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4128B - 层压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压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14128B CN112514128B CN201980050720.XA CN201980050720A CN112514128B CN 112514128 B CN112514128 B CN 112514128B CN 201980050720 A CN201980050720 A CN 201980050720A CN 112514128 B CN112514128 B CN 11251412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minated
- secondary battery
- contact region
- edge
- outer pack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5022 packag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9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2812 seala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lass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1 and the lik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8151 electrolyte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566 seal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183 anode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33 PVDF bin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672 polyolefin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81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3119 LiMx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62 Polyamide-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30 acetylene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52 auxiliary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DQXBYHZEEUGOBF-UHFFFAOYSA-N but-3-enoic acid;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CC=C DQXBYHZEEUGOB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75 carbonace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HGJSLXSVXVKHZ-UHFFFAOYSA-N dilithium;dioxido(dioxo)manganese Chemical compound [Li+].[Li+].[O-][Mn]([O-])(=O)=O QHGJSLXSVXVK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57 fib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20 ion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54 ion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50 lithium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6 particula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39 polyacrylonitril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12 polyamide-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5—Pouches or flexible ba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含:使容纳电极体(5)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部包装材料(41)对向配置的部分与加热棒(51)接触来对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41)进行熔接的工序。加热棒与位于层压外部包装体的外周边缘部(ce)的内侧的接触区域(CT1)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压型二次电池和层压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通过用层压外部包装体密封电池要素(电极体)而制造得到的层压型二次电池得到了广泛利用(例如,JP2014-517458A、JP2017-130374A)。层压外部包装体,通常,例如使用具有铝等较薄的金属层和叠层在该金属层上的密封剂层的外部包装材料来进行制备。通过将一片外部包装材料折返或将两片外部包装材料叠层并对彼此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进行加热熔接,来得到密封电池要素的层压外部包装体。
用于形成层压外部包装体的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以使得密封剂层彼此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密封剂层,通常,包含具有热塑性的树脂。通过使加热棒与外部包装材料接触来对该外部包装材料进行加热,使对置的两个密封剂层熔接,使叠层的两个外部包装材料接合(密封)。
然而,在使用加热棒对外部包装材料进行熔接时,熔融的密封剂材料有时会从层压外部包装体的外周边缘部漏出并附着在加热棒。附着在加热棒的密封剂材料,随后附着在作为处理对象的层压外部包装体上,污染该层压外部包装体。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每次都需要除去附着在加热棒的密封剂材料。这样的加热棒的清理操作,使得层压型二次电池的生产性显著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改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生产性。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为制造层压型二次电池的方法,所述层压型二次电池具有:使用包含金属层和叠层在所述金属层上的密封剂层的外部包装材料而形成的层压外部包装体、和配置在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内的电极体,其中,
所述制造方法具备:使加热棒与容纳所述电极体的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外部包装材料对向配置的部分接触,来对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进行熔接的工序,
所述加热棒与位于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外周边缘部的内侧的接触区域进行接触。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为:所述接触区域与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外周边缘部相距0.5mm以上。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为:
所述制造方法进一步具备:使加热棒与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第2接触区域接触,来对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进行熔接的工序,
所述第2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端缘位于所述接触区域内,或者所述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端缘位于所述第2接触区域内。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为:
所述接触区域和所述第2接触区域的重复区域,在所述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上,具有所述第2接触区域沿所述接触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的2/5以上的长度,
所述重复区域,在所述第2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上,具有所述接触区域沿所述第2接触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的2/5以上的长度。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为:
所述制造方法进一步具备:使加热棒与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第3接触区域接触,来对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进行熔接的工序,
