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32268U - 包装体 - Google Patents

包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32268U
CN207932268U CN201721320415.2U CN201721320415U CN207932268U CN 207932268 U CN207932268 U CN 207932268U CN 201721320415 U CN201721320415 U CN 201721320415U CN 207932268 U CN207932268 U CN 207932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container
flange
resin layer
heat sealab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2041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苗村正
古谷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hennoco Packag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32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322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体,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使盖向容器的凸缘的再密封,并且再封后也能够获得出色的密封性。可再封的包装体(1)具有:容器(2),其在开口周缘具有凸缘(2c);以及盖(3),其以封闭填充有内容物(C)的容器的开口的方式可剥离地热熔接于凸缘。凸缘的上表面和盖的下表面分别由热熔接性树脂层(22,32)构成。盖具有层叠于热熔接性树脂层的背面侧的再封用粘着层(33)。在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4)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部分设置有开封强度比其他部分的开封强度高的难开封部(41)。

Description

包装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盖密封在填充有食品、薄膜、药品、化妆品、湿巾等内容物的容器的凸缘而形成的包装体,更详细而言,涉及在未开封时能够将内容物包装为密封状态同时在开封后能够将盖再密封的、可再封的包装体。
背景技术
作为例如将黄油、果酱、大酱、甜烹海味这样的食品等作为内容物的可再封的包装体,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那样,公知其具有:容器,其通过对具有铝箔层和层叠在铝箔层单面的热熔接性树脂薄膜层的复合片材成形而制得,并且在开口周缘设置有凸缘;内盖(密封材料),其由具有铝箔层和层叠在该铝箔层的热熔接性树脂薄膜层的复合片材形成,且可自填充有内容物的容器的凸缘剥离地热熔接于容器的凸缘;以及外盖(顶盖),其由合成树脂成形品构成,且以覆盖内盖的方式拆装自如地扣合于容器的凸缘。采用上述的容器,在开封内盖前,能够利用容器的阻隔层、内盖的阻隔层及密封部获得出色的阻隔性和密封性,能够在剥开内盖开封后,使外盖扣合于容器的凸缘而实现再封。
此外,作为其他的可再封的包装体,如下述的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那样,公知其在袋部收纳有电子部件的运载带(容器)的凸缘密封在下表面具有密封剂层的外封带(盖),外封带的密封剂层利用自身的内聚破坏,即使在从运载带的凸缘剥离下来之后仍能够再密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521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2206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1662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2记载的包装体而言,在将内盖剥离除去而开封之后,由于是将合成树脂制的外盖扣合于容器的凸缘进行再封,因此,再封后的密封性不足。
此外,对于专利文献3记载的包装体而言,因为密封部的开封强度均匀,所以在开封时,外封带容易整个剥离下来,而一旦全部剥离,则很难以原来的正确位置进行外封带的再密封,可能位置偏移而无法获得足够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的课题而做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盖向容器凸缘的再密封、再封后也能够获得出色的密封性的可再封包装体。
本实用新型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由以下方式构成。
1)一种包装体,其具有:容器,其在开口周缘具有凸缘;以及盖,其以封闭填充有内容物的容器的开口的方式可剥离地热熔接于凸缘,容器的凸缘的上表面由热熔接性树脂层构成,同时,盖的下表面由能够与容器的凸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热熔接的热熔接性树脂层构成,盖具有层叠于热熔接性树脂层的背面侧的再封用粘着层,在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或者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分,设置有开封强度比其他部分的开封强度高的难开封部。
2)在上述1)的包装体的基础上,在开封时,在盖的热熔接性树脂层和再封用粘着层之间的界面处剥离。
3)在上述1)或2)的包装体的基础上,盖还具有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该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与热熔接性树脂层隔着再封用粘着层且层叠在与热熔接性树脂层相反一侧,难开封部是通过对盖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和容器的凸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局部地进行热熔接而形成的。
4)在上述3)的包装体的基础上,盖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和容器的凸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由同一树脂材料构成。
