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91193A - 层叠型电池以及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型电池以及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91193A
CN114391193A CN202080005511.6A CN202080005511A CN114391193A CN 114391193 A CN114391193 A CN 114391193A CN 202080005511 A CN202080005511 A CN 202080005511A CN 114391193 A CN114391193 A CN 1143911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negative electrode
tab
electrode
view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55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上光秀
小关和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911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911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5Pouches or flexible ba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48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层叠型电池具备:外包装体、具有沿层叠方向交替层叠的多个第1电极板和多个第2电极板的膜电极接合体、和在膜电极接合体的一侧配置的第1接头。第1电极板包括:包含相互邻接的第1连接区域与第1有效区域的第1电极集电体、和设置于第1有效区域的第1电极活性物质层,多个第1连接区域重合而形成第1连接部,第1接头被接合于第1连接部。第1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沿层叠方向观察时与第1接头不同的位置的第1固定部,该第1固定部将各个第1连接区域相互固定。

Description

层叠型电池以及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型电池以及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将正极板与负极板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电池广泛普及。作为层叠型电池的一例,可例示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与其它形式的层叠型电池相比,特征之一是容量大。具有这样的特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如今有望在车载用途、固定住宅用途等各种用途中进一步普及。
层叠型电池具备具有沿层叠方向交替层叠的多个正极板和多个负极板的膜电极接合体。在制造层叠型电池时,首先,多个正极板与多个负极板沿层叠方向交替层叠而得到电极层叠体。接着,在电极层叠体上接合接头而得到膜电极接合体。然后,膜电极接合体被密封于外包装体内而得到层叠型电池。
在制造层叠型电池时,在层叠电极板到接合接头之间,各电极板有可能相互发生错位。为了防止这样的电极板的错位,有时按照夹持各电极板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方式在膜电极接合体的边缘部贴附胶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16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该贴附了胶带的状态下将膜电极接合体密封于外包装体内的情况下,在贴附了胶带的位置,电极板间的间隔可能变窄。该情况下,有可能在充电时和放电时发生反应不均,而层叠型电池的性能降低。
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电极板的错位并且抑制层叠型电池的性能降低的层叠型电池以及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具备:
外包装体,所述外包装体形成密封空间;
膜电极接合体,所述膜电极接合体设置于上述密封空间,具有沿层叠方向交替层叠的多个第1电极板和多个第2电极板;和
第1接头,所述第1接头在沿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在第1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的一侧,
上述第1电极板包括:包含相互邻接的第1连接区域与第1有效区域的第1电极集电体、和设置于上述第1有效区域的第1电极活性物质层,
多个上述第1连接区域重合而形成第1连接部,
上述第1接头被接合于上述第1连接部,
上述第1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沿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上述第1接头不同的位置的第1固定部,该第1固定部将各个上述第1连接区域相互固定。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中,可以如下设置:
上述第1固定部在沿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设置于上述第1接头的两侧。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中,可以如下设置:
上述第1固定部沿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上述第1接头分隔开。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中,可以如下设置:
上述第1固定部形成为点状。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中,可以如下设置:
沿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的上述第1电极板的面积为20000mm2以上。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中,可以如下设置:
其还具备在上述第1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的另一侧的第2接头,
上述第2电极板包括:包含相互邻接的第2连接区域和第2有效区域的第2电极集电体、和设置于上述第2有效区域的第2电极活性物质层,
多个上述第2连接区域重合而形成第2连接部,
上述第2接头被接合于上述第2连接部,
上述第2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沿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上述第2接头不同的位置的第2固定部,该第2固定部将各个上述第2连接区域相互固定。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中,可以如下设置:
上述第2固定部在沿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设置于上述第2接头的两侧。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中,可以如下设置:
上述第2固定部沿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上述第2接头分隔开。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中,可以如下设置:
上述第2固定部形成为点状。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中,可以如下设置:
沿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的上述第2电极板的面积为20000mm2以上。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中,可以如下设置:
上述外包装体具有:包含金属层和设置于上述金属层的内表面的树脂粘接层的第1基材、和与上述第1基材对置的第2基材,将上述第1基材与上述第2基材热封,在上述第1基材与上述第2基材之间形成上述密封空间。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具备:
层叠工序,将多个第1电极板和多个第2电极板沿层叠方向交替层叠而形成电极层叠体,上述第1电极板包括:包含相互邻接的第1连接区域与第1有效区域的第1电极集电体、和设置于上述第1有效区域的第1电极活性物质层,多个上述第1连接区域重合而形成第1连接部;
固定工序,在上述层叠工序之后,在上述第1连接部将各个上述第1连接区域相互固定,形成第1固定部;
接合工序,在上述固定工序之后,在上述第1连接部接合第1接头,并且在上述第1连接部将各个上述第1连接区域相互接合,得到膜电极接合体;和
密封工序,在外包装体内密封上述膜电极接合体,
在上述固定工序中,上述第1固定部形成于沿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上述接合工序时上述第1接头被接合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可以设置如下:
在上述层叠工序中,上述第2电极板包括:包含相互邻接的第2连接区域和第2有效区域的第2电极集电体、和设置于上述第2有效区域的第2电极活性物质层,多个上述第2连接区域重合而形成第2连接部,
在上述固定工序中,在上述第2连接部将上述各个第2连接区域相互固定,形成第2固定部,
在上述接合工序中,在上述第2连接部接合第2接头,并且在上述第2连接部将各个上述第2连接区域相互接合,
在上述固定工序中,上述第2固定部形成于沿上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上述接合工序时上述第2接头被接合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可以设置如下:
在上述密封工序中,上述外包装体具有:包含金属层和设置于上述金属层的内表面的树脂粘接层的第1基材、和与上述第1基材对置的第2基材,将上述第1基材与上述第2基材热封,在上述第1基材与上述第2基材之间密封上述膜电极接合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电极板的错位,并且抑制层叠型电池的性能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基于实施方式的层叠型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层叠型电池中包含的膜电极接合体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膜电极接合体沿第2方向d2观察的部分截面图。
