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16549U - 叶片以及后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叶片以及后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16549U
CN208516549U CN201820763459.0U CN201820763459U CN208516549U CN 208516549 U CN208516549 U CN 208516549U CN 201820763459 U CN201820763459 U CN 201820763459U CN 208516549 U CN208516549 U CN 2085165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thin slice
protrusion
prominent
press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6345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我直史
寺尾康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165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1654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16Rotary folders
    • B65H45/162Rotary folders with folding jaw cylinders
    • B65H45/164Details of folding blad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18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blade f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6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fol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77Folding devic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将薄片的中央部准确地压入夹持部的叶片及具有其的后处理装置。实施方式的叶片是被用于能够将薄片对折的对折单元的叶片。在所述叶片上的所述薄片的折叠侧的端缘,设置有向所述叶片的压入方向突出的突出部。通过本实用新型,在叶片上的薄片的折叠侧的端缘,设置有向叶片的压入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能够抑制叶片的压入位置与薄片的中央部向铅垂方向的偏移。

Description

叶片以及后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叶片以及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用于对从图像形成装置(例如MFP)输送来的薄片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后处理装置具有对被输送的薄片实施装订或排序的处理部。除此之外,后处理装置具有对折单元,所述对折单元进行将多个薄片捆扎并折叠的所谓的对折。对折单元具有能够往复移动的叶片,所述叶片使前端缘插脱于一对折叠辊的夹持部。叶片一边将薄片的中央部压入夹持部一边进入夹持部。
但是,在叶片将薄片压入夹持部的情况下,存在在叶片与薄片之间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当在叶片与薄片之间发生滑动时,存在无法将薄片的中央部准确地压入夹持部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将薄片的中央部准确地压入夹持部的叶片及具有其的后处理装置。
实施方式的叶片是能够将薄片对折的对折单元用的叶片。在所述叶片上的所述薄片的折叠侧的端缘,设置有向所述叶片的压入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另一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对薄片进行后处理,包括:对折单元,其将所述薄片对折;具有:叶片,在所述叶片上的所述薄片的折叠侧的端缘,设置有向所述叶片的压入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通过本实用新型,在叶片上的薄片的折叠侧的端缘,设置有向叶片的压入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能够抑制叶片的压入位置与薄片的中央部向铅垂方向的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对折单元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叶片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叶片的顶端缘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叶片的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叶片的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突板的突起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叶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叶片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0是接着图9的、实施方式的叶片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叶片的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叶片的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叶片的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突板的突起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叶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叶片的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突板的突起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突板的突起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叶片的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的叶片的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形例的叶片的突出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图像形成装置2和后处理装置3。