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91137U -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91137U
CN205891137U CN201620529510.2U CN201620529510U CN205891137U CN 205891137 U CN205891137 U CN 205891137U CN 201620529510 U CN201620529510 U CN 201620529510U CN 205891137 U CN205891137 U CN 205891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al
driving
rotary shaft
wheel
brake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2951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少华
郭世杰
胡艳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2052951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91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91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9113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动力自行车,还包括脚蹬机构、踏板机构、滑动车座机构、传动机构和安全支架机构;采用了踏板机构和脚蹬机构通过传动机构分别能驱动后轮转动的双动力传动,踏板机构能将人体的踩踏力量和自身重力转化为驱动自行车前进的动力,脚蹬机构通过传动机构的第二飞轮转动第二传动链来驱动齿盘,使自行车后轮转动,当拉动刹把,闸线使安全支架机构上的立杆相对于后车架转动,导轮与地面接触,能平衡双动力自行车并起到减速作用,避免了侧翻现象的发生和减少了下车后支车的步骤,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安全性能好,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且能增加了骑行时的趣味。

Description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燃油车、电动车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随之造成的交通阻塞和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普通自行车虽具有健身的功能,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普通自行车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现出来——骑行时费力,不适合长距离的骑行,这些原因造成了普通自行车已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另一方面,一些骑行爱好者们也在改装爱车,以达到骑行省力和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的环保省力的自行车就显得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安全性能好,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且能增加骑行趣味的双动力自行车。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动力自行车,包括前车架、前叉、后车架、前轮、后轮和车把,后车架上安装后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脚蹬机构、踏板机构、滑动车座机构、传动机构和安全支架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上转动轴、下转动轴、两个链轮、两个第一传动链,两个第一飞轮、两个第二飞轮,两个齿盘、两个第二传动链、和支架;所述前车架尾部固定有朝上的支架,所述上转动轴设置于支架中间靠上部位,下转动轴设置于支架底部,所述链轮对称设置于上转动轴两端,第一飞轮对称设置于下转动轴两端,第二飞轮分别设置于第一飞轮两侧,第一飞轮通过第一传动链与链轮相连接,第二飞轮通过第二传动链与同轴对称分布于后轮车轴两端的齿盘相连接;所述踏板机构对称分布于前车架左右两侧,所述踏板机构包括踏板、传动杆和弹簧,所述踏板前端与前车架前部铰接,踏板后端与传动杆固定连接,传动杆另一端铰接在第一传动链上,所述弹簧一端固定设置于踏板前端下表面,另一端固定设置于前车架中间部位,用脚踩下踏板时,踏板带动传动杆向下运动并拉伸弹簧,传动杆从而带动第一传动链向下运动,继而驱动第一飞轮和第二飞轮转动,通过第二传动链带动齿盘转动从而带动后轮前行;当脚抬起时,踏板在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传动杆和第一传动链回复至起始位置;所述脚蹬机构包括曲柄和脚蹬,所述曲柄一端与下转动轴连接并对称设置于下转动轴两侧,另一端与脚蹬相连接;所述安全支架机构设置于后车架的前端部,包括刹把、闸线、拉力弹簧、立杆、导轮、所述刹把设置于车把左侧,所述立杆一端对称铰接设置于两个后车架的前端,另一端设置有可转动的导轮,所述连接横杆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立杆的中间部位,所述闸线一端连接刹把,一端固定于连接横杆中间部位,所述拉力弹簧一端固定设置于一侧后车架中间部位,另一端连接于立杆的侧面;所述滑动车座机构包括多个支撑柱、两根L型轨道、滑动车座、限位装置、和限位挡板;多个所述支撑柱一端连接L型轨道下表面,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支架的上表面和后侧表面;所述L型轨道平行且对称的设置于支架上表面并延伸至支架后侧表面,所述两L型轨道相对内侧表面设置有滑轮凹槽;所述滑动车座下表面依次对称设置有滑轮装置和对称设置的凸台,所述滑轮装置包括L型滑轮轴和滑轮,所述L型滑轮轴一端与滑动车座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滑轮同轴连接,所述滑轮设置于滑轮凹槽内,所述限位装置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两根L型轨道的底面,所述限位装置中间部位对称设置有两个卡槽,拉动滑动车座并抬起其后端可使滑动车座的凸台分别卡入两卡槽内,所述限位挡板设置于两L型轨道末端。