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69584U - 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69584U
CN208069584U CN201820496976.6U CN201820496976U CN208069584U CN 208069584 U CN208069584 U CN 208069584U CN 201820496976 U CN201820496976 U CN 201820496976U CN 208069584 U CN208069584 U CN 2080695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late
energy
assembly
length direction
plat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9697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莉
冉红彬
彭鸿
黄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9697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695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695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695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汽车的纵梁和小偏置构件之间的搭接方式不合理而致使汽车前端的抗冲击能力低的技术问题。该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防撞梁、吸能盒和端板组件,以及沿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纵梁和小偏置构件,其中,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一致,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

Description

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上设置有多种承载结构和吸能结构,其中,防撞梁、吸能盒、纵梁、小偏置构件等均为汽车的承载结构和吸能结构。
现有技术中,防撞梁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吸能盒、纵梁和小偏置构件均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吸能盒的前端与防撞梁连接,纵梁的前端与吸能盒的后端连接,小偏置构件与纵梁沿汽车的长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并且,小偏置构件与纵梁通过一中间连接架连接。具体地,该连接架的第一端与纵梁的中间区域连接,该连接架的第二端与小偏置构件的中间区域连接,沿汽车的长度方向,该连接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错开设置。
汽车应对小面积正面碰撞过程中,防撞梁接收碰撞能量后将碰撞能量传递至吸能盒、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然而,由于纵梁和小偏置构件之间通过中间连接架连接,且该连接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纵梁的中间区域和小偏置构件的中间区域连接,纵梁和小偏置构件在传递碰撞力的过程中相互牵制,两者之间的吸能性能相互受限,尤其是小偏置构件对纵梁的牵制,使得纵梁几乎起不到传力碰撞力的作用,由此可知,由于纵梁与小偏置构件之间的搭接方式不合理,而致使汽车前端的抗冲击能力低、吸能效果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端吸能组件,以解决现有汽车的纵梁和小偏置构件之间的搭接方式不合理而致使汽车前端的抗冲击能力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前端吸能组件,该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防撞梁、吸能盒和端板组件,以及沿所述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纵梁和小偏置构件;其中,
所述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一致;
所述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纵梁和所述小偏置构件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端板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其中,
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吸能盒垂直连接;
所述第二端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纵梁和所述小偏置构件一一对应地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螺接组件,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通过所述螺接组件螺接。
进一步地,所述螺接组件包括贯穿所述第一端板厚度的第一接孔和贯穿所述第二端板厚度的第二接孔,以及贯穿件和紧固件;
所述贯穿件贯穿所述第一接孔和所述第二接孔后与所述紧固件螺接进而以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螺接。
进一步地,包括多个所述螺接组件,多个所述螺接组件沿所述端板组件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偏置传力件,所述偏置传力件至少具有连接端、第一传力端和第二传力端;其中,
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小偏置构件的内板连接;所述第一传力端与所述端板组件对应设置,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端板组件的碰撞力;所述第二传力端与所述纵梁的外板对应设置,用于向所述纵梁的外板传递来自所述端板组件的碰撞力。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具有沿所述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吸能腔体和第二吸能腔体;
所述防撞梁封闭所述吸能盒的一端的两个腔口,所述端板组件封闭所述吸能盒的另一端的两个腔口。
进一步地,所述小偏置构件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端板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纵梁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构件连接;
所述第二构件与所述纵梁平行且高于所述纵梁。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所述吸能盒和所述端板组件依次焊接;
所述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纵梁和所述小偏置构件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焊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防撞梁、吸能盒和端板组件,以及沿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纵梁和小偏置构件,其中,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一致,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
