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03843U - 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及叉车 - Google Patents

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及叉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03843U
CN208103843U CN201820227311.5U CN201820227311U CN208103843U CN 208103843 U CN208103843 U CN 208103843U CN 201820227311 U CN201820227311 U CN 201820227311U CN 208103843 U CN208103843 U CN 2081038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guide groove
inner upright
upright mounting
fork tru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2731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鹏
金锡滨
陈锐
李伟斌
周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AMERICAN ZHEJIANG UN FORKLIF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AMERICAN ZHEJIANG UN FORKLIF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AMERICAN ZHEJIANG UN FORKLIF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AMERICAN ZHEJIANG UN FORKLIF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2731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038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03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038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及叉车,涉及叉车的技术领域。一种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包括外门架、内门架、叉车车架和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一级升降机构、二级升降机构和三级升降机构;一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液压缸、升降轴、第一升降链条和第一链轮;二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链轮和第二升降链条;三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液压缸和滑块,一种叉车包括叉车升降门架总成。通过三个级别的升降机构共同作用,缓解了现有技术中的升降装置提升货物高度受限制,导致叉车使用范围受限的问题。

Description

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及叉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叉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及叉车。
背景技术
叉车是工业搬运车辆,是指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广泛应用于车站、缸口、机场、工厂、仓库等各国民经济部门,是机械化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的高效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叉车的使用环境也日益复杂,为了适应叉车功能的多样性需求,对叉车设计和制造也相应产生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的叉车基本包括动力装置、轮式底盘和工作装置三部分,而工作装置包括门架总成、链条、叉车车架、液压缸等,通过液压缸驱动内门架沿着外门架移动实现上下伸缩,再通过链条传动装置使叉车车架沿着内门架进行升降,使叉车能够将货物托举到一定高度。
然而,现有的升降门架装置提升货物的高度受到限制,降低了叉车的使用范围,不能够满足叉车托举货物高度的要求。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提升叉车托举货物高度的升降门架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叉车升降门架总成,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升降装置提升货物高度受限制,导致叉车使用范围受限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手段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包括外门架、内门架、叉车车架和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一级升降机构、二级升降机构和三级升降机构;
所述一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液压缸、升降轴和第一升降链条,所述外门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升降液压缸的支撑板;所述升降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升降液压缸的顶端,且所述升降轴的两端与所述外门架滑动连接;所述升降轴上设置有第一升降链轮,所述第一升降链轮与所述第一升降链条相啮合;所述外门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内门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升降链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内门架与所述外门架滑动连接;
所述二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链轮和第二升降链条,所述第二升降链轮设置在所述内门架的顶部,所述第二升降链条与所述第二升降链轮相啮合;所述外门架上设置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二升降链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杆、所述叉车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叉车门架与所述内门架滑动连接;
所述三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液压缸和滑块,所述第二升降液压缸及所述滑块均设置在所述内门架内,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二升降液压缸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内门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升降链轮的转轴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门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内门架滑动连接的第一导向槽;
所述内门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叉车车架滑动连接的第二导向槽。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向槽及所述第二导向槽均为凹型导向槽或者T型导向槽。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门架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侧处设置有第一滚轮;