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安全支架机构的闸线与连接横杆之间设置有放大装置,所述放大装置包括固定架、转动轴、第二闸线、第一转动盘和第二转动盘,所述固定架与后车架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与轴孔,所述轴孔内设置有通过轴承与轴孔相配合连接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一端设置有依次固定于转动轴一端的第一转动盘和第二转动盘,所述第一转动盘的直径小于第二转动盘,所述闸线一端与刹把相连接,另一端固定于第一转动盘侧表面,所述第二闸线一端固定于第二转动盘侧表面,另一端固定于连接横杆中间部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刹把上连接把座与把柄的转轴突出闸把的上表面,所述刹把上还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轮和限位指拨,所述限位轮与刹把上突出闸把上表面的转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轮侧表面均布设置有多个从限位轮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指拨包括一端铰接于左端车把的指拨杆和垂直设置于指拨杆另一端侧表面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通过转动指拨杆和限位轮活动插入限位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动力自行车,采用了踏板机构和脚蹬机构,踏板机构能将人体的踩踏力量和自身重力转化为驱动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同时人们可改变站姿为坐姿,坐在滑动车座上来利用脚蹬机构来骑行自行车,改变自行车传动的动力,即可一边休息一边骑行,增加了乐趣,同时该实用新型设计有滑动车座,在利用踏板机构进行传动时可收起滑动车座机构至支架后部,避免利用踏板机构传动时滑动车座触碰人身体而带来不方便,同时在利用脚蹬机构传动时,可将滑动车座复位,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安全支架机构,在骑行时安全支架机构脱离地面,当拉动刹把时,立杆旋转,使导轮与地面接触保持车子平衡,车子左刹把上还设置有一个限位装置,使刹把的把手保持固定状态,从而使安全支架结构在放下后保持位置不动,保证了安全稳定的减速,同时在不需骑行时代替自行车支撑架,避免了侧翻现象的发生,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安全性能好,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且能增加了骑行时的趣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安全支架机构的主视图;
图3是安全支架机构的侧视图;
图4滑动车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沿I-I线的纵向剖面图;
图6是滑动车座的仰视图;
图7是放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面说明:1、前车架,2、前叉,3、限位装置,301、限位轮,302、限位指拨,303、限位凹槽,304、指拨杆,305、限位杆,4、放大装置,401、固定架,402、转动轴,403、第二闸线,404、第一转动盘,405、第二转动盘,5、脚蹬机构,501、曲柄,502、脚蹬,6、踏板机构,601、踏板,602、传动杆,603、弹簧,7、滑动车座机构,701、支撑柱,702、L型轨道,703、滑动车座,704、限位装置,705、限位挡板,706、滑轮凹槽,707、滑轮装置,708、凸台,709、L型滑轮轴,710、滑轮,711、卡槽,8、传动机构,801、上转动轴,802、下转动轴,803、链轮,804、第一传动链,805、第一飞轮,806、第二飞轮,807、齿盘,808、第二传动链, 809、支架,9、安全支架机构,901、刹把,902、闸线,903、拉力弹簧,904、立杆,905、导轮,906、连接横杆,10、车把,11、后轮, 