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06574U - 层压式电池 - Google Patents

层压式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06574U
CN205406574U CN201620167692.3U CN201620167692U CN205406574U CN 205406574 U CN205406574 U CN 205406574U CN 201620167692 U CN201620167692 U CN 201620167692U CN 205406574 U CN205406574 U CN 2054065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aminated film
packaging body
film packaging
resi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6769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细谷阳明
井上雄太
中井敏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axell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065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065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层压式电池,在以层压膜封装体覆盖电极体的层压式电池中,实现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接头密封部上的密封性的结构。层压式电池(1)具备电极体(10)、层压膜封装体(20)、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和分别设置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25)与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之间的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25)包含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熔接部(26)和在与该第一熔接部(26)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熔接部(27)。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设置为俯视时端部定位于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

Description

层压式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以层压膜封装体覆盖电极体的层压式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公知的层压式电池以层压膜封装体覆盖电极体。这种层压式电池具有以由层压膜封装体覆盖电极体的状态熔接该层压膜封装体的外周侧的结构。
在上述这种层压式电池中,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在与电极体连接的板状接头的表面上包覆有树脂。该接头与电极体连接为在电极体被层压膜封装体覆盖的状态下局部伸出到该层压膜封装体外侧。因此,层压膜封装体的外周侧以夹入电极体及其表面上形成的树脂的状态进行熔接。因此,在接头被层压膜封装体夹持的部分(以下称为接头密封部)上具有层叠接头、树脂及层压膜封装体的层叠构造。
另外,在具有上述这种构造的层压式电池中,在外周侧对层压膜封装体彼此进行熔接时采用用于按压层压膜封装体的挤压模。该挤压模具有对应按压部分而不同的形状以使层压膜封装体彼此更加可靠地紧贴。
例如在具有上述这种层叠构造的接头密封部上,如图7所示,由树脂部145及接头(连接部件41)在层压膜封装体120的表面形成两层的台阶。因此,挤压模160具有深度呈两层变化的凹部160a而能够配合这些台阶更加可靠地按压各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3261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种由连接部件、树脂部及层压膜封装体的层叠构造形成的接头密封部上,由连接部件及树脂部在层压膜封装体的表面形成两层的台阶,因此即使利用挤压模进行按压,有时也会在台阶的角部上形成间隙。这种间隙在对层压膜封装体彼此进行熔接时,会因在该层压膜封装体的内面上形成的树脂层发生熔融而被填埋。由此,能够确保接头密封部上的气密性。
但是,在连接部件及树脂部的厚度大时或者在接近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台阶时等情况下,则存在无法仅以在对层压膜封装体进行熔接时熔融的树脂向台阶的角部供给足够的树脂的可能性。这样就存在接头密封部上的密封性降低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在以层压膜封装体覆盖电极体的层压式电池中实现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接头密封部上的密封性的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压式电池,其具备:电极体;以覆盖上述电极体的状态将外周侧熔接的层压膜封装体;以一端侧与上述电极体连接而另一端侧从上述层压膜封装体向外侧伸出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层压膜封装体的连接端子;以及设置在上述层压膜封装体的熔接部分与上述连接端子之间的树脂部。上述层压膜封装体的熔接部分包含:在一个方向上延伸而以在至少一部分夹入上述连接端子及上述树脂部的状态熔接的第一熔接部;以及在与该第一熔接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熔接部。上述树脂部设置为俯视时端部定位于上述第一熔接部与上述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第一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与树脂部未形成到第一熔接部与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的现有结构相比,由连接端子形成的台阶和由树脂部形成的台阶形成在远离的位置上。由此,在对层压膜封装体进行熔接时,能够使层压膜封装体与树脂部等更加紧贴。即,由于两个台阶形成在远离的位置上,因此层压膜封装体容易进入到台阶的角部,层压膜封装体的紧贴性提高。因此,能够提高接头密封部上的密封性。并且,由于不必在按压层压膜封装体的挤压模上形成深度呈两层变化的凹部,因此能够使挤压模为简单结构。
另外,由于树脂部的端部在层压膜封装体的熔接部分上定位于第一熔接部与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因此在对层压膜封装体进行熔接时,熔融树脂易于绕入由树脂部的端部形成的台阶的角部。即,在第一熔接部与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上与层压膜封装体的其它部分相比存在更多的树脂,因此这些树脂会绕入上述台阶的角部,从而能够利用树脂填埋该台阶的间隙。因此,能够提高树脂部的端部的密封性。
在上述第一结构中,上述树脂部设置为俯视时覆盖上述第一熔接部与上述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第二结构)。由此,能够利用位于层压膜封装体的第一熔接部与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的树脂可靠地填埋由树脂部形成的台阶的角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接头密封部上的密封性。
在上述第一或第二结构中,上述树脂部设置为相对于上述连接端子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向上述连接端子的宽度方向一侧突出的部分的突出长度比向另一侧突出的部分的突出长度大,而且向上述宽度方向一侧突出的部分的端部定位于上述第一熔接部与上述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第三结构)。
由此,能够将在连接端子上设置的树脂部的端部定位于层压膜封装体的第一熔接部与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因此,能够实现上述第一结构。