图5是图1的层叠型电池沿第2方向d2观察的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基于实施方式的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将正极板和负极板层叠的工序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在基于实施方式的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将各连接区域相互固定的工序的图。
图8是沿图7的A-A线(A’-A’线)的截面,是追加示出超声波接合机的部分截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基于实施方式的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在电极层叠体上接合接头的工序的图。
图10是沿图9的B-B线(B’-B’线)的截面,是追加示出超声波接合机的部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所附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将比例尺和纵横尺寸比等适当从实物改变、夸大。
[层叠型电池]
图1~图5是用于说明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层叠型电池的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电池1具备外包装体40、外包装体40内容纳的膜电极接合体5、和与膜电极接合体5连接的一对接头16、26。接头16、26向外包装体40的外侧延伸出来。在电动汽车等汽车的领域内,通过将多个层叠型电池1组合而构成的模块被搭载于汽车。多个层叠型电池1之间的电连接通过接头16、26来实现。
以下,对层叠型电池1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外包装体)
外包装体40是用于密封膜电极接合体5的包装材。外包装体40具有第1基材41(上侧外包装体)、和与第1基材41对置的第2基材42(下侧外包装体)(参照图5)。本实施方式中,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以个体的形式构成。
第1基材41形成为凸状。即,第1基材41具有周边部43、和相对于周边部43向外侧(与第2基材42侧相反侧)膨出的膨出部44。另一方面,第2基材42形成为平坦状。通过第1基材41的膨出部44,在第1基材41与第2基材42之间确定了密封空间45。在该密封空间45内容纳有膜电极接合体5。这样的膨出部44通过例如对平坦状的第1基材41中的所期望的区域进行按压(拉深加工)而形成。该情况下,周边部43与膨出部44可以一体地形成。
外包装体40可以具有柔性。外包装体40的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分别由具有金属层40a、和设置于金属层40a的内表面的树脂粘接层40b的层压膜构成。金属层40a可以具有高阻气性和成形加工性。这样的金属层40a可以由铝箔、不锈钢箔等金属材料形成。树脂粘接层40b位于金属层40a的内表面,作为用于接合金属层40a的密封层发挥功能。树脂粘接层40b可以在粘接性的基础上,具有绝缘性、耐化学药品性、热塑性等。这样的树脂粘接层40b可以由聚丙烯、改性聚丙烯、低密度聚丙烯、离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等树脂材料形成。
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电池1通过在第1基材41与第2基材42之间配置膜电极接合体5后,进行层压加工从而制作。即,在外包装体40的周边部,在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的各自的内表面形成的树脂粘接层40b经热封(热熔接),形成密封部46。按照这种方式,第1基材41与第2基材42被接合,在将外包装体40的内部密封的密封空间45内,容纳有膜电极接合体5。
本实施方式中,外包装体40容纳后述那样的较大尺寸的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因此,外包装体40具有较大尺寸。第1方向d1上的第1基材41的尺寸可以为200mm以上。另外,第2方向d2上的第1基材41的尺寸可以为100mm以上。第1方向d1上的第2基材42的尺寸和第2方向d2上的第2基材42的尺寸可以与第1基材41的第1方向d1上和第2方向d2上的尺寸为同等程度。
(膜电极接合体)
膜电极接合体5具有包含沿层叠方向dL交替层叠的正极板10X(第1电极板)和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的多个电极板10X、20Y。
本实施方式中,对膜电极接合体5构成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例子进行说明。该例子中,设为第1电极板构成正极板10X,第2电极板构成负极板20Y。但是,由以下说明的作用效果的记载也可以理解,也可以是第1电极板构成负极板20Y,第2电极板构成正极板10X。此外,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可以广泛应用于将第1电极板和第2电极板交替层叠而成的膜电极接合体5。
如图2~图4所示,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沿层叠方向dL交替排列并层叠。本实施方式中,在层叠方向dL上的膜电极接合体5的最下部和最上部配置有负极板20Y。膜电极接合体5和层叠型电池1整体上具有扁平形状,层叠方向dL上的厚度薄,在与层叠方向dL正交的方向d1、d2上铺展。
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如图所示,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整体上可以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外轮廓。层叠型电池1具有一对接头16、26排列的方向即第1方向d1、和与第1方向d1正交的第2方向d2。图示的例子中,第1方向d1相当于层叠型电池1的长边方向(长度方向),第2方向d2相当于层叠型电池1的短边方向(宽度方向)。但是,也可以是第1方向d1相当于层叠型电池1的短边方向,第2方向d2相当于层叠型电池1的长边方向。层叠方向dL与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这两者正交。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沿第1方向d1错开配置。更具体来说,多个正极板10X偏向第1方向d1上的一侧(图3中的右侧)配置,多个负极板20Y偏向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图3中的左侧)配置。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在后述的正极有效区域b1和负极有效区域b2内沿层叠方向dL重合。
如图所示,正极板10X具有片状的外形。正极板10X具有正极集电体11X(第1电极集电体)、和设置于正极集电体11X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第1电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如图所示,可以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外轮廓。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正极板10X在放电时吸藏锂离子,在充电时放出锂离子。
正极集电体11X具有相互位于相反侧的第1面11a和第2面11b作为主面。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在正极集电体11X的第1面11a和第2面11b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本实施方式中,在各正极板10X的正极集电体11X的两侧分别设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各正极板10X可以相互同样地构成。
正极集电体11X和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可以使用能够适用于层叠型电池1(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各种材料通过各种制法来制作。作为一例,正极集电体11X可以由铝箔、或涂布了高导电性的碳粒子或碳纳米管的铝箔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可以包含例如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和成为粘合剂的粘结剂。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作:将使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和粘结剂分散于溶剂而成的正极用浆料涂布于成为正极集电体11X的材料上,接着进行干燥,其后压制而高密度化。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含有过渡金属和锂,可以含有一种过渡金属和锂。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举出例如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含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等,可以将它们混合使用。作为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过渡金属,可以是钒、钛、铬、锰、铁、钴、镍、铜等。作为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LiCoO2等锂钴复合氧化物、LiNiO2等锂镍复合氧化物、LiMnO2、LiMn2O4、Li2MnO3等锂锰复合氧化物、将这些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成为主体的过渡金属原子的一部分用铝、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镁、镓、锆等其它金属置换的置换物等。作为该置换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LiNi0.5Mn0.5O2、LiNi0.80Co0.17Al0.03O2、LiNi1/3Co1/3Mnl/3O2、LiMn1.8Al0.2O4、LiMn1.5Ni0.5O4等。另外,作为含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的过渡金属,优选钒、钛、锰、铁、钴、镍等,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LiFePO4等磷酸铁类、LiCoPO4等磷酸钴类、将这些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的成为主体的过渡金属原子的一部分用铝、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镁、镓、锆、铌等其它金属置换的置换物等。作为导电助剂,使用石墨的微粒、乙炔黑、科琴黑等炭黑、针状焦炭等无定形碳的微粒等、碳纳米纤维等,但不限于这些。作为粘结剂,可以使用聚偏氟乙烯等氟树脂。