12、前轮,13、后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图1-8所示,一种双动力自行车,包括前车架1、前叉2、后车架13、前轮12、后轮11和车把10,后车架13上安装后轮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脚蹬机构5、踏板机构6、滑动车座机构7、传动机构8和安全支架机构9;所述传动机构8包括上转动轴801、下转动轴802、两个链轮803、两个第一传动链804,两个第一飞轮805、两个第二飞轮806,两个齿盘807、两个第二传动链808、和支架809;所述前车架1尾部固定有朝上的支架809,所述上转动轴801设置于支架809中间靠上部位,下转动轴802设置于支架809底部,所述链轮803对称设置于上转动轴801两端,第一飞轮805对称设置于下转动轴802两端,第二飞轮806分别设置于第一飞轮805两侧,第一飞轮805通过第一传动链804与链轮803相连接,第二飞轮806通过第二传动链808与同轴对称分布于后轮车轴两端的齿盘807相连接;所述踏板机构6对称分布于前车架1左右两侧,所述踏板机构6包括踏板601、传动杆602和弹簧603,所述踏板601前端与前车架1前部铰接,踏板601后端与传动杆602固定连接,传动杆602另一端铰接在第一传动链804上,所述弹簧603一端固定设置于踏板601前端下表面,另一端固定设置于前车架1中间部位,用脚踩下踏板601时,踏板601带动传动杆602向下运动并拉伸弹簧603,传动杆602从而带动第一传动链804向下运动,继而驱动第一飞轮805和第二飞轮806转动,通过第二传动链808带动齿盘807转动从而带动后轮11前行;当脚抬起时,踏板601在弹簧603的拉力作用下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传动杆602和第一传动链804回复至起始位置;所述脚蹬机构5包括曲柄501和脚蹬502,所述曲柄501一端与下转动轴802连接并对称设置于下转动轴802两侧,另一端与脚蹬502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踏板机构6和脚蹬机构5通过传动机构8分别能驱动后轮11转动的双动力传动,踏板机构6将人体的踩踏力量和自身重力转化为驱动后轮11前进的动力,或者利用脚蹬机构5进行蹬踏,使传动机构8的第二飞轮806通过第二传动链808来驱动齿盘807,使后轮11转动,骑行者使用该实用新型时可以选择站立或者站坐姿进行骑行,来驱动双动力自行车运动;所述安全支架机构9设置于后车架13的前端部,包括刹把901、闸线902、拉力弹簧903、立杆904、导轮905、所述刹把901设置于车把10左侧,所述立杆904一端对称铰接设置于两个后车架13的前端,另一端设置有可转动的导轮905,所述连接横杆906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立杆904的中间部位,所述闸线902一端连接刹把901,一端固定于连接横杆906中间部位,所述拉力弹簧903一端固定设置于一侧后车架13中间部位,另一端连接于立杆904的侧面,在后车架13前端安装有可旋转式的安全支架机构9,该安全支架机构9上设置有拉力弹簧903,在不拉动刹把901的情况下,拉力弹簧903拉紧连接横杆906,使安全支架机构9不与地面接触,当拉动刹把901,闸线902拉动连接横杆906,使立杆905相对于后车架13转动,导轮905与地面接触,平衡双动力自行车并起到减速作用。所述滑动车座机构7包括多个支撑柱701、两根L型轨道702、滑动车座703、限位装置704、和限位挡板705;多个所述支撑柱701一端连接L型轨道702下表面,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支架809的上表面和后侧表面;所述L型轨道702平行且对称的设置于支架809上表面并延伸至支架809后侧表面,所述两L型轨道702相对内侧表面设置有滑轮凹槽706;所述滑动车座703下表面依次对称设置有滑轮装置707和对称设置的凸台708,所述滑轮装置707包括L型滑轮轴709和滑轮710,所述L型滑轮轴709一端与滑动车座703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滑轮710同轴连接,所述滑轮710设置于滑轮凹槽706内,所述限位装置704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两根L型轨道702的底面,所述限位装置704中间部位对称设置有两个卡槽711,拉动滑动车座703并抬起其后端可使滑动车座703的凸台708分别卡入两卡槽711内。所述限位挡板706设置于两L型轨道702末端;当使用踏板机构6骑行时,可抬起滑动车座703后部,使其上的凸台708脱离限位装置704的卡槽711,拉动滑动车座703,滑轮701沿L型轨道702滑动,限位挡板705限制滑动车座703于L型轨道702末端,避免了在脚踏踏板机构601的过程中触碰滑动车座703而带来不便。
所述安全支架机构9的闸线902与连接横杆906之间设置有放大装置4,所述放大装置4包括固定架401、转动轴402、第二闸线403、第一转动盘404和第二转动盘405,所述固定架401与后车架13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与轴孔,所述轴孔内设置有通过轴承与轴孔相配合连接的转动轴402,所述转动轴402一端设置有依次固定于转动轴402一端的第一转动盘404和第二转动盘405,所述第一转动盘404的直径小于第二转动盘405,所述闸线(902)一端与刹把(901)相连接,另一端固定于第一转动盘404侧表面,所述第二闸线403一端固定于第二转动盘405侧表面,另一端固定于连接横杆906中间部位。通过设置放大机构4,减少了所需拉动刹把901的行程,通过使第一转动盘404的直径小于第二转动盘405,拉动刹把901,第一转动盘404只需转动很小一部分行程,就能带动同轴的第二转动盘405转动较大的行程,从而拉动安全支架机构9,减少了人力所需拉动刹把901的行程和所需拉动刹把的力量。
所述刹把901上连接把座与把柄的转轴突出闸把的上表面,所述刹把901上还设置有限位装置3;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轮301和限位指拨302,所述限位轮301与刹把901上突出闸把上表面的转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轮301侧表面均布设置有多个从限位轮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的限位凹槽303,所述限位指拨302包括一端铰接于左端车把10的指拨杆304和垂直设置于指拨杆另一端侧表面的限位杆305,所述限位杆305通过转动指拨杆304和限位轮301活动插入限位凹槽303内。当在骑行即将结束时,拉动刹把901,安全支架机构9放下并接触地面,同时限位轮301转动,然后人工转动限位指拨302,将限位杆305插入限位凹槽303内,此时不需人工拉动刹把901,即可使双动力自行车缓慢减速直至停止,此时,双动力自行车被安全支架机构9平稳支撑,骑行者直接离开即可,免去了下车后还需支撑车辆的步骤。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3)

