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12076U - 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12076U CN210312076U CN201921052773.9U CN201921052773U CN210312076U CN 210312076 U CN210312076 U CN 210312076U CN 201921052773 U CN201921052773 U CN 201921052773U CN 210312076 U CN210312076 U CN 2103120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ying
- feeding
- conveying mechanism
- negative
- negative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Prim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包括:至少一正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正极片;至少一负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负极片;多个正极上料机构,至少两正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正极输送机构输送的正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片;多个负极上料机构,至少两负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负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一正极上料机构和一负极上料机构的下游位置均设有叠片机构,接收极片进行叠片;进料旋转机构,在正极、负极输送机构的进料口接收极片进行上料;分料机构,对正极输送机构、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极片进行分料。本申请实现极片自动上料、电芯自动出料的现代化自动生产目的,克服现有人工送料上料的低效生产缺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芯加工方面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碳素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由于在锂离子电池的电芯的层叠式结构,目前,在进行叠片时,每个加工步骤都是由人工进行送料、上料,需要人工将模切后的极片搬运到各个叠片上料位上,一个送料位或上料位就需要一个人工,生产投入成本高、上料速率低,产生效率低下。所以,特此设计了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通过新型输送结构布局,实现极片自动上料、叠片效率高、作业时间短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采用自动运输机构,实现极片自动上料、电芯自动出料的现代化自动生产目的,克服现有人工送料、上料的低传料速率缺陷,有效提高生产速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现代化自动生产需求。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用于将模切后的单片正、负极片输送至叠片机构进行叠片,包括:
至少一个正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正极片;
至少一个负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负极片;
多个正极上料机构,至少两个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个所述正极输送机构输送的单片所述正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所述正极片;
多个负极上料机构,至少两个所述负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个所述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单片所述负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所述负极片;
每一所述正极上料机构和每一负极上料机构的下游位置处均至少设有一叠片机构,接收单片的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进行叠片;
至少一个进料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正极输送机构与所述负极输送机构的进料口处接收模切后的所述极片;
至少一个分料机构,对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极片进行分料。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所述负极上料机构中至少一个设有负压输送皮带,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上开设有多个吸附孔,所述吸附孔吸紧放置在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上的所述正、负极片。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下端设有多个负压内腔,每一所述负压内腔连通多个所述吸附孔,所述负压内腔由风机抽除空气后在所述吸附孔下端形成负压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旋转机构包括可旋转的一旋转平台,所述旋转平台两端设有可升降的进料手,所述进料手用于吸取所述极片至所述正极输送机构和/或所述负极输送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分料机构包括安装在横向滑轨上并沿该横向滑轨进行横向往返移动以实现在所述正极输送机构与正极上料机构之间、负极输送机构与负极上料机构之间对所述正极片、所述负极片进行分料的分料件,所述分料件由升降气缸带动进行上下升降移动以进行取料、放料,分料件设有多个调节槽,调节槽内设有可调节安装位的多个分料手,所述分料手用于吸取所述正极输送机构和/或所述负极输送机构上的所述极片分别转移至所述正极上料机构和/或所述负极上料机构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成品出料机构,连接在所述叠片机构的出料口处,接收叠片好的电芯,所述成品出料机构上设有成品电芯输送带。