所述第3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端缘位于所述接触区域内,或者所述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缘位于所述第3接触区域内。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为:
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在俯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
所述接触区域、第2接触区域和所述第3接触区域分别沿所述矩形形状的彼此不同的三个边缘部以直线状延伸。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具备:
使用包含金属层和叠层在所述金属层上的密封剂层的外部包装材料而形成的层压外部包装体、和
具有多个电极并且被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收纳的电极体,
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具有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熔接而成的线状的熔接部,
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熔接部处的厚度,在所述熔接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处,厚于位于所述两端部分之间的部分处。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中,可以为:所述熔接部在所述两端部分处与层压外部包装体的边缘部连接。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中,可以为: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熔接部的所述两端部分处的所述密封剂层的总厚度是位于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熔接部的所述两端部分之间的某部分处的所述密封剂层的总厚度的二倍以上。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中,可以为: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熔接部处的厚度在所述两端部分处达到最大。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中,可以为:
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进一步具有:与所述熔接部交叉而以线状延伸并且由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熔接而成的线状的第2熔接部,
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熔接部处的厚度,在位于所述重复部分和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边缘部之间的端部分处,厚于与所述第2熔接部交叉的重复部分处。
基于本发明的层压型二次电池中,可以为: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端部分处的厚度为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重复部分处的厚度的二倍以上。
通过本发明,能够通过抑制密封剂材料附着在加热棒上从而改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生产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其为表示层压型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除去层压外部包装体、绝缘体等而表示图1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电极板和绝缘体的叠层结构的纵截面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电极板和绝缘体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层压型二次电池沿宽度方向的截面的纵截面图。
图6是表示图1的层压型二次电池沿取出方向的截面的部分纵截面图。
图7是表示图1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俯视图,其为用于说明基于加热棒的接触区域和熔接部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1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图,其为表示熔接部的形成工序的截面图。
图9是图7的扩大图,其为用于说明第1接触区域和第2接触区域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0是对应于图9的图,其为用于说明第1接触区域和第2接触区域的位置关系的一变形例的图。
图11是对应于图9的图,其为用于说明第1接触区域和第2接触区域的位置关系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12是对应于图9的图,其为用于说明第1接触区域和第2接触区域的位置关系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13是对应于图9的图,其为用于说明第1接触区域和第2接触区域的位置关系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14是沿图9的XIV-XIV线的截面图,其为用于说明层压外部包装体的厚度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的层压型二次电池的俯视图。
图16是对应于图8的图,其为用于说明层压型二次电池的以往的制造方法的图。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附加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有时对于适宜比例尺和横竖的尺寸比等基于实物进行了变更和夸张。
图1~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
以下说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层压型二次电池1具有:层压外部包装体40、层压外部包装体40内容纳的电极体5、与电极体5连接并且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内部向外部伸出的接线片3。其中层压外部包装体40,通过对彼此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41的周边进行熔接而形成。即,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周边设有:外部包装材料41的两个对向的部分41A、41B熔接(粘接)而成的熔接部MJ1、MJ2、MJ3。接线片3,通过外部包装材料41的两个部分41A、41B之间而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内部向外部伸出。电极体5具有:交替叠层的第1电极板10和第2电极板20、位于第1电极板10和第2电极板20之间的绝缘体30。
以下中,对于层压型二次电池1构成叠层型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实例进行说明。该例中,第1电极板10构成正极板10X,第2电极板20构成负极板20Y。但是,根据以下说明的作用效果的记载可知,此处说明的一实施方式,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也适用于锂离子以外的二次电池,并且不限于叠层型二次电池,也适用于卷绕型二次电池。即,本实施方式,可广泛适用于在层压外部包装体40内容纳电极体5而成的层压型二次电池1。
首先,对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构成进行说明。层压外部包装体40是用于密封电极体5的包装材料。如图1、图5和图6表示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具有彼此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41。层压外部包装体40可以包含两片单独的外部包装材料41,也可以如图示的实例那样包含一片外部包装材料41折返并且彼此对向的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外部包装材料41具有金属层44、叠层在金属层44的密封剂层45(参照图5和图6)。金属层44优选具有较高的气体阻隔性和成形加工性。
作为成为金属层44的材料,只要是能够防止水分从外部侵入并且提高层压型二次电池整体的强度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从水分隔断性、重量以及成本的方面出发,可使用:公知的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和这些的合金,优选为铝、铝合金、不锈钢等,特别优选使用铝。在能够确保电池整体的强度时,可以代替金属箔而通过蒸镀、溅射等设置金属层。
密封剂层45具有绝缘性,可防止层压外部包装体40内容纳的电极板10、20与金属层44之间的短路。此外,密封剂层45,除了绝缘性,还具有热塑性(粘接性)。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以密封剂层45彼此对置的方式进行叠层。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中,除了外部包装材料41发生折返的折返部RP以外,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彼此熔接。此外,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之间,形成电极体5的容纳空间RS。层压外部包装体40,在其容纳空间RS中密封电极体5和电解液。密封剂层45,由于也与电解液接触,因此优选具有耐化学品性。作为这样的密封剂层45的材料,可使用聚烯烃类树脂,具体而言,可使用聚丙烯、改性聚丙烯、低密度聚丙烯、离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