在上述第一至第三结构中的任一结构中,上述连接端子包含与上述电极体的正极及负极分别连接的正极连接端子及负极连接端子。上述第二熔接部以在与上述第一熔接部的两端部分别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有一对。上述树脂部包含:从上述正极连接端子延伸到上述第一熔接部的一个端部与上述第二熔接部的一个端部交叉的部分的正极侧树脂部;以及从上述负极连接端子延伸到上述第一熔接部的另一端部与上述第二熔接部的另一端部交叉的部分的负极侧树脂部(第四结构)。
这样,由于以将各端部定位于层压膜封装体的第一熔接部与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的方式形成在正极连接端子及负极连接端子上分别设置的正极侧树脂部及负极侧树脂部,从而能够防止多个台阶在正极连接端子及负极连接端子各自的近旁形成于接近的位置。由此,能够在正极连接端子及负极连接端子各自的近旁使层压膜封装体与正极侧树脂部及负极侧树脂部等紧贴。并且,树脂容易绕入由正极侧树脂部及负极侧树脂部分别形成的台阶的角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层压式电池的密封性。
在上述第四结构中,上述正极连接端子及上述负极连接端子配置为俯视时相对于上述层压膜封装体在该层压膜封装体的宽度方向上排列。上述正极侧树脂部及上述负极侧树脂部配置为俯视时相对于上述层压膜封装体在该层压膜封装体的宽度方向上对称(第五结构)。
这样,通过将在正极连接端子及负极连接端子上分别设置的正极侧树脂部及负极侧树脂部配置为俯视时在层压膜封装体的宽度方向上对称,从而能够在正极连接端子及负极连接端子各自的近旁确保相同程度的密封性。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压式电池,设置在层压膜封装体的熔接部分与上述连接端子之间的树脂部设置为俯视时端部定位于上述第一熔接部与上述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由此获得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接头密封部上的密封性的层压式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层压式电池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层压式电池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在层压膜封装体上配置了连接有正极连接端子及负极连接端子的电极体的状态的图。
图5是沿图4的V-V线剖面观察熔接层压膜封装体的状态的图。
图6是现有结构的层压式电池的与图4相当的图。
图7是现有结构的层压式电池的与图5相当的图。
图中:
1—层压式电池;10—电极体;11—正极;12—负极;20—层压膜封装体;25—熔接部分;26—第一熔接部;27—第二熔接部;30—胶带;41—正极连接端子(连接端子);42—负极连接端子(连接端子);45—正极侧树脂部(树脂部);45a—宽度方向一侧的突出部分;45b—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突出部分;46—负极侧树脂部(树脂部);46a—宽度方向一侧的突出部分;46b—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突出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记相同符号而不进行重复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压式电池1的外观的图。图2是表示层压式电池1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该层压式电池1是作为发电体发挥功能的电极体10被层压膜封装体20覆盖的俯视呈矩形的二次电池。层压式电池1例如用作薄型的可穿戴设备的电池。
如图1及图2所示,层压式电池1具备电极体10和覆盖电极体10的层压膜封装体20。并且,层压式电池1具备与电极体10的正极11及负极12分别连接的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连接端子)。另外,在层压式电池1内部还封入有非水电解液。
层压膜封装体20由铝制的金属箔的一面侧被尼龙覆盖且另一面侧被聚丙烯覆盖的材料形成。即,层压膜封装体20由在铝材上层叠尼龙及聚丙烯的材料制成。由此,层压膜封装体20通过以彼此重叠的状态对各层压膜封装体20进行加热并施加压力来进行熔接。另外,金属箔不限于铝,也可以由不锈钢等其它金属材料形成。
并且,层压膜封装体20大致形成为长方形。在由一对层压膜封装体20夹持电极体10的状态下,将该层压膜封装体20的外周侧彼此熔接,从而形成如图1及图2所示的鼓出部1a及密封部1b。即,层压膜封装体20覆盖电极体10而形成鼓出部1a,在该鼓出部1a的周围使各层压膜封装体20彼此粘接,从而以围绕该鼓出部1a的方式形成密封部1b。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对层压膜封装体20的外周侧彼此熔接,但是不限于此而也可以将一张层压膜封装体以夹入电极体10的方式折叠来进行熔接。关于使层压膜封装体折叠的方向,可以是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相对于电极体1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宽度方向。
图3示出了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25。另外,该图3是层压式电池1的俯视图。
如图3所示,熔接部分25形成为俯视观察层压膜封装体20时围绕电极体10。即,熔接部分25形成为俯视观察层压膜封装体20时呈矩形。熔接部分25包含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熔接部26和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熔接部27。即,熔接部分25具有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长度方向的对置位置上形成的一对第一熔接部26和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宽度方向的对置位置上形成的一对第二熔接部27。由此,第二熔接部27在与第一熔接部26的两端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另外,在一对第一熔接部26中一方的熔接部26上将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固定于层压膜封装体20。这样利用层压膜封装体20固定有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的部分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接头密封部。
如图2所示,电极体10是将分别形成为片状的正极11及负极12以片状的间隔件13位于两者之间的方式重叠而形成的层叠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体10是层叠有片状的正极11、负极12及间隔件13的层叠体,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使正极11、负极12及间隔件13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后,通过挤压变形而形成扁平状的卷绕体。
另外,虽然在图2中作为电极体10的一个例示子出了正极11及负极12一共层叠有五层的层叠体,但是不限于此,电极体10也可以是四层以下的层叠体,或者六层以上的层叠体。
正极11是将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设于铝等的金属箔制的正极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的结构。具体而言,正极11是通过将包含能够吸收/放出锂离子的含锂氧化物即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及粘合剂等的正极合剂在由铝箔等制成的正极集电体上涂布并干燥而形成的。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即含锂氧化物优选例如LiCoO2等锂钴氧化物、LiMn2O4等锂锰氧化物、LiNiO2等锂镍氧化物等锂复合氧化物。另外,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仅使用一种物质,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物质。并且,正极活性物质不限于上述物质。