所述第二导向槽的背侧且沿所述内门架长度方向设置有限位板;
当所述内门架与所述外门架配合安装时,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侧壁之间。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门架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背侧处设置有第二滚轮;
当所述内门架与所述外门架配合安装时,所述第二滚轮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侧壁相抵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叉车车架包括货架本体和第三滚轮;
所述第三滚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货架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处,且所述第三滚轮与所述第二导向槽的侧壁相抵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门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的上方设置有容纳腔;
所述第二升降液压缸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二升降液压缸与所述内门架固定连接;
所述滑块与所述容纳腔滑动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门架包括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第一竖直架和多条第一水平架,且所述第一水平架连接于所述第一竖直架之间;
所述内门架包括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第二竖直架和多条第二水平架,且所述第二水平架连接于所述第二竖直架之间。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向槽沿所述第一竖直架的长度方向开设,且两条所述第一竖直架上的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开口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导向槽沿所述第二竖直架的长度方向开设,且两条所述第二竖直架上的所述第二导向槽的开口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叉车包括所述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及叉车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包括外门架、内门架、叉车车架和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一级升降机构、二级升降机构和三级升降机构;其中,一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液压缸、升降轴和第一升降链条,外门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一升降液压缸的支撑板;升降轴设置在第一升降液压缸的顶端,且升降轴的两端与外门架滑动连接;升降轴上设置有第一升降链轮,第一升降链轮与第一升降链条相啮合;外门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内门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杆,第一升降链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连接;内门架与外门架滑动连接;二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链轮和第二升降链条,第二升降链轮设置在内门架的顶部,第二升降链条与第二升降链轮相啮合;外门架上设置有第三连接杆,第二升降链条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接杆、叉车车架固定连接;叉车门架与内门架滑动连接;三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液压缸和滑块,第二升降液压缸及滑块均设置在内门架内,滑块与第二升降液压缸的顶端固定连接,滑块与内门架滑动连接;第二升降链轮的转轴固定设置在滑块上。
该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包括三级升降,通过第一升降液压缸驱动升降轴上升,并由升降轴同步带动第一升降链轮上升,由于第一升降链条的两端分别与外门架和内门架连接,且内门架与外门架之间滑动连接,由此,在第一升降链轮的带动下,第一升降链条能够拉动内门架相对于外门架向上移动,实现提升内门架的作用;当内门架需要下降时,第一升降液压缸收缩,在货物及内门架重力作用下,内门架相对于外门架向下移动,实现内门架的下降过程。
当内门架上升时,同步带动其顶部的第二升降链轮上升,由于第二升降链条的两端分别与叉车车架、外门架固定连接,由此,在第二升降链轮的带动下,第二升降链条能够拉动叉车车架相对于内门架向上移动,实现提升叉车车架的作用;当叉车车架需要下降时,第一升降液压缸收缩,内门架下降,进而叉车车架下降。
第二升降液压缸能够驱动滑块相对于内门架上升或者下降,并由滑块同步带动第二升降链轮升降,由此,能够通过第二升降链条实现叉车车架的升降过程。
通过上述三种级别的升降机构能够使叉车车架的提升高度大大提高,从而有效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叉车的升降门架提升货物高度受限的问题,提高了叉车的使用范围,使叉车能够满足各种提升高度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叉车,包括上述叉车升降门架总成,由此,该叉车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叉车升降门架总成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升降门架总成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中三级升降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中外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门架与外门架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车架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标:100-外门架;110-支撑板;120-第一连接杆;130-第三连接杆;140-第一导向槽;150-第一滚轮;160-第三导向槽;200-内门架;210-第二连接杆;220-第二导向槽;230-限位板;240-第二滚轮;250-容纳腔;300-叉车车架;310-货架本体;320-第三滚轮;400-一级升降机构;410-第一升降液压缸;420-升降轴;430-第一升降链条;440-第一升降链轮;500-二级升降机构;510-第二升降链条;520-第二升降链轮;600-三级升降机构;610-第二升降液压缸;620-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结构如图1-图5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包括外门架100、内门架200、叉车车架300和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一级升降机构400、二级升降机构500和三级升降机构600;其中,一级升降机构400包括第一升降液压缸410、升降轴420和第一升降链条430,外门架10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一升降液压缸410的支撑板110;升降轴420设置在第一升降液压缸410的顶端,且升降轴420的两端与外门架100滑动连接;升降轴420上设置有第一升降链轮440,第一升降链轮440与第一升降链条430相啮合;外门架10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120,内门架20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杆210,第一升降链条4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120、第二连接杆210连接;内门架200与外门架100滑动连接;二级升降机构500包括第二升降链轮520和第二升降链条510,第二升降链轮520设置在内门架200的顶部,第二升降链条510与第二升降链轮520相啮合;外门架100上设置有第三连接杆130,第二升降链条5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接杆130、叉车车架300固定连接;叉车门架与内门架200滑动连接;三级升降机构600包括第二升降液压缸610和滑块620,第二升降液压缸610及滑块620均设置在内门架200内,滑块620与第二升降液压缸610的顶端固定连接,滑块620与内门架200滑动连接;第二升降链轮520的转轴固定设置在滑块620上。
