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10983U - 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10983U
CN206510983U CN201720119607.0U CN201720119607U CN206510983U CN 206510983 U CN206510983 U CN 206510983U CN 201720119607 U CN201720119607 U CN 201720119607U CN 206510983 U CN206510983 U CN 206510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lamping part
clamping
vehicle body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1960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群
刘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 Auto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11960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109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10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10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该机盖设有第一卡扣部、第二卡扣部和第三卡扣部,其中,第一卡扣部设置在机盖的内壁板的前侧边的边缘,第一卡扣部与汽车的前保险杠卡接,用于限制机盖相对前保险杠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移动;第二卡扣部设置在机盖的内壁板的两侧的后部边缘,第二卡扣部与汽车的A柱卡接,用于限制机盖相对A柱沿车身高度方向的移动;第三卡扣部设置在机盖的内壁板的两侧边的边缘,第三卡扣部与汽车的翼子板卡接,用于限制机盖相对翼子板沿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第一卡扣部、第二卡扣部与第三卡扣部同时限制机盖相对车身的移动,使机盖不可拆卸的固定在车身上。

Description

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机盖为车身的重要覆盖件之一,现有技术中,当汽车需要进行加注机油、刹车油、助力油、防冻液及玻璃水时,需要频繁开启关闭机盖。这样,导致机盖的使用寿命低,并且,即使不进行频繁开启关闭,现行的机盖与车身的固定性差、稳固性低。
特别是对于新能源汽车,无需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机盖,采用现行的机盖不仅容易出现机盖与车身连接稳定性降低,而且整车外形结构的整体性差。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盖,通过对机盖的优化设计,提高机盖自身使用寿命,并提升整车外形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可拆卸的机盖,通过对现有机盖的优化设计,使机盖与车身的前部结构进行不可拆卸的连接,从而避免机盖反复开启关闭导致连接失稳,并且可提高机盖的使用寿命,提升整车连接的稳定性及外形的整体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盖,所述机盖设有第一卡扣部、第二卡扣部和第三卡扣部,其中,
所述第一卡扣部设置在所述机盖的内壁板的前侧边的边缘,所述第一卡扣部与汽车的前保险杠卡接,用于限制所述机盖相对所述前保险杠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二卡扣部设置在所述机盖的内壁板的两侧的后部边缘,所述第二卡扣部与汽车的A柱固连,用于限制所述机盖相对所述A柱沿车身高度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三卡扣部设置在所述机盖的内壁板的两侧边的边缘,所述第三卡扣部与汽车的翼子板卡接,用于限制所述机盖相对所述翼子板沿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二卡扣部与所述第三卡扣部同时限制所述机盖相对车身的移动。
可选地,所述机盖进一步设有:
第四卡扣部,所述第四卡扣部设置在所述机盖的内壁板的后侧边的边缘,所述第四卡扣部与汽车的空气室盖板卡接,用于限制所述机盖相对所述空气室盖板沿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
可选地,所述机盖进一步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设置在所述机盖的内壁板,用于预定位所述机盖相对车身的前部结构的安装位置。
可选地,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设置在所述机盖的内壁板的两侧边的中部,与车身的翼子板的第一定位孔相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销设置在所述机盖的内壁板的两侧边的后部,与车身的翼子板的第二定位孔相配合,以限定所述机盖相对翼子板的安装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销的周面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销的前后周面处,且沿车身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销的内外周面处,且沿车身的宽度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机盖的内壁板设有多根第三加强筋和多根第四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加强筋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的交叉连接处设有连接环,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均连接在所述连接环的周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机盖。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机盖的内侧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机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图2的A处第一卡扣部与前保险杠的卡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图2的B处第三卡扣部结构与翼子板的卡接示意图;