5)一种包装体,其具有:容器,其在开口周缘具有凸缘;以及盖,其以封闭填充有内容物的容器的开口的方式可剥离地热熔接于凸缘,容器的凸缘的上表面由热熔接性树脂层构成,同时,盖的下表面由能够与容器的凸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热熔接的热熔接性树脂层构成,容器的凸缘具有层叠于热熔接性树脂层的背面侧的再封用粘着层,在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或者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分设置有开封强度比其他部分的开封强度高的难开封部。
6)在上述5)的包装体的基础上,在开封时,在容器的凸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和再封用粘着层之间的界面处剥离。
7)在上述5)或6)的包装体的基础上,容器的凸缘还具有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该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与热熔接性树脂层隔着再封用粘着层且层叠在与热熔接性树脂层相反一侧,难开封部是通过对容器的凸缘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和盖的热熔接性树脂层局部地进行热熔接而形成的。
8)在上述7)的包装体的基础上,容器的凸缘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和盖的热熔接性树脂层由同一树脂材料构成。
9)在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体的基础上,全部难开封部偏向将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沿着圆周方向大致二等分而成的两个半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在盖的距离全部难开封部最远的缘部设置有开封用突舌。
10)在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体的基础上,难开封部在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处均设置为点状。
11)在上述10)的包装体的基础上,两个难开封部在将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沿着圆周方向大致二等分的位置设置为点状,在盖的由连结两个难开封部的直线大致二等分而成的两个半部,分别在距离两个难开封部最远的缘部设置有开封用突舌。
12)在上述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体的基础上,容器和盖分别还具有金属箔层。
对于上述1)或5)的包装体而言,在未开封时,因为将盖热熔接于容器的凸缘,所以能够获得高密封性。而且,在开封时,虽然将盖从容器的凸缘剥离,但是因为在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局部地设置有开封强度提高了的难开封部,所以盖的局部未从凸缘剥离而容易留下来。也就是说,通过开封操作,盖未被全部从凸缘剥离下来,盖的局部残留在凸缘,在局部开封状态下实施内容物的取放。此外,伴随着开封时的盖的剥离,设置于容器的凸缘和盖中的一方的再封用粘着部暴露出来。而且,当将局部开封的盖再一次重叠于凸缘时,再封用粘着部被粘贴在粘贴对象的与其重叠的部分,由此实施盖的再封。在内容物用完后,例如通过用力对盖进行拉拽,从而即使在难开封部盖也从容器的凸缘剥离开,因此,能够将容器和盖分开进行处理。
如上所述,采用上述1)或5)的包装体,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盖对容器的凸缘的再密封,即使再封后也能够获得出色的密封性。
采用上述2)或6)的包装体,在开封时,由于在盖的热熔接性树脂层或者容器的凸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与层叠于热熔接性树脂层的背面侧的再封用粘着层之间的界面处剥离,因此,盖的剥离容易,此外,也容易实现剥离强度的设计。
采用上述3)或7)的包装体,难开封部是通过将容器的凸缘和盖中的一方所具有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与另一方的热熔接性树脂层局部地热熔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因此,难开封部的形成工序例如可在包装体的生产线实施,由此提高生产效率并抑制成本。
采用上述4)或者8)的包装体,容器的凸缘和盖中的一方所具有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及另一方的热熔接性树脂层是由同一树脂材料构成,由此,提高了两者的密封强度,因此,难开封部的开封强度提高,能够更可靠地实施盖的局部开封操作。
采用上述9)的包装体,全部难开封部偏向将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沿着圆周方向大致二等分而成的两个半部中的一方设置,因此,能够使盖的开封程度较大,容易取出固态物体等内容物。此外,采用上述9)的包装体,因为在盖的距离全部难开封部最远的缘部设置开封用突舌,所以容易控制盖的开封方向,此外,在盖的开封时所施加的外力不易集中于一个难开封部,能够避免意外将难开封部剥离开封的情况。
采用上述10)的包装体,难开封部在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沿着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为两个点状,因此,不仅难开封部的形成较为容易,而且仅通过适当地改变两个难开封部的位置就能够容易地调整盖的开封程度。
采用上述11)的包装体,因为能够将盖从两侧分别开封大致一半,所以能够使用在例如开封一方的半部并反复进行再封而使再封用粘着层的粘着力降低时,取代一方的半部使另一方开封并再封这样的使用方法,能够更长期地使用可再封盖,因而能够保持作为包装体的密封性。
采用上述12)的包装体,因为在容器和盖均设置金属箔层,未开封时自不用说,再封时也能够获得出色的阻隔性,可有效地抑制内容物的劣化等,实现长期保存。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包装体,(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
图2是包装体的沿着图1的II-II线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图,(a)是表示未开封时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开封后的状态的图。
