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91222A -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91222A
CN111891222A CN202010698813.8A CN202010698813A CN111891222A CN 111891222 A CN111891222 A CN 111891222A CN 202010698813 A CN202010698813 A CN 202010698813A CN 111891222 A CN111891222 A CN 111891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joint
pillar
pillar upper
column
cross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988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91222B (zh
Inventor
刘建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eapmo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eapmo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eapmo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9881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912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91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912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91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912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它包括外轮罩、后顶横梁及设在D柱上的D柱加强板,D柱加强板位于后顶横梁的左右两端,D柱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顶横梁及外轮罩连接,所述D柱加强板的上端通过D柱上接头与后顶横梁连接,D柱上接头上具有两个接头,其中一个接头连接后顶横梁,另一个接头连接D柱加强板。本发明改进了D柱上接头结构,采用两接头结构,相比于三接头结构,大大降低了冲压难度,大幅度提升精度并减少了冲压工序,模具要求也相应降低。

Description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车型上的D柱上接头,多用3通接头, 3通接头结构一直是冲压、总成焊接的一个难点,因为三通结构三个接头处都是匹配面,都需要较高的精度,因三通接头自身特性及为了保证此处性能要求需要的深度,D柱三接头难以加工,一般需要增加工序和较长的模具调试时间,才能基本保证精度要求。
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9921435U,授权公告日为2020.01.10,名称为“D柱上接头结构”中公开了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包括D柱组件(1)和顶盖后横梁组件(2),D柱组件(1)的D柱上接头第二内板(12)的第一部(1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部(122)的延伸方向垂直,气弹簧加强支架(16)设置在第一部(121)上,D柱上接头隔板(14)设置在D柱上接头加强板(13)与D柱内板(15)之间;顶盖后横梁组件(2)的铰链加强板(23)设置在顶盖后横梁外板(22)上,顶盖后横梁内板(21)与顶盖后横梁外板(22)相连;顶盖后横梁外板(22)的一端与D柱上接头第二内板(12)和D柱上接头加强板(13)相连。
上述技术中D柱上接头采用三通接头形式,依然精度要求高,难以加工,工序多,模具调试时间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车辆上D柱上结构采用三接头形式,导致精度要求高,难以加工,工序多,模具调试时间长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改进了D柱上接头结构,采用两接头结构,这样大大降低了冲压难度,大幅度提升精度并减少了冲压工序,模具要求也相应降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包括外轮罩、后顶横梁及设在D柱上的D柱加强板,D柱加强板位于后顶横梁的左右两端,D柱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顶横梁及外轮罩连接,所述D柱加强板的上端通过D柱上接头与后顶横梁连接,D柱上接头上具有两个接头,其中一个接头连接后顶横梁,另一个接头连接D柱加强板。本发明改进了D柱上接头结构,采用两接头结构,相比于三接头结构,大大降低了冲压难度,大幅度提升精度并减少了冲压工序,模具要求也相应降低。
作为优选,所述D柱上接头的断面与后顶横梁相匹配,D柱上接头与后顶横梁光滑过渡。D柱上接头与后顶横梁光滑过渡,有利于提升连接处的强度,外观整体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D柱上接头的断面呈“几”字形结构。“几”字形结构稳定性好,且半开放,有利于释放应力集中,同时安装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D柱加强板的下端具有罩设部,罩设部与外轮罩的外形相匹配,罩设部与外轮罩之间紧密连接。由于减重器传力到外轮罩,然后从D柱往上传递力,罩设部加大了D柱加强板与外轮罩的接触面积,增强根部连接,这样减震器激励的力尽量稳定地传递到D柱。
作为优选,左右两侧的D柱加强板、左右两侧的D柱上接头与后顶横梁形成闭环结构。闭环的传力、受力结构,具有很好的结构及充分传力路径,能保证车身的扭转刚度及动刚度的性能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D柱上接头与D柱之间设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在D柱上的气囊,D柱上接头安装到D柱上时,D装上接头将所述气囊压紧,气囊抵紧所述的接头以对接头处的连接形成缓冲。缓冲结构有利于D柱上接头的安装,在保证D柱上接头具有足够的扭转刚度的同时,还能防止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此外出现意外的碰撞,缓冲结构能够提供卸力作用,对D柱上接头具有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D柱上设有气室,气囊位于气室内,气囊位于接头的下方,气室内设有滑动设置的挤压板,D柱上接头的下端设有向下伸出的固定板,固定板与挤压板之间通过连杆连接,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及挤压板铰接,D柱上接头下压时,连杆推动挤压板向靠近气囊的方向滑动以压紧气囊。D柱上接头安装下压时,连杆推动挤压板向靠近气囊的方向滑动以压紧气囊,通过联动使得D柱上接头的安装一步到位,简化工艺流程。