如图3所示,正极集电体11X具有相互邻接的正极连接区域a1(第1连接区域)和正极有效区域b1(第1有效区域)。正极活性物质层12X仅配置于正极集电体11X的正极有效区域b1。正极有效区域b1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如图所示,正极有效区域b1可以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外轮廓,也可以成为整体上设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的区域。正极连接区域a1和正极有效区域b1沿正极板10X的第1方向d1排列。正极连接区域a1比正极有效区域b1位于正极板10X的第1方向d1上的外侧(图3中的右侧)。
由各个正极集电体11X的正极连接区域a1构成正极连接部13(第1连接部)。正极连接部13具有第1基材41侧的面即第1面13a、和第2基材42侧的面即第2面13b。第1面13a相当于多个正极集电体11X之中配置于最靠第1基材41侧的正极集电体11X的正极连接区域a1内的第1面11a。另外,第2面13b相当于多个正极集电体11X之中配置于最靠第2基材42侧的正极集电体11X的正极连接区域a1内的第2面11b。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面13b接合有正极接头16(第1接头)(参照图5)。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正极连接部13具有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设置于正极连接部13的第2方向d2上的中央部的正极接头接合部15。正极接头16在该正极接头接合部15通过电阻焊接、超声波接合、热熔接等而接合。另外,各个正极集电体11X也在该正极接头接合部15相互接合。由此,各个正极集电体11X与正极接头16电连接。
另外,如图3所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正极连接部13具有设置于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正极接头16(或正极接头接合部15)不同的位置的正极固定部17a、17b(第1固定部)。各个正极连接区域a1在正极固定部17a、17b相互固定。若为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正极接头16不同的位置,则正极固定部17a、17b可以设置于正极连接部13的任意位置。图示的例子中,正极固定部17a、17b在第2方向d2上设置于正极接头16的两侧。更具体来说,正极固定部17a设置于比正极接头16更靠近正极连接部13的第2方向d2上的一侧的端部(图3中的上侧)的位置,正极固定部17b设置于比正极接头16更靠近正极连接部13的第2方向d2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图3中的下侧)的位置。另外,正极固定部17a、17b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正极接头16分隔开,正极固定部17a、17b形成为点状。正极固定部17a、17b若能够将各个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则可以通过任意方法形成。例如,与将正极接头16接合于正极连接部13的情况同样,正极固定部17a、17b可以通过电阻焊接、超声波接合、热熔接等而形成。该情况下,各个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接合而固定。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正极有效区域b1设置于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负极板20Y的后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对置的区域内。因此,第1方向d1上的正极板10X的正极有效区域b1的尺寸小于第1方向d1上的负极板20Y的后述的负极有效区域b2的尺寸。另外,第2方向d2上的正极板10X的尺寸小于第2方向d2上的负极板20Y的尺寸。通过这样的正极有效区域b1的配置,能够防止锂从负极活性物质层22Y析出。
本实施方式中,正极板10X具有较大的尺寸。第1方向d1上的正极板10X的尺寸可以为180mm以上。第1方向d1上的正极板10X的正极有效区域b1的尺寸可以为150mm以上。另外,第2方向d2上的正极板10X的尺寸可以为80mm以上。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的正极板10X的面积可以为20000mm2以上。
接着,对负极板20Y进行说明。负极板20Y也与正极板10X同样具有片状的外形。负极板20Y具有负极集电体21Y(第2电极集电体)、和设置于负极集电体21Y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Y(第2电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如图所示,可以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外轮廓。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负极板20Y在放电时放出锂离子,在充电时吸藏锂离子。
负极集电体21Y具有相互位于相反侧的第1面21a和第2面21b作为主面。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在负极集电体21Y的第1面21a和第2面21b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本实施方式中,在各负极板20Y的负极集电体21Y的两侧分别设有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各负极板20Y可以相互同样地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配置于最靠第1基材41侧的负极板20Y的负极集电体21Y的第1面21a上,可以不设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另外,在配置于最靠第2基材42侧的负极板20Y的负极集电体21Y的第2面21b上,也可以不设负极活性物质层22Y。
负极集电体21Y和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可以使用能够适用于层叠型电池1(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各种材料通过各种制法来制作。作为一例,负极集电体21Y例如由铜箔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可以包含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成为粘合剂的粘结剂、和增稠剂。负极活性物质层22Y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制作:将使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粘结剂和增稠剂分散于溶剂而成的负极用浆料涂布于成为负极集电体21Y的材料上,接着进行干燥,其后压制而高密度化。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举出例如金属锂、锂合金、能够吸藏和放出锂离子的碳系材料(碳粉末、石墨粉末等)、金属氧化物等。作为导电助剂,可以举出例如乙炔黑、碳纳米管等。作为粘结材,可以举出例如聚偏氟乙烯等氟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等。作为增稠剂,可以举出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等。
如图3所示,负极集电体21Y具有相互邻接的负极连接区域a2(第2连接区域)和负极有效区域b2(第2有效区域)。负极活性物质层22Y仅配置于负极集电体21Y的负极有效区域b2。负极有效区域b2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如图所示,负极有效区域b2可以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外轮廓,也可以成为整体上设有负极活性物质层22Y的区域。负极连接区域a2和负极有效区域b2沿负极板20Y的第1方向d1排列。负极连接区域a2比负极有效区域b2位于负极板20Y的第1方向d1上的外侧(图3中的左侧)。
由各个负极集电体21Y的负极连接区域a2构成负极连接部23(第2连接部)。负极连接部23具有第1基材41侧的面即第1面23a、和第2基材42侧的面即第2面23b。第1面23a相当于多个负极集电体21Y之中配置于最靠第1基材41侧的负极集电体21Y的负极连接区域a2内的第1面21a。另外,第2面23b相当于多个负极集电体21Y之中配置于最靠第2基材42侧的负极集电体21Y的负极连接区域a2内的第2面21b。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面23b接合有负极接头26(第2接头)(参照图5)。基于本实施方式的负极连接部23具有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设置于负极连接部23的第2方向d2上的中央部的负极接头接合部25。负极接头26在该负极接头接合部25通过电阻焊接、超声波接合、热熔接等而接合。另外,各个负极集电体21Y也在该负极接头接合部25相互接合。由此,各个负极集电体21Y与负极接头26电连接。