图示的实例中,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1部分41A为板状的部件。另一方面,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2部分41B形成为杯状。第2部分41B具有:杯状的膨出部42a、与膨出部42a连接的凸缘部42b。凸缘部42b以圆周状包围膨出部42a,并且与膨出部42a的周边连接。凸缘部42b以密封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之间的容纳空间RS的方式与第2部分41B熔接。膨出部42a,例如可以通过拉伸加工而制造,也可以是具有柔软性的外部包装材料41根据电极体5发生变形而成的部分。
但是,不限于以上的实例,层压外部包装体40可以具有两片外部包装材料。可以在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成为外周边缘部ce的位置中,将两片外部包装材料以圆周状进行熔接,从而形成密封的容纳空间RS。
接线片3作为层压型二次电池1中的端子而发挥功能。电极体5的正极板10X(第1电极板10)与一侧的接线片3电连接,电极体5的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20)与另一侧的接线片3电连接。接线片3可使用铝、镍、镍镀敷铜等而形成。一对接线片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内部向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部伸出。图示的实例中,接线片3从电极体5沿导出方向dx伸出至层压外部包装体40外。
需要说明的是,层压外部包装体40和接线片3之间,在接线片3伸出的区域中进行了密封。具体而言,如图1、图6表示的,在接线片3和层压外部包装体40之间设置有密封材料4。密封材料4,对接线片3和层压外部包装体40之间进行密封,将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容纳空间RS密封。此外,密封材料4具有粘接性,将接线片3和层压外部包装体40进行接合。如图6所示,电极板10、20的叠层方向dz中的接线片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密封材料4。
如图7所示,图示的层压型二次电池1中,层压外部包装体40在俯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图示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在接线片3伸出的导出方向dx具有长度方向,在与导出方向dx垂直的宽度方向dy具有宽度方向。因此,层压外部包装体40中,作为外周边缘部ce,具有:与导出方向dx平行的一对长边缘部(第1边缘部e1和第4边缘部e4)、与宽度方向dy平行的一对短边缘部(第2边缘部e2和第3边缘部e3)。其中,第4边缘部e4成为外部包装材料41折返而成的折返部RP。此外,层压外部包装体40具有:沿第1边缘部e1以直线状延伸的第1熔接部MJ1、沿第2边缘部e2以直线状延伸的第2熔接部MJ2、沿第3边缘部e3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熔接部MJ3。各熔接部MJ1、MJ2、MJ3中,彼此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41发生熔接。第2熔接部MJ2在其两端部中与第1熔接部MJ1和折返部RP连接。同样,第3熔接部MJ3在其两端中与第1熔接部MJ1和折返部RP连接。通过熔接部MJ1、MJ2、MJ3和折返部RP,划分容纳空间RS并进行密封。
接下来,对于电极体5,以图示的具体例为主要参照,同时进行说明。电极体5具有:正极板10X(第1电极板10)和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20)、和位于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之间的绝缘体30。其中,首先,对于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进行说明。
如图2、图3、图5和图6表示的,电极体5具有多个正极板10X(第1电极板10)和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20)。正极板10X(第1电极板10)和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20),在一个层压外部包装体40内,例如分别包含10片以上或者分别包含15片以上、或者分别包含20片以上。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沿叠层方向dz交替排列。电极体5和层压型二次电池1整体性地具有扁平形状,在叠层方向dz的厚度较薄,在与叠层方向dz垂直的导出方向dx和宽度方向dy上扩张。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明确附图间的方向关系,几个附图中,在附图间用共通的方向来表示导出方向dx、宽度方向dy和叠层方向dz。
图示的非限定性的实例中,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外轮郭。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在与叠层方向dz垂直的导出方向dx具有长度方向,在与叠层方向dz和导出方向dx这两者垂直的宽度方向dy具有宽度方向。如图2和图4表示,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在导出方向dx错开配置。更具体而言,多个正极板10X靠近导出方向dx中的一侧(图2的左下侧和图4的左侧)进行配置,多个负极板20Y靠近导出方向dx中的另一侧(图2的右上侧和图4的右侧)进行配置。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在导出方向dx中的中央在叠层方向dz上重合。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省略了绝缘体30的图示。
正极板10X(第1电极板10)如图表示的,具有片状的外形状。正极板10X(第1电极板10)具有:正极集电体11X(第1电极集电体11)、设置在正极集电体11X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第1电极活性物质层12)。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正极板10X在放电时放出锂离子,在充电时吸藏锂离子。
正极集电体11X具有彼此对向的第1面11a和第2面11b作为主面。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形成在正极集电体11X的第1面11a和第2面11b中的至少一个面上。具体而言,正极集电体11X的第1面11a或第2面11b,在位于电极体5中包含的电极板10、20中的叠层方向dz的最外方的情况下,在作为正极集电体11X的最外方侧的面上不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12X。除了取决于该正极集电体11X的位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的有无之外,层压型二次电池1中包含的多个正极板10X可以在正极集电体11X的两侧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并且设为彼此相同的构成。
正极集电体11X和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可使用可适用于层压型二次电池1(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各种材料并通过各种制法制得。作为一个实例,正极集电体11X可由铝箔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2X,例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用作粘合剂的粘结剂。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可通过下述方式制得:将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和粘结剂分散在溶剂而得的正极用浆料涂布在用作正极集电体11X的材料上并固化。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使用通式LiMxOy(其中,M为金属,x和y为金属M和氧O的组成比)表示的金属酸锂化合物。作为金属酸锂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等。作为导电助剂,可使用乙炔黑等。作为粘结剂,可使用聚偏二氟乙烯等。
如图4表示的,正极集电体11X(第1电极集电体11)具有第1端部区域a1和第1电极区域b1。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第1电极活性物质层12)仅配置在正极集电体11X的第1电极区域b1。第1端部区域a1和第1电极区域b1排列在导出方向dx上。第1端部区域a1比第1电极区域b1更位于导出方向dx中的外侧(图4中的左侧)。多个正极集电体11X,如图6表示的,第1端部区域a1中,通过电阻溶接、超声波溶接、基于胶带的粘合、熔接等而实现接合并且电连接。图示的实例中,一个接线片3与第1端部区域a1中正极集电体11X电连接。接线片3从电极体5向导出方向dx伸出。另一方面,如图4表示的,第1电极区域b1位于与负极板20Y的后述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对置的区域内。并且,如图5表示的,正极板10X沿宽度方向dy的宽度低于负极板20Y沿宽度方向dy的宽度。通过这样的第1电极区域b1的配置,能够防止锂从正极活性物质层12X析出。