汽车应对小面积正面碰撞过程中,防撞梁接收碰撞能量后将碰撞能量传递至吸能盒、端板组件、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由于端板组件本身的长度方向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一致,如此,沿汽车的宽度方向,端板组件延伸形成一个连接平面,该连接平面具有的沿汽车宽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连接位与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使得纵梁和小偏置构件形成均沿汽车长度方向独立延伸的两个传力路径,碰撞力由端板组件向纵梁和小偏置构件传递时即已分开,纵梁和小偏置构件接收各自的碰撞能量后继续传递,相互之间无干涉和牵制,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的吸能性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尤其是纵梁,其作为传力路径的吸能空间不被占用,吸能效果更佳。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由于其中的纵梁和小偏置构件之间无相互干涉和牵制,两者的吸能效果均能够得到最大发挥,进而可使整个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抗冲击能力提高,使其吸能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三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三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三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三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偏置构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防撞梁;200-吸能盒;300-端板组件;400-纵梁;500-小偏置构件;600-偏置传力件;10-第一构件;20-第二构件;30-上吸能体;40-下吸能体;50-侧吸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一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二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三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防撞梁100、吸能盒200和端板组件300,以及沿端板组件300的长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纵梁400和小偏置构件500,其中,防撞梁100的长度方向与汽车的宽度方向一致,端板组件300的长度方向与防撞梁100的长度方向一致,端板组件30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纵梁400和小偏置构件500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
汽车应对小面积正面碰撞过程中,防撞梁接收碰撞能量后将碰撞能量传递至吸能盒、端板组件、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由于端板组件本身的长度方向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一致,如此,沿汽车的宽度方向,端板组件延伸形成一个连接平面,该连接平面具有的沿汽车宽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连接位与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使得纵梁和小偏置构件形成均沿汽车长度方向独立延伸的两个传力路径,碰撞力由端板组件向纵梁和小偏置构件传递时即已分开,纵梁和小偏置构件接收各自的碰撞能量后继续传递,相互之间无干涉和牵制,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的吸能性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尤其是纵梁,其作为传力路径的吸能空间不被占用,吸能效果更佳。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由于其中的纵梁和小偏置构件之间无相互干涉和牵制,两者的吸能效果均能够得到最大发挥,进而可使整个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抗冲击能力提高,使其吸能效果更佳。
本实施例中,端板组件30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亦即,第一端板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端板的长度方向均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一致。其中,吸能盒200包括沿吸能盒200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吸能盒200的第一端与防撞梁100连接,吸能盒200的第二端与第一端板垂直连接,优选地,吸能盒200的第二端与第二端板焊接。
第二端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纵梁400和小偏置构件500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优选地,第二端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纵梁400和小偏置构件500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焊接。
汽车应对小面积正面碰撞过程中,防撞梁接收碰撞能量后将碰撞能量传递至吸能盒、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纵梁和小偏置构件,沿汽车的宽度方向,第二端板延伸形成连接平面,该连接平面具有的沿汽车宽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连接位与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使得纵梁和小偏置构件形成均沿汽车长度方向独立延伸的两个传力路径,进而使得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的吸能性能得到最大发挥。
上述汽车前端组件还包括螺接组件,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通过螺接组件螺接。该螺接组件包括贯穿第一端板厚度的第一接孔和贯穿第二端板厚度的第二接孔,以及贯穿件和紧固件,贯穿件贯穿第一接孔和第二接孔后与紧固件螺接进而以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螺接。
其中,贯穿件可为螺栓或螺柱,紧固件可为螺母或固定插销,当端板组件前端的传力部件损坏时,可通过螺接组件的拆装对其进行更换,以此提高汽车的维修性。