图3是包装体的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局部放大垂直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俯视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包装体,(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
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是与图2相当的图。
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是与图3相当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的包装体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12、13、14、15:包装体
2:容器
2c:凸缘部
20、20X:复合片材
21:金属箔层
22:热熔接性树脂层
25: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
26:再密封用粘着层
3:盖
3a:开封用突舌
30、30X:复合片材
31:金属箔层
32:热熔接性树脂层
33:再密封用粘着层
34: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
4:热熔接部
41、41X、42:难开封部
C:内容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包装体。
图示的包装体11使用容器2和盖3对黄油、果酱、大酱这样的食品等内容物C进行密封包装。
容器2是对复合片材20进行深冲成形而成的杯状构造。更具体而言,容器2具有底壁2a和自底壁2a的周缘立起的周壁2b。此外,容器2的上部开口周缘具有凸缘2c。凸缘2c是从周壁2b的上端缘朝向径向外方水平伸出的扁平形状的构造。此外,容器的形状只要是具有凸缘的杯状即可,并不限于图示的情况。
盖3是由裁切成规定的尺寸和形状的复合片材30构成,以封闭填充有内容物C的容器2的上部开口的方式,将其下表面的周缘部可剥离地热熔接于容器2的凸缘2c的上表面。
在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之间的热熔接部4,在热熔接部4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的两个部分设置有开封强度比其他部分高的难开封部41。两个难开封部41分别呈点状,并且偏向将热熔接部4沿着圆周方向大致二等分而成的两个半部中的一方(在图1中是左下半部和右上半部中的右上半部)设置。
在盖3的周缘部的所需位置,更详细而言,在距离两个难开封部41最远的缘部(图1的左下缘部)设置有开封用突舌3a。突舌3a从以自盖3的上述位置朝向径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平面观察为大致三角形形状,在盖3的开封时用手指捏住。
如图2和图3所示,构成容器2的复合片材20具有:金属箔层21、层叠在金属箔层21的内表面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以及层叠在金属箔层21的外表面的外侧树脂层23。
金属箔层21作为向容器2赋予针对气体和水蒸气等的阻隔性的阻隔层发挥作用,能够使用例如铝箔、铁箔、不锈钢箔、铜箔,优选铝箔。在使用铝箔的情况下,纯铝箔、铝合金箔中的任一种均可,此外,软质、硬质中的任一种均可,如果是例如铁的含有量为0.3wt%~1.5wt%的、分类为JIS H4160的A8000类的(特别是A8079H、A8021H)退火处理后的软质材料(O材),因为在成形性方面出色,所以能够优选使用。在金属箔层21的单面或者双面,能够根据需要实施铬酸盐处理等基底处理。金属箔层21的厚度优选为20μm~200μm,更加优选为40μm~120μm。通过使上述厚度为20μm以上,能够减少针孔的产生几率而确保阻隔性,从而能够获得深冲性。通过使上述厚度为200μm以下,能够防止成形时受力而使复合片材损坏,而且能够获得轻型容器。
热熔接性树脂层22构成容器2的最内层,换言之,构成底壁2a的上表面、周壁2b内表面以及凸缘2c的上表面,在保护金属箔层21不受内容物C影响的同时,发挥使容器2的凸缘2c具有热熔接(热封)性的作用。该热熔接性树脂层22例如由聚乙烯树脂(PE)薄膜、聚丙烯树脂(PP)薄膜等通用性薄膜或者上述两种薄膜的复合薄膜构成。热熔接性树脂层22的厚度优选为20μm~500μm,更加优选为40μm~300μm。金属箔层21和热熔接性树脂层22的接合例如使用双组份固化型的聚酯-聚氨酯树脂类粘接剂、聚醚-聚氨酯树脂类粘接剂等粘接剂。
作为构成容器2的外表面的外侧树脂层23,例如使用聚对苯二甲酯乙二酯树脂(PET)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PBT)薄膜、聚酰胺树脂(PA)薄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酯树脂(PEN)薄膜、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PBN)薄膜、聚丙烯树脂(PP)薄膜等通用性高的薄膜或这些薄膜的复合材料。外侧树脂层23的厚度优选为3μm~300μm、更加优选为20μm~100μm。通过使上述厚度为3μm以上,能够防止金属箔层21的腐蚀、污染。金属箔层21和外侧树脂层23的接合例如借助双组份固化型的聚酯-聚氨酯树脂类粘接剂、聚醚-聚氨酯树脂类粘接剂等粘接剂层(省略图示)实施。
如图2和图3所示,构成盖3的复合片材30由金属箔层31、依次层叠于金属箔层31的下表面侧(包装体11的内表面侧)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34、再密封用粘着层33、热熔接性树脂层32以及层叠于金属箔层31的上表面侧(包装体11的外表面侧)的外侧树脂层35构成。
金属箔层31作为向盖3赋予阻隔性的阻隔层发挥作用,例如由铝箔、不锈钢箔、铜箔、镍箔等构成,优选使用铝箔。在使用铝箔的情况下,纯铝箔、铝合金箔中的任一种均可,此外,软质、硬质中的任一种均可,例如优选使用分类为JISH4160的A8021退火后的软质材料(O材)。
构成盖3的最下层(最内层)的热熔接性树脂层32在向盖3赋予热熔接(热封)性的同时,保护金属箔31不受内容物C影响。热熔接性树脂层32例如由聚乙烯树脂(PE)薄膜、聚丙烯树脂(PP)薄膜等通用性薄膜、或者这些材质的复合薄膜构成,优选由与容器2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相同的材料构成。热熔接性树脂层32的厚度优选为15μm~200μm、更加优选为30μm~60μm。在热熔接性树脂层32中,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氧化钛等着色颜料、抗氧化剂、增滑剂、抗静电剂、稳定剂等添加剂、碳酸钙、粘土、云母、石英等填充剂、除臭剂。
层叠于热熔接性树脂层32的上表面侧(背面侧)的粘着层33用于向开封后的盖3赋予再密封性。作为构成粘着层33的粘着剂,根据再密封时所要求的粘着强度等,能够从丙烯树脂类、橡胶类、硅类、或者聚氨酯类的粘着剂中选择适当的材质使用。
