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68714U - 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68714U
CN210268714U CN201920897992.0U CN201920897992U CN210268714U CN 210268714 U CN210268714 U CN 210268714U CN 201920897992 U CN201920897992 U CN 201920897992U CN 210268714 U CN210268714 U CN 210268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mounting
analysis system
behavior analysis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9799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激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ensetim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ensetim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ensetim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9799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687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68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68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涉及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克服现有车载摄像头会占用仪表板处的空间的问题。其中,所述车载摄像头,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摄像头模组;所述外壳具有安装端、采集端以及过渡段;所述安装端用于与车辆转向轴处的安装位匹配,所述采集端相对于所述安装端翻折设置,所述过渡段连接在所述安装端与采集端之间,所述过渡段用于增大所述采集端与所述安装端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通过所述采集端采集图像时,避免摄像头模组的视野被车内配件遮挡。

Description

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视觉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是利用安装在车内的摄像头收集车内成员的图像信息,并进行静、动态物体的辨识等分析处理,从而确定车内乘员的行为,从而利于增加车辆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载摄像头,包括: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摄像头模组;所述外壳具有安装端、采集端以及过渡段;所述安装端用于与车辆转向轴处的安装位匹配,所述采集端相对于所述安装端翻折设置,所述过渡段连接在所述安装端与采集端之间,所述过渡段用于增大所述采集端与所述安装端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通过所述采集端采集图像时,避免摄像头模组的视野被车内配件遮挡。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采集端设置有可供所述摄像头模组采集图像的镜头孔,所述摄像头模组具有朝向所述镜头孔的前端面,所述镜头孔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摄像头模组的前端面面积。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镜头处设置有镜头护盖。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镜头孔为多边形孔,所述镜头护盖的形状与所述镜头孔相适配。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镜头护盖与所述外壳围成所述镜头孔的部分粘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包括底座、后盖以及前罩,所述底座、后盖以及前罩围合成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电路板连接;其中,所述底座的底端形成所述安装端,所述前罩处形成所述采集端。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支撑主体,连接在所述支撑主体的前部边缘的前侧壁,以及连接在所述前侧壁前端的连接部;所述支撑主体有至少部分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后盖的底端与所述支撑主体的后部边缘连接,所述后盖的前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所述后盖还与所述前侧壁连接;所述前罩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主体包括:支撑板以及侧边,所述侧边设置在支撑板的边缘且向所述车载摄像头的底端延伸;其中,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插线端口,所述插线端口用于与线缆配合;所述侧边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板前边缘的前侧边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板后边缘的后侧边,所述前侧边及后侧边的底端面为向车载摄像头的顶端凹陷的曲面。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插线端口靠近所述支撑板的中部设置,所述前侧边及后侧边的底端面的中部向车载摄像头的顶端凹陷。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后盖设置有螺钉孔,所述螺钉孔可供螺钉穿过,以通过所述螺钉将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外壳紧固连接;其中,所述螺钉孔位于所述车载摄像头在竖直方向的中部的两侧。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螺钉的后端设置有软胶塞,所述软胶塞插设在所述螺钉孔中,且所述软胶塞的后端面与所述后盖螺钉孔周围的外表面相适配。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车载摄像头的竖直方向平行;所述摄像头模组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顶部。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端的底部设置有多个连接柱,所述多个连接柱用于将所述车载摄像头安装至所述车辆转向轴处的安装位。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的底端设置有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连接柱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支撑主体用于位于所述安装位相对的两侧。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段呈圆滑的弯曲状,且所述过渡段分别与所述安装端、采集端圆滑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包括车载控制器以及车载摄像头,所述车载摄像头与所述车载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车载摄像头为前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摄像头。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还包括:车辆中控系统,所述车载控制器通过数据总线与所述车辆中控系统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还包括:车载娱乐系统,所述车载控制器通过数据总线与所述车载娱乐系统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还包括:报警设备,所述报警设备与所述车载控制器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报警设备包括:语音报警设备,和/或,视觉报警设备。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载控制器,包括:底壳、盖板及散热件;所述底壳的顶部设置有开口,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开口处;所述盖板与所述底壳围合成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中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盖板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散热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通孔处,以使得所述安装空间内的热量有至少部分由所述散热件导出。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设置有芯片组件,所述盖板与所述芯片组件相对应的区域设置有所述安装通孔,以使得所述散热件与所述芯片组件传热接触。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件包括连接部及多个散热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芯片组件传热接触;所述多个散热片均设置在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芯片组件的一侧,且所述各散热片的至少部分表面通过所述安装通孔露出。