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6441U - 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6441U
CN210116441U CN201921073884.8U CN201921073884U CN210116441U CN 210116441 U CN210116441 U CN 210116441U CN 201921073884 U CN201921073884 U CN 201921073884U CN 210116441 U CN210116441 U CN 2101164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amera
heat dissipation
mounted camera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738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激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ensetime Ling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ensetime Ling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ensetime Ling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7388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164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64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64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以利于车载摄像头与车内配件相适配,且利于车载摄像头获取车内人员的图像信息。其中,所述车载摄像头,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有摄像头模组;所述外壳具有端壁、顶壁及底壁;所述端壁设置有摄像头孔,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摄像头孔相对设置,以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能够从所述摄像头孔处采集图像信息;所述端壁的顶部与所述顶壁连接,所述端壁的底部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顶壁呈曲面状,所述顶壁还与底壁连接。

Description

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视觉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内人员分析系统,是利用安装在车内的摄像头收集车内成员的图像信息,并进行静、动态物体的辨识等分析处理,从而确定车内人员的行为,从而利于增加车辆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载摄像头,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有摄像头模组;所述外壳具有端壁、顶壁及底壁;所述端壁设置有摄像头孔,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摄像头孔相对设置,以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能够从所述摄像头孔处采集图像信息;所述端壁的顶部与所述顶壁连接,所述端壁的底部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顶壁呈曲面状,所述顶壁还与底壁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端壁的顶部呈与顶壁相适配的弧形,且所述端壁的顶部的两侧均与端壁的底部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壁为曲面,所述端壁的底部呈与所述底壁相适配的弧形。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空间内还设置有由铝合金支撑的散热支架,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散热支架传热接触。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支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中。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支架通过多个螺钉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端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散热区域,所述散热区域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区域朝向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尘网,所述第一防尘网设置有防尘孔,所述防尘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散热孔的直径。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端壁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两个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分布在所述摄像头孔相对的两侧。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顶壁设置有第二散热区域,所述第二散热区域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散热区域设置在所述顶壁与所述电路板相对的区域。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散热区域朝向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防尘网,所述第二防尘网设置有防尘孔,所述防尘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散热孔的直径。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朝向所述端壁的一端的中部。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端壁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处盖设有装饰盖;所述装饰盖设置有所述摄像头孔,所述摄像头处安装有镜头护片,所述镜头护片与所述摄像头模组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装饰盖及镜头护片为黑玻璃镜片。