作为优选,所述D柱上接头安装到D柱上后,连杆垂直于挤压板。D柱上接头安装到位后,连杆处于死点位置,结构稳定,能够保证D柱上接头正常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改进了D柱上接头结构,采用两接头结构,相比于三接头结构,大大降低了冲压难度,大幅度提升精度并减少了冲压工序,模具要求也相应降低;D柱上接头的断面呈“几”字形结构,结构稳定性好,且半开放,有利于释放应力集中,同时安装方便;罩设部加大了D柱加强板与外轮罩的接触面积,增强根部连接,这样减震器激励的力尽量稳定地传递到D柱;缓冲结构有利于D柱上接头的安装,在保证D柱上接头具有足够的扭转刚度的同时,还能防止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此外出现意外的碰撞,缓冲结构能够提供卸力作用,对D柱上接头具有保护作用;缓冲结构有利于D柱上接头的安装,在保证D柱上接头具有足够的扭转刚度的同时,还能防止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此外出现意外的碰撞,缓冲结构能够提供卸力作用,对D柱上接头具有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亦可根据下述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的剖面图;
图4为D柱上接头处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外轮罩1、后顶横梁2、D柱加强板3、罩设部31、D柱上接头4、接头41、气囊5、挤压板6、固定板7、连杆8、D柱9。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实施例1:如图1和图3中所示,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包括外轮罩1、后顶横梁2及设在D柱9上的D柱加强板3,D柱加强板位于后顶横梁的左右两端,D柱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顶横梁及外轮罩连接,D柱加强板的上端通过D柱上接头4与后顶横梁连接,D柱上接头上具有两个接头41,其中一个接头连接后顶横梁,另一个接头连接D柱加强板。本发明改进了D柱上接头结构,采用两接头结构,相比于三接头结构,大大降低了冲压难度,大幅度提升精度并减少了冲压工序,模具要求也相应降低。
D柱上接头的断面与后顶横梁相匹配,D柱上接头与后顶横梁光滑过渡,有利于提升连接处的强度,外观整体性好。D柱上接头的断面呈“几”字形结构,“几”字形结构稳定性好,且半开放,有利于释放应力集中,同时安装方便。D柱加强板的下端具有罩设部31,罩设部与外轮罩的外形相匹配,罩设部与外轮罩之间紧密连接,由于减重器传力到外轮罩,然后从D柱往上传递力,罩设部加大了D柱加强板与外轮罩的接触面积,增强根部连接,这样减震器激励的力尽量稳定地传递到D柱。左右两侧的D柱加强板、左右两侧的D柱上接头与后顶横梁形成闭环结构,闭环的传力、受力结构,具有很好的结构及充分传力路径,能保证车身的扭转刚度及动刚度的性能要求。
实施例2:基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如图4所示,
D柱上接头与D柱之间设有缓冲结构,缓冲结构包括设在D柱上的气囊5,D柱上接头安装到D柱上时,D装上接头将气囊压紧,气囊抵紧的接头以对接头处的连接形成缓冲。缓冲结构有利于D柱上接头的安装,在保证D柱上接头具有足够的扭转刚度的同时,还能防止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此外出现意外的碰撞,缓冲结构能够提供卸力作用,对D柱上接头具有保护作用。
D柱上设有气室,气囊位于气室内,气囊位于接头的下方,气室内设有滑动设置的挤压板6,D柱上接头的下端设有向下伸出的固定板7,固定板与挤压板之间通过连杆8连接,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及挤压板铰接,D柱上接头下压时,连杆推动挤压板向靠近气囊的方向滑动以压紧气囊,通过联动使得D柱上接头的安装一步到位,简化工艺流程。D柱上接头安装到D柱上后,连杆垂直于挤压板,D柱上接头安装到位后,连杆处于死点位置,结构稳定,能够保证D柱上接头正常工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包括外轮罩、后顶横梁及设在D柱上的D柱加强板,D柱加强板位于后顶横梁的左右两端,D柱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顶横梁及外轮罩连接,其特征是,所述D柱加强板的上端通过D柱上接头与后顶横梁连接,D柱上接头上具有两个接头,其中一个接头连接后顶横梁,另一个接头连接D柱加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D柱上接头的断面与后顶横梁相匹配,D柱上接头与后顶横梁光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D柱上接头的断面呈“几”字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D柱加强板的下端具有罩设部,罩设部与外轮罩的外形相匹配,罩设部与外轮罩之间紧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其特征是,左右两侧的D柱加强板、左右两侧的D柱上接头与后顶横梁形成闭环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D柱上接头与D柱之间设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在D柱上的气囊,D柱上接头安装到D柱上时,D装上接头将所述气囊压紧,气囊抵紧所述的接头以对接头处的连接形成缓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D柱上设有气室,气囊位于气室内,气囊位于接头的下方,气室内设有滑动设置的挤压板,D柱上接头的下端设有向下伸出的固定板,固定板与挤压板之间通过连杆连接,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及挤压板铰接,D柱上接头下压时,连杆推动挤压板向靠近气囊的方向滑动以压紧气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D柱上接头安装到D柱上后,连杆垂直于挤压板。
CN202010698813.8A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Active CN1118912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98813.8A CN111891222B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98813.8A CN111891222B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91222A true CN111891222A (zh) 2020-11-06