负极12是将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分别设于铜等的金属箔制的负极集电体的两面的结构。具体而言,负极12是通过将包含能够吸收/放出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及粘合剂等的负极合剂在由铜箔等制成的负极集电体上涂布并干燥而形成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采用例如能够吸收/放出锂离子的碳材料(石墨类、热解碳类、焦炭类、玻璃态碳类等)。负极活性物质不限于上述物质。
并且,在电极体10的正极11上不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而在正极集电体露出的集电体露出区域(省略图示)上连接有正极连接端子41。另一方面,在负极12上不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而在负极集电体露出的集电体露出区域(省略图示)上连接有负极连接端子42。如图1所示,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各自的一部分位于层压膜封装体20外侧。由此,与介由其它连接零件将连接端子引出到外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阻抗。
正极连接端子41由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铝等的金属箔构成。正极连接端子41的一个端部与正极11连接,另一个端部伸出到层压膜封装体20外侧。即,正极连接端子41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被夹入层压膜封装体20。
负极连接端子42由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铜等的金属箔构成。负极连接端子42的一个端部与负极12连接,其另一个端部伸出到层压膜封装体20外侧。即,负极连接端子42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也被夹入层压膜封装体20。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的表面上分别被层压膜封装体20夹入的部分上形成有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树脂部)。即,正极侧树脂部45位于层压膜封装体20和正极连接端子41之间,并且负极侧树脂部46位于层压膜封装体20和负极连接端子42之间。
由此,能够提高层压膜封装体20分别与被该层压膜封装体20夹入的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的粘接强度,并且能够使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与层压膜封装体20更加可靠地电绝缘。
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分别由例如聚丙烯(PP)等树脂材料制成的俯视呈长方形的片材构成。使该片材以在与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分别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分别夹入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进行配置的状态包覆于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的各表面上,从而分别形成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如图3及图4所示,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相对于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向宽度方向两侧突出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分别以相对于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宽度方向一侧的突出部分45a、46a的长度比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突出部分45b、46b的长度大的方式设置。
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分别以上述宽度方向一侧的突出部分45a、46a的端部在俯视观察层压膜封装体20时定位于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25中的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25a的方式配置于层压膜封装体20。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分别以上述宽度方向一侧的突出部分45a、46a的端部覆盖上述交叉的部分25a的方式配置于层压膜封装体20。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分别沿着第一熔接部26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上分别设置的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配置为俯视观察层压膜封装体20时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宽度方向上对称。
另外,现有结构中的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25与正极侧树脂部145及负极侧树脂部146的位置关系如图6所示。图7示出以图6的VII-VII线剖面观察在现有结构中熔接层压膜封装体20的状态的图。
如图6所示,现有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的相同结构是以在与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有正极侧树脂部145及负极侧树脂部146。但是,在现有结构中,正极侧树脂部145及负极侧树脂部146在俯视观察层压膜封装体20时并非定位于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25a。因此,如图7所示,在熔接层压膜封装体20时,在该层压膜封装体20的表面上,由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形成的台阶和由树脂部145形成的台阶形成于接近的位置。
这样在接近的位置上形成两层的台阶,则即使想要利用挤压模160使层压膜封装体20紧贴,在台阶部分上产生间隙的可能性也很高。并且,在对层压膜封装体20进行熔接时,无法充分确保进入到在台阶的角部形成的空间内的树脂的量,也存在接头密封部上的密封性降低的可能性。
对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分别以端部定位于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25a的方式配置于层压膜封装体20,从而能够使由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表面上形成的台阶、和由正极侧树脂部45a及负极侧树脂部45b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表面上形成的台阶形成于比现有技术远离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层压膜封装体20与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紧贴。并且,在层压膜封装体20上的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上,在对层压膜封装体20进行熔接时熔融的树脂量比其它部分多,因此通过在该部分上配置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的端部,从而能够向由该端部形成的台阶充分地供给熔融的树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树脂部的长度方向(层压膜封装体2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与两个台阶的位置接近的现有结构相比,在接头密封部上能够使层压膜封装体20更加可靠地紧贴。因此,能够提高接头密封部上的密封性。