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设置有红外灯,所述装饰盖可供所述红外灯的红外光通过。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所述顶壁;所述第二壳体具有所述端壁及底壁;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以共同围成所述安装空间。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通过多个螺钉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壁朝向所述安装空间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筋。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其中部分第一加强筋相连接且能够围成多边形空间。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顶壁朝向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筋。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其中部分第二加强筋相连接且能够围成多边形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人员车载摄像头,所述车载摄像头设置在所述车身内;所述车载摄像头为前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摄像头。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内设置有仪表板,所述车载摄像头的底壁背离所述安装空间的外表面形成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仪表板的表面相适配安装。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内设置有驾驶区,所述车载摄像头设置在所述仪表板上且与所述驾驶区相对的区域。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驾驶区设置有方向盘,所述仪表板具有与所述方向盘相对的安装区,所述车载摄像头安装在所述安装区,以使得所述车载摄像头能够与所述驾驶区相对。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仪表板安装区的表面为弧形面;所述车载摄像头的安装面为与所述安装区表面相适配的弧形面。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沿车辆的横向,从车载摄像头的中部往两侧,所述车载摄像头背离仪表板的上表面与仪表板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沿车辆的纵向,从所述车载摄像头朝向驾驶员的一端至另一端,所述车载摄像头背离仪表板的上表面与仪表板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面连接有粘接层,所述车载摄像头通过所述粘接层与所述仪表板的表面粘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内人员行为分析系统,包括车内人员行为分析仪以及车载摄像头;所述车载摄像头用于采集车内人员的图像信息,所述车内人员行为分析仪包括图像处理器和深度学习芯片;所述图像处理器与所述车载摄像头通信连接,用于对车载摄像头获取的车内人员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所述深度学习芯片与图像处理器通信连接,用于基于所述图像处理器的处理结果生成控制信息或预警信息;其中,所述车载摄像头为前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摄像头。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内人员行为分析系统还包括:车辆中控系统,所述深度学习芯片通过数据总线与所述车辆中控系统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内人员行为分析系统还包括:车载娱乐系统,所述深度学习芯片通过数据总线与所述车载娱乐系统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内人员行为分析系统还包括:报警设备,所述报警设备与所述深度学习芯片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报警设备包括:语音报警设备,和/或,视觉报警设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车载摄像头的外壳具有端壁、顶壁及底壁;所述端壁设置有摄像头孔,以使得外壳内的摄像头模组能够从所述摄像头孔处采集图像信息;所述端壁的顶部与所述顶壁连接,所述端壁的底部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顶壁呈曲面状,所述顶壁还与底壁连接;如此,使得车载摄像头的高度呈渐变状,利于车载摄像头的顶壁逐渐与车内的配件贴近,以利于车载摄像头与车内配件相适配,且利于车载摄像头获取车内人员的图像信息。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前视图;
图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俯视图;
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右视图;
图6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安装示意图一;
图7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安装示意图二;
图8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安装示意图三;
图9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人员分析系统中车内人员分析仪的的结构框图;
图10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人员分析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1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人员分析系统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载摄像头;11-外壳;11a-安装面;11b-摄像头孔;111-顶壁;1111-第二散热区域;1112-第二防尘网;112-第二壳体;1121-底壁;1122-端壁;1123-第一加强筋;1124-第一散热区域;1125-第一防尘网;1126-装饰盖;1127-镜头护片;12-电路板;121-摄像头模组;13-散热支架;14-粘接层;2-车内人员分析仪;21-图像处理器;22-深度学习芯片;3-车辆中控系统;4-车载娱乐系统;5-报警设备;6-仪表板;61-驾驶区;62-副驾驶区;7-方向盘。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1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未对车载摄像头1说明的部分,可采用本领域的常规设置。