层叠在金属箔层31和粘着层33之间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34用于在热熔接部4形成难开封部41,优选的是,与容器2的凸缘2c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为同一材料,即、例如由聚乙烯树脂(PE)薄膜、聚丙烯树脂(PP)薄膜等通用性薄膜、或者这些材质的复合薄膜构成。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34的厚度优选为5μm~60μm、更加优选为20μm~40μm。如果上述厚度不足5μm,则难以形成膜厚稳定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34,如果上述厚度超过60μm,则成本变高。此外,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34不一定形成于盖3的整个面,只要至少形成在盖3中的俯视观察时与容器2的凸缘2c重叠的周缘部分即可。
构成盖3的最上层(最外层)的外侧树脂层35作为装饰层、保护层发挥作用,例如、将聚对苯二甲酯乙二酯树脂(PET)薄膜、拉伸尼龙树脂(ONy)薄膜等耐热性树脂薄膜借助双组份固化型的聚酯-聚氨酯树脂类粘接剂、聚醚-聚氨酯树脂类粘接剂等粘接剂层(省略图示),干式层叠于金属箔层31的上表面(外表面)而形成。此外,外侧树脂层35也可以由表面涂层形成。表面涂层例如是将环氧树脂、火棉类树脂、环氧-三聚氰胺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等涂层用树脂溶解或者分散于溶剂中而成的涂覆剂涂覆在金属箔的表面并进行干燥而形成。
如图3所示,设置于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之间的热熔接部4的难开封部41是通过对盖3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34和容器2的凸缘2c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局部地进行热熔接而形成。
更具体而言,例如,在包装体11的生产线上,在使容器2的凸缘2c与盖3重合的重合面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32彼此热熔接的第1密封工序之后,通过设置使盖3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34和容器2的凸缘2c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点状地热熔接的第2密封工序,从而在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的热熔接部4形成难开封部41。在第2密封工序中,例如、在凸缘2c的下表面侧配置了挡板的状态下,通过将被加热到规定温度的加热销从上方以规定的加压力插入盖3的应该形成难开封部41的位置,盖3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34穿透再封用粘着层33和热熔接性树脂层32,与凸缘2c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接触,从而将盖3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34与凸缘2c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局部地热熔接。
难开封部41的形状、大小以及数量根据所要求的开封强度、局部开封的程度(非剥离部分的比例)等适当决定,优选的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点状的难开封部41沿着圆周方向隔开所需间隔地设置两个。在这里,“点状”除了图1所示那样的小圆形以外,也包含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此外,在第2密封工序中,代替加热销,也可以通过使垂直的加热板的直线带状前端缘以跨在热熔接部4的所需的两个部位处的方式按压于盖3,形成两个难开封部,在该情况下,难开封部成为具有与加热板的前端缘的宽度相应的宽度的短带状(参照图7)。
此外,在热熔接部形成难开封部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情况,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例如、考虑将热熔接在一起的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进行局部铆接、或者利用紧固件固定、或者将容器2的凸缘2c的金属箔层21和盖3的金属箔层31通过超声波接合而局部地接合在一起,从而形成难开封部。
关于难开封部的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两个难开封部41偏向将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的热熔接部4沿着圆周方向大致二等分而得到的两个半部中的任一方(在图1中为左下侧和右上侧中的右上侧)设置,因此,能够使在提拉开封用突舌3a来对盖3进行开封之际的开封的程度(开口面积)较大,从而容易取出固态物等内容物C。但在例如内容物为颗粒、粉末等小尺寸固态物或液状体的情况下,还能够通过将开封用突舌设置在隔着盖3的中心与图1的开封用突舌3a相反一侧的位置,减小开封程度(开口面积)地使用。
对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1而言,在未开封状态下,利用分别具有在阻隔性方面出色的金属箔层(21、31)的容器2和盖3对内容物C进行密封包装(参照图2的(a)和图3),可不使内容物C劣化地进行长期保存。
而且,在每次取出所需数量的内容物C进行使用的情况下,当利用手指捏住盖3的开封用突舌3a上提时,盖3的热熔接性树脂层32在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之间的热熔接部4的外端缘附近断裂,并且在盖3在热熔接性树脂层32和再封用粘着层33之间被剥离与热熔接部4的宽度大致相等的大小之后,盖3的热熔接性树脂层32在热熔接部4的内端缘附近再次断裂,从而将盖3开封。热熔接性树脂层32的由于断裂而与盖3分离开的部分32a残留在容器2的凸缘2c上表面。当盖3的开封达到两个难开封部41的位置时,因为阻止盖3上提的阻力传递给手指,所以开封操作停止在这里。如此一来,盖3处于不从容器2的凸缘2c完全剥离的、局部不从凸缘2c剥离而保持着一体化的局部开封状态。在该状态下,经由容器2的开口取出需要数量的内容物C。
在内容物C的取出结束后,使盖3的开封部分以回到原处的方式与凸缘2c上表面重叠,再封用粘着层33的由于盖3的剥离开封所形成的节段环状的露出部33a粘贴于凸缘2c上表面,能够由此实现盖3的再封,以密封状态保存剩余的内容物C。