图像形成装置2在纸张等薄片状的记录介质(以下称为“薄片S”。)上形成图像。例如,图像形成装置2是作为复合机的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打印机、复印机等。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薄片S进行后处理。薄片S并不限定于纸,还包括OHP(Overhead projector)薄片等塑料薄片。薄片S并不限定于从图像形成装置2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的薄片,还能够手动地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
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控制面板11、扫描仪部12、打印机部13、供纸部14、排纸部15以及图像形成控制部16。
控制面板11具有受理用户的操作的各种按键或触摸屏等。例如,控制面板11受理与薄片S的后处理的种类有关的输入。图像形成装置2将由控制面板11输入的与后处理的种类有关的信息输送给后处理装置3。
扫描仪部12具有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的读取部。扫描仪部12将读取的图像信息输送给打印机部13。
打印机部13根据从扫描仪部12或外部设备发送来的图像信息,通过调色剂等显影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调色剂图像”。)。打印机部13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在薄片S的表面上。打印机部13对转印在薄片S上的调色剂图像施加热和压力,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在薄片S上。
供纸部14根据打印机部13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时间点,将薄片S逐张地向打印机部13供给。
排纸部15将从打印机部13排出的薄片S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
图像形成控制部1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的整体的动作。即,图像形成控制部16控制控制面板11、扫描仪部12、打印机部13、供纸部14以及排纸部15。图像形成控制部16由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以及RAM(Random AccessMemory)的控制电路形成。
接着,对后处理装置3进行说明。
例如,后处理装置3与图像形成装置2相邻配置。薄片S被从图像形成装置2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后处理装置3对被输送的薄片S执行通过控制面板11指定的后处理。例如,后处理装置3进行装订处理以及排序处理。例如,后处理装置3进行将薄片S对折并排出的薄片折叠处理。
后处理装置3具有搬入部20、待机部21、处理部22、排出部23、后处理控制部24以及对折单元40。
搬入部20与排纸部15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连接。搬入部20接受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的薄片S。未图示的手动托盘与排纸部15连接。
待机部21使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的薄片S暂时地滞留(缓冲)。待机部21被设置于处理部22的上方。待机部21在处理部22没有薄片S时,使被滞留的薄片S向处理部22落下。
处理部22对被输送的薄片S进行后处理。例如,处理部22进行使多张薄片S对齐并整合的排序处理。例如,处理部22通过订书钉或胶带对多个薄片S对齐的薄片捆进行薄片装订处理。图中符号25表示通过订书钉等对处理部22中的薄片捆进行装订处理的薄片装订装置。处理部22将进行了后处理的薄片S向排出部23排出。
排出部23具有固定托盘23a和活动托盘23b。固定托盘23a被设置于后处理装置3的上部。活动托盘23b被设置于后处理装置3的侧部。从待机部21以及处理部22向固定托盘23a以及活动托盘23b排出薄片S。
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后处理装置3的整体的动作。即,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搬入部20、待机部21、处理部22、排出部23以及对折单元40的动作。后处理控制部24与图像形成控制部16同样地,由包括CPU、ROM以及RAM的控制电路形成。
接着,对后处理装置3的对折单元40进行说明。
后处理装置3具有对折单元40,所述对折单元40将单张或多张薄片S折叠(对折)。
后处理装置3按照沿图1的纸面的路径来输送薄片S。薄片S将表面和里面同与图1的纸面垂直相交的方向平行地配置。以下,将沿对折单元40中的薄片S的输送路径的方向称为薄片输送方向D(或简称为输送方向)。以下,将与图1的纸面垂直相交的方向称为薄片宽度方向W(参照图2)。薄片S为具有沿薄片输送方向D的两边和沿薄片宽度方向W的两边的矩形状。
从图像形成装置2通过薄片路径54向对折单元40输送薄片S。被向对折单元40输送的薄片S被堆叠部55接住。
例如,堆叠部55以起立姿势接住被输送的薄片S。堆叠部55以接住的薄片S的上侧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折叠辊41侧)的方式使薄片S倾斜。在将多个薄片S对折的情况下,多个薄片S依次重叠而被堆叠部55接住而进行捆扎。
被堆叠部55接住的薄片S(或薄片捆)被引导部件58从输送方向下游侧来支承并被配置为平坦状。此时,薄片S的起立方向的中央部SC(薄片输送方向中央)在薄片S的厚度方向上与折叠辊41的夹持部42相向(参照图2)。在薄片S的厚度方向上隔着薄片S而与夹持部42相向的部位,配置有折叠叶片43(以下简称为“叶片43”。)。