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摄像头1,包括:外壳11,外壳11内设置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内设置有电路板12,电路板12设置有摄像头模组121,外壳11设置有摄像头孔11b,摄像头模组121与摄像头孔11b相对设置,以使得摄像头模组121能够从摄像头孔11b处采集图像信息。
外壳11是车载摄像头1的承载部件,车载摄像头1的摄像头模组121、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等器件均设置在外壳11内。
外壳11可以包括至少两部分,且至少两部分可拆卸连接,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的装配以及对外壳11内的摄像头模组121、连接器等器件的检修。
在一些示例中,外壳11可由塑料制成,以使得外壳11具有一定的隔热性能,以免将车内人员烫伤;此时,外壳11设置有散热区域,以使得安装空间内的电路板12产生的热量能够经散热区域导出,从而利于保证电路板12上各部件的性能。
在其它示例中,外壳11的至少部分可由金属材料制成,以使得外壳11具有良好散热性能及良好的承载能力。此时,外壳11的部分外表面可设置有隔热垫,以免将车内人员烫伤;相应地,隔热垫设置有散热区域,以使得安装空间内的电路板12产生的热量能够经散热区域导出,从而利于保证电路板12上各部件的性能。
为便于描述,下面不妨以车载摄像头1朝向待采集图像的人员的方向为前(如图中的箭头F所指的方向),则车载摄像头1背离待采集图像的人员的方向为后;以车载摄像头1朝向与其连接的车内配件的方向为下,则车载摄像头1背离与其连接的车内配件的方向为上(如图中的箭头A所指的方向);其余两个方向可分别为左和右(如图中的箭头R所指的方向)。
外壳11朝向驾驶员的前端设置摄像头孔11b,电路板12上的摄像头模组121与摄像头孔11b相对设置,以使得摄像头模组121能够从摄像头孔11b处采集图像信息。其中,外壳11的摄像头孔11b为通孔,摄像头孔11b处可设置有用于保护摄像头模组121的镜头护片1127,且镜头护片1127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以利于确保摄像头模组121获取的图像信息的清晰度。
外壳11具有端壁1122、顶壁111及底壁1121。端壁1122可朝向待采集图像的人员设置,端壁1122可设置有摄像头孔11b。
顶壁111连接在端壁1122的顶部,底壁1121连接在端壁1122的底部。也就是说,端壁1122的顶部具有上侧边,上侧边与顶壁111的前侧边连接;端壁1122的底部具有下侧边,下侧边与底壁1121的前侧边连接;顶壁111的其余侧边则可与底壁1121连接。
如此,从前往后,车载摄像头1的高度逐渐减小,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用于安装车载摄像头1的配件相适配,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用于安装车载摄像头1的配件融为一体。
在一些示例中,端壁1122的顶部也即长侧边为顶壁111的前侧边相适配的弧形,以利于端壁1122与顶壁111的连接,且端部1122上侧边的左右两侧均与端壁1122的底部也即端壁1122的下侧边连接。
如此,从中部往左右两侧,车载摄像头1的高度也逐渐减小,利于车载摄像头1的左右两侧逐渐与车内的配件融合;此时,车载摄像头1的前端的中部需要与电路板12相适配,而车载摄像头1的后端、左端及右端可与车内配件贴近,也车载摄像头1的顶壁111的后端、左端及右端可靠近车内配件的表面设置,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车内配件融合,利于车内配件的整体性。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下面不妨以车载摄像头1安装至车内的仪表板6为例,对车载摄像头1的安装进行举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当车载摄像头1安装至车内的其它配件处,其实现方式可与此相似。
从前往后,车载摄像头1的高度逐渐减小;从中部往左右两侧,车载摄像头1的高度也逐渐减小;如此,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相适配,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融为一体。
外壳11的底壁1121具有朝向仪表板6的下表面,下表面形成用于与仪表板6连接的安装面11a。安装面11a的形状可与仪表板6的表面相适配,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的贴合,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的连接可靠性,利于车内的整体性及美观性。
在一些示例中,仪表板6与驾驶员相对的区域形成安装区,外壳11的安装面11a与安装区的表面相适配,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清晰且准确地获取驾驶员的图像信息。示例性地,安装区的表面为弧形面,相应地,外壳11的安装面11a为与安装区表面弧度相适配的弧形面。此时,端壁1122的底部也即下侧边可与底壁1121相适配,以利于端壁1122与底壁1121的连接。
其中,车载摄像头1可以通过如下至少一种连接方式与仪表板6连接:卡接、螺接、粘接。
在一些示例中,车载摄像头1可与仪表板6粘接。示例性地述安装面11a连接有粘接层14,以使得车载摄像头1通过粘接层14与仪表板6的表面粘接。其中,粘接层14可由3M双面胶制成。
通过将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粘接,以利于将车载摄像头1的安装结构隐藏,利于车内的整体性及美观性,且利于减少对仪表板6本身的结构的影响。并且,还利于避免人为挪动车载摄像头1,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的工作可靠性。
在其它示例中,仪表板6可设置有安装孔,车载摄像头1可通过卡扣等卡接件卡设在安装孔中,或者,车载摄像头1可通过螺钉与安装孔配合的紧固件与仪表板6紧固连接。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对安装空间内的部件进行合理布局,例如,将安装空间内的部件沿着车身横向及车身纵向布置,以降低车载摄像头1沿车身高度方向的尺寸,从而,利于减小车载摄像头1对驾驶员视线的干涉。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1,车载摄像头1的外壳11具有端壁1122、顶壁111及底壁1121,端壁1122可设置有摄像头孔11b,以供外壳内的摄像头模组采集图像信息;通过将顶壁111连接在端壁1122的顶部,底壁1121连接在端壁1122的底部。如此,使得车载摄像头1的高度呈渐变状,利于车载摄像头1的顶壁111逐渐与车内的配件贴近,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11与车内配件相适配,且利于车载摄像头1获取车内人员的图像信息。
在将车载摄像头1安装至仪表板6处时,以利于将车载摄像头1设置在仪表板6与驾驶员相对的区域,从而利于车载摄像头1获取驾驶员脸部更多区域的图像信息;并且,即便在驾驶员低头时,也能够利于车载摄像头1清楚且准确地获取驾驶员的图像信息。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安装空间内还设置有由铝合金支撑的散热支架13,电路板12与散热支架13传热接触。