图5为与第四卡扣部卡接的空气室盖板的第三卡孔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的第一定位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图2的C处第二定位销与翼子板的卡接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 机盖;
11 第一卡扣部;
111 插片;
112 卡片;
12 第二卡扣部;
13 第三卡扣部;
14 第四卡扣部;
15 定位部;
151 第一定位销;
152 第二定位销;
153 第一加强筋;
154 第二加强筋;
16 第三加强筋;
17 第四加强筋;
18 连接环;
20 前保险杠;
21 第一卡孔;
30 翼子板;
31 第二卡孔;
40 空气室盖板;
41 第三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汽车的机盖为车身前部结构处的覆盖件,现有技术中的机盖与车身之间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机盖可相对车身前部结构开启关闭。这样的机盖使用寿命低,与车身连接的牢固性差。为了解决此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车身不可拆卸连接的机盖,通过机盖内壁板上的卡扣与车身的前部结构进行卡接,既避免使用大量的标准连接件,以减轻重量,又可简单便捷牢固的将机盖固定在车身上。
下面结合附图1和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机盖的内侧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机盖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机盖10安装在车身中,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出现的方位词均是以车身为基准,其中,所称的前和后均是以车身的长度方向为基准的。即,前为朝向车头方向的一侧,后为朝向车尾方向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盖10,该机盖10设有第一卡扣部11、第二卡扣部12和第三卡扣部13,其中,
第一卡扣部11设置在机盖10的内壁板的前侧边的边缘,第一卡扣部11与汽车的前保险杠20卡接,用于限制机盖10相对前保险杠20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移动;
第二卡扣部12设置在机盖10的内壁板的两侧的后部边缘,第二卡扣部12与汽车的A柱卡接,用于限制机盖10相对A柱沿车身高度方向的移动;
第三卡扣部13设置在机盖10的内壁板的两侧边的边缘,第三卡扣部13与汽车的翼子板30卡接,用于限制机盖10相对翼子板30沿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
第一卡扣部11、第二卡扣部12与第三卡扣部13同时限制机盖10相对车身的移动。
如图1所示,该机盖10的内壁板的前侧边的边缘设有多个第一卡扣部11,两侧的后部边缘设有多个第二卡扣部12,两侧边的边缘设有多个第三卡扣部13,通过第一卡扣部11、第二卡扣部12和第三卡扣部13同时与车身进行卡接,以将机盖10不可拆卸的固定在车身上,从而在开启或者拆卸机盖10时,无法仅通过开启或拆卸一个方向而直接将机盖10打开或拆卸下来。
其中,第一卡扣部11与汽车的前保险杠20卡接,能够限制机盖10相对前保险杠20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移动;第二卡扣部12与汽车的A柱卡接,能够限制机盖10相对A柱沿车身高度方向移动;第三卡扣部13与汽车的翼子板30卡接,能够限制机盖10相对翼子板30沿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卡扣部11包括插片111和卡片112,在安装时,插片111沿车身长度方向向后插入前保险杠20上的第一卡孔21,卡片112具有弹性,且卡片112在插片111通过第一卡孔21时压缩,当第一卡扣部11通过第一卡孔21后,卡片112的前端面抵接在第一卡孔21的周面上,从而限制第一卡扣部11由第一卡孔21滑出,即限制了机盖10相对车身宽度方向的位置,又限制了机盖10相对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
在具体实施例中,卡片112突出于插片111的表面,这样,可使卡片112的前端面与前保险杠20的第一卡孔21的周面相互卡接限位。其图3中,卡片112的下表面突出于插片111的下表面,当然,也可以使其上表面突出于插片111的上表面,或者,卡片112的上下表面均突出于插片111对应侧的表面。
如图2所示,第二卡扣部12为开设螺接孔的支耳,在安装过程中,当其他卡扣部均与车身卡接限位后,支耳卡入A柱对应的限位槽中,并与A柱紧贴,同时使螺接孔与A柱上的螺孔相对应,然后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结合图2和4所示,位于机盖10两侧中后部的第三卡扣部13为卡钩结构,且其钩头朝向车身的后方。在安装过程中,第三卡扣部13插入翼子板30上的第二卡孔31,向后推动机盖10,从而将钩头部分卡于第二卡孔31的下表面处。当第三卡扣部13插入第二卡孔31后,能够限制机盖10相对翼子板30沿车身宽度方向移动,当钩头卡于第二卡孔31的下表面时,又可限制机盖10沿车身高度方向向上脱出。