在完全用光内容物C后对包装体11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当用力向上方拉拽盖3的开封用突舌时,难开封部41、即盖3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34和凸缘2c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之间的热熔接部断裂,因此,能够将整个盖3从容器的凸缘剥取下来。也就是说,能够将容器2和盖3分开处理,容易回收。
(第2实施方式)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包装体。
该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2除了以下方面以外,与图1~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1实质上相同。
即、对于图4的包装体12而言,在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之间的热熔接部4设置有一个沿着其圆周方向延伸的曲线状的难开封部42。难开封部42的长度是热熔接部4的圆周的大约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左右。在图示那样的曲线状的难开封部42的情况下,热熔接了的部分的面积变大,由此开封强度提高,因此,减少在盖3的开封时剥离超过所需的担心。
(第3实施方式)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包装体。
该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3除了以下方面以外,与图1~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1实质上相同。
即、对于图5的包装体13而言,两个点状的难开封部41设置在将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之间的热熔接部4沿着圆周方向大致二等分的位置。此外,盖3的由将两个难开封部41相连的直线大致二等分而成的两个半部(在图5中是左下半部和右上半部),分别在距离两个难开封部41最远的缘部(图5的左下和右上的缘部)设置有开封用突舌3a。也就是说,该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3能够从两个方向分别将盖3开封一半。
因此,采用该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3,在由于将一方的半部开封,然后反复进行再封而导致再封用粘着层33的露出部33a的粘着力降低的时刻,可使用取代一方的半部而将另一方的半部开封并再封的方法,能够作为更持久的可再封的盖使用,能够保持作为包装体的密封性。
(第4实施方式)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包装体。该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特别适合应用于对作为内容物的化妆品、药品等进行填充包装而在旅行等时携带这方面。
如图6所示,包装体14是将四个包装体140连接为一体而成的多连式包装体。更详细而言,图示的多连式包装体14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四个容器2以纵横各排列两个的方式形成为一体,封闭四个容器2的开口的盖3由一片连续的复合片材30构成。
四个容器2是将一片复合片材20胀形成形,然后分别形成形状大小均相同的浅杯形状或者盘状。具体而言,俯视观察时,各容器2具有圆形的底壁2a和自底壁2a的周缘立起的周壁2b。此外,各容器2在其开口周缘具有凸缘2c。俯视观察时,凸缘2c的靠近四个容器2的连结中心的部分形成为朝向同一中心伸出的大致三角形形状,其余部分形成为沿着容器2的开口周缘的节段环状。而且,通过使容器2的凸缘2c的伸出部分的前后左右邻接的直线的边彼此相连结,从而将四个容器2一体化。在容器2的凸缘2c彼此连结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将容器2切开成各个单体的切缝24。
俯视观察时,构成盖3的复合片材30呈大致花瓣状,形成为具有够封闭四个容器2的开口的形状和大小,跨在四个容器2的连结了的凸缘2c的上表面并热熔接。此外,在复合片材30的与形成于容器2的凸缘2c的切缝24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复合片材30切开成与单体容器2相对应的盖3的穿孔线(日语:ミシン目)301。
在各盖3设置有与各容器2的凸缘2c的伸出部分的上表面热熔接的开封用突舌3a。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各容器2的凸缘2c的伸出部分的根部,形成有用于将该根部从凸缘2c的其他部分切开的弧状的切缝。
作为容器2的材料的复合片材20的构造和作为盖3的材料的复合片材30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实质上相同,但对于用于容器2成形的复合片材20而言,需要将多个(在本方式中是四个)容器2连续地一体成形,与前述的单一容器相比,需要成形时的能量(成形力)而导致成本提高。为了减小该能量,与单一的容器相比,减小材料的膜厚。特别是在形成为图6所示的形状的情况下,外侧树脂层23的厚度优选为3μm~300μm,更加优选10μm~50μm。
而且,在各包装体140上,在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之间的热熔接部,两个点状的难开封部41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两个难开封部41设置在隔着盖3的中心与盖3的开封用突舌3a相反一侧的位置。换言之,开封用突舌3a形成在盖3的周缘部的距离两个难开封部41最远的缘部。难开封部41的构造和其形成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
对于上述的包装体14而言,在使用时,首先,将一个包装体140从连结一体化的状态切开。即、在要切开的包装体140的容器2的凸缘2c和与要切开的包装体140前后左右邻接的包装体140的容器2的凸缘2c之间的切缝24的位置、以及要切开的包装体140的盖3和与要切开的包装体140前后左右邻接的包装体140的盖3之间的穿孔线301的位置,通过以在上述位置拉断的方式手动施力而将凸缘2c以及盖3在上述位置切断,使得一个包装体140从其他的包装体140分开。
接下来,当用手指将分离开的包装体140的盖3的开封用突舌3a和容器2的凸缘2c的密封该开封用突舌3a的伸出部分一起捏住向上方弯折时,凸缘2c的伸出部分自其余部分弯折并分离。而且,当继续上提开封用突舌3a时,盖3局部开封到达两个难开封部41的位置,能够经过由此形成的容器2的开口取出内容物。对于取出了内容物之后的盖3的再封和内容物全部使用后的容器2和盖3的分离,能够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1相同的方式进行。
(第5实施方式)