其中,散热支架13包括可包括前立板,前立板沿车载摄像头1的高度方向也即上下方向设置,且前立板沿车载摄像头1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电路板12可沿前立板竖直设置,以使得电路板12与散热支架13之间具有相对较大的接触面积,且利于摄像头模组121与外壳11前端的摄像头孔11b相对设置。
支撑板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侧立板,侧立板可沿车载摄像头1的高度方向也即上下方向设置,且沿车载摄像头1的前后方向设置,以利于提高散热支架13的强度,且利于增大散热支架13的表面积,从而利于提高对电路板12的散热效果。
此外,前立板及侧立板的下端可连接有支撑板,以进一步利于提高散热支架13的强度,且进一步利于增大散热支架13的表面积。
可选地,散热支架13可拆卸地设置在安装空间中。例如,散热支架13可通过卡接、螺接等常见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与外壳11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散热支架13通过多个螺钉与外壳11可拆卸连接。例如,散热支架13的支撑板和/或侧立板设置有多个通孔,外壳11设置有紧固孔,多个螺钉分别穿设在相应的通孔中且与相应的紧固孔配合,以将散热支架13与外壳11螺接。
在其它示例中,散热支架13可以设置有卡扣等卡接件,外壳11设置有卡孔,以通过卡接件与卡孔的配合,将散热支架13与外壳11卡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外壳11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112,第二壳体112设置有安装面11a,第二壳体112与第一壳体连接,以共同围成安装空间。其中,第一壳体具有顶壁111。第二壳体112具有底壁1121及端壁1122,底壁1121及端壁1122可一体设置,以利于提高第二壳体112的强度,且利于简化车载摄像头1的装配。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壳体112与第一壳体111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112可通过卡接、螺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与第一壳体111可拆卸连接。例如,第二壳体112通过多个螺钉与第一壳体111螺接;其中,多个螺钉间隔分布,例如,多个螺钉中的至少部分可分布在第一壳体111的各个顶角处。又例如,第二壳体112通过多个卡扣等卡接件与第一壳体111卡接。
在其它示例中,第二壳体112可与第一壳体111粘接或者熔接,以利于第二壳体112与第一壳体111的连接可靠性。
可选地,底壁1121朝向安装空间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筋1123,以利于提高第二壳体112的强度。其中部分第一加强筋1123相连接且能够围成多边形空间,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壳体112的强度。示例性地,底壁1121内表面的第一加强筋1123可以分为多组,每组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1123,每组内的多个第一加强筋1123围成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相邻两组可共用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1123。
可选地,端壁1122背离底壁1121的上侧边呈弧形,相应地,顶壁111与端壁1122连接的前侧边也呈弧形,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的整体性。顶壁111的其余侧边与底壁1121相应的侧边连接,以使得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共同围成安装空间。
其中,外壳1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中心线,从外壳11的纵向中心线向外壳11的左右两侧,外壳11也即车载摄像头1的高度逐渐减小。也即,沿车辆的横向,从车载摄像头1的中部往两侧,车载摄像头1背离仪表板6的上表面与仪表板6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示例性地,沿车辆的横向,从车载摄像头1的中部往两侧,车载摄像头1的上表面可呈弧形或者倾斜平面。
从车载摄像头1的前侧往后侧,车载摄像头1的高度逐渐减小。示例性地,沿车辆的纵向,从车载摄像头1的前端至后端,车载摄像头1的上表面可呈弧形或者倾斜平面;或者,车载摄像头1的上表面的部分呈弧形,另一部分为倾斜平面。如此,既利于摄像头模组121的设置,还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车内配件如仪表板6的过渡,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的整体性。
可选地,端壁1122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区域,散热区域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散热孔,散热孔与安装空间连通设置。其中多个散热孔可呈矩阵或者点阵分布,以利于均匀散热。
第一散热区域1124朝向安装空间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尘网1125,第一防尘网1125设置有防尘孔,防尘孔的直径小于散热孔的直径,以利于减少外部的灰尘等进入安装空间内影响安装空间内的部件的性能。
其中,防尘孔的直径比散热孔的直径小2至3倍。例如,防尘孔的直径可为散热孔直径的三分之一,或者,防尘孔的直径可为散热孔的直径的四分之一。
示例性地,端壁1122设置有两个第一散热区域1124,两个第一散热区域1124分布在摄像头孔11b相对的两侧,以利于提高散热效果。其中,两个第一散热区域1124可相对于车载摄像头1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在一些可能实现方式中,端壁1122设置有通孔,通孔处盖设有装饰盖1126;装饰盖1126设置有摄像头孔11b,摄像头处安装有镜头护片1127;电路板12设置有红外灯,装饰盖1126可供红外灯的红外光通过;镜头护片1127与摄像头模组121相对设置。
其中,镜头护片1127、装饰盖1126与第二壳体112端壁1122的颜色可相同或者相近,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的整体性。当然,镜头护片1127、装饰盖1126与第二壳体112端壁1122可分别采用相应的材料制成,以利于其各自的性能,且利于降低车载摄像头1的成本。本实施例此处对于镜头护片1127、装饰盖1126与第二壳体112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可选地,装饰盖1126及镜头护片1127为黑玻璃镜片,以减少装饰盖1126及镜头护片1127对车内人员的视线的干扰。例如,车载摄像头1用于采集驾驶员的图像信息时,利于避免装饰盖1126及镜头护片1127反射的光线对驾驶员视线的干扰,从而利于提高行车安全。
在一些可能实现方式中,顶壁111设置有第二散热区域1111,第二散热区域1111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散热孔,散热孔与安装空间连通设置。其中,第二散热区域1111设置在与电路板12相对应的区域,以利于对电路板12散热。示例性地,电路板设置在外壳11的前端的中部,则第二散热区域1111可设置在顶壁111朝向端壁1122的前侧的中部。
