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17805U - 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17805U
CN207617805U CN201721488417.2U CN201721488417U CN207617805U CN 207617805 U CN207617805 U CN 207617805U CN 201721488417 U CN201721488417 U CN 201721488417U CN 207617805 U CN207617805 U CN 207617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cover
supporting beam
rear wheel
reinforcing plate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884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窦晓东
史付磊
谢贵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8841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17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17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17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所述后车身加强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D柱上加强板、后轮罩外板以及支撑梁,所述D柱上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一端且所述后轮罩外板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另一端,所述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且所述支撑梁的第二端与所述后轮罩外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梁与D柱上加强板和后轮罩外板连接,解决了后侧围内板上出现焊点外露的问题,且支撑梁所占用的空间较小,有利于后腔围腔体内线束、安全带卷收器等周围零件的布置。另外,支撑梁结构简单,重量轻,可以有效减少车身的质量,实现轻量化设计。

Description

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目前,汽车的车身后轮罩区域需要安装车辆悬架系统,受力大且集中,为了保证其强度和刚度,往往会对后轮罩区域进行加强。普通车型的后轮罩区域是通过增加后轮罩上支撑板冲压件来加强,其需要与后侧围内板焊接,对于没有内饰的低配车,存在车内可见焊点突露问题,影响感观。另外,后轮罩上支撑板所占空间较大,会影响到后侧围腔体内线束、安全带卷收器的布置。
鉴于上述的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后车身加强结构,旨在解决现有后车身加强结构焊点外露且布置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后车身加强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D柱上加强板、后轮罩外板以及支撑梁,所述D柱上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一端且所述后轮罩外板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另一端,所述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且所述支撑梁的第二端与所述后轮罩外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后轮罩外板上设有后轮罩外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外加强板上设有凹槽,所述支撑梁的第二端插入所述凹槽与所述后轮罩外加强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与所述后侧围内板连接的一端设有安装腔,所述支撑梁的第一端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抵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凹槽之间以及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安装腔之间均为焊接。
优选地,所述凹槽和所述安装腔内均设有焊接定位孔。
优选地,所述支撑梁为标准型材的圆管梁。
优选地,所述圆管梁包括圆管以及直径大于所述圆管的直径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于所述圆管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安装部设于所述圆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安装部插入所述凹槽与所述后轮罩外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抵接。
优选地,所述后轮罩外板的横截面为U型。
优选地,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均通过点焊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设有如上文所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支撑梁一端所与D柱上加强板连接且另一端与后轮罩外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梁与D柱上加强板和后轮罩外板连接,解决了后侧围内板上出现焊点外露的问题,且支撑梁所占用的空间较小,有利于后腔围腔体内线束、安全带卷收器等周围零件的布置。另外,支撑梁结构简单,重量轻,可以有效减少车身的质量,实现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后车身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后轮罩外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D柱上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圆管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后车身加强结构,旨在解决现有后车身加强结构焊点外露且布置不便的问题。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后车身加强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1、D柱上加强板2、后轮罩外板3以及支撑梁(未标示),D柱上加强板2设置于后侧围内板1的一端且后轮罩外板3设置于后侧围内板1的另一端,支撑梁的第一端与D柱上加强板2连接且支撑梁的第二端与后轮罩外板3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梁与D柱上加强板和后轮罩外板连接,解决了后侧围内板上出现焊点外露的问题,且支撑梁所占用的空间较小,有利于后腔围腔体内线束、安全带卷收器等周围零件的布置。另外,支撑梁结构简单,重量轻,可以有效减少车身的质量,实现轻量化设计。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后轮罩外板3上设有后轮罩外加强板4,后轮罩外加强板4上设有凹槽5,支撑梁的第二端插入凹槽5与后轮罩外加强板4连接。后轮罩外加强板4上设有凹槽5,有利于支撑梁的第二端的安装,支撑梁的第二端与后轮罩外加强板4连接,避免了因支撑梁与后轮罩外板3的直接接触,造成的后轮罩外板的变形。同时,后轮罩外板3在后轮罩区域的受力通过后轮罩外板3传到后轮罩外加强板4,再传到支撑梁上,增加了后轮罩应力的传递路径,优化力学传递性能,能够提高后轮罩区域的整体刚度。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后轮罩区域的受力通过后轮罩外板3—后轮罩外加强板4—支撑梁—D柱上加强板2依次传递,减少了应力集中,同时组成了一个有效的尾门框架结构,有利于提升车身的刚度。
另外,请参照图1和图3,D柱上加强板2的与后侧围内板1连接的一端设有安装腔6,支撑梁的第一端置于安装腔6内与D柱上加强板2抵接,D柱上加强板2的一端设有安装腔6,有利于支撑梁的第一端的安装,使后车身加强结构的安装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支撑梁与凹槽5之间以及支撑梁与安装腔6之间均为焊接,焊接过程工艺简单,焊缝的强度高,焊接的生产效率高且成本低,有利于加强支撑梁与D柱上加强板以及后轮罩外加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简化安装工艺且降低后车身加强结构的生产成本。其中,凹槽5和安装腔6内均设有焊接定位孔(未图示),在安装过程中,用户能够通过焊接定位孔直接对焊接位置进行定位,使安装过程更加方便且快捷。
另外,请参照图1和图4,支撑梁为标准型材取材的圆管梁7,标准型材取材的圆管梁7的加工比传统冲压零件简单。圆管梁7包括圆管71以及直径大于圆管71的第一安装部72和第二安装部73,第一安装部72设于圆管71的一端且第二安装部73设于圆管71的另一端,第一安装部72置于安装腔6内与D柱上加强板2抵接,第二安装部73插入凹槽5与后轮罩外加强板4连接。
支撑梁为圆管梁7,第一安装部72的直径较大,可以加大第一安装部72与安装腔6的连接面积,从而加大第一安装部72与安装腔6之间的受力面积,使后车身加强结构更加稳固;同样,第二安装部73的直径较大,可以加大第二安装部73与凹槽5的连接面积,从而加大第二安装部73与凹槽5之间的受力面积,使后车身加强结构更加稳固。而圆管71的直径较小,其所占用的空间较小,有利于后侧围腔体里线束、安全带卷收器等周围零件的布置。
其中,后轮罩外板3的横截面为U型,其中,该横截面过汽车的轮胎的径向与轴向,即,该横截面为汽车的轮胎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与轴线共同形成的平面。后轮罩外板3置于车辆的轮胎的上方且罩住轮胎,后轮罩外板3的横截面为U型,能够在保证造型美观的同时,防止汽车行驶过程中泥水飞溅到车身上。
另外,后侧围内板1与D柱上加强板2、后侧围内板1与后轮罩外板3均通过点焊连接。焊接过程工艺简单,焊缝的强度高,焊接的生产效率高且成本低,后侧围内板1与D柱上加强板2、后侧围内板1与后轮罩外板3之间通过点焊可靠连接,使后车身固定结构的连接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汽车上设有如上文所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通过支撑梁实现了后轮罩区域的加强,同时组成了一个有效的尾门框结构,有利于提升车身刚度;后车身加强结构的质量轻,可有效减少车身的重量,实现轻量化设计;后车身加强结构的后侧围内板上无焊点,提升了汽车的美观度;支撑梁所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后侧围腔体内线束、安全带卷收器等其它零件的布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后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身加强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D柱上加强板、后轮罩外板以及支撑梁,所述D柱上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一端且所述后轮罩外板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另一端,所述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且所述支撑梁的第二端与所述后轮罩外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外板上设有后轮罩外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外加强板上设有凹槽,所述支撑梁的第二端插入所述凹槽与所述后轮罩外加强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与所述后侧围内板连接的一端设有安装腔,所述支撑梁的第一端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凹槽之间以及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安装腔之间均为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安装腔内均设有焊接定位孔。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为标准型材的圆管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管梁包括圆管以及直径大于所述圆管的直径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于所述圆管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安装部设于所述圆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安装部插入所述凹槽与所述后轮罩外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外板的横截面为U型。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均通过点焊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上设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车身加强结构。
CN201721488417.2U 2017-11-09 2017-11-09 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Active CN207617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88417.2U CN207617805U (zh) 2017-11-09 2017-11-09 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88417.2U CN207617805U (zh) 2017-11-09 2017-11-09 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17805U true CN207617805U (zh) 2018-07-17