进一步地,所述叠片机构与所述成品出料机构之间设有往复移动的成品输送机构,所述成品输送机构设有可左右移动以夹紧电芯的取料夹。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分别与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所述负极上料机构在垂直空间上呈平面交叉分布结构。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正极上料机构和多个所述负极上料机构分别流通于至少一个所述正极输送机构和至少一个所述负极输送机构的下端。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同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采用自动运输机构配合新型输送系统,实现极片自动上料、电芯自动出料的现代化自动生产目的,自动完成正负极片从模切机构至叠片机构的单向循环自动化输送;将正极输送机构和负极输送机构与正极上料机构和负极上料机构进行自动化输送连接,实现极片自动上料、传料快、输送效率高的自动化作业目的,克服现有人工送料、上料的低传料速率缺陷,有效提高生产速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现代化自动生产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的布局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负压输送皮带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负压内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料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成品出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正极输送机构1,负极输送机构2,正极上料机构3,负极上料机构4,叠片机构5,进料旋转机构6,旋转平台61,进料手62,分料机构7,分料件71,横向滑轨72,调节槽73,分料手74,升降气缸75,负压输送皮带8,吸附孔81,负压内腔82,风机83,成品出料机构9,成品电芯输送带91,成品输送机构10,取料夹101,直线导轨102,输送平台103,滑轨104,电芯取料气缸105,支架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至少”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是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较佳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用于将模切后的极片输送至叠片机构进行叠片,包括:至少一个正极输送机构1连续输送单片正极片,至少一个负极输送机构2连续输送单片负极片;至少两个正极上料机构3,每两个正极上料机构3接收同一个正极输送机构1输送的单片正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正极片;至少两个负极上料机构4,每两个负极上料机构4接收同一个负极输送机构2输送的单片负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负极片;每一正极上料机构3和每一负极上料机构4的下游位置处均至少设有一叠片机构5,接收单片的正极片和负极片进行叠片;至少一个进料旋转机构6设置在正极输送机构与负极输送机构的进料口处接收模切后的极片进行上料;至少一个分料机构7设置在正极输送机构1与正极上料机构3之间、负极输送机构2与负极上料机构4之间,对正极输送机构1、负极输送机构2输送的极片进行分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输送过程中,极片不易脱离、偏移、掉落的目的,设置负压输送机构,具体的:如图1、2所示,在正极输送机构1、负极输送机构2、正极上料机构、负极上料机构中至少一个设有负压输送皮带8,负压输送皮带8上开设有多个吸附孔81,吸附孔81吸紧放置在负压输送皮带8上的所述正、负极片。具体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负压输送皮带8下端设有多个负压内腔82,每一负压内腔82连通多个吸附孔81,负压内腔82由风机83抽除空气后在吸附孔81下端形成负压环境,风机83将负压内腔82中的空气抽除后在吸附孔81处形成负压环境以吸附放置于负压输送皮带8上的正、负极片,由此实现稳定输送极片的目的。
为实现自动化传料操作,本实施例在各输送机构的送料口和出料口处均设置有自动抓取、转移对应产品的自动输送机构:
如图1、2所示,在正极输送机构1、负极输送机构2的进料口处设置进料旋转机构6用于将成卷极片卷料经模切后形成的单片正、负极片吸取后进行上料: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料旋转机构6包括可旋转的一旋转平台61,旋转平台61两端设有可升降的进料手62,进料手62用于吸取所述极片至正极输送机构1和/或负极输送机构2,本实施例的进料旋转机构6用于将成卷极片卷料经模切后形成的单片正、负极片抓取分别放置到正极输送机构1和负极输送机构2,具体的,送料过程中,旋转平台61在驱动机构的动力驱动下进行180度旋转后,设置在旋转平台61两端的进料手62在升降机构的驱动下进行上下升降运动的过程中,对应的将模切机构的正负极片分别转移至正极输送机构1和负极输送机构2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在正、负极输送机构的送料口处进行人工送料的问题。