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区域1124及第二散热区域1111可尽量靠近安装空间内功耗较大的部件设置,例如靠近电路板12的处理器等设置。
通过在端壁1122设置第一散热区域1124,在顶壁111的前侧设置第二散热区域1111,以使得第二散热区域1111相对于底壁1121的高度大于第一散热区域1124的高度;如此,外部空气可从第一散热区域1124进入安装空间并与散热支架13热交换,最后从第二散热区域1111流出,以将安装空间内的热量导出至车载摄像头1之外。
由于散热支架13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散热支架13能够吸取电路板12及其上的部件的热量,并与从第一散热区域1124进入的空气发生热交换,将散热支架13的热量传递给从第一散热区域1124进入的空气,从而使得其自身的温度降低以继续够吸取电路板12及其上的部件的热量。与散热支架13热交换之后的空气将从第二散热区域1111流出,从而将安装空间内的热量导出至车载摄像头1之外。
可选地,第二散热区域1111朝向安装空间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防尘网1112,第二防尘网1112设置有防尘孔,防尘孔的直径小于散热孔的直径,以利于减少外部的灰尘等进入安装空间内影响安装空间内的部件的性能。
其中,防尘孔的直径比散热孔的直径小2至3倍。例如,防尘孔的直径可为散热孔直径的三分之一,或者,防尘孔的直径可为散热孔的直径的四分之一。
可选地,顶壁111朝向安装空间的内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筋,以利于提高顶壁111的强度。其中部分第二加强筋相连接且能够围成多边形空间,以进一步提高顶壁111的强度。示例性地,顶壁111内表面的第二加强筋可以分为多组,每组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每组内的多个第二加强筋围成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相邻两组可共用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
本实施例的车载摄像头1可安装于车辆、飞行器等交通工具,用以采集交通工具承载的人员的图像信息,以利于后续根据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状态监测、情绪监测等;相应地,交通工具中可设置有分析仪,分析仪用于对车载摄像头1采集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并根据分析与处理的结果生产相应的控制信号或者预警信号。
上述实施例仅是以车载摄像头1安装与车辆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当车载摄像头1安装至飞行器等交通工具时,其结构及实现方式可与此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设置在车身内的车载摄像头,车载摄像头为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载摄像头。其中,车载摄像头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车身内设置有仪表板6,车载摄像头1的底壁1121与仪表板6连接。外壳11的底壁1121具有朝向仪表板6的下表面,下表面形成用于与仪表板6连接的安装面11a。安装面11a的形状可与仪表板6的表面相适配,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的贴合,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的连接可靠性,利于车内的整体性及美观性。
可选地,安装面11a可通过粘接层14与仪表板6连接。通过将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粘接,以利于将车载摄像头1的安装结构隐藏,利于车内的整体性及美观性,且利于减少对仪表板6本身的结构的影响。并且,还利于避免人为挪动车载摄像头1,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的工作可靠性。
可选地,车内设置有驾驶区61,车载摄像头1设置在仪表板6与驾驶区61相对的区域,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清楚地获取驾驶员脸部的图像信息,且利于车载摄像头1获取驾驶员脸部更多面积的图像信息。
由于,相关技术中的车载摄像头通常设置在车内后视镜处,车载摄像头位于驾驶员的斜上方,这就导致车载摄像头通常只能获取驾驶员脸部的部分的图像信息;尤其是在驾驶员因为低头时,难以清楚地获取到驾驶员脸部的图像信息。
而本实施例通过将车载摄像头1设置在仪表板6与驾驶区61相对的区域,以利于将车载摄像头设置在仪表板6与驾驶员相对的区域,从而利于车载摄像头获取驾驶员脸部更多区域的图像信息;并且,即便在驾驶员低头时,也能够利于车载摄像头清楚且准确地获取驾驶员的图像信息。
可选地,驾驶区61设置有方向盘7,仪表板6具有与方向盘7相对的安装区,车载摄像头1安装在安装区,以使得车载摄像头1能够与驾驶员相对,例如,使得车载摄像头1能够与驾驶员的脸部正对。示例性地,车载摄像头1沿车辆纵向的中心线可与方向盘7沿车辆纵向的中心线重合。
在其它示例中,车内还设置有副驾驶区62,车载摄像头1还可以设置在仪表板6与副驾驶区621相对的区域,以使得车载摄像头1能够获取副驾驶区62的人员的图像信息。当然,车载摄像头1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可选地,仪表板6安装区的表面为弧形面;车载摄像头1的安装面为与安装区表面相适配的弧形面,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之间的整体性。
可选地,沿车辆的横向,从车载摄像头1的中部往两侧,车载摄像头1背离仪表板6的上表面与仪表板6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之间的整体性。
可选地,沿车辆的纵向,从车载摄像头1朝向驾驶员的一端至另一端,车载摄像头1背离仪表板6的上表面与仪表板6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以利于车载摄像头1与仪表板6之间的整体性。
其中,车载摄像头1的结构及其与仪表板6的配合可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9、图10级图11,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包括车内人员分析仪2以及车载摄像头1,车载摄像头1与车内人员分析仪2通信连接;车载摄像头1为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载摄像头1。
其中,车载摄像头1的结构、功能及其实现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车内人员分析仪2可为常规的车内人员分析仪;本实施例此处对于车内人员分析仪2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车内人员分析仪2设置有芯片组件,芯片组件可包括:图像处理器21和深度学习芯片22;图像处理器21与车载摄像头1连接,用于对车载摄像头1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深度学习芯片22与图像处理器21连接,用于基于图像处理器21的处理结果生成控制信息或预警信息。
