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69928U - 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069928U CN208069928U CN201820530956.6U CN201820530956U CN208069928U CN 208069928 U CN208069928 U CN 208069928U CN 201820530956 U CN201820530956 U CN 201820530956U CN 208069928 U CN208069928 U CN 2080699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hub
- steering wheel
- front axle
- end plate
- f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包括前轴端板、固定连杆以及摇臂,所述前轴端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连杆以及前轮轴固定,其中,所述固定连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与所述摇臂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前轴端板的长度。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中将固定连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与摇臂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前轴端板的长度,从而在摩托车刹车时车身由于高重心发生前倾时,固定连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也相应的会发生向前位移,而由于固定连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摇臂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因此,固定连杆的位移变化不会影响到前轴端板的前倾角,可以保证车辆在刹车时更加稳定,增加驾驶车辆转向时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转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转向结构是摩托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直接影响着车辆的舒适性和操控性。目前国内的摩托车转向系统采用的是前叉式转向结构,例如潜望式前叉,其除了具有转向功能之外还具有避震功能。在刹车时,车架会带动前叉双臂一同下压,导致前轮轴的前倾角与前轮拖拽距变小,从而使车辆在刹车时很不稳定。中国专利CN202464057U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前轮转向机构,并具体公开了其包括前轮和连接前轮的转向节,转向节连接转向臂,转向臂只设置在前轮单侧,转向臂的上端铰接阻尼器,阻尼器的上端铰接转向拉杆,转向拉杆的上端通过十字万向节连接方向柱,方向柱的上端连接方向把。虽然上述申请将转向结构单独分离出来实现了转向功能,上述专利存在的问题在于:转向臂仅设置在单侧,这样会导致转向时受力不平衡,从而导致车身不稳定;另外,由于转向臂与摇臂之间无直接连接,在刹车时转向臂的前倾以及下沉趋势仍然影响到前轮中轴的前倾角,使得前倾角与拖拽距变小,从而影响到车辆的过弯性能。因此为了解决潜望式前叉在重刹时向下压缩而产生黏擦问题进而影响到摩托车驾驶时的过弯能力以及骑乘感受,需要提供一种使摩托车的刹车及过弯性能稳定的转向轮毂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中将固定连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与摇臂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前轴端板的长度,从而在摩托车刹车时车身由于高重心而发生前倾时,固定连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也相应的会发生向前位移,而由于固定连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摇臂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因此,固定连杆的位移变化不会影响到前轴端板的前倾角,因此,可以保证车辆在刹车时更加稳定,增加驾驶车辆转向时的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所述转向轮毂系统至少包括前轴端板、固定连杆以及摇臂,所述前轴端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连杆以及前轮轴固定,其中,所述固定连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与所述摇臂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前轴端板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连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与所述摇臂在支架上的固定点的连线平行于所述前轴端板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摇臂的另一端固定至所述前轮轴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下转向杆,所述下转向杆的一端固定至所述支架上,所述下转向杆的另一端与转向臂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下转向杆与所述转向壁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转向臂经转向连接板与转向轮毂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转向轮毂中心的立轴,所述立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至转向轮毂的内部安装孔内,所述立轴围绕其外侧周向设置有两个锥形轴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前轮轴穿过所述转向轮毂中部设置,所述立轴与所述前轮轴相垂直地设置在所述前轮毂的中部安装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前轴端板包括左前轴端板和右前轴端板