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件与所述芯片组件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胶片。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件与所述盖板或电路板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件的顶部表面与所述盖板的顶部表面平齐。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孔,所述多个散热孔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散热孔中的至少部分呈矩阵分布。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载控制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及第二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设置有连接孔。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及第二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安装支架,且位于同侧的多个安装支架间隔分布。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及第二侧均设置有连接孔为长孔的安装支架;所述第一侧的且连接孔为长孔的安装支架,与第二侧的且连接孔为长孔的安装支架靠近所述盖板的对角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靠近所述盖板的对角设置的两个长孔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盖板连接的盖板支架以及与所述底壳连接的底壳支架,所述盖板支架与底壳支架均设置有所述连接孔,且所述盖板支架与相应的底壳支架连接,且所述盖板支架与相应的底壳支架的连接孔同轴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盖板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盖板连接且相对于所述盖板向所述车载控制器的底端翻折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端,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翻折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板沿远离所述安装空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有所述连接孔。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壳支架包括:安装板以及设置在安装板边缘的立板;所述安装板设置有所述连接孔,所述安装板相对的两个边缘设置有所述立板,所述立板与所述安装板围合成限位空间,所述盖板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限位空间中;其中,所述立板还与底壳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盖板包括电解板。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壳包括底壁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壁边缘的侧壁,所述侧壁的顶端围成所述开口;所述侧壁设置有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用于与可插拔线缆配合,以使得所述车载控制器通过所述可插拔线缆与外部终端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设置有图像处理器和深度学习芯片,所述图像处理器与所述深度学习芯片通信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所述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为前述任一项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中,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的车载控制器以及车载摄像头设置在车身内。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载摄像头安装于所述车辆转向轴,以使得所述车载摄像头的采集端能够与车辆方向盘骨架的内边缘围合成的空间相对,使得所述车载摄像头的摄像头模组能够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处采集图像。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载摄像头与所述车辆转向轴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载摄像头通过如下至少一种连接方式与所述车辆转向轴可拆卸连接:螺接、卡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内设置有仪表板,所述车载控制器设置在所述仪表板内侧,以通过所述仪表板遮挡所述车载控制器。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内设置有副驾驶区,所述车载控制器设置在所述仪表板与副驾驶区相对的区域。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载控制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仪表板内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通过设置具有安装端、采集端以及过渡段的外壳,且将采集端相对安装端翻折设置,以使得本实施例的车载摄像头的安装端能够安装在车辆的转向轴处,过渡段用于增大所述采集端与所述安装端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在车载摄像头安装到安装位后,过渡段能够增加采集端相对于安装端的高度,从而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通过所述采集端采集图像时,避免摄像头模组的视野被车内配件遮挡;如此,能够利于避免车载摄像头对仪表板处的空间的占用,利于避免车载摄像头干扰驾驶员的视线,且车载摄像头的摄像头模组还能够从清楚地采集到车内人员,如驾驶员的图像信息。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前视图;
图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后视图;
图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左视图;
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仰视图;
图6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车载控制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车载控制器的俯视图;
图10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车载控制器的仰视图;
图1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车载控制器的左视图;
图1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车载控制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1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4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载控制器;11-底壳;111-底壳支架;1111-安装板;1112-立板;111a-限位空间;12- 盖板;123-盖板支架;1231-第一连接板;1232-第二连接板;121-安装通孔;122-散热孔;13- 散热件;131-连接部;132-散热片;14-电路板;15-安装支架;151-连接孔;151a-长孔;16- 连接端口;
2-车载摄像头;21-外壳;21a-安装端;21b-采集端;21c-过渡段;211-底座;2111-支撑主体;21111-支撑板;21112-侧边;21112a-前侧边;21112b-后侧边;21112c-底端面;2112- 前侧壁;2113-插线端口;2114-连接柱;2115-连接部;212-安装板;213-后盖;2131-螺钉孔; 2132-螺钉;2133-软胶塞;215-前罩;2151-镜头孔;2152-镜头护盖;216-粘接胶;22-电路板;221-摄像头模组;2211-前端面;
3-车辆中控系统;
4-车载娱乐系统;
5-报警设备。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底”、“顶”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通常在车辆内的仪表板处设置用于采集驾驶员图像信息的车载摄像头,车载摄像头与相应的终端设备如车载控制器通信连接,车载摄像头将其采集到的驾驶员图像信息发送给车载控制器,以使车载控制器根据该驾驶员图像信息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且在驾驶员疲劳驾驶时生成相应的预警信号,从而使得车辆内的部件如车载控制器、报警设备等能够根据该预警信号发出相应的声音或者视觉提示,以警示驾驶员。
然而,由于将车载摄像头设置在车内的仪表板的表面,该车载摄像头会占用仪表板处的空间;并且,车载摄像头通常设置在仪表板与驾驶员相对的区域,这就导致凸出仪表板表面的车载摄像头极易干扰驾驶员的视线。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能够安装在车辆的转向轴处,且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相对,以利于避免对仪表板处的空间的占用,利于避免车载摄像头干扰驾驶员的视线,且车载摄像头的摄像头模组还能够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处清楚地采集到驾驶员的图像信息。