如图2所示,叶片43将薄片S的起立方向的中央部SC向折叠辊41的夹持部42推压,将薄片S的中央部SC压入夹持部42。折叠辊41一边夹入薄片S的中央部SC一边旋转,将薄片S对折。如图1所示,被对折的薄片S(以下称为“折叠体”。)通过位于夹持部4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排出辊44进行输送,向排纸托盘46排出。折叠辊41以及排出辊44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彼此独立或同步地旋转驱动。
如图1所示,为了切换是否将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薄片S输送到处理部22侧或对折单元40侧,在后处理装置3的搬入部20设置有门20a。门20a在不进行薄片折叠处理时,将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薄片S向处理部22侧输送。门20a在进行薄片折叠处理时,将薄片S向对折单元40侧输送。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3的对折单元40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对折单元40具有折叠辊41以及叶片43。
折叠辊41由形成夹持部42的一对辊构成。折叠辊41的一对辊中的一方是驱动辊41a。折叠辊41的一对辊中的另一方是从动辊41b。
驱动辊41a不进行移动而在固定位置驱动旋转。驱动辊41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来驱动。例如,驱动辊41a的驱动源使用直流马达。驱动源向驱动辊41a传递驱动力。例如,驱动辊41a的驱动源还向叶片43传递驱动力。
从动辊41b能够离开驱动辊41a。从动辊41b通过未图示的施力机构向驱动辊41a施力。从动辊41b从动于驱动辊41a的旋转而进行旋转。
薄片S的中央部SC被叶片43夹入折叠辊41的夹持部42。折叠辊41将被插入夹持部42的薄片S对折,并且将对折的薄片S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
叶片43是在折叠辊41的一对辊相向的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部件。叶片43能够进行往复移动以使顶端缘插脱于夹持部42。例如,叶片43通过滑动曲轴机构进行往复移动。叶片43一边将薄片S的中央部SC压入夹持部42一边进入夹持部42。叶片43一边使薄片S的中央部SC停留在夹持部42一边从夹持部42退出。
如图1所示,引导部件58在薄片输送方向D上被配置在折叠辊41与薄片S之间。引导部件58是与叶片43的进退方向垂直相交的板状部件。引导部件58将从薄片路径54输送来的薄片S引导为起立状态并载置在堆叠部55上。引导部件58隔开能够使叶片43进退的间隙而分割为第一引导部件58a和第二引导部件58b。叶片43通过第一引导部件58a以及第二引导部件58b之间的间隙来进退,并能够将薄片S的中央部SC(参照图2)压入夹持部42。当将薄片S的中央部SC(参照图2)压入夹持部42时,在薄片S形成折叠边。叶片43在使薄片S形成折叠边之后,能够后退而从夹持部42拔出。
堆叠部55具有支承爪56和移动装置57。支承爪56支承起立状态的薄片S的下端。移动装置57能够使支承爪56上下移动。
在堆叠部55的上方配置有装订单元59。装订单元59按照后处理的种类,预先对薄片S的中央部SC实施装订处理。载置在堆叠部55上的薄片S能够通过支承爪56的移动而上下移动。例如,支承爪56在叶片43将薄片S压入夹持部42时,还伴随着薄片S的下端的位移而上升。
载置在堆叠部55上的薄片S将下端支承于支承爪56,据此,被定位(整合)在薄片输送方向D上。如图2所示,在堆叠部55的薄片宽度方向两侧,配置有用于将薄片S定位在薄片宽度方向W上的一对整合部件55a。
如图1所示,在比折叠辊41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分离的部位,配置有将折叠体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排出的排出辊44。
排出辊44由形成夹持部45的一对辊构成。排出辊44的一对辊中的一方是驱动辊。排出辊44中的一对辊的另一方是从动辊。驱动辊不进行移动,而在固定位置驱动旋转。从动辊能够从驱动辊分离。从动辊通过未图示的施力机构向驱动辊施力。在排出辊44的夹持部45夹入由折叠辊41输送的折叠体。排出辊44将被插入夹持部45的折叠体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排出辊44的夹持部45在薄片输送方向D上与折叠辊41的夹持部42相向。
以下,对叶片43详细地进行叙述。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叶片43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叶片43是能将薄片S对折的对折单元40(参照图2)用的叶片。在叶片43上的薄片S的折叠侧的端缘(以下还称为“前端缘”。)上设置有多个凹部43a,所述多个凹部43a为了避开折叠辊41而凹进。多个凹部43a向叶片43的压入方向V1的相反侧凹进。在此,压入方向V1是叶片43朝向折叠辊41的夹持部42(参照图2)的方向。
换言之,在叶片43的前端缘,设置有向叶片43的压入方向V1突出的多个压入片43b。在实施方式中,垂直相交于叶片43的压入方向V1以及厚度方向V2的方向(以下还称为“叶片宽度方向V3”。)与薄片宽度方向W平行。多个压入片43b在叶片宽度方向V3上隔开间隔而排列。图中符号43h、43i、43j是叶片43的定位孔或安装孔等。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叶片43的前端缘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压入片43b呈向叶片43的压入方向V1突出的台形状。压入片43b的薄片宽度方向的长度在叶片43的压入方向V1上越靠夹持部42(参照图2)侧越短。在叶片43的前端缘,设置有向叶片43的压入方向V1突出的突出部30。突出部30位于压入片43b的薄片S的折叠侧的端部。在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0上的薄片S的折叠侧的端缘(前端缘)呈在叶片宽度方向V3(薄片宽度方向W)上连续的直线状。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叶片43的突出部30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突出部30具有在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排列的多个突起31。在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0具有在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排列的五个突起31。叶片43是将具有突起31的突板29在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重叠多片的层叠体。在实施方式中,叶片43是将突板29在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重叠五片的层叠体。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叶片43的突出部30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换言之,图6是从与叶片43的压入方向V1以及厚度方向V2垂直相交的方向(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叶片43的突出部30的图。