其中,深度学习芯片22包括用于运行深度学习软件以基于图像处理器21的处理结果进行预警分析的CPU(英文全称:Central Processing Unit/Processor;中文全称:中央处理器)芯片、MCU(英文全称:Microcontroller Unit;中文全称:微控制单元)芯片、的FPGA(英文全称: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中文全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或者ARM(英文全称:Advanced RISC Machine)芯片。
其中,图像处理器21用于对车载摄像头1采集到的车内人员脸部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车内人员的图像信息包括脸部信息、虹膜信息等。图像处理器21可采用常规的图像处理方法,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图像处理器21可基于图像处理方法对接收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增强、复原、匹配等处理,以便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深度学习芯片22能能够基于人脸识别算法,检测出车内人员的眼睛和/或瞳孔和/或表情,并以此判断车内人员的状态,根据车内人员的状态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或者预警信号。
在车载摄像头1安装至仪表板6与驾驶区61相对的位置时,车载摄像头1用于获取驾驶员脸部的图像信息。图像处理器21可用于车载摄像头1采集到的驾驶员脸部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驾驶员的的图像信息包括脸部信息、虹膜信息等。图像处理器21可基于图像处理方法对接收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增强、复原、匹配等处理,以便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一些示例中,深度学习芯片22能能够基于人脸识别算法,检测出驾驶员的眼睛和/或瞳孔,且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驾驶或者分心驾驶的状态,从而在驾驶员处于疲劳驾驶或者分心驾驶的状态生成预警信息。示例性地,深度学习芯片22可从图像信息中提取驾驶员的生物特征如虹膜特征,并基于虹膜特征分析驾驶员眼睛闭合状态,将眼睛闭合状态与预设的疲劳标准进行比较,如眼睛闭合状态达到疲劳标识也即分析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驾驶员疲劳驾驶。如此,深度学习芯片22可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或者预警信号;在生成控制信号时,车辆可根据该控制信号控制行车状态,如停车、减速;在生成预警信号时,车辆可根据预警信号发出声音预警或者视觉预警,以提示车内人员。
在一些示例中,深度学习芯片22根据物体识别算法,确定驾驶员脸部周围是否有的物体,从而判断驾驶员是否在分心驾驶或违规驾驶,例如,判断驾驶员是否在喝水、打电话、抽烟、打电话、化妆等,从而在驾驶员处于分心驾驶或违规驾驶的状态时生成预警信息。
在一些示例中,深度学习芯片22可通过其嵌入或运行的人脸识别算法(如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从车载摄像头1采集的图像信息中检测出驾驶员的眼睛和/或瞳孔和/或脸部轮廓等,并根据检测出的信息判断驾驶员是否为认证的驾驶员。示例性地,若深度学习芯片22将其检测出的信息与预先存储的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得上,则确定该驾驶员为认证的驾驶员,具有驾驶该车辆的权限;若深度学习芯片22将其检测出的信息与预先存储的信息不匹配,则该驾驶员为未认证的驾驶员,没有驾驶员该车辆的权限,此时,该人员无法执行驾驶员的操作,如无法操作方向盘7、无法启动发动机等。
在车载摄像头1安装至仪表板6与副驾驶区61相对的位置时,车载摄像头1用于获取副驾驶员脸部的图像信息。图像处理器21可用于车载摄像头1采集到的副驾驶员脸部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副驾驶员的图像信息包括脸部信息、虹膜信息等。图像处理器21可基于图像处理方法对接收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增强、复原、匹配等处理,以便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深度学习芯片22可通过其嵌入或运行的人脸属性/表情检测算法(如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属性/表情检测算法),从车载摄像头1采集的图像信息中检测出副驾驶员的眼睛和/或瞳孔和/或脸部轮廓等,并根据检测出的信息判断副驾驶员的情绪状态,以在驾驶员的情绪异常如愤怒、痛苦等时,生成相应的预警信号,从而及时提醒车内人员;或者,深度学习芯片可根据检测出的信息判断副驾驶员的身份,以判断副驾驶员是否为允许乘车的人员,若不是,则生成相应的预警信号,从而及时提醒车内人员。
当然,车载摄像头1的安装位置并不限于此,车内人员行为分析仪可根据设在摄像头1的安装位置对相应的人员进行分析。其中,车内人员行为分析仪可与多个车载摄像头1通信连接,多个车载摄像头1可安装至车内的不同位置处。例如,可以将车载摄像头设置在用于采集车内后排座区域图像的位置,以对采集到的后排座上的车内人员(如小孩、老人或其他人等)的人脸图像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提示或预警处理;等等。
可选地,车内人员分析系统还包括:车辆中控系统3,深度学习芯片22通过数据总线与车辆中控系统3连接。
示例性地,深度学习芯片22可与车辆中控系统3通信连接,以将深度学习芯片生成的预警信息发送给车辆中控系统3,使得车辆中控系统3能够根据预警信息对用户进行预警提示。或者,可将深度学习芯片22生成的控制信息发送给车辆中控系统3,车辆中控系统3能够根据该控制信息控制车辆的行驶状态如减速或停车。
可选地,深度学习芯片22可与车载娱乐系统4通信连接;车载娱乐系统4可用于接收深度学习芯片生成的预警信息,以使得车载娱乐系统4中的显示屏、播放器等根据该预警信息进行预警提示,以及时提示车内人员的状况。
例如,深度学习芯片22生成预警信息并发送给车载娱乐系统4之后,车载娱乐系统4根据该预警信息控制播放器发出声音提示,或者车载娱乐系统4根据该预警信息控制指示灯等显示设备亮起或者闪烁。
车内人员分析系统还可包括报警设备5,报警设备5可设置在车内人员分析仪和/或车载摄像头1上,报警设备5可与车内人员分析仪的深度学习芯片22通信连接,以接收深度学习芯片22生成的预警信息,以使得报警设备5能够根据该预警信息进行预警提示,以及时提示用于车辆周围的状况或者车内成员的状况。
其中,报警设备5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语音报警设备5、视觉报警设备5。语音报警设备5包括蜂鸣器、音频播放器等;视觉报警设备5包括显示屏、指示灯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36)