(层压式电池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使用图4及图5对具有上述这种结构的层压式电池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在层压膜封装体20上配置了电极体10、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的状态的图。图5是以图4的V-V线剖面观察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熔接层压膜封装体20的状态的图。
首先,使分别形成为片状的正极11、负极12及间隔件13重叠而形成电极体10。通过在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的两面上分别贴合树脂的片材,从而形成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此时,以在与正极连接端子41分别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正极连接端子41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突出部分45a的长度比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突出部分45b的长度大的方式形成正极侧树脂部45。在负极连接端子42上也同样地形成负极侧树脂部46。这样将形成有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的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与正极11及负极12分别连接。
如图4所示,将电极体10配置在层压膜封装体20上。即,以在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上分别形成的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突出部分45a、46a与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中的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25a重叠的方式将电极体10配置于层压膜封装体20。
以这样将电极体10配置在层压膜封装体20上的状态重叠另一个层压膜封装体20并将两张层压膜封装体20的外周侧熔接。具体而言,以使两张层压膜封装体20重叠的状态利用挤压模60对与电极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一边以外的三边对应的部分进行按压,并利用未图示的加热器进行加热来进行熔接。此时,以在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上分别设置的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突出部分45a、46a的端部分别定位于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25a的方式将层压膜封装体20彼此熔接。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一对层压膜封装体20的外周侧彼此熔接,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一张层压膜封装体以夹入电极体10方式进行折叠来进行熔接。关于折叠层压膜封装体的方向,既可以是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相对于电极体1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宽度方向。
通过如上所述将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46分别定位于层压膜封装体20的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25a,从而正极连接端子41的周边部分具有图5所示的剖面结构。即,在现有结构(图6及图7)中是利用正极连接端子41及正极侧树脂部145在层压膜封装体20表面的相互接近的位置形成了两层的台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则是如图5所示,在正极连接端子41的近旁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表面形成一层的台阶。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树脂部45的端部从正极连接端子41远离,因此由正极连接端子41形成的台阶和由树脂部45形成的台阶(图示省略)形成在比现有结构远离的位置上。
这样,通过使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表面形成的两个台阶的位置远离,能够利用挤压模60使层压膜封装体20更加可靠地紧贴。并且,与两个台阶在相互接近的位置形成的现有结构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对层压膜封装体20进行熔接时,熔融的树脂容易向台阶的角部移动,因此能够提高接头密封部上的密封性。
并且,通过将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各自的一个端部定位于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25a,从而在对层压膜封装体20进行熔接时,能够充分地向该一端部供给熔融的树脂,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由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分别形成的台阶部分的密封性。
另外,虽然在上述说明中主要对正极连接端子41的周边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负极连接端子42侧的结构也与正极连接端子41相同。因此,负极连接端子42的周边结构也能够获得上述这种效果。
在如上所述将一对层压膜封装体20的三边熔接之后,从未熔接部分向层压膜封装体20彼此间注入非水电解液,并使层压膜封装体20彼此间的未熔接部分熔接。在层压膜封装体20上的比熔接部分25靠外周侧的部分是多余部分而进行切断。由此,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层压式电池1。
另外,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也可以分别配置为宽度方向一侧的突出部分45a、46a的端部比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25突出到外方侧。此时,位于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25的外方侧的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在层压膜封装体20熔接之后与层压膜封装体20的比熔接部分25靠外周侧的部分一起被切断。
通过采用上述这种结构,无需高精度地形成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并且无需将该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高精度地配置于层压膜封装体20。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层压式电池1。
这里,通过在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的两面分别贴合树脂的片材,从而形成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的工序与树脂部形成工序对应;以将电极体10如图4所示那样配置在层压膜封装体20上的状态重叠另一个层压膜封装体20并进行熔接的工序与熔接工序对应。