1.一种双动力自行车,包括前车架(1)、前叉(2)、后车架(13)、前轮(12)、后轮(11)和车把(10),后车架(13)上安装后轮(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脚蹬机构(5)、踏板机构(6)、滑动车座机构(7)、传动机构(8)和安全支架机构(9);所述传动机构(8)包括上转动轴(801)、下转动轴(802)、两个链轮(803)、两个第一传动链(804)、两个第一飞轮(805)、两个第二飞轮(806)、两个齿盘(807)、两个第二传动链(808)、和支架(809);所述前车架(1)尾部固定有朝上的支架(809),所述上转动轴(801)设置于支架(809)中间靠上部位,下转动轴(802)设置于支架(809)底部,所述链轮(803)对称设置于上转动轴(801)两端,第一飞轮(805)对称设置于下转动轴(802)两端,第二飞轮(806)分别设置于第一飞轮(805)两侧,第一飞轮(805)通过第一传动链(804)与链轮(803)相连接,第二飞轮(806)通过第二传动链(808)与同轴对称分布于后轮车轴两端的齿盘(807)相连接;所述踏板机构(6)对称分布于前车架(1)左右两侧,所述踏板机构(6)包括踏板(601)、传动杆(602)和弹簧(603),所述踏板(601)前端与前车架(1)前部铰接,踏板(601)后端与传动杆(602)固定连接,传动杆(602)另一端铰接在第一传动链(804)上,所述弹簧(603)一端固定设置于踏板(601)前端下表面,另一端固定设置于前车架(1)中间部位,用脚踩下踏板(601)时,踏板(601)带动传动杆(602)向下运动并拉伸弹簧(603),传动杆(602)从而带动第一传动链(804)向下运动,继而驱动第一飞轮(805)和第二飞轮(806)转动,通过第二传动链(808)带动齿盘(807)转动从而带动后轮(11)前行;当脚抬起时,踏板(601)在弹簧(603)的拉力作用下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传动杆(602)和第一传动链(804)回复至起始位置;所述脚蹬机构(5)包括曲柄(501)和脚蹬(502),所述曲柄(501)一端与下转动轴(802)连接并对称设置于下转动轴(802)两侧,另一端与脚蹬(502)相连接;所述安全支架机构(9)设置于后车架(13)的前端部,包括刹把(901)、闸线(902)、拉力弹簧(903)、立杆(904)、导轮(905)、所述刹把(901)设置于车把(10)左侧,所述立杆(904)一端对称铰接设置于两个后车架(13)的前端,另一端设置有可转动的导轮(905),连接横杆(906)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立杆(904)的中间部位,所述闸线(902)一端连接刹把(901),一端固定于连接横杆(906)中间部位,所述拉力弹簧(903)一端固定设置于一侧后车架(13)中间部位,另一端连接于立杆(904)的侧面;所述滑动车座机构(7)包括多个支撑柱(701)、两根L型轨道(702)、滑动车座(703)、限位装置(704)、和限位挡板(705);多个所述支撑柱(701)一端连接L型轨道(702)下表面,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支架(809)的上表面和后侧表面;所述L型轨道(702)平行且对称的设置于支架(809)上表面并延伸至支架(809)后侧表面,所述两L型轨道(702)相对内侧表面设置有滑轮凹槽(706);所述滑动车座(703)下表面依次对称设置有滑轮装置(707)和对称设置的凸台(708),所述滑轮装置(707)包括L型滑轮轴(709)和滑轮(710),所述L型滑轮轴(709)一端与滑动车座(703)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滑轮(710)同轴连接,所述滑轮(710)设置于滑轮凹槽(706)内,所述限位装置(704)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两根L型轨道(702)的底面,所述限位装置(704)中间部位对称设置有两个卡槽(711),拉动滑动车座(703)并抬起其后端可使滑动车座(703)的凸台(708)分别卡入两卡槽(711)内,所述限位挡板(705)设置于两L型轨道(702)末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动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支架机构(9)的闸线(902)与连接横杆(906)之间设置有放大装置(4),所述放大装置(4)包括固定架(401)、转动轴(402)、第二闸线(403)、第一转动盘(404)和第二转动盘(405),所述固定架(401)与后车架(13)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与轴孔,所述轴孔内设置有通过轴承与轴孔相配合连接的转动轴(402),所述转动轴(402)一端设置有依次固定于转动轴(402)一端的第一转动盘(404)和第二转动盘(405),所述第一转动盘(404)的直径小于第二转动盘(405),所述闸线(902)一端与刹把(901)相连接,另一端固定于第一转动盘(404)侧表面,所述第二闸线(403)一端固定于第二转动盘(405)侧表面,另一端固定于连接横杆(906)中间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动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刹把(901)上连接把座与把柄的转轴突出闸把的上表面,所述刹把(901)上还设置有限位装置(3);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轮(301)和限位指拨(302),所述限位轮(301)与刹把(901)上突出闸把上表面的转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轮(301)侧表面均布设置有多个从限位轮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的限位凹槽(303),所述限位指拨(302)包括一端铰接于左端车把(10)的指拨杆(304)和垂直设置于指拨杆另一端侧表面的限位杆(305),所述限位杆(305)通过转动指拨杆(304)和限位轮(301)活动插入限位凹槽(303)内。