1.一种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有摄像头模组;所述外壳具有端壁、顶壁及底壁;
所述端壁设置有摄像头孔,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摄像头孔相对设置,以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能够从所述摄像头孔处采集图像信息;
所述端壁的顶部与所述顶壁连接,所述端壁的底部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顶壁呈曲面状,所述顶壁还与底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的顶部呈与顶壁相适配的弧形,且所述端壁的顶部的两侧均与端壁的底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为曲面,所述端壁的底部呈与所述底壁相适配的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空间内还设置有由铝合金支撑的散热支架,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散热支架传热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支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支架通过多个螺钉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散热区域,所述散热区域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朝向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防尘网,所述第一防尘网设置有防尘孔,所述防尘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散热孔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散热区域,两个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分布在所述摄像头孔相对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设置有第二散热区域,所述第二散热区域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设置在所述顶壁与所述电路板相对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朝向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防尘网,所述第二防尘网设置有防尘孔,所述防尘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散热孔的直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朝向所述端壁的一端的中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处盖设有装饰盖;所述装饰盖设置有所述摄像头孔,所述摄像头处安装有镜头护片,所述镜头护片与所述摄像头模组相对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盖及镜头护片为黑玻璃镜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设置有红外灯,所述装饰盖可供所述红外灯的红外光通过。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所述顶壁;所述第二壳体具有所述端壁及底壁;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以共同围成所述安装空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多个螺钉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朝向所述安装空间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筋。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其中部分第一加强筋相连接且能够围成多边形空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朝向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筋。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其中部分第二加强筋相连接且能够围成多边形空间。
2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以及人员车载摄像头,所述车载摄像头设置在所述车身内;所述车载摄像头为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摄像头。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内设置有仪表板,所述车载摄像头的底壁背离所述安装空间的外表面形成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仪表板的表面相适配安装。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内设置有驾驶区,所述车载摄像头设置在所述仪表板上且与所述驾驶区相对的区域。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区设置有方向盘,所述仪表板具有与所述方向盘相对的安装区,所述车载摄像头安装在所述安装区,以使得所述车载摄像头能够与所述驾驶区相对。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安装区的表面为弧形面;所述车载摄像头的安装面为与所述安装区表面相适配的弧形面。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沿车辆的横向,从车载摄像头的中部往两侧,所述车载摄像头背离仪表板的上表面与仪表板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沿车辆的纵向,从所述车载摄像头朝向驾驶员的一端至另一端,所述车载摄像头背离仪表板的上表面与仪表板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31.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连接有粘接层,所述车载摄像头通过所述粘接层与所述仪表板的表面粘接。
32.一种车内人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内人员行为分析仪以及车载摄像头;所述车载摄像头用于采集车内人员的图像信息,所述车内人员行为分析仪包括图像处理器和深度学习芯片;所述图像处理器与所述车载摄像头通信连接,用于对车载摄像头获取的车内人员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所述深度学习芯片与图像处理器通信连接,用于基于所述图像处理器的处理结果生成控制信息或预警信息;其中,所述车载摄像头为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摄像头。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车内人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辆中控系统,所述深度学习芯片通过数据总线与所述车辆中控系统连接。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车内人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载娱乐系统,所述深度学习芯片通过数据总线与所述车载娱乐系统连接。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车内人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报警设备,所述报警设备与所述深度学习芯片通信连接。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车内人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设备包括:语音报警设备,和/或,视觉报警设备。
CN201921073884.8U 2019-07-10 2019-07-10 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01164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73884.8U CN210116441U (zh) 2019-07-10 2019-07-10 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73884.8U CN210116441U (zh) 2019-07-10 2019-07-10 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6441U true CN210116441U (zh) 2020-02-28

