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49837U - 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449837U CN207449837U CN201720907405.2U CN201720907405U CN207449837U CN 207449837 U CN207449837 U CN 207449837U CN 201720907405 U CN201720907405 U CN 201720907405U CN 207449837 U CN207449837 U CN 2074498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ing surface
- supporting
- transition
- buffer block
- cru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06010019196 Head injury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9203 Road traffic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23 batch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面、环绕第一支撑面的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通过过渡面连接;过渡面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以及第二支撑面的厚度;第一支撑面或者第二支撑面中,其中一个用于支撑在待固定部位,另一个用于支撑缓冲块且能够在所述过渡面撕裂时,沿背向所述缓冲块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待固定部位移动。在行人头部头部冲击引擎盖时,冲击力通过缓冲块传递至用于支撑所述缓冲块的支撑面断裂失效,支撑面和缓冲块下沉,从而增大了行人保护头部的运动空间,降低头部加速度峰值,从而降低头部伤害值,增加了行人保护头部得分,提高了整车行人保护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交通情况复杂,行人相对较多,交通秩序相对混乱,随着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和事故伤亡人数也在迅猛增长,而在行人所受的所有伤害中,毫无疑问头部所受的伤害是最致命的。2007年11月我国开始拟定《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国标,并于2010年9月开始实施。事故中行人头部是关键受伤害部位,为了减少车辆与行人碰撞时对行人的伤害,现有技术中设计了引擎盖缓冲块,当行人头部碰撞到引擎盖缓冲块位置时,能够降低行人头部所受伤害。
然而,现有的缓冲块支撑装置通常为铁制或钢制的,是不可压溃的,当行人头部撞击到缓冲块位置时,无法产生最够的溃缩量,仅靠缓冲块的缓冲作用也很难对头部进行真正的保护,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行人保护头部得分低,整车行人保护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在行人头部头部冲击引擎盖时,所述支撑装置的支撑面断裂失效,支撑装面和缓冲块下沉,从而增大了行人保护头部的运动空间,降低头部加速度峰值,从而降低头部伤害值,增加了行人保护头部得分,提高了整车行人保护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面、环绕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通过过渡面连接;
所述过渡面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以及第二支撑面的厚度;
所述第一支撑面或者第二支撑面中,其中一个用于支撑在待固定部位,另一个用于支撑缓冲块且能够在所述过渡面撕裂时,沿背向所述缓冲块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待固定部位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通过一个过渡面或者沿所述第一支撑面的周向排布的多个过渡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过渡面上形成有第一通孔;或者,
所述过渡面上形成有第一通孔;或者,相邻两个过渡面之间形成第一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面或第二支撑面下端的多个支撑脚,所述支撑装置通过所述支撑脚固定至待固定部位。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脚与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且相互对应的所述支撑脚和通孔沿周向处于同一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过渡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之间具有高度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的高度一致,所述过渡面的低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的厚度范围为2.7mm-3.3mm。所述过渡面厚度范围为1.2mm-1.8mm。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为一体成型的塑料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引擎盖缓冲装置,包括引擎盖缓冲块、用于支撑所述引擎盖缓冲块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为上述支撑装置;
所述引擎盖缓冲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