CN201620529510.2U 2016-06-03 2016-06-03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91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29510.2U CN205891137U (zh) 2016-06-03 2016-06-03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29510.2U CN205891137U (zh) 2016-06-03 2016-06-03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91137U true CN205891137U (zh) 2017-01-18

Family

ID=57766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29510.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91137U (zh) 2016-06-03 2016-06-03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9113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5223A (zh) * 2016-06-03 2016-08-31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CN108657317A (zh) * 2018-03-22 2018-10-16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雪地自行车防滑装置及其防滑方法
CN108715202A (zh) * 2018-08-04 2018-10-30 蒲连影 单双驱高速自行车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5223A (zh) * 2016-06-03 2016-08-31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CN105905223B (zh) * 2016-06-03 2018-10-02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CN108657317A (zh) * 2018-03-22 2018-10-16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雪地自行车防滑装置及其防滑方法
CN108657317B (zh) * 2018-03-22 2020-02-04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雪地自行车防滑装置及其防滑方法
CN108715202A (zh) * 2018-08-04 2018-10-30 蒲连影 单双驱高速自行车
CN108715202B (zh) * 2018-08-04 2024-01-02 广州睿腾电动车业有限公司 单双驱高速自行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91137U (zh)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EP3760526A1 (en) Extreme labor-saving bicycle
CN105857494B (zh) 一种双动力传动的自行车
CN200995743Y (zh) 娱乐健身车
CN105905223B (zh) 一种双动力自行车
CN202481240U (zh) 散踏步自行车
CN207129094U (zh) 一种采用弹簧动力的新型健身代步车
CN201300933Y (zh) 多功能三轮车
CN201189915Y (zh) 休闲双人骑四轮自行车
CN210083435U (zh) 一种儿童电动自行车
CN202847946U (zh) 母子双驱动自行车
CN216834085U (zh) 一种无动力儿童小车
CN209008812U (zh) 一种双轮驱动冰上自行车
CN202686606U (zh) 站立式自行车
CN202175148U (zh) 电动自行车
CN2035335U (zh) 独轮健身车
CN211252880U (zh)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儿童三轮车
CN218662245U (zh) 一种两轮载人工具
CN201056280Y (zh) 并列双踏电动助力三轮车
CN2905616Y (zh) 休闲自行车
CN201500429U (zh) 摇摆式健身滑板车
CN207565752U (zh) 子母轮自行车
CN2167928Y (zh) 椅式自行车
CN2385954Y (zh) 手脚双驱动自行车
CN2450059Y (zh) 前轮驱动后轮导向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00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