接下来,对于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20)进行说明。负极板20Y也与正极板10X同样,具有片状的外形状。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20)具有:负极集电体21Y(第2电极集电体21)、设置在负极集电体21Y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Y(第2电极活性物质层22)。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负极板20Y在放电时吸藏锂离子,在充电时放出锂离子。
负极集电体21Y具有彼此对向的第1面21a和第2面21b作为主面。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形成在负极集电体21Y的第1面21a和第2面21b中的至少一个面上。具体而言,负极集电体21Y的第1面21a或第2面21b,在位于电极体5中包含的电极板10、20中的叠层方向dz的最外方的情况下,在负极集电体21Y的最外方侧的面上不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22Y。除了取决于该负极集电体21Y的位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Y的有无之外,层压型二次电池1中包含的多个负极板20Y可以在负极集电体21Y的两侧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并且设为彼此相同的构成。
负极集电体21Y和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可通过使用可适用于层压型二次电池1(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各种材料并利用各种制法而制备得到。作为一个实例,负极集电体21Y例如可由铜箔而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Y,例如,包含含有碳材料的负极活性物质和作为粘合剂而发挥功能的粘结剂。负极活性物质层22Y,例如,可通过下述方式制备:将包含碳粉末、石墨粉末等的负极活性物质与聚偏二氟乙烯这样的粘结剂分散在溶剂中而得到的负极用浆料涂布在成为负极集电体21Y的材料上并使其固化。
如图4表示的,负极集电体21Y(第2电极集电体21)具有第2端部区域a2和第2电极区域b2。负极活性物质层22Y(第2电极活性物质层22)配置在负极集电体21Y的第2电极区域b2。第2端部区域a2和第2电极区域b2排列在导出方向dx。第2端部区域a2比第2电极区域b2更位于导出方向dx中的外侧(图4中的右侧)。多个负极集电体21Y在第2端部区域a2中,通过电阻溶接、超声波溶接、基于胶带的粘合、熔接等而实现接合并且电连接。一个接线片3在第2端部区域a2中与负极集电体21Y实现电连接。接线片3从电极体5向导出方向dx伸出。
如上所述,正极板10X的第1电极区域b1位于与负极板20Y的第2电极区域b2对置的区域的内侧(参照图4)。即,第2电极区域b2在包含与正极板10X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对置的区域的区域中扩张。如图5表示的,负极板20Y沿宽度方向dy的宽度大于正极板10X沿宽度方向dy的宽度。
接下来,对于绝缘体30进行说明。绝缘体30位于正极板10X(第1电极板10)和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20)之间。绝缘体30防止正极板10X(第1电极板10)和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20)的接触导致的短路。绝缘体30优选具有:较大的离子透过度(透气度)、给定的机械性强度和对于电解液、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等的耐久性。作为这样的绝缘体30,例如,可使用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多孔质体、无纺布等。层压外部包装体40内,与电极体5一同封入有电解液。通过使电解液含浸多孔质体、无纺布构成的绝缘体30,而保持电极板10、20的电极活性物质层12、22与电解液接触的状态。
图示的实例中,单一的绝缘体30位于叠层方向dz上相邻的任意的两个电极板10、20之间。绝缘体30是可弯折的片状部件。绝缘体30具有第1面30a和第2面30b作为彼此对向的一对主面。如图3、图5表示的,绝缘体30在宽度方向dy交替反向折返,从而依次在叠层方向dz上相邻的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之间延伸。绝缘体30具有:在宽度方向dy中的一侧折返的第1折返部31、在与宽度方向dy中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折返的第2折返部32。即,绝缘体30成为U形折叠形状。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30并非必须为U形折叠形状,也可以设为单片状的绝缘体30配置在正极板10X(第1电极板10)和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20)之间并且使正极板10X(第1电极板10)和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20)绝缘。
如图4表示的,在俯视图中,绝缘体30以覆盖正极板10X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扩张。因此,如图5表示的,宽度方向dy中绝缘体30的宽度大于宽度方向dy中正极板10X的宽度。此外,导出方向dx中绝缘体30的长度大于导出方向dx中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的长度。
同样,如图4表示的,在俯视图中,绝缘体30以覆盖负极板20Y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Y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扩张。即,宽度方向dy中绝缘体30的宽度大于宽度方向dy中负极板20Y的宽度。此外,导出方向dx中绝缘体30的长度大于导出方向dx中负极活性物质层22Y的长度。
作为上述绝缘体30,可使用树脂性多孔膜。更具体而言,作为绝缘体30,可使用包含熔点为80~140℃左右的热塑性树脂的多孔膜。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使用聚丙烯、聚乙烯等的聚烯烃类树脂。
此外,绝缘体30可具有:基材层、叠层在基材层上的功能层。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得与正极板10X对置的绝缘体30的第1面30a、与负极板20Y对置的绝缘体30的第2面30b具有不同的性质。例如,可以使大面积并且电解液容易干的负极板20Y与孔隙率较大的功能层对置,并且使正极板10X与基材层对置。此外,作为其他实例,可以使易升温的正极板10X与耐热性优异的功能层对置,并且使负极板20Y与基材层对置。作为基材层,例如,可使用刚刚说明的树脂制多孔膜。作为功能层,例如,可使用包含无机材料的层。通过无机材料,能够赋予功能层以优异的耐热性、例如150°以上的耐热性。作为这样的无机材料,可举出:纤维素及其变体、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丙烯、聚酯、聚丙烯腈、芳香族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酰亚胺等的纤维状物、粒子状物,通过使用这样的无机材料,能够赋予功能层以高于基材层的孔隙率。
接下来,对于具有以上构成的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制备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与使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绝缘的绝缘体30叠层而成的电极体5。正极板10X、负极板20Y和绝缘体30,可通过所述材料和制造方法制备。接下来,将制备得到的正极板10X、负极板20Y和绝缘体30以使得绝缘体30位于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之间的方式进行叠层。由此,得到电极体5。然后,在使得多个正极板10X的正极集电体11X彼此电连接的同时,与接线片3电连接。同样,在使得多个负极板20Y的负极集电体21Y彼此电连接同时,与接线片3电连接。
接下来,准备用于构成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部包装材料41。通过使外部包装材料41在折返部RP折返,从而使得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对置。进行了折返的外部包装材料41中,密封剂层45位于内侧。接下来,在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之间配置电极体5。此时,如图7表示的,各接线片3从第1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之间伸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成为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2部分41B的区域中,例如可以通过拉伸加工预先形成膨出部42a。该例中,电极体5被容纳在膨出部42a。
接下来,在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之间配置有电极体5的状态下,在从三侧包围膨出部42a的位置处,将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进行熔接。图示的实例中,通过将彼此对向的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进行熔接,依次形成三个熔接部MJ1~MJ3。