如图1和图2所示,位于机盖10两侧前部的第三卡扣部13可采用与第一卡扣部11相同的结构,即采用同样的卡接形式。如此,为了与该位置的第三卡扣部13卡接配合,翼子板30的前侧面开设与前保险杠20的第一卡孔21的相同的卡孔,从而与第三卡扣部13进行卡接固定。具体地卡接形式可参见上述对第一卡扣部11的阐述。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卡扣部11、第二卡扣部12和第三卡扣部13均不仅只限制了机盖10相对车身某一个方向的移动,这样,结合三者的卡接固定作用,能够将机盖10与车身的前部结构进行不可拆卸连接,确保机盖10的稳定性,提升其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机盖10进一步设有第四卡扣部14,其第四卡扣部14设置在机盖10的内壁板的后侧边的边缘,第四卡扣部14与汽车的空气室盖板40卡接。如图5所示,在空气室盖板40的前端面开设第三卡孔41。在安装过程中,将机盖10沿车身长度方向由前向后推动时,第四卡扣部14的钩头可卡入第三卡孔41中。这样,通过第四卡扣部14使机盖10进一步与车身的空气室盖板40卡接,限制机盖10相对空气室盖板40沿车身宽度方向移动,增强机盖10与汽车车身卡接的牢固性。同时,也可限制机盖10相对空气室盖板40沿车身高度方向的移动。
为了改善机盖10安装过程中机盖10定位的准确性及便捷性,可对机盖10的结构进一步优化设计。
该机盖10的内壁板进一步设有定位部15,通过该定位部15在安装机盖10的过程中,可预定位机盖10相对车身的翼子板30、前保险杠20、空气室盖板40的安装位置,具体可参见图1所示。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该定位部15包括第一定位销151和第二定位销152、第一定位销151设置在机盖10的内壁板的两侧边的中部,与车身的翼子板30的第一定位孔相配合,第二定位销152设置在机盖10的内壁板的两侧边的后部,与车身的翼子板30的第二定位孔相配合限定机盖10相对翼子板30的安装位置。安装过程中,首先通过第一定位销151和第二定位销152确定机盖10相对车身的位置,从而准确安装机盖10。
如图6所述,第一定位销151的周面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53和第二加强筋154;第一加强筋153连接在第一定位销151的前后周面处,第二加强筋154连接在第一定位销151的内外周面处,两者形成近似十字形的结构,从而加强第一定位销151的强度。翼子板30上开设长圆孔,从而可将第一定位销151及设置在其周面的第一加强筋153、第二加强筋插入该长圆孔中,从而能够预定位机盖10的安装位置;并且,长圆孔的与第一加强筋153、第二加强筋154的伸出端之间具有一定的调节间隙,这样设计,能够在安装过程中调节安装公差,确保将机盖10准确、可靠的安装在车身上。
如图7所示,第二定位销152与翼子板30上的第二定位孔的关系,第二定位孔为沿车身长度方向的长孔,其第二定位销152插入第二定位孔中后,在安装过程中,第二定位销152也可沿第二定位孔沿车身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微移动,与第一定位销151共同调节机盖10的安装公差。
将该机盖10安装在汽车的车身时,首先将第一定位销151和第二定位销152插入翼子板30上对应的定位孔中,从而将机盖10预定位在车身的前部,同时,第三卡扣部13插入翼子板30的第二卡孔31中;再将机盖10沿车身的长度方向由前向后推动,以将第一卡扣部11与前保险杠20上的第一卡孔21卡接、第二卡扣部12与A柱上的限位槽卡接限位、第三卡扣部13与翼子板30上的第二卡孔31卡接、第四卡扣部14与空气室盖板40上的第三卡孔41卡接;最后将第二卡扣部12与A柱进行螺接固定。
在该机盖10的内壁板上设有多根第三加强筋16和多根第四加强筋17,其中第三加强筋16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第四加强筋17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机盖10的大小决定第三加强筋16和第四加强筋17的数量。
第三加强筋16、第四加强筋17与机盖10均为塑料合金材料,且第三加强筋16、第四加强筋17与机盖10一体成型,并且,在第三加强筋16与第四加强筋17的连接处设置有减少缩痕的连接环18。如图1所示,第三加强筋16和第四加强筋17均连接在连接环18的周壁上,这样,通过连接环18能够避免在第三加强筋16与第四加强筋17连接处出现缩痕或者积料的现象。
除上述机盖10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的机盖10,该机盖10与汽车的车身其他结构的连接方式请参见上述阐述,由于机盖10具有以上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机盖10的汽车也应当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盖(10)设有第一卡扣部(11)、第二卡扣部(12)和第三卡扣部(13),其中,
所述第一卡扣部(11)设置在所述机盖(10)的内壁板的前侧边的边缘,所述第一卡扣部(11)与汽车的前保险杠(20)卡接,用于限制所述机盖(10)相对所述前保险杠(20)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二卡扣部(12)设置在所述机盖(10)的内壁板的两侧的后部边缘,所述第二卡扣部(12)与汽车的A柱固连,用于限制所述机盖(10)相对所述A柱沿车身高度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三卡扣部(13)设置在所述机盖(10)的内壁板的两侧边的边缘,所述第三卡扣部(13)与汽车的翼子板(30)卡接,用于限制所述机盖(10)相对所述翼子板(30)沿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一卡扣部(11)、所述第二卡扣部(12)与所述第三卡扣部(13)同时限制所述机盖(10)相对车身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盖(10)进一步设有:
第四卡扣部(14),所述第四卡扣部(14)设置在所述机盖(10)的内壁板的后侧边的边缘,所述第四卡扣部(14)与汽车的空气室盖板(40)卡接,用于限制所述机盖(10)相对所述空气室盖板(40)沿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盖(10)进一步设有定位部(15),所述定位部(15)设置在所述机盖(10)的内壁板,用于预定位所述机盖(10)相对车身的前部结构的安装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15)包括第一定位销(151)和第二定位销(151),所述第一定位销(151)设置在所述机盖(10)的内壁板的两侧边的中部,与车身的翼子板(30)的第一定位孔相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销(152)设置在所述机盖(10)的内壁板的两侧边的后部,与车身的翼子板(30)的第二定位孔相配合,以限定所述机盖(10)相对翼子板(30)的安装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销(151)的周面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53)和第二加强筋(154);所述第一加强筋(153)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销(151)的前后周面处,且沿车身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154)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销(151)的内外周面处,且沿车身的宽度方向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盖(10)的内壁板设有多根第三加强筋(16)和多根第四加强筋(17),所述第三加强筋(16)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加强筋(17)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筋(16)和所述第四加强筋(17)的交叉连接处设有连接环(18),所述第三加强筋(16)和所述第四加强筋(17)均连接在所述连接环(18)的周壁。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机盖(10)。
CN201720119607.0U 2017-02-09 2017-02-09 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Active CN206510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19607.0U CN206510983U (zh) 2017-02-09 2017-02-09 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19607.0U CN206510983U (zh) 2017-02-09 2017-02-09 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10983U true CN206510983U (zh) 2017-09-22

Family

ID=59866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19607.0U Active CN206510983U (zh) 2017-02-09 2017-02-09 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1098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27784A (zh) * 2017-02-09 2017-05-10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CN112550473A (zh) * 2020-12-04 2021-03-26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碳纤维前机盖及其工装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27784A (zh) * 2017-02-09 2017-05-10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CN112550473A (zh) * 2020-12-04 2021-03-26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碳纤维前机盖及其工装方法
CN112550473B (zh) * 2020-12-04 2024-04-12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碳纤维前机盖及其工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10983U (zh) 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CN209290338U (zh) 一种吸能盒和汽车的前防撞梁总成
CN205601940U (zh) 客车侧蒙皮结构
CN109664824A (zh) 一种汽车中控箱结构
CN204236360U (zh) 一种雷达安装支架
CN106627784A (zh) 一种机盖及具有该机盖的汽车
CN205203130U (zh) 后侧围板d柱下端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06155575U (zh) 一种车用螺接水箱上横梁定位组件
CN207773262U (zh)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
CN205149755U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
CN205675111U (zh) 一种重型汽车用翼子板
CN204936969U (zh) 汽车侧踏板总成及汽车
CN206606156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吸能盒
CN207890393U (zh) 一种集装箱
CN209972081U (zh) 一种汽车前拖车钩安装组件
CN202378744U (zh) 汽车室内扶手安装支架
CN205273382U (zh) 加强式汽车前门防撞杆
CN204771550U (zh) 一种基模材料制作装置
CN201769757U (zh) 半挂车后尾部结构
CN207657911U (zh) 一种汽车尾门门框上接头的钣金结构
CN206297503U (zh) 接插件固定支架
CN205396203U (zh) 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
CN209795371U (zh) 一种内饰件加强筋结构
CN205905931U (zh) 一种后保险杠安装支架结构、后保险杠总成及汽车
CN205387151U (zh) 用于客车地板压条的包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