图7和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的包装体。
本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5除了以下方面以外,与图1~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1实质上相同。
即、如图7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5而言,构成容器2的复合片材20X由金属箔层21、依次层叠于金属箔层21的内表面侧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25、再密封用粘着层26、热熔接性树脂层22以及层叠于金属箔层21的外表面的外侧树脂层23构成。
另一方面,构成盖3的复合片材30X由金属箔层31、层叠于金属箔层31的下表面侧(包装体15的内表面侧)的热熔接性树脂层32以及层叠于金属箔层31的上表面侧(包装体15的外表面侧)的外侧树脂层35构成。
而且,如图8所示,设置于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之间的热熔接部4的难开封部41X,是通过对容器2的凸缘2c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25和盖3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局部地进行热熔接而形成的。
对于上述的包装体15而言,在每次取出需要数量的内容物C使用的情况下,当利用手指捏住盖3的开封用突舌3a上提时,容器2的凸缘2c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在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之间的热熔接部4的外端缘附近断裂,凸缘2c在热熔接性树脂层22和再封用粘着层26之间被剥离与热熔接部4的宽度大致相等的大小,之后凸缘2c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在热熔接部4的内端缘附近再次断裂,从而将盖3开封。由于断裂而从凸缘2c分离的热熔接性树脂层22的部分22a则随盖3一起。当盖3的开封到达两个难开封部41X的位置时,阻止盖3上提的阻力传递给手指,于是停止开封操作。如此一来,盖3处于未完全从容器2的凸缘2c剥离的、局部未从凸缘2c剥离而保持着一体化的局部开封状态。
在内容物C的取出完成后,使盖3的开封部分以回到原处的方式与凸缘2c上表面重叠,由于盖3的剥离开封所形成的再封用粘着层26的节段环状的露出部26a粘贴于盖3的下表面,由此能够实现盖3的再封,以密封状态保存剩余的内容物C。
在内容物C全部用完对包装体11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当用力向上方拉拽盖3的开封用突舌时,难开封部41即容器2的凸缘2c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25和盖3的热熔接性树脂层32之间的热熔接部断裂,因此,能够将整个盖3从容器的凸缘剥取下来。
(实施例)
接下来,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容器的制作)
准备由分类为JIS H4160的A8021H-O构成的厚度120μm的铝箔。在铝箔的表面通过实施铬酸盐处理而形成化学转化膜。接下来,在铝箔的单面,作为热熔接性树脂层使用聚酯类聚氨酯粘接剂对厚度300μm的聚乙烯树脂(PE)薄膜进行干式层压,同时在铝箔的另一面,作为外侧树脂层使用聚酯类聚氨酯粘接剂对厚度30μm的非拉伸聚丙烯树脂(CPP)薄膜进行干式层压,由此制作出容器用复合片材。
接下来,将获得的复合片材切成规定的尺寸和形状形成坯料,将该坯料深冲成形为杯状,从而制作出具有凸缘2c的容器(2、参照图9)。
(盖的制作)
准备由分类为JIS H4160的A1N30H-O构成的厚度20μm的铝箔。在铝箔的表面通过实施铬酸盐处理而形成化学转化膜。接下来,在铝箔的单面,作为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使用聚酯类聚氨酯粘接剂对厚度35μm的聚乙烯树脂(PE)薄膜进行干式层压,同时在铝箔的另一面,作为外侧树脂层使用聚酯类聚氨酯粘接剂对厚度12μm的聚对苯二甲酯乙二酯树脂(PET)薄膜进行干式层压。此外,在聚乙烯树脂(PE)薄膜的表面,作为再密封用粘着层将橡胶类粘接剂以凹版涂覆法涂覆10μm的厚度,在此基础上,作为热熔接性树脂层粘贴厚度20μm的聚乙烯树脂(PE)薄膜。如此一来,获得作为盖的材料的复合片材。
将获得的复合片材切成规定的尺寸和形状,从而制作出具有图9所示那样的开封用突舌3a的盖3。
(实施例1)
在按照上述方式获得的容器2的凸缘2c上表面重叠盖3,作为第1密封工序,在加热温度160℃、加压力120kgf、加热加压时间2秒的条件下,对容器2的凸缘2c和盖3之间的重合面进行热封(热熔接),然后,作为第2密封工序,在热熔接部中的图7所示的两处位置,在加热温度170℃、加压力80kgf、加热加压时间10秒的条件下,实施密封宽度W5mm的热封(热熔接),使容器2的凸缘2c的聚乙烯树脂(PE)薄膜(热熔接性树脂层)和盖3的聚乙烯树脂(PE)薄膜(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热熔接,形成两个难开封部41。由此获得了实施例1的包装体11。
(比较例1)
不进行第2密封工序,其他方面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包装体,将这种方式作为比较例1。
(再密封后的开封强度·密封性的试验)
准备5个实施例1的包装体11,针对各个包装体11,首次将盖3的突舌3a上提,在局部开封到达两个难开封部41的位置之后,使盖3以返回原位的方式层叠于凸缘2c,用手指从上方沿着凸缘2c轻轻按压一圈。在该状态下测量再封后的盖3的开封强度。开封强度是利用拉伸试验机(岛津公司制作的万能材料试验机)夹住盖3的突舌3a,以45°的角度以及100mm/分的速度进行拉伸,测量开封到难开封部41跟前为止时的最大强度作为拉伸强度(以下相同)。第二次及之后的再封也同样地进行,累计进行10次盖3的再封,每次测量开封强度。在第10次的再封后,对盖3开封且向容器2注入了50cc的水后进行再封,在该状态下将包装体11倾斜大约90°,肉眼确认是否漏水。
同样,准备5个比较例1的包装体,针对各个包装体首次上提盖的突舌,在将盖全开封之后,使盖以回到原处的方式与凸缘重叠,用手指从上方沿着凸缘轻轻按压一周。在该状态下,测量再封后的盖的开封强度。在第二次及之后的再封也同样地进行,累计进行10次盖的再封,每次测量开封强度。在第10次的再封后,将盖开封,向容器注入50cc的水后进行再封,在该状态下将包装体倾斜大约90°,肉眼确认是否漏水。
将结果记入表1。此外,在“漏水”项目中,“○”表示不漏水,“×”表示漏水。
【表1】
从表1可知,对于实施例1的包装体11而言,第10次再封时的开封强度也没有降低,没有发生漏水。
(实施例2)