如图13及图14所示,下面先对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工作场景进行举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车载摄像头的工作场景并不限于此。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2能够与相应的终端设备通信连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车载控制器、车辆中控系统。本实施例及下述是示例不妨与终端设备为车载控制器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车载摄像头2可通过线缆或者无线传输的方式与车载控制器1通信连接,以使得车载摄像头2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能够传递给车载控制器1。
其中,车载摄像头2采集的驾驶员图像信息包括脸部信息、虹膜信息等,以使得车载控制器1对采集的驾驶员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对驾驶员的驾驶身份进行认证,或者,以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分心驾驶、违规驾驶。
车载控制器1的芯片组件通过车载摄像头2采集的驾驶员图像信息对驾驶员的打哈欠、睁闭眼、喝水、进食、抽烟、打电话、化妆等等驾驶员行为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是否是疲劳驾驶、分心驾驶或违规驾驶。
其中,芯片组件在基于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分析驾驶员行为时,也就是说芯片组件在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及分析时,可采用常规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分析方法,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芯片组件可基于图像处理方法对接收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增强、复原、匹配等处理,以便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控制器还可基于图像分析方法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析、解释和识别。
在具体实现时,芯片组件可从图像信息中提取驾驶员的生物特征如虹膜特征,并基于虹膜特征分析驾驶员眼睛闭合状态,将眼睛闭合状态与预设的疲劳标准进行比较,如眼睛闭合状态达到疲劳标识也即分析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驾驶员疲劳驾驶。当然,芯片组件对接收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及分析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芯片组件可通过驾驶员的图像信息确定驾驶员的眨眼频率,判断驾驶员是否说话、打哈欠、低头、左右侧视等,并由此确定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分心驾驶或者违规驾驶。
车载控制器1的芯片组件在确定驾驶员有疲劳驾驶、分心驾驶、违规驾驶中的至少一种状态时,生成相应的预警信号。在一些示例中,车载控制器1可设置有警示器,此时芯片组件生产的预警信息可发送给警示器,以使警示器发出相应的声音提示或者视觉提示。在其它示例中,车载控制器1可与外部的报警设备连接,此时芯片组件生产的预警信息可发送给外部的报警设备,以使得外部的报警设备发出相应的声音提示或者视觉提示。
其中,芯片组件可包括:图像处理器和深度学习芯片;图像处理器与摄像头2连接,用于对摄像头2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深度学习芯片与图像处理器连接,用于基于图像处理器的处理结果生成控制信息或预警信息。
此外,在警示器或者外部的报警设备发出提示之后,车内乘员如驾驶员、乘客可及时了解到驾驶员当前处于疲劳驾驶、分心驾驶或违规驾驶状态,以利于车内乘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停车休息或者更换驾驶员等。
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前视图;图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后视图;图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左视图;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仰视图;图6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爆炸示意图;图7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至图7,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2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未对车载摄像头2说明的部分,可采用本领域的常规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2,包括:外壳21以及设置在外壳21内的摄像头模组221;外壳21具有安装端21a、采集端21b以及过渡段21c;安装端21a用于安装至位于车辆转向轴处的安装位,采集端21b相对于安装端21a翻折设置,过渡段21c连接在安装端21a与采集端 21b之间,过渡段21c用于增大采集端21b与安装端21a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在车载摄像头2安装到安装位之后,过渡段21c能够增大采集端21b相对于安装端21a的高度,以通过过渡段23c使得摄像头模组通过采集端21b采集图像时,避免摄像头模组的视野(也即视场)被车内配件遮挡。
外壳21是车载摄像头2的承载部件,车载摄像头2的摄像头模组221、连接器等器件均设置在外壳21内。
外壳21可以包括至少两部分,且至少两部分可拆卸连接,以利于车载摄像头2的装配以及对外壳21内的摄像头模组221、连接器等器件的检修。
在一些示例中,外壳21的至少部分可由金属材料制成,以使得外壳21具有良好散热性能及良好的承载能力。在另一些示例中,外壳21的至少部分可由塑料制成,以使得外壳21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且利于降低车载摄像头2的重量及成本。
示例性地,外壳21靠近功耗较大的器件如控制器的区域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以利于对控制器的散热;其中,控制器用于控制摄像头模组221等器件的工作状态。外壳21的其余部分可采用塑料制成,以利于降低车载摄像头2的重量及成本。
外壳21具有用于与车辆转向轴连接的安装端21a;车辆转向轴靠近车辆方向盘的区域设置有与安装端21a连接的安装位,如此,车载摄像头2安装在车辆方向盘背离驾驶员侧一侧,也即车载摄像头2可隐藏设置在车辆方向盘背离驾驶员侧一侧,以利于减少车载摄像头2对驾驶员视线的干扰,且减少对车辆仪表板表面的空间的占用。
其中,车辆转向轴处的安装位需要设置相应的安装结构,以使得车载摄像头2能够安装在安装位;安装结构的具体结构可根据车载摄像头2的安装端21a的结构进行设置,也即,安装位处的安装结构需要与车载摄像头2的安装端21a的结构相匹配,本实施例此处对安装位处的安装结构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当车载摄像头2的安装端21a通过螺栓等紧固件与安装位紧固连接时,则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位处的且与紧固件配合的紧固孔;当车载摄像头2的安装端21a通过卡扣等卡接件与安装位卡接时,则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位处的且与卡接件卡合的卡孔;当车载摄像头2的安装端21a通过粘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与安装位连接时,则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位处的粘接面、焊接面。
当然,车载摄像头2的安装端21a与安装位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外壳21还具有采集端21b,采集端21b相对于安装端21a翻折设置,以使得采集端21b 延伸至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相对,使得摄像头模组221能够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处采集图像。
其中,采集端21b相对于安装端21a翻折设置,也即,集端21b处的中轴线与安装端21 处的中轴线能够相交。例如,采集端21b处的中轴线与安装端21处的中轴线可垂直设置。又例如:采集端21b处的中轴线与安装端21处的中轴线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
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及下述实施例不妨以摄像头模组221的摄像方向为前方,也即以采集端21b所在的方向为前端(如图中箭头F所指的方向);以安装端21a所在的方向为底端(如图中箭头D所指的方向)。
外壳21还具有过渡段21c,过渡段21c连接在采集端21b与安装端21a之间,且过渡段 21c且过渡段21c用于增大采集端21b与安装端21a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摄像头模组通过采集端21b采集图像时,避免摄像头模组的视野(或视场)被车内配件遮挡。其中,车内配件可包括汽车方向盘。
过渡段21c用于增大采集端21b与安装端21a之间的距离,是指,过渡段21c用于增大采集端21b与安装端21a沿底顶方向的距离。示例性地,过渡段21c可用于增大采集端21b底表面与安装端12a底表面之间的距离。
如此,不仅以利于安装端21a与安装位的连接,且利于采集端21b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相对,使得摄像头模组221能够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处采集图像。示例性地,采集端21b在与车辆方向盘骨架径向平行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车辆方向盘骨架的内边缘在该平面上的正投影、围合成的圆周内。