并且,在对层压膜封装体20进行熔接之后,将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25的外周缘部切断而将层压式电池修整为预定的形状的工序与整形工序对应。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的各端部定位于层压膜封装体20的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因此能够使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表面上由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分别形成的台阶的位置、和由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分别形成的台阶的位置比现有结构远离。因此,能够利用挤压模60使层压膜封装体20更加可靠地紧贴,并且在对层压膜封装体20进行熔接时易于使树脂绕入台阶的角部。因此,能够提高层压式电池1的接头密封部上的密封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上分别形成的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的端部定位于层压膜封装体20的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25a。由此,在对层压膜封装体20进行熔接时,在树脂部45的端部周边充分地存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融树脂。因此,足够的树脂进入由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形成的台阶,因此能够提高该台阶上的密封性。
另外,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的各端部覆盖层压膜封装体20的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获得上述作用效果。
并且,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分别相对于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宽度方向一侧的突出部分45a、46a比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突出部分45b、46b长。这样,较长地形成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突出部分45a、46a其顶端部分容易定位于层压膜封装体20的第一熔接部26与第二熔接部27交叉的部分25a。
另外,通过将在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上分别设置的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配置为俯视观察层压膜封装体20时在层压膜封装体20的宽度方向上对称,从而能够在正极连接端子41及负极连接端子42各自近旁确保相同程度的密封性。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例示。因此,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趣旨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变形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正极连接部件41及负极连接部件42上分别设有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但是,也可以在仅正极连接部件41及负极连接部件42任一方上设置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树脂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分别包覆于正极连接部件41及负极连接部件42的表面。但是,只要是正极侧树脂部45及负极侧树脂部46分别配置在正极连接部件41及负极连接部件42与层压膜封装体20之间的结构,则也可以不在正极连接部件41及负极连接部件42上包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正极侧连接端子41及负极侧连接端子42配置为相对于层压膜封装体20在一个方向上延伸。但是,也可以将正极侧连接端子41和负极侧连接端子42配置为相对于层压膜封装体20在不同方向上延伸。
此时,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25中的固定有正极连接端子41的部分为第一熔接部26,在与第一熔接部26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是第二熔接部27。并且,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25中的固定有负极连接端子42的部分为第一熔接部26,在与第一熔接部26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为第二熔接部27。即,只要以各连接端子为基准决定层压膜封装体20的熔接部分25中的哪一部分与第一熔接部26及第二熔接部27对应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层压式电池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但是,层压式电池也可以为多边形等其它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层压式电池1为锂离子电池。但是,层压式电池1也可以是锂离子电池以外的电池。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由层压膜封装体覆盖电极体的层压式电池。

Claims (5)

1.一种层压式电池,其具备:
电极体;
以覆盖上述电极体的状态将外周侧熔接的层压膜封装体;
以一端侧与上述电极体连接而另一端侧从上述层压膜封装体向外侧伸出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层压膜封装体的连接端子;以及
设置在上述层压膜封装体的熔接部分与上述连接端子之间的树脂部,
上述层压膜封装体的熔接部分包含:在一个方向上延伸而以在至少一部分夹入上述连接端子及上述树脂部的状态熔接的第一熔接部;以及在与该第一熔接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熔接部,
上述树脂部设置为俯视时端部定位于上述第一熔接部与上述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压式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树脂部设置为俯视时覆盖上述第一熔接部与上述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压式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树脂部设置为相对于上述连接端子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向上述连接端子的宽度方向一侧突出的部分的突出长度比向另一侧突出的部分的突出长度大,而且向上述宽度方向一侧突出的部分的端部定位于上述第一熔接部与上述第二熔接部交叉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压式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端子包含与上述电极体的正极及负极分别连接的正极连接端子及负极连接端子,
上述第二熔接部以在与上述第一熔接部的两端部分别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有一对,
上述树脂部包含:从上述正极连接端子延伸到上述第一熔接部的一个端部与上述第二熔接部的一个端部交叉的部分的正极侧树脂部;以及从上述负极连接端子延伸到上述第一熔接部的另一端部与上述第二熔接部的另一端部交叉的部分的负极侧树脂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压式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正极连接端子及上述负极连接端子配置为俯视时相对于上述层压膜封装体在该层压膜封装体的宽度方向上排列,
上述正极侧树脂部及上述负极侧树脂部配置为俯视时相对于上述层压膜封装体在该层压膜封装体的宽度方向上对称。
CN201620167692.3U 2015-03-13 2016-03-04 层压式电池 Active CN20540657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1215 2015-03-13