如图6所示,从叶片宽度方向V3观察,多个突起31的突出端31a涵盖整个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对齐。换言之,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多个突起31向压入方向V1的突出量彼此相同。在实施方式中,五片突板29的厚度彼此相同。
在图6中,符号t1表示叶片43的厚度,符号t2表示突板29的厚度。例如,叶片43的厚度t1被设定在0.25mm以上0.5mm以下的范围内。例如,突板29的厚度t2被设定在0.05mm以上0.1mm以下的范围内。在实施方式中,叶片43的厚度t1为0.25mm左右,突板29的厚度t2为0.05mm左右。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突板29的突起31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换言之,图7是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板29的突起31的图。
如图7所示,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起31越靠厚度方向V2的中心侧越向压入方向V1突出。
在图7中,符号31b1表示突起31的第一基端,符号31b2表示突起31的第二基端。在此,突起31的第二基端31b2是在厚度方向V2上位于突起31的第一基端31b1相反侧的突起31的基端。在实施方式中,突起31的突出端31a位于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的中心位置。突起31在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的中心位置具有最向压入方向V1突出的尖锐形状。
在图7中,符号31c1表示位于突起31的突出端31a与第一基端31b1之间的第一面,符号31c2表示位于突起31的突出端31a与第二基端31b2之间的第二面。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第一面31c1以及第二面31c2具有向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的内侧凸起的圆弧状。
在图7中,符号h1表示突起31的突出量。在此,突起31的突出量h1是压入方向V1上的突起31的突出端31a与第一基端31b1之间的距离。例如,突起31的突出量h1与突板29的厚度t2之间,存在h1=0.2×t2的关系。
在图7中,符号CL表示突板29的厚度方向V2上的中心轴线。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板29以突板29的中心轴线CL为对称轴线对称。即,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第一面31c1以及第二面31c2以突板29的中心轴线CL为对称轴线对称。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叶片43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叶片43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8所示,首先,准备具有0.05mm以上0.1mm以下的厚度的板状部件即基板28。
接着,在基板28的两表面配置具有开口部35a的一对掩膜35。此时,使一对掩膜35的开口部35a隔着基板28相向。
接着,通过一对掩膜35的开口部35a,对基板28进行湿蚀刻。通过将湿蚀刻进行规定时间,在基板28上,形成一对圆弧状的凹部28a。一对圆弧状的凹部28a形成于在基板28上与一对掩膜35的开口部35a相向的部分。
当一对圆弧状的凹部28a形成规定深度时,基板28被分割为纸面左右两部分。图中符号DL表示通过一对圆弧状的凹部28a的中心的基板28的分割线。通过将形成有规定深度的一对圆弧状的凹部28a的基板28沿分割线DL进行分割,能够得到具有突起31的突板29(参照图7)。
接着,在厚度方向V2上重叠五片具有突起31的突板29。此时,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使多个突起31的突出端31a在整个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对齐。
接着,使五片突板29相接合。例如,将五片突板29放入真空炉中加压加热使其相接合。即,将五片突板29真空热压而一体化。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够制造实施方式的叶片43(参照图6)。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叶片43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9以及图10是实施方式的叶片43(参照图6)以及比较例的叶片43X的作用的说明图。为了便于说明,在图9以及图10中,省略实施方式的叶片43的图示。
首先,对比较例的叶片43X的作用进行说明。
比较例的叶片43X不具有实施方式中的突出部30。例如,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比较例的叶片43X的前端缘具有与薄片S的一表面平行的平坦面。
如图9所示,叶片43X一边将薄片S的中央部压入夹持部42一边进入夹持部42。但是,在叶片43X将薄片S压入夹持部42的情况下,存在在叶片43X与薄片S之间发生滑动的可能性。例如,作为在叶片43X与薄片S之间发生滑动的主要原因,例如有薄片S的自重或薄片S的硬挺度等。
如图10所示,当在叶片43X与薄片S之间发生滑动时,存在无法准确地将薄片S的中央部压入夹持部42的可能性。例如,当由于薄片S的自重等在叶片43X与薄片S之间发生滑动,则薄片S的中央部会向叶片43X的下方偏移。在图9以及图10中,符号PX表示向叶片43X的下方偏移的薄片S的中央部(比较例)。