如图1、2所示,在正极输送机构1与正极上料机构3、负极输送机构2与负极上料机构4之间均设置分料机构7,分别用于将正极输送机构1、负极输送机构2上的单片的正、负极片吸取后进行分料对应的输送至多个正极上料机构3和多个负极上料机构4上: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分料机构7包括安装在横向滑轨72上并沿该横向滑轨72进行横向往返移动以实现在正极输送机构1与正极上料机构3之间、负极输送机构2与负极上料机构4之间对正极片、负极片进行分料的分料件71,所述分料件71由升降气缸带动进行上下升降移动以进行取料、放料,分料件71设有多个调节槽73,调节槽73内设有可调节安装位的多个分料手74,所述分料手74用于吸取正极输送机构1和/或负极输送机构2上的所述极片分别转移至正极上料机构3和/或负极上料机构4上。进一步的,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分料手74在分料件71下降至对应输送机构时,分料手74直接吸紧、松开极片,此时分料件71在系统控制下自动上升后沿横向滑轨72在对应输送机构左右对应的同一上料机构上重复上下升降、取料放料作业。本实施例通过分料机构7用于从正、负极输送机构上分别抓取单片正、负极片对应放置到正、负极上料机构上,实现送料机构和上料机构的自动传料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必须人力操作进行传料的问题。
如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设置一正极输送机构1和一负极输送机构2通过两分料机构7,即分别对接两正极上料机构3和两负极上料机构4进行分料,本实施例的两分料机构7分别对应的设置为正极分料机构和负极分料机构,正极分料机构用于将所述正极输送机构1上的正极片输送至正极上料机构4,负极分料机构用于将负极输送机构2上的负极片输送至负极上料机构5,本实施例中,正极分料机构和负极分料机构的设置结构相同,只是在输送系统中针对的输送对象不同。具体的,本实施例将分料机构7安装于一支架11的顶端两侧,该支架11顶端两侧上的分料机构7分别对应的设置为正极分料机构和负极分料机构,正极分料机构用于将所述正极输送机构1上的正极片输送至正极上料机构4,负极分料机构用于将负极输送机构2上的负极片输送至负极上料机构5。
在叠片机构5的出料口处设置成品出料机构9,用于将叠片机构5输出的电芯成品进行输送出料:如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成品出料机构9,连接在叠片机构5的出料口处,接收叠片好的电芯,所述成品出料机构9上设有成品电芯输送带91,具体的,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中,叠片机构5与成品出料机构9之间设有沿直线导轨102往复移动的成品输送机构10,所述成品输送机构10带动输送平台103在直线导轨102上往复移动,输送平台103上安装有可左右移动以夹紧电芯取料夹101,取料夹101通过电芯取料气缸105带动沿滑轨104左右移动以夹紧电芯,通过成品输送机构10自动抓取电芯成品进行持续输送出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后需要人工在叠片机构的送料口处进行人工拿取成品的问题。
基于本发明公开的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本发明通过新型输送系统和输送结构的配合,将正极输送机构1和负极输送机构2与正极上料机构3和一负极上料机构4采用自动化传送机构进行自动化输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模叠加工输送难度、自动化程度低、生产速率慢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输送系统整体呈立体空间式的输送布局结构,具体的,如图1、2所示,正极输送机构1、所述负极输送机构2分别与正极上料机构3、负极上料机构4在垂直空间上呈平面交叉分布结构。另外,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正极上料机构3和多个负极上料机构4分别流通于至少一个正极输送机构1和至少一个负极输送机构2的下端,由此实现在竖直空间上呈平面交叉式的布局结构,有效节约设线空间,节省生产成本,提高输送效率。
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自动将模切后的极片依次进行输送的问题,实现了模切后极片自动送料、自动上料的自动化输送目的,并且能够对输送的极片和完成叠片加工的电芯成品进行依次排列输出的输送效果。它具有结构科学、设计合理、经济实用、安全环保、可靠牢固、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因此,它是一款技术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均优级的产品。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Claims (9)
1.一种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用于将模切后的单片正、负极片输送至叠片机构进行叠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正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正极片;
至少一个负极输送机构,连续输送单片负极片;
多个正极上料机构,至少两个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个所述正极输送机构输送的单片所述正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所述正极片;
多个负极上料机构,至少两个所述负极上料机构接收同一个所述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单片所述负极片,且呈相反运输方向输送单片所述负极片;
每一所述正极上料机构和每一负极上料机构的下游位置处均至少设有一叠片机构,接收单片的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进行叠片;
至少一个进料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正极输送机构与所述负极输送机构的进料口处接收模切后的所述极片;
