BFL=0.192。
成像镜头510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EFL=28.2[毫米]。
最小开孔554的最小孔径为Φmin,最小开孔5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其满足下列条件:Φmin/Φmax=0.938。
像侧光转折元件540的折射系数为Nf,其满足下列条件:Nf=1.77。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20至图23,其中图20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图,图21绘示图20的相机模块剖切图,图22绘示图21的相机模块俯视图,且图23绘示图20的支撑件沿虚拟面VI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未另标号)包括成像镜头610、电子感光元件620、支撑件630、像侧光转折元件640、遮光机构650以及物侧光转折元件660。
成像镜头610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成像面IM,且电子感光元件620位于成像面IM上。其中,成像镜头610的外围部分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缩降结构611,其各自由外周往中心缩降并形成一平切面。并且,成像镜头610的物侧开孔612及像侧开孔613皆为非圆形。
支撑件630设置于成像镜头610的像侧,且电子感光元件620容置于支撑件630中。
像侧光转折元件640设置于成像镜头610的像侧,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其中,像侧光转折元件640容置于支撑件630中,且支撑件630于像侧光转折元件640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路径上能使成像光线通过。在本实施例中,像侧光转折元件640例如为反射镜,其在光学路径上位于成像镜头610与成像面IM之间,且像侧光转折元件640其出光光路实质上垂直于其入光光路。
遮光机构650设置于支撑件630上且与支撑件630一体成型,并且遮光机构650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640与成像面IM之间。其中,遮光机构650具有一最小开孔654,其为非圆形且环绕遮光机构650所在光路上的成像光线。参照图23,最小开孔654周围具有抗反射表面结构655,其中抗反射表面结构655为一种黑化表面,其由塑胶表面粗糙化形成。
物侧光转折元件660设置于成像镜头610的物侧,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且物侧光转折元件660的入光光路与像侧光转折元件640的出光光路实质上互相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物侧光转折元件660例如为反射镜,且其出光光路实质上垂直于其入光光路。
最小开孔6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成像镜头610至电子感光元件620的光路总长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Φmax/BFL=0.300。
成像镜头610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EFL=26.9[毫米]。
最小开孔654的最小孔径为Φmin,最小开孔6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其满足下列条件:Φmin/Φmax=0.857。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24和图25,其中图2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切俯视图,且图25绘示图24的遮光元件沿虚拟面VII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未另标号)包括相机模块(未另标号)以及驱动装置(未绘示)。相机模块包括成像镜头710、电子感光元件720、支撑件730、像侧光转折元件740、两个遮光机构751及752、物侧光转折元件760以及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70。
成像镜头710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成像面IM,且电子感光元件720位于成像面IM上。
支撑件730设置于成像镜头710的像侧,且电子感光元件720容置于支撑件730中。
像侧光转折元件740设置于成像镜头710的像侧,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其中,成像光线于像侧光转折元件740中发生两次反射,且像侧光转折元件740的出光光路实质上垂直于其入光光路。像侧光转折元件740容置于支撑件730中,且支撑件730于像侧光转折元件740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路径上能使成像光线通过。在本实施例中,像侧光转折元件740例如为五棱镜,其在光学路径上位于成像镜头710与成像面IM之间。
遮光机构751及752皆设置于支撑件730上,且遮光机构751及752分别位于像侧光转折元件740的入光光路上和出光光路上。其中,遮光机构751及752各自具有一最小开孔754,其为非圆形且各自环绕遮光机构751及752所在光路上的成像光线。进一步地,遮光机构751及752各自包括遮光元件7511及7521,且遮光机构751及752的最小开孔754是位于遮光元件7511及7521。图25仅绘示遮光元件7511,然而本实施例的遮光元件7521也可具有与遮光元件7511相同的结构。
物侧光转折元件760设置于成像镜头710的物侧,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其入光光路转折至其出光光路,且物侧光转折元件760的入光光路与像侧光转折元件740的出光光路实质上互相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物侧光转折元件760例如为三棱镜,且其出光光路实质上垂直于其入光光路。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70设置于像侧光转折元件740及成像面IM之间,并不影响相机模块的焦距。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70与遮光机构751及752无实体接触,且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70较遮光机构751及752靠近电子感光元件720。
驱动装置设置于相机模块,其能驱使像侧光转折元件740沿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角平分线方向D1移动,达到自动对焦的功效。在其中一种对焦态样中,遮光元件7511及7521是直接承靠于像侧光转折元件740上。
最小开孔7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成像镜头710至电子感光元件720的光路总长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Φmax/BFL=0.171。
成像镜头710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EFL=22.1[毫米]。
最小开孔754的最小孔径为Φmin,最小开孔754的最大孔径为Φmax,其满足下列条件:Φmin/Φmax=0.865。
像侧光转折元件740的折射系数为Nf,其满足下列条件:Nf=2.02。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26与图27,其中图2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且图27绘示图26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5包括多个相机模块、闪光灯模块51、对焦辅助模块52、影像信号处理器53(Image Signal Processor)、用户接口54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
这些相机模块包括超广角相机模块50a、高像素相机模块50b以及摄远相机模块50c。其中,摄远相机模块50c采用第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
超广角相机模块50a具有容纳多景色的功能。图28绘示以超广角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高像素相机模块50b具有高解析且低变形的功能。高像素相机模块50b能进一步撷取图28的影像中的部分区域。图29绘示以高像素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摄远相机模块50c具有高倍数的放大功能。摄远相机模块50c能进一步撷取图29的影像中的部分区域。图30绘示以摄远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其中,相机模块的最大视角(FOV)对应于图30的视角。
当用户拍摄被摄物时,电子装置5利用超广角相机模块50a、高像素相机模块50b或是摄远相机模块50c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5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52提供的被摄物的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53进行影像优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相机模块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同时提供变焦功能。对焦辅助模块5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用户接口54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软件处理器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图像处理。经由影像软件处理器处理后的影像可显示于用户接口54。
本实用新型的相机模块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相机模块还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相机模块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上述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摄影系统的运用范围。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相机模块包括:
一成像镜头,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一成像面;
一电子感光元件,位于该成像面上;以及
多个光转折元件,包括至少一像侧光转折元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的像侧,且各该些光转折元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该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转折至该光转折元件的出光光路;