与此相对,根据实施方式,叶片43是能够将薄片S对折的对折单元40用的叶片。在叶片43上的薄片S的折叠侧的端缘(前端缘),设置有向叶片43的压入方向V1突出的突出部30。通过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实施方式的叶片43与前端缘具有平坦面的叶片43X相比较,叶片43相对于薄片S的接触面压力大。即,与前端缘具有平坦面的叶片43X相比较,能够使薄片S与叶片43之间的接触阻力增大。根据实施方式,在叶片43将薄片S向夹持部42压入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叶片43的压入位置和薄片S的中央部在铅垂方向(重力方向)偏移。因此,能够将薄片S的中央部准确地压入夹持部42。除此之外,能够抑制相对于薄片S的装订位置和折叠位置的偏移。在图9及图10中,符号SC表示实施方式中的薄片S的中央部。
突出部30具有在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排列的多个突起31,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由多个突起31挂住薄片S,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叶片43的压入位置和薄片S的中央部在铅垂方向偏移。
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起31越靠厚度方向V2的中心侧越向压入方向V1突出,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通过在基板28的两表面进行湿蚀刻的所谓的双面蚀刻,能够容易地制造叶片43。除此之外,在叶片43为将突板29在厚度方向V2重叠多片的层叠体的情况下,能够不考虑突板29的上下朝向来层叠,因此是优选的。即,由于不考虑突板29的重合的顺序,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叶片43。
叶片43是将具有突起31的突板29在厚度方向V2上重叠多片的层叠体,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叶片43仅由一片突板29构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叶片43的刚性,因此能够将薄片S的中央部稳定地压入夹持部42。
在叶片43的前端缘,以避开折叠辊41的方式设置有向叶片43的压入方向V1的反对侧凹进的凹部43a,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与使叶片43的前端缘为在叶片宽度方向V3上连续的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大叶片43相对于薄片S的接触面压力。因此,在叶片43将薄片S压入夹持部42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叶片43的压入位置和薄片S的中央部向薄片宽度方向偏移。
后处理装置3具有实施方式的叶片43,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提供一种可将薄片S的中央部准确地向夹持部42压入的后处理装置3。
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多个突起31并不限于向压入方向V1的突出量彼此相同。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叶片143的突出部130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11是相当于图6的图。
如图11所示,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多个突起31被配置为,越靠厚度方向V2的中心侧,向压入方向V1的突出量变得越大。换言之,突出部130也可以呈越靠厚度方向V2的中心侧,向压入方向V1的突出量越大的台阶状。
根据第一变形例,能够通过位于厚度方向V2的中心的突起31来将薄片S定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叶片143的压入位置与薄片S的中央部向铅垂方向偏移。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叶片243的突出部230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12是相当于图6的图。
如图12所示,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多个突起31也可以配置为,越靠厚度方向V2的一侧,向压入方向V1的突出量变得越大。具体而言,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多个突起31也可以配置为,越靠铅垂方向下侧,向压入方向V1的突出量变得越大。
根据第二变形例,能够通过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突起31来抑制薄片S向铅垂方向下方偏移,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叶片243的压入位置与薄片S的中央部向铅垂方向偏移。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
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起31并不限定于越靠厚度方向V2的中心侧,越向压入方向V1突出。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叶片343的突出部330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13是相当于图6的图。
如图13所示,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起331也可以越靠厚度方向V2的一侧,越向压入方向V1突出。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多个突起331的突出端331a在叶片343的整个厚度方向V2上对齐。换言之,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多个突起331向压入方向V1的突出量彼此相同。在本变形例中,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各突起331的突出端331a位于厚度方向V2的一侧。突起331在叶片343的厚度方向V2上的一端位置具有最向压入方向V1突出的尖锐形状。图中符号329表示具有突起331的突板。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突板329的突起331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14是相当于图7的图。
在图14中,符号331b表示突起331的基端。在本变形例中,突起331的突出端331a位于叶片343(参照图13)的厚度方向V2上的一端。