需要说明的是,升降轴420在第一升降液压缸410的驱动作用下沿设置方向移动,具体为,升降轴420的两端与外门架100滑动连接,由此,在外门架100上开设了第三导向槽160,使得升降轴420的两端能够沿着第三导向槽160移动。第一连接杆120、第三连接杆130均与外门架的侧壁固定连接。
该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包括三级升降,通过第一升降液压缸410驱动升降轴420上升,并由升降轴420同步带动第一升降链轮440上升,由于第一升降链条430的两端分别与外门架100和内门架200连接,且内门架200与外门架100之间滑动连接,由此,在第一升降链轮440的带动下,第一升降链条430能够拉动内门架200相对于外门架100向上移动,实现提升内门架200的作用;当内门架200需要下降时,第一升降液压缸410收缩,在货物及内门架200重力作用下,内门架200相对于外门架100向下移动,实现内门架200的下降过程。
当内门架200上升时,同步带动其顶部的第二升降链轮520上升,由于第二升降链条510的两端分别与叉车车架300、外门架100固定连接,由此,在第二升降链轮520的带动下,第二升降链条510能够拉动叉车车架300相对于内门架200向上移动,实现提升叉车车架300的作用;当叉车车架300需要下降时,第一升降液压缸410收缩,内门架200下降,进而叉车车架300下降。
第二升降液压缸610能够驱动滑块620相对于内门架200上升或者下降,并由滑块620同步带动第二升降链轮520升降,由此,能够通过第二升降链条510实现叉车车架300的升降过程。
通过上述三种级别的升降机构能够使叉车车架300的提升高度大大提高,从而有效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叉车的升降门架提升货物高度受限的问题,提高了叉车的使用范围,使叉车能够满足各种提升高度的要求。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外门架100上设置有用于与内门架200滑动连接的第一导向槽140;内门架200上设置有用于与叉车车架300滑动连接的第二导向槽220。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导向槽140及第二导向槽220均为凹型导向槽或者T型导向槽。
需要说明的时,第一导向槽140既用于内门架200导向作用,还具有限定内门架200的作用,以防止内门架200受载而与外门架100分离的现象出现。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外门架100顶部且位于第一导向槽140内侧处设置有第一滚轮150;第二导向槽220的背侧且沿内门架200长度方向设置有限位板230;当内门架200与外门架100配合安装时,限位板230位于第一滚轮150与第一导向槽140的侧壁之间。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内门架200底部且位于第二导向槽220背侧处设置有第二滚轮240;当内门架200与外门架100配合安装时,第二滚轮240与第一导向槽140的侧壁相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内门架200与外门架100之间设置第一滚轮150和第二滚轮240,主要目的在于减小内门架200与外门架100相对滑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阻力,更有利于内门架200的升降。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叉车车架300包括货架本体310和第三滚轮320;第三滚轮320可转动地设置在货架本体310宽度方向的两侧处,且第三滚轮320与第二导向槽220的侧壁相抵接。
同理,设置第三滚轮320的目的为减小叉车车架300与内门架200之间的移动摩擦阻力,更有利于叉车车架300的升降。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内门架200上且位于第二导向槽220的上方设置有容纳腔250;第二升降液压缸610设置在容纳腔250内,且第二升降液压缸610与内门架200固定连接;滑块620与容纳腔250滑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内门架200顶部设置三级升降机构600,由此,设置容纳腔250以便于安装第二升降液压缸610和滑块620,以便于驱动第二升降链轮520的升降。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外门架100包括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第一竖直架和多条第一水平架,且第一水平架连接于第一竖直架之间;内门架200包括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第二竖直架和多条第二水平架,且第二水平架连接于第二竖直架之间。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导向槽140沿第一竖直架的长度方向开设,且两条第一竖直架上的第一导向槽140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二导向槽220沿第二竖直架的长度方向开设,且两条第二竖直架上的第二导向槽220的开口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括上述叉车升降门架总成,由此,该叉车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叉车升降门架总成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包括外门架、内门架、叉车车架和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一级升降机构、二级升降机构和三级升降机构;
所述一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液压缸、升降轴和第一升降链条,所述外门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升降液压缸的支撑板;所述升降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升降液压缸的顶端,且所述升降轴的两端与所述外门架滑动连接;所述升降轴上设置有第一升降链轮,所述第一升降链轮与所述第一升降链条相啮合;所述外门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内门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升降链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内门架与所述外门架滑动连接;
所述二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链轮和第二升降链条,所述第二升降链轮设置在所述内门架的顶部,所述第二升降链条与所述第二升降链轮相啮合;所述外门架上设置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二升降链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杆、所述叉车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叉车门架与所述内门架滑动连接;
所述三级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液压缸和滑块,所述第二升降液压缸及所述滑块均设置在所述内门架内,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二升降液压缸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内门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升降链轮的转轴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门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内门架滑动连接的第一导向槽;