并且,该汽车前端组件包括多个螺接组件,多个螺接组件沿端板组件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以此提高螺接强度,进一步提升前端组件的承载力。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三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三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第三示意图。
参照图4至图6所示,上述的前端吸能组件还包括偏置传力件600,用于小偏置工况中。该偏置传力件600至少具有连接端、第一传力端和第二传力端。其中,连接端与小偏置构件500的内板连接;第一传力端与所述端板组件300对应设置,用于接收来自端板组件300的碰撞力,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力端与第二端板间隔或抵接,不通过连接件连接;第二传力端与纵梁400的外板对应设置,用于向纵梁400的外板传递来自端板组件300的碰撞力,本实施例中,该偏置传力件600适用于小偏置工况,为防止该偏置传力件600影响其他工况的传力,设置第二传力端与纵梁400的外板间隔。
小偏置工况中,防撞梁接收偏转能量后将碰撞能量传递至吸能盒、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吸能盒接收碰撞能量后压溃,吸能盒外侧区域的压溃程度大于吸能盒中间区域的压溃程度,进而,对应地,端板组件在吸能盒的作用力下发生倾斜,端板组件上与吸能盒的外侧区域对应的部分向后朝向纵梁的方向倾斜,在汽车的宽度方向上,偏置传力件与纵梁的外板接触并将来自端板组件的大部分碰撞力传递至纵梁,偏置传力件将来自端板组件的小部分碰撞力传递至小偏置构件,使得纵梁和小偏置构件的吸能性能得到更大发挥。
本实施例中,偏置传力件600为三角体,该三角体的一个直角侧与小偏置构件的内板螺接或焊接,该三角体的其中一个锐角的顶端与端板组件抵接或间隔,该三角体的另一个锐角的顶端与纵梁的外板间隔设置。
优选地,吸能盒200具有沿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吸能腔体和第二吸能腔体,防撞梁100封闭吸能盒200的一端的两个腔口,端板组件300封闭吸能盒200的另一端的两个腔口。
现有技术中,吸能盒为两个U型结构通过焊接方式对接形成的单腔体吸能盒,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单腔体吸能盒的延伸度有限,在C-NCAP正面40%偏置碰撞及C-IASI正面25%偏置碰撞中,吸能盒与壁障的正对面积小,由于受其吸能面积的限制,吸能盒的吸能效率低,尤其是,吸能盒沿车宽方向的外侧和防撞梁的后部交叠的区域无支撑结构,导致其抗冲击能力低。
而本实施例中,吸能盒200为双腔体吸能盒,并且,第一吸能腔体和第二吸能腔体沿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换言之,第一吸能腔体和第二吸能腔体沿汽车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吸能盒沿车宽方向的外侧和防撞梁的后部交叠的区域具有支撑结构,两个腔体在汽车宽度方向上的延伸度与端板组件在汽车宽度方向上的延伸度匹配,吸能盒的双腔体同时接收碰撞能量后,能够将碰撞能量对应传递至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进而对应传递至纵梁和小偏置构件,整个能量传递路径连续、完整、有序且均衡。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吸能盒200包括沿竖直方向相对对接形成第一吸能腔体的上吸能体30和下吸能体40,以及侧吸能体50,其中,侧吸能体5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上吸能体40连接,第二端与下吸能体40连接,侧吸能体50与上吸能体30和下吸能体40共同形成第二吸能腔体,并且,第一吸能腔体和第二吸能腔体沿端板组件3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上吸能体30、下吸能体40和侧吸能体50均沿各自的长度方向延伸有设定距离,其中,上吸能体30、下吸能体40和侧吸能体50均为U型件,实际应用中,上吸能体30、下吸能体40和侧吸能体50的体壁用于吸能。
上吸能体30和下吸能体40沿竖直方向相对对接,如此,上吸能体30的吸能腔体和下吸能体40的吸能腔体对接形成第一吸能腔体。
侧吸能体5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侧吸能体50的第一端与上吸能体30连接,侧吸能体50的第二端与下吸能体40连接,如此,侧吸能体50与上吸能体30和下吸能体40共同形成第二吸能腔体。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偏置构件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小偏置构件500包括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其中,第一构件10的第一端与端板组件300连接,具体地,第一构件10与第二端板连接,第一构件10的第二端朝向远离纵梁400的方向延伸且与第二构件20连接,第二构件20与纵梁400平行且高于纵梁400。
汽车应对小面积正面碰撞过程中,防撞梁接收碰撞能量后将碰撞能量传递至吸能盒、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纵梁、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由于第一构件的第二端朝向远离纵梁的方向延伸且与第二构件连接,第二构件与纵梁平行且高于纵梁,沿汽车的宽度和高度方向,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分别与纵梁间隔设定距离,即使纵梁和小偏置构件产生弯折,纵梁和下偏置之间被迫发生干涉的几率也会降低,进而有助于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的抗冲击能力进一步提高。
本实施例中,防撞梁100、吸能盒200和第一端板依次焊接,第二端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纵梁400和小偏置构件500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焊接,以满足其整体连接和工艺要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
进一步地,该汽车包括两个汽车前端吸能组件,两个汽车前端吸能组件沿汽车车身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该两个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综合作用,进一步提高汽车的整体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防撞梁、吸能盒和端板组件,以及沿所述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纵梁和小偏置构件;其中,
所述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一致;
所述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纵梁和所述小偏置构件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其中,
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吸能盒垂直连接;
所述第二端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纵梁和所述小偏置构件一一对应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接组件,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通过所述螺接组件螺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接组件包括贯穿所述第一端板厚度的第一接孔和贯穿所述第二端板厚度的第二接孔,以及贯穿件和紧固件;