,所述左前轴端板和所述右前轴端板对称地固定至所述前轮轴的两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连杆与所述前轴端板之间、所述固定连杆与所述支架之间均通过螺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转向壁、所述转向连接板与所述转向轮毂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由于固定连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与摇臂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前轴端板的长度,因此,在刹车时,车身由于高重心发生前倾和下沉时,由于固定连杆与水平方向的角度小于摇臂与水平方向的角度,因此,固定连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相对于摇臂的固定点在水平方向的位移较小,小于摇臂在支架上的固定点所产生的前后位移,因此使得前轴端板与固定连杆以及摇臂在车辆刹车时的运行轨迹符合车身前倾的趋势,如此设置,车身在发生前倾时,前轮的主轴倾角不会发生改变,可以保证车身更加稳定。
2、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轮毂系统对称地设置在主轮轴的左右两侧,从而能够保证车身在过弯时受力平衡,从而增强车身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的剖视图。
图中11-前轴端板;12-固定连杆;13-摇臂;14-支架;15-前轮轴;16-转向臂;17-转向连接板;18-下转向杆;19-立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参照图1至图3。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的两个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轮毂系统包括转向轮毂、转向连接板17、转向臂16、立轴19、前轮轴15、前轴端板11、固定连杆12、下转向杆18以及摇臂13。优选的,前轴端板11固定在前轮轴15的端部靠近边缘位置,用于将前轮轴与车体的支架连接。固定连杆12是用于将前轴端板11与车体的支架固定连接的装置。摇臂13用于连接车体的车架与前轮轴,用于传递和承载两者之间的力和力矩。
进一步的,前轴端板11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连杆12以及前轮轴15固定。优选的,前轴端板11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连杆12的一端以及前轮轴15的端部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进一步的,固定连杆12的另一端固定至支架14上。优选的,摇臂13的一端固定至支架14上,摇臂13的另一端固定至前轮轴15上。优选的,固定连杆12位于摇臂14的上方。优选的,固定连杆12在支架14上的固定点与摇臂13在支架14上的固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前轴端板11的长度。优选的,固定连杆12在支架14上的固定点与摇臂13在支架14上的固定点的连线平行于前轴端板11设置。从而有利于使摇臂以及前轴端板的运行轨迹恰好符合车身在刹车时的前倾轨迹。因此,在摩托车刹车或者由于路况原因导致车体前倾时,由于固定连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与摇臂在支架上的固定点的距离小于前轴端板的长度,因此,固定连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摇臂的中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因此,固定连杆在支架上的固定点在发生车体发生前倾时,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小于摇臂在支架上的固定点在水平方向的位移,从而使固定连杆以及摇臂的前倾轨迹恰好符合车身前倾的趋势,使得在车体发生前倾时前轮主轴的主销倾角可以保持不变,从而使转向轮毂始终保持一个稳定的拖拽距,因此,车体在发生转向时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系统还包括下转向杆18。其中,下转向杆18的一端固定至支架14上,下转向杆18的另一端与转向臂16固定连接。下转向杆18用于向转向轮毂提供力与扭矩。优选的,下转向杆18与转向臂16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转向臂16经转向连接板17与转向轮毂固定连接。即,转向臂16的一端与下转向杆1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转向臂16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至转向轮毂的外侧壁上。转向壁16、转向连接板17与转向轮毂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优选的,转向连接板17设置在转向臂16与转向轮毂之间,转向连接板17用于连接转向臂16与转向轮毂,从而向转向轮毂传递扭转力。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轮毂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转向轮毂中心的立轴19。优选的,立轴19的两端分别固定至转向轮毂的内部安装孔内。立轴19围绕其外侧周向设置有两个锥形轴承。立轴和锥形轴承相配合实现转向轮毂在前轮轴上的转动。优选的,前轮轴15穿过转向轮毂中部设置,立轴19与前轮轴15相垂直地设置在前轮毂的中部安装孔内。
进一步的,前轴端板11包括左前轴端板和右前轴端板,左前轴端板和右前轴端板对称地固定至前轮轴15的两端。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轮毂系统对称地设置在转向轮毂左右两侧。从而使前轮能够保持受力平衡。