其中,该至少一像侧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中的至少一光路上设置有至少一遮光机构,该至少一遮光机构具有一最小开孔,且该最小开孔环绕该至少一光路上的成像光线;
其中,该最小开孔的最大孔径为Φmax,该成像镜头至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路总长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
0.14<Φmax/BFL<0.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光转折元件包括至少两个像侧光转折元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的像侧,该至少一遮光机构位于该至少两个像侧光转折元件之间,且该至少一遮光机构于该至少两个像侧光转折元件之间形成一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光转折元件还包括一物侧光转折元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的物侧,且该物侧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与该至少两个像侧光转折元件任一个的出光光路实质上互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的外围部分具有至少两个缩降结构,该至少两个缩降结构的每一个是由外周往中心缩降,且该至少两个缩降结构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像侧光转折元件容置于一支撑件中,该支撑件于该至少一像侧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路径上能使成像光线通过,且该至少一遮光机构设置于该支撑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遮光机构与该支撑件一体成型,且该至少一遮光机构的最小开孔周围具有一抗反射表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遮光机构包括至少一遮光元件,且该至少一遮光元件上设置有一光线吸收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最小开孔的最大孔径为Φmax,该成像镜头至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路总长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
0.14<Φmax/BFL<0.3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最小开孔为非圆形,该最小开孔的最小孔径为Φmin,该最小开孔的最大孔径为Φmax,其满足下列条件:
0.55<Φmin/Φmax<0.95。
10.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相机模块包括:
一成像镜头,用于将成像光线聚焦至一成像面;
一电子感光元件,位于该成像面上;以及
至少一光转折元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的像侧,且该至少一光转折元件用于将成像光线从该至少一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转折至该至少一光转折元件的出光光路;
其中,该至少一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中的至少一光路上设置有至少一遮光机构,该至少一遮光机构具有一最小开孔,且该最小开孔环绕该至少一光路上的成像光线;
其中,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
15毫米<EFL<40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
20毫米<EFL<35毫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转折元件的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上皆设置有一遮光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转折元件容置于一支撑件中,该支撑件于入光光路和出光光路的路径上能使成像光线通过,且该至少一遮光机构设置于该支撑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转折元件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两个该些光转折元件皆设置于该成像镜头的像侧,该至少两个该些光转折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容置于该支撑件中,且该至少一遮光机构位于该至少两个该些光转折元件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遮光机构与该支撑件一体成型,且该至少一遮光机构的最小开孔周围具有一抗反射表面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遮光机构包括至少一遮光元件,且该至少一遮光元件上设置有一光线吸收涂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置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其中该至少一遮光机构与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无实体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的物侧开孔以及像侧开孔皆为非圆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至少一光转折元件的折射系数为Nf,其满足下列条件:
1.7≤Nf。
2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以及一驱动装置,其中该驱动装置设置于该相机模块。
CN201921787320.0U 2019-09-18 2019-10-23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Active CN21057298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3574A TWI707188B (zh) 2019-09-18 2019-09-18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108133574 2019-09-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72980U true CN210572980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4088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13300.2A Pending CN112612105A (zh) 2019-09-18 2019-10-23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1921787320.0U Active CN210572980U (zh) 2019-09-18 2019-10-23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13300.2A Pending CN112612105A (zh) 2019-09-18 2019-10-23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442257B2 (zh)
CN (2) CN112612105A (zh)
TW (1) TWI70718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2105A (zh) * 2019-09-18 2021-04-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WO2021258306A1 (zh) * 2020-06-23 2021-12-30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以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CN115145091A (zh) * 2021-03-31 2022-10-0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遮光组件及应用该遮光组件之光学成像镜头
TWI782704B (zh) * 2020-12-23 2022-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696B (zh) * 2020-12-23 2022-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相機模組的光轉折元件、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77499B (zh) * 2021-04-16 2022-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28107B (zh) * 2022-04-08 2024-0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US11785323B1 (en) * 2022-05-27 2023-10-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refractive memb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refractive member
US20240069416A1 (en) * 2022-08-26 2024-02-2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Light path folding elemen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43460B2 (en) * 2000-01-27 2003-11-04 Nikon Corporation Camera and focal point detection apparatus
JP2005301110A (ja) * 2004-04-15 2005-10-27 Sony Corp 変倍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WO2007066549A1 (ja) * 2005-12-05 2007-06-1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並びにレンズ位置調整方法