所述内门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叉车车架滑动连接的第二导向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及所述第二导向槽均为凹型导向槽或者T型导向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门架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侧处设置有第一滚轮;
所述第二导向槽的背侧且沿所述内门架长度方向设置有限位板230;
当所述内门架与所述外门架配合安装时,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侧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门架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背侧处设置有第二滚轮;
当所述内门架与所述外门架配合安装时,所述第二滚轮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侧壁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车车架包括货架本体和第三滚轮;
所述第三滚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货架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处,且所述第三滚轮与所述第二导向槽的侧壁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门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的上方设置有容纳腔;
所述第二升降液压缸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二升降液压缸与所述内门架固定连接;
所述滑块与所述容纳腔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门架包括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第一竖直架和多条第一水平架,且所述第一水平架连接于所述第一竖直架之间;
所述内门架包括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第二竖直架和多条第二水平架,且所述第二水平架连接于所述第二竖直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沿所述第一竖直架的长度方向开设,且两条所述第一竖直架上的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开口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导向槽沿所述第二竖直架的长度方向开设,且两条所述第二竖直架上的所述第二导向槽的开口相对设置。
10.一种叉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叉车升降门架总成。
CN201820227311.5U 2018-02-08 2018-02-08 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及叉车 Active CN2081038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7311.5U CN208103843U (zh) 2018-02-08 2018-02-08 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及叉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7311.5U CN208103843U (zh) 2018-02-08 2018-02-08 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及叉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03843U true CN208103843U (zh) 2018-11-16

Family

ID=64123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27311.5U Active CN208103843U (zh) 2018-02-08 2018-02-08 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及叉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0384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75894A (zh) * 2019-06-21 2020-02-11 张掖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服务中心 一种农用轻型电动草捆插装车
CN113666301A (zh) * 2021-07-16 2021-11-19 重庆艾铭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叉车系统
CN114436171A (zh) * 2021-12-27 2022-05-06 浙江尤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叉车门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75894A (zh) * 2019-06-21 2020-02-11 张掖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服务中心 一种农用轻型电动草捆插装车
CN113666301A (zh) * 2021-07-16 2021-11-19 重庆艾铭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叉车系统
CN114436171A (zh) * 2021-12-27 2022-05-06 浙江尤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叉车门架
CN114436171B (zh) * 2021-12-27 2023-08-18 浙江尤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叉车门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03843U (zh) 叉车升降门架总成及叉车
CN205634789U (zh) 货叉自动调节装卸车
CN204173873U (zh) 一种叉车车架升降装置
CN206172900U (zh) 一种带有侧置式门架的电动叉车
CN204281199U (zh) 双起升堆高车
CN204251278U (zh) 一种起升装置及侧面式叉车
KR101377662B1 (ko) 이중적재형 무인지게차
CN207845042U (zh) 一种agv侧面叉车
CN113753464A (zh) 顶升换向一体式穿梭车
CN215247316U (zh) 一种利用rgv小车的组合货架上料机构
CN206720673U (zh) 一种叉车三级全自由门架
CN204778658U (zh) 堆高车的门架系统
CN204778662U (zh) 双门架堆高车
CN107140583A (zh) 双自由度门架系统
CN203558813U (zh) 载物堆垛器
CN204057598U (zh) 液晶显示器专用提升机
CN216470429U (zh) 一种换轨顶升一体化运输小车
WO2024045417A1 (zh) 小体积运输车
CN215711505U (zh) 一种叉车起升装置及叉车
CN109928162A (zh) 转运设备及型材转运系统
CN205294749U (zh) 阳极挂具升降装置
CN210029920U (zh) 物料运输机器人
CN210527535U (zh) 一种自动化立体仓库
CN211496777U (zh) Agv载货升降平台
CN110182723A (zh) 一种多货位双侧向进叉agv堆垛小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