所述支撑装置的第二支撑面用于与翼子板支架相接触,且所述翼子板支架接触面上设有与第一支撑面对应的第二通孔,供所述支撑装置断裂失效时使得第一支撑面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掉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种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在行人头部冲击引擎盖时,冲击力通过缓冲块传递至用于支撑所述缓冲块的支撑面断裂失效,支撑面和缓冲块下沉,从而使发动机罩下沉,进而增大了行人保护头部的运动空间,降低头部加速度峰值并且延长头部损伤指标(H I C)计算时间,从而降低头部伤害值。
(2)所述支撑装置利用压溃变形的作用来吸能,达到降低伤害值目的,有效降低了行人碰撞到发动机罩缓冲块时对行人的伤害,增加了行人保护头部得分,改善整车的行人保护性能。
(3)所述支撑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批量生产,成本低,适于实用。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引擎盖缓冲装置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支撑面 2-第二支撑面 3-支撑脚
4-过渡面 5-第一通孔 6-支撑装置
7-翼子板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目前的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均是不可压溃的,在行人头部撞击引擎盖过程中,无法实现对行人头部进行很好的保护,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用于安装引擎盖缓冲块,如附图 1所示,该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面1,环绕所述第一支撑面1的第二支撑面2,所述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之间通过过渡面4连接,所述过渡面4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以及第二支撑面2的厚度;所述第一支撑面1或者第二支撑面2中,其中一个用于支撑在待固定部位,另一个用于支撑缓冲块且能够在所述过渡面撕裂时、沿背向所述缓冲块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待固定部位移动。
过渡面4包括以下两种设置方式:
方式一
所述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之间通过一个过渡面4连接,所述过渡面4上形成有第一通孔5,沿从第一支撑面1到第二支撑面2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5不完全贯穿过渡面4。
方式二
所述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之间通过多个过渡面4连接,所述过渡面4沿所述第一支撑面1的周向排布,相邻两个过渡面4之间形成第一通孔5,附图中对应此设置方式。
每个过渡面4或者其中一部分过渡面4上也可设置方式一中所述的第一通孔5,只需保证正常使用时过渡面4不断列失效,发生行人碰撞时,过渡面4断裂失效即可。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或第二支撑面2下端的多个支撑脚3,所述支撑装置通过所述支撑脚3固定至待固定部位,支撑脚3 的作用是将支撑装置固定至待固定部位,所以只要不妨碍缓冲块在碰撞缓冲时的溃缩行程,设置在任一支撑面均可以,设置部位也不限。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脚3与所述第一通孔5一一对应,且相互对应的所述支撑脚3和第一通孔5沿周向处于同一位置。
第一支撑面1用于支撑引擎盖缓冲块,使车辆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引擎盖结构设计要求;第二支撑面2和支撑脚3相配合,将支撑装置固定在待固定部位,第二支撑面2与待固定部位相接触,待固定部位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能够使第一支撑面1连同过渡面4 同时穿过,以确保支撑装置溃缩过程中,缓冲块及第一支撑面1穿过所述第二瞳孔,沿背向所述缓冲块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待固定部位移动,且能够移动足够满足碰撞保护需求的距离。所述支撑脚3穿过第二通孔,第二支撑面2使支撑装置与安装位置处存在一定的支撑面积,满足静态需求;所述过渡面4的内周与第一支撑面1相连,外周与第二支撑面2相连。
过渡面4与所述第一支撑面1、第二支撑面2之间具有高度差。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的高度一致,所述过渡面4低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
优选的,第一支撑面1为圆形,过渡面4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支撑面1 的外周。第一支撑面1采用圆型设计,安装固定方便,且采用圆形设计,使得冲击力能够均匀地传递至周围的过渡面,在行人头部撞击过程中利于过渡面的撕裂,实现支撑装置的溃缩。第一支撑面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仅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式,其他可配合引擎盖缓冲块实现保护行人头部的形状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过渡面4及第一通孔5在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 之间形成弱化区域,在行人头部撞击过程中弱化区域形成应力集中,弱化区域断裂,使第一支撑面1从第二支撑面2上掉落,引擎盖缓冲块随之掉落,从而使发动机罩下沉,从而增大了行人保护头部的运动空间,降低头部加速度峰值并且延长H I C计算时间,从而降低头部伤害值,增加了行人保护头部得分,提高了整车行人保护性能。