另外,如图3所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负极连接部23具有设置于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负极接头26(或负极接头接合部25)不同的位置的负极固定部27a、27b(第2固定部)。各个负极连接区域a2在负极固定部27a、27b相互固定。若为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负极接头26不同的位置,则负极固定部27a、27b可以设置于负极连接部23的任意位置。图示的例子中,负极固定部27a、27b在第2方向d2上设置于负极接头26的两侧。更具体来说,负极固定部27a设置于比负极接头26更靠近负极连接部23的第2方向d2上的一侧的端部(图3中的上侧)的位置,负极固定部27b设置于比负极接头26更靠近负极连接部23的第2方向d2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图3中的下侧)的位置。另外,负极固定部27a、27b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负极接头26分隔开,负极固定部27a、27b形成为点状。负极固定部27a、27b若能够将各个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则可以通过任意方法形成。例如,负极固定部27a、27b与将负极接头26接合于负极连接部23的情况同样,可以通过电阻焊接、超声波接合、热熔接等而形成。该情况下,各个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接合而固定。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负极有效区域b2按照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涵盖与正极板10X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2X对置的区域的方式铺展。即,负极有效区域b2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在全周范围按照向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的外侧突出的方式铺展。因此,如上所述,第1方向d1上的负极板20Y的负极有效区域b2的尺寸大于第1方向d1上的正极板10X的正极有效区域b1的尺寸。另外,第2方向d2上的负极板20Y的尺寸大于第2方向d2上的正极板10X的尺寸。
本实施方式中,负极板20Y具有较大的尺寸。第1方向d1上的负极板20Y的尺寸可以为180mm以上。第1方向d1上的负极板20Y的负极有效区域b2的尺寸可以为150mm以上。另外,第2方向d2上的负极板20Y的尺寸可以为80mm以上。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的负极板20Y的面积可以为20000mm2以上。
如图4所示,在正极板10X与负极板20Y之间可以配置有绝缘片31。绝缘片31介于正极板10X与负极板20Y之间,作为间隔件发挥功能。图4所示的例子中,绝缘片31配置于正极板10X的后述的功能层30A与负极板20Y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Y之间。这样的绝缘片31可以由例如无纺布、多孔材料形成。该例子中,外包装体40内容纳的电解液或凝胶状电解液含浸于绝缘片31并被保持。该例子中使用的绝缘片31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能够适用于层叠型电池1、尤其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各种绝缘体。
另外,如图4所示,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在与另一个对置的面上具有功能层30A。功能层30A具有绝缘性,防止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发生短路。图示的例子中,正极板10X具有功能层30A。功能层30A设置于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的绝缘片31侧的面(与绝缘片31对置的面)上。即,各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的与绝缘片31对置的一侧的面上设有功能层30A。各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的该面被功能层30A覆盖。并且,正极板10X之中与绝缘片31沿层叠方向dL对置的面由功能层30A形成。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代替图4所示的功能层30A,或者在此基础上,负极板20Y具有覆盖各负极活性物质层22Y的功能层30A。
功能层30A可以具有比负极活性物质层22Y更高的孔隙率。另外,功能层30A可以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对于这样的功能层30A的材料,可以使用无机材料。无机材料能够对功能层30A赋予高孔隙率和优异的耐热性、例如150℃以上的耐热性。作为无机材料,可以举出二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铝、勃姆石、二氧化钛、氧化锆、氮化硼、氧化锌、二氧化锡、氧化铌(Nb2O5)、氧化钽(Ta2O5)、氟化钾、氟化锂、粘土、沸石、碳酸钙、铌-钽复合氧化物和镁-钽复合氧化物等。另外,对于功能层30A的材料,可以使用有机材料。作为有机材料,可以举出纤维素及其变体、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丙烯、聚酯、聚丙烯腈、芳酰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酰亚胺等纤维状物、粒子状物。功能层30A由氧化铝形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X上涂布并固化来制作。
(接头)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1方向d1上在膜电极接合体5的一侧(图3中的右侧)配置有正极接头16。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正极接头16连接于正极连接部13的第2面13b。另外,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正极接头16在上述的正极接头接合部15处通过电阻焊接、超声波接合、热熔接等而接合。由此,正极接头16与各个正极集电体11X电连接。
同样,在第1方向d1上在膜电极接合体5的另一侧(图3中的左侧)配置有负极接头26。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负极接头26连接于负极连接部23的第2面23b。另外,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负极接头26在上述的负极接头接合部25处通过电阻焊接、超声波接合、热熔接等而接合。由此,负极接头26与各个负极集电体21Y电连接。
如图1和图5所示,正极接头16在第1方向d1上从外包装体40的内侧穿过密封部46向外侧延伸出来,作为层叠型电池1的正极端子发挥功能。同样,负极接头26在第1方向d1上从外包装体40的内侧穿过密封部46向外侧延伸出来,作为层叠型电池1的负极端子发挥功能。在正极接头16上,设有正极密封胶18。在负极接头26上,设有负极密封胶28。正极接头16隔着密封胶18被热封于外包装体40的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另外,负极接头26隔着密封胶28被热封于外包装体40的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按照这种方式,来防止将密封空间45与外包装体40的外部连通那样的间隙在各接头16、26的周围形成。
正极接头16可以使用铝等形成。负极接头26可以使用镍、镀镍的铜等形成。密封胶18、28由能够将外包装体40的树脂粘接层40b与接头16、26熔接的材料构成。作为密封胶18、28的材料,可列举聚丙烯、改性聚丙烯、低密度聚丙烯、离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等。
[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于以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形式构成的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电池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具备:将多个正极板10X和多个负极板20Y沿层叠方向dL交替层叠而形成电极层叠体3的层叠工序;和在电极层叠体3的连接部13、23将各连接区域a1、a2相互固定而形成固定部17a、17b、27a、27b的固定工序。另外,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具备:在连接部13、23接合接头16、26,并且在连接部13、23将各连接区域a1、a2相互接合,而得到膜电极接合体5的接合工序;和在外包装体40内密封膜电极接合体5的密封工序。以下,对各工序进行说明。
(层叠工序)
层叠工序中,将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层叠而形成电极层叠体3。层叠工序包括:分别准备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的工序;和将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交替层叠的工序。
首先,实施分别准备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的工序。该工序中,分别制作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首先,在构成正极集电体11X的长条的铝箔上,涂布构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2X的组合物(浆料),接着进行干燥,其后压制而高密度化。接着,裁断成所期望的大小,可制作页状的正极板10X。同样,在构成负极集电体21Y的长条的铜箔上,涂布构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Y的组合物(浆料),接着进行干燥,其后压制而高密度化。接着,裁断成所期望的大小,可制作页状的负极板20Y。需要说明的是,在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中的至少一个上利用氧化铝形成并赋予功能层30A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在成为电极板10X、20Y的裁断前的长条材上或裁断后的页状材上涂布包含氧化铝的材料并使其固化,可制作功能层30A。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分别得到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