其中,过渡段21c可呈弯折状或者弯曲状,以利于将安装端21a及采集端21b连接。示例性地,过渡段21c可呈圆滑的弯曲状,以提高外壳21的美观性且避免将人员划伤。
例如,过渡段21c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与安装端21a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圆滑连接,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圆滑连接,第三部分与采集端21b连接;第一部分可沿车载摄像头2的竖直方向(也即底顶方向)延伸设置,第三部分可沿车载摄像头2 的水平方向(也即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第二部分可为倾斜结构,以将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连接;倾斜结构可以呈弧形。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部分需要具有预设的长度,以使得与第三部分连接的采集端21b 能够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相对,使得摄像头模组221能够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处采集图像。本实施例对于第一部分的长度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2,通过设置具有安装端21a、采集端21b以及过渡段21c的外壳21,且将采集端21b相对安装端21a翻折设置,以使得本实施例的车载摄像头2的安装端 21a能够安装在车辆的转向轴处,采集端21b能够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相对,从而使得摄像头模组221能够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处采集图像;如此,能够利于避免车载摄像头2对仪表板处的空间的占用,利于避免车载摄像头2干扰驾驶员的视线,且车载摄像头2的摄像头模组221还能够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处清楚地采集到驾驶员的图像信息。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采集端21b设置有可供摄像头模组221采集图像的镜头孔 2151,摄像头模组221具有朝向镜头孔2151的前端面2211,镜头孔215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摄像头模组的前端面2211面积;镜头处设置有镜头护盖2152。
在一些示例中,镜头孔2151为多边形孔如矩形孔,其中,矩形孔的顶角处可进行倒圆角处理;镜头护盖2152的形状与镜头孔2151相适配。在其它示例中,镜头孔2151也可为与摄像头模组的前端相适配的圆孔,镜头护盖2152的形状与镜头孔2151相适配。
本示例中,通过将镜头孔2151的横截面面积(也即沿垂直于镜头孔2151的轴向的截面的面积)设置为大于摄像头模组的前端面2211面积,以利于避免外壳21围成镜头孔2151的部分遮挡摄像头模组221的视场,也即利于避免外壳21围成镜头孔2151的部分遮挡摄像头模组 221的采集范围。
并且,通过将镜头孔2151的横截面面积设置的较大,还利于增大镜头护盖2152与镜头孔 2151的连接面积,利于镜头护盖2152的安装可靠性。
可选地,镜头护盖2152与外壳21围成镜头孔2151的部分粘接。示例性地,镜头护盖2152 可粘接在外壳21围成镜头孔2151的部分的外表面;或者,镜头孔2151中设置有向镜头孔2151 中轴线延伸的翻边,镜头护盖2152可粘接在翻边上。
本实施例中,镜头护盖2152可采用玻璃或者塑料制成,且镜头护盖2152具有良好的光透过性,以利于提高镜头护盖2152对摄像头模组221的防护作用,且利于摄像头模组221采集图像的清晰度。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壳21包括底座211、后盖213以及前罩215,底座211、后盖213以及前罩215围合成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内设置有电路板22,摄像头模组221与电路板22连接;其中,底座211的底端形成安装端21a,前罩215处形成采集端21b。
其中,电路板22的长度方向与车载摄像头2的竖直方向平行;摄像头模组221设置在电路板22的顶部,以使得摄像头模组221的前端能够与采集端21b的摄像孔相对。此外,通过对外壳21的过渡段21c的长度进行合理设置,使得电路板22具有相对较大的安装空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外壳21设置为底座211、后盖213及前罩215三部分,以利于简化各部分的加工工艺,从而利于降低外壳21的制造成本;且利于电路板22等的安装,利于简化车载摄像头2的装配,从而利于提高车载摄像头2的装配效率。
其中,底座211可与后盖213可拆卸;前罩215可与底座211和/或后盖213可拆卸连接,以利于对安装空间中的电路板22等的检修。
在一些示例中,底座211包括支撑主体2111,连接在支撑主体2111的前部边缘的前侧壁 2112,以及连接在前侧壁2112前端的连接部2115;支撑主体2111有至少部分由金属材料制成;后盖213的底端与支撑主体2111的后部边缘连接,后盖213的前端与连接部2115连接,且后盖213还与前侧壁2112连接;前罩215与连接部2115连接。
其中,过渡段21c用于增大支撑主体2111顶部表面与采集端21b底部表面之间的距离。也即,过渡段21c用于增大支撑主体2111顶部表面与前罩215底部表面之间的距离。
支撑主体2111可呈平板状,支撑主体2111具有前部边缘及后部边缘,前部边缘连接在后部边缘的前侧,前部边缘及后部边缘共同形成支撑主体2111的边缘。支撑主体2111可由金属材料制成,以使得支撑主体2111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且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从而利于安装空间内的热量由金属制成的支撑主体2111导出。支撑主体2111可形成外壳21的安装端21a。
支撑主体2111的前部边缘连接有前侧壁2112,前侧壁2112可形成过渡段21c的一部分;前侧壁2112的结构可与前述关于过渡段21c的描述相适配。
前侧壁2112的前端连接有连接部2115,连接柱2114用于与前罩215连接,前罩215设置有可供摄像头模组221采集图像的镜头孔2151,前罩215形成车载摄像头2的采集端21b。
在一些示例中,连接部2115可为板体,以利于前罩215通过粘接胶216与连接部2115粘接;板体可具有与摄像头孔相对的通孔,摄像头模组221的部分可穿设在通孔中或者摄像头模组221的前端面2211与通孔相对;或者,板体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利于摄像头模组221采集的图像的清晰度。
在其它示例中,连接部2115可以为环体,前罩215可与环体螺接或者粘接。
后盖213形成过渡段21c的另一部分,也即后盖213可与底座211的前侧壁2112共同形成过渡段21c。后盖213可与底座211的支撑主体2111连接,后盖213与底座211的前侧壁2112连接,且后盖213还可与连接部2115连接,以利于后盖213与底座211的连接可靠性,且利于安装空间的密封性。
其中,后盖213与支撑主体2111、前侧壁2112及连接部2115可通过如下至少一种连接方式连接:螺接、卡接、粘接。示例性地,后盖213设置有支撑主体2111、前侧壁2112及连接部2115连接的翻边,翻边可通过粘接胶有支撑主体2111、前侧壁2112及连接部2115连接,既利于后盖213与底座211的连接可靠性,且利于安装空间的密封性。
当然,后盖213与底座211,底座211与前罩215的连接方式均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在其它示例中,外壳21可包括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两部分,或者,外壳21包括沿底顶方向相对设置的两部分。
下面不妨以外壳21包括底座211、后盖213以及前罩215为例,对外壳21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可选地,支撑主体2111包括:支撑板21111以及侧边21112,侧边21112设置在支撑板 21111的边缘且向车载摄像头2的底端延伸;其中,支撑板21111上设置有插线端口2113,插线端口2113用于与线缆配合;侧边21112包括设置在支撑板21111前边缘的前侧边21112a及设置在支撑板21111后边缘的后侧边21112b,前侧边21112a及后侧边21112b的底端面21112c 为向车载摄像头2的顶端凹陷的曲面。
示例性地,插线端口2113靠近支撑板21111的中部设置,前侧边21112a及后侧边21112b 的底端面21112c的中部向车载摄像头2的顶端凹陷。如此,能够相对降低插线端口2113与前侧边21112a及后侧边21112b的底端面21112c之间的距离,利于将线缆插入插线端口2113。
可选地,后盖213设置有螺钉孔2131,螺钉孔2131可供螺钉2132穿过,以通过螺钉2132 将电路板22与外壳21紧固连接;其中,螺钉孔2131位于车载摄像头2在竖直方向的中部的两侧。
如此,螺钉2132可与电路板22沿竖直方向的中部连接,以利于电路板22的定位可靠性,且利于将螺钉2132隐藏设置在车载摄像头2的后侧,利于外壳21的整体性。
相应地,螺钉2132的后端设置有软胶塞2133,软胶塞2133插设在螺钉孔2131中,且软胶塞2133的后端面与后盖213的且位于螺钉孔2131周围的外表面相适配。软胶塞2133可由橡胶、硅胶等软胶制成。
软胶塞2133的后端面与后盖213的且位于螺钉孔2131周围的外表面相适配,可以理解为:软胶塞2133的后端面与后盖213螺钉孔2131周围的外表面圆滑连接,也即,软胶塞2133的后端面与后盖213螺钉孔2131周围的外表面位于同一曲面或者斜面上,以利于外壳21的整体性,且利于提高车载摄像头2的手感。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安装端21a的底部,也即支撑主体211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连接柱2114,多个连接柱2114用于将车载摄像头2安装至车辆转向轴处的安装位。
连接柱2114可以为螺柱,连接柱2114的底端可设置有螺纹段;如此,连接柱2114的底端可穿过安装位并与螺母配合,以将车载摄像头2可靠地固定在固定位,且利于车载摄像头2的拆卸。