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将固定连杆与支架的固定点至摇臂在支架上的固定点上的距离设置为小于前轴端板的长度,如此设置能够保证车体发生前倾时,前轮轴的主销倾角始终保持不变,从而保证摩托车车体在过弯或刹车时更加稳定,骑乘舒适性更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轮毂系统至少包括前轴端板(11)、固定连杆(12)以及摇臂(13),所述前轴端板(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连杆(12)以及前轮轴(15)固定,其中,所述固定连杆(12)在支架(14)上的固定点与所述摇臂(13)在支架(14)上的固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前轴端板(11)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杆(12)在支架(14)上的固定点与所述摇臂(13)在支架(14)上的固定点的连线平行于所述前轴端板(11)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13)的另一端固定至所述前轮轴(15)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下转向杆(18),所述下转向杆(18)的一端固定至所述支架(14)上,所述下转向杆(18)的另一端与转向臂(16)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转向杆(18)与所述转向臂(16)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转向臂(16)经转向连接板(17)与转向轮毂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转向轮毂中心的立轴(19),所述立轴(19)的两端分别固定至转向轮毂的内部安装孔内,所述立轴(19)围绕其外侧周向设置有两个锥形轴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轴(15)穿过所述转向轮毂中部设置,所述立轴(19)与所述前轮轴(15)相垂直地设置在所述前轮毂的中部安装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端板(11)包括左前轴端板和右前轴端板,所述左前轴端板和所述右前轴端板对称地固定至所述前轮轴(15)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杆(12)与所述前轴端板(11)之间、所述固定连杆(12)与所述支架(14)之间均通过螺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臂(16)、所述转向连接板(17)与所述转向轮毂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530956.6U CN208069928U (zh) | 2018-04-13 | 2018-04-13 | 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530956.6U CN208069928U (zh) | 2018-04-13 | 2018-04-13 | 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69928U true CN208069928U (zh) | 2018-11-09 |
Family
ID=64041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530956.6U Active CN208069928U (zh) | 2018-04-13 | 2018-04-13 | 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06992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56996A (zh) * | 2018-04-19 | 2018-09-21 | 北京特睿夫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
-
2018
- 2018-04-13 CN CN201820530956.6U patent/CN20806992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56996A (zh) * | 2018-04-19 | 2018-09-21 | 北京特睿夫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
CN108556996B (zh) * | 2018-04-19 | 2020-04-14 | 北京特睿夫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086603B1 (en) | Two-wheeled vehicles | |
CN206812741U (zh) | 电动汽车双叉臂悬架 | |
CN205034254U (zh) | 一种可自由组合多功能环形自平衡电动车 | |
CN109625086A (zh) | 车辆转向侧倾联动装置及主动侧倾车辆 | |
CN109625089A (zh) | 车辆转向侧倾联动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车辆 | |
CN104742675B (zh) | 横置多片板簧带平衡杆后桥总成 | |
CN206501962U (zh) | 一种倒三轮车的前悬架偏摆机构 | |
CN202038130U (zh) | 独立悬挂式四轮驱动电动车 | |
US20210354773A1 (en) | Riding-saddle motor vehicle with two rear wheels | |
CN109878616A (zh) |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 |
CN208069928U (zh) | 一种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 |
CN212332844U (zh) | 一种手动式三轮摩托车 | |
CN201800846U (zh) | 三轮车转弯自平衡装置 | |
CN112061283A (zh) | 一种横置摇摆机构及具有横置摇摆机构的三轮车 | |
CN111559452A (zh) | 一种手动式三轮摩托车 | |
CN206634128U (zh) |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 |
CN110550134A (zh) | 一种前双轮带独立减振的转向装置 | |
CN111703529A (zh) | 方向盘控制后轮转向并同步控制车身侧倾的正三轮车 | |
CN103625594B (zh) | 机车前二轮倾斜转向与悬吊装置 | |
CN104973183B (zh) | 一种偏摆转向机构及该偏摆转向机构与车架嫁接的安装工艺 | |
CN208715373U (zh) | 一种三轮直排车 | |
CN221049393U (zh) | 一种应用于倒三轮车转向的转向前桥 | |
CN201647028U (zh) | 把式机动三轮车摩擦阻力转向装置 | |
CN210310727U (zh) | 一种电动车的方向同步器 | |
CN206590039U (zh) | 一种yl结构倒三轮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