接着,实施将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交替层叠的工序。该工序中,按照正极板10X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2X与负极板20Y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Y正对的方式,使绝缘片31介于正极板10X与负极板20Y之间,并且将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层叠。在层叠方向dL上的最下部和最上部配置负极板20Y。通过像这样层叠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在第1方向d1上的一侧(图6中的右侧)多个正极连接区域a1重合而形成正极连接部13。另外,在第1方向d1上的另一侧(图6中的左侧)多个负极连接区域a2重合而形成负极连接部23。
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得到图6所示那样的多个正极板10X和多个负极板20Y沿层叠方向dL交替层叠的电极层叠体3。
(固定工序)
在层叠工序之后,进行固定工序。固定工序中,在电极层叠体3的连接部13、23将各连接区域a1、a2相互固定而形成固定部17a、17b、27a、27b。固定工序包括:在正极连接部13将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而形成正极固定部17a、17b的工序;和在负极连接部23将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而形成负极固定部27a、27b的工序。
首先,实施在正极连接部13将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而形成正极固定部17a、17b的工序。该工序中,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在与接下来的接合工序时正极接头16被接合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即与后述的形成正极接头接合部15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形成正极固定部17a、17b。首先,在第2方向d2上比形成正极接头接合部15的位置更靠一侧(图7中的上侧)的位置形成正极固定部17a。更具体来说,如图8所示,首先,在该位置,按照正极连接部13的第2面13b朝向超声波接合机50的平台51的载置面的方式,将正极连接部13载置于平台51上。接着,在该位置,利用超声波接合机50的喇叭52按压负极连接部23的第1面23a。振动能量通过该超声波接合机50的喇叭52传递到各正极板10X的正极连接区域a1。通过该振动能量,在该位置各正极板10X部分地熔解,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被接合。由该各正极板10X熔解而相互接合的部分形成正极固定部17a。像这样通过利用超声波接合机50的喇叭52进行按压,从而形成点状的正极固定部17a。同样,在第2方向d2上比形成正极接头接合部15的位置更靠另一侧(图7中的下侧)的位置,也形成同样的正极固定部17b。通过这样的正极固定部17a、17b,能够将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另外,能够将各正极集电体11X相互电连接。
另外,同样,实施在负极连接部23将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而形成负极固定部27a、27b的工序。该工序中,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在与接下来的接合工序时负极接头26被接合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即与后述的形成负极接头接合部25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形成负极固定部27a、27b。首先,在第2方向d2上比形成负极接头接合部25的位置更靠一侧(图7中的上侧)的位置形成负极固定部27a。更具体来说,如图8所示,首先,在该位置,按照负极连接部23的第2面23b朝向超声波接合机50的平台51的载置面的方式,将负极连接部23载置于平台51上。接着,在该位置,利用超声波接合机50的喇叭52按压负极连接部23的第1面23a。振动能量通过该超声波接合机50的喇叭52传递到各负极板20Y的负极连接区域a2。通过该振动能量,在该位置各负极板20Y部分地熔解,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被接合。由该各负极板20Y熔解而相互接合的部分形成负极固定部27a。像这样通过利用超声波接合机50的喇叭52进行按压,从而形成点状的负极固定部27a。同样,在第2方向d2上比形成负极接头接合部25的位置更靠另一侧(图7中的下侧)的位置,也形成同样的负极固定部27b。通过这样的负极固定部27a、27b,能够将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另外,能够将各负极集电体21Y相互电连接。
按照这种方式,如图7所示,在电极层叠体3的连接部13、23,各连接区域a1、a2相互被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正极固定部17a、17b和负极固定部27a、27b可以利用一个超声波接合机50依次形成。
(接合工序)
在固定工序之后,进行接合工序。接合工序中,在电极层叠体3的连接部13、23接合接头16、26。接合工序包括:分别准备正极接头16和负极接头26的工序;在正极连接部13接合正极接头16的工序;和在负极连接部23接合负极接头26的工序。
首先,实施分别准备正极接头16和负极接头26的工序。该工序中,准备由铝金属形成的正极接头16,该正极接头16设置有正极密封胶18。正极密封胶18在第1方向d1上按照覆盖正极接头16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按照在第2方向d2上向正极接头16的两侧延伸出来的方式设置。另外,准备由铜金属形成的负极接头26,该负极接头26设置有负极密封胶28。负极密封胶28按照在第1方向d1上覆盖负极接头26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按照在第2方向d2上向负极接头26的两侧延伸出来的方式设置。
接着,实施在正极连接部13接合正极接头16的工序。该工序中,形成正极接头接合部15,在正极连接部13接合正极接头16。首先,将准备的正极接头16按照正极接头16的下表面朝向超声波接合机50的平台51的载置面的方式载置于平台51上。接着,如图9和图10所示,按照正极接头16的上表面与正极连接部13的第2面13b部分重叠的方式,将电极层叠体3载置于正极接头16上。此时,按照第2方向d2上的正极连接区域a1的中心位置与正极接头16的中心位置一致的方式,进行电极层叠体3相对于正极接头16的位置对准。接着,在该位置,利用超声波接合机50的喇叭52按压正极连接部13的第1面13a。振动能量通过该超声波接合机50的喇叭52传递到各正极板10X的正极连接区域a1和正极接头16。通过该振动能量,在该位置,各正极板10X和正极接头16部分地熔解,正极接头16与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被接合,并且各个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被接合。按照这种方式,形成正极接头接合部15。通过该正极接头接合部15,正极接头16与各正极集电体11X电连接。
另外,同样,实施在负极连接部23接合负极接头26的工序。该工序中,形成负极接头接合部25,在负极连接部23接合负极接头26。首先,将准备的负极接头26按照负极接头26的下表面朝向超声波接合机50的平台51的载置面的方式,载置于平台51上。接着,如图9和图10所示,按照负极接头26的上表面与负极连接部23的第2面23b部分重叠的方式,将电极层叠体3载置于负极接头26上。此时,按照第2方向d2上的负极连接区域a2的中心位置与负极接头26的中心位置一致的方式,进行电极层叠体3相对于负极接头26的位置对准。接着,在该位置,利用超声波接合机50的喇叭52按压负极连接部23的第1面23a。振动能量通过该超声波接合机50的喇叭52传递到各负极板20Y的负极连接区域a2和负极接头26。通过该振动能量,在该位置,各负极板20Y和负极接头26部分地熔融,负极接头26与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被接合,并且各个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被接合。按照这种方式,形成负极接头接合部25。通过该负极接头接合部25,负极接头26与各负极集电体21Y电连接。
在此,在上述的连接部13、23接合接头16、26的工序中,为了安装接头16、26,有时移动电极层叠体3。电极层叠体3是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交替层叠而构成的,因此在各连接区域a1、a2未被固定的情况下,其移动时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相互可能会发生错位。然而,本实施方式中,在正极连接部13形成有将各个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的正极固定部17a、17b,并且在负极连接部23形成有将各个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的负极固定部27a、27b。因此,在电极层叠体3移动时,能够防止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发生错位。
按照这种方式,能够得到图9所示那样的在连接部13、23接合接头16、26,并且在连接部13、23将各连接区域a1、a2相互接合的膜电极接合体5。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正极接头接合部15和负极接头接合部25可以利用一个超声波接合机50依次形成。另外,正极接头接合部15和负极接头接合部25可以利用上述的形成了正极固定部17a、17b和负极固定部27a、27b的超声波接合机50来形成。
(密封工序)
在接合工序之后,进行密封工序。密封工序中,在外包装体40内密封膜电极接合体5。密封工序包括:分别准备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的工序;和在第1基材41与第2基材42之间密封膜电极接合体5的工序。
首先,实施分别准备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的工序。该工序中,分别制造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首先,在构成金属层40a的铝箔的一侧,涂布构成树脂粘接层40b的树脂材料的组合物并固化。接着,裁断成所期望的大小,而得到平板状的第1基材41。其后,对平板状的第1基材41进行拉深加工,形成膨出部44。由此,得到具有膨出部44的第1基材41。另外,在构成金属层40a的铝箔的一侧,涂布构成树脂粘接层40b的树脂材料的组合物并固化。接着,裁断成所期望的大小,得到平板状的第2基材42。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得到构成将膜电极接合体5密封的外包装体40的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
接着,实施在第1基材41与第2基材42之间密封膜电极接合体5的工序。该工序中,首先,按照树脂粘接层40b朝上的方式,将第2基材42载置于台上。接着,在第2基材42上载置膜电极接合体5。接着,从膜电极接合体5的上方,按照膜电极接合体5容纳于膨出部44内的方式,覆盖第1基材41。在此,按照第1基材41的树脂粘接层40b与第2基材42的树脂粘接层40b对置的方式覆盖第1基材41。此时,在接头16、26向外部延伸出来的状态下,膜电极接合体5配置于第1基材41与第2基材42之间。另外,此时,在外包装体40与接头16、26之间配置密封胶18、28。
其后,在膜电极接合体5的周围,通过例如具有150℃~200℃的温度的金属制的加热棒按压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由此,在通过加热棒按压的区域的附近,在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的各个内表面形成的树脂粘接层40b熔解,它们相互地进行热封(热熔接),而形成密封部46。
更具体来说,首先,通过加热棒按压第2方向d2上的外包装体40的一侧的边缘部(图1中的下侧)、第1方向d1上的外包装体40的一侧的边缘部(正极接头16侧、图1中的右侧)和第1方向d1上的外包装体40的另一侧的边缘部(负极接头26侧、图1中的左侧)。由此,在通过加热棒按压的区域的附近,在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的各个内表面形成的树脂粘接层40b熔解,它们相互被热封(热熔接)。热封时,在接头16、26的周围,密封胶18、28与第1基材41的树脂粘接层40b和第2基材42的树脂粘接层40b一起熔解。因此,第1基材41与接头16、26被热封,并且第2基材42与接头16、26被热封。由此,能够防止在接头16、26的周围形成将密封空间45与外包装体40的外部连通那样的间隙。通过像这样进行热封,在第2方向d2上的外包装体40的另一侧的边缘部(图1中的上侧)形成开口部。
接着,从该开口部向外包装体40内注入电解液。由此,外包装体40内被电解液填充。
其后,在第2方向d2上通过加热棒按压外包装体40的另一侧的边缘部(图1中的上侧)。由此,外包装体40的第2方向d2上的另一侧的边缘部被热封,开口部被堵住。因此,如图1所示,在膜电极接合体5的周围,密封部46在全周范围以连续状形成,通过框状的密封部46,密封空间45内的膜电极接合体5与电解液一起密封于外包装体40内。需要说明的是,该热封在未图示的减压腔内进行,一边对密封空间45进行减压一边密封。
像这样,通过在接头16、26向外包装体40的外侧延伸出来的状态下,在外包装体40的周边部形成密封部46,从而膜电极接合体5被密封于外包装体40内的密封空间45中。
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得到图1所示那样的在外包装体40内密封有膜电极接合体5的层叠型电池1。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正极连接部13包括设置于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正极接头16不同的位置的正极固定部17a、17b,该正极固定部17a、17b将各个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由此,能够在与正极接头16接合于正极连接部13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将各正极板10X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因此,从层叠电极板10X、20Y到接合正极接头16之间,能够防止正极板10X发生错位。尤其是从层叠电极板10X、20Y到接合正极接头16之间,即使移动电极层叠体3,也能防止正极板10X发生错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制造层叠型电池1时,能够无需向膜电极接合体5贴附胶带。因此,能够防止反应不均的发生,能够抑制层叠型电池1的性能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正极固定部17a、17b在第2方向d2上设置于正极接头16的两侧。像这样通过在第2方向d2上的正极接头16的两侧固定各正极连接区域a1,能够防止正极板10X向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错位,并且还能有效地防止正极板10X在平面内向旋转方向错位。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正极板10X的错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正极固定部17a、17b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正极接头16分隔开。由此,在制造层叠型电池1时,在接合正极接头16时,能够避免正极固定部17a、17b重叠于正极接头16。因此,能够使正极接头16的接合变得容易,能够抑制层叠型电池1的制造效率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正极固定部17a、17b形成为点状。由此,能够在正极连接部13上局部地形成正极固定部17a、17b。因此,能够缩短各正极连接区域a1的固定所需的时间,能够抑制层叠型电池1的制造工时的增加。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负极连接部23包括设置于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负极接头26不同的位置的负极固定部27a、27b,该负极固定部27a、27b将各个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由此,能够在与负极接头26接合于负极连接部23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将各负极板20Y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因此,在层叠电极板10X、20Y到接合负极接头26之间,能够防止负极板20Y发生错位。尤其是在层叠电极板10X、20Y到接合负极接头26之间,即使移动电极层叠体3,也能防止负极板20Y发生错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负极固定部27a、27b在第2方向d2上设置于负极接头26的两侧。像这样通过在第2方向d2上的负极接头26的两侧固定各负极连接区域a2,能够防止负极板20Y向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错位,并且还能有效地防止负极板20Y在平面内向旋转方向错位。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负极板20Y的错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负极固定部27a、27b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负极接头26分隔开。由此,在制造层叠型电池1时,在接合负极接头26时,能够避免负极固定部27a、27b重叠于负极接头26。因此,能够使负极接头26的接合变得容易,能够抑制层叠型电池1的制造效率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负极固定部27a、27b形成为点状。由此,能够在负极连接部23上局部地形成负极固定部27a、27b。因此,能够缩短各负极连接区域a1的固定所需的时间,能够抑制层叠型电池1的制造工时的增加。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的电极板10X、20Y的面积为20000mm2以上。一般来说,像这样在电极板10X、20Y的面积大的情况下,电极板10X、20Y的错位容易成为问题。例如,容易发生电极板10X、20Y间的错位导致的正极板10X与负极板20Y的接触,有可能发生短路。因此,为了防止电极板10X、20Y的错位,有时降低电极板10X、20Y的层叠速度,有可能使层叠型电池1的制造工时增加。相比之下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是这样的具有大面积的电极板10X、20Y,也能将各电极板10X、20Y的连接区域a1、a2相互固定。因此,能够防止电极板10X、20Y发生错位。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正极板10X与负极板20Y短路,并且能够抑制层叠型电池1的制造工时的增加。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包装体40具有:包含金属层40a和设置于金属层40a的内表面的树脂粘接层40b的第1基材41、和与第1基材41对置的第2基材42,将第1基材41与第2基材42热封在第1基材41与第2基材42之间而形成密封空间45。一般来说,在这样的所谓的层压膜型的外包装体40内容纳膜电极接合体5的情况下,假想电极板10X、20Y的错位,会考虑到留出余量而较大地设计划定外包装体40的密封空间45的部分(例如膨出部44)。该情况下,层叠型电池1的能量密度会降低。相比之下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电极板10X、20Y发生错位,因此能够缩减余量地使划定外包装体40的密封空间45的部分减小。因此,能够抑制层叠型电池1的能量密度的降低。
以上,一边参照具体例一边对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具体例并不旨在对一实施方式进行限定。上述的一实施方式可以在其它各种具体例中实施,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
以下,参照附图,对变形的一例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和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对于可与上述具体例同样构成的部分,使用与对上述具体例中的对应的部分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变形例)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正极固定部17a、17b在第2方向d2上设置于正极接头16的两侧的例子。然而,不限于此,若为与正极接头16不同的位置,则正极固定部17a、17b可以设置于正极连接部13的任意位置。另外,可以在正极连接部13设有任意数量的正极固定部17a、17b。
例如,可以在正极连接部13的任意位置仅设有1个正极固定部。该情况下,能够缩短各正极连接区域a1的固定所需的时间,能够抑制层叠型电池1的制造工时的增加。
另外,例如,在正极连接部13的任意位置可以设有3个以上的正极固定部。该情况下,能够使各正极连接区域a1的固定更牢固,能够进一步防止正极板10X发生错位。
同样,若为与负极接头26不同的位置,则负极固定部27a、27b也可以设置于负极连接部23的任意位置。另外,在负极连接部23可以设有任意数量的负极固定部27a、27b。
例如,可以在负极连接部23的任意位置仅设有1个负极固定部。该情况下,能够缩短各负极连接区域a2的固定所需的时间,能够抑制层叠型电池1的制造工时的增加。
另外,例如,可以在负极连接部23的任意位置设有3个以上的负极固定部。该情况下,能够使各负极连接区域a2的固定更牢固,能够进一步防止负极板20Y发生错位。
(第2变形例)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正极固定部17a、17b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与正极接头16分隔开的例子。然而,不限于此,正极固定部17a、17b可以按照与正极接头16邻接的方式设置。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将各正极板10X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也能防止正极板10X发生错位。
同样,负极固定部27a、27b也可以按照与负极接头26邻接的方式设置。这样的情况下,电能将各负极板20Y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也能防止负极板20Y发生错位。
(第3变形例)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正极固定部17a、17b形成为点状的例子。然而,不限于此,正极固定部17a、17b可以按照具有规定的广泛的区域的方式形成。
例如,正极固定部17a、17b可以按照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占据正极连接部13的除了正极接头16的部分以外的大部分的方式形成。为了形成这样的正极固定部17a、17b,例如,可以在各正极连接区域a1的规定区域预先涂布与构成外包装体40的树脂粘接层40b的树脂材料相同的树脂材料的组合物,在接合工序中,通过高温的加热棒按压该区域,使各正极连接区域a1的树脂材料熔解,使它们相互热熔接。另外,例如,可以在各正极连接区域a1的规定区域涂布粘接剂,使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粘接。为了确保各正极集电体11X的电连接,粘接剂可以是导电性粘接剂。该情况下,能够使各正极连接区域a1的固定更牢固,能够进一步防止正极板10X发生错位。
同样,负极固定部27a、27b也可以按照具有规定的广泛区域的方式形成。
例如,负极固定部27a、27b可以按照沿层叠方向dL观察时占据负极连接部23的除了负极接头26的部分以外的大部分的方式形成。为了形成这样的负极固定部27a、27b,例如,可以在各负极连接区域a2的规定区域预先涂布与构成外包装体40的树脂粘接层40b的树脂材料相同的树脂材料的组合物,在接合工序中,通过高温的加热棒按压该区域,使各负极连接区域a2的树脂材料熔解,使它们相互热熔接。另外,例如,可以在各负极连接区域a2的规定区域涂布粘接剂,使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粘接。为了确保各负极集电体21Y的电连接,粘接剂可以是导电性粘接剂。该情况下,能够使各负极连接区域a2的固定更牢固,能够进一步防止负极板20Y发生错位。
(第4变形例)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正极固定部17a、17b通过超声波接合形成的例子。然而,不限于此,正极固定部17a、17b若能够将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则可以通过任意方法形成。
例如,正极固定部17a、17b可以通过电阻焊接、热熔接形成,可以通过电阻焊接、热熔接将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接合而固定。另外,例如,正极固定部17a、17b可以利用订书机形成,可以通过订书机用订书钉沿层叠方向dL贯通各正极连接区域a1将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另外,例如,正极固定部17a、17b可以利用铆钉形成,各正极连接区域a1可以相互铆接而固定。另外,例如,正极固定部17a、17b可以由导电性纤维形成,可以将导电性纤维通过缝纫机缝制于各正极连接区域a1从而将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将各正极板10X的正极连接区域a1相互固定,也能防止正极板10X发生错位。
同样,若能将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则负极固定部27a、27b也可以通过任意方法形成。
例如,负极固定部27a、27b可以通过电阻焊接、热熔接而形成,可以通过电阻焊接、热熔接将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接合而固定。另外,例如,负极固定部27a、27b可以利用订书机形成,可以通过订书机用订书钉沿层叠方向dL贯通各负极连接区域a2将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另外,例如,负极固定部27a、27b可以利用铆钉形成,各负极连接区域a2可以相互铆接而固定。另外,例如,负极固定部27a、27b可以通过导电性纤维形成,可以将导电性纤维通过缝纫机缝制于各负极连接区域a2从而将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将各负极板20Y的负极连接区域a2相互固定,也能防止负极板20Y发生错位。
(第5变形例)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固定部17a、17b、27a、27b设置于正极连接部13和负极连接部23这两者的例子。然而,不限于此,固定部17a、17b、27a、27b可以仅设置于正极连接部13和负极连接部23中的任一个。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中的任一个发生错位。
(第6变形例)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以个体的形式构成的例子。然而,不限于此,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可以一体地形成连续状。例如,第1基材41和第2基材42可以在第2方向d2上的另一侧(图1中的上侧)连续,而形成单一的片状。并且,可以在第1基材41与第2基材42的分界处弯折,而形成外包装体40。可以不在该弯折部分形成密封部46。通过像这样第1基材41与第2基材42一体地形成连续状,能够减少将第1基材41与第2基材42密封的部分,能够提高层叠型电池1的密封性能。
(第7变形例)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在正极板10X与负极板20Y之间配置有绝缘片31的例子。然而,不限于此,可以不在正极板10X与负极板20Y之间配置绝缘片31。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的至少一个在与另一个对置的面上具有功能层30A,也能防止正极板10X和负极板20Y发生短路。

Claims (14)

1.一种层叠型电池,
其具备:
外包装体,所述外包装体形成密封空间;
膜电极接合体,所述膜电极接合体设置于所述密封空间,具有沿层叠方向交替层叠的多个第1电极板和多个第2电极板;和
第1接头,所述第1接头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在第1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膜电极接合体的一侧,
所述第1电极板包括:包含相互邻接的第1连接区域与第1有效区域的第1电极集电体、和设置于所述第1有效区域的第1电极活性物质层,
多个所述第1连接区域重合而形成第1连接部,
所述第1接头被接合于所述第1连接部,
所述第1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接头不同的位置的第1固定部,该第1固定部将各个所述第1连接区域相互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电池,其中,
所述第1固定部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1接头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型电池,其中,
所述第1固定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接头分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叠型电池,其中,
所述第1固定部形成为点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电池,其中,
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的所述第1电极板的面积为20000mm2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电池,
其还具备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膜电极接合体的另一侧的第2接头,
所述第2电极板包括:包含相互邻接的第2连接区域和第2有效区域的第2电极集电体、和设置于所述第2有效区域的第2电极活性物质层,
多个所述第2连接区域重合而形成第2连接部,
所述第2接头被接合于所述第2连接部,
所述第2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2接头不同的位置的第2固定部,该第2固定部将各个所述第2连接区域相互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层叠型电池,其中,
所述第2固定部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2接头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层叠型电池,其中,
所述第2固定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2接头分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叠型电池,其中,
所述第2固定部形成为点状。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电池,其中,
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的所述第2电极板的面积为20000mm2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电池,其中,
所述外包装体具有:包含金属层和设置于所述金属层的内表面的树脂粘接层的第1基材、和与所述第1基材对置的第2基材,将所述第1基材与所述第2基材热封,在所述第1基材与所述第2基材之间形成所述密封空间。
12.一种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其具备:
层叠工序,将多个第1电极板和多个第2电极板沿层叠方向交替层叠而形成电极层叠体,其中,所述第1电极板包括:包含相互邻接的第1连接区域与第1有效区域的第1电极集电体、和设置于所述第1有效区域的第1电极活性物质层,多个所述第1连接区域重合而形成第1连接部;
固定工序,在所述层叠工序之后,在所述第1连接部将各个所述第1连接区域相互固定,形成第1固定部;
接合工序,在所述固定工序之后,在所述第1连接部接合第1接头,并且在所述第1连接部将各个所述第1连接区域相互接合,得到膜电极接合体;和
密封工序,在外包装体内密封所述膜电极接合体,
在所述固定工序中,所述第1固定部形成于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接合工序时所述第1接头被接合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层叠工序中,所述第2电极板包括:包含相互邻接的第2连接区域和第2有效区域的第2电极集电体、和设置于所述第2有效区域的第2电极活性物质层,多个所述第2连接区域重合而形成第2连接部,
在所述固定工序中,在所述第2连接部将各个所述第2连接区域相互固定,形成第2固定部,
在所述接合工序中,在所述第2连接部接合第2接头,并且在所述第2连接部将各个所述第2连接区域相互接合,
在所述固定工序中,所述第2固定部形成于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接合工序时所述第2接头被接合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密封工序中,所述外包装体具有:包含金属层和设置于所述金属层的内表面的树脂粘接层的第1基材、和与所述第1基材对置的第2基材,将所述第1基材与所述第2基材热封,在所述第1基材与所述第2基材之间密封所述膜电极接合体。
CN202080005511.6A 2019-09-25 2020-09-24 层叠型电池以及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43911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4663A JP6835925B1 (ja) 2019-09-25 2019-09-25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9-174663 2019-09-25
PCT/JP2020/036111 WO2021060399A1 (ja) 2019-09-25 2020-09-24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91193A true CN114391193A (zh) 2022-04-22

Family

ID=74661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5511.6A Pending CN114391193A (zh) 2019-09-25 2020-09-24 层叠型电池以及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35925B1 (zh)
CN (1) CN114391193A (zh)
WO (1) WO20210603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1131B (zh) * 2021-05-27 2022-09-02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耳箔材断裂改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42153A (ja) * 2010-12-28 2012-07-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池
CN102842735A (zh) * 2011-06-24 2012-12-26 夏普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19067607A (ja) * 2017-09-29 2019-04-25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80744B2 (ja) * 2001-02-23 2005-08-10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ポリマー二次電池
JP5353032B2 (ja) * 2007-07-11 2013-11-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
KR101106429B1 (ko) * 2009-12-01 2012-01-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5830953B2 (ja) * 2010-11-17 2015-1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および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JP6779905B2 (ja) * 2015-11-25 2020-11-04 株式会社エンビジョンAes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42153A (ja) * 2010-12-28 2012-07-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池
CN102842735A (zh) * 2011-06-24 2012-12-26 夏普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19067607A (ja) * 2017-09-29 2019-04-25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51935A (ja) 2021-04-01
JP6835925B1 (ja) 2021-02-24
WO2021060399A1 (ja) 2021-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141640A1 (ja) ラミネート外装電池
KR101487092B1 (ko) 이차전지용 파우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WO2017098995A1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21060400A1 (ja)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積層型電池の搬送方法
EP2899769B1 (en) Pouch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CN114391193A (zh) 层叠型电池以及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WO2021060398A1 (ja) 積層型電池
JP5664068B2 (ja)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201482B2 (ja) 蓄電素子およ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170636A (ja) 積層型電池
JP2019220333A (ja) 積層型電池及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010904B2 (ja) 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889222B2 (ja)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832477B2 (ja)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846490B1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7193407B2 (ja) 積層型電池
JP7193363B2 (ja) 蓄電素子、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170667A (ja)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型電池
JP2020170635A (ja) 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140833A (ja) 積層型電池および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20170634A (ja) 蓄電素子
JP2021039833A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053238A (ja) 蓄電素子、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144997A (ja) 蓄電素子およ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170641A (ja)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2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