JP4626825B2 (ja) 2007-05-21 2011-0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ライブビュー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2009246932A (ja) * 2008-03-13 2009-10-22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10122473A (ja) * 2008-11-20 2010-06-03 Ricoh Co Ltd 光源装置、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484243B (zh) * 2010-06-10 2015-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及相機裝置
JP5930263B2 (ja) 2011-02-18 2016-06-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
JP2013057764A (ja) 2011-09-07 2013-03-28 Olympus Imaging Corp 保持枠、光学素子保持ユニット、レンズ鏡筒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3238848A (ja) * 2012-04-20 2013-11-28 Hoya Corp 撮像装置
JPWO2014038397A1 (ja) * 2012-09-07 2016-08-0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立体視用光学系
US9946047B2 (en) 2014-03-04 2018-04-17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nnual optical spacer, image lens system, and mobile terminal
US9316810B2 (en) 2014-03-07 2016-04-19 Apple Inc. Folded telephoto camera lens system
CN103901587B (zh) 2014-04-15 2017-04-12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系统结构
CN103955049A (zh) 2014-05-21 2014-07-30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定焦系统
US9392188B2 (en) * 2014-08-10 2016-07-12 Corephotonics Ltd. Zoom dual-aperture camera with folded lens
TW201632949A (zh) * 2014-08-29 2016-09-16 伊奧克里公司 捕捉在一可攜式電子器件上之影像之影像轉向
TWM517331U (zh) 2015-10-23 2016-0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鏡頭、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KR102375095B1 (ko) * 2015-11-09 2022-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사형 이미징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모바일 기기
US10591705B2 (en) 2016-02-17 2020-03-17 New Shicoh Technology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EP3436862A1 (en) 2016-03-28 2019-02-06 Apple Inc. Folded lens system with four refractive lenses
CN107517285A (zh) 2016-06-17 2017-12-2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分体式潜望模组及其组装方法和应用
TWM531602U (zh) 2016-06-30 2016-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16675B (zh) * 2016-07-14 2018-03-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M533229U (en) 2016-08-26 2016-12-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path folding element,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154520B (zh) * 2016-08-30 2018-10-02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中波红外转台光学镜头及其控制方法
KR20180032058A (ko) 2016-09-21 2018-03-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TWI594037B (zh) * 2016-11-24 2017-08-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0678062B2 (en) * 2017-02-08 2020-06-0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Reflecting module for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OIS)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TWI627439B (zh) 2017-08-02 2018-06-2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裝置
US10809484B2 (en) 2017-10-16 2020-10-20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Lens module
US11029496B2 (en) * 2017-12-21 2021-06-08 Apple Inc. Folded lens system
CN208636512U (zh) 2018-08-08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
CN209167668U (zh) * 2018-12-04 2019-07-26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折转式中波红外8倍连续变焦距光学系统及镜头结构
TWI707188B (zh) * 2019-09-18 2020-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2105A (zh) * 2019-09-18 2021-04-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1442257B2 (en) 2019-09-18 2022-09-1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258306A1 (zh) * 2020-06-23 2021-12-30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以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TWI782704B (zh) * 2020-12-23 2022-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5145091A (zh) * 2021-03-31 2022-10-0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遮光组件及应用该遮光组件之光学成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80706A1 (en) 2021-03-18
TW202113448A (zh) 2021-04-01
US11442257B2 (en) 2022-09-13
TWI707188B (zh) 2020-10-11
CN112612105A (zh) 2021-04-06
US20220373775A1 (en) 2022-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72980U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3703133B (zh) 摄像用光学镜组
CN110888216B (zh) 光学镜头、镜头模组以及终端
CN111948878B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1580237A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1835953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579855B (zh) 用于视频会议系统的透镜组件
WO2023169441A1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18177347A1 (zh)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
CN114660791A (zh) 用于相机模块的光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2394466B (zh)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216210188U (zh) 透镜组、光学装置与电子装置
JP2023538323A (ja) 光学系
WO2024046056A1 (zh)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5375919U (zh) 成像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15116943U (zh) 成像镜头、取像模组与电子装置
CN113645373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KR101268983B1 (ko) 경통 모듈
CN219625851U (zh) 影像撷取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832360B (zh) 金屬遮光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837056B (zh) 光路轉折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828107B (zh)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20730514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TW202340838A (zh) 金屬遮光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7917592A (zh) 光路转折元件、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