优选的,第一支撑面1、第二支撑面2和过渡面4的底面均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厚度一致。进一步的,第一支撑面1 和第二支撑面2的厚度范围为2.7mm-3.3mm,所述过渡面4厚度范围为 1.2mm-1.8mm,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面1的厚度为3mm,所述第二支撑面2 的厚度为1.5mm;上述厚度范围仅为本实施例优选的范围,厚度选择范围并不限于此。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脚3和第一支撑面1之间成90°夹角,支撑脚3与第一次支撑面1垂直,更加便于支撑装置安装,以及第一支撑面1 断裂失效时掉落。
所述支撑装置为一体成型的塑料结构,所述支撑装置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弹性材料弹性模量较高,从而满足引擎盖结构强度需求;同时,塑料材料延伸率相对较低,在瞬态冲击时,易形成应力集中,实现溃缩的效果,从而满足行人保护要求。例如可以采用尼龙材料。所述支撑装置可采用一副磨具一次注塑成型,生产成本低,可大规模生产,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引擎盖缓冲装置,如附图2所示,包括引擎盖缓冲块(图中未示处)和用于安装所述引擎盖缓冲块的支撑装置6,支撑装置6为上述任意一种支撑装置,所述引擎盖缓冲块设置在第一支撑面1上,支撑装置6的第二支撑面2用于与翼子板支架7相接触,且所述翼子板支架7接触面上设有与第一支撑面1对应的第二通孔(图中未示出),供所述支撑装置6断裂失效时使得第一支撑面1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掉落。
支撑脚3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支撑装置6通过支撑脚3固定在翼子板支架7上。优选的,支撑装置6通过支撑脚3以及与支撑脚3相配合的卡扣结构固定在翼子板支架7上。所述卡扣结构的包括卡扣本体和两个相背设置的突起部,卡扣本体与支撑脚3的形状相同,且为中空结构,能够使支撑脚3伸入其中且与支撑脚3紧密连接;第一突起部朝向第二通孔内侧,与第一支撑面1相接触;第二突起部朝向第二通孔外侧与翼子板支撑架7 的另一面(即与第二支撑界相接触的背面)相接触,从而将支撑装置6固定在翼子板支架7上。采用卡扣结构,方便简单且后续维修成本低。上述支撑脚3的固定方式仅为优选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其他可固定支撑脚3 且不影响支撑装置6溃缩时第一支撑面1从第二通孔中掉落的方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也可使用与支撑脚相配合的螺栓将支撑装置6 固定在翼子板支架7上等。
优选的,第一通孔也为圆形,与第一支撑面1为同心圆,且通孔面积大于第一支撑面1的面积,第二支撑面2也为圆形,与第一支撑面1和通孔同圆心,第二支撑面的面积大于通孔面积。支撑装置6断裂失效时,第一支撑面1穿过所述通孔掉落。其中,支撑块可以为橡胶垫,支撑装置6 设置在翼子板支撑架7,在行人撞击引擎盖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行人头部伤害值,由于儿童身高相对较低,更容易撞击到翼子板支架对应的引擎盖部位,因此本实施例的引擎盖缓冲装置尤其对儿童头部撞击进行保护效果更佳。
本是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包括上述引擎盖缓冲装置,所述交通工具包括机动车、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以及包含该引擎盖缓冲装置的交通工具,在行人头部冲击引擎盖时,所述支撑装置的支撑面断裂失效,支撑装面和缓冲块下沉,从而使发动机罩下沉,进而增大了行人保护头部的运动空间,降低头部加速度峰值并且延长H IC计算时间,从而降低头部伤害值。所述支撑装置利用压溃变形的作用来吸能,达到降低伤害值目的,有效降低了行人碰撞到发动机罩缓冲块时对行人的伤害,增加了行人保护头部得分,改善整车的行人保护性能。此外,所述支撑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批量生产,成本低,适于实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面(1)、环绕所述第一支撑面(1)的第二支撑面(2),所述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之间通过过渡面(4)连接;
所述过渡面(4)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以及第二支撑面(2)的厚度;
所述第一支撑面(1)或者第二支撑面(2)中,其中一个用于支撑在待固定部位,另一个用于支撑缓冲块且能够在所述过渡面撕裂时,沿背向所述缓冲块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待固定部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之间通过一个过渡面(4)或者沿所述第一支撑面(1)的周向排布的多个过渡面(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面(4)上形成有第一通孔(5);或者,
相邻两个过渡面(4)之间形成第一通孔(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或第二支撑面(2)下端的多个支撑脚(3),所述支撑装置通过所述支撑脚(3)固定至待固定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脚(3)与所述第一通孔(5)一一对应,且相互对应的所述支撑脚(3)和所述第一通孔(5)沿周向处于同一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面(4)与所述第一支撑面(1)、第二支撑面(2)之间具有高度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的高度一致,所述过渡面(4)低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面(1)和第二支撑面(2)的厚度范围为2.7mm-3.3mm;