Family

ID=62828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88417.2U Active CN207617805U (zh) 2017-11-09 2017-11-09 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178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91222A (zh) * 2020-07-20 2020-11-06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91222A (zh) * 2020-07-20 2020-11-06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CN111891222B (zh) * 2020-07-20 2021-07-06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1216B2 (en) Motor mount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JP4710519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8205925B2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209037663U (zh) 一体全框式副车架和车辆
CN107487370B (zh) 车身侧围结构、c柱加强板和车辆
CN103786788B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相应的汽车
US20190077453A1 (en) Cowl cross bar for vehicle
CN210591747U (zh) 一种前保险杠总成支撑组件及车辆
CN207617805U (zh) 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CN108945106A (zh) 一种副车架轻量化结构
CN214565664U (zh) 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JPH11294512A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ー
CN210139907U (zh) 卡车、车身及其车身骨架
CN210026940U (zh) 一种后减震弹簧安装结构及车辆
CN109050678B (zh) 车辆的减震塔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15284998U (zh) 一种d柱下接头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d柱和汽车
CN213442783U (zh) 一种新型车身c柱加强结构
CN210634640U (zh) 前围上部横梁结构及车辆
CN209037665U (zh) 全框式副车架和车辆
CN207481639U (zh) 新型发动机前悬置支架
CN201834063U (zh) 一种微型客车尾部加强结构
CN220130212U (zh) 充电口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034647U (zh) 后副车架及车辆
CN212738298U (zh) 一种内后轮罩结构、后轮罩总成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