至少一个分料机构,对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输送的极片进行分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所述负极上料机构中至少一个设有负压输送皮带,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上开设有多个吸附孔,所述吸附孔吸紧放置在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上的所述正、负极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输送皮带下端设有多个负压内腔,每一所述负压内腔连通多个所述吸附孔,所述负压内腔由风机抽除空气后在所述吸附孔下端形成负压环境。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旋转机构包括可旋转的一旋转平台,所述旋转平台两端设有可升降的进料手,所述进料手用于吸取所述极片至所述正极输送机构和/或所述负极输送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料机构包括安装在横向滑轨上并沿该横向滑轨进行横向往返移动以实现在所述正极输送机构与正极上料机构之间、负极输送机构与负极上料机构之间对所述正极片、所述负极片进行分料的分料件,所述分料件由升降气缸带动进行上下升降移动以进行取料、放料,分料件设有多个调节槽,调节槽内设有可调节安装位的多个分料手,所述分料手用于吸取所述正极输送机构和/或所述负极输送机构上的所述极片分别转移至所述正极上料机构和/或所述负极上料机构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成品出料机构,连接在所述叠片机构的出料口处,接收叠片好的电芯,所述成品出料机构上设有成品电芯输送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片机构与所述成品出料机构之间设有往复移动的成品输送机构,所述成品输送机构设有可左右移动以夹紧电芯的取料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输送机构、所述负极输送机构,分别与所述正极上料机构、所述负极上料机构在垂直空间上呈平面交叉分布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正极上料机构和多个所述负极上料机构分别流通于至少一个所述正极输送机构和至少一个所述负极输送机构的下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052773.9U CN210312076U (zh) | 2019-07-05 | 2019-07-05 | 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052773.9U CN210312076U (zh) | 2019-07-05 | 2019-07-05 | 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12076U true CN210312076U (zh) | 2020-04-14 |
Family
ID=70149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052773.9U Active CN210312076U (zh) | 2019-07-05 | 2019-07-05 | 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1207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66115A (zh) * | 2021-08-31 | 2021-11-19 |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片上料设备 |
-
2019
- 2019-07-05 CN CN201921052773.9U patent/CN21031207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66115A (zh) * | 2021-08-31 | 2021-11-19 |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片上料设备 |
CN113666115B (zh) * | 2021-08-31 | 2023-08-15 |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片上料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22654A1 (zh) | 一种模切叠片一体设备 | |
CN210489767U (zh) | 一种模切叠片一体设备 | |
CN210312076U (zh) | 基于模叠一体化的运输装置 | |
CN102569913B (zh) | 免维护铅酸电池i形包片机 | |
CN110492179B (zh) | 一体化模叠输送系统 | |
CN114976188A (zh) | 循环式多工位叠片电芯流转生产线 | |
CN116864776A (zh) | 叠片装置及电池生产线 | |
CN209544508U (zh) | 一种快拆式切刷一体机 | |
CN210150253U (zh) | 一种新型多款电芯通用上料机 | |
CN212366048U (zh) | 一种锂电池电芯多张叠片设备 | |
CN217881611U (zh) | 一种叠片生产线 | |
CN104692107A (zh) | 一种自动换料机构 | |
CN207209398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盖板自动转板设备 | |
CN212355633U (zh) | 一种用于锂电池组装载的夹取装置 | |
CN215118950U (zh) | 一种分边独立式压隔膜装置 | |
CN114759249A (zh) | 叠片电芯高速叠片机及叠片方法 | |
CN218939755U (zh) | 隔膜裁断多工位多片循环式叠切一体机 | |
CN220182138U (zh) | 极片输送装置和切叠一体机 | |
CN220510081U (zh) | 一种模切叠片一体设备 | |
CN217485522U (zh) | 循环式多工位叠片电芯流转生产线 | |
CN217848033U (zh) | 循环式多工位电芯叠片生产线 | |
CN217768477U (zh) | 叠片装置和叠片机 | |
CN213936330U (zh) | 一种蓄电池防漏皮帽的压装装置 | |
CN216836294U (zh) | 一种搬运机构和叠片装置 | |
CN219106240U (zh) | 一种多片叠片台和多片极片叠片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