可选地,支撑主体2111的底端设置有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安装板212,安装板212与连接柱2114连接;安装板212与支撑主体2111用于位于安装位相对的两侧。其中,安装板212的形状需要车辆转向轴的安装位处的安装面相适配。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安装板212,且将安装板212及支撑主体2111分别设置在安装位相对的两侧,以使得车载摄像头2通过连接柱2114与安装板212共同与安装位连接,利于提高连接柱2114及安装板212的强度,从而利于提高车载摄像头2与安装位的连接可靠性。
此外,通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安装板212,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板212的强度,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车载摄像头2的安装可靠性。示例性地,安装板212和/或底座211可以为钣金件,以进一步提高安装板212和/或底座211的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如图13及图14所示,包括车载控制器1以及车载摄像头2,车载摄像头2与车载控制器1通信连接;车载摄像头2为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载摄像头2。
其中,车载摄像头2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者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车载控制器1可为常规的车载控制器1;本实施例此处对于车载控制器1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还包括:车辆中控系统3,车载控制器1通过数据总线与车辆中控系统3连接。
车载控制器1的芯片组件可包括:图像处理器和深度学习芯片;图像处理器与车载摄像头 2连接,用于对车载摄像头2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深度学习芯片与图像处理器连接,用于基于图像处理器的处理结果生成控制信息或预警信息。其中,深度学习芯片包括用于运行深度学习软件以基于图像处理器的处理结果进行预警分析的CPU(英文全称:Central Processing Unit /Processor;中文全称:中央处理器)芯片、MCU(英文全称:Microcontroller Unit;中文全称:微控制单元)芯片、的FPGA(英文全称: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中文全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或者ARM(英文全称:Advanced RISC Machine)芯片。
其中,图像处理器用于对车载摄像头2采集到的驾驶员脸部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驾驶员的图像信息包括脸部信息、虹膜信息等。图像处理器可采用常规的图像处理方法,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图像处理器可基于图像处理方法对接收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增强、复原、匹配等处理,以便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深度学习芯片能能够基于人脸识别算法,检测出驾驶员的眼睛和/或瞳孔,且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驾驶或者分心驾驶的状态,从而在驾驶员处于疲劳驾驶或者分心驾驶的状态生成预警信息。示例性地,深度学习芯片可从图像信息中提取驾驶员的生物特征如虹膜特征,并基于虹膜特征分析驾驶员眼睛闭合状态,将眼睛闭合状态与预设的疲劳标准进行比较,如眼睛闭合状态达到疲劳标识也即分析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驾驶员疲劳驾驶。
此外,在图像处理器对获取到的驾驶员的脸部图像进行处理之后,深度学习芯片根据物体识别算法,确定驾驶员脸部周围是否有的物体,从而判断驾驶员是否在分心驾驶或违规驾驶,例如,判断驾驶员是否在喝水、打电话、抽烟等,从而在驾驶员处于分心驾驶或违规驾驶的状态时生成预警信息。
如图14所示,深度学习芯片可与车辆中控系统3通信连接,以将车载控制器1生成的预警信息发送给车辆中控系统3,使得车辆中控系统3能够根据预警信息对用户进行预警提示。
示例性地,深度学习芯片生成预警信息并发送给车辆中控系统3之后,车辆中控系统3能够根据该预警信息控制车辆的行驶状态如减速或停车,或者提示驾驶员控制车辆的行驶状态如减速或停车。
可选地,深度学习芯片可与车载娱乐系统4通信连接;车载娱乐系统4可用于接收车载控制器1生成的预警信息,以使得车载娱乐系统4中的显示屏、播放器等根据该预警信息进行预警提示,以及时提示车内成员的状况。
示例性地,深度学习芯片生成预警信息并发送给车载娱乐系统4之后,车载娱乐系统4根据该预警信息控制播放器发出声音提示,或者车载娱乐系统4根据该预警信息控制指示灯等显示设备亮起或者闪烁。
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还可包括报警设备5,报警设备5可设置在车载控制器1和/或车载摄像头2上,报警设备5可与车载控制器1的深度学习芯片通信连接,以接收深度学习芯片生成的预警信息,以使得报警设备5能够根据该预警信息进行预警提示,以及时提示用于车辆周围的状况或者车内成员的状况。其中,报警设备5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语音报警设备5、视觉报警设备5。语音报警设备5包括蜂鸣器、音频播放器等;视觉报警设备5包括显示屏、指示灯等。
图8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车载控制器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车载控制器的俯视图;图10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车载控制器的仰视图;图1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车载控制器的左视图;图1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车载控制器的爆炸示意图。
可选地,如图8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控制器1,包括:底壳11、盖板12及散热件13;底壳11的顶部设置有开口,盖板12盖设在开口处;盖板12与底壳11围合成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中设置有电路板14;盖板12上设置有安装通孔121,散热件13设置在安装通孔121处,以使得安装空间内的热量有至少部分由散热件13导出。
底壳11是车载控制器1的承载部件,车载控制器1的芯片组件以及其它电子元器件如连接器等均可设置在底壳11内。
示例性地,底壳11包括底壁以及设置在底壁边缘的侧壁,底壁与侧壁共同围合成用于安装芯片组件以及其它电子元器件的安装空间,侧壁的顶端围成与安装空间连通的开口,以利于芯片组件以及其它电子元器件的安装。
安装空间中可设置有电路板14,芯片组件设置在电路板14上,其它电子元器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电路板14上,以利于简化车载控制器1内部的线路,且利于车载控制器1的装配。
底壳11顶端围成的开口处可盖设有盖板12,如此,盖板12与底壳11共同围合成安装空间,以利于提高安装空间的密封性,从而利于外部的液体等进入安装空间内影响安装空间内的电子元器件的性能。
其中,底壳11的至少部分或者盖板12的至少部分可采用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金属材料如铝合金制成,以提高车载控制器1的散热性能;可以理解的是:底壳11的至少部分或者盖板 12的至少部分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时,可相应地设置绝缘层,以免发生漏电或者短路现象。
当然,底壳11或者盖板12也可采用塑料材料制成,以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本实施例此处对于底壳11及盖板12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盖板12上设置有安装通孔121;示例性地,安装通孔121可设置在盖板12的中部区域,以使得安装空间中部的热量能够经安装在安装通孔121处的散热件13快速被导出。当然,安装通孔121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散热件1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热管;热管具有蒸发端及冷凝端,蒸发端可与安装空间内的器件传热接触,冷凝端可从安装通孔121处伸出至安装空间之外,如此,热管的蒸发端可吸收安装空间内的至少部分热量,并经热管的冷凝端将热量散发至车载控制器1外。
示例性地,热管包括管壳,管壳内具有毛细多孔材料构成的吸液芯。热管内部是被抽成负压状态;充入适当的液体,充入液体的沸点较低,容易挥发。如此,热管的蒸发端与安装空间内的器件传热接触并受热,吸液芯中的液体迅速蒸发形成蒸气;蒸气在微小的压力差下流向冷凝端,在冷凝端释放出热量并重新凝结成液体;重新凝结的液体再沿吸液芯且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端,如此循环不止,热量由热管蒸发端传至冷凝端,安装空间中的热量可以快速被导出。
当然,散热件13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例如,散热件13还可以为具有进水口及出水口的液冷散热器。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控制器1,通过在盖板12上设置散热件13,以利于散热件13与安装空间内的器件传热接触,如此,散热件13能够将安装空间内一些器件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从而实现对安装空间内的器件的散热,以利于减少甚至避免安装空间温度过高对车载控制器内的电子元器件等器件的性能的不利影响。
此外,通过设置安装通孔121,将散热件13设置在安装孔通孔处,以利于散热件13与车载控制器1外进行热交换,且利于根据实际需要将散热件13设置在对散热需求相对较大的位置,利于减少车载控制器1的体积,减少车载控制器1占用的安装空间。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安装空间中有功耗较大的芯片组件,盖板12上与芯片组件相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安装通孔121,以利于安装在安装通孔121处的散热件13能够与芯片组件传热接触。