所述过渡面(4)厚度范围为1.2mm-1.8mm。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为一体成型的塑料结构。
10.一种引擎盖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擎盖缓冲块、用于支撑所述引擎盖缓冲块的支撑装置(6),所述支撑装置(6)为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
所述引擎盖缓冲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面(1)上;
所述支撑装置(6)的第二支撑面(2)用于与翼子板支架(7)相接触,且所述翼子板支架(7)接触面上设有与第一支撑面(1)对应的第二通孔,供所述支撑装置(6)断裂失效时使得第一支撑面(1)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掉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907405.2U CN207449837U (zh) | 2017-07-25 | 2017-07-25 | 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907405.2U CN207449837U (zh) | 2017-07-25 | 2017-07-25 | 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449837U true CN207449837U (zh) | 2018-06-05 |
Family
ID=62247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907405.2U Active CN207449837U (zh) | 2017-07-25 | 2017-07-25 | 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44983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19913A1 (zh) * | 2017-07-25 | 2019-01-31 |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 |
CN110285175A (zh) * | 2019-07-08 | 2019-09-27 |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可溃缩式缓冲器、可溃缩式缓冲装置及车辆 |
-
2017
- 2017-07-25 CN CN201720907405.2U patent/CN20744983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19913A1 (zh) * | 2017-07-25 | 2019-01-31 |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 |
CN109291876A (zh) * | 2017-07-25 | 2019-02-01 |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 |
CN110285175A (zh) * | 2019-07-08 | 2019-09-27 |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可溃缩式缓冲器、可溃缩式缓冲装置及车辆 |
CN110285175B (zh) * | 2019-07-08 | 2024-05-24 |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可溃缩式缓冲器、可溃缩式缓冲装置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449837U (zh) | 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和引擎盖缓冲装置 | |
CN201092298Y (zh) | 汽车碰撞的保护装置 | |
CN209479608U (zh) | 一种防撞吸能汽车保险杠 | |
CN202541478U (zh) | 一种车辆前端行人腿部保护装置 | |
CN109291876A (zh) | 压溃式引擎盖缓冲块支撑装置 | |
CN209987881U (zh) | 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 | |
CN109703497A (zh) | 一种防撞吸能汽车保险杠 | |
CN205601764U (zh) | 一种高安全性汽车保险杠 | |
JP2004114864A (ja) | 衝撃緩衝部材 | |
CN105922957A (zh) | 一种双向防护的汽车前保险杠 | |
CN212556132U (zh) | 一种汽车防撞保险杠 | |
CN205871964U (zh) | 一种双向防护的汽车前保险杠 | |
CN210737432U (zh) | 一种隧道多重缓冲护栏 | |
CN104210446A (zh) | 一种新型汽车保险杠 | |
CN213056969U (zh) | 一种缓冲性能好的汽车保险杠 | |
KR100747034B1 (ko) | 자동차의 운전석 무릎 보호장치 | |
CN201472474U (zh) | 一种汽车的前横梁结构 | |
CN113978405A (zh) | 一种用于保护行人大腿的前保险杠总成安装结构 | |
CN207469144U (zh) | 一种耐用弹性护栏 | |
CN201998934U (zh) | 一种保险杠支撑装置 | |
CN217629626U (zh) | 用于缆索护栏端头的防护装置 | |
CN202593438U (zh) | 新型驾驶员保护机构 | |
CN214823101U (zh) | 新型汽车前护杠 | |
CN215857203U (zh) | 桥梁防护装置及桥梁结构 | |
CN213056989U (zh) | 一种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