JP2015051215A JP6560877B2 (ja) 2015-03-13 2015-03-13 ラミネート形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06574U true CN205406574U (zh) 2016-07-27

Family

ID=56445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67692.3U Active CN205406574U (zh) 2015-03-13 2016-03-04 层压式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60877B2 (zh)
KR (1) KR102342211B1 (zh)
CN (1) CN20540657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2515A (zh) * 2017-02-28 2019-10-1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CN112514128A (zh) * 2018-09-28 2021-03-16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层压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3224425A (zh) * 2020-02-04 2021-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层压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3632190A (zh) * 2019-03-29 2021-11-0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模块
US11509012B2 (en) 2018-03-28 2022-11-22 Fdk Corporation Thin-type battery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97486A (zh) * 2021-02-18 2023-05-09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池层压处理设备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15678A (ja) * 2005-09-22 2007-05-10 Sony Corp 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96900B2 (ja) 2007-07-30 2013-05-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ラミネート外装電池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2515A (zh) * 2017-02-28 2019-10-1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CN110352515B (zh) * 2017-02-28 2022-04-0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US11509012B2 (en) 2018-03-28 2022-11-22 Fdk Corporation Thin-type battery
TWI791747B (zh) * 2018-03-28 2023-02-11 日商Fdk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電池
CN112514128A (zh) * 2018-09-28 2021-03-16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层压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2514128B (zh) * 2018-09-28 2022-04-26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层压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3632190A (zh) * 2019-03-29 2021-11-0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模块
CN113632190B (zh) * 2019-03-29 2023-11-2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模块
CN113224425A (zh) * 2020-02-04 2021-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层压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60877B2 (ja) 2019-08-14
JP2016171035A (ja) 2016-09-23
KR102342211B1 (ko) 2021-12-23
KR20160110206A (ko) 2016-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06574U (zh) 层压式电池
CN105702999B (zh)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二次电池
CN103858254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JP6058815B2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の製造方法
US9847514B2 (en)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0134170A1 (ja) 積層型二次電池および積層型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266375B2 (ja) 電気化学セル
WO2018105096A1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フィルム外装電池
WO2020203101A1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018037398A (ja) 電気化学セルおよび電気化学セルの製造方法
WO2014141640A1 (ja) ラミネート外装電池
JP2014003002A (ja) 電極収納セパレータ、蓄電装置、及び電極収納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9585720A (zh) 电化学元件
JP2021064458A (ja) 電気化学セ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95907A (ja)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344746B2 (ja) アルカリ電池およびアルカリ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8195393A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フィルム外装電池
CN112514128B (zh) 层压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41573B (zh) 非水系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WO2022009687A1 (ja) 金属空気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6225118A (ja) 二次電池
JP6284252B1 (ja) 電気化学セル
JP2015069962A (ja) 蓄電素子
JP2019046741A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377250B2 (ja) 扁平形非水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ke SEIR Holdings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axell,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