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81323U - 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81323U
CN208181323U CN201820567221.0U CN201820567221U CN208181323U CN 208181323 U CN208181323 U CN 208181323U CN 201820567221 U CN201820567221 U CN 201820567221U CN 208181323 U CN208181323 U CN 2081813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haped board
hinge joint
peanut
typ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6722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杨
史修宇
徐辉
陈小毅
郭彦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56722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813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813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813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涉及车辆技术领域,解决了车辆转向不舒适的技术问题。该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包括自上向下依次与车身铰接的L型板和U型板,还包括花生板,花生板两端分别与L型板短边和U型板其中一个自由端铰接,L型板的长边与摩托车车把之间通过第一连杆铰接,U型板另一个自由端与车轮轴之间通过第二连杆铰接;L型板与车身铰接点位于L型板直角拐弯处,U型板与车身铰接点位于其与花生板铰接自由端上;L型板短边中心线与花生板中心线之间夹角为90度;花生板中心线与U型板其中一个自由端的中心线之间夹角为90度。本实用新型提高车辆转弯时的舒适性,增加前倾角与前轮拖曳距车辆更加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摩托车转向结构。
背景技术
我们讨论一辆车时,常会讨论到它的动力性能如何?它的舒适度如何?或许说得笼统一些,是讨论一辆车的个性究竟是如何?其中除了发动机动力性能之外,其他最重要的因素,即是转向稳定性。
现有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采用的潜望镜式前叉结构,在转向刹车时,前叉压缩让前倾角与前轮拖曳距变小,使得车辆更不安定;而且前叉立管在周期应力作用的环境中使用,非常容易形成疲劳裂纹,由此导致了摩托车前叉立管的断裂现象,最为重要的是车辆拐弯时现有的前叉结构在重剎时会向下压缩产生黏擦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过弯的能力和骑乘感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舒适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辆转向不舒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包括自上向下依次与车身铰接的L型板和U型板,还包括花生板,所述花生板两端分别与所述L型板短边和所述U型板其中一个自由端铰接,所述L型板的长边与摩托车车把之间通过第一连杆铰接,所述U型板另一个自由端与车轮轴之间通过第二连杆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L型板与车身铰接点位于所述L型板直角拐弯处,所述U型板与车身铰接点位于其与所述花生板铰接自由端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L型板短边中心线与所述花生板中心线之间夹角为90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型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花生板铰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第一端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端长度,所述U型板与车身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端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花生板中心线与所述U型板的所述第一端的中心线之间夹角为90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型板与所述花生板和车身铰接点之间连线、所述U型板与车身和所述第二连杆铰接点之间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L型板、所述花生板和所述U型板上共设有六个铰接点,六个所述铰接点在水平面投影位置依次从左向右分别为所述L型板与车身铰接点、所述花生板与所述U型板铰接点、所述L型板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点、所述花生板与所述L型板铰接点、所述U型板与车身铰接点和所述U型板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L型板长边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99.2mm,短边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40.36mm,所述L型板长边中心线与短边中心线之间夹角为100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花生板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6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上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49.64mm,所述第二端上铰接点与所述第一端与车身铰接点之间距离为85mm,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心线之间夹角为58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连杆结构中连杆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连板机构组成,完成车轮转向动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通过在车把和车轮之间设置该转向结构,当骑乘者控制车把左右转动时,第一连杆带动L型板前后摆动,L型板的前后摆动会带动花生板斜向上或斜向下移动,花生板的移动会带动U型板转动,U型板第二端会形成向前后向后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连杆的前后移动,第二连杆带动车轮转向,通过以上结构设计,不仅实现了车轮转向,而且解决了潜望式前叉在重剎时会向下压缩产生黏擦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过弯的能力和骑乘感受,提高车辆转弯时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L型板;2、花生板;3、U型板;31、第一端;32、第二端;100、第一连杆;200、第二连杆;300、车身;400、车把;500、车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包括自上向下依次与车身300铰接的L型板1和U型板3,还包括花生板2,花生板2两端分别与L型板1短边和U型板3其中一个自由端铰接,L型板1的长边与摩托车车把400之间通过第一连杆100铰接,U型板3另一个自由端与车轮轴500之间通过第二连杆200铰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通过在车把400和车轮之间设置该转向结构,当骑乘者控制车把400左右转动时,第一连杆100带动L型板1前后摆动,L型板1的前后摆动会带动花生板2斜向上或斜向下移动,花生板2的移动会带动U型板3转动,U型板3第二端32会形成向前后向后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连杆200的前后移动,第二连杆200带动车轮转向,通过以上结构设计,不仅实现了车轮转向,而且解决了潜望式前叉在重剎时会向下压缩产生黏擦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过弯的能力和骑乘感受,提高车辆转弯时的舒适性。
如图2所示,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L型板1与车身300铰接点位于L型板1直角拐弯处,U型板3与车身300铰接点位于其与花生板2铰接自由端上。本实用新型该优选实施例使得L型板1能绕其拐点旋转,U型板3绕其中一个自由端旋转,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保证了车把400转向位移较长时,L型板1长边位移能够与车把400转向位移相匹配,而且最终转向扭力传递到U型板3下端时,U型板3第二端32的位移距离与L型板1长边位移距离相同,保证了转向的同步性。