CN111891222B CN111891222B (zh) 2021-07-06

Family

ID=73189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98813.8A Active CN111891222B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9122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99806A2 (de) * 2010-06-23 2011-12-28 Volkswagen AG Hintere Fahrzeugkarosserie
CN105818869A (zh) * 2016-05-03 2016-08-03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轮罩搭接结构及汽车白车身
CN206031502U (zh) * 2016-05-18 2017-03-2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柱接头结构及具有该d柱接头结构的汽车车体
CN107310631A (zh) * 2017-06-27 2017-11-0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汽车白车身扭转模态刚度的加强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206679088U (zh) * 2017-03-21 2017-11-28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后侧围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CN207617805U (zh) * 2017-11-09 2018-07-17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CN207712157U (zh) * 2017-12-08 2018-08-10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后侧围内板总成结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99806A2 (de) * 2010-06-23 2011-12-28 Volkswagen AG Hintere Fahrzeugkarosserie
CN105818869A (zh) * 2016-05-03 2016-08-03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轮罩搭接结构及汽车白车身
CN206031502U (zh) * 2016-05-18 2017-03-2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柱接头结构及具有该d柱接头结构的汽车车体
CN206679088U (zh) * 2017-03-21 2017-11-28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后侧围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CN107310631A (zh) * 2017-06-27 2017-11-0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汽车白车身扭转模态刚度的加强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207617805U (zh) * 2017-11-09 2018-07-17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车身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CN207712157U (zh) * 2017-12-08 2018-08-10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后侧围内板总成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91222B (zh) 2021-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289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02923548U (zh) 车辆用保险杠装置
US8075049B2 (en) Stiffen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4605957U (zh) 汽车及汽车a柱结构
CN209776565U (zh) 一种汽车车身结构
CN110816671A (zh) B柱上部接头
CN111017034B (zh) 一种车架结构
CN106364562B (zh) 一种四轮车车架
CN209888932U (zh) 车身后部框架总成
CN113525522B (zh) 一种车身骨架及使用该车身骨架的车辆
CN111891222B (zh)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
CN112478000B (zh) 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与侧围总成的连接结构
CN207078210U (zh) 汽车前座椅后横梁及汽车前座椅后横梁安装结构
CN209305675U (zh) 一种b柱下接头组件
CN218703539U (zh) 门槛梁总成及汽车
CN112590940A (zh) 一种白车身总成及车辆
CN217100180U (zh) 一种车辆c柱内板结构及车辆
CN114275051A (zh) 一种整体式b柱内板和中横梁支撑板结构
CN207809523U (zh) 一种井字形车体翻滚保护装置
CN212473661U (zh) 一种汽车a立柱加强结构
CN112208642A (zh) 一种白车身连接部位结构
CN205970692U (zh) 一种车身上减振器安装结构
CN217477410U (zh) Cd柱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5155034U (zh) 一种a柱的加强结构
CN212473660U (zh) 侧围后上内板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0051 1st and 6th floors, no.451 Internet of things street,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1 1st and 6th floors, no.451 Internet of things street,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LEAPMOTOR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