第1熔接部MJ1,沿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1边缘部e1而形成。第1熔接部MJ1沿导出方向dx以直线状延伸。图示的实例中,第1熔接部MJ1与导出方向dx上对向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一对边缘部、即第2边缘部e2和第3边缘部e3连接。
第2熔接部MJ2沿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2边缘部e2而形成。第2熔接部MJ2沿宽度方向dy以直线状延伸。图示的实例中,第2熔接部MJ2与宽度方向dy对向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一对边缘部、即第1边缘部e1和第4边缘部e4连接。同样,第3熔接部MJ3沿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3边缘部e3而形成。第3熔接部MJ3沿宽度方向dy以直线状延伸。图示的实例中,第3熔接部MJ3与宽度方向dy对向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一对边缘部、即第1边缘部e1和第4边缘部e4连接。
形成三个熔接部MJ1~MJ3的顺序没有特别限定。此外,第2熔接部MJ2和第3熔接部MJ3未彼此连接,因此可以同时形成。此外,在形成最后的熔接部时,在三侧封闭了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容纳空间RS中容纳电解液。作为一个实例,可以依次或同时制备第2熔接部MJ2和第3熔接部MJ3,接下来,在层压外部包装体40内填充电解液,然后,制备第1熔接部MJ1。
熔接部MJ1~MJ3,如图8表示的,使用具有作为棒状的加热部件的加热棒51的密封装置50而形成。将加热了的一对加热棒51从两侧向外部包装材料41进行按压,从而使得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的密封剂层45熔融,然后固化,来使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熔接。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熔接部MJ2和第3熔接部MJ3中,接线片3处设置有外部包装材料41,使该密封材料4与外部包装材料41熔接,而在接线片3和外部包装材料41之间进行密封。在形成各熔接部MJ1~MJ3时,可使用具有与各熔接部对应的长度的其他加热棒51。
此外,如图16表示的,以往,在使用加热棒151对外部包装材料141进行熔接时,有时熔融了的密封剂材料146从层压外部包装体140的外周边缘部ce漏出并附着在加热棒151。附着在加热棒151的密封剂材料146,然后附着在作为处理对象的层压外部包装体140,污染该层压外部包装体140。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每次都需要除去附着在加热棒151的密封剂材料146。这样的加热棒151的清理操作,使得层压型二次电池101的生产性显著劣化。
以往,为了可靠地熔接彼此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141,需要将加热棒151按压在待熔接部分的宽度的全长并进行加热加压。因此,在外部包装材料41的全宽上形成熔接部的情况下,如图16表示的,加热棒151的全长设为比该外部包装材料141的全宽充分长。通过使用比外部包装材料141的全宽更长的加热棒151,从而能够在包含外部包装材料41的全宽的区域中,使得叠层在金属层144上的密封剂层145熔融。另一方面,熔融了的密封剂材料146从层压外部包装体140的外周边缘部ce溢出,附着在加热棒151。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表示的,在密封剂材料可能溢出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处,不使其与加热棒51接触。通过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生产性。此外,在通过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层压型二次电池1中,能够使外部包装材料41更坚固地熔接并改善容纳空间RS的密封性。这样的作用效果,显著超过由以往的技术水准所予测的范围。
图示的实例中,在形成第2熔接部MJ2时,加热棒51与第2接触区域CT2接触并加热加压。第2接触区域CT2沿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2边缘部e2以直线状延伸。第2接触区域CT2包含宽度方向dy对向的一对端缘EE2、EE2、导出方向dx上对向的外侧缘OE2和内侧缘IE2。一侧的端缘EE2位于第1边缘部e1的附近,沿第1边缘部e1与导出方向dx平行地延伸。另一侧的端缘EE2位于第4边缘部e4的附近,沿第4边缘部e4与导出方向dx平行地延伸。内侧缘IE2比外侧缘OE2更靠近容纳空间RS。外侧缘OE2比内侧缘IE2更靠近第2边缘部e2。外侧缘OE2和内侧缘IE2沿第2边缘部e2与宽度方向dy平行地延伸。
在形成第3熔接部MJ3时,加热棒51与第3接触区域CT3接触并加热加压。第3接触区域CT3沿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3边缘部e3以直线状延伸。第3接触区域CT3包含:宽度方向dy对向的一对端缘EE3、EE3、导出方向dx上对向的外侧缘OE3和内侧缘IE3。一侧的端缘EE3位于第1边缘部e1的附近,沿第1边缘部e1与导出方向dx平行地延伸。另一侧的端缘EE3位于第4边缘部e4的附近,沿第4边缘部e4与导出方向dx平行地延伸。内侧缘IE3比外侧缘OE3更靠近容纳空间RS。外侧缘OE3比内侧缘IE3更靠近第3边缘部e3。外侧缘OE3和内侧缘IE3沿第3边缘部e3与宽度方向dy平行地延伸。
在形成第1熔接部MJ1时,加热棒51与第1接触区域CT1接触并加热加压。第1接触区域CT1沿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1边缘部e1以直线状延伸。第1接触区域CT1包含:导出方向dx上对向的一对端缘EE1、EE1、宽度方向dy对向的外侧缘OE3和内侧缘IE3。一侧的端缘EE1位于第2边缘部e2的附近,沿第2边缘部e2与宽度方向dy平行地延伸。另一侧的端缘EE1位于第3边缘部e3的附近,沿第3边缘部e3与宽度方向dy平行地延伸。内侧缘IE1比外侧缘OE1更靠近容纳空间RS。外侧缘OE1比内侧缘IE1更靠近第1边缘部e1。外侧缘OE13和内侧缘IE1沿第1边缘部e1与导出方向dx平行地延伸。
即,第1接触区域CT1、第2接触区域CT2和第3接触区域CT3均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分离,位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的内侧。
这样,通过使加热棒51与外部包装材料41接触的区域被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内包,从而能够有效防止熔融了的密封剂材料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漏出。因此,能够有效避免熔融了的密封剂材料附着在加热棒51,并且能够有效改善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生产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示的实例中,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4边缘部e4为外部包装材料41折返而形成的折返部RP。因此,熔融了的密封剂材料不会从第4边缘部e4漏出。因此,第2接触区域CT2和第3接触区域CT3可以与第4边缘部e4交叉,另一侧的端缘EE2、EE3可以位于第4边缘部e4上。
从避免密封剂材料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漏出的观点出发,接触区域CT1、CT2、CT3优选距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 0.5mm以上。通过将该距离设为0.5mm以上,而能够在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制造中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通常性熔接条件下,有效避免熔融了的密封剂材料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漏出。例如参照第1接触区域CT1进行说明时,第1接触区域CT1的一侧的端缘EE1和第2边缘部e2之间沿导出方向dx的分离距离L1x(参照图9)优选为0.5mm以上。第1接触区域CT1的外侧的端缘EE1和第3边缘部e3之间沿导出方向dx的分离距离优选为0.5mm以上。第1接触区域CT1的外侧缘OE1和第1边缘部e1之间沿宽度方向dy的分离距离L1y(参照图9)优选为0.5mm以上。
如图7表示的,第1接触区域CT1优选与第2接触区域CT2连接(重叠)。该情况下,加热棒51与第1接触区域CT1接触而形成的第1熔接部MJ1、与加热棒51与第2接触区域CT2接触而成的第2熔接部MJ2稳定连接,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容纳空间RS的密封。从同样的理由出发,第1接触区域CT1优选与第3接触区域CT3连接(重叠)。
图9所示的实例中,一侧的接触区域(第1接触区域CT1)的端缘(EE1)位于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第2接触区域CT2)的外侧缘(外侧缘OE2)上,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第2接触区域CT2)的端缘(EE2)位于一侧的接触区域(第1接触区域CT1)的外侧缘(外侧缘OE1)上。通过这样的实例,能够更可靠地连接形成的两个熔接部(第1熔接部MJ1和第2熔接部MJ2)。
但是,两个接触区域的位置关系不限于图9所示的实例,也可以采用例如图10~图13所示的实例。需要说明的是,图9~图13中,一侧的接触区域(第1接触区域CT1)用虚线表示,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第2接触区域CT2)用点链线表示。