作为第2密封工序,在热熔接部中的图7所示的两处位置进行密封宽度W3mm的热封(热熔接),形成两个难开封部41,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要领制作包装体,作为实施例2。
(实施例3)
作为第2密封工序,在热熔接部中的图7所示的两处位置进行密封宽度W 1mm的热封(热熔接),形成两个难开封部41,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要领制作包装体,作为实施例3。
(关于难开封部的尺寸的开封强度的试验)
实施例1~3的包装体各准备3个,针对各个包装体,测量开封初始的开封用突舌3a的根部处的开封强度、开封中途的开封强度、难开封部41(线密封部)的开封强度。将结果记入表2。
【表2】
如表2所示,在线密封部(难开封部41)的宽度W为5mm的实施例1和宽度W为3mm的实施例2中,线密封部的开封强度是中途开封强度的大约2~3倍,因此,能够避免误将盖完全剥离,可靠地形成局部开封状态。另一方面,在线密封部的宽度W为1mm的实施例3的情况下,线密封部的开封强度只不过比中途的开封强度稍大,因此可能在盖的开封时意外将盖完全剥离。
本实用新型适合用作使用容器和盖对需要长期保存而非一次用完的食品、化妆品等内容物可再封地进行密封包装的包装体。

Claims (16)

1.一种包装体,其具有:容器,其在开口周缘具有凸缘;以及盖,其以封闭填充有内容物的容器的开口的方式能够剥离地热熔接于凸缘,该包装体的特征在于,
容器的凸缘的上表面由热熔接性树脂层构成,并且盖的下表面由能够与容器的凸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热熔接的热熔接性树脂层构成,
盖具有层叠于热熔接性树脂层的背面侧的再封用粘着层,在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或者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分,设置有开封强度比其他部分的开封强度高的难开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开封时,在盖的热熔接性树脂层和再封用粘着层之间的界面处剥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盖还具有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该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与热熔接性树脂层隔着再封用粘着层层叠在与热熔接性树脂层相反一侧,难开封部是通过对盖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和容器的凸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局部地进行热熔接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盖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和容器的凸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由同一树脂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全部难开封部偏向将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沿着圆周方向大致二等分而成的两个半部中的某一方设置,在盖的距离全部难开封部最远的缘部设置有开封用突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难开封部在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处均设置为点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两个难开封部在将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沿着圆周方向大致二等分的位置设置为点状,在盖的由连结两个难开封部的直线大致二等分而成的两个半部,分别在距离两个难开封部最远的缘部设置有开封用突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容器和盖分别还具有金属箔层。
9.一种包装体,其具有:容器,其在开口周缘具有凸缘;以及盖,其以封闭填充有内容物的容器的开口的方式能够剥离地热熔接于凸缘,该包装体的特征在于,
容器的凸缘的上表面由热熔接性树脂层构成,并且盖的下表面由能够与容器的凸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热熔接的热熔接性树脂层构成,
容器的凸缘具有层叠于热熔接性树脂层的背面侧的再封用粘着层,
在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或者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分设置有开封强度比其他部分的开封强度高的难开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开封时,在容器的凸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和再封用粘着层之间的界面处剥离。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容器的凸缘还具有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该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与热熔接性树脂层隔着再封用粘着层层叠在与热熔接性树脂层相反一侧,难开封部是通过对容器的凸缘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和盖的热熔接性树脂层局部地进行热熔接而形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容器的凸缘的难开封部形成用热熔接性树脂层和盖的热熔接性树脂层由同一树脂材料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全部难开封部偏向将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沿着圆周方向大致二等分而成的两个半部中的某一方设置,在盖的距离全部难开封部最远的缘部设置有开封用突舌。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难开封部在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处均设置为点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两个难开封部在将容器的凸缘和盖之间的热熔接部沿着圆周方向大致二等分的位置设置为点状,在盖的由连结两个难开封部的直线大致二等分而成的两个半部,分别在距离两个难开封部最远的缘部设置有开封用突舌。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容器和盖分别还具有金属箔层。