如此,散热件13的部分能够通过安装通孔121与安装空间内的芯片组件传热接触,以使得芯片组件的热量能够传递给散热件13;散热件13的部分能够通过安装通孔121外露,以与车载控制器1外部的空气接触,从而使得散热件13能够将其热量传导至车载控制器1外部的空气,也即将安装空间内的芯片组件的热量导出至车载控制器1外,实现对芯片组件的散热。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散热件13包括连接部131及多个散热片132,连接部131 与芯片组件传热接触;多个散热片132均设置在连接部131背离芯片组件的一侧,且各散热片 132的至少部分表面通过安装通孔121露出。
连接部131可直接与芯片组件接触;也即连接部131的底表面可直接与芯片组件的顶表面接触,以利于芯片组件的热量快速地传递至散热件13的连接部131,再经连接部131传递至多个散热片132,多个散热片132可与车载控制器1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芯片组件的散热。
其中,连接部131底端表面与芯片组件的顶端表面相适配,以利于连接部131与芯片组件的接触;例如,芯片组件的顶端表面为平面,则连接部131的底端表面为平面。连接部131可以为平板结构;或者连接部131为盒体结构,盒体结构的表面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多个散热片132。支撑板的顶部表面的面积可大于连接部131底部表面的面积,以利于增大散热件131的散热面积。
可选地,连接部131的底表面与芯片组件顶表面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胶片。其中,导热硅胶片为具有一定弹性的片状结构。
如此,导热硅胶片能够较好地填充连接部131的底表面与芯片组件顶表面之间的间隙,使得连接部131与芯片组件之间的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芯片组件与散热件13之间的传热效率,利于提高对芯片组件的散热效果。
当然,当散热件13为热管等时,其底端与芯片组件之间也可设置有导热硅胶片。
多个散热片132可沿车载控制器1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间隔且均匀分布,以利于各散热片132与车载控制器1外部的空气均能够具有相对较大的接触面积,利于提高散热件13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散热件13与盖板12或电路板14可拆卸连接,例如,散热件13可通过卡接、螺栓连接等常见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与盖板12或电路板14可拆卸连接。
如此,在需要对散热件13进行更换,利于将散热件13拆卸下来;或者,在对安装空间内的器件进行检修时,可通过将散热件13拆卸下来,以为对对安装空间内的器件的检修提供操作空间。
当然,散热件13也可通过粘接、焊接等连接方式与盖板12或者电路板14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散热件13的顶部表面与盖板12的顶部表面平齐,以利于减小车载控制器1的体积,减少车载控制器1所需的安装空间。其中,散热件13可嵌设在安装通孔121中。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盖板12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孔122,多个散热孔122与安装空间连通设置。其中,散热孔122可设置在芯片组件的周围。
示例性地,多个散热孔122中的至少部分呈矩阵分布。例如,以车载控制器1的长度方向为排,则至少部分散热孔122可分布成多排,每相邻两排散热孔122之间的间距可相等,每排中每相邻两个散热孔122之间的间距可相等。其中,各排散热孔122中散热孔122的数量均可相等;或者,部分排中散热孔122的数量均相等,其余排中散热孔122的数量可相对减少,以免影响其它结构的设置。
当然,散热孔122的分布形式并不限于此,例如,每相邻两排的散热孔122也可错开设置。
本实施例中,散热孔122可设置在盖板12与安装空间内功耗相对较小的器件相对应的位置,功耗相对较小的器件可以为存储设备等功耗小于芯片组件的器件;如此,安装空间内功耗相对较小的器件产生的热量可从散热孔122处导出,以利于进一步降低安装空间内的热量。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车载控制器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及第二侧,第一侧及第二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支架15;安装支架15设置有连接孔151。
示例性地,安装支架15可以呈板状,安装支架15上设置有连接孔151,连接孔151可用于与螺钉、铆钉等紧固件配合,将车载控制器1安装在车辆内。
可选地,连接孔151可用于与螺钉配合,以将车载控制器1可拆卸地安装在车辆内,从而利于对车载控制器1的检修及更换。
在其中一可实现方式中,车载控制器1的第一侧及第二侧均设置有一个安装支架15,此时,两个安装支架15可沿车载控制器1的对角设置,也即车载控制器1可分布在车载控制器1的对角线上,以利于车载控制器1的安装可靠性。
在另一可实现方式中,车载控制器1的第一侧及第二侧均设置有多个安装支架15,且位于同侧的多个安装支架15间隔分布,以利于车载控制器1的安装可靠性,且利于车载控制器1 受力的均匀性,以免车载控制器1的顶角存在翘起的现象。
第一侧及第二侧均设置有连接孔151为长孔151a的安装支架15,且连接孔151为长孔151a 的安装支架15靠近盖板12的对角分布。其中,长孔151a可包括两个端部以及连接两个端部的加长段,加长段与两个端部圆滑连接;两个端部可为圆弧状例如半圆状,加长段可呈矩形。
示例性地,以车载控制器1为立方体为例,靠近车载控制器1的四个顶角处均设置有安装支架15,靠近车载控制器1其中一个对角线的两个安装支架15设置有长孔151a。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至少部分连接孔151设置为长孔151a,如此,在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将车载控制器1安装至车辆上时,即便车载控制器1的连接孔151或者车辆的紧固孔的位置存在误差,也可供螺钉在长孔151a内的移动(或者说车载控制器1相对于螺钉的移动),使得紧固件能够与车辆上的紧固孔配合,从而将车载控制器1与车辆可靠连接。
也即,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至少部分连接孔151设置为长孔151a,能够允许车载控制器1 或者测量上与紧固件配合的紧固孔存在一定的生产误差,利于提高车载控制器1的良品率,利于降低车载控制器1的安装难度,从而利于提高车载控制器1的安装效率。
可选地,第一侧及第二侧均设置有连接孔151为长孔151a的安装支架15;第一侧的且连接孔151为长孔151a的安装支架15,与第二侧的且连接孔151为长孔151a的安装支架15靠近盖板12的对角设置。
如此,车载控制器1的两侧均能够允许车载控制器1或者测量上与紧固件配合的紧固孔存在一定的生产误差,利于提高车载控制器1的良品率,利于降低车载控制器1的安装难度,从而利于提高车载控制器1的安装效率。
其中,对角是指车载控制器1中不相邻的两个顶角;靠近盖板12的对角设置,也即靠近不相邻的两个顶角设置;由于车载控制器1两个相邻的侧边在连接处形成一顶角,则安装支架 15可设置在其中一侧边上且靠近连接处设置。安装支架15的具体设置位置,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不影响其它结构的设置,且利于安装支架15与车载控制器1连接即可。
其中,安装支架15可与车载控制器1的底壳11或者盖板12一体设置,或者安装支架15 可通过焊接、螺接、铆接等常见的连接方式与车载控制器1的底壳11或者盖板12连接。
可选地,靠近盖板12的对角分布的两个长孔151a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示例性地,沿盖板12对角分布的两个长孔151a中的一个的长度方向与车载控制器1的长度方向平行;沿盖板 12对角分布的两个长孔151a中的另一个的长度方向与车载控制器1的长度方向垂直,也即沿盖板12对角分布的两个长孔151a中的另一个的长度方向与车载控制器1的宽度方向平行。
如此,沿盖板12对角分布的两个长孔151a中的一个的长度方向与车载控制器1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均能够允许一定的生产误差,利于提高车载控制器1的良品率,利于降低车载控制器1的安装难度,从而利于提高车载控制器1的安装效率。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安装支架15包括与盖板12连接的盖板支架123以及与底壳 11连接的底壳支架111,盖板支架123与底壳支架111均设置有连接孔151,且盖板支架123 与相应的底壳11底壳支架111连接,且盖板支架123与相应的底壳11底壳支架111的连接孔 151同轴设置。
如此,在通过紧固件将安装支架15与车辆连接时,紧固件也将盖板12与底壳11连接,从而,利于减少车载控制器1的零件数量,利于提高车载控制器1及其与车辆的装配效率。
示例性地,盖板支架123包括:第一连接板1231及第二连接板1232;第一连接板1231 与盖板12连接且相对于盖板12向车载控制器1的底端翻折设置;第二连接板1232连接在第一连接板1231的底端,第二连接板1232相对于第一连接板1231翻折设置,且第二连接板1232 沿远离安装空间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板1232设置有连接孔151。
底壳支架111包括:安装板1111以及设置在安装板1111边缘的立板1112;安装板1111 设置有连接孔151,安装板1111相对的两个边缘设置有立板1112,立板1112与安装板1111 围合成限位空间111a,盖板支架123的至少部分位于限位空间111a中。
通过在底壳支架111围成的限位空间111a,将盖板支架123的至少部分设于限位空间111a 中,利于盖板支架123与底壳支架111的定位可靠性,利于盖板支架123的连接孔151与底壳支架111的连接孔151对准也即同轴设置。
立板1112还与底壳11连接,以利于提高底壳支架111的强度,从而利于盖板12、底壳 11与车辆的连接可靠性。
可选地,盖板12包括电解板,既能够提高车载控制器1的质感,此外,还利于通过电解板释放安装空间内的电流,从而提高车载控制器1的安全性能。
示例性地,电解板朝向安装空间的表面可设置有能够导电的金属层,金属层可与接地装置连接,以在安装空间内的器件漏电时将电流导入大地。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底壳11的侧壁设置有连接端口16,以连接端口16用于与可插拔线缆配合,以使得车载控制器1内的连接器通过可插拔线缆与外部终端通信连接。