优选的,U型板3包括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第一端31与花生板2铰接,第二端32与第二连杆200铰接,第一端31长度大于第二端32长度,U型板3与车身300铰接点位于第一端31上。U型板3与花生板2和车身300铰接点之间连线、U型板3与车身300和第二连杆200铰接点之间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本申请中,L型板1短边中心线与花生板2中心线之间夹角为90度。花生板2中心线与U型板3第一端31的中心线之间夹角为90度。
L型板1、花生板2和U型板3上共设有六个铰接点,六个铰接点在水平面投影位置依次从左向右分别为L型板1与车身300铰接点、花生板2与U型板3铰接点、L型板1与第一连杆100铰接点、花生板2与L型板1铰接点、U型板3与车身300铰接点和U型板3与第二连杆200铰接点。
优选的,L型板1长边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99.2mm,短边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40.36mm,L型板1长边中心线与短边中心线之间夹角为100度。花生板2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60mm。第一端31上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49.64mm,第二端32上铰接点与第一端31与车身300铰接点之间距离为85mm,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中心线之间夹角为58度。
多连杆结构中连杆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连板机构组成,完成车轮转向动作。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使得在煞车时,虽然车头一样下沉,但前倾角与前轮拖曳距则会增加,让车辆更加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向下依次与车身(300)铰接的L型板(1)和U型板(3),还包括花生板(2),所述花生板(2)两端分别与所述L型板(1)短边和所述U型板(3)其中一个自由端铰接,所述L型板(1)的长边与摩托车车把(400)之间通过第一连杆(100)铰接,所述U型板(3)另一个自由端与车轮轴(500)之间通过第二连杆(200)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板(1)与车身(300)铰接点位于所述L型板(1)直角拐弯处,所述U型板(3)与车身(300)铰接点位于其与所述花生板(2)铰接自由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板(1)短边中心线与所述花生板(2)中心线之间夹角为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板(3)包括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所述第一端(31)与所述花生板(2)铰接,所述第二端(32)与所述第二连杆(200)铰接,所述第一端(31)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端(32)长度,所述U型板(3)与车身(300)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端(3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生板(2)中心线与所述U型板(3)的所述第一端(31)的中心线之间夹角为90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板(3)与所述花生板(2)和车身(300)铰接点之间连线、所述U型板(3)与车身(300)和所述第二连杆(200)铰接点之间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板(1)、所述花生板(2)和所述U型板(3)上共设有六个铰接点,六个所述铰接点在水平面投影位置依次从左向右分别为所述L型板(1)与车身(300)铰接点、所述花生板(2)与所述U型板(3)铰接点、所述L型板(1)与所述第一连杆(100)铰接点、所述花生板(2)与所述L型板(1)铰接点、所述U型板(3)与车身(300)铰接点和所述U型板(3)与所述第二连杆(200)铰接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板(1)长边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99.2mm,短边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40.36mm,所述L型板(1)长边中心线与短边中心线之间夹角为100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生板(2)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60mm。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31)上两铰接点之间距离为49.64mm,所述第二端(32)上铰接点与所述第一端(31)与车身(300)铰接点之间距离为85mm,所述第一端(31)和所述第二端(32)中心线之间夹角为58度。
CN201820567221.0U 2018-04-19 2018-04-19 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 Active CN2081813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67221.0U CN208181323U (zh) 2018-04-19 2018-04-19 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67221.0U CN208181323U (zh) 2018-04-19 2018-04-19 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81323U true CN208181323U (zh) 2018-12-04

Family

ID=64433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67221.0U Active CN208181323U (zh) 2018-04-19 2018-04-19 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813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8140A (zh) * 2019-07-15 2019-10-18 清华大学 基于拖曳距的双轮机器人建模与静止平衡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8140A (zh) * 2019-07-15 2019-10-18 清华大学 基于拖曳距的双轮机器人建模与静止平衡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81323U (zh) 一种新型摩托车多连杆转向结构
CN204846254U (zh) 具有双后轮支撑结构的踏板式电动车
CN113335443A (zh) 一种大排量踏板摩托车发动机悬挂结构
CN109703682A (zh) 一种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
CN208069928U (zh) 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CN206871288U (zh) 一种新型省力杠杆传动自行车
CN210793433U (zh) 一种电动车鞍座用减震装置
CN214875312U (zh) 一种电动滑板车转向机构
CN105882837B (zh) 一种能拆卸的多功能躺车
CN205059908U (zh) 三轮车前减震器总成
CN205615293U (zh) 一种摇臂总成
CN206734522U (zh) 车架结构及电动车
CN204679897U (zh) 一种脚踏操纵机构
CN204642011U (zh) 一种右上左下非对称踏板型两轮电动车车架
CN221049393U (zh) 一种应用于倒三轮车转向的转向前桥
CN210390669U (zh) 一种轻量化汽车减震器翻转支架
CN214057799U (zh) 一种倒三轮车辆的双后轮结构
CN200999075Y (zh) 前轮驱动三轮车
CN214296301U (zh) 一种减震电动自行车
CN201124906Y (zh) 一种改良的摩托车
CN2447021Y (zh) 减震滑板车
CN208665440U (zh) 一种非机动车转向装置
CN210391290U (zh) 一种新型拖拉机用双调转向装置
CN212074318U (zh) 一种新型前叉结构
CN214493232U (zh) 一种用于单悬臂滑板车的后摇臂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