首先,图10所示的实例中,一侧的接触区域(第1熔接部MJ1)与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第2熔接部MJ2)交叉。即,一侧的接触区域(第1熔接部MJ1)截断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第2熔接部MJ2)。此外,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第2熔接部MJ2)截断一侧的接触区域(第1熔接部MJ1)。通过该例,能够更可靠地连接形成的两个熔接部(第1熔接部MJ1和第2熔接部MJ2)。
接下来,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实例中,一侧的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端缘位于另一侧的接触区域内。在图11所示的实例中,第1接触区域CT1的长度方向(导出方向dx)中的一侧的端缘EE1位于第2接触区域CT2内。在图12所示的实例中,第2接触区域CT2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dy)中的一侧的端缘EE2位于第1接触区域CT1内。在图13所示的实例中,一侧的接触区域和另一侧的接触区域,沿与各自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宽度的仅一部分重叠。通过图9和图11~图13所示的实例,能够降低各接触区域距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的长度L1、L2。由此,能够改善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能量密度。
需要说明的是,一侧的接触区域(第1接触区域CT1)和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第2接触区域CT2)的重复区域OA,在一侧的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导出方向dx)中,优选具有另一侧的接触区域沿一侧的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的宽度(第2接触区域CT2的宽度W2)的2/5以上的长度LOx,更优选具有1/2以上的长度LOx,进一步优选具有2/3的长度LOx。同样,一侧的接触区域(第1接触区域CT1)和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第2接触区域CT2)的重复区域OA,在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dy)中,优选具有一侧的接触区域沿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的宽度(第1接触区域CT1的宽度W1)的2/5以上的长度LOy,更优选具有1/2以上的长度LOx,进一步优选具有2/3的长度LOx。通过将重复区域OA设为这样的尺寸,能够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在两个熔接部重叠而成的重复部分OP的周围提高密封性。
如上所述,使一对加热棒51从两侧与第2接触区域CT2中外部包装材料41接触来形成第2熔接部MJ2,使一对加热棒51从两侧与第3接触区域CT3中外部包装材料41接触来形成第3熔接部MJ2。外部包装材料41的密封剂层45熔融的区域,不限于与加热棒51接触的接触区域CT2、CT3重叠的区域。该与接触区域CT2、CT3重叠的区域的周围中,密封剂层45也会熔融。因此,如图7表示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上第2熔接部MJ2所占的区域包含层压外部包装体40上第2接触区域CT2所占的区域,并且层压外部包装体40上第3熔接部MJ3所占的区域包含层压外部包装体40上第3接触区域CT3所占的区域。
同样,通过使一对加热棒51从两侧与第1接触区域CT1中外部包装材料41接触来形成第1熔接部MJ1。层压外部包装体40上第1熔接部MJ1所占的区域包含层压外部包装体40上第1接触区域CT1所占的区域。此外,如图7表示的,第1熔接部MJ1与第2熔接部MJ2连接或交叉,并且与第3熔接部MJ3连接或交叉。
此外,第1接触区域CT1和第2接触区域CT2的重复区域OA及其周围,在形成第1熔接部MJ1时,已经形成了的第2熔接部MJ2再次熔融。因此,第1熔接部MJ1和第2熔接部MJ2一体性并且连续性地形成,能够确保容纳空间RS的液密性。同样,第1熔接部MJ1和第3熔接部MJ3也一体性并且连续性地形成,能够确保容纳空间RS的液密性。
如上所述,通过在层压外部包装体40形成熔接部MJ1~MJ3,将电极体5和电解液封入容纳空间RS,而得到层压型二次电池1。出人意料地,由此得到的层压型二次电池1能够提高容纳空间RS的密封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发明人确认的结果,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密封性得到改善的理由在于,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而得到的熔接部的厚度变化。以下,对于该点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推定。
图14是表示通过所述方法得到的一个熔接部的截面图,例如对应于沿图9的XIV-XIV线的截面。第1熔接部MJ1包含:位于第1接触区域CT1外的端部分EP、位于第1接触区域CT1中的重复区域OA内的重复部分OP、位于第1接触区域CT1中的重复区域OA外的中央部分MP。即,第1熔接部MJ1包含:未被加热棒51按压的端部分EP、被加热棒51按压过两次的重复部分OP、被加热棒51按压过一次的中央部分MP。
并且,如图14表示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1熔接部MJ1处的厚度,在连接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的第1熔接部MJ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EP中,厚于位于两端部分EP之间的部分(重复部分OP、中央部分MP)中。这样,通过使得两个熔接部重叠而成的重复部分OP的外侧(与容纳空间RS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处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厚度变厚,而能够改善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密封性。
尤其,在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1熔接部MJ1的端部分EP处的密封剂层45的总厚度(熔接了的两个密封剂层45的总厚度)为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1熔接部MJ1的端部分EP以外的某部分(重复部分OP、中央部分MP)处的密封剂层45的总厚度的二倍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大幅改善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密封性。
此外,在图14所示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中,第1熔接部MJ1处的厚度在两端部分EP中达到最大。这一点也有助于提高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密封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人确认的结果,为了实现图10所示的熔接部沿长度方向的厚度分布,所述制造方法中,尤其,一侧的接触区域和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的重复区域OA,在一侧的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上,具有另一侧的接触区域沿一侧的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的宽度的2/5以上的长度LOx,并且在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上,具有一侧的接触区域沿另一侧的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的宽度的2/5以上的长度Loy是有效的。该情况下,本发明人进行的实验中,熔接前彼此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41的第1部分41A和第2部分41B中包含的密封剂层45的总厚度为0.32mm,在熔接后,在端部分EP中增加至0.58mm,在重复部分OP中减少至0.20mm,在中央部分MP中减少至0.25mm。通过该实验得到的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熔接部中,密封剂层45的总厚度在端部分EP达到最大,端部分EP处的密封剂层45的总厚度为端部分以外处的密封剂层45的总厚度的2.9倍。其结果,得到的层压型二次电池1具有优异的密封性。
如上所述的一实施方式中,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制造方法具有:使加热棒51与容纳电极体5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部包装材料41对向配置的部分接触,来对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41进行熔接的工序,该工序中,加热棒51与位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的内侧的接触区域CT1接触。即,接触区域CT1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分离。因此,位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的密封剂层45通过加热棒51而被直接加热,从而能够避免熔融了的密封剂材料从层压外部包装体40漏出。由此,能够有效避免密封剂材料附着在加热棒51等的密封装置50。由此,能够使用相同的加热棒51连续生产大量层压型二次电池1,改善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生产性。