CN201721320415.2U 2016-10-14 2017-10-13 包装体 Active CN20793226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2861 2016-10-14
JP2016-202861 2016-10-14
JP2017-181226 2017-09-21
JP2017181226A JP6998165B2 (ja) 2016-10-14 2017-09-21 包装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32268U true CN207932268U (zh) 2018-10-02

Family

ID=62085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20415.2U Active CN207932268U (zh) 2016-10-14 2017-10-13 包装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98165B2 (zh)
CN (1) CN20793226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73710B1 (ja) 2022-07-08 2023-11-06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再封性ヒートシール積層体、並びに再封性包装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42085B2 (ja) * 1989-03-24 1998-04-22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易開封性密封容器
IT1254174B (it) * 1991-12-24 1995-09-11 Burgopack Stampa Trasformazione Imballaggi Spa Contenitore con coperchio termosaldato del tipo pelabile con zona ad ancoraggio migliorato
JP2001315835A (ja) 2000-02-29 2001-11-13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有底容器の蓋体
JP4159903B2 (ja) 2003-03-06 2008-10-01 出光ユニテック株式会社 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再封可能包装体
JP2006123971A (ja) 2004-10-28 2006-05-18 Kyodo Printing Co Ltd 粉体容器用の蓋材及び粉体容器
JP5185860B2 (ja) 2009-03-05 2013-04-17 オリヒロプランデュ株式会社 ゼリー食品
JP6369221B2 (ja) 2014-08-25 2018-08-0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包装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65620A (ja) 2018-04-26
JP6998165B2 (ja) 2022-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1566B (zh) 易剥离袋
JP2008105751A (ja) 樹脂製包装袋
GB2595601A (en) Contact lens blister package with double layer foil component
EP3587297B1 (en) Two-side adherable high-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container sealing member, compact cosmetic container having tamper function with same applied thereto, and flip cap container having temper function with same applied thereto
CN207932268U (zh) 包装体
JP2018167857A (ja) 容器及び容器の製造方法
KR20170086426A (ko) 양면접착이 가능한 고주파 유도가열 용기봉합체를 적용한 탬퍼기능을 갖는 콤팩트화장품용기
JP6463058B2 (ja) 再封可能な密封容器
JP6505452B2 (ja) 包装体の製造方法、包装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受け体
JP6514113B2 (ja) 包装体および包装体の製造方法
JP2012081967A (ja) 再封機能付き包装袋
JP2018065620A5 (zh)
JP2017019527A (ja) 包装材及び包装体
JP6948921B2 (ja) 包装体
WO2018181616A1 (ja) 容器及び容器の製造方法
JP7344640B2 (ja) 容器用蓋材および包装体
JP5974468B2 (ja) 部分開封蓋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粉粒体収納用包装体
JP2005219800A (ja) 積層フィルム包装体
JP7005277B2 (ja) 包装体
JP3098800U (ja) 再封性包装容器
JP2003002324A (ja) 易開封性密封紙容器
JP2022090613A (ja) 再封可能な包装袋
JP2005035572A (ja) 包装容器
JPS63162477A (ja) 易開封性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085123A (ja) 包装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Shiga

Patentee after: Lesonac Packag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County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higa

Patentee after: Lishennoco Packag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Shiga

Patentee before: Lesonac Packag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