在图14中,符号331c表示位于突起331的突出端331a与基端331b之间的连续面。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连续面331c具有圆弧状,其中所述圆弧状向叶片343的厚度方向V2的内侧凸起。
在图14中,符号h2表示突起331的突出量。在此,突起331的突出量h2是压入方向V1上的突起331的突出端331a与基端331b之间的距离。例如,突起331的突出量h2与突板329的厚度t2之间,具有h2=0.4×t2的关系。
接着,对本变形例的叶片343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叶片343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15所示,首先,准备具有0.05mm以上0.1mm以下的厚度的板状部件即基板328。
接着,在基板328的一表面,配置具有开口部35a的掩膜35。另一方面,在基板28的另一表面,配置不具有开口部的掩膜335。
接着,通过掩膜35的开口部35a,对基板328进行湿蚀刻。通过进行规定时间的湿蚀刻,在基板328上,在与掩膜35的开口部35a相向的部分形成圆弧状的凹部328a。
当圆弧状的凹部328a形成规定深度时,基板328分割为纸面左右两部分。图中符号DL表示通过圆弧状的凹部328a的中心的基板328的分割线。通过将形成有规定深度的圆弧状的凹部328a的基板328沿分割线DL进行分割,能够获得具有突起331的突板329(参照图14)。
接着,将具有突起331的突板329在厚度方向V2上重叠五片。此时,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使多个突起331的突出端331a在叶片343的整个厚度方向V2上对齐。
接着,将五片突板329相接合。例如,将五片突板329放入真空炉加压加热来使其相接合。即,将五片突板329真空热压而使其一体化。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够制造本变形例的叶片343(参照图13)。
根据第三变形例,通过仅对基板328单侧表面进行湿蚀刻的所谓的单面蚀刻,能够容易地制造叶片343。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
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各突起331的突出端331a并不限定于位于厚度方向V2的一侧。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叶片443的突出部430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16是相当于图6的图。
如图16所示,各突起331的突出端331a也可以在叶片443的厚度方向V2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配置。换言之,也可以为叶片443的在厚度方向V2上相邻的两个突起331的突出端331a彼此连结。
根据第四变形例,与多个突起331的突出端331a在厚度方向V2分离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在厚度方向V2上相邻的两个突起331的刚性。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
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起31的第一面31c1以及第二面31c2并不限定于具有向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的内侧凸起的圆弧状。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突板529的突起531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17是相当于图7的图。
如图17所示,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起531的第一面531c1也可以呈从突出端531a向第一基端531b1倾斜的直线状。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起531的第二面531c2也可以呈从突出端531a向第二基端531b2倾斜的直线状。即,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起531也可以呈向压入方向V1凸起的等腰三角形状。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进行说明。
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起331的连续面331c并不限定于具有向叶片343的厚度方向V2的内侧凸起的圆弧状。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突板629的突起631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18是相当于图7的图。
如图18所示,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起631的连续面631c也可以呈从突出端631a向基端631b倾斜的直线状。即,从叶片宽度方向V3来观察,突起631也可以呈向压入方向V1凸起的直角三角形状。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进行说明。
突出部30的前端缘并不限定于呈在叶片宽度方向V3上连续的直线状。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叶片743的突出部730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19是相当于图4的图。
如图19所示,突出部730的前端缘在叶片宽度方向V3上也可以呈凹凸形状(锯齿状)。具体而言,在突出部730的前端缘,也可以设置有向压入方向V1突出,并且在叶片宽度方向V3上排列的多个凸部732。
根据第七变形例,与使突出部30的前端缘为在叶片宽度方向V3上连续的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大叶片743相对于薄片S的接触面压力。因此,能够抑制在叶片743将薄片S压入夹持部42的情况下,叶片743的压入位置与薄片S的中央部向薄片宽度方向偏移。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的叶片843的突出部830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如图20所示,突出部830的前端缘也可以呈格子状。具体而言,突出部830的前端缘也可以呈网格状,该网格状具有:多个第一线部833,其呈与叶片宽度方向V3平行的直线状;和多个第二线部834,其呈与第一线部833垂直相交的直线状。