所述一实施方式中,接触区域距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 0.5mm以上。通过这样的实例,能够充分有效防止熔融了的密封剂材料从层压外部包装体40漏出。
所述一实施方式中,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制造方法包含:使加热棒51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2接触区域CT2接触,来对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41进行熔接的工序。并且,第2接触区域CT2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dy)中的一侧的端缘EE2位于接触区域CT1域内,或者接触区域CT1的长度方向(导出方向dx)中的一侧的端缘EE1位于第2接触区域CT2内。通过该例,能够制备密封性优异的层压型二次电池1。此外,能够使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尺寸小型化,改善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能量密度。
所述一实施方式中,接触区域CT1和第2接触区域CT2的重复区域OA,在接触区域CT1的长度方向(导出方向dx)中,具有第2接触区域CT2沿接触区域CT1的长度方向的宽度W2的2/5以上的长度。此外,重复区域OA,在第2接触区域CT2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dy)中,具有接触区域沿第2接触区域CT2的长度方向的宽度W1的2/5以上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实例,能够使得接触区域CT1和第2接触区域CT2具有充分的重复尺寸,能够赋予层压型二次电池1以优异的密封性。
所述一实施方式中,层压外部包装体40具有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41熔接而成的线状的熔接部MJ1。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熔接部MJ1处的厚度,在连接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的熔接部MJ1的长度方向(导出方向dx)中的两端部分EP中,厚于位于两端部分EP1之间的部分OP、MP中。通过具有这样的熔接部MJ1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能够改善容纳空间RS的密封性。由此,能够有效避免电解液意外地从层压外部包装体40漏出等泄露,并且能够提高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可靠性。
所述一实施方式中,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熔接部MJ1的两端部分EP处的密封剂层45的总厚度为位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熔接部MJ1的两端部分EP之间的某部分OP、MP处的密封剂层45的总厚度的二倍以上。通过具有这样的熔接部MJ1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能够有效改善容纳空间RS的密封性。
所述一实施方式中,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熔接部MJ1处的厚度在两端部分EP中达到最大。通过具有这样的熔接部MJ1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能够有效改善容纳空间RS的密封性。
所述一实施方式中,层压外部包装体40具有:与第1熔接部MJ1交叉而以线状延伸并且由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41熔接而成的线状第2熔接部MJ2。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1熔接部MJ1处的厚度,在位于重复部分OP和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外周边缘部ce之间的端部分EP中,厚于与第2熔接部MJ2交叉的重复部分OP中。通过具有这样的第1熔接部MJ1和第2熔接部MJ2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能够更有效改善容纳空间RS的密封性。
所述一实施方式中,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端部分EP处的厚度为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重复部分OP处的厚度的二倍以上。通过具有这样的第1熔接部MJ1和第2熔接部MJ2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能够更有效改善容纳空间RS的密封性。
通过具体例对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一实施方式不限于这些具体例。所述一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它的各种具体例来实施,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
例如,所述一具体例中,层压外部包装体40表示为具有进行了折返的一片外部包装材料41的实例,但是不限于此。层压外部包装体40可具有:彼此对向配置的第1外部包装材料和第2外部包装材料。该例中,在层压外部包装体40在俯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在层压外部包装体40中形成四个熔接部,而对容纳空间RS进行密封。各熔接部可与所述例中的第1熔接部MJ1同样的方式而构成。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记载。
与所述制造方法同样,在用一片外部包装材料41折返而成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夹持电极体5的状态下,首先,在层压外部包装体40制备第2熔接部MJ2和第3熔接部MJ3,接下来,在层压外部包装体40内注入电解液后,在层压外部包装体40制备第1熔接部MJ1,从而制备层压型二次电池1。加热棒51的加热温度、通过加热棒51按压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压力、通过加热棒51按压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时间等的条件,可设为在层压型二次电池1的制造中使用的通常条件,比较例和实施例中,使用具有不同的全长的加热棒51。比较例和实施例中,加热棒的长度以外的条件设为相同条件。
如图15表示的,层压外部包装体40沿导出方向dx的长度设为509mm。形成第2熔接部MJ2时与加热棒51接触的第2接触区域CT2,沿导出方向dx具有8mm的宽度,在导出方向dx距第2边缘部e2 0.5mm,在宽度方向dy距第1边缘部e1 0.5mm。形成第3熔接部MJ3时与加热棒51接触的第3接触区域CT3,沿导出方向dx具有8mm的宽度,在导出方向dx距第3边缘部e30.5mm,在宽度方向dy距第1边缘部e1 0.5mm。
形成第1熔接部MJ1时与加热棒51的第1接触区域CT1,在导出方向dx上的中心与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中心相对应。此外,第1接触区域CT1沿宽度方向dy具有8mm的宽度,在宽度方向dy距第1边缘部e1 0.5mm。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中,分别使用具有514mm和539mm的长度的加热棒51。因此,在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中,第1接触区域CT1在导出方向dx具有509mm的长度,加热棒51超出层压外部包装体40的第2边缘部e2和第3边缘部e3而伸出。另一方面,实施例1~3中,分别使用具有508mm、503mm、498mm的长度的加热棒51。因此,实施例1~3中,第1接触区域CT1沿导出方向具有dx508mm、503mm、498mm的长度。
为了便于多个形成有第2熔接部MJ2和第3熔接部MJ3的层压型二次电池1,各例中使用相同的加热棒51连续进行第1熔接部MJ1的形成。各例中,确认了密封剂材料附着在加热棒51并且第1熔接部MJ1的形成变得困难的按压次数(形成次数)。
实施例1~3中,进行了20000次第1熔接部MJ1的形成,但是密封剂材料未附着在加热棒51。另一方面,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中,每进行10次第1熔接部MJ1的形成,就需要清理加热棒51。
表1
Claims (4)
1.一种层压型二次电池,其具备:
使用包含金属层和叠层在所述金属层上的密封剂层的外部包装材料而形成的层压外部包装体、和
具有多个电极并且被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收纳的电极体,
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具有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熔接而成的线状的熔接部、以及与所述熔接部交叉而以线状延伸并且由对向配置的外部包装材料熔接而成的线状的第2熔接部,
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熔接部处的厚度,在所述熔接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处,厚于位于所述两端部分之间的部分处,
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熔接部的所述两端部分处的所述密封剂层的总厚度是位于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熔接部的所述两端部分之间的某部分处的所述密封剂层的总厚度的二倍以上,