其中,外部终端设备可通过插设在该连接端口16的可插拔线缆对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进行更新或者升级。当然,底壳11侧壁上还设置有其它插口,如用于与电源线配合的电源插口、用于与串行总线USB设备配合的USB接口、用于与存储器卡配合的存储器卡插口等。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的车载摄像头2设置在车身内;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为前述任一项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
其中,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者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中,车载控制器1可设置在车辆的中控台中,例如,嵌设在车辆的中控台表面;或者隐藏设置在车辆的中控台内。
可选地,车身内设置有仪表板,车载控制器设置在仪表板内侧(也即仪表板背离驾驶区及非驾驶区的一侧),以通过仪表板遮挡车载控制器,从而使得仪表板对车载控制器具有防护作用,且利于避免车载控制器的数据的丢失。
可选地,车载控制器设置在仪表板与副驾驶区相对的区域,以利于仪表板内侧的仪器仪表等配件的布局。
可选地,车载控制器可拆卸地设置在仪表板内侧,以利于对车载控制器的检修及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45)

1.一种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摄像头模组;所述外壳具有安装端、采集端以及过渡段;所述安装端用于与车辆转向轴处的安装位匹配,所述采集端相对于所述安装端翻折设置,所述过渡段连接在所述安装端与采集端之间,所述过渡段用于增大所述采集端与所述安装端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通过所述采集端采集图像时,避免摄像头模组的视野被车内配件遮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端设置有可供所述摄像头模组采集图像的镜头孔,所述摄像头模组具有朝向所述镜头孔的前端面,所述镜头孔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摄像头模组的前端面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处设置有镜头护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孔为多边形孔,所述镜头护盖的形状与所述镜头孔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护盖与所述外壳围成所述镜头孔的部分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底座、后盖以及前罩,所述底座、后盖以及前罩围合成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电路板连接;其中,所述底座的底端形成所述安装端,所述前罩处形成所述采集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支撑主体,连接在所述支撑主体的前部边缘的前侧壁,以及连接在所述前侧壁前端的连接部;所述支撑主体有至少部分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后盖的底端与所述支撑主体的后部边缘连接,所述后盖的前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所述后盖还与所述前侧壁连接;所述前罩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包括:支撑板以及侧边,所述侧边设置在支撑板的边缘且向所述车载摄像头的底端延伸;其中,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插线端口,所述插线端口用于与线缆配合;所述侧边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板前边缘的前侧边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板后边缘的后侧边,所述前侧边及后侧边的底端面为向车载摄像头的顶端凹陷的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线端口靠近所述支撑板的中部设置,所述前侧边及后侧边的底端面的中部向车载摄像头的顶端凹陷。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设置有螺钉孔,所述螺钉孔可供螺钉穿过,以通过所述螺钉将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外壳紧固连接;其中,所述螺钉孔位于所述车载摄像头在竖直方向的中部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的后端设置有软胶塞,所述软胶塞插设在所述螺钉孔中,且所述软胶塞的后端面与所述后盖螺钉孔周围的外表面相适配。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车载摄像头的竖直方向平行;所述摄像头模组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顶部。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端的底部设置有多个连接柱,所述多个连接柱用于将所述车载摄像头安装至所述车辆转向轴处的安装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底端设置有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连接柱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支撑主体用于位于所述安装位相对的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呈圆滑的弯曲状,且所述过渡段分别与所述安装端、采集端圆滑连接。
16.一种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载控制器以及车载摄像头,所述车载摄像头与所述车载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车载摄像头为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摄像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辆中控系统,所述车载控制器通过数据总线与所述车辆中控系统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载娱乐系统,所述车载控制器通过数据总线与所述车载娱乐系统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报警设备,所述报警设备与所述车载控制器通信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设备包括:语音报警设备,和/或,视觉报警设备。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控制器,包括:底壳、盖板及散热件;所述底壳的顶部设置有开口,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开口处;所述盖板与所述底壳围合成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中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盖板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散热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通孔处,以使得所述安装空间内的热量有至少部分由所述散热件导出。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设置有芯片组件,所述盖板与所述芯片组件相对应的区域设置有所述安装通孔,以使得所述散热件与所述芯片组件传热接触。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连接部及多个散热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芯片组件传热接触;所述多个散热片均设置在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芯片组件的一侧,且所述各散热片的至少部分表面通过所述安装通孔露出。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与所述芯片组件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胶片。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与所述盖板或电路板可拆卸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的顶部表面与所述盖板的顶部表面平齐。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孔,所述多个散热孔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设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散热孔中的至少部分呈矩阵分布。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控制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及第二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设置有连接孔。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及第二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安装支架,且位于同侧的多个安装支架间隔分布。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及第二侧均设置有连接孔为长孔的安装支架;所述第一侧的且连接孔为长孔的安装支架,与第二侧的且连接孔为长孔的安装支架靠近所述盖板的对角设置。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盖板的对角设置的两个长孔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盖板连接的盖板支架以及与所述底壳连接的底壳支架,所述盖板支架与底壳支架均设置有所述连接孔,且所述盖板支架与相应的底壳支架连接,且所述盖板支架与相应的底壳支架的连接孔同轴设置。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盖板连接且相对于所述盖板向所述车载控制器的底端翻折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端,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翻折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板沿远离所述安装空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有所述连接孔。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支架包括:安装板以及设置在安装板边缘的立板;所述安装板设置有所述连接孔,所述安装板相对的两个边缘设置有所述立板,所述立板与所述安装板围合成限位空间,所述盖板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限位空间中;其中,所述立板还与底壳连接。
3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电解板。
3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包括底壁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壁边缘的侧壁,所述侧壁的顶端围成所述开口;所述侧壁设置有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用于与可插拔线缆配合,以使得所述车载控制器通过所述可插拔线缆与外部终端通信连接。
3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设置有图像处理器和深度学习芯片,所述图像处理器与所述深度学习芯片通信连接。
3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以及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所述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为权利要求16-38任一项所述的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其中,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中的车载控制器以及车载摄像头设置在车身内。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摄像头安装于所述车辆转向轴,以使得所述车载摄像头的采集端能够与车辆方向盘骨架的内边缘围合成的空间相对,使得所述车载摄像头的摄像头模组能够从车辆方向盘骨架围合成的空间处采集图像。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摄像头与所述车辆转向轴可拆卸连接。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摄像头通过如下至少一种连接方式与所述车辆转向轴可拆卸连接:螺接、卡接。
43.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内设置有仪表板,所述车载控制器设置在所述仪表板内侧,以通过所述仪表板遮挡所述车载控制器。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内设置有副驾驶区,所述车载控制器设置在所述仪表板与副驾驶区相对的区域。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控制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仪表板内侧。
CN201920897992.0U 2019-06-14 2019-06-14 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02687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7992.0U CN210268714U (zh) 2019-06-14 2019-06-14 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7992.0U CN210268714U (zh) 2019-06-14 2019-06-14 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68714U true CN210268714U (zh) 2020-04-07

Family

ID=70042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97992.0U Active CN210268714U (zh) 2019-06-14 2019-06-14 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687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1463A (zh) * 2020-10-30 2021-01-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支架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1463A (zh) * 2020-10-30 2021-01-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支架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24300B1 (ko) 스테레오 카메라
KR101724299B1 (ko) 트리플 카메라
CN108449533B (zh) 车辆摄像机系统
CN210274240U (zh) 一种车载摄像头模块结构
US20170187931A1 (en) Vehicle-mounted camera
CN210268714U (zh) 车载摄像头、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CN111225831B (zh) 应用于车辆的传感器支架、传感器模块和车辆
CN112470457B (zh) 车载相机
CN103009941B (zh) 带备用接口的插接式显示仪与胎压状态仪
CN210174794U (zh) 车载控制器、车内乘员行为分析系统及车辆
CN217216725U (zh) 摄像装置及车舱内影像的处理系统
CN209955874U (zh) 一种车辆以及用于安装于车辆的侧后视镜
CN210116441U (zh) 车载摄像头、车内人员分析系统及车辆
CN206993263U (zh) 一种新型车载高清摄像头
CN210680555U (zh) 主机、安全及预警系统和智能车辆
CN206993260U (zh) 一种新型易调整车载高清摄像头
CN111758252A (zh) 车载监控装置
CN216467603U (zh) 一种一体式可塑型节能车载显示屏
CN214122468U (zh) 一种车辆以及环境感知装置
CN220601457U (zh)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抬头显示器及其光源装置
CN216034139U (zh) 全向连接的车载显示屏
CN217672499U (zh) 兼容性强的车载智能座舱主机盒
CN219927425U (zh) 遮阳装置以及车辆
CN220094659U (zh) 感知装置及机器人
CN109785651A (zh) 一种交互式交通灯图像识别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6

Address after: 210023 Xuanwu Road, Xuanwu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699-1

Patentee afte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712, 7th floor, Haixiang Plaza, 1052 Nanhai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4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ENSETIM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Nanjing zezhiche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4980001556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Vehicle mounted camera, passenger behavior analysis system and vehic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7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40130

Assignee: NANJING CHINA SCIENCE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ssignor: Nanjing Sihai Xu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4980001552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Vehicle mounted camera, passenger behavior analysis system and vehic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7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40130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