Family

ID=69617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73884.8U Active CN210116441U (zh) 2019-07-10 2019-07-10 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164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67318B2 (en) Occupant monitor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713048B2 (en) Integration of occupant monitoring systems with vehicle control systems
US10532659B2 (en) Occupant monitor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614328B2 (en) Occupant monitor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150125126A1 (en) Detection system in a vehicle for recording the speaking activity of a vehicle occupant
US10960811B2 (en) Vehicle interior cabin forward facing brake light
JP7211673B2 (ja) 車両の乗員監視装置
JP2014521546A (ja) 自動車の取り付け部材にセンサ素子を取り付ける装置
CN210116441U (zh) 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
CN112009391B (zh) 车载摄像装置、安装方法、车辆及视觉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2009389A (zh) 车载视觉处理设备、系统、安装方法、处理方法及车辆
CN210268714U (zh) 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WO2022033336A1 (zh) 车辆
CN213056932U (zh) 车辆
JP6132822B2 (ja) 車載器
CN208931137U (zh) 驾驶员行为分析仪、分析系统及车辆
CN217116207U (zh) 一种车载疲劳驾驶镜头安装组件及车载疲劳驾驶镜头
CN210174794U (zh) 车载控制器、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WO2022052452A1 (zh) 车载视觉处理
CN218839386U (zh) 一种车内人员滞留监测装置
US11895441B2 (en) Device for monitoring vehicle occupant(s)
WO2018107728A1 (zh) 车辆后视镜以及用于监控驾驶者驾驶状态的方法和系统
CN215097343U (zh) 具有红外监控模块的车辆顶灯
KR20220074923A (ko) 차량 탑재 시각 처리
Hausmann et al. IN-VEHICLE SYSTEM FOR INDICATING DIRECTIONALITY OF DETECTED SOUN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1

Address after: 210023 Xuanwu Road, Xuanwu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699-1

Patentee afte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232 room 01, 2nd floor, No. 29 and 30, Lane 1775, Qiushan Road, Nicheng Town,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Shangtang Ling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Nanjing anruid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320000273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On board camera, personnel analysis system and vehic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1116

Assignee: Beixing Fub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Co.,Ltd.

Assigno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320000276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On board camera, personnel analysis system and vehic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1116

Assignee: Yuxin (Nanjing)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320000268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On board camera, personnel analysis system and vehic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1115

Assignee: Nanjing Nanda Tenglong Software Co.,Ltd.

Assigno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320000278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On board camera, personnel analysis system and vehic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1116

Assignee: North Star Sp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Co.,Ltd.

Assigno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320000277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On board camera, personnel analysis system and vehic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1116

Assignee: Nanjing Fuyuan advanced new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ssigno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320000272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On board camera, personnel analysis system and vehic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1115

Assignee: Nanjing Zoum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320000275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On board camera, personnel analysis system and vehic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1116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Nanjing zezhiche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4980001556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Vehicle mounted camera, in car personnel analysis system, and vehic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40130

Assignee: NANJING CHINA SCIENCE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ssigno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4980001552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Vehicle mounted camera, in car personnel analysis system, and vehic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