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熔接部处的厚度,在位于重复部分和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边缘部之间的端部分处,厚于与所述第2熔接部交叉的重复部分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压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熔接部在所述两端部分处与层压外部包装体的边缘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压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熔接部处的厚度在所述两端部分处达到最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压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端部分处的厚度为所述层压外部包装体的所述重复部分处的厚度的二倍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86134 | 2018-09-28 | ||
JP2018186134A JP7171351B2 (ja) | 2018-09-28 | 2018-09-28 | ラミネート型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CT/JP2019/037727 WO2020067226A1 (ja) | 2018-09-28 | 2019-09-26 | ラミネート型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14128A CN112514128A (zh) | 2021-03-16 |
CN112514128B true CN112514128B (zh) | 2022-04-26 |
Family
ID=69950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50720.XA Active CN112514128B (zh) | 2018-09-28 | 2019-09-26 | 层压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71351B2 (zh) |
CN (1) | CN112514128B (zh) |
TW (1) | TW202023094A (zh) |
WO (1) | WO202006722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521497A (ja) | 2016-07-22 | 2019-07-25 | ナントエナジー,インク. | 電気化学セル内の水分及び二酸化炭素管理システム |
MA53028A (fr) * | 2018-06-29 | 2021-05-05 | Form Energy Inc | Architecture de pile électrochimique métal-air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84914A1 (en) * | 2000-01-24 | 2002-03-06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Package for material containing nonaqueous solvent and cell comprising the same |
CN102208673A (zh) * | 2010-03-30 | 2011-10-05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袋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CN205406574U (zh) * | 2015-03-13 | 2016-07-27 |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层压式电池 |
JP2017154760A (ja) * | 2016-02-29 | 2017-09-07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バー、シールバーシステム、及び袋状物の製造方法 |
-
2018
- 2018-09-28 JP JP2018186134A patent/JP7171351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9-26 WO PCT/JP2019/037727 patent/WO202006722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9-26 CN CN201980050720.XA patent/CN112514128B/zh active Active
- 2019-09-27 TW TW108134985A patent/TW202023094A/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84914A1 (en) * | 2000-01-24 | 2002-03-06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Package for material containing nonaqueous solvent and cell comprising the same |
CN102208673A (zh) * | 2010-03-30 | 2011-10-05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袋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CN205406574U (zh) * | 2015-03-13 | 2016-07-27 |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层压式电池 |
JP2017154760A (ja) * | 2016-02-29 | 2017-09-07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バー、シールバーシステム、及び袋状物の製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23094A (zh) | 2020-06-16 |
WO2020067226A1 (ja) | 2020-04-02 |
JP7171351B2 (ja) | 2022-11-15 |
CN112514128A (zh) | 2021-03-16 |
JP2020057484A (ja) | 2020-04-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3041851A (ja) |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 | |
JP6266375B2 (ja) | 電気化学セル | |
JP6355117B2 (ja) | 電気化学セルおよび電気化学セルの製造方法 | |
CN112514128B (zh) | 层压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16171035A (ja) | ラミネート形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7076576A (ja) | 電池セ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20064742A (ja) | 充電池パック、充電池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 |
JP7058526B2 (ja) | 電気化学素子 | |
JP2020144998A (ja) | 蓄電素子 | |
JP2019160658A (ja) | 電気化学素子 | |
JP7201482B2 (ja) | 蓄電素子およ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 |
CN114391193A (zh) | 层叠型电池以及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 |
JP2017228381A (ja) |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 |
JP2020140831A (ja) |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 |
JP7010904B2 (ja) | 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 |
JP6832477B2 (ja) |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 |
JP2020057485A (ja) | ラミネート型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9220333A (ja) | 積層型電池及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 |
JP7000599B2 (ja) | 蓄電素子、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蓄電素子の設計方法 | |
JP2021039833A (ja) |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 |
JP2014002858A (ja) | 電極収納セパレータ及び蓄電装置 | |
JP2019046741A (ja) |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20145163A (ja) |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 |
JP2020170602A (ja) |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 |
JP2020145164A (ja) |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