根据第八变形例,与使突出部30的前端缘为在叶片宽度方向V3上连续的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大叶片843相对于薄片S的接触面压力。因此,在叶片843将薄片S压入夹持部42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叶片843的压入位置与薄片S的中央部向薄片宽度方向偏移。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形例的叶片943的突出部930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如图21所示,突出部930的前端缘也可以呈网格状,该网格状具有:多个第一线部933,其呈与叶片宽度方向V3交叉的直线状;和多个第二线部934,其呈与第一线部933垂直相交的直线状。
根据第九变形例,与使突出部30的前端缘为在叶片宽度方向V3上连续的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大叶片943相对于薄片S的接触面压力。因此,在叶片943将薄片S压入夹持部42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叶片943的压入位置与薄片S的中央部向薄片宽度方向偏移。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进行说明。
突出部30并不限定于具有在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排列的五个突起31。例如,突出部30也可以仅具有一个突起31。或者,突出部30也可以具有在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排列的两个以上四个以下的多个突起31。或者,突出部30也可以具有在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排列的六个以上的多个突起31。
叶片43并不限定于为将突板29在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重叠五片的层叠体。例如,叶片43也可以仅具有一片突板29。或者,叶片43也可以是将突板29在叶片43的厚度方向V2上重叠两片至四片或六片以上的层叠体。
并不限定于通过对基板28进行湿蚀刻来形成突出部30。例如,也可以通过对基板28进行切削加工来形成突出部30。
突出部30并不限定于仅设置于叶片43的前端缘。例如,突出部30也可以涵盖整个叶片43的外周缘而设置。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叶片43是能够将薄片S对折的对折单元40用的叶片。在叶片43上的薄片S的折叠侧的端缘(前端缘),设置有向叶片43的压入方向V1突出的突出部30。通过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实施方式的叶片43与前端缘具有平坦面的叶片43X相比较,叶片43相对于薄片S的接触面压力大。即,与前端缘具有平坦面的叶片43X相比较,能够增大薄片S与叶片43之间的接触阻力。根据实施方式,在叶片43将薄片S压入夹持部42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叶片43的压入位置与薄片S的中央部向铅垂方向(重力方向)偏移。因此,能够将薄片S的中央部准确地向夹持部42压入。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叶片,其被用于能够将薄片对折的对折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叶片上的所述薄片的折叠侧的端缘,设置有向所述叶片的压入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叶片的厚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片,其特征在于,
从与所述压入方向以及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来观察,所述突起越靠所述厚度方向的中心侧越向所述压入方向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片,其特征在于,
从与所述压入方向以及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来观察,所述突起越靠所述厚度方向的一侧越向所述压入方向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片,其特征在于,
从与所述压入方向以及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来观察,多个所述突起被配置为,越靠所述厚度方向的中心侧向所述压入方向的突出量变得越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片,其特征在于,
从与所述压入方向以及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来观察,多个所述突起被配置为,越靠所述厚度方向的一侧向所述压入方向的突出量变得越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是将具有所述突起的突板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层叠多片的层叠体。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部上的所述薄片的折叠侧的端缘设置有多个凸部,所述多个凸部向所述叶片的压入方向突出,并且在与所述压入方向以及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叶片上的所述薄片的折叠侧的端缘设置有凹部,其中所述凹部为了避开折叠辊而向所述叶片的压入方向的相反侧凹进。
10.一种后处理装置,其对薄片进行后处理,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折单元,其将所述薄片对折;具有:
叶片,在所述叶片上的所述薄片的折叠侧的端缘,设置有向所述叶片的压入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CN201820763459.0U 2017-09-13 2018-05-22 叶片以及后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51654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702,947 US10308470B2 (en) 2017-09-13 2017-09-13 Blade and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US15/702,947 2017-09-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16549U true CN208516549U (zh) 2019-02-19