所述贯穿件贯穿所述第一接孔和所述第二接孔后与所述紧固件螺接进而以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螺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螺接组件,多个所述螺接组件沿所述端板组件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偏置传力件,所述偏置传力件至少具有连接端、第一传力端和第二传力端;其中,
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小偏置构件的内板连接;所述第一传力端与所述端板组件对应设置,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端板组件的碰撞力;所述第二传力端与所述纵梁的外板对应设置,用于向所述纵梁的外板传递来自所述端板组件的碰撞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具有沿所述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吸能腔体和第二吸能腔体;
所述防撞梁封闭所述吸能盒的一端的两个腔口,所述端板组件封闭所述吸能盒的另一端的两个腔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偏置构件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端板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纵梁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构件连接;
所述第二构件与所述纵梁平行且高于所述纵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所述吸能盒和所述端板组件依次焊接;
所述端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纵梁和所述小偏置构件的同一侧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焊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组件。
CN201820496976.6U 2018-04-09 2018-04-09 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及汽车 Active CN2080695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96976.6U CN208069584U (zh) 2018-04-09 2018-04-09 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96976.6U CN208069584U (zh) 2018-04-09 2018-04-09 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69584U true CN208069584U (zh) 2018-11-09

Family

ID=64040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96976.6U Active CN208069584U (zh) 2018-04-09 2018-04-09 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6958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9477A (zh) * 2019-12-27 2020-04-10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车辆的紧固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137233A (zh) * 2020-01-03 2020-05-12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9477A (zh) * 2019-12-27 2020-04-10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车辆的紧固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979477B (zh) * 2019-12-27 2021-02-19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车辆的紧固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137233A (zh) * 2020-01-03 2020-05-12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111137233B (zh) * 2020-01-03 2022-06-1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75086B (zh) 一种汽车机舱总成
US92057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08069584U (zh) 汽车前端吸能组件及汽车
CN204641888U (zh) 针对于小重叠碰撞工况的车体结构
CN209410169U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8791506A (zh) 汽车车身及汽车
CN103723197A (zh) 机舱强吸能结构
CN212447787U (zh) 前机舱总成结构及汽车
CN111098936B (zh) 一种侧面柱撞车身保护结构
CN102390433A (zh) 汽车的碰撞吸能结构
CN208411879U (zh) 一种前车体后端多通道装置
CN201427605Y (zh) 一种车身碰撞吸能结构
CN107416030B (zh) 一种传力车架
CN215244716U (zh)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220384U (zh) 副车架与车身底板的总成及汽车
CN213007644U (zh) 车辆侧护板结构以及车辆
US20230347981A1 (en) Structural node for a motor vehicle front lower load path, and process for assembling said structural node.
CN202806890U (zh) 车辆地板骨架及车辆
CN207984979U (zh) 前围与侧围连接结构和车辆
CN213473312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地板纵梁总成及车辆
CN111661154A (zh) 一种车身前底板横梁与底板纵梁十字型结构及焊接工艺
CN220096125U (zh) 车辆底盘结构与车辆
CN217396652U (zh) 车辆的前端防撞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826589U (zh)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01056233Y (zh) 一种半挂车后保险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4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5000 818 Binhai two road,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