Family

ID=63524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6345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516549U (zh) 2017-09-13 2018-05-22 叶片以及后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08470B2 (zh)
EP (1) EP3457215A1 (zh)
CN (1) CN20851654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93147A (en) * 1927-07-01 1928-11-27 Chambers Brothers Co Sheet folding
US2176815A (en) * 1937-12-01 1939-10-17 Hirohashi Tannen Cutting and folding machine
US3031780A (en) * 1958-07-19 1962-05-01 Fredholm Gunnar Ivar Folding machines
US5377569A (en) * 1993-05-07 1995-01-03 Xerox Corporation Signature booklet maker with a modified fold blade and a trim waste elimination device
DE19606821A1 (de) * 1996-02-23 1997-08-28 Boewe Systec Ag Schwertfalzwerk
GB2401820B (en) * 2003-05-21 2007-01-17 Watkiss Automation Ltd Booklet production
US8146903B2 (en) * 2008-10-24 2012-04-03 Xerox Corporation Booklet maker with spaced crease rollers
JP2012246083A (ja) * 2011-05-25 2012-12-13 Ricoh Co Ltd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26130B2 (ja) * 2012-05-17 2015-05-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折り装置、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54151B2 (ja) * 2012-12-12 2016-07-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記録材処理装置および記録材処理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08470B2 (en) 2019-06-04
EP3457215A1 (en) 2019-03-20
US20190077627A1 (en) 2019-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62075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US8235375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with two binding units and recording material processing device including an image forming system with two binding units
JP5348077B2 (ja)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310606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用紙処理装置
JP5218478B2 (ja)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310607B2 (ja)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2171727A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90425B2 (en) Recording materia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208516549U (zh) 叶片以及后处理装置
JP2005015225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単シート処理機
JP5465139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939771B2 (en) Recording material fold enhancing device, recording material stitch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6579785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310494B2 (ja) 媒体搬送装置、処理装置、記録システム
JP2008030932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4893351B2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08050170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2018158475A (ja) 糊塗布装置及び製本装置
JP2017178522A (ja) 綴じ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205716B2 (ja) 後処理装置
US20120184425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7314332A (ja) 後処理装置
JP2023084988A (ja) 中綴じ折り装置および中綴じ折り方法
JP3603017B2 (ja) 後処理